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_你若到斯巴》课件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角度问问题:
教师命令学生学写“流浪人,你若 到斯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在这里引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 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 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 可悲现实。“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 并凭借这一句话肯定这就是自己的母校, 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对
• 多哥的大幅风景画:“几个黑人和 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位于非洲西部,1884年沦为德国 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英、 法占领。希特勒企图恢复德国的殖 民统治,故而对学生进行殖民宣传。
外来教育的影响, 环境的潜移默化。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 伯尔
——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 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 尼采:1、上帝死了。他借狂人之口说,
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 杀的。 • 2、我是上帝。“我”是具有强力意志的 人。尼采认为人应当以强力意志取代理 性。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利意志,扩 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 “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应当蔑视一 切传统道理价值,为所欲为,通过奴役 弱者和群氓来实现自我。 • 一般认为,尼采的思想是法西斯思想的 温床。
以前在学校:
画花瓶、描字,休息时下楼吃果酱黄油面 包,喝牛奶,冒险地抽烟,(45段) 觉得画画 是百无聊赖的
现在: 被人抬着上楼,只能喃喃地说“牛奶” “牛奶”、画画都已成为了梦想,炸弹炸 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 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3、看到自己失去双臂和右腿,“我”为什
么“猛地仰面躺了下来,不能支撑自己”?
小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
军国主义教育图片展
日本开展大规模战争前 对越前永平寺僧人也进 行军事训练
1937年12月13日,日军 攻陷南京后,日本出现 了战争狂热
环境描写:
文明与野蛮 成功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说的主题。
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 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 到处充满着血腥味。学校和伤兵 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 “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 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 艺术布置的描写,使人感觉到战 争与文明发生了强烈的冲撞,战 争是对文明的摧残。
消息二:
每年8月15日前后,日本内阁成员都要 掀起一股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 靖国神社的风潮。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年 1 月 1 日第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自当选以来,小泉曾四 次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8月10日表示,他 不会屈服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明年还要参 拜靖国神社。
这是一个卑劣的民族! 这是一个狭隘无耻的民族! 这是一个逃避过去,拒绝承担责任的民族!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是他们直到今天依然拒 绝承认他们错了! 他们的每一届下政府都把他们本国的战犯说成“英 雄”,把侵略别的国家说成是“进入”,他们把屠 杀别的国家的人民的历史说成是捏造的! 他们的国家的法庭和警察全力以赴保护自己国家的 战犯,拒绝为受到过他们伤害的各国人民提供补偿! 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对自己的民族的后代说:“别的 国家那样谴责我们的过去是因为嫉妒我们现在的成 就!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道歉。”
比较阅读
两篇小 说都用了 “自白”的 形式,但又 有不同,试 作比较。
《一》:索科洛夫 是在和别人交流; 《流》:“我”是 内心独白,是在和 自己的心灵世界交 流。
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 3500 万 ; 各 种 损 失 折 合 当 时 美 元 计 算 数 额 高 达 1000亿以上。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 世界上共发生战争 14513 次,使36.4亿人丧生,损 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 150 公 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 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 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 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 挑刺的少年:早先被称作“忠诚的男 孩”,忠诚的牧羊少年担当起了送信 者的重任。他将消息送到罗马元老院 后,才安顿下来,将脚掌上那根折磨 了他一路的刺挑出。后来罗马元老院 为了表彰他的忠心,命人制作了这尊 铜雕。
• 《美狄亚》告诉他们做事可以不择 手段;而《挑刺的少年》则告诉他 们,德国公民必须忠诚,国家和元 首的利益远重于个人利益。
比较阅读
两篇 小说中的 两个人物 同样遭遇 了不幸, 但有所不 同,请作 比较。
参战目的:《一》中索科洛夫知 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 《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 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一》 中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 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 《一》 中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 更加珍视幸福。
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 环境
一、整体感知: “我”是谁?
“我”,一个文科中 学八年级的学生,参军三 个月,现在成了伤兵
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在母 校
“我”到底受的是什么伤?
p48 “我”是不是在母校?
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 背景下?
请复述故事情节
时间:盟军已经攻 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 炮声不绝
跪着的日尔曼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贵
勃 兰 特
比较阅读
《一个人的遭遇》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比较阅读
两篇 小说都以 二战为题 材,但叙 述的角度 不同,有 着怎样的 区别?
《一》:为国而战 流》:为法西斯卖命

《一》: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 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 《流》: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 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 灭。 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 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 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 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 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三、探究释疑:
2、在 众多的证据 下,“我” 为什么对自 己的母校不 敢确认?为 什么直到铭 文出现时才 敢确认?
肉体的创痛 心灵的震痛
流浪人,你若到
斯巴……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 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 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 悲现实。
我的手迹!
换角度问问题: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这个典故你 知道吗?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惨不忍睹的场面四肢仅存一肢、 残酷的 现实青春不再潇洒英雄梦完结,年轻的学生 再也不能对战争满不在乎,等待他的是残酷 的现实。 客观上揭示了战争的罪恶:
摧垮人类
4 、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 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 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复述故事情节(从学生和士兵两个角度):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 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 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 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 “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 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 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 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 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 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 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 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 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心理,使 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 入胜的魅力,更能引发人的深入思考,产 生心灵的震撼,更好地揭示主题。这种写 法在小说中最为常见。 (读)
来自百度文库
惨痛的教训 他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 表,深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他幼稚、 无知,他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他糊里 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受了重伤回 来,他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 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他去的,他狠 狠地被欺骗了。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像他这样不明原因上战场而 因此走上不归路的又有多少 人呢?
①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 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 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 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 死城博物馆” P48 “我失声呼叫,医 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 生只耸了耸肩膀”……p50
②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 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 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 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p47
二、文本研读:
1、"我"对战争是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从“我”对战争的感受可以看出来:p47 (一)P47 对炮火的赞美,认为战争是美好的 (二)P47 想成为烈士,在纪念碑上留名,对 烈士充满向往 (三)P43---P46 对城市火光、浓烟充满敬慕
2、他“英勇无比”的行动, 他这一“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 国家的认可?(她受伤后回来的感 受是如何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是一个心胸坦荡的民族! 这是一个从不逃避历史,勇敢承担责任的民族! 他们曾经犯过错误。 但是今天,他们的每一届政府都不厌其烦的向全 世界真诚道歉!他们本国的法庭和警察帮着别的 国家的人逮捕和审判本国的战犯!他们对每个受 到他们伤害过的人都给予真诚的道歉和补偿! 从小学开始,他们就教育自己民族的后代:“我 们日尔曼民族曾经侵略过别的国家,我们曾经对 别的国家和民族造成过伤害。我们每个德国人都 要对过去的行为负责。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 不让历史重演。
• 老弗里茨:腓特烈一世,绰号红 胡子。他试图把神圣罗马帝国变 成一个军事专制国家。六次远程 意大利,都以失败告终。第三次 远程时,他发表演讲,称自己为 “上帝所加冕的、伟大与和平的 使者,光荣的胜利者与帝国不断 的扩大者,罗马人的皇帝腓特 烈”。 • 人种脸谱像:联想到希特勒对犹
• 恺撒:独裁者,暴君,征服者。 “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 • 西塞罗:早期的排犹范例。他发表 演讲保护侵吞犹太人基金的贵族, 公开表示排挤犹太人。 • 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皇帝,哲学 家。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 …”是铭文的起句, 我在美术课上按老师的要求用六种字体将这段铭 文写在黑板上。铭文典故原指斯巴达战士为保卫 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而本文的“我”则充当 纳粹德国侵略战争的炮灰,最终成为残废人。 对德国纳粹分子的讽刺,他们给青少年灌输 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盲从,揭示为法西斯 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奠定了整篇小说的批 判和反思基调。
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 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 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 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③我原以为听到的炮声是多么的惬 意、粗犷、高雅,“是图画书里打 仗的模样”,
p46
没想到那是“熊熊大火”、“红光 和黑烟交织”,它吞噬了我的双臂 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 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伯尔,1917年出 生于德国科隆市 一个普通的木匠 家庭,是家中的 第八个孩子,自 幼家境贫寒,渡 过了艰难的童年 和青年时期。
幼年的伯尔眼睛里有 一股不服输的神情
二战期间,他应 征入伍,在俘虏 营中渡过了六年, 后被保释。1972 年获诺贝尔文学 奖,代表作品有 《火车正点》、 《丧失了名誉的 卡塔琳娜· 波罗姆 》。
作者为 什么要 把“我” 安排在 自己的 母校?


拓展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了六十 年,在这六十年间,曾对世界人民 犯下战争罪行的法西斯国家对它们 的历史是怎样看的呢?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 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 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 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 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膝下跪, 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 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 纳粹党杀害的510万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 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当时 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同时向全世界发表了著 名的赎罪书,消息传来,世界各国爱好和平 的人们无不拍手称赞。1971年12月20日,勃 兰特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