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18T11:47:20.2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作者:马媛美[导读] 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
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研究
马媛美
(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221011)
【摘要】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
方法:病例筛选时段:2017年1月-2018年7月,抽取我院接收的挛型脑瘫患儿4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作为分组依据,将46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3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临床观察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观察指标,又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痉挛型脑瘫;尖足;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056-01
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脑性瘫痪症状,临床称为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综合征,以中枢神经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关节僵硬、腱反射亢进、肢体活动性下降、屈肌反射过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尖足又是痉挛型脑瘫患儿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之后,且跟腱挛缩、踝关节运动障碍等又是导致尖足的主要原因。
因此,一旦痉挛型脑瘫患儿出现尖足,应及时实施相应的治疗,如治疗不及时,会加重患儿残疾,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多用常规治疗,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临床实践发现,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中,对改善患者尖足症状具有积极作用[2]。
本次研究针对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取4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7月为研究时段,抽取46例我院在研究时段内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研究,回顾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以不同的治疗方案为分组依据,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0例、13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25±3.12)岁,病程在4-8年之间,平均病程(5.20±1.52)年。
观察组(23例)女性、男性患儿分别11例、1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00±3.50)岁,病程在3-8年之间,平均病程(5.00±1.05)年。
对比2组患儿临床一般资料,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我院伦理会已批准本次研究。
1.2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患儿临床体征,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病情明确后,均行常规治疗,即包括物理疗法(Bobath法、上田正法),以促使患儿粗大运动发育;采用传统的中医按摩方法,如按、推、揉等,以降低肌张力,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与肌力。
实施针灸治疗,即取患侧下肢穴,环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阳陵朱、解溪等穴位,对毫针常规消毒后,采用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隔一天针灸一次,以此来改善肌肉痉挛症状,促使粗大运动发育[3]。
以上治疗措施每周五次,每10次为一个治疗周期,休息15-20天后再实施下一个周期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
基于此,观察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以刺激肌内收缩,增加运动幅度。
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在胫前肌肌腹与外踝3cm的腓骨前缘固定两个电极,参考电极放置于膝关节处,设置刺激频率为55HZ,治疗时间间隔15s,持续8s,共治疗40次。
在治疗前后,指导患儿收缩、足背屈动作,明确阈值后,每周治疗5天。
连续治疗7w为一个周期。
1.3临床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治疗总有效率。
临床观察指标包括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变化、GMFM。
关节活动度应用关节量角器对踝关节被动角度进行测量。
采用Aahworh量表对肌张力变化情况进行测定。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对站立与步行功能实施评价,即为GMFM。
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参照Aahworh量表对患者足背屈角情况、肌肉张力情况进行评价,即:足背屈解大于70°为显效;足背屈角处于0-70°为有效;足背屈角没有变化为无效。
显效率、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均应用SPSS20.0软件处理,临床观察指标组间对比做t检验、采用()表示,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做x2检验、采用n(%)表示。
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治疗后,临床观察指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5.7%(22/2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率69.6%(16/23),组间对比有差异,x2=5.447,P<0.05。
3.讨论
痉挛型脑瘫属于临床常见病。
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发病过程中,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使踝关节跖屈,导致背屈不全,使得足跟不能正常着地,从而产生尖足,减少患足支撑面,降低支撑面的稳定性。
同时痉挛型脑瘫是一种非进展性的疾病,长时间患病,会加重关节周围挛缩畸形,影响患儿行走与站立,因此,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症状,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4]。
在临床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症状时,多采用物理疗法、针灸治疗,但此方案治疗时间长、起效慢、费用多,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上,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出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治疗中,效果显著。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有效弥补了常规治疗的不足,可以减轻拮抗肌肌张力,提高关节活动度,同时改善大脑肢体的控制力,提高治疗科学化;此外,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刺激,可有效改善患肢微循环,提高大脑控制能力,快速改善尖足症状,促使患儿病情尽快康复[5]。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临床效果显著,对改善患儿痉挛肢体关节活动度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美菊.中药熏蒸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双瘫患儿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11):47-48.
[2]龙亚君,丁玉莲,王跑球,等.踝关节被动运动仪配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03):272-273.
[3]符文杰,金炳旭,赵勇,等.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的临床研究(英文)[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5,13(03):150-155.
[4]侯晓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康复效果[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8):12.
[5]侯玉晋,单海军,介小素,等.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31):3912-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