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作业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作业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作业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小组工作介入的初探

――以L市Y县某中学为例

第一阶段:选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常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亡则国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接受教育和逐步社会化的过程。所属于青少年群体的中学生面临着心理、学习压力、情绪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和问题。这一时期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对中学生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在青少年、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领域一直有着为案主服务的理念和挖掘案主潜能的目的。社会工作当前在我国的发展较缓慢,社会工作可以在中学生中充当引导者、教育者、中介者的角色,从而积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青少年就其自身来说有内隐性的特点,就像戴着一面面具不能轻易的看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可是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容易出现心理障碍,阻碍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这几年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已有各个方面的研究,例如青少年法道德方面的教育、对青少年课外活动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学校心理咨询的建设等等。

学校社会工作是把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从这一方面来看,社会工作在介入学校有着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作用,关注青少年长远发展,关注青少年健康全面的成长。所以社会工作在介入学校方面有着现实的可行性,具体有: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几年学校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应试教育现状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学校、社会和专业教师的不断努力。中国要成为文明的国家,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一开始就多关注青少年在成长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使青少年问题出现在萌芽状态的时候就及时的解决,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青少年社会工作治疗、预防、发展的作用。将青少年、社会工作和学校结合起来是社会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个平台,也是针对近几年中学生面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解决的途径之一,最终的目的都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二)创新性

第一、对心理问题的介入常常是以个案和心理辅导的方式,针对青少年心理内隐性的特点在初期多以小组团队的培训方式,在团队的分享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小组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再酌情加以单独的个案辅导。第二、中学的思想政治

课急需改革,在甘肃中学中很少有学校有心理老师,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干预几乎是空白,可以将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和有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团体培训结合起来。

第三、传统的心理老师多是等待问题学生的上门,结合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应该带着“走出去”的心态多去观察、多去发现。

第四、结合甘肃省中学的实际问题,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思考中学生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和途径,努力做到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三)可行性第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处于萌芽状态,社会工作通过团体培训、集体活动等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

第二、学校社会工作者介于授课教师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和老师、家长相配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得到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各方面的支持。

第三、在不耽误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每年针对中学生的需求适时的开展活动,每次活动后评估活动带来的作用,分析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

第四、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口号是大的背景和前提,从中学生抓起有利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远发展。

以上是社会工作介入学校的一些优势,自己本身对这一领域也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青少年社会工作的课程,对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本科做过对青少年农民工的调查,对青少年群体的相关知识有过一定方面的查阅。去年在家乡榆中县应朋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在高一的学生中开展过一次学校社会工作团体培训的活动,活动后自己有很多的感想,想对中学社会工作有一个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青少年正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之一,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结合起来也是社会工作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平台。四川地震过后,青少年基金会在震后地区的中学开始了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学校社会工作在大陆的建设是一个极大地鼓舞。

作为一个完整的研究当然需要理论的支持在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小组工作介入的问题上涉及到的理论如下:

1、生长顺序和时间理论

(1)代表人物:丹纳

(2)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是有顺序和时间规律的,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青少年的生物性发展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在性征的发展上,有的早熟,有的晚熟,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发展并不平衡,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发展轨迹。

(3)对青少年的意义:青少年生理发展的差异性可能导致发展障碍,现代教育的误区:强调一般规律性,忽视个体差异性;让青少年了解一般规律与个体差异至关重要,事实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完全的符合一般规律的生长过程,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明确青少年生长的顺序性和时间的规律性,有助于帮助青少年认识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既明确规律性,又了解差异性,学会面对现实,悦纳自己。

2、行为主义理论

这一理论是19世纪初由霍布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 B.华生创立的。他力图尽量客观、科学地研究人。“行为主义”这个词现在通常指关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各门行为科学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它不仅包括华生的研究,还包括斯金纳等人的工作。(1 )基本观点:

①人是文化的产物,环境决定他们的行为。

②行为模式:刺激一一反应。

③行为和人格基本上是由外在环境塑造的。

(2)对青少年的意义在青少年发展的问题上,行为主义的观点:

①青少年的发展是由他们所生活的具体的外部环境决定的。

②不同层次的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不同的。

③不同层次的环境影响并决定青少年未来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④注重外在环境对个人人格的重要影响作用。

⑤通过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来改变自己。(人之为人就有自己的独特性,人能够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环境达到改变自己的目的)。

⑥不能忽视青少年内在心理结构对外在环境的独特作用。

3、社会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班杜拉

(2)基本观点:个人既不是由内力驱动的,也不是完全受环境的支配,人由自己

独特的认知过程――观察学习;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的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出

现;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做出行为表现-----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重要的人格组织因素。

(3)意义:他的理论对青少年榜样教育以及行为偏差的矫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一切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通过观察和外界环境对行为的不断强化,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模仿是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楷模要发挥心理影响力需要楷模与观察者特质等配合条件;出现问题的青少年,只要分析

他们问题行为的形成过程和强化形式,就可以找到问题之所在,通过纠正不良行为的强化方式,就可以重新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4、艾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各个部分是分别在人生发展的一定时期形成的,个体通过各阶段的发展以形成完整的整体。

(2)基本观点: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任务。这一任务中包含有一对矛盾,人在向积极或向消极发展的矛盾中实现平衡。有以下八个阶段:

①信任的阶段(出生一18个月):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②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自主感对羞耻感

③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幼儿期):主动性对内疚感

④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⑤建立个人同一感的阶段(12—18岁):个人同一感对同一性混乱

⑥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8—25):亲密感对孤独感

⑦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

⑧达到完善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完美感对绝望感

(3)意义:运用该理论明确中学时期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明确自己的角色,从而通过建立自我认同来解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混乱所引起的问题。

5、青少年团体工作的主要模式

(1)互动模式互动模式的基础是系统论和场论, 这种理论所研究和阐明的是团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团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团体成员与团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关注个体。在青少年团体中,就是要通过建立团体目标,营造团体氛围,建设团体的正确舆论,辅导团体运动核心等多种手段,形成青少年的成长互动。

(2)治疗模式

它是以社会化理论(再社会化)和行为修正理论为基础,将团体作为一种矫正个人有问题的行为和态度,进而使之适应社会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把团体作为载体,为有这样或那样行为或情绪问题的青少年提供一个团体的治疗环境,通过团体内部的建设和专业的辅导,推动青少年在团体与他人沟通,促进青少年间的互动,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最常用的专业方法。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心理、情感、人际、学习等。各种问题的产生又是由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引起。面临这些问题,本研究主要

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现行的中国教育扔未逃出应试教育的魔掌,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处于一种压力的状态之下,压力是动力,可是也不乏带来一些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从现在的学校问题出发,从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发,本调查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通过调查明白青少年最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有哪些从而进一步明确青少年的需求和意愿。

很多时候在社会工作介入时并不明确案主的需要,做为充分发挥案主潜能和全力协助案主解决其问题的专业来说,社会工作在明确青少年面临哪些心理问题是必要的!心理问题从它本身的特点上讲具有内隐性和未意识性,很多时候青少年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的亚健康状态,所以心理问题不解决会一直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在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时,解决心理问题是基础。从而本研究也是从诸多的问题中选择心理问题作为切入点。

社会工作有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在这三大方法中小组工作是为一般儿童、青少年、成人所组成的团体提供教育与娱乐服务,为有社会和心理问题或生活不利的人们所组成的团体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从而预防与解决社会问题。小组工作的特点是借助团体特有的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来实现个人发展与矫治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协同工作达成社会行动。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同时对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也是一个预防,让面临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和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也在小组中互动、沟通和分享,充分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作用。这样小组工作在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相比较个案、社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鉴于小组工作自身的特点,在学校我们主要选取小组工作的模式,充分发挥小组工作预防、治疗和发炸的作用,例如开展成长小组,讲述一般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小组的氛围中通过成员的互动、分享和沟通一起来解决,这是针对广大群体较普遍的小组,在学校也可针对一些特殊群体,例如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治疗抑郁小组、心理焦虑小组等特殊小组。

中学生在青少年群体中又有着特殊性,相比较小学生他们似乎呈现出“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样他们会面临较多的心理困惑,加之这一时期是他们学业上最忙碌、最辛苦的时期,家长和社会对成绩关注也会对他们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样一来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综上所诉,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学校社会工作相关领域,选择中学生为对象,为解决其心理问题为目标,从小组工作方法入手,思考社会工作介入的渠道和方式。

确定了选题以后,需要明确中学生在学校有哪些心理问题需要解决。分析和了解产

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有哪些方面。明确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后,查阅相关

的资料,从实践的角度思考社会工作之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案。利用小组工作中团队培训、角色扮演、相互分享等方式,充分发挥小组的成长性、治疗性、支持性等作用。最后要对方案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评估方案是否适合在具体学校的开展。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发展较缓慢,要从甘肃省的实际出发,审时度势的提出适合本土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和途径。探索和思考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的前景。

心理问题是个人的隐私问题,在设计问卷的时候要有度的的问题和程度深浅的问题。针对以上的问题设计到隐私方面就要重视对中学生隐私的保守和问卷匿名性等特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所以有时候结果并不一定会朝着事先预想的方向发展,有时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时候轻易不要去开启一些比较沉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阶段:研究假设

中学时期正是人生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业问题、情绪情感问题等,而心理问题一般是不易被察觉的,却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它可能会受到其他问题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

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2)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3)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成熟度的影响。

鉴于对青少年的心理有以上的影响,现提出四种假设,依次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解释性假设——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受到不

同的外界影响,故而产生不同的问题。

中学生问题的产生有生理、社会、家庭、学校等四个主要因素。社会因素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其有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时期社会有许多与中学生相关的政策的关注,关注中学生的的素质教育,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和政策的关注在一定的程度上会优化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反之社会的忽视也将造成消极的影响;生理因素——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处于全面的发育时期,生理上基本成人,而心理上还未成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这一时期中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成人,在很多问题上开始独立的思考,并不认同长辈的意见,以为自己已经考虑全面,其实很多事情还未经历,对事物的看法仍存在偏差;家庭因素——这一时期父母的专制的不沟通的教育方式很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单亲家庭等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影响;学校因素——学校的应试教育体制也较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等压抑的情绪。除以上之外,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青春期困惑也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例如暴力文化等。因而针对不同的产生原因,应该有针对行的开展小组。

(二)心理问题是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心理问题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与进

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不断地出现新的内容,例如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出现了网络成瘾等;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个人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较弱,自私心理较重。同时调查要充分结合甘肃省贫困、落后的物质条件,青少年可能出现区别与其它地区的独有问题,例如贫困条件下学生的自卑、落后地区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等问题。

(三)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在设计问卷的时候要全面考虑针对具体调查地,结合文献,假设中学生的主要面临的问题有:焦虑、浮躁、抑郁、自卑、厌学、自私等主要的心理问题。问卷可以设计有基本资料的了解: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职业等;课余生活:课余安排、娱乐活动等;学校情况:学校除文化课外有哪些课程和活动、文娱活动开展的情况等;家庭情况: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等;自我状态:当前自己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习成绩、自己对未来的规划等。

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从两个角度探究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的种种原因,在分析后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小组工作中对个体示范行为的矫正、对个体社会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任务达成的功能。简单的讲充分的发挥社会工作治疗、预防、发展的作用。

在中学生时期个体的情绪情感都是不稳定的,我们一般不要轻易的给青少年贴上标签,这样不仅对青少年没有帮助,反而会助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发生,所以对中学

生产生的问题要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不要轻易的下定论。中学生是逐渐形成自尊和自我扩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敏感性较强,要充分尊重中学生的自我意愿,不要强求。

第三阶段:研究设计

(一)概念操作化

以上通过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简单分析,可以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概念做操作

化的分析如下图: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类型和研究性质

根据调查对象和所调查的问题,本研究主要选取定量的实地研究方法。在定量的

研究方法中,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由于本研究只是在小范围内展开,考虑到时间、人力和经费的问题所选取的是简单随机抽样调查法,也是从横向进行的研究。

通过对调查地中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老师的访谈,进一步分析与假设的相关性和

第8页(共9页)

调查出新的问题等,思考如何与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相结合。

因为是对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在学校运用的初探,在初期采用探索性研究,探索在学校开展小组工作的可行方案,在后期结合调查数据做解释性的研究。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小组工作在中学运用所以主要是运用型的研究。

本研究是针对榆中县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主要对象是针对中学生,是选用统计调查的研究方式。

2、研究方式(1)实地调查法——通过在调查地的学校发问卷直接获取数据的方法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2)文献查阅法——通过报刊、杂志、媒体、互联网、书籍的查阅。收集到了对整理最后结果所需的材料的专业支撑。

(3)访谈法——在做问卷的同时制定针对老师的访谈提纲, 将老师的访谈和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结合起来, 综合分析。

4、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分析单位可以是:个体、群体和组织。确定了调查的主要对象后,本研究主要是将群体作为分析单位。所要研究的中学生群体就是研究的分析单位。分析中学生的性别、家庭、学业、态度等等。通过问卷调查来考察总结同类事物的特征,解释其中的差异单位。例如在中学生群体中,他们所面临的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特殊心理问题有哪些?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也是我们研究和分析的问题之一。

5、抽样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兰州市东郊,总人口42.4 万人,全县总面积3301 平方公里。榆中县县城主要有五所中学,共计学生 1.5 万人左右。选择榆中县作为调

查地,主要是因为榆中县城介入城市和农村间,学校的学生既有城市孩子也有农村的孩子,这样调查较综合地区差异,榆中县也是我的家乡有很多熟悉的老师,方便调查和访谈。在五所中学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大约五个班300 人左右作为调查对象,分别对相对应的老师做访谈。

6、分析方法采用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SPSS13.0 进行后期的一系列数据分析处理工作,并从“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问题” 这一实际操作层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一条较为务实的,长效的,操作性强的,并且与我国中学生实际相结合、相配合的新路子。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技巧篇

社会工作技巧篇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一).专注 (二).复述 (三).查证 (四).鼓励及支持 (五).邀请 二、引领技巧 (一).澄清 (二).聚焦 (三).摘要 (四).提供资料 三、反映技巧 (一).内容反映 (二).感受反映 (三).经验反映 四、影响技巧 (一).建议 (二).教育 (三).自我坦白 (四).演绎 (五).对质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运用

工作者运用这类技巧时的基本方法: 7保持身体姿势的舒展和开放,传达开放、接纳的肢体语言。 8在谈话中,能专注于受助者的谈话内容及情绪反应。 9讨论的话题、重点及分享的深浅程度都尽量由受助者来作主导,以表达对他的尊重。 10除了语言方面的跟进,还要做到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致,表达支持及鼓励,使受助者能尽情表达。 11对受助者的表达进行回应时要尽量简短、精炼,应考虑到受助者是否能明白,使用受助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以减轻受助者的抗拒心理。 12如发现受助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混乱不清,谈话的主线飘忽不定,工作者除了肯定受助者的努力外,还要用“复述”及“查证”的技巧协助受助者找到他的关注所在。 工作者运用时需要留意: 13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开头语,如:“我明白……”、“我听到……”、“似乎你想说……”。 14要积极倾听受助者欲传达的信息后,再予以回应。 15为了让受助者思考问题,体会内心的感受,工作者可提供独立空间供其思考,或者是沉默片刻,让受助者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16做回应时切忌过于积极主动,以免常常打断受助者的思路,干扰其话题。 17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和辅助工作过程中,受助者对于工作关系的建立常常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作“既投入又退缩的现象”(approach and avoidance)。这时,工作者的接纳、支持及对其感受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专注 定义 “专注”指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运用 在运用时,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如下: 4工作者用眼神接触受助者,建立初步的关注(eye contact)。 5工作者与受助者保持适当的距离(distance),此距离以受助者感到安全为标准。 6工作者保持开放及放松的坐姿(posture)。 7工作者保持自然的神情,讲情理的姿态(gesture)。 8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以免打乱受助者的思维,激起受助者的防卫心理。 在运用时,工作者需要留意: 9“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10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11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 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38小题.每题1.0分,共38.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在使用观察法进行定性研究时,有的研究者会真正进入被观察场景,融入被观察群体的生活,并且被视为自己人,这种观察称为( )。 A.参与观察 B.结构式观察 C.客观观察 D.非参与观察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观察就足利川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收集对象资料的方法,它并不是简单地“看”,而需要研究者去“感受”。根据观察者是否融入被观察群体,观察可以分为:①参与观察:观察者真正进入被观察场境,被视为自己人;②非参与观察:观察者持旁观者身份。 第2题 社会工作者小姚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状况,按户籍登记册随机抽取了200 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填答质量,最宜采用的做法是( )。 A.联络居委会人员发放问卷,在被抽中的老年人填完后,居委会人员上门收取,再统一交给小姚 B.通过邮局,将问卷及填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封寄给被抽中的老年人,请他们填完问卷后寄回 C.使用一个场地将被抽中的老年人集中起来,由小姚当场说明如何填写,并回收这些老人所完成的问卷 D.招募10位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培训后让他们上门拜访被抽中的老年人,记录老年人的回答,并将完成后的问卷交给小姚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由于调查者是200名老年人,他们书写比较困难,需要有专门人员为他们记录,如果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那么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 第3题 某社区的40名失业者被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技术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后又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技术培训的效果为0.7分。上述实验设计方法属于( )。 A.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题干中的实验设计方法属于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第4题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问卷调查方法的优势是( )。 A.有利于了解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状况,进而对其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突出 C.可以节省资源 D.能有效排除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在同一时段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A项是个案研究的优点:B项是行动研究的优点;D项是实验研究的优点。 第5题

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版三大理论

1、评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社会工作意义P96-100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由希尔和汉森提出。目前在学术界被广泛传播和采用的家庭生命周期思想是由杜瓦尔提出的。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重视家庭发展中的阶段性、家庭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同时期的家庭任务和家庭规范、不同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角色的认知及其适应性调整的重要性等。 在该理论看来,对于整个家庭发展而言,家庭生活各阶段是前后延续的,其间有一种转折和衔接,后面阶段将受到前面阶段的影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别的发展任务,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家庭生活;阶段之间的转折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焦虑的时期,应该给予特别的重视。 对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诊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是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尤其明显。 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父母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对这种家庭的介入,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 2、评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特点P164 萨提亚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着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非只求消除“症状”,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家庭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同样集中在人性论。自我价值观、人的需要、家庭规则以及沟通形式等 (1)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注重个人“从内而外”的改变,这是正本清源之道。 (2)萨提亚家庭治疗法处理的是家庭中的沟通“过程”,而又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家庭自己去寻求一个最适合他们的解决方式,所以适用性广。 (3)萨提亚家庭治疗法是“经验式”的。 (4)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中,改变涉及多个层面,是完整的改变。 (5)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基本信念是对人的信任和尊重,而治疗的基本原理是注重滋润和关注,因此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治疗的过程就是正面的经验,所以较少遭遇家庭的抗拒和不配合。 另外,萨提亚家庭治疗法还有注重情绪疏导、注重经验和人文关怀,注重治疗师的导演作用和经验等特征,因此,萨提亚的治疗法被有些学者归为“经验-人本主义”取向的 论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特点及局限性P176 特点:(1)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重视增强家庭改变时的自由和能力,不强迫家庭改变,又重视治疗师的干预作用; (2)系统式家庭治疗学派反对对家庭的强迫和建议,尊重家庭充分的选择自由和治疗师的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437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至第七节【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 1.选择问题阶段 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其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研究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好坏优劣。 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选取研究主题 选取研究主题是指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与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2)形成研究问题 形成研究问题是指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最初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将其转化为既有价值又有新意,同时还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即是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1)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

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2)工具准备主要是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的准备。还包括对社会研究中各种信息的来源——研究对象的选取。 3.研究实施阶段 (1)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2)实施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①研究者往往要深入实地,要接触被研究者; ②研究者要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 ③研究者要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地、集中地、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研究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的方法,再到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成果的质量,都要在研究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

社会工作理论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 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 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 前言 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 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 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 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 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会工作专业技巧

社会工作专业技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领导 1.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1)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 (2)自我接纳、自爱自信。 (3)真诚、愿意对质自己。 (4)敏感与及时的回应。 (5)温暖、关怀与尊重他人的能力。 (6)对小组过程与功能的信任。 (7)放松与幽默。 (8)勇气和个人的力量。 2.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 (1)积极倾听。 ①倾听谈话者,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 ②用眼睛扫视全体成员,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姿态,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身体移动。 ③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挖掘出来,适度地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2)反映。 反映是同感的传达过程,主要是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结识背后的情感来实现。反映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3)澄清。 澄清是指使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 ①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可以采用重述的方法,将组员混杂在一起的信息重新排列。 ③请其他的组员帮助澄清 (4)总结。 总结是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精辟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 (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这个演讲要求做到: ①有趣。 ②与小组有关,是小组此时此地所需要的。 ③信息准确、新颖和客观,并且考虑到了小组成员的文化和性别情况。 ④简洁明了。 ⑤令人振奋。 (6)鼓励和支持。

在成长或治疗性的小组,成员们有时害怕透露一些事情会让自己以后觉得后悔。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7)基调的设定。 小组领导者在设计和带领一个小组之前,应该根据主题和对象,对小组的基调有所考虑,如,是严肃性的,还是松弛社交性的;是对抗性的,还是支持性的;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针对任务性的,还是针对人的关系性的。(8)自我流露。 自我流露是指领导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将个人的感受、资料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 (9)眼睛的应用。 眼睛可以帮助领导者收集有价值的信息,鼓励成员们发言,也可以阻止成员的发言。 ①关注小组中的非语言的线索。 ②引导成员看其他成员。 ③引导成员透露其内心世界。 ④打断成员的发言。 (10)识别同盟者。 在小组中,如果领导者能够正确地识别那些可以依赖和合作以及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成员,将会对领导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和同盟者合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给其他小组成员造成领导偏爱某个或某些成员的印象。 3.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 (1)引导互动。 ①联结——将组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出来。 领导者有意识地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并将组员尽可能地联结在一起,其目的是减少领导者和组员之间的沟通,增加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不过,当组员有不同看法时,使用联结的技巧也可以指出次级的小组。 ②阻止——一种干预技术,也是保护成员免受伤害的一种方法。 避免小组或某些成员做出不好的、不合乎伦理的、或者不适当和不利于小组发展的行为,包括侵犯和攻击,讲很长的故事,回避或一直穷追不舍地向别人问问题等。 ③设限——设定好界限,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架构,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 在使用阻止、设限的方法时,领导者敏锐、温和但是坚定和直接是很重要的。领导者需要综合考虑个别成员的反应、小组整体的反应以及领导者自己的意图。 (2)融合。 ①综合——将成员口语的或者非口语的沟通内容,即他说的和做的事情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结,借以指出他们的某些重复的行为,让他们看到一个成员谈到的四个或五个他自己觉得并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②摘要——在小组会面即将结束时十分必要,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的线索串在一起。也可以用在聚会的中间阶段。也可以在每一次小组的开始阶段,对上一次聚会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摘要。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研究

研究:一个人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只社会学研究经验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 方法的体系。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定性研究)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客观性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处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最具体的层面,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

研究过程:确定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建设和命题 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巨星理论,一种理论视角或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这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潜在可观察,精确的,理论重要性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子范围,不同属性或不同亚文化的概念)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叫做常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处在在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出于自与因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陈述,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就是假设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命题是有概念构成的,理论是由命题构成的 关于一个概念之间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叫陈述, 假设的三种陈述方式:条件式,差异性陈述和函数式陈述 理论的两种推理模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系统的提出问题,提出带规律性的结论,建构解释先行的理论至关重要 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从所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资料,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 高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 本质、人的行为 与社会运行机 制进行综合性 的说明 弗洛伊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结 构功能主义 中 中观理论: 1)解释性理论 对人的行为与 社会过程某一 方面进行专门 解释。 标签理论、儿童 发展理论等。 2)介入模式理 论 对社会工作实 践本身的性质、 目的、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危机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理论 等。 低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 体技巧、操作方 法。 自由联想法、批 判式提问法等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

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

社会工作概念教案资料

社会工作概念

名解 1.社会工作:一种以助人为宗旨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 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2.社会个案工作: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 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服务,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和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去福利。 它与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列,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服务方法之一。 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 事社会服务的人员。 4.社会团体工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感到有整体意识,且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 相影响;有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 5.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以预防和 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和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6.社会行政:广义的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工作 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7.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 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选择 1.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权利和选择等)、助 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对象? ?基本对象:由于生理、心理或个人无法抵御社会、自然原因而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群 体。 ?从个人都社区 ?扩大的对象:社会全体成员 3.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 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论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比较 摘要: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是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本文结合实例,从理论基础、运作目标、小组特点、实践原则、小组成员、工作者的角色等方面对三大模式进行比较,并对三大模式的优劣势进行说明。 关键词:小组工作、社会目标模式、交互模式、治疗模式 分工: 社会目标模式是透过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培养成员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意识和社会良知,其原则与社区工作有诸多相似之处,强调组员的参与、共识和任务的达成,更重的是强调自我了解和专业训练 交互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节模式,强调在小组的协助过程中,有类似问题的成员聚在一起,相互协助发展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工作技巧 治疗模式也叫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个人作为小组工作的任务,同时提供个人的预防和康复的一种干预方式。 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三大基本模式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 1.社会目标模式:A.参与、意识提升和赋权。参与可激发个人的潜能,提升个人的意识。赋权及时过程也是结果,包括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和理解,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近年来一些针对弱势群体的小组,采用社会目标模式,贯穿了赋权理论。B.系统功能理论。根据系统功能理论强调的目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认为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每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挥各自的功能,才能使小组功能最大化,带给成员真正的改变;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小组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情境化的过程。C.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交互模式:A.系统理论,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每一系统都有三个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B.场域理论,场域理论汇总的行为环境论、生活空间论和此时此地的概念 C.镜中我、自我观念和符号互动论。 3.治疗模式:A.精神分析小组;B.阿德勒式小组;C.心理剧;D.行为治疗小组; E.玩型治疗小组; F.交流分析小组; G.案主中心的小组; H.理性情绪治疗小组; I.现实疗法小组。 运作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对各种弱势群体有很强的适用性,能够推动能力建设和应对市场压力。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扶贫”的非政府组织、村民自助组织、妇女手工艺制作

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幻灯片1 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幻灯片2 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社会系统与个人提升社会功能,解决或预防问题的产生,这都 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操作过程。 ●首先,社会工作助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其次,案主的改变是一种过程。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幻灯片3 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可以是个人、家庭、小组、团体,也可 以是社区、组织。 ●目标系统——指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行动系统——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 幻灯片4 通才观 ●所谓通才社会工作者就是运用一套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可以与 个人、团体和社区一起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回应案主的实际需要的工作者。 ●这些技巧可以由一位工作员独自交换运用,并不是每一个案主都需要使用所有的方法。 ●重要的是,当案主需要所有的服务时,通才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从而能 够给案主以最好的、最周全的协助。 幻灯片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英国学者贝克尔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分为八种:评估、计划、集中调适、记录、再评 估、观察、倾听、互动。 ●这些任务为社会工作者的全部角色所共有,只是社会工作者在扮演特定角色时的特殊 任务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任务划分并没有先后的次序,实务工作中很少面对单独的任务,这些任务经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 ●贝克尔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划分为三类: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并指 出这种分类是概念上的界定,在实务工作中并没有严格的角色差异。 幻灯片6 直接服务角色 ●社会工作者面对面的接触处在情境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 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直接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 ●支持者 ●指导者 ●治疗者或辅导者 ●照顾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