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日后的讲话中再次提到工匠精神,呼唤着这种久违的理念回归,很是令人振奋!文化产品是人们的精神食粮,提倡工匠精神、多出精品力作在当今的出版界尤为重要。

工匠精神是精品出版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说工匠精神伟大,就是因为这种精神是所有优秀民族的特质,无论是德国、瑞士、日本还是中国无一例外。曾国藩曾对“工匠精神”有过一段准确的描述:“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我想,工匠精神是一种不懈的追求,是经年久月的坚持,是心无旁骛的坚守。我做编辑几十年,对工匠精神有所感悟,愿与大家分享,恳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我从事的专业是食品专业。“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是一片肥田沃土、博大精深,它传承了中国5000年灿烂的农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文化、优秀文化,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去传播。

在这个专业领域里,我曾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大型专科辞典《中国茶叶大辞典》,成为中国第一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型茶学工具书。也曾用了23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九五”接转“十二五”重点项目、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结束了中国饮食文化没有大型史著的历史。还完成了对1300年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梳理与总结,出版了国家“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大型画册等。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时时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辛苦,不怕挫折,甘坐冷板凳,最终填补了多个出版空白和学术空白。

这些著述分别获得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奖、国际美食奖等中国出版界及国际的高级别奖项。我本人也获得了中国出版界的个人最高奖项“韬奋出版奖”及中国饮食文化突出贡献奖。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1.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细

我感到,但凡想做成一本精品书,就要有一套精品工艺流程,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的严谨操作,特别是辞典类的图书更是如此。前面说过,我们曾用十年做成了一本《中国茶叶大辞典》,本书主编曾关注过我们的工艺流程并做过统计,仅最后两年的工序就已经有60多道。全书共有20个分部,每个分部的工序都是如此,整部图书做下来也就是1200多道工序。全书曾进行了8次校对,责编7次编辑加工,作者5轮退改,并进行了37项专项检查,做了300多个造字,进行了412项的查重,制作索引3套。仅清样就出了6次。

其中,“专项检查”这一项是辞典特有的工序,要求对书稿中的某一项内容由专人进行专检。我们对这部词典的文字专检进行了25项,包括,人名、地名(包括古今地名对应)、国名、疆域(包括古今疆域的变化)、科技名词、法定计量单位、外文、公式符号、数字、标点、引文、参见条、词条的明交叉、暗交叉、标注系统中的阴码、阳码,字体、字号、以及港澳台的表述问题等等。这些专项检查工作,要分别由外文专家、地名专家、辞书专家等来分头操作,每人各把一角。我们统一制定了专项检查责任表,查完必须签字并要有书面意见。

图片做了12项专项检查,如:图片是否有上下左右正反颠倒的情况,图片与图注是否相符,图片与条目是否相符,图片与序号是否相符,作者署名是否正确,图片在目录中的页码与在正文中的页码是否一致,修改或调整后的图片

或图注是否与目录、页码保持一致,排列顺序是否正确等等,确保了出版后的无一差错。

其中茶文化部分中有关茶的唐诗、宋词部分,全部由中华书局的古籍专家用馆藏善本的《全唐诗》《全宋词》逐字逐句核对一遍,无一遗漏。

其中有一道工序叫做“大贴样”,为什么要有这道工序?为的是在同一页纸稿上,能够集中盛放下更多的专家审稿意见。这部大型工具书所涉及的学科众多,包括辞书学、语言文学、史学、农学、医学、考古学、地名学、化学、生物学、物理学、机械学等几十个学科,我们都分别延请了国内顶尖级专家为各个学科的稿件审稿把关。原稿纸是A4纸,四周的边空较小,已经盛放不下诸多�<以诟迕嫔系谋曜�,我们从《辞海》那里学得了经验,用大了一倍的A3纸把A4纸的原稿一页页地托起来,以留下足够的书写空间给专家在稿面上标注,并要求各位专家以不同颜色的笔书写以示区别。一轮审稿意见下来以后,这张A3稿纸就十分“壮观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异彩纷呈,之后我们再出清样。用这样的稿面出清样,很是难为了录入人员,经不断磨合,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金牌搭档”。

为了使后面的工序没有阅读障碍,我们曾对稿面书写做过严格规定:编辑加工时,拉出的引线必须平直不可压字,引线引出的正确字必须加圈,圈必划圆不可潦草。这些细节培养了年轻编辑踏实的作风,习惯了线要直、圈要圆的做法。

为了便于这个大工程的调度和记录进度,我做了一张工艺流程表,一小格一小格地记录了每次的调度情况,两年下来已经达到两米多长。这张工作流程表已被出版博物馆的同志数次找来征集,拟收为馆藏品,但至今我还没舍得捐出去。

再说那套用了20多年时间做的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经粗略统计已有80多道工序,而且我们把编辞书时

做专项检查的方法用在这本学术专著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大提升了书稿质量。我们招聘了一个史学研究生毕业的人专门做这项工作。到五校样做完以后,我们把全部稿件拉了一个大网,像算头发一样进行了一次专检,作为出版前对我们编辑加工质量的最后一次检查,所有编辑都参加。这次排查共分为15个板块,从扉页、版权页、序言前言开始,到眉题、目录、正文、图片、图注、引文、造字、背白页、页下注、参考文献、索引等,共进行了53项检查。仅举一例,比如在检查“眉题”这个板块下,我们又分了5小项,如,每页的眉题是否有缺漏;眉题与所在章节是否吻合(特别是每到换章节的那页);眉题的左页、右页划分是否准确(左页为书名,右页为章名);眉题上下空的大小是否统一;眉题的长短与文前空格是否有失范之处等,就连版权页上数字前后中的半字线小横杠的长短是否统一我们都查了一道。这53项检查实行了编辑责任制,谁查完谁签字以作备查。由此大大提高了书稿的质量,不断向精品书的高标准迈进。本书有一块较大的工作量,就是核对书稿中的大量古籍引文。我们延请专家用善本逐字逐句地进行核对,通过核查,每一卷本都纠正了数以百�的舛误,十卷本下来就是数千处。这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工作量,但是我们坚持做了。这也是一个极其苦累而又非常吃功夫的一个差事,例如,我们发现唐代元和年间一位诗人的一首诗,共八句,其中有一句竟然出自另外一首诗,其实这两首诗并不搭界,只是作者给做了移花接木。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艰苦核查,或者是做了核查但因功力不到而没把这句错诗给抓出来,那就留下了一处硬伤,成为一个大笑话。然而这个错误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

在编辑加工时,对于其中古籍引文存疑之处,至少要用三个以上的古籍版本做比照。这种工作极慢,耗时耗力,有时一天才能看上几页稿子。我曾经只为查证一句话核对了6个版本,这一天我只看了500个字。一位出版界的老前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