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

合集下载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针对多种病原体的入侵具有普 适性。
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快速、非 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在病原体入 侵初期迅速启动防御机制,防止 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重要性
01
02
03
防止感染扩散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够在 病原体入侵初期快速反应 ,有效遏制感染扩散,降 低疾病严重程度。
负向调节
负向调节机制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防止对正 常组织造成损伤。
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
炎症信号转导通路能够将病原体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触发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激活。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
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控固有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
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
深入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提供 理论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基因敲除与转基因技术
基因敲除
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可以构建特定基因敲除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在非 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基因敲除技术包括同源重组、胚胎干细胞技术等。
转基因技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特定基因转入动物体内,以研究其在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中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包括显微注射、病毒载体转染等。
细胞培养与分离技术
细胞培养
通过将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可以模拟体内环境,研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生 长、分化、功能等。细胞培养技术可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 细胞,并研究其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反应。
细胞分离
通过特定的分离技术,如密度梯度离心、流式细胞术等,可以从组织或血液中 分离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 。

免疫干预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和应用

免疫干预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和应用

免疫干预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免疫干预和免疫疗法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些技术的出现,给许多绝症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改变了人类战胜疾病的方法和思路。

本篇文章将会探讨免疫干预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和应用。

一、免疫干预的发展免疫干预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机体免疫系统,促进其产生、增强或抑制某种免疫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干预包括人工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两种方式。

1、人工免疫人工免疫主要是通过给予机体抗体(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细胞,来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如传统的疫苗接种,就是一种人工免疫方法,通过给予机体相应的病原体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除此之外,人工免疫在抗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不断发展,疫苗、单抗、细胞治疗等人工免疫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2、非特异性免疫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主要是通过一些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免疫能力。

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激活小分子等,都是常用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此外,光疗、低温、电磁波等物理刺激也可以通过非特异性机制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

二、免疫疗法的应用与免疫干预相比,免疫疗法更倾向于直接针对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增强或恢复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将其转化为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的活性T细胞,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先进免疫疗法。

该技术通过实现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的特异性识别和互动,引导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去攻击肿瘤细胞,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能够抑制肿瘤细胞通过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机制,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目前已有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上市,包括PD-1、PD-L1、CTLA-4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自身的T细胞更好地识别肿瘤细胞,并加强和其他免疫细胞的互动,从而消灭癌细胞。

免疫学与免疫疗法重塑免疫系统的治疗策略

免疫学与免疫疗法重塑免疫系统的治疗策略

免疫学与免疫疗法重塑免疫系统的治疗策略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等异己物质及己身组织破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学科。

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并攻击病变细胞,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策略。

一、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由多种细胞和分子组成。

当机体受到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或细胞异常增殖时,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针对这些异常细胞进行攻击。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记忆功能,可使机体对再次暴露于相同病原体时产生更加迅速、有效的免疫反应。

因此,免疫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应对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免疫疗法的分类1. 被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是将从其他个体或实验室中获取的免疫材料注射到受试者体内,以增强其免疫系统的抵抗能力。

这种方法常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如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病毒感染。

2. 活性免疫疗法活性免疫疗法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活性免疫疗法主要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应对疾病。

一种广泛应用的非特异性免疫疗法是使用免疫刺激剂,如利用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药物来提升机体的免疫应答。

而特异性活性免疫疗法则通过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以攻击病变细胞,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

三、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其核心理念是调动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

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CAR-T细胞疗法。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抑制性受体与效应性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T细胞的活性,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抗击能力。

该类药物已在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例如,抗CTLA-4单克隆抗体和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等。

2. 肿瘤疫苗的应用肿瘤疫苗是一种利用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特异性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来抗击肿瘤细胞。

目前已有多种肿瘤疫苗用于临床试验,如癌胚抗原疫苗、蛋白质/多肽疫苗等。

关于癌症的免疫治疗

关于癌症的免疫治疗

关于癌症的免疫治疗许多免疫治疗方法可直接针对肿瘤细胞,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被动性细胞免疫治疗在被动性细胞免疫治疗中,特异性效应细胞被直接输入患者体内,不会被诱导。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 是由患者的内源性T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培养系统中,被提取的内源性T细胞经过淋巴因子IL-2的刺激而生长。

然后,这些扩增的LAK细胞重新输入患者的血液中。

动物研究表明,LAK细胞抗癌细胞的作用比原始内源性T细胞更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数量更多。

人体的LAK细胞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可能比LAK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杀伤活性。

这些细胞的培养方法与LAK细胞相似。

然而,祖细胞是由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T细胞组成的。

从理论上讲,这一过程产生的T细胞比血液中获得的T细胞具有更强的肿瘤特异性。

最近的临床研究显示的结果非常有希望。

基因修饰的T细胞能够表达:1、T细胞受体(TCR),能识别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肿瘤相关抗原(TAA)。

这种方法正在研究中,可能会带来显著的临床效益。

初步试验的结果令人鼓舞。

2、嵌合抗原受体(CAR)能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蛋白。

CART 细胞目前主要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复发性或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与TCR T细胞不同的是,CAR T细胞只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相对较大分子的蛋白。

因此,CAR T细胞和TCR T细胞可能是互补的癌症治疗方法。

同时使用干扰素提高了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和TAAs的表达,从而增强了输入的效应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被动性体液免疫治疗被动性体液免疫治疗是应用外源性抗体的免疫治疗方法。

抗淋巴细胞血清已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和B细胞淋巴瘤,可引起一过性的淋巴细胞减少或淋巴结缩小。

单克隆抗肿瘤抗体还能与毒素(如蓖麻毒素和白喉毒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把这些毒性物质特异性地传递到肿瘤细胞。

免疫学临床应用

免疫学临床应用
免疫重建(immunoreconstitution)
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 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全部或 部分得到恢复。
共三十五页
一、免疫增强疗法(liáo fǎ)和免疫抑制疗法(liáo fǎ)
二、特异性免疫治疗和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三、主动免疫治疗(active immunotherapy)和被 动免疫治疗(passive immunotherapy)
疫苗、类毒素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的免疫,从而预防感染 的措施。
疫苗 ——应用微生物制备的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包括灭活疫 苗(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如 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 苗,乙肝疫苗等。
类毒素(dúsù)——将细菌毒素(dúsù)用甲醛减毒后制备的具有免疫
原性的物质。如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共三十五页
免疫增强剂与免疫抑制剂
(一)免疫增强剂
免疫因子:1、转移因子
2、免疫核糖核酸 3、胸腺肽
化学制剂(zhìjì):1、左旋咪唑 2、西咪替丁
微生物制剂:1、卡介苗(BCG) 中药制剂: 黄芪、人参、
2、短小(duǎn xiǎo)棒状杆菌
3、微生物提取物
枸杞子等
适应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1)恶性肿瘤 (2)免疫缺陷病 (3)传染病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
间接法
双抗夹心法
竞争法
E: 辣根过氧化酶 HRP S: 底物 二氨基(ānjī)联苯胺 DAB/邻苯胺
共三十五页
间接(jiàn jiē) 法
DAB
共三十五页
双抗夹心 法 (jiāxīn)
DAB
共三十五页
BAS-ELISA法( biotin-avidin-system,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统 (xìtǒng)-ELISA法):敏感性更高。用于抗原抗体以及DNA、RNA 的检测。

免疫治疗在癌症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在癌症中的应用
通过个 体基因组学和免疫特 征分析,实现个性化 免疫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联合治疗:免疫治疗 与其他治疗手段(如 手术、放疗、化疗) 的结合,可提高综合 治疗效果。
作者:
肿瘤溶解综合征: 免疫治疗可能导致 肿瘤细胞迅速溶解 ,引起高尿酸血症 、高钾血症等严重 并发症
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等,可采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需注意饮食调整,严重者可使用止吐药物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等,需及时就医治疗 疲劳和肌肉疼痛:注意休息,可适当进行按摩或理疗缓解症状
激活免疫系统:通 过药物、疫苗或其 他手段刺激免疫系 统,使其对癌症细 胞发起攻击。
调节免疫反应:通 过调节免疫反应, 使免疫系统对癌症 细胞更加敏感,提 高治疗效果。
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 :通过基因编辑等技 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 性,使其更有效地攻 击癌症细胞。
抑制癌症细胞的生 长:通过抑制癌症 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降低其对免疫系 统的抵抗能力。
作者:
定义: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症细胞的方法。
分类:免疫治疗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和特异性免疫疗法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功能来 攻击癌症细胞。 特异性免疫疗法:利用人体免疫系统的特异性来识别和攻击癌症细胞。
免疫治疗起源:20世 纪初,免疫学基础研 究开始起步
免疫治疗与放疗联合 :增强免疫应答,提 高局部控制率
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 的联合:协同作用, 克服耐药性
免疫治疗与细胞治疗 的联合:拓展治疗手 段,提高治愈率
预防性疫苗:针对特 定癌症的预防性疫苗 研究正在进行中,有 望降低癌症发病率。
早期诊断:免疫治疗 结合筛查手段,提高 早期癌症诊断率,有 助于提高治愈率和生 存率。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

人或动物免疫系统产物
1、胸腺素(thymiosin)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胸腺素主要为从小牛胸腺中纯化而得的胸腺素组分5,或被称为胸腺素F5 (thymiosinfraction5),含有40余种肽类,具有免疫调节活性,且作用无种属特异性 。胸腺素α原 (prothymiosinalpha,ProTα)是胸腺素F5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活性 。ProTα在核内和胞外的作 用机制可能不同:当以外源形式用于体外试验时,ProTα可促进脾细胞分泌IFN-γ,IFN-α和TNF-α,可与酪氨 酸磷酸化STAT3转录因子的氨基末端结合,在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在凋亡细胞中,ProTα被 caspases切割后可产生多个C末端片段,这些片段具有刺激外周单核细胞增殖、自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调 CD25和黏附分子的表达以及淋巴细胞活化等免疫调节作用。ProTα可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自 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临床治疗。
功能
功能
免疫增强剂主要用于增强机体的抗肿瘤作用、抗感染能力,纠正免疫缺陷,此类药物能激活一种或多种免疫 活性细胞,增强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低下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或具有佐剂作用,增强与之合用 的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或替代体内缺乏的免疫活性成分,产生免疫代替作用;或对机体的 免疫功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使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趋于正常。临床上主要用于免疫缺陷疾病、恶性肿瘤的辅 助治疗,以及难治性细菌或病毒感染 。
化学合成药物
1、左旋咪唑(levamisole,LMS)
左旋咪唑为一种免疫恢复剂,对巨噬细胞或T细胞功能减退的患者具有恢复作用,而对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 无效。对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增加机体产生抗体的水平;增加IgA含量;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成熟,增强 其吞噬和趋化功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增强巨噬细胞功能,激活和提高补体活性 。左旋咪唑临床上曾用 于小儿哮喘、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以及白癜风等。其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肝损伤和粒细胞 减少,国内外也曾有引起脑炎综合征的报道 。

医学免疫学(A1型题1)

医学免疫学(A1型题1)
47.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制成的抗原称
A.灭活疫苗
B.合成肽疫苗
C.结合疫苗
D.亚单位疫苗
E.重组抗原疫苗
正确答案:D
48.以下属外周免疫器官的是
A.淋巴结
B.胸腺
C.腔上囊
D.骨髓
E.肝脏
正确答案:A
49.免疫的正确概念是
A.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
B.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A.放射免疫测定法
B.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C.微量细胞毒试验
D.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E.补体结合试验
正确答案:C
40.人们采用化学合成或基因重组的方法生产的免疫原性多肽称为
A.分子疫苗
B.结合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活疫苗
E.灭活疫苗
正确答案:A
41.T细胞的膜分子有
A.MHCⅠ类分子
正确答案:E
12.下列不是T细胞分化抗原的是
A.CD2
B.CD3
C.CD21
D.CD28
E.CD40L
正确答案:C
13.与补体系统功能无关的是
A.细胞毒作用
B.促进炎症
C.免疫粘附
D.促进抗体产生
E.调理作用
正确答案:D
14.属于自然主动免疫的是
A.注射抗毒素获得的免疫
D.冷凝集试验
E.抗球蛋白反应
正确答案:A
35.T细胞在胸腺内阳性选择的结果是
A.完全成熟
B.凋亡
C.获得MHC限制性
D.获得中枢性耐受
E.以上均是
正确答案:C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的分类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的分类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的分类我们只有提高自己的身体免疫力,这样才不容易得病,从而确保身体健康。

现在免疫疗法是一种非常时尚的疗法,可以帮助人们致病养生。

免疫疗法的分类有哪些呢?如何提高身体免疫力呢?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概念,例如,发展抗病毒疫苗、HPV病毒、HSV病毒抗体培养等等。

免疫治疗也可认为是利用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大治疗体系。

科学家经过一系列研究证实,舞茸中富含一种能够提高免疫力的物质“β-葡聚糖”,其机理是通过调节功能而发挥防癌与抗癌效应。

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好、无毒副作用、能显着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等优势,成为癌症综合治疗中继手术、放化疗外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免疫疗法的分类特异性免疫疗法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免疫功能的稳定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逆转、消退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二十一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使得免疫疗法在治疗癌症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它不仅可以预防癌症的发生,即使癌细胞已在生长,通过强化人体的免疫力,也可能将其击退。

通过强化人体免疫力而对付癌症,就是目前世界上盛行的“免疫疗法”,免疫疗法目前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

特异性免疫疗法是先找出某种癌症的特定抗原,然后或在体内投以抗原以制造抗体,或在体外制造抗体再注入体内,以形成对抗原的抵抗力,就是人们通常“打疫苗”的方法。

目前在欧美,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肺癌、大肠癌等特定癌症的抗原已被发现。

非特异性免疫疗法通过活化人体的免疫细胞,综合提升人类固有的免疫力,封锁癌细胞并将其杀灭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对所有癌症有效,对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肝炎等与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的疾病均会发挥作用。

目前在生物抗癌领域备受嘱目的天然食用真菌类,如舞茸、巴西蘑菇(姬松茸)、桑黄、白桦茸等,就是这种疗法的代表。

生物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依赖于机体自身的力量去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杀伤力是有限的,而且是缓慢的,化放疗对肿瘤的杀伤快而强,但对机体造成的副作用大。

免疫调节剂有哪些?

免疫调节剂有哪些?

免疫调节剂有哪些?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三大类。

即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双向调节剂。

一、免疫促进剂有1、胸腺制剂如胸腺肽、胸腺素,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

有效成分主要为胸腺素α1。

2、干扰素(IFN)主要是干扰素γ,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有调节作用,同时对免疫功能的自身稳定也有调节作用。

3、白介素-2是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剂,具有促进淋巴细胞生长,提高吞噬细胞的活性,并刺激淋巴细胞分泌免疫干扰素(干扰素γ)等多种功能。

4、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及特异性转移因子是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具有传递特异性免疫信息到正常人作用,使后者产生抗体及细胞免疫。

5、左旋咪唑能增强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诱生干扰素,可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6、卡介菌多糖核酸卡由卡介菌经热酚法提取多糖核酸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

主要成分有70%多糖、20%核酸以及多种免疫活性物质,主要生物学作用是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异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7、复方甘草酸苷片主要成分为酸胺,甘草次酸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可抑制磷脂酶A2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起始阶段代谢水平,对补体经典途径有抑制作用,具有抗补体作用,能稳定细胞膜,并有类固醇样作用,对人体内糖皮质激素的多种代谢酶有强抑制作用,从而减缓糖皮质激素代谢速度,同时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甘草酸苷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补体的2条激活途径都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具有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类似的作用。

8、其他多糖类如云芝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香菇多糖等,某些中药如冬虫夏草、党参、刺五加等也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促进作用。

如有“百草之王”美誉的人参和“仙草”之称的黄芪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补虚治病的作用,并已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参、黄芪、灵芝等200多种具有扶正或祛邪功效的中药或单体,也均有促进抗体生成和提高免疫细胞反应的作用从中草药植物中分离出的多糖类、皂苷类、生物碱类等。

第十九章 免疫学治疗和预防

第十九章 免疫学治疗和预防

4、单抗制剂 用基因工程及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 人源单克隆抗体。
被动免疫使用血清制品的不良反应: 血清过敏症:尤其是异种动物免疫血清 传播疾病:人血液制品有传播某些疾病
的可能性,如肝炎、AIDS等。
人工被动免疫
过继免疫:转输具有在体内继续扩增效应 细胞的一种方法。如:
免疫缺陷病:转输骨髓细胞 肿瘤患者:转输特异的TIL细胞(tumor-
死疫苗与活疫苗的比较
————————————————————————
区别点
死疫苗
活疫苗
————————————————————————
制剂特点
死,强毒株
活,无毒或弱毒株
接种量及次数 量较大,2-3次
量较小,1次
保存及有效期
易保存,
不易保存,
有效期约1年
4℃冰箱内数周
免疫效果
较低, 维持数月-2年
较高,维持3-5 年甚至更长
细胞毒药物、激素 环孢素A(CsA)、FK506 雷公藤多甙、青蒿素 单抗
免疫预防的原理:
根据机体受病原体感染后,能产生特异
性抗体和效应T细胞,提高对该病原体的免疫
力的基本原理,采用人工的方法,使机体获得
免疫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病原体
机体
特异性抗体
(免疫应答) 效应T细胞
机体对该病 原免疫力
人工输入抗原
小结
机体特异性免疫获得方式有两种,通过人工方法 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用于人工免疫的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和抗体制剂。 常规疫苗和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类毒素。
计划免疫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近年来疫苗的发展迅速,有多种新型疫苗产生。
疫苗的用途也从抗感染扩大到非传染病领域,除 用于预防外,还可用于治疗。

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多年来,为了治疗肿瘤,人们开展了许多研究和实践,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

然而,这些传统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肿瘤的问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仍然面临挑战。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和增强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两种方式。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力。

这种方法通常包括使用免疫增强剂、生物治疗和细胞因子等方式。

免疫增强剂可以通过增加机体的免疫细胞数量和活性来改善免疫状态,促进机体对肿瘤的抗击能力。

生物治疗则是利用某些微生物或其产物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达到抗击肿瘤的目的。

细胞因子是具有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物质,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可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促进机体抵抗肿瘤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特异性免疫治疗则是通过利用特异性抗原和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来治疗肿瘤。

这种方法主要有肿瘤抗原刺激免疫治疗和细胞免疫治疗两种方式。

肿瘤抗原刺激免疫治疗是利用肿瘤组织中所表达的抗原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并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抗击肿瘤的效果。

细胞免疫治疗则是通过将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与药物处理后的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进行共培养,使得免疫细胞生成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

免疫治疗具有许多优势和挑战。

相对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免疫治疗更加精确和个体化,能够避免对健康组织的伤害。

同时,免疫治疗具有持久的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免疫治疗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免疫治疗的价格高昂、副作用的出现以及部分患者对免疫治疗的耐药性等。

《非特异性免疫》课件

《非特异性免疫》课件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能够识别并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
固有淋巴细胞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
肠道内的淋巴组织能够分泌免疫分子,参与肠道免疫应答。
γδT细胞
一种特殊的T淋巴细胞,能够快速应答感染和损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03 非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抗感染
抗细菌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 杀伤细胞(NK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 被感染的细胞或外来病原体,从而防 止细菌的扩散和感染。
能够保护大脑和中枢神经 系统不受血液中病原体的 侵害。
胎盘屏障
保护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 ,防止母体病原体对胎儿 的感染。
吞噬细胞
巨噬细胞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分,能够 吞噬并消化病原体和细胞碎片。
树突状细胞
能够摄取并处理抗原,激活淋巴细胞 ,启动免疫应答。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能够直接杀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感染具有防御作 用。
抗病毒
体内的干扰素等非特异性免疫分子能 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扩散,从而降低 病毒对机体的危害。
抗肿瘤
监视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NK细胞和T细胞能够识别并清除异常或癌变的细胞,起到监视肿瘤发生的作用。
抑制肿瘤生长
体内的某些免疫分子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控制肿瘤的发展。
免疫调节
维持内环境稳定
在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 激活能够为特异性免疫的启动提 供有利条件,加速特异性免疫应
答的形成。
相互制约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之间 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以维持 体内免疫平衡,防止过度免疫反
应对机体造成损伤。
05 非特异性免疫的应用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灵敏 度和特异性相对较低,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标记抗体来 显示抗原位置和表达水平的方法。在肿瘤诊断中,免疫组 化技术常用于鉴别良恶性肿瘤、确定组织来源和判断分化 程度等。
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等优点,但需要针 对不同抗原选择合适的抗体,且结果解读需要经验丰富的 病理医师。
肿瘤免疫检测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不断发展, 未来将有更多新的技术应用于肿瘤免疫检测,提高检测的 灵敏度和特异度。
个体化治疗
基于免疫检测结果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 精准识别患者的免疫状态和肿瘤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联合治疗
免疫检测将与影像学、病理学等技术相结合,为肿瘤的早 期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历程。
早期的肿瘤免疫治疗方 法包括使用卡介苗、短 小棒状杆菌等非特异性
免疫刺激剂。
随着对肿瘤免疫机制的 深入了解,出现了针对 肿瘤抗原的疫苗、单克 隆抗体等特异性免疫治
疗方法。
02
肿瘤免疫检测技术
肿瘤标志物检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肿瘤相关标志 物的含量,来辅助诊断肿瘤、评估病情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 糖链抗原19-9(CA19-9)等。
肿瘤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目录
• 肿瘤免疫概述 • 肿瘤免疫检测技术 • 肿瘤免疫治疗 • 肿瘤免疫检测的临床应用 • 肿瘤免疫检测的挑战与展望
01
肿瘤免疫概述
肿瘤免疫的基本概念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1.1 BCG BCG是当前非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代表药物,是一种减毒牛型结核分支杆菌疫苗,最早用于预防结核感染及加强对结核杆菌的特异性免疫。

自从1976年Morales等[2]首先报道用BCG治疗膀胱癌以来,经过20多年的随机对照研究及大量临床实践证实,BCG膀胱腔内灌注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治疗原位癌、防止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及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免疫疗法[3 4],其降低疾病发展速度、减少全膀胱切除术的机会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膀胱灌注药物。

BCG作为一种减毒的活疫苗,有很强的抗原性、致敏性及残余毒性。

随BCG治疗的病例数增加,其并发症也不断增加,主要为膀胱炎(67%)、血尿(23%)、发热(25%)和尿频(11%)[5]。

BCG治疗后所产生的全身并发症是很少见的,然而Shoefeld[6]报道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4 例产生长期的关节炎,其中一个发展为Reiter综合征,这可能与BCG 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限制了BCG的更广泛应用,并提示人们对这一疗法进行改进,于是人们开始致力于尝试减量治疗、寻找毒性小的菌株和从BCG里分离其有效成分来替代BCG。

Iric等[7]减少每次BCG的用量至40mg,结果发现膀胱癌复发率与正常剂量组无显著性差异,并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因病例数较少,长期效果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De Boer等[8]使用灭活的BCG灌注小鼠肿瘤模型发现产生的免疫效果与用活BCG灌注相似,但其抗肿瘤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Morales等[9]从灭活的分枝杆菌提取了分枝杆菌壁提取物(mycobacterial cell wall extract, MCWE)对61例有浅表性膀胱癌的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经治疗后随访,大多数患者病情保持稳定,表现出极好的耐受性和极小的毒性,MCWE的剂量及毒性均较活性BCG小。

近年来rBCG的构建和应用,使BCG在膀胱癌的治疗又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0
20
干扰素
Page 21
21
重组人α-2b干扰素为临床常用抗病毒药,对RNA病毒疗效 好,对DNA病毒疗效不佳,一般病毒感染,病程早期使用 可产生一定保护作用,病程晚期机体自身已产生大量干扰 素,使用已无多大意义,尤其适用于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效果明显(大剂量使用有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的效果),其 他病毒感染疗效一般,一般为早期大剂量使用,大剂量: 儿童10万U qd*3天,成人300万-600万单位 qd。注意:大 剂量使用会产生发热甚至类流感症状的副作用,需要向患 者说明。
Page 26
26Page 2727褪黑素 松果体激素,作用于下丘脑-胸腺轴,调节生物节律、植物 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尤其适用于倒班、倒时差和生活不 规律引起的睡眠节律障碍、神经衰弱(失眠、头痛、记忆 力下降)和免疫功能紊乱(容易感冒、过敏),尤其适用 于由压力引起的免疫系统抑制。保健品行业的宠儿,临床 少用,但如应用得当,是一种好药。一般认为老年人适用, 而儿童和年轻人体内含量高并不缺乏,但现代人工照明打 破了这一点(过多的夜间照明会导致褪黑素下降)。 用法用量:3mg qn,和VB6合用效果增强。
Page 2
2
什么是免疫增强剂
Page 3
3
动物的四级防御机能
Page 4
4
Page 5
5
Page 6
6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的适用范围
感染性疾病(容易理解):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其他感 染 过敏性疾病(一般被认为是免疫反应过强,但实际是总体 免疫力下降因而无法清除过敏原导致不正常的免疫反应途 径激活):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 肿瘤性疾病(肿瘤治疗的前沿之一):各种良恶性肿瘤
Page 18
18
B族维生素适用于任何疾病,为水溶性维生素无毒无害,短 期使用剂量无限制,适用于任何年龄的病人。其中叶酸是 DNA合成的原料,因此是任何高增殖细胞增殖的原料(比 如白细胞、胃肠粘膜细胞、呼吸道和口腔黏膜细胞),可 加速病愈。
Page 19
19
黄芪多糖
黄芪精是中成药口服液中疗效比较确切的一种,主要有效 成分为黄芪多糖,毒性小,主要用于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
免疫制剂的分类2
Page 11
11
免疫制剂的分类3
Page 12
12
常见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营养物:牛磺酸、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和B族维 生素)、微量元素(钙、铁、锌、硒)、氨基酸、不饱和 脂肪酸等 免疫刺激物:卡介苗、细菌溶解物、植物多糖等 免疫促进物: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转移因子等 免疫调节剂:匹多莫德、左旋咪唑、西咪替丁、肌苷、辅 酶Q、褪黑素、谷维素等 生态免疫剂: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元
Page 17
17
B族维生素
包括VB1、VB2、VB6、叶酸等,主要存在于种子食物中, 精加工和加热易破坏,中国人普遍缺乏(平时缺乏率在3090%以上,生病后几乎100%绝对或相对不足)。在发热、 应激和疾病状态下需要量大大增加,如患儿平时存在VB的 缺乏,则生病后容易出现显著的VB缺乏的症状,常见症状 是精神差、食欲差、消化不良、舌炎(舌苔厚、地图舌、 裂纹舌)、口角炎、口腔溃疡、皮疹等,这些症状往往被 一般医生认为是疾病的“非特异性症状”,而不被认为是 VB缺乏的典型症状。
Page 22
22
辅酶Q
是线粒体呼吸链最重要的辅酶,有保护和改善线粒体功能 的作用,因此对线粒体丰富的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 骨骼肌细胞、肝细胞、活化的白细胞)的功能都有显著的 改善作用,同时是一种高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和VC合用效果 显著提升。用于心脏、肝脏、神经和骨骼肌的疾病,对慢 性心衰、高血压、部分心律失常有显著效果,同时改善白 细胞功能,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基本无毒,心血管 病患者普遍适用,由于有强大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可保护 血管内皮,理论上可以防治血管内皮损害导致的各种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感染性休克等)。常用剂量:成人3090mg/d,分1-3次服用,儿童1mg/kg/d,分2次服用。
Page 23
23
生态免疫营养剂
Page 24
24
常用的为双歧杆菌,用于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便秘、 腹泻等,同时可增强肠道生物屏障,减少过敏物质吸收, 因此可减轻婴儿湿疹、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哮喘的症状。 无毒无害,剂量无特殊要求,婴儿尤其适用。
Page 25
25
谷维素
谷维素是一种自然界的节律物质,主要作用于下丘脑,有 调节生物节律和植物神经的作用,被人体识别后可调节人 体生理机能适应季节变化,当代谷物食品的精加工导致此 种物质的普遍缺乏,因此人体难以适应季节变化。主要适 用于季节变化时植物神经和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各种疾病 (换季的感冒、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等)。无毒无害,剂量 无限制,可超说明书数十倍剂量服用(说明书上剂量偏 小)。由于有抗焦虑和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对很多疾病 都有一定疗效,还可以用于缓解考试焦虑,临床作为“万 金油”使用。
Page 28
28
Page 29
29
Page 30
30
Page 31
31
儿科 冯霄
Page 7
7
Page 8
8
松果体-下丘脑-胸腺轴
神经免疫轴:神经中枢(新皮层、边缘系统)-间脑(松果 体-下丘脑)-胸腺-外周免疫系统 其中松果体-下丘脑-胸腺轴总控全身免疫,是传统三大内分 泌轴外又一条重要的功能调节通路
Page 9
9
免疫制剂的分类1
Page 10
10
Page 13
13
免疫制剂的选择原则
1、补短板,缺什么补什么
Page 14
14
2、根据免疫缺陷类型进行选择
Page 15
15
3、重视病人的全身一般情况
Page 16
16
常见免疫增强剂介绍 牛磺酸
是一种条件必需氨基酸,在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广泛分布, 和白细胞吞噬能力、心肌收缩力、视网膜功能、儿童生长 发育关系密切,同时是一种中枢抑制性神经递质。 适用于感染发热、高热惊厥等,无毒无害,剂量无限制, 特别适用于婴幼儿呼吸道感染。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冯霄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疗法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治疗,主要使用 免疫增强剂进行治疗,临床容易开展,但大多数临床医师 缺乏免疫治疗的意识,忽视免疫治疗或者将其作为可有可 无的辅助治疗。实际上在抗病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才是 主力,各种抗感染和抗肿瘤药物只是外援,而实际临床中 主次颠倒了。绝大部分病毒感染、大部分细菌感染和小部 分肿瘤,仅靠人体免疫系统就能自愈。临床医学的作用仅 仅是帮助病人自愈(补短板),而不是治疗病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