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于语感与美感中的古典散文的理性与智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渗透于语感与美感中的古典散文的理性与智慧

作者:郭竞

来源:《考试周刊》2012年第96期

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可见语文教学除了培养语言的敏感外,还要培养美感。我国历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多次谈到语感和美感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打开中国古代散文史,我们欣赏到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品语言和经过深思熟虑的深邃思想,因此如何引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语感与美感层面上参悟古典散文的理性与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的一个问题。

一、启发学生感知哲理性语言与理性美

人对语言的理解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它的声音或形体,所以语感最基本的特征是直觉性。人对语言理解的第二阶段是思索它所表示的意义,也即进入对语言的理性思考阶段,揭示语言的哲理性内涵。如果说形象性语言让人在感性上把握了美,让人产生了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之感的话,那么哲理性语言就能让人在理性上升华美,让人产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之感,因为哲理性语言是人对生活、对人生、对尘世万事万物思考的外在表现形式,理性美同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德国诗人海涅在《法国的现状》中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里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要使语言这把双刃剑起到正面作用,就要明白古人所云“不闻大论,则智不宏;不听玉言,则心不固”的道理,引导学生多聆听“大论”、“玉言”这样的哲理性语言。王尚文认为哲理性语言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哲理性语言也可借此作划分,所以我们可以帮助学生:

1.由直接型哲理性语言感知理性美

直接型哲理性语言是指语言直接指向哲理,洗尽铅华,直奔主题,“明明白白我的心”。

《论语》在散文史上最显著的特色首推它的精辟的语句和词汇。初中所选《论语八则》,警句比比皆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对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开门见山直诘学生:“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对于学生的狡辩,孔子的驳斥一语中的:“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中还有无数这样简洁朴素、寓意深刻的话,至今还出现在

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它们之所以穿越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语言的精华,是因为它们能让人在理智上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

2.由间接型哲理性语言感知理性美

间接型哲理性语言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通过描述某一现象、记叙某件事情或刻画某个形象得出真谛,犹抱琵琶半遮面,曲径通幽,掀起盖头始见庐山真面目。

中学教材里孟子的选文较多,孟子辩论的重要技巧之一是欲擒故纵,善设机巧,请君入瓮,教学《齐桓晋文之事》时必须注意这一特点。文章意在宣扬王道,却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称霸之事发端,孟子以“臣未之闻也”轻轻岔开话题,转谈王道,但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引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接着又宕开一笔,以一系列比喻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然后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引导他说出“大欲”。经过对王道、霸道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误入圈套”,孟子也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终于在层层铺垫中闪耀出它的光芒。由于孟子的哲理很多蕴含于喻体之中,如果教法得当,学生就能通过揣摩语言感受哲理,虽然“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但只要顺沿他的思路前行,“顿悟”感就会使人心智神明。

较之形象性语言,哲理性语言需要学生作较多的思考,教师更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和生活阅历进行恰当的引导,领悟古代哲人的理性风采。

二、指导学生感知幽默性语言和智慧美

胡范铸认为,所谓幽默,“这是一种具有诉诸理智的…可笑性‟的精神现象”。幽默性语言是一种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幽默感始终是依附于幽默性语言的,它体现着作者的沉着和智慧。古典散文教学中,相对于形象感、哲理感、情感来说,幽默感更需要学生的语言敏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

1.直觉幽默性语言本身

幽默性语言能在瞬间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让人在一见之下就觉得可笑,从而自然而然地笑出来,并即刻明白笑声所揭露、嘲弄的对象。歌德一次在魏玛公园遇见一位傲慢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对歌德说:“对一个傻子,我决不让路。”歌德微笑着往旁边一站说:“我却让的。”歌德的智慧让人叫绝。古典散文中,诸子散文的幽默尤为显著。比如庄子对现实不满,他讽刺追求富贵者是钻在裤裆里的虱子,“有国者”是钻在蜗牛角里自大,嘲笑曹商的发迹是舔秦王的痔疮而来,直言“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冷静的嬉笑怒骂让读者忍俊不禁,在理智上产生揭露不平、嘲弄丑恶的畅快感。我们当代很多优秀小品很大程度上是承袭了这种艺术。

2.倾听音在弦外的幽默性语言

由于有的“语言幽默”本身是通过语言要素的“胡搅蛮缠”,如“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升格”等手段竭力使读者“眼花缭乱”,从而在其中感觉到幽默的情趣,所以还有一类幽默性语言一眼之下并没觉得可笑,要略微想一番才发自内心地笑出来,《幽默语言学》说道“诉诸理智的可笑性”,进一步指出“这种可笑是思考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古典散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潜藏于语言之中的幽默性在理智层面上进行开采,挖掘作者深藏不露的智慧。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中“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的满足神态,和妻妾跟踪所见“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的情形,两相仔细对照,“良人”为求富贵卑躬乞讨而不知羞耻、没有人格自尊的丑态毕现,简直就是一部现代版的小型“官场现形记”,齐人的形象即一般官僚的形象,乞墦的行径也即一幕官场丑剧,孟子的犀利是如此品味出来的。再如《史记·窦皇后传》中窦皇后与兄弟广国失散后又相见,不胜其哀,“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一见之下,并没觉得有异样,但细细推敲,一“助”字是多么可笑——别人之哀怎能“助”呢?使人不禁想起有钱人家死了人花钱雇人哭得天昏地暗的可笑场面。大雪无痕,大悲无泪,泪如雨下的“助泣”凸显的不正是一副副奴才嘴脸吗?这些思路稍作停顿后的会心微笑,其中积淀着作者更妙的技巧,学生在这些不显山露水的幽默语言中受到大智大慧的熏陶。

由于古典散文从时空到心理到意念都离我们较远,我们如果能在语感、美感层面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也许更能含英咀华,领悟古代哲人的理性与智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古代经典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