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全册知识点复习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
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
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2)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3)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家,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5)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6、成效: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1700-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7、意义及局限性
(1)通过改革,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地外扩张准备了条件(新首都:圣彼得堡)。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2)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的经济发展。
2、开始: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3.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地主利益。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5.意义及局限性
(1)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局限性)
第3课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背景: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
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棉花的需求,进一步刺激的
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2.加剧原因:南北方不同的经济类型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
北方为发展本
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
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反对提高关税。
3.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
二、内战爆发
1.起因(借口)
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2.爆发: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
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3.初期形势:南方蓄谋已久,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华盛顿险被攻占。
三、北方的胜利
1.转折
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内容: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2)作用:
《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深入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
极性。
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内战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林肯遇刺: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
(评价):林肯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
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4.南北战争性质及意义
(性质)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意义)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
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幕府统治:19世纪中期,日本人处于德川幕府统治之下,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德川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民族危机: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
二.倒幕运动
1.原因: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
黄金外流,
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
农民、城市平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2.爆发:一部分中下级武士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倒幕运动。
3.结果: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拥立16岁的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1.背景
(1).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2).面临沦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机
2.时间:1868年
3.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4.人物:明治天皇
5.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3)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4)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评价
(1)意义: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局限: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他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
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背景:
(1)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促进了工业的的蓬勃发展。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3、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显著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5.应用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
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3)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重大成就:
内燃机的发明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
2、发明过程: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载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汽车制造业革命)3、影响:
(1)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发一场变革。
(2)带动了相关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成就3)
1、重大成就: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2、产生过程:
(1)19世纪80年代,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
3.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
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
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增长
①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②代表:英国、美国
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①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②表现: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社会地位提高。
3.大众教育
①目的: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②措施: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
育体系。
③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原因: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
2.管理: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
城市的卫生,居住等状况很差,到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卫生条件开始得到改善。
3.成果:出现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2.环境污染: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科学家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1)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
(2)1687年,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达尔文: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
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①代表作:《人间喜剧》
②意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
①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②意义:在宏阔的社会背景下,描绘出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三、音乐美术大师
1.音乐:德国天才作曲家——贝多芬。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
之一。
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2.美术:荷兰的梵高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为了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2.背景: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德国与英、法、俄的矛盾突出。
3.形成:
(1)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2)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撒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
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3.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4.主要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
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发展:1917年,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7.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取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8.影响: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 3 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
位。
(3)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
族觉醒。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2.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产阶级临
时政府。
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时间:1917年11月6日(俄历10月)
2.领导人:列宁
3.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三、开辟新时代
1.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具体措施
①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党机关;
②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③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④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成效: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4.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①召开: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
参加和会的有27个国家,会议被法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操纵。
②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分赃会议。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2)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3.凡尔赛体系的确立:《凡尔赛条约》和其他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
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的“新秩序”。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的内容
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3.《九国公约》的作用: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
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
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
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
济政策。
2.内容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
卖,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背景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2.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局限: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完成的。
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农业集体化: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四、苏联模式
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
现象。
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