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市旅游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瓯市旅游规划
产品定位,主题形象,发展思路
摘要:福建省建瓯市古时称建州,简称芝,位于闽江上游,闽北中枢,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文字记载和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文化名城。

在以水为主的年代,作为闽北地区最重要的水运枢纽,建瓯一直是闽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本篇论文主要了古城建瓯,让我们来了解分析建瓯的旅游。

关键字:建瓯旅游分析策略
建瓯市旅游业现状分析
一、建瓯市旅游自然环境条件
建瓯地处闽北内陆山区,界于鹫峰山脉与武夷山脉之间相对凹陷地带的东部鹫峰山脉西侧,属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低山丘陵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建瓯市境内的整个地形地势格局和水文环境,在视觉上呈现出一幅“建水双流碧、芝山四耸青”的靓丽画卷和隽秀风貌,是开发旅游产业的理想宝地和胜境。

这种四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一个特别舒爽宜人的气候环境。

建瓯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植被。

全市现有森林面积30088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9.2%,林木蓄积量2344万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我市毛竹资源丰富,竹林占林地面积的19.75%,居全省第一,青竹蓄积量约8400多万根,被誉为“中国毛竹第一乡”。

建瓯市野生动物有28目、87科、330种,属国家保护的有17种,其中属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鹿、金猫、黄腹角雉等。

属二级保护的有毛冠鹿、大灵猫、麝、小灵猫、穿山甲、水獭、猕猴、白鹇、鸳鸯、褐林鹗、蟒蛇、黑熊等。

二、建瓯市旅游社会经济环境
(一)经济状况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建瓯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442297万元,比增15.2%,为建瓯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社会状况
建瓯市自东汉建安初年(196年)设立建安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是“福建”最早设置的四县之一,是全国第一个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县。

历为郡、州、府、路之治所,1992年撤县设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瓯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历史名城古风犹存,充分显示出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市场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质量显著提高的可喜景象,到这里来旅游,可使人感到它是一个有安全感的社会,一个人与人之间有信任感的社会。

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表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完善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不断取得实效;全市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城乡推行社会治安责任制,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使建瓯市具有较高的社会质量和环境质量。

(三)建瓯旅游业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瓯旅游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起步的。

1986年正式成立市旅游局,纳入政府序列,强化其独立的经济开发职能。

2002年“南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向国内外市场推出南平
市三大旅游精品之一的《建瓯——建阳文化旅游区》,这是福建省组织专家在“福建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构建以武夷山为中心,《闽北绿三角生态旅游区》的优先发展项目。

特别是最近五年贯彻落实“十一五”旅游规划以来,我市在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基础科学研究和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突出表现在:
1、在全省众多旅游资源中,建瓯森林生态保护最早,1957年我市万木林被林业部首批划定为“森林生态型自然保护区”,1980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94年建成万木林博物馆以及1998年在实验区内开展森林生态旅游。

同时,建瓯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1996)和“中国锥粟之乡”(2000),为建瓯旅游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

2、建瓯市政府非常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从1982年起先后分三批(1982、1985、1995)将全市27个重点文物确定为市级保护单位,1991-1996年报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归宗岩),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建宁府孔庙、东岳庙、北苑凿字岩石刻、中共闽北临时特委旧址),2007年我市东岳庙和北苑御焙遗址这两个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极大地提高了建瓯市旅游形象和品牌地位,逐步把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最富于吸引力的行业加以培育。

3、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横南铁路的建成、205国道的改善、连接省道福汾线、岭文线、八洋线共同形成“十”字型干线公路,浦南高速2008年已建成通车,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松建、建古等高速公路及京台高铁将共同构成建瓯市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移动通讯业务已通达主要景区景点等这些都将对旅游产业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4、建瓯市区的改造与建设,按其三江穿流、四面环山、古迹众多的特点,进行城市旅游中心的规划布局,成为功能各异的“一市五区、一主一副、二环、三水、四面山”结构,并充分重视人与自然地域的融合协调和对城市特色的追求,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遗产,将芝城镇建设成为保持鲜明地方特色、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山水园林旅游中心。

5、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迅速增长。

2009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14000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10186多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和19.6%。

客源总量居南平市10县(市)的第四位,旅游收入占建瓯市2002年GDP的0.75%,贡献比率逐年有所提高。

建瓯市旅游开发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旅游总体发展规划滞后,旅游功能分区模糊,优势旅游资源的技术含量偏低,没有形成美的“集粹效应”。

(2)旅游产业地位不够明确,旅游产品终端定位含糊,品牌形象创新意识淡薄,管理体制尚待理顺,认识到位、投入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3)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方式单一,旅游消费单一。

不能满足游客求知、求新、求奇、求特的需要。

建瓯市除了森林生态旅游以外,文物古迹游刚刚起步,旅游建设项目不清,参与性、文化性、趣味性活动项目很少,旅游招商项目更少。

(4)建瓯市除主景区(万木林、归宗岩)开发较好外,外围景区(辰山、石塔山、擎天岩、郭岩山以及顺阳九仙山、迪口蟹龙岗、小桥上屯温泉等)几乎没有开发利用,主景区引度高,而幅射性弱,外地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客、二次游客稀少。

建瓯市“十二五”旅游发展的目标任务
规划指导思想
主打“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游”品牌,结合我市“中国笋竹城”建设,推出闽源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乡村游三大产品体系,主动对接大武夷,拉开大格局,推动建瓯市旅游业全面发展。

规划依据遵循特色就是优势的原则,历史悠久的古建州,曾在近千年的历史跨跃中扮演着统管闽北、闽中,乃至全闽的重要角色,曾数度成为闽北、全闽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宗教、文化中心,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的融合在此形成,且遗存的文物古迹、佛道寺庙居福建之冠,寺庙多达413处,有“佛国僧乡”之称。

建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宁静优美的山水景观、生态奇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悠久的古建州文化,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等都是建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有着超然于八闽各地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资源,是闽北乃至全省旅游的一大特色,抓住这一特色,精心策划、确定建瓯旅游品牌定位与“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游”。

三、“十二五”旅游发展战略及目标任务
(一)发展战略
依托大武夷旅游产业布局(北接武夷山,南接延平、邵武以及闽东南地区),以古建州文化、宗教文化和森林生态旅游三大品牌为切入点,认真贯彻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贯彻福建省、南平市旅游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有主有次地开发多样性文化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产品,将建瓯市建设成大武夷“黄金通道”中独具魅力的融古建州文化与观光、民俗观赏、美食品尝、宗教朝觐和生态休闲为一体的“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游”闽北重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

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是建瓯旅游的灵魂,是闽北,乃至福建一大特色。

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市古文化底蕴深厚和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相对集中连片的旅游资源优势,主打古建州文化和宗教朝觐游(八大千年景观:五凤楼、通仙门古城楼、神木妈祖庙、东岳庙、光孝禅寺、建宁府孔庙、建安郡遗址、北苑御茶园)品牌,按国家3-4A级景区标准,重点打造归宗岩、万木林旅游景区,大力开发乡村游,努力实现从单一性生态观光型旅游到多样化、参与型旅游的转变。

依靠现代科技,实现旅游物质支撑向地方化产品供应转变。

在“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做大旅游企业规模,重点开发古建州文化、佛道文化、儒家文化、妈祖文化、北苑茶文化、根艺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森林生态文化九大旅游产品。

力争旅游经济总收入在建瓯市内生产总值占的比重逐年上升0.6到1个百分点。

四、旅游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已确定的“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游”这一旅游品牌定位,按“1-2-3-4”空间结构框架布局,形成一个旅游中心,二条旅游主线,三个旅游特色产品,四个旅游辐射片区的旅游发展建设体系。

一个旅游中心-----古建州文化游
▲古建洲文化游:以建瓯古城区为中心,包括五凤楼(今古楼)、古城墙(门、楼)、通仙门太保楼、通仙门码头、古街居、艮泉井、练氏夫人铜像、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中共闽北临委旧址、善见塔、朱熹和杨荣遗迹等。

二条旅游主线-----宗教朝觐游、森林生态游
▲宗教朝觐游:包括光孝寺、东岳行宫、孔庙、神木妈祖、崇仁禅寺、通仙古迹太保庙、城南南真观(三清宫)、黄华山白云寺、小黄华贞元阁、玉皇阁、木西林龙岗山大龙王庙等。

▲森林生态游:包括房道万木林、绿硒生态园、东游翠竹山庄、忆源山庄、吉阳巧溪古民居、归宗岩、九仙山、蟹龙岗、六大森林公园、上屯温泉、乡村休闲等。

三个旅游特色产品-----以东峰北苑茶都建设为重点,主打北苑茶文化游;以房道吴大元村和东游胡墩两个少数民族村为重点,主打民俗风情游;以黄华山、天马山为重点区域,建
设建瓯古城民俗文化美食园,主打美食文化游。

四个辐射片区:
▲辰山:在建瓯东部,为建瓯诸山之冠,“四大天柱”之首,有“辰山拱北斗”之称。

景有逍遥峰、饮甘峰、蟠桃峰,鼎立对峙,各显特色。

除了怪石、奇松、飞雾、云海“四奇”外,尚有奇妙的“辰山日出”。

▲石塔山:在建瓯的西南方向,为建瓯四大天柱中的南天柱。

山上多奇石,犹如塔群林立。

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是那满山遍野的杜鹃花。

▲擎天岩:在建瓯的东北部,为建瓯北部最高峰。

气势宏伟,风光奇特,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素有建州“北路屏障”之称,其构成的“西乡”风景区,以“擎天一柱之可观”而闻名遐迩。

▲郭岩山:在建瓯西北方向,巍峨高峻,峭壁千仞,形似覆钟。

地跨建瓯、建阳、顺昌三县边界,广袤四十里,出产许多名贵植物和珍禽异兽。

有“仙人挂画”、“仙人倚腰”、“仙人叠糍”、“仙人探井”和“十八蟠桃”等名胜古迹。

第三章重点景区旅游发展项目开发建设
一、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旅游区保护与开发建设
“闽之源古建州文化旅游”的地理范围主要以城区为主,她是建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5国道、204、303省道,浦南、松南、建古高速,京台高铁、横南铁路等交通干线交汇于此,全市其它各乡镇均有不同等级的公路与市区相联接,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在“十二五”期间,要将建瓯市建设成为融古建州观光和民俗观赏、美食品尝、宗教朝觐、生态休闲为一体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主要建设项目
1、五凤楼及五凤楼广场
2、古城墙遗址
3、覆船山建安郡城遗址、博物馆
4、朱熹遗迹
5、明太师杨荣遗迹
6、六大城市公园工程
努力建设好六大城市主题公园即“黄华山公园、芝城公园、玉龙潭峡谷公园、白鹤山森林公园、云际山公园、天湖山梅岩公园。

三、建瓯民俗文化美食园开发建设
建瓯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产生了印文陶文明。

建瓯是古代中原入闽的要塞,中原文化在古建州与闽越文化经过长期的相互冲击,逐渐融合为独特而内涵丰富的古建州文化。

异彩纷呈的儒、释、道三教文化;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独具风味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酒文化等。

建瓯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在生活、生产中,不断积聚、博采、创新逐步形成的习俗具有古越风采,尤其是舞龙、挑幡、奏“十幡”为主要内容的岁时喜庆民间艺术文化;以扁肉、纳底、粿包、薄饼、光饼、药膳为主要内容的饮食文
化,独具地方特色,逐步将民俗村建设成具有人文体验、生态旅游、体闲度假等综合旅游功能的人文旅游景区。

第四章实现规划的政策措施
为实现建瓯市旅游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思想,确立旅游业在建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旅游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用足用活国家和省上有关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参照省政府及兄弟地区的做法,出台扶持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旅游建设项目在用地、建设配套费和资金融通等方面提供方便与优惠。

通过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对全社会进行旅游发展宣传,加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旅游意识,发放个人旅游贷款,引导旅游消费,培育旅游市场,促进旅游发展。

二、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协调
旅游业是关联度大、牵涉面广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要成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挂帅,成员包括旅游及规划、建设、财政、公安、土地、交通、铁路、林业、环保、税务、文化、商业等部门的负责人,定期举行联席会议,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统一协调全市旅游业的发展。

建瓯市旅游局作为当地政府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管理职能,对全市各旅游区(点)、旅游开发区、旅游接待单位实行旅游全行业管理。

依法治旅,以国务院重新修订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游投诉暂行规定》《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评定与划分》、《进一步加强全国导游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入闽旅游和对台旅游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有关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为依据,整顿旅游市场,规范旅游企业行为,加强旅游区(点)的建设和管理。

三、多方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及国家的相关政策,把旅游业真正纳入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盘子,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内联外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调动全社会办旅游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性各方资金更多地投向旅游业,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

积极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以及计划、交通、城建、文化、宗教等部门的支持,加大旅游景区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的投入,完善主要交通站点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市政府可先开发资金较少、见效较快的旅游配套项目,形成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多方集资。

对一些开发意义大、资金有缺口的旅游项目,要以集资、募股等多种方式有效地吸纳本市及外地的集体、部门、个体参股开发。

精选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对外公布,以优惠政策吸引多渠道投资。

千方百计引进外资,开发吸引力大的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建设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旅游项目。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实行计划管理、有偿投放、定期回收、滚动发展的使用办法,扶持旅游业发展。

四、加强对外合作与协调
贯彻省委、省政府在新世纪建设三条战略通道的思想,找准建瓯在南平乃至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位置。

发挥建瓯市处于闽北“绿三角”中心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强与武夷山、南平等旅游区的合作,联合推出旅游线路,共同对外宣传促销。

同时加强与闽北其它县(市)的合作,共同发展旅游业。

加强与省内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州、厦门、泉州等地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在开拓市场、招徕客源上要主动接受这些地区幅射,还要积极引进沿海旅游发展较快地区的人才和资金参与建瓯旅游开发和管理。

加强与江西龙虎山、三青山、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等邻近地区的联系与合作,互相宣传,互组客源。

五、加强旅游宣传与促销
要应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加强建瓯旅游整体形象的宣传,提高建瓯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招徕更多的游客到建瓯旅游。

要瞄准目标市场,突出资源特色,加强宣传力度,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所能提供的旅游服务。

联合新闻、宣传、文化、等部门,以新闻报道、文艺作品、艺术摄影等方式对外宣传,如在报刊、电视开设旅游专栏,印制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举办旅游展览等,使游客对建瓯的旅游景点及各种配套设施有更加具体形象的了解。

举办富有特色的大型旅游活动,与商贸、会议等结合开展旅游宣传。

在信息时代,特别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旅游宣传,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拓促销渠道,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主动“走出去”,到主要客源地上门宣传,与当地旅游部门特别是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促销。

还要积极“请进来”,定期邀请一些有影响的旅行社,以及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大中型企业工会等客源媒体到建瓯实地考察。

六、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还在于人力资源水平的高低。

为配合建瓯市旅游业的大发展,可着力培养建瓯本地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职业中专增设旅游班,专为本地区输送观光导游人员、饭店饮食等专业服务人员;送一些有培养前途的旅游业务骨干到省一级的旅游大专院校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在送出去的同时,也可以请省内外旅游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旅游相关专题讲座,提高建瓯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旅游意识并了解当今社会旅游的最新动态。

七、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建瓯市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都要十分重视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保护,坚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旅游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反对一哄而起,不搞重复建设。

建立严格的旅游项目立项审批制度,没有编制规划的旅游景区,原则上不宜开发,以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各旅游区内的旅游开发建设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强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科学安排开发建设项目。

提高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要使当地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资源才能使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以此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积极性。

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监督,使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成为广大游客的自觉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