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作文审题指导(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准确的审题立意是作文成功的一半。
《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的第一个要求中说: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能准确、全面地审题。
写作前,要对题目、材料和要求进行审读和揣摩,从而确定写作范围、立意主旨、表达方式等。
二、作文审题方法:
作文考试的体现形式
•1、命题作文
•2、供料作文
•3、话题作文(逐渐淡出)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指导
【示例一】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的思维活动示例:
1、命题性质:关系命题。
要讲清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2、主语的补足:可以是大家,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特定的人、特定的群体。
3、感动与出发的关系。
感动是前提,出发是结果;感动是内在的,出发主要是外在的。
4、词语的推敲:感动是感悟的,也可以是外在引起的。
出发,可以是观念的出发,观察、处理问题的方法方式的出发,也可以是行动的出发。
回报社会、关爱他人、立足本职、健康心理都是它的内涵。
带着,有时时提醒、时时鼓励的意思。
5、感动与出发的内容比例。
你可能认为出发是个起始性的词语,因而这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大部分内容放在感动上,比例失调。
最保险的办法是感动和出发交替出现,融为一体,互相作用。
其实,出发在这里已经是行动的代名词,包括了行动的过程。
6、定势思维的干扰。
平时写惯了“感恩”之类的话题,结果不动脑筋,生搬硬套。
没有把重点放在出发上,偏题了,也偏离了出题者的意图。
因为人类任何思想的结果在于行动。
7、表达方式,最好是叙述、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散文,议论文次之,说明文难度较大。
8、思维方法——收放结合。
放,就是联想。
联想人:家人、友人、师生、各行各业的人;熟人、陌生人;领导、群众;健全的人、残疾人;伟人、凡人;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孩子;男人、女人……。
联想事:雪灾、奥运、震灾、一件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却令人感动的小事……联想物:天地万物为我所用,可歌可泣。
放,就是所有的段落、所有的文字、所有的材料都要百川归海,回归一个中心,否则就是一堆砖石的堆积。
9、超凡脱俗难。
雪灾、震灾可写,写的人肯定多,但是写出新意难,如何以小见大或另辟蹊径,那就要动动脑瓜了。
●审题方法指导
(1)、补充法
1、谁带着感动出发即补出标题的主语(直接决定抒情主体、文章人称的选择等)。
2、什么样的感动、为什么感动。
3、带着感动出发的结果。
(2)、发隐法
“发隐”,就是揭示出题目中的隐性信息。
作文题中提供的信息分为隐性和显性,显性信息容易把握,而隐性则较隐蔽。
如果缺少审题的经验或审题时不留神就容易“走题”或思路阻塞。
如《路》、《春雨》、《桥》《提篮春光看妈妈》······
【示例二】命题作文:请以“你听,多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立意自定,文
体自选。
题目的关键词是“听”、“美”二字。
"听",应引出文章要表达的对象,文章应抒写对所听对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美",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是需要突出的主旨。
"美"可以是自然美,可以是生活美,也可以是艺术美等等。
文章应着重展示审美享受的过程:即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你"显示了文章所要使用的人称,可以具体指,也可以泛指。
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写听雨听雪、听松涛听海潮、听鸟鸣听蛙声,听朗朗书声,听谆谆教诲,听至理名言,听美妙音乐等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写听生命之曲,听历史回声;还可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佳境。
对美的感受应是符合审美客观标准的,深刻的,有感染力的;表现的"美"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然而,有的同学顾此失彼,只着眼于"美",将标题改成了"以’美’为话题作文",于是仅写"助人"、"自强"、"关爱"等美好的事情;有的泛谈自然风光或社会生活等美的现象,写成了"你看,多美!",从其文章中根本"听"不到任何"声音";有的同学只着眼于"听",忽略了"美",罗列一番听的内容,让人感受不到美在何处;有的竟写成了"以’倾听’为话题作文"’。
此类文章,不管其文笔多美,也只好在三类卷以下判分了。
审题失误、立意偏颇,大都是因没能把握立意的尺度;而要把握立意的尺度,必先找准立意的角度。
(3)分解法
分解法一般用于文字较多、限制条件较严的题目。
分解就是从题面的文字结构中,找出有关的“已知条件”(即题目中的限制因素)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文章该“写什么”和“怎么写”。
【示例三】《使我难忘的一件事》,中心词是“事”,它规定了文体和写作内容。
写什么事呢?则看定语:第一、“一件事”不是几件事;第二、“难忘”的事,不平常的事;第三、“使我”难忘的事,不是与作者无关的事。
(4)类比法
标题提供的是自然现象或物体,若仅就其本身“原地踏步”,那将失之于表面化。
我们应该展开联想想象的双翼,开辟发散思维的通途,分析相似的社会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特征。
可从自然现象或物体的外形、颜色、成因、性能、功用、此物与他物的关系等方方面面展开类比,找出|其比喻义或象征义。
其常用思维方式是“由物及人,由事及理,由自然及社会”。
从何处想起:
......
托物类作文审题立意的诱发点:从物的外部形体想起、\从物的表面色彩想起
从物的形成条件想起、\从物的本质特征想起
从物的实际功用想起、\从物的相互关系想起
类比联想类的作文标题,如“一枝一叶一世界”“今年花胜去年红”“雨燕减肥”“遥望星空”“面对大海”“必须跨过这道坎”“凤头、猪肚豹尾”“人与路”“季节”“买镜”“肩膀”
“脸”等等,大都可从虚实两大范畴入手,特别要化实为虚
....,在“虚”的范畴内根据其丰富的
比喻义象征义
......确立立意角度。
【示例四】《怀想天空》
题目中的"天空"一词,可以说包罗万象。
它可以实指,即自然的天空。
考生可以通过回顾并展望,抒写对蓝天白云、明净天空的向往,发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基于怀想至于理想,叙写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探索广袤宇宙的无穷奥秘……"天空"又可以虚指,可以是美好的境界,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和谐自由的环境,成就事业
的平台,风云变幻的历史……因而,可以写心灵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天空,情感的天空,历史的天空,文化的天空,艺术的天空,政治的天空,经济的天空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这些都可以作为立意的角度。
(5)思辨法
对含有明显的思辨色彩的标题,即关系型命题如“生有所息/生无所息”、“铭记与忘记”“走与停”“生活中的减法”等,那就要着眼于或正、或反、或辩证的角度。
其中一个是侧重点,别遗漏任一个。
【示例五】以"生活中的减法"为例:1、生活中需要减法。
减法是一种排解,是一种放弃,是一种消除。
它是打开通往快乐、通向幸福、通过成功之门的重要法宝。
要巧于做减法,"减"去悲观厌世的情绪、畏首畏尾的心理、违背常规的主意、固守己见的观念、争名夺利的贪欲、急于成功的浮躁、惟我独尊的狂妄、排除异己的心计、生不逢时的消沉、遭遇误解的郁闷、碰到失败的低靡、失去朋友的痛苦等等。
我们似乎习惯用"增加"的方式去思考如何获得快乐幸福和成功,但事实却是,快乐幸福和成功往往存在于我们努力的相反方向。
这就是生活中的减法哲学。
2、生活中需要减法。
一加一有时会小于二,人多不一定势众,投入大可能产出小。
精简机构,精兵简政,节能减排,减少内耗,减少大锅饭等等,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3、生活中应少一些减法,多一些加法,多一些创造。
诸如财富、幸福、快乐、理解、诚信、坚韧、忠诚、信念、关爱、友谊、感恩、互助、聪慧、才智、朋友、历练、奉献、甚至健康等不可减去。
4、减法会消减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浆开大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加一大于二。
5、减法与加法相反相成。
从某种意义上看,只有会做减法,才能做好加法。
牺牲个人利益,排除艰难险阻,化解消极因素才能不断进取,不断创新。
当然,还不止上述诸点。
再如,"减法"还可指在兼容并蓄中的去粗取精,在丰裕物质生活中的节俭戒奢……考生可紧扣题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繁纷社会生活的认识,寻找多个角度。
●单概念的命题或话题,你就组词吧,通过组词缩小范围。
如“独”“狂”“净化”等。
●关系型命题或话题:注意二者的辨证关系,以其中一个为侧重,兼顾另一个。
●判断型的命题或话题:如“思想的力量与美的力量究竟那一个更大”“生活中的色彩与画中的色彩是否一致”,你就根据喜好或者你掌握材料的多寡,把这个两可的问题变成一个鲜明的命题,如“思想的力量大于美的力量”,然后再以此为你的基点,去写作。
没必要首鼠两端。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列表法
...来打开思路。
就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他们与话题什么关系。
如“得与失”,就可以在草稿纸上列表,学生的“得与失”、运动员的“得与失”、人民公仆的“得与失”、教师的“得与失”、商人的“得与失”、古代名人的“得与失”、“超级女声”的“得与失”……可以自由去想,这样总能找到你写作的灵感!
●还要注意题目虚实的问题:题目很虚,你要往实写;题目很实,你要往虚写。
【示例六】《柔和的力量》
解题:“柔”是柔弱、温柔、柔韧、阴柔之意,“和”则有“和谐”、“平和”之意。
由词义我们可以推知:应通过“缓缓地”、“轻柔地”等关键词语,联想到“春风”、“月光”、“冬日的阳光”、“亲情”等,进而拓展到方式、行为,如“委婉的劝谏”、“教育说服”、“润物细无声”等;也可以指风格与效果等等。
二是要审好题目,联想要适度。
如“柔和”是个关键词语。
在话题中是个褒义词,是正向的作用,因此,取材应是积极向上的,不能作反向阐释。
这由“力量”可知,也是由“效果才会佳”的暗示性规定所决定的。
另外,“柔和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有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差异。
毕淑敏女士的一篇文章,题目恰好叫“柔和的力量”。
她在文章中说: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是的,我相信,柔和比风暴更有力量。
我们的双手柔和了,就更容易抹去脸上的泪痕;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容易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纱窗;我们的心柔和了,就更容易表达与人平等的信念。
我相信柔和,柔和是困境中的大度与坚忍,是纷纭乱世中的从容与宁静,是躁动与失意时的抚慰与体贴。
四【总结】
我们可依据材料的表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可依据材料的“结果”,探求其发生的“原因”;可依据题目中的一景一物,类比社会中的人与事;可依据材料中的矛盾关系,辩析其内含的哲理;可打破思维定势,逆向推出一个崭新的理念。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解读考试要求: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审题方法
..1、找对象与相应的内容
....】:
【示例一】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
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真是狗胆包天。
”说完,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
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镜片无论大小,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立话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⑴材料中主要的人和物:猪八戒镜子
⑵材料中的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猪八戒照镜子,发现镜子里的丑八怪。
经过:猪八戒火冒三丈先骂镜,再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
结果:每个碎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⑶材料中蕴含的话题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
⑷材料的思想、感情倾向对猪八戒;对猪八戒(否定、嘲笑讽刺的态度)
从猪八戒的角度立意:不承认自己的不足。
不能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出现问题就推卸责任
打击报复
对镜子:1、(赞颂的态度)怎样对待别人的缺点和由此而遭受的报复
2、(同情、惋惜的态度)
从镜子的角度立意:要实事求是。
要坚持真理。
要不畏强暴。
敢于说真话的人不应受到打击报复(呼吁保护检举不良现象的人)
现代社会需要敢于直言的人
【审题方法】:.2.、.找关键词句
.....。
.
【示例二】燕子是一种候鸟,起初人们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冬季燕子在池塘的冰下越冬?——这是古希腊伟人亚里士多得得出的结论。
天经天义,人们尊奉了2400多年。
18世纪,瑞
士巴赛尔城的一位修鞋匠,看到棚下筑巢的燕子,好奇心
...使他写了一张纸条?——“燕子,你在何处越冬?”,并将它绑在燕子的腿上。
第二年春天,当这只燕子翩然而归时,鞋匠意
外地发现了一张新的字条:“雅典,在安托万家越冬”。
鞋匠的好奇
.....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
的的谬误终于得以澄清。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学生很容易找出这则材料体现主旨的词语“好奇”?——材料三次用到这个词语,“好奇心使他写了一张纸条”,“鞋匠的好奇使一个被信奉了2400多年的谬误……”再加材料的标题《鞋匠的好奇》,而抓住了关键词语的同学很容易明白本材料的主旨:好奇,往往是发明和创新的原动力。
【.审题方法
......
....】.:.3.、.以果溯因法。
【示例三】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
(结果):两条大鲤鱼三条鲫鱼几只米虾空白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审题方法
......
....】.:以果溯因法
【示例四】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
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结果):狗跑了(原因):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
立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审题方法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答案。
....】.:.4.、.辨证关系法
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辨明这些关系和角度,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示例五】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
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
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
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
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
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
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从蜗牛
..角度: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
从萤火虫
...角度: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示例六】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
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
”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
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请以此材料来立意。
[构思提示]:
从整体材料看:反映的是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怎样看待事物”“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授:反映了理论与实践、客观与主观的哲理,可提炼出话题“言与行”“理论要联系实际”;青蛙:反映了相对与绝对、共性与特殊的哲理,可以提炼出话题“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其他动物的议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不要小看他人
三、总结材料的分析方法:准确而全面地理解材料是确定材料作文切题立意的关键。
1、找对象与相应的内容
2、找关键句或关键词
3、因果推导分析法
4、辨证关系法
5、联系实际法
话题作文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
”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
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
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以及许多方面也和木匠的工艺原理一样,请以“留一道缝隙”为话题,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它表面上不完美,其实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换句话说,缝隙这种细微的不完美其实是为了保持整体的完美。
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
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材料中要求“美满”,装修反而会失败;留一道缝隙,竟然成就完美,由此可以联想到:不可求全责备,不为已甚;尊重他人,方可和谐和睦等等。
[写作提示]做人和处事,如果事事工于算计,利害当头,互不相让,凡事追求“团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就会裂变。
同样,一个人把所有行为都目的化,就会把自己的理想挤压得变形。
留一道缝隙,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留一个可供吻合的人际空间。
好题目:
1、一米阳光
2、留白的艺术
3、一条缝隙一片天空
4、人生忌满
5、求全责备害处多
6、求全反“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