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篇1 一、教材依据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7课《都江堰》
二、设计思想
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讨论、表达形成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文章,体味作者蕴藏其间的文化思考,拓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及都江堰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
2、理清作者思路,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展示文本内容的表达技巧。
2、通过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富有意蕴的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领会并感受作家对都江堰特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家深邃的文化思索,和从文化视角对历史文化、
人类文明的反思与审视。
四、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文本富有意蕴的语言
五、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对文化的深邃思索和审视,感悟文章博雅的文化内涵。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情怀不独让人享受学问,而且享受辽阔的空间和邈远的时间,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悠悠岁月史,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浩瀚的文化,一经作家巨笔的浸润便产生一种超常的力度和亘古未有的高度。余秋雨作为以为富有使命感的文化旅行学者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在探寻中遴选,再遴选中关照,在关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文化意识关照历史文化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宏阔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余秋雨笔下的《都江堰》来体味蕴涵其间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体会文化散文独有的文化特质。
(二)解题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家,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霜冷
长河》《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等。
2、★介绍都江堰(展示课件)
①图片和视频展示其气势。
②文字介绍: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窗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上,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设的灿烂明珠。它由分水岭、引水口和泄洪堤组成。
(三)整体感知
1、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让学生概括各部分内容。
方式:学生自己先拟定小标题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①都江堰的价值②都江堰的水势③李冰父子的评价④李冰父子的影响
2、找同学用恰当的语句来表述整篇文章。
(四)研习文本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设疑:
1、作者为什么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这部分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3、作者又从那些部分来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作者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长
城和都江堰进行了对比。从年代上,规模上,功用上,形象上,气质上,影响上和结果上进行了对比,它的价值要比长城大,所以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都江堰既是一项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中华民族,那就让我们来感受下其水的魅力。
1、播放有关都江堰水流的视频材料
2、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感受。
3、学生齐读描写水流的语句。
4、设疑:
A、作者是怎样写水的?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B、水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欲扬先抑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水的特点:狂野不羁,充满强悍的生命力同时又是驯顺的。
(3)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岷江的水由狂野不羁变得驯顺,应归功于都江堰,而都江堰的建造者便是李冰父子。
1、★播放李冰父子的资料课件内容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
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二千二百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2、设疑:
①作者是如何评价李冰的?
学生从文本寻找信息并回答。
提示: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大愚,大智,大拙,大巧;
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田间老农的思维。
★口头作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评价李冰。(要求语言优美)
教师总结。
②如何理解“他失败了,他又成功了”?
提示:失败是针对于为官之道,在权利之争中是一个失败者;成功是指为民谋福,造福百姓,精魂受到老百姓的膜拜和崇敬。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③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提示:指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信息,渗透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原文中画出来。
④如何理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明确:李冰可以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有这样的人物,这样的璀璨的精神,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
乐观。另一方面,作者相信有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魂不会消散。后来人会继承并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
(4)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学生先行默读课文文本。
2、设疑:
①文中“先是惊吓后是惊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从原文提炼信息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惊吓的是桥高,桥下有急流,在桥上走,容易神志慌乱;惊叹的是执著进取的水会改恶从善,变得驯顺。
②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傩戏中的河伯水神换成了灌县李冰”,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李冰为民造福,一自身的实践为中国一批批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阐释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做人方面他毫不张扬,造福万民,务真实,人民把他当神来膜拜,时代传诵、歌咏,代代不息。这种精神楷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当政者深深思考: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才会永远的记住他。
(五)本文的主旨探讨及本文的在构思上的独到之处。
明确:本文由都江堰来审视李冰,由李冰来体悟历史文化。本文说是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写李冰,又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文化。体现文化散文的内涵,即在古迹背后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寻根意识。
(六)本文的写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