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楚旭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之洞与湖北的发展
张之洞简介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清直隶南皮(今河北境内)人。是后期洋务派的首领,清末著名“能吏”。从1889-1907年,他在湖北执政近20年。这个期间,他奠定了湖北重工业发展的基础,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兴城市,“湖北新政”成为全国示范,让武汉首次进入早期现代化的行列。
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兴实业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
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湖北枪炮厂: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
大冶铁矿:1890年(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成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冶萍公司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世界瞩目。
湖北织布局: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
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
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
办教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离开湖北之前,张之洞登上蛇山之巅,眺望欣欣向荣的武汉三镇,为黄鹤楼题写了这副楹联,欣喜之情溢于笔端: 18年心血没有白费,湖北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追赶亚欧先进
地区已不再是遥远的梦。
汉阳铁厂无疑是张之洞兴办的实业中最重要的一个。钢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早在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就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上奏《筹设炼铁厂折》,制订了在广州城外兴建铁厂的计划,并在英国订购了炼铁设备。1889年底,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随即将拟建之铁厂移至湖北,定址汉阳。1890年11月,汉阳铁厂动工兴建,1893年9月,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钢材厂等十个分厂建成,次年6月投产。据1899年的汉口贸易报告,汉阳炼铁厂除提供15000吨钢材用于制造钢轨、铆钉外,还向日本出口价值82000海关两的钢铁。汉阳铁厂的设备、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不过10年左右,在当时的亚洲是最先进的,规模也是最大的。西洋报刊曾有评论:“汉阳铁厂之崛起于中国,大有振衣千仞,一览众山之势。”
和汉阳铁厂一样,湖北枪炮厂也是张之洞从广州带来的项目。枪炮厂1890年4月筹建,1895 年8月落成,刚开始每月出枪500支、枪弹10余万发、炮弹7000余颗,后来月产量有所增加。到1907年,共造枪10万余支、子弹4000多万发、炮900余尊、炮弹60余万颗。办枪炮厂的过程同样体现了张之洞“器必求精求新”的思想。枪炮厂的设备是从德国引进的最先进的设备,生产的武器仿自世界最新款式。不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湖北枪炮厂都高居全国军事工业之冠,执当时中国军工之牛耳。而它出品的“汉阳造”步枪,更是闻名遐迩的一代名枪。“汉
阳造”鸣响在武昌楚望台,鸣响在南昌城头,鸣响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半个多世纪几乎无役不与,见证并参与书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汉阳造”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名牌和代表。“汉阳造”作为汉产工业品牌,一直是武汉、
湖北人民的骄傲。
上述两厂以外,张之洞还创办了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此四局一建,棉、毛、丝、麻齐全,纺与织俱备,湖北纺织行业顿成国内翘楚。纺织厂的纱锭1893年1月开工时占全国纱锭总数的77.1%;缫丝厂为中国内陆腹地工厂之冠;制麻厂则为“吾国机器制麻业之滥觞。”湖北现代棉纺织工业的设备与产量,在19世纪90年代的前期占第一位,末期仍居第二位。据专家统计,张之洞在武汉主持奏准并办成的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厂、矿共有19个,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同时,张之洞倡办实业,亦促进了民办企业的发展。从新昶机器厂算起,到1907年,湖北地区商办的厂矿已达
100余家。
在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下,武汉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交通等行业的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大工业体系。这个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先重后轻,以轻挹重的工业体系,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并使武汉
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工业基地。
“工为体,商为用”,商业与工业相因而成,如环无端。张之洞多管齐下扶商恤商,大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赢得“东方芝加哥”美誉历史上,湖北的商贸集中于武汉,武汉的商贸集中于汉口。汉口于明嘉靖年间正式设镇,万历年间成为“商船四集,货物纷华”的商贸中心,清“康乾盛世”时期成为“天下四聚”之一。《广阳杂记》云:“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
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但直到张之洞督鄂之前,虽然汉口的直接对外贸易有不少年份在全国位居第三,占全国的比例却很小,浮动于0.41%—5.32%之间,既不能与上海相比(同期上海占47.85%—63.63%),也与位居第二的广州有较大的差距(同期广州占10.50%—13.39%)。
张之洞不赞成“以商立国”,但对发展商业是高度重视的,视“商务为当今之要政”。他认为商业与工业的关系是相因而成,如环无端。一方面是“工为体,商为用”,商业通过“货畅其流”,来促进、刺激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和产量提高;另一方面是“商为主,工为使”,通过商业搜集市场信息,以引导工业生产。不仅是对工商关系,对农工商三者的关系他也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说: “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为钩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瞽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因此,“为政以利民为先,然必将农、工、商三事合为一气贯
通讲求,始能阜民兴利”。
武汉商业基础良好,张之洞借势发力,推出扶商护商系列大举措:其一,在武汉设立商务局,并指示各府州县设立通商公所,指导商务。他将商务局的主要职能归结为八个方面,即对商业进行“启发”、“倡导”、“合力”、“塞漏”、“祛
习”、“保护”、“体恤”和“奖励”。
其二,创办商务学堂讲商学,培养商务人才。他着重指出,开商学的目的在于开商智,“商智渐开,自必多出新意,自辟利源”。不仅是专门的商务学堂讲商学,自强学堂、算学学堂等学校也开了商务课。
其三,创办《湖北商务报》,沟通商业信息,宣传商务政策。该报设有局收文牍、局发文牍、中外商情等栏目,内容十分丰富,为湖北商人了解国际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