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_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导言:南京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持续扩大,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分析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1.南京都市圈的概况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为核心,涵盖苏南、苏中、苏北以及华东地区其他城市的城市群。
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划,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和南通市等地。
这个城市群总人口约为5000万,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
南京都市圈还包含了苏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苏中地区的文化中心,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2.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群之一,其发展对于推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2)提升城市竞争力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将不仅仅关注南京市本身的发展,更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合作。
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连接和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局面,从而提升整个都市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改善区域协调发展南京都市圈的规划也将致力于改善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
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和政策,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南京都市圈发展的挑战与对策(1)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差距。
有些核心城市已经具备先进的交通网络和生活设施,而一些次要城市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短板。
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次要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水平,推动城市圈内的协调发展。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南京老城社区型共享街道空间建构与活力营造以成贤街—碑亭巷—延龄巷为例
基本内容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利用越发紧张,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而言, 其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改造成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本 次演示以南京成贤街102号住区的立体绿化为例,探讨宜居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 空间的生态优化设计。
一、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立体绿化 的意义
立体绿化是一种将地面空间向垂直方向拓展的绿化形式,其意义在于改善老 旧住区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首先,立体绿化能够降 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住宅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其次,立体绿化能够提高住宅区 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最后,立体绿化能够改善城市景观,提升住宅区的 品质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评估吉庆街空间活力的现状,分析影响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提出 改进建议。首先,通过文献回顾和实地调查,收集吉庆街的历史、文化、经济和 空间活力等相关资料。其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 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升吉庆街空间活力的建议。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吉庆街空间活力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 些问题。首先,街道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导致空间资源浪费。其次,街道设施 老旧,缺乏更新和维护,影响了空间品质。最后,街道的视觉形象也需要进一步 提升。
2、公共空间绿化设计
在成贤街102号住区,公共空间的绿化设计也得到了重视。例如,在住区的 中心广场,设计了一座立体花坛,花坛中种植了各种季节性的花卉,使广场成为 住区居民的休闲交流空间。此外,住区的步行道两侧也种植了大量的绿植和花卉, 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
3、屋顶绿化设计
屋顶绿化是一种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顶部的绿化形式。在成贤街102号住区, 屋顶绿化的设计主要采用了草坪、花卉和小灌木等植物。这些植物在建筑物顶部 形成了一层绿色的覆盖层,不仅能够美化建筑物的外观,还能够起到隔热、保温 的作用。此外,屋顶绿化还能够有效减少城市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案例(PPT 68页)
自1995年南京市严格控制了北线方案 沿 线 200 米 范 围 的 用 地 , 并 根 据 铁 四 院 “关于京沪高速铁路与南京境内城市道路 立交设计标准的函”(1998年11月)及2001 年12月“铁道部转发国家计委、国土资源 部关于预留京沪高速铁路建设用地的通 知”,以及铁四院“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至 上海段初步设计”的要求,严格控制了沿 线与高速铁路相交的城市道路、设施的建 设标准。至今,沿线未有新的障碍出现。
南线方案的提出及方案概要——引发南线方案的直接 原因
提高高速铁路南京段线型标
准的需要
北
线
上元门方案高速线由于必需
制,
南京段线路的车速将受到限制。
选择大胜关桥位高速线线型
南
线
顺畅,没有限制条件,确保车速。
影响
1、尽管南线基本符合城市总体规划,但与现状正在 进行的建设和建设意向仍存在若干矛盾
这种变化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应对?
因此,一方面,我们认为应尽量避免这类在规划上没有 准备的重大变化。这除了要加强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 工作的深度和细度,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对变化 的适应性外,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价值平衡是非常的重要方 面。条块分割,以部门或以地方的利益为重都不可取。
但另一方面,即使如此,规划在长时间内仍没有办法 预见所有变比。城市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变化与应对中发 展,这就是城市发展的自组织性。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能抓 住变化给城市带来的机遇,进行城市空间发展应对规划。
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城市发展战略 ——以南京高铁南站地区规划为例
东南大学 段进
2010.06.24
近几年,我国加速了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布局 与建设,如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网、南水北调和国家高铁 与城际铁路网等。
南京市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意向图
南京市青奥村地区整体规划与城市设计意向图青奥村地区是南京2014年青奥会的主要功能板块,在青奥会期间承担运动员的居住、集会、休闲游览等活动以及媒体信息发布、会议等相关功能。
该片区是青奥会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未来带动河西新城南部片区以及江心洲片区发展的关键。
青奥村地区将形成青奥会期间的重点特色区域。
根据规划该片区中将建设青奥运动员村、青奥中心、青奥广场、滨江青奥公园、国际风情街等项目,此外还包括河西CBD三期、金融城二期等河西未来的重点工程。
结合河西新城的总体发展态势、空间结构和青奥会举办的要求,整体城市设计突破原有青奥广场的单一概念,着眼于城市地段的整体与体系结构,将广场概念优化为以轴线序列为特色的空间——沿江山大街打造由庐山路延伸至青奥公园的青奥绿色轴线,形成整个地段的公共活动核心空间。
轴线的定位兼具城市交通功能、景观轴线功能和城市生活功能,是融合了绿色景观、市民活动、商业休闲、文化展示的特色城市空间和场所。
依据空间景观视觉的分析并综合考虑交通要求、土地利用效率,轴线的中心绿地宽度被确定为70米,其长度约为1.5公里(含青奥广场和公园),以建立良好的景观活动条件和空间活动感受。
轴线两侧地块的开发将与轴线空间建立良好的空间关系,通过合理的界面设计打造城市“街墙”,形成青奥村周边地区整合一体的空间景观和青奥形象。
青奥轴线空间将形成整体的序列,其中,庐山路至江东路的地段是青奥轴线的起点,也是河西CBD轴线与青奥轴线的交汇点,规划通过标志性的地标建筑打造空间和视觉的节点;由燕山路至青奥公园的地段中集中了青奥中心、国际风情街以及青奥村等项目,由它们围合形成的青奥广场与国际著名建筑师ZaHa设计的造型独特的青奥中心相结合,共同形成青奥轴线的高潮节点和对景空间;而青奥公园由青奥广场延伸,形成绿色、滨江的市民休闲活动公园。
此外,油坊桥至庐山路的地段作为轴线的前导空间在景观和空间上也强调了协调和整合的手法。
各段落、节点之间各具特点又整合一体,共同形成未来河西以及南京整体的核心城市特色。
南京城市规划PPT课件
南2京3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地铁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截至2014年8月,南京地铁有5条线路、92座 车站,线路总长180.2公里,日均客流量超过 一百五十万人次,地铁线路长度居中国第4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世界第13位
总体规划 ZONGTIGUIHUA
5.
城市中心体系分析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5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1.
城市交通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1京6
SUCCESS
THANK YOU
2019/9/3
SUCCESS
3.
文化保护规划
“一城”指南京老 城 “二环”指明城墙 内环,明外郭、秦 淮新河和长江围合 形成的绿色人文外 环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南3京0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3.
文化保护规划
《《魏城市斯规曼划演原讲理圣》经之》南读京的书现笔在记
“三轴”指中山大道、 御道街和中华路三条 历史轴线 “三片”指城南、明 故宫、鼓楼——清凉 山三片历史城区 “三区”指紫金山、 玄武湖、幕府山—— 燕子矶和雨花台—— 菊花台 3个环境风貌 保护区
南3京1
专项规划 ZHUANXIANGGUIHUA
4.
城市江岸空间规划
规划中充分发挥长江沿岸资 源优势,加强港口岸线整合, 优化沿江布局,提升滨江生 活休闲景观功能;支撑国家 综合交通枢纽和滨江生态宜 居城市的城市职能,规划中 利用岸线总长307.6公里,其 中城市生活与旅游景观岸线 达52.3公里。
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发布人: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首先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南京都市圈建设的关心支持。
作为全国都市圈先行者,南京都市圈在各相关城市共商共建中已经走过了20年发展历程。
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3月22日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标志着南京都市圈建设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关于这个《规划》,我着重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当今世界,都市圈通过在更大城市地域范围内高效配置资源,日益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2019年国家专门出台《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对我国都市圈建设进行系统部署。
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下游,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是连通东部中部两大板块、衔接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枢纽区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016年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2020年又把支持南京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年度任务。
按照这些要求,南京市牵头,镇江、扬州、淮安、常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共同开展大量的规划编制前期工作,江苏省、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进行了衔接和修改,最后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
3月22日江苏省、安徽省政府联合将规划正式印发。
这个规划的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期间在重要节点都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悉心指导,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对于更高层级更大力度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具有重大意义。
二、《规划》主要内容和考虑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深刻把握都市圈建设规律,结合实际对南京都市圈发展进行系统务实谋划。
解读南京副城(定稿)
副城理念和要素分析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的描述和表达,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南京副城蓝图。我们理解,所谓南京副城,主要体现在功能性、新兴型、规模化上,就是位于主城外围,接受主城功能扩散,与主城共同承担区域中心职能的副中心城市;是新发展的集商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居住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是具有独特城市功能和很强独立性的大城市。人口规模、产业集聚、住宅匹配、区位优势、交通配套、商贸中心、教育资源、医疗设施、文娱场所、体育场馆等十项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
副城之旅的途径抉择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规划到2020年,并对2030年及远景城市发展布局进行原则性安排。未来一、二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充满变数、机遇和挑战。应对水平有高低之分,抢抓能力有强弱之别;机遇惠顾准备之人,挑战赢在智勇之士。句容打造南京副城,要顺应《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文本》时限设置线路图,按照副城职能确定主攻方向,借鉴副城发展的经验教训创新发展模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标始终如一地奉献出一座彰显天然禀赋、具有独特魅力的南京副城。
人口规模。副城主要功能之一,是分散主城人口压力。居住人口数量是副城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一定规模的常住人口,副城发展将受到很大制约,甚至不能成为副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副城的人口数量,所提供的财力决定副城的经济自主,所提供的需求决定副城的功能相对独立。住宅匹配。吸纳主城人口入住,是扩张副城人口规模的渠道之一。副城的住宅匹配要大于自身人口居住的需求,住宅价格相对于主城必须具有较大优势,保持富裕的供应体量。区位优势。副城应该无天然障碍地临近主城,具有更加自然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飞地副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以成立的。交通设施。副城和主城的交通直接影响副城的发展速度,主副城综合交通一体化,以及畅达其他区域中心城市的通道,是副城发展的生命线。商贸中心。高标准、大体量、服务多样化的商贸区,是副城成熟的标志之一。只有完善了商贸配套,形成商贸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副城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主城的副中心。教育资源。具有和副城规模相应的教育资源,包括从小学到高中多个级别的中幼级教育体系,能够为居民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是居民选择副城的重要因素。医疗设施。具有中等城市的医疗卫生设施,有相对齐全的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可以借助主城优势的医
南京都市圈案例分析
都市圈范围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
的全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
州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
分地区。
3
•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 中国大都市圈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 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 镇江、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 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 地区具有相对完整的大工业体系,这里 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的经济往 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 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的条件。
港口
大力推进南京港建设
进一步完善镇江港和扬州港
30
• 谢谢观赏
31
32
• 3)各城市在高校、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资源
等方面有较强的互补性
14
南京为核心、沿江为主导的“放射圈层状”结构初具雏 形
• 1)以南京为核心的放射 状高等级公路格局初步形成 • 2)圈层状城镇分布已具 雏形(核心圈层、紧密圈层) • 3)沿江城市带发展迅速
15
四、功能定位
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 纽型都市圈、 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 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
• 加快普通等级公路环线建设
• 重视高速公路互通口规划建设
• 避免城镇空间无序蔓延
28
紧密圈层“高速化”策
略
• 完善核心城市与节点城
市,主要节点城市之间 高速公路网络
29
长江岸线
建设和预留城市生活岸线,优
化长江岸线利用
“长期预留,适时建设” ,加
强两岸横向通道建设,促进桥、
港、城互动发展
4
相关政策
• • • • 《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专业转移示范区 规划》
区域合作视角下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实践成效及反思
区域合作视角下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实践成效及反思作者:杨柳青,季菲菲,陈雯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9年第2期杨柳青,季菲菲,陈雯摘要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
由于南京都市圈跨省的地域特征,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都市圈规划的顶层设计。
尤其是《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与《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2012—2020)》实施以来,都市圈的发展逐渐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在半结构式访谈的基础上,回顾南京都市圈的缘起和历次规划编制历程,解析南京都市圈规划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区域合作成效:以规划共识促进城市联盟产生;以规划实施推动城市发展联盟3级运作机制形成;以规划平台吸聚多元主体关注;以规划意向引导众多合作事项落地。
在此基础上,总结南京都市圈规划有效实施的经验,并指出规划实施过程缺乏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方面可以完善都市圈规划的实践方法论,另一方面也为南京都市圈规划修编和政策调整及其他都市圈建设提供借鉴。
Abstract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an important transmission area for the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Due to cross-provi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area, the local government attaches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Especially after theimplementation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2002-2020)” and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Regional Planning (2012-2020)”,th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has gradually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ased on the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origin of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the previous planning process of the Nanjingmetropolitan area, and summarizes the ways and integration effects of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promoting the generation ofurban alliances through planning consensu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level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alliance;guiding several cooperation matters done with the intention of planning, and achieving greater integration effects in the areas of infrastructure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ublic service co-prosperity, and industrial park co-construction. The planning platform attracts attention frommore stakeholders and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he city cooperation allia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experience of effectiveimplementation of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nd pointsout the lack of incentiv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process.In this way, the paper not only improves the practical methodology of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but also promotes the dynamicrevision of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and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policies, while providing experience forother metropolitan areas.关键词区域合作 | 南京都市圈 | 都市圈规划 | 实践成效 | 问题反思Keywords Regional cooperation |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 Metropolitan area planning | Practical effects | Problem reflection文章编号 1673-8985(2019)02-0049-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1982/j.supr.201902080 引言都市圈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也是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协作区。
“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
“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下南京江北新区提升区域辐射力的路径作者:叶南客吴海瑾曾盛红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1期[摘要]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完善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国家发改委发文原则批复《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南京-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格局。
“南京都市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中心城市南京的城市能级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作为中心城市核心新城区的江北新区,亟需多维度扩大和提升中心城区的功能,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际大循环的开放门户,以国际视野向现代化新主城迈进,助推南京引领“南京都市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北翼强核心。
[关键词]南京都市圈;江北新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1071(2022)01-0085-06一、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化都市圈成为区域治理重要环节(一)现代化都市圈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支撑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格局,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这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发挥好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点带面,联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镇打造都市圈这一城市群“强核”,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①。
“十四五”时期,都市圈和城市群将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中高速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格局,城市群依然是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都市圈则代替中心城市成为拉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擎,为今后更长时期国家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有利于促进区域整体产业共进,深化大中小城市间产业链分工、融合与互动,创造新的需求,倒逼经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断增强都市圈整体规模经济效应、集聚力以及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城市规划与发展南京篇
? 区位 ? 南京,江苏省
省会,地处华 东区域长江下 游,北临淮安 市,东接常州, 南靠安徽和浙 江,西连安徽。 ? 南京是长江下 游地区重要的 产业城市和经 济中心,中国
一、南京概况
? 地形:南京市平面位置南北长、
东西窄,成正南北向;南北直
线距离150公里,中部东西宽
50~70公里,南北两端东西
海狼体系基础培训(规划与发展) ——南京篇
目录
一、 南京概况 二、 南京规划简史 三、 南京现行规划 四、 三副城规划 五、 南京房地产板块分析
一、南京概况
1、区位 2、历史 3、地形 4、气候 5、行政区划 6、交通
一、南京概况
? 历史 ?南京历史源远流长,原始村落在6000年前就逐步形成; ?有“十朝之都”的美誉; ?与长安、洛阳、燕京合称 “中国四大古都” 。
? 主城——指长江以南、绕城公
路以内的地域,要以内涵发展为主,
强化金融、贸易、科技、信息、服
市域城镇布局规划图
务职能,通过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主城总体规划图
(1991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改善道路该(规1划9成91为版九)十年代全国城市总体规划的范例
2.5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1-2010)》
1990年代以来,国家进入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时期,该规划在1980版规 划基础上,以区域协调发展的视野, 在都市圈范围内,思考解决南京的 保护(控制)与发展问题。
规划地域范围分为3个层次:
? 城市规划区——市域范围; 都市圈总体规划图 ? 都市圈——规划修编的重点地 (1991版) 域,构筑形成“以长江为依托,以 主城及外围城镇为主体,以绿色生 态空间相间隔,以便捷的交通相联 系的高度城市化地区”。
南京江北新区各片区规划解读
南京江北新区各片区规划解读
最近南京规划局网站发布“关于公开征集《江北新区浦口组团片区规划》、 《江北新区雄州组团片区规划》、《江北新区高新-大厂组团片区规划》编制单位 的公告”,现在就设计任务书解读如下:
区位: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定位: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具体规划范围: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现状介绍: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规划设计条件: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规划设计要点: 高新大厂:
江浦:
六合: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
《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编制《南京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为“本规划”),是为了实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提高南京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巩固提升南京在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地位,促进都市圈规划范围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二条指导思想南京都市圈的发展应淡化行政区划,从区域角度强化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形成经济、市场高度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协调城镇之间发展的关系,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淮安市的盱眙县、金湖县和巢湖市的市区、和县、含山县。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对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协调考虑,提出发展预测和建议。
第四条编制依据(一)主要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2、《关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的批复》(建规[2002]39号);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5、《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二)相关依据1、相关城市的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1995—2010)》;3、相关城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2002-2020年。
近期:2002-2005年;远期:2006-2020年。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功能定位长江流域与东部沿海交汇地带的枢纽型都市圈,江苏省核心型都市圈,兼容并蓄、开放多元的文化型都市圈,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地核心地区,以南京为中心地经济区域带,地跨苏皖两省,自年首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南京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均居全国前五.[] 南京都市圈基础产业实力雄厚、金融体系完整、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地基础产业、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科教和文化中心,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地多元文化特征.[]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年底常住人口万人,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南京都市圈地战略定位为:辐射中西部地国际性重要门户;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泛长三角转型与合作发展示范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地国家级都市圈.[] 中文名称南京都市圈外文名称别名南京经济圈行政区类别都市圈、跨省城市群所属地区华东地区电话区号、、、、、、、邮政区码地理位置长江下游沿江地区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人(截至年底)方言南京官话、吴语、江淮官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北端和温带季风气候南端著名景点夫子庙、中山陵、明孝陵、镇江金山、瘦西湖、采石矶、芜湖方特等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淮安机场、扬泰机场火车站南京站、芜湖站、马鞍山站、扬州站、淮安站、镇江站、滁州站核心层城市南京、镇江、马鞍山、宣城、滁州紧密圈层城市扬州、芜湖、淮安生产总值万亿元(年)目录规划沿革功能定位成员城市总体目标结构布局结构布局跨界新城交通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航运港口空间组织社会发展社会经济工业生产经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民生国家战略最新情况规划沿革编辑年中国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南京都市圈”是国家五大都市圈之一(从年第一次发布都市圈评价指数至今,排名前名地都市圈一直未有变化,分别是上海、广州、首都、杭州和南京五大都市圈),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地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地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地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地城市群落.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即以一个城市为龙头来带动一大批城市及周围城镇发展.[] “南京都市圈”源于国家计委一份关于中国大都市圈地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南京可以联合安徽几个城市和扬州、镇江、淮安共同构造一个长江中下游大都市圈.报告认为,以南京为中心地都市圈地区具有相对完整地大工业体系,这里距上海有一定距离,又与安徽地经济往来密切,从人口、地理位置和经济总量等方面都具备形成大都市地条件.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南京都市圈在吸收部分江苏城市外,又纳入部分安徽城市,是因为安徽东部城市在地缘、人文、方言以及经济联系上和南京有很大地关联度.在江苏,与南京都市圈相对应地是苏锡常都市圈,苏锡常是江苏经济最为活跃地地区之一,因在语言上通行吴语,苏锡常都市圈与上海地关联度很大.[] 功能定位编辑南京都市圈“承东启西、承南接北”,地处中国重要地沿海和沿江发展轴线地交汇点,是东部与中枢纽地位;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国家重要地经济、金融、科教、文化、信息和航运中心,南京都市圈地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对促进苏中地区快速崛起并融入苏南板块、进一步加快苏北地区发展等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南京都市圈历史上是吴楚文化地交汇地带、南北文化地交融区域,同时也是近代文明兴起之地,集历史、近代、现代特色文化于一身,融吴楚文脉、南北文化、中西文明于一体,具有兼容并蓄、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地多元文化特征;南京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北翼,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科教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重要地基础产业、制造业、科教文化基地.[] 成员城市编辑城市简介城市掠影南京南京是长三角及华东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地政治、军事、科教、文化、工业和金融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历史悠久,有着多年文明史、近年建城史和近年地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地重要发祥地.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地枢纽城市,国家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长江航运物流中心,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南京镇江镇江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唯一交汇枢纽,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因地位雄势、扼守长江,故名“镇江”,自古即为江河南北之商埠重地,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苏南经济板块重要成员;北接扬州,南邻常州,西衔南京,是江苏南北之交通中枢.镇江拥有优越地区位条件和十分便捷地交通条件,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宁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国道、国道等通达全国各主要城市,镇江港是长江流域第三大亿吨港口.镇江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三江口、江都水利枢纽).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地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扬州地建城历史可至公元前年,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文明城市、中国森林城市.扬州淮安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地“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地美誉.淮安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与扬州共为淮扬菜地主要发源地,为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淮安宣城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地重要通道,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地结合部.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多年地历史,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翼城市.宣城马鞍山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新兴地钢铁工业城市,具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地独特城市风光.既是“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还是“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城市”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集多项殊荣于一身地城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马鞍山芜湖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下设鸠江区、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四个市辖区,管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无为县四个县.城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已逾年,近代为“中国四大米市”之首.因“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名誉华夏,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美誉.今为安徽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城市,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安徽省三大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批准地沿江重点开放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芜湖滁州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部.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及“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皖东区域中心城市,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安徽省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地枢纽城市.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滁州是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滁州。
协同发展理念下区域建设路径探析——以南京市江北新区与浦口区为例
于构建优势互补与分工合理的区域格局,对城市统筹联动、增强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新区,南京市江北新区采取“一轴、两带、三心、四廊、五组团”的空间布局,覆盖国家和省级园区且产业发展基础优越。
依照《南京江北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计划立足于“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突破与浦口区的发展边界,真正实现江北全域一体化。
然而,受限于发展速度和发展侧重,两区仍存在土地重复建设浪费、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平衡、交通设施与规划连接性较差等现象,致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浦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周边辐射(以下简称“研创园”和“高新区”)是全区的核心板块和产业创新策源地,两区虽已采取一系列协同措施,但浦滨路边界两侧的问题依旧较为典型。
因此,本文选取研创园与高新区作为研究样本,借助实地调研、控规解读和案例参考等方法,重点分析规划布局、交通网络、配套设施、区域风貌和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思路与策略,在解决片区具体问题的同时,为江北新区与浦口区全域的协同建设提供参考。
1 区域协同发展理念1.1 理论内涵区域协同发展理念起源于基础“协同学”研究,指在既定空间范围内,多个差异系统以协作配合的形式进行有机渗透,实现各系统高效运转,从而提升区域整体质量。
包括物质与人文层面的整体过程,在物质层面,区域间加强资源、技术和财政方面的合作共享;在人文层面,区域间文化互通以构建兼具多元性和适应性的产业体系。
现阶段该理论研究重点集中于作用机制、协同水平测度和优化对策[2]。
林志豪分析广东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中心点和发展轴,总结区域协同的空间结构和阶段性规律[3];陈玉玲等研究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和量化水平,提倡从环境、投入和产出层面构建协同创新体系[4]。
摘要 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区域思想从统筹发展转向协同发展,且高新技术产业类开发区已成为地区分工的重要场域空间。
中机院:经济开发区规划及五大成功案例
中机院:经济开发区规划及五大成功案例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官方网站:产业规划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经济开发区规划概述经济开发区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各类产业工业园(比如农业开发区,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等等)的一种通称,也简称开发区。
根据开发区的规模等级,可以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等。
开发区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化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区的载体建设。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在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是世界自由港区的重要形式之一。
中国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中,划出一定的地域范围,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较为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在开发区通过举办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的科学研究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发展新兴产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配合国家文明城、国家生态示范城、国家环保示范市创建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坚持以现代制造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巩固和发展支柱产业,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和“人才强区”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开展“质量兴区、名牌兴业”活动,加强企业管理和服务,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利用各种方式开展融资工作;优化软环境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继续实行“首问负责制”、“项目跟踪制”、“责任追究制”,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案例ppt
区域规划案例ppt篇一:城市规划案例分析此次我规划的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为60天至89天,以及累年日平均温度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不足60天,但累年日最低温稳定低于或等于8℃的日数大于或等于75天。
其寒带特点是夏季酷热,冬季湿冷,空气湿度较大,当室外温度5℃以下时,如没有供暖设施,室内温度低、舒适度差。
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省(市)等14个省(直辖市)的部分地区,也就是说南京属于夏热冬冷的典型。
所以我决定以南京作为一个目标物,将规划场地放置在天津,以夺得更为精确的规划。
建筑规划南京概况:位于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亚热带季风气候。
老南京都打趣道:“南京没有春秋,只有冬夏。
”所以说南京属于标准的夏热冬冷地区。
苏南经济板块成员,江苏与安徽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和科技创新中心。
位于长江下游,是承东启西的枢纽旧城区,是长三角两个副中心小城镇之一,长江中下游主要该港,生态宜居城市,联合国人居署特别荣誉奖获得城市。
2021年,即将举办第二届省运会。
这些都将形成对南京城市规划的严峻考验。
面积:总面积6597k㎡,建成区面积752.83k㎡(2021年),面积算不上最大,人口816.1万人(2021年),人口密度高,这就由于历史上它帝都是六朝故都,名胜古迹,古典院校众多,同时属于省会,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国内外的游客、打工者、学生等人群。
同时因为长江的流经,造成了江南江北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的差异,也导致了江北承担部分了工业的重担。
城市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这就注定了南京将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对南京的气候,交通,经济等各方面规划都提出了非常高要求。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又是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案例解读
南京作为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承担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南京在都市圈 规划中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
南京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 平差异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
总结词
保护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生态环 境治理和保护,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高环境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源地保护、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严格的环保政策等,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一
总结词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注重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 争力。规划中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推动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建设产业园区 、加强企业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以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和共赢。同时,规划还注重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区域产业 层次和能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03
区域规划内容与实施
空间布局规划
总结词
优化空间布局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区域资源,提高空间利用效率。规划中注重中心城市与 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人口和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交通体系建设
总结词
构建便捷交通网络
详细描述
南京区域都市圈规划重视交通体系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规划中提出建设高效、快速、便捷的交通系统, 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城市 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都市圈内各城市间快速通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亿元 1200
982
1000
800
600
400 200
233 165 132 110
57
58
0 南 京 扬 州 镇 江 芜 湖 马鞍山 滁 州 巢 湖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120 101.64
100
80
60
40
20
10.08 10.6 8.76 8.63 3.1 2.67
0
南京 镇江 扬州 马鞍山 芜湖 滁州 巢湖
8
▪ 工业化加速发展
❖ 制造业 • 基础工业雄厚:南京的电子、石化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
位,汽车居第三位,扬州的化纤、汽车,马鞍山的钢铁, 芜湖的建材,镇江的造纸在全国均具有一定地位,都市 圈的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工业产值的50%
• 主导产业发展集群化:沿江的石化、机电、建材具有集
群化发展趋势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南京综合科技实力雄厚,
• 城镇个数:440个左右 省内240个,省外200个
• 县城以上城市:30个 省内14个, 省外16个
• 城镇密度:10个/千km2 省内12个/千km2 ,省外8个/千 km2
11
❖核心城市地位突出
• 南京的GDP占都市圈39%,财政收入占53%,实际利
用外资占64%,进出口总额占75%。
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市区国内生产总值
282.21 981.76
2.6
401.2 101.64
镇 江 62.82
52.64
164.88
2.63
52.25
10.08
扬 州 109.66
53.12
232.52
2.13
71.69
10.6
马鞍山 52.93
42.03
110.21
2.08
28.66
8.76
芜 湖 65.88
55.11
131.84
2.00
6
▪ 区域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
❖ 城乡差距较大
2001年,南京都市圈各设区市市区与所 辖县(市)人均GDP之比为2.78:1,南京市 市区与郊县人均GDP之比为2.82:1(苏锡常都 市圈为1.27:1)。
7
❖ 地区差距较大
2001年,南京的人均GDP是镇江的1.09倍, 淮安南部地区的2.88倍,扬州的1.84倍,马鞍山 的1.79倍,芜湖的2.06倍,滁州的3.32倍,巢湖 北部地区的4.04倍。从工业化发展水平看,南京、 镇江已向工业化后期过渡,扬州、芜湖、马鞍 山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滁州、巢湖、淮安南部 等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前期。
2.37
9.98
0.06
1.00
1.98
12.19
0.45
0.62
0.94
10.51
0.12
0.46
0.35
8.88
0.13
5
1.2 南京都市圈基本特征
▪ 人文基础相近
❖ 相同的吴楚文化底蕴 ❖ 南北文化的交融 ❖ “山水城林”的特色 ❖ 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历史上联
系紧密 ❖ 南京经济协作区的合作基础
12
• 南京在商贸等方面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较强的辐
射力: 2001年南京市批发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 额为1022亿元,占都市圈的81%;南京商圈的 辐射范围东至常州,北到淮安,西及合肥,南 抵芜湖,双休日南京市的主要商场外地消费者 占总客源的30%-50%。
13
• 南京作为都市圈文化中心的地位已经具备
20000 10000
2
2
3.41
3.7
14
南京都市圈规划
(2002-2020)
江苏省建设厅
1、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
▪ 规划范围
❖ 省内: 南京、镇江、扬州的全 部以及淮安的南部。
❖ 省外: 马鞍山、芜湖、滁州的 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 本规划对省内部分提出要求, 报江苏省政府批准实施;对 省外部分从区域发展的整体 性考虑,提出发展预测与建 议。
2
1.1 南京都市圈现状概况
▪ 都市圈2001年总体发展概况
指标
南京都市圈
人口(万人)
2343
土地面积(KM2)
44058
GDP(亿元)
2957
人均 GDP(万元) 2000 年城市化水平
(%) 三次产业结构
1.26 46 10.54:48.82:40.64
省内部分
省外部分
1381
962
20915
•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低:2000年,南京有会展公司20多
家,且规模小,而同期深圳有300多家。
• 传统服务业的区域扩展较为保守:以商贸业为例,核心
城市尚未利用自身优势去整合周边地区生产和消费资源。
10
▪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化水平较高
• 城市化水平:46% (2000年) 省内50%, 省外40%
23143
2236
721
1.62
0.75
50
40
8.32:49.1:42.58 17.4:47.98:34.62
3
▪ 设区市市区2001年概况
年末总人口 非农业人口 GDP 城市
社会零售 地方财政 人均 GDP
商品总额 收入
(万人)
(万人) (亿元) (万元) (亿美元) (亿美元)
南 京 371.89
滁州
428
巢湖
452
GDP
(亿元)
1150 503 505 138 219 265 205
地方财 实际利用 人均 GDP 进出口总额
政收入 外资
(万元) (亿美元) (亿元) (亿美元)
2.06
95.88 112.64
9.02
1.89
14.54
21.69
3.26
1.12
12.32
36.72
1.0
1.15
42.82
8.63
滁 州 49.42
20.54
57.36
1.16
15.88
3.1
巢 首位比
84.91 ——
30.74
58.21
0.69
5.12
4.22
----
22.62 5.60
2.67 9.6
4
▪ 设区市市域2001年概况
城市
年末总人口 (万人)
南京
553
镇江
267
扬州
452
马鞍山
120
芜湖
220
——南京为江苏省省会,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逐步形成高标准的文体卫设施
类别
南京
扬州 镇江
最大图书馆建筑面 积(m2)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 藏书量(册)
最大体育中心 (座位数)
三级医院(个)
普通高校在校学生 (万人)
85000
317
60000 (在建 )
19 27.8
3430 16000
165
107
但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较低
• 以国有经济为主 :工业国有控股比例超过50%
9
❖ 服务业
• 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200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202亿元,
占GDP的40.64%(苏锡常38.72%)
• 新兴服务业兴起:南京第三产业在总体发展上具有较明
显的集聚优势(占都市圈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3% ), 主要体现在商贸、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