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种类和材质

合集下载

明代玉雕工艺及其艺术价值

明代玉雕工艺及其艺术价值

明代玉雕工艺及其艺术价值明代是中国玉器工艺的黄金时期,玉雕艺术达到了顶峰,成为明代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明代玉雕在材质、工艺、形态和风格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材质明代玉雕的材质以羊脂白玉和青白玉为主,这两种玉石具有细腻的质感和纯净的色泽,适合制作高雅精美的玉器。

羊脂白玉质地细腻柔和,具有珍珠光泽,常被用于制作器型、手镯、耳坠等精美玉器;青白玉质地细腻坚韧,具有冰种效果,常被用于制作佛像、观音像、翡翠座等工艺品。

二、工艺明代玉雕工艺技术精湛,涉及切割、雕刻、拼接、打孔、竹筒镂雕、光绘等多种技法,运用凿刀、磨子、锉刀、刨刀等各种工具,将玉石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器型和雕塑品。

其中以线刻和浮雕技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线刻注重形态和线条的流畅美感,浮雕突出造型和立体感。

三、形态明代玉雕的形态多样,包括器型、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各种题材。

其中,器型玉器种类繁多,涵盖了器皿、钱币、玉佩、玉珮、玉带扣、玉笛等,形制规整、线条流畅,精美耐看。

人物和动物玉雕多以宗教、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和神秘色彩。

花鸟和山水玉雕则注重自然主题的描绘和表现,构图清晰、栩栩如生,透露出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四、风格明代玉雕的风格独具特色,其作品大气磅礴、流畅优美、凝练精炼,极富视觉张力和情感价值。

作品线条流畅、造型清晰而简洁,富有动感和韵律感。

雕刻的花卉、山水、人物、器皿等形象表现雄浑大气、秀丽典雅、凝重深沉、充满情感和意味,深深地体现了明代文化艺术的魅力和风范。

总之,明代玉雕工艺精湛、形态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国玉器工艺中的重要时期,为中华文化传承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如今明代玉雕以其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投资品。

我们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这样的文化艺术遗产,让它们继续为我们传递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智慧。

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审美演变

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审美演变

68专题一、佛像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工艺创作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文明国度,佛像木雕具有悠远发展历史,最初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手艺。

史料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在商朝木雕艺术发展为施漆、雕刻和嵌入的工艺形式。

战国时期,佛像木雕凭借其佛教发展和影响,开始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秦汉,由于木刻技术的日益完善以及禅宗的盛行,佛教文化与木雕有了一定的联系,木刻技术也更加完善,以雄伟、阳刚的造型手法居多。

具史料记载,最早佛像人物在汉代出现,在唐代张彦远的《中国历代名画记》中有以下记述:“东晋名士戴逵曾历时三载,为会稽山菱堡寺的整株树木,雕出了一尊一丈六尺高的大木无量寿造像。

”到了唐朝,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艺术的兴盛,唐代的佛像木雕凭借形态凝练和风格清晰的特点使该艺术开始大放异彩,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当权者开始热衷于建造雍容典雅的皇宫和庙宇,因此,从朝廷到平民百姓,佛像木雕变得越来越普遍。

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和各地方的的文化差异,促使佛像木雕工艺变得多样化,宋代的佛像木雕造型独特、技巧高超,比较典型的有京工、晋工、江浙工和川湘工。

宋代摘要:佛像木雕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是佛像木雕的基本特征。

因佛教的造像极为神圣,中国木雕工艺的丰富又体现了传统佛教文化的内容,为此佛像木雕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快发展,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愈加重视,佛像木雕作为传统工艺反映出人们对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体现我国独特的审美趣味,其美学意义又带有强烈的地方艺术特征。

本文主要论述佛像木雕的起源和创作工艺,重点论述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其审美演变。

关键词:佛像木雕;艺术性;生漆脱胎技术;审美演变Artistic and Aesthetic Evolution of Buddha Statue Wood Carving佛像木雕的艺术性及审美演变佛像木雕艺术形象栩栩如生,神韵自如。

美术分类及简介(2)雕塑

美术分类及简介(2)雕塑

工艺原料:
黄杨、檀木、榉木、柏木、 榆木、阴沉木、枣木、荔枝 木、鸡翅木、樟木、黄杨木、 榧木、花梨木、缅甸黄金樟、 红豆杉、檀香木、 海南黄花梨
什么是冰雕?
冰雕,是一种以冰为主要材料来雕刻的艺术形式。同其他材料的雕 塑一样,冰雕也分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种。冰雕塑与其他材质的雕塑 一样,讲究工具使用、表面处理、刀痕刻迹,但由于它材质无色、透 明,具有折射光线的作用,故此雕刻出的形象立体感不强,形象不够 鲜明。
什么是雕塑?
雕塑,指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 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 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 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 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通过雕、刻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 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什么叫木雕?
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 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 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 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 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 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 保护木质和美化。
什么是石雕?
石雕是指用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制作成的石像、图案等等。常用的石材有 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 的主要材料。我国石雕制作历史悠久
按传统的雕件表面造型方式不同分:
浮雕、 圆雕、 沉雕、 影雕、 镂雕、 透雕、

水晶佛像雕刻的艺术特色与工艺体会

水晶佛像雕刻的艺术特色与工艺体会

水晶佛像雕刻的艺术特色与工艺体会作者:师波来源:《理财·经济版》2024年第04期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佛像造像承载着佛教的精神内涵,是人们对佛教虔诚崇敬与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

水晶质地纯净,具有独特的魅力,素为雕刻的上佳之选。

水晶佛像雕刻也是玉石雕刻的一种,佛教的雕刻题材来源于尼泊尔,根据尼泊尔的工艺和藏地唐卡的度量经尺寸制作,用来雕刻佛像的水晶材质必须为上等材质。

作为一名从事玉石水晶雕刻设计十多年的玉雕师,笔者根据自身的雕刻经验,总结了一些水晶佛像的特点以及雕刻的工艺手法,借助本文探讨一下水晶佛像雕刻的艺术特色、工艺流程及创作体会,以期得到业内的共鸣和互动。

一、纯净空灵,栩栩如生——水晶佛像的艺术特色水晶作为大自然孕育的矿物结晶体,其化學成分为二氧化硅,呈单晶六方柱体或簇生状态,产于地下岩洞之中。

虽然水晶的矿物成分差异会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但以白色透明品种居多。

不同于其他如紫、红、绿、黄或奶白品种,白水晶最能彰显其内在的圣洁高雅。

水晶晶莹剔透,质地纯净,散发着空灵的气质。

它与佛教追求的宁静、庄重精神不谋而合。

将佛像菩萨的雕塑造型雕刻于白水晶之上,能够充分展现出佛像的肃穆庄严,同时又蕴含着一种纯洁空明的意境,让人在观赏时无声无息地就被震慑到心灵深处,油然而生一种虔诚敬重之情。

水晶光洁明亮,具有极高的折射率,因而有“宝石”的美誉。

人们普遍认为水晶能够散发出一种特殊的磁场,是祥瑞的象征。

这也是水晶被世人所珍视的重要原因。

随着雕刻技艺的不断改进,现代水晶佛像的艺术表现力与日俱增。

恰到好处的光影运用,充分展现出水晶材质那种独特的晶莹剔透、清澈见底的质感魅力。

硬度高、可塑性强、色彩丰富多样是水晶材质的主要特点,为宗教、人物、山水、动物等题材的广泛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在传统观念中,工匠们往往将水晶体内所含的云雾视为瑕疵,追求纯净无瑕。

但现代雕刻大师们开始巧妙运用这一特征,与水晶本身的明净体相融合,从而塑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如仙如幻的超凡视觉效果,令水晶佛像多了一种意蕴深远的神韵,更好地展现了材质的本真内在之美。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

佛造像方法原文地址:佛造像方法作者:大河艺术love王诗文自古以来造像的方法很多,制作材料亦多不胜数。

最常见的可分为锤鍱、铸造、雕刻、塑造、干漆夹纻、陶瓷烧制等各种工艺技术。

质地则可分为锤鍱像、铸像、雕像、塑像等八大类;另外还有刺绣佛像、缂丝佛像等等以丝织品制作的佛像,统称为织绣像。

缂丝佛像在东晋时就已出现,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时己相当繁荣。

这些工艺技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也各有特色,了解个中奥妙之处,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每尊佛像,以及分辨佛像的真伪。

可以说任何工艺美术技艺都可以用来表现佛教各种题材,艺匠们凭着精湛的手艺,运用各式各样的材料,制造出不同种类的佛像作品,丰富了中国的佛像艺术。

锤鍱像锤鍱像是以薄金属(铜、金、银)片覆于钢或铜模上,然后以锤敲击而成的佛像。

铜皮还要鎏金,所以也往往被称为金薄像、金箔像、金鏄像。

此种技法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

公元3至4世纪,中国西行求法的僧人从西域带回了锤鍱像,此种技法也很快得到应用。

最早记载中国制作锤鍱像是南朝时期,如《高僧传》卷五记载晋太和六年(公元371年),琅岈(今江苏省)郡守王荟于会稽建嘉祥寺,请道一居僧首,道一乃抽六物遗于寺,造锤鍱千像。

计算起来此种技艺传入中国的时期应更早。

锤鍱像是用模具敲击而成,故很适合制作连续排列的千佛图,看来僧史的记载是可靠的。

锤鍱佛像的实物遗存,可见于德国探险队于20世纪初,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古城发现的数件佛坐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呈圆薄片形,四周有孔,应是嵌于器物之上。

当中一件一佛二菩萨像(直径6.2厘米),佛陀着通肩大衣,衣纹隆起成圆棱状,大衣襟部呈U形,与十六国时的造像样式接近,从样式分析时代当在公元6至7世纪左右的北朝晚期到初唐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佛像都带有浓浓的西域佛像风格。

汉风的锤鍱像最早实例有佛说法坐像(青铜镀金,正方形,边长15.3厘米,现藏日本白鹤美术馆),释迦佛着袒右肩大衣,两侧为二菩萨、二弟子,下方是二供养菩萨,上方有二飞天,与隋代的石雕和铜佛像的艺术风格一致。

崇明区本地佛像施工招标(3篇)

崇明区本地佛像施工招标(3篇)

第1篇一、招标项目名称:崇明区某寺庙佛像施工项目二、招标人: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三、招标内容:本项目位于崇明区某寺庙内,拟新建一尊佛像,具体要求如下:1. 佛像名称:某尊佛2. 佛像材质:汉白玉3. 佛像高度:约3米4. 佛像风格:唐代风格5. 佛像底座:汉白玉,雕刻精美,与佛像相协调6. 施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佛像雕刻、底座雕刻、运输、安装等四、招标范围:1. 佛像雕刻2. 佛像底座雕刻3. 佛像运输4. 佛像安装五、投标资格要求:1. 投标人须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持有有效的营业执照;2. 投标人须具备国家相关资质证书,具有佛像雕刻、安装相关经验;3. 投标人须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4. 投标人须无不良记录,未处于被责令停业、投标资格被取消或者财产被接管、冻结等状态;5. 投标人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

六、招标文件获取:1. 招标文件获取时间: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X月X日止;2. 招标文件获取方式:现场获取,地址: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3. 招标文件费用:人民币500元/份,售后不退。

七、投标文件递交:1. 投标文件递交截止时间:2023年X月X日9:00-10:00;2. 投标文件递交地点: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3. 投标文件递交方式:现场递交。

八、开标时间及地点:1. 开标时间:2023年X月X日10:00;2. 开标地点: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会议室。

九、评标办法:1. 本项目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标;2. 评标委员会由5名专家组成,其中招标人代表1名,专家4名;3. 评标委员会根据投标文件内容,对投标人的技术实力、业绩、信誉、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十、中标公示:1. 中标结果将在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公示;2. 公示时间为中标结果确定之日起3个工作日。

十一、联系方式:1. 招标人:崇明区某寺庙管理委员会2. 联系人:张先生3. 联系电话:021-xxxx-xxxx4. 电子邮箱:**************十二、其他事项:1. 本公告未尽事宜,以招标文件为准;2. 招标人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投标资格的投标文件予以拒收;3. 招标人有权对本招标文件进行修改和补充。

何为樱桃木,看这一篇就够了

何为樱桃木,看这一篇就够了

樱桃木•主要特征樱桃木是高级木料,木纹是直木纹。

樱桃木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各地区。

樱桃木的心材颜色由艳红色至棕红色,边材呈奶白色。

木材的弯曲性能十分好,抗弯强度与冲击强度中等,耐冲击强度中等,但硬度较低。

力学强度与橡木相当。

•主要用途樱桃木天生含有棕色树心斑点和细小的树胶窝,纹理细腻、清晰、抛光性好,涂装效果好,适合做高档家居用品,如拼花地板、烟斗、乐器、实木家具和橱柜等,特别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木材建造房屋,也用木材进行雕刻窗户以及床第。

我们总是惊叹于工匠的巧手,却对木材“一无所知”。

何为樱桃木,何为黄花梨,何为榉木,相信你可能只是一知半解,那么让我们带你了解一下这些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美木吧。

宜用来制作车件或雕刻件。

•主要用途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能制作各种异形家具。

黄花梨制作的红木家具非常珍贵,黄花梨又分海南黄花梨和越南黄花梨,其中海黄比越黄的价格高出很多。

更多精彩文玩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骊珠文玩收藏(wenwanshoucang)黑檀木•主要特征黑檀木,正规名称是“条纹乌木”。

其深浅相间排列条纹。

木材有光泽,无特殊气味。

纹理黑白相间,直至浅交错,结构缅而匀,耐腐、耐久性强、材质硬重、细腻。

条纹乌木有很多不同产地,市场上比较认可的是印尼条纹乌木,其他产地出的黑檀木品质相对较差,甚至把其它地方产的条纹乌木称为“假印尼黑檀”。

•主要用途黑檀木是著名的珍贵家具,高档装修,工艺雕刻及乐器用材。

因为质地硬,密度高,沉于水,现在也很多用于制作高档的茶桌椅以及高档黑檀木茶盘。

印尼黑檀油性较高,但木材口径小,一般用于制作佛珠或梳子之类的工艺品。

市场用于制作黑檀木茶盘和茶桌椅的都是非洲黑檀(非洲条纹乌木)。

常见的乌木有三种:① 非洲条纹乌木:明显的黑底黄纹,木纹走向呈条纹状,木质纤维较粗,此木又称非洲黑檀。

② 非洲花纹乌木:此花纹乌与条纹乌均为同一种树木所出的料,只是开料方法不同而使得花纹不同,条纹乌为纵向开料,花纹乌为斜向开料。

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有哪些种类

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有哪些种类

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有哪些种类知识点:中国古代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种类一、陶瓷艺术1.陶器:新石器时代的红陶、灰陶、黑陶等;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等。

2.瓷器:东汉时期的青瓷,南北朝时期的白瓷,唐代的秘色瓷、邢窑白瓷、唐三彩等,宋代的哥窑、定窑、钧窑、磁州窑等,元代的青花瓷、釉里红瓷等,明代的景德镇窑、德化窑等,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等。

二、绘画艺术1.人物画:唐代的仕女图、佛像画,宋代的山水人物画,元代的四君子画等。

2.山水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唐代的山水画,五代、宋代以后的山水画等。

3.花鸟画:唐代的花鸟画,五代、宋代的花鸟画,明清的花鸟画等。

4.壁画: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唐代的壁画,宋代的壁画等。

三、书法艺术1.篆书:秦汉的篆书,魏晋南北朝的篆书,唐代的篆书等。

2.隶书:汉代的隶书,魏晋南北朝的隶书,唐代的隶书等。

3.楷书:魏晋南北朝的楷书,唐代的楷书,宋代的楷书等。

4.行书:魏晋南北朝的行书,唐代的行书,宋代的行书等。

5.草书:魏晋南北朝的草书,唐代的草书,宋代的草书等。

四、雕塑艺术1.佛像:魏晋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佛像,宋代的佛像等。

2.石刻:商周的青铜器石刻,汉代的石刻,唐代的石刻等。

3.砖雕:宋代的砖雕,元代的砖雕,清代的砖雕等。

五、建筑艺术1.宫殿:秦代的阿房宫,唐代的大明宫,宋代的紫禁城等。

2.寺庙:魏晋南北朝的寺庙,唐代的寺庙,宋代的寺庙等。

3.园林: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北京的颐和园等。

六、手工艺品1.刺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等。

2.织锦:蜀锦、宋锦、南京云锦等。

3.雕刻:玉器、竹雕、木雕等。

4.漆器:红漆、黑漆、彩漆等。

5.金属工艺:青铜器、金银器、铜镜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主要种类,这些艺术品和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果,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习题及方法:1.中国古代的瓷器中,以下哪种不是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解题方法:通过记忆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特点,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近代的造佛像运动

近代的造佛像运动

造佛运动在中国不知向何处去?改编:2012.12.回顾历史,不管是什么宗教,总摆脱不了政治因素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数次兴衰足以印证。

图为1966年,北京颐和园里的佛堂被砸,百年古佛被推倒。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在其长达数千年的传播过程中,经历数次兴盛和衰落。

最近一次的文革浩劫,包括佛教在内的众多宗教在“破四旧”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受到重创。

1982年,中央颁布19号文件,“无神论”开始调整为容纳多种宗教信仰、政府和宗教界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神州大地开始一轮新的盛世造佛运动。

在古代中国,造佛需要开山凿像,耗时多年,是一件艰苦卓越的巨大工程,时历千余年而巨佛寥寥。

而在当下社会,造佛变成了工业化行为,揉杂着政治和商业因素,无论在速度还是规模上,远远超越过去。

1993年底在香港大屿山建成的天坛大佛,是中国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制造第一座大佛。

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青铜材质,重250吨,佛像连同基座总高约34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佛。

天坛大佛创造的第一很快就被无锡的灵山大佛打破。

灵山大佛为释迦牟尼立像,青铜材质,通高88米,重700吨,1997年建成,耗资约3.5亿。

灵山大佛建成之初,为世界最高的佛像。

2008年,无锡又在灵山大佛景区斥资16亿元建造了梵宫,面积达7万余平米,仅装饰用的金丝楠木就用去1400立方米。

在2000年左右,天坛大佛、灵山大佛与之前的乐山大佛、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并列为东西南北中五方佛,然而时间不长,这一情形就被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建造的大佛打破。

图为2004年,耗资3.6亿的烟台南山大佛落成,大佛为释迦牟尼座像,高38.66米,重380吨,当时为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

2011年,位于吉林敦化市的金鼎大佛举行开光大典。

金鼎大佛项目总投资3.8亿元,为释迦牟尼坐像,总高48米,取代烟台的南山大佛,成为世界最高的释迦牟尼坐佛。

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河南鲁山县的中原大佛2008年竣工,总投资12亿元,大佛总高208米,其中佛身高108米,莲花座高20米,金刚座高25米,须弥座高55米。

日本传统佛像与宗教器物

日本传统佛像与宗教器物

日本传统佛像与宗教器物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日本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日本的各个角落,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宗教器物,它们既是艺术品,也是信仰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日本传统佛像与宗教器物的意义和特点。

首先,日本传统佛像是佛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在6世纪时从中国传入日本,随后逐渐融入了日本的文化与宗教体系中。

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被广泛供奉于寺庙和个人家庭中。

日本的佛像种类繁多,有不同的造型和表达方式。

例如,阿弥陀如来像以其慈悲的微笑和悠然的姿态而著名,常常被用来表达对来世的希望和对人间苦难的解脱渴望。

观音菩萨像则以其慈悲与智慧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崇拜,被认为是救助众生的护法神。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佛像,如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每个佛像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故事。

其次,日本的宗教器物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器物是指用于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中的物品,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神灵或佛祖的崇敬和虔诚。

在日本的佛教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宗教器物,如香炉、经筒、灯盏等。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

比如,香炉是用来燃烧香料的容器,香烟袅袅上升象征着祈祷的升华和净化。

经筒是用来装载佛经的圆筒状容器,转动经筒被认为可以积累功德和祈福。

灯盏则是用来照明的器物,寺庙内的灯火象征着智慧和光明。

除了在寺庙中,佛像和宗教器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

许多家庭会在家里供奉佛像,以祈求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此外,一些人还会佩戴佛教护身符或挂上念珠,以保佑自己平安健康。

这些佛教器物成为了人们信仰和追求心灵安宁的一种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的传统佛像与宗教器物也在不断发展与演变。

现代的佛像和宗教器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材质,而是融入了现代艺术和设计的元素。

例如,在一些现代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抽象化佛像,它们形态各异,富有创意,展现了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造像,封底,技法]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

[造像,封底,技法]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

简析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技法摘要:公元3世纪之前是没有佛像的,最早的佛造像是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诞生的,在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

即便没有佛造像,虔诚的佛教信徒们仍会以佛脚印、台座或菩提树等作为佛的象征。

而且早期的佛造像都不存在封底之说,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

古代佛像制作按宗教程序为佛像加持、装藏、开光,佛像具有法力后才可为修行者供奉,成为佛教徒供奉的神像。

金铜佛造像内部装上填充物再用一块盖板封住,这块盖板我们就称它为“底板”。

最初是用薄铜制作底板,到后期开始出现木质或泥质的金铜佛造像封底。

关键词:金铜佛造像;封底;装藏1 金铜佛造像的产生印度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佛教信徒众多,并且在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下,这里最早出现了佛造像。

但是,这个时期佛造像的材质是石头,一直到犍陀罗晚期,大约在公元4世纪至5世纪,开始出现了铜材质的佛造像,但数量极其稀少。

铜造佛像繁荣在笈多王朝,而且题材亦随之变得丰富起来。

金铜佛造像的发展变得多样化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密教产生后。

释迦牟尼在公元6世纪时创建了佛教,他带领着他的弟子们用大众化的语言在恒河中游地区推广佛教教义,并且不断扩大佛教的传播范围。

最开始,他们采用四处游历的方式,走到哪里就将佛教的理念带到哪里。

随着佛教信徒的大量增加,传播者们开始修建寺庙,在寺庙内讲佛。

佛教造像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受到政治格局的影响,每个时期的佛教造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再加上佛教艺术与传入地的审美需求相融合,佛教造像表现出各自的地域特色。

2 金铜佛造像的封底早期的佛教造像都是没有封底的。

现在我们见到的高古佛像的封底大多数都是后代为了方便储存、运输以及收藏等加上去的。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佛像封底出土于西藏。

所谓封底,就是用来装藏金铜佛造像的底板。

金铜佛造像的装藏分为从佛座处装入、从佛像背部装入、从头部开孔装入三种,但绝大多数金铜佛造像的装藏都选择从佛座处装入。

水晶佛像雕刻感悟——雕刻即修心

水晶佛像雕刻感悟——雕刻即修心

水晶造像的雕刻是玉雕刻艺术的一种,中国的水晶雕刻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水晶作为佛教七宝之一,因其自身有着出尘的气息和神秘的内涵,常常被虔诚的信徒拿来礼佛礼法。

水晶作为佛像雕刻的材质,纯净透明,跟佛教的教义、理念完全相合,常常被拿来作为表达佛教的纯洁、空灵境界。

在中国玉文化的影响下,水晶最受欢迎的原因是由于其和佛教的不解之缘,水晶与佛教的渊源可以上溯至《无量寿经》汉化版。

水晶本身所散发的气质能让人整个安静下来,雕刻的目的就在于把水晶的自然之美呈现出来。

曾经,笔者只是一个爱玩泥塑的懵懂少年,后来有幸进入了手艺人的大门,又有幸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汶的学徒,在仵应汶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笔者对水晶佛雕刻的理解与日俱增,对佛教文化的体会也与日俱增,佛教哲学慢慢地成了笔者的人生哲学。

如今,笔者有了一个习惯:无论在外郊游,还是出差,基本上是逢寺必进、进寺必拜。

说起这个习惯,其实笔者并非一开始就着迷于佛教文化。

起初只是因为从事水晶佛像雕刻需要了解佛教文化,单纯的只是需要。

因为需要,自然了解了佛教文化,要做出好的水晶雕刻佛像,更需要对水晶和佛教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用“心”来做好水晶佛造像。

随着笔者年龄的增长,阅历也随之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层次也慢慢丰富起来。

现在,笔者在家中摆弄了一佛堂,每天不间断地播放各种各样的佛经,聆听一些得道高僧对佛经的讲解,在聆听中净化、纯洁心灵,也更进一步了解真善美,为更好的创作水晶佛造像玉雕做铺垫。

这么多年过去,回忆往昔,自幼喜欢书画,爱玩泥巴的我,如今变成一个小有名气的玉雕大师,水晶佛像雕刻感悟——雕刻即修心满富摘要:作为佛教七宝之一,水晶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空灵宁静的天然矿物,因其自身有着出尘的气息和神秘的内涵,常常被虔诚的信徒拿来礼佛礼法。

而以水晶为材质,将佛的庄严与法的深邃凝于一身,也就打造了当代玉雕艺术之中水晶佛造像的完美。

作为专业从事水晶佛像雕刻的一名匠人,在仵应汶老师的指引下,随着我自身雕刻技艺的不断提升,对佛教文化的深入了解,我愈来愈体会到:雕刻即修心。

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

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

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木雕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11、取材方便。

除朽木和特别松软的木材外,许多木材可用于木雕。

2、易于加工。

一般木工工具和刻刀即可,无需特殊工具。

因木料相对于石料、玉料、金属料等,比较松软,容易雕凿和打磨,手工也可进行。

3、题材广泛。

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

抽象、形象、意象均可。

4、形式多样。

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都可。

5、实用性强。

除木雕艺术品、装饰品外,还可雕成各种实用品,或在木制家具,用具、粱柱、门窗上进行雕刻。

6、成本相对比较低。

木雕的特点及其来源是什么2通常的说法是: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

但实际上,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只是一开始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中国,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

施彩木雕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

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

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各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诞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木雕佛像的历史

木雕佛像的历史

木雕佛像的历史展开全文木雕佛像是随着佛教兴起和中国木雕雕刻有机结合发展起来的,木雕佛像成为古代精美的艺术品和古代文化传承。

木雕到商周,已出现施漆、镶嵌、雕花等装饰技术,到战国时期,盛行漆绘木雕枝术,存世有出土女俑可窥見当时水平。

至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此时又诞生施彩木雕新沄。

标志着木雕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不可疲免地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

南北朝重要的特点是佛教艺术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交流传入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工艺的发展,据史载,南、北朝时就有檀木佛像,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会稽以整棵树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这应是木雕佛像的先例。

梁武帝大爱敬寺有檀木(佛)像一丈八尺,陈武帝的先皇寺有与真人高度相等的檀木佛像十二躯(《魏书·群老志》)。

檀木是名贵木材之一,整段材料难得,尤其大件佛像。

所以在雕刻过程中,事先设计好几部分,如头、躯干、手足比例大小,分段雕刻,刻成拼接成整体,再行整体修正,再施以彩饰。

由此形成木雕佛像的特点。

最突出的是天监年间(502-519年)梁武帝大兴佛寺,特别在江南一带耗费巨资,广建寺院,大大地促进了建筑装饰木雕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佛教雕刻方面有拼木雕刻、独木雕刻,规模极大,已注重精雕细刻。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之阁中的一尊木雕观音,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木雕像,佛像高22.28米、腰围15米、重110吨、有42只手印、45只慧眼。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趋于完美。

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迈年来,一直被称为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

木雕佛像,今天能看到唐宋木雕的风采。

除了海内外博物馆藏(展)品外,还有保存得较好的-些古廟,如云南剑川县白族木雕关岳庙,十分精美,自成风格。

北宋真宗时有严姓雕刻家,用檀香木雕刻佛龛,及五百罗汉,受到真宗褒奖。

佛像的收藏方法是什么

佛像的收藏方法是什么

佛像的收藏方法是什么佛像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很多的人喜欢的收藏品之一,那么你知道佛像应该如何收藏呢?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了佛像的收藏方法,一起来看看吧!佛像的收藏方法一、佛像的铸造材质用铜或青铜,然后在表面鎏金。

这种铸造完成的器物就是鎏金铜佛像。

二、这种鎏金身的佛像是供奉皇宫、寺庙等地使用。

最初是铸造于两汉,在隋唐的时候盛行流通,后来又延续至明清时期。

三、延续到了民国,乃至现代,这种工艺铸造的鎏金铜佛像仍然还在使用。

铸造的佛像种类也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释迦牟尼佛、观音像、文殊像、普贤像、天王像、母度像等。

四、古代的时候,由于生产工艺和科技匮乏的限制,每件铸造成的佛雕教造像都必须经过手工细致的雕塑处理。

所以流传下来的铜鎏金佛像大受藏家的喜爱。

佛像的收藏要点一、中国古代的鎏金佛像有很多种风格,藏友们收藏的时候务必搞清青铜成分或鎏金等质地;根据相关资料结合整体特征综合分析,判断佛像是不是属于新仿,有没有进行过做旧的处理。

二、古代的佛像一般都放在佛龛上,时间长了,特别是铜像的表层会发生颜色暗淡,现代市场上那些新仿、做旧处理过的佛像颜色艳丽。

三、鎏金佛像所用的铜质很纯,非常有重量,而且浇筑的方法使得表皮非常厚重。

而仿制的鎏金佛像一般铜质不够纯 ,质量偏轻,铸造使用的是合金材料。

四、古代铸造的佛像要经过人手工进行细致雕塑技法处理,其加工的痕迹清晰可见。

而现代仿造的鎏金佛像都是使用机制打磨,加工痕迹特别的规模均匀。

五、老铜的味道,带着一种火药的铜臭味,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

佛像收藏价值艺术价值远胜投资价值罗光禄表示,比起投资价值,佛像的收藏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文化内涵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投资价值。

据央视《鉴宝》栏目报道,佛像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佛教高深的哲学、美学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说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艺术生命力。

比如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简的外衣形成对照,富有整体感。

平凉市博物馆藏明代金铜佛造像研究

平凉市博物馆藏明代金铜佛造像研究

考古与文博研究平凉市博物馆藏明代金铜佛造像研究张语晨陈安道郭海燕张海宏杨娟(平凉市博物馆,甘肃平凉744000)[摘要]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中,明代金铜造像占比最大,题材丰富,造型风格多样。

本文通过类型学、标准器物学方法,对馆藏明代金铜造像分类梳理,并结合明代纪年造像,分析其形制特征和时代风格,总结出平凉明代金铜佛造像风格上为汉式造像和藏式造像共存,其造型和工艺精美程度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降低,恰与明王朝逐渐没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互印证。

[关键词]平凉市博物馆;明代;金铜佛像;形制特征;纪年造像[中图分类号]G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3)01-0160-09[作者简介]张语晨(1990-),女,汉族,甘肃庆阳人,硕士,博物馆馆员。

研究方向: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

陈安道(1987-),男,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博物馆馆员。

研究方向:金属文物保护研究。

张海宏(1975-),女,汉族,吉林磐石人,本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藏品预防性保护。

郭海燕(1978-),女,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修复。

杨娟(1983-),女,汉族,甘肃平凉人,本科,博物馆助理馆员。

研究方向:藏品预防性保护。

[基金项目]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造像整理与研究”(GWJ202046)。

金铜佛造像作为佛像的重要门类,因其材质坚固贵重、利于保存,又小巧便携,方便膜拜供养,从而成为佛教徒开展信仰活动的重要载体。

从汉魏、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宋元,一直延续到明清,各时代遗留了风格多样的金铜佛造像[1]。

由于明代统治者推崇佛教,使得明代金铜佛造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空前高峰。

平凉市博物馆藏金铜佛造像以明代造像最多,约占馆藏金铜佛造像的40%,这与当时入驻平凉的明韩王推崇佛事不无关系。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韩王朱松改封平凉,其嫡长子朱冲于洪熙元年(1425)七月到达封国平凉,平凉韩王时代由此开始,明韩王共传十一王,从就藩平凉到崇祯十六年(1643)末代韩王朱亶塉被执,韩王在平凉共历时218年,与明王朝共终[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像的种类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种不同的佛、菩萨、罗汉守护神像,这些塑像都代表着某种教义上的理想,博爱的象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释迦牟尼佛像
阿弥陀佛像
药师佛像
观世音菩萨像
文殊菩萨像
普贤菩萨像
地藏菩萨像
大势至菩萨像
日光菩萨像
月光菩萨像
韦驮菩萨
东方三圣像
主尊为药师如来,及左胁士日光菩萨与右胁士月光菩萨之合称
西方三圣像
主尊阿弥陀佛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并称为西方三圣
华严三圣像
主尊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乃释迦牟尼佛法身),左胁侍菩萨是以智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右胁侍菩萨是以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华严三圣
弥勒像
十八罗像
佛像的材质
金属类佛像
金银铜铁合金
木雕佛像
黄杨木桧木香菲木紫檀木花梨木沉香木檀香木
陶瓷佛像
白瓷青瓷青花瓷唐三彩
天然材质佛像
玉玛瑙珊瑚水晶
琉璃佛像
树脂佛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