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李乾朗

合集下载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照壁又称照墙或影壁,比如北京北海照壁雕刻的是九条龙,也叫作九龙壁,在寺院照壁中有的修建九龙壁、五龙壁、海会图浮雕照壁,还有的雕刻莲花浮雕照壁等寺院雕刻的照壁。

今天,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经典的六个九龙壁案例!一、经典的九龙壁传说的渊源是: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寒城市东北,黄河至此惊涛骇浪,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这就是所说的龙门。

每年春季,成千上万的黄河大鲤鱼逆流而上至龙门,跳过龙门的就变成了龙,过不了龙门的仍是鱼。

事实上,鲤鱼跳龙门暗喻人们应逆流向前,奋发向上;也比喻古代那些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仕之荣耀,龙门成了科举试场正门的代名词,所以有“欲到龙门看风雨,一登龙门誉十倍”的感叹。

由此可见,莘莘学子想一举成名是何等的艰辛!这做九龙壁浮雕表达了人们希望科举入仕光耀门第的吉祥祝愿。

二、海会图观世音菩萨照壁浮雕这座照壁位于景区中轴线山门之最外端,为一堵独立墙壁,全部用石材制作,是独特的中国式建筑,常见于丛林布局,有屏障的实用功能,也能起装饰作用。

照壁与半月池互相辉映,宛如一面照镜,教人用智光来观照,背尘合觉而返照自心,悟得真如,这就是禅师所说“回光返照”。

新建的石砌照壁,以青、花岗岩两色对照的青斗石与碧石搭配,壁顶筑有闽南式曲线流畅的燕尾脊,壁心及檐口的雕饰十分精致,外壁上雕刻了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墨宝“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楷书贴金大字。

三、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这都是比较出名的九龙壁,他们材质都是琉璃烧制而成的。

四、日月潭的九龙壁照壁,即划分了空间,又标明了主题,旁边一棵高大的银杏亭亭如盖,掩映下的照壁更显几分禅意。

五、西安清真寺照壁,西安清真寺主体部分为明洪武年间所建,设置照壁很多,雕刻题材也很广泛,型制非常独特,砖刻中结合石构,图案中结合伊斯兰文字,造型优美独特从门口看照壁成了一个画框中的画,照壁图案精雕细刻。

起到了美化墙面和增加审美情趣的作用。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4组)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4组)

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4组)传统建筑中的“空花墙”风华绝代的千年风韵尽在古建平台空花墙是一种镂空的墙体结构,指用砖砌成各种镂空花式的墙。

用砖或者蝴蝶瓦(也叫本瓦)按一定的图案砌筑的镂空的花窗,按设计图示尺寸以空花部分外形体积计算,不扣除空洞部分体积。

一般用于古典式围墙、封闭或半封闭走廊、公共厕所的外墙等处,也有大面积的镂空围墙。

中国四大古建筑群春暖花开我国四大古建筑群为:避暑山庄(河北省承德市),曲阜三孔(山东曲阜)、故宫(北京)、岱庙(山东泰安),四大古建筑群均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承德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the Mountain Resort)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建造于18世纪初,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

它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象征,也是一部研究十八世纪中国历史的教科书和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

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

历代宫殿都“象天立宫”以表示君权“受命于天”。

由于君为天子,天子的宫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宫”禁地,故名紫禁城。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

故宫东西宽750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的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外围是一条宽52米,深6米的护城河环绕;接着是周长3公里的城墙,墙高近10米,底宽8.62米。

城墙上开有4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山东曲阜三孔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

三交六碗菱花窗.doc

三交六碗菱花窗.doc

1.“三朝五门”制度中的三朝指外朝、治朝、燕朝,“五门”指皋、库、雉、应、路。

2.“东西堂”是魏晋时期开始的宫廷布局制度,“东西厢”为汉朝开始。

3.我国石窟寺的主要形制是佛殿式、塔院式和僧院式。

4.从唐朝道宜年间的《关中创立戒坛图经》开始,中国佛寺渐变为以佛殿为中心。

5.宋朝的米蒂认为,湖石之美在于瘦、绉、漏、透,现存湖石掇山最佳一例是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的苏州环秀山庄中的太湖石假山。

园林水面小则聚、大则分。

6.徽州民居最重要的特征除了马头墙外,还有建筑表面的白粉饰面和楼面的雕饰。

7.我国琉璃瓦技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阿富汗传入的。

8.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机理主要取决于构件间的榫卯构造,相当于一个铰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阻尼面。

9.宋代和清代用材制度中,“材”与“份”的基准分别为斗栱的拱高和拱宽。

10.现存清代官式建筑的用材的最高等级是四等斗口,用于城楼阙门建筑上。

11.近代的建筑透视法是清朝时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传入我国的。

《视学》作者是清朝的年希尧。

12.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建筑师胡塞和默菲设计的,属于中国古典复兴(中国式复古主义)风格。

13.中国古代都城的居住区划分单位在汉代称闾里,在唐朝称里坊,在宋朝称厢坊,在明清称街坊。

14.明清北京紫禁城的正门是午门,属于雉门形制。

15.秦汉陵体称方上,秦始皇的陵台底边长达350米。

到唐朝时,开始盛行“因山为陵”。

16.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从汉朝开始建造佛塔,属于楼阁式。

17.苏州传统住宅侧路上的主要建筑是花厅,为住宅最精彩的部分。

厅内的轩,以覆水椽构成。

18.“阿以旺”是维吾尔族的一种典型住宅形式,特指住址的中厅。

19.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古代木构殿堂是太和殿和北京明十三陵祾恩殿。

20.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厅堂是位于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现存最早的地面砖建筑是河南登封的崇岳寺塔。

21.宋代木构建筑最小的模数化单位是份,主要用于度量构建的尺度。

清代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

青岩古镇游记作文400

青岩古镇游记作文400

青岩古镇游记作文
这是一个美丽的古镇,位于贵州的中部,依山傍水。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从明朝开始就是贵州的军事重镇,有“一座青岩半部中国史”之称。

走进古镇,你会看到有许多青石板铺成的小道,这些小道弯弯曲曲的,从远处看就像一条长长的长龙。

在小路的两边是一些古老的房屋,这些房屋都是用青石板铺成的。

这些房屋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虽然历经几百年岁月的侵蚀,但是却保存得非常完整。

走在这古老而又光滑的石板路上,仿佛我就像在古代一样。

走在古镇里你会看到许多有趣而又古老的建筑。

例如:青岩书院、状元府、魁星楼、药王庙、老水井……这些建筑都有着各
自独特的风格:青岩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一所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好的书院;状元府里有着中国唯一一个状元府;老水井里有着中国最古老最独特的一口古井……
这里还有许多古建筑:如:青岩古戏台、青岩城墙、青岩大佛寺……这些古建筑都有着悠久历史和古代文化气息。

—— 1 —1 —。

名桥谈往(茅以升)

名桥谈往(茅以升)

名桥谈往(茅以升)名桥谈往文|茅以升古往今来,芸芸大众,得名者极少,其能流芳百世的就更少。

桥也是一样。

自有历史以来,就有人造的桥。

最早有记载的是夏禹用“鼋鼂以为桥梁”(《拾遗记》),后来在渭河上,先是“造舟为梁”(《诗经》中《大明篇》),逐渐地就“以木为梁”、“以石为梁”(《初学记》),于是桥梁日多,布满全国。

四千年来历代所建桥梁,据说有几百万座之多。

由于我国文化昌盛,这许多桥梁,一般都有名字,就像人有名字一样。

然而,虽然个个有名字,真正“出名”的却不多,人是如此,桥也是如此。

不过,桥不像人,从未有过“遗臭万年”的。

尽管桥上会有遗臭的事,但桥的本身总是流芳的。

流芳有长短和远近的不同,决定于桥本身的技术和艺术,桥在历史上的作用,桥上的故事传说和有关桥的文艺、神话、戏剧,等等。

这几方面当然是互有影响的,在一方面出了名,其他方面也会跟着附和。

然而各方面未必相称。

小桥可以享大名,而大桥未必尽人皆知,甚至简直无名。

桥的有名无名,要看它在群众中的“威望”。

现在以此为准,来谈谈我国传统的各地名桥。

所谓传统的桥就是我国固有的各种型式的桥,而非从西方输入的近代型式的桥。

技术上的名桥我们常常自谦,说是科学技术落后,比不上世界上的先进国家。

这是近百年来受了帝国主义压迫的结果。

但是,回顾过去数千年的历史,我国不但文化悠久,光辉灿烂,而且就是在科学技术上,也曾盛极一时,桥梁就是一例。

我国有许多桥梁,其技术在当时是大大超过世界水平的。

这有实物为证。

首先要提到的是“赵州桥”,这是全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最突出的桥。

它的技术是大大超过时代的。

它是在一千三百五十多年前(隋代)由“总工程师”李春造成的一座“石拱桥”,直到现在,还可使用。

赵州桥(张雷摄)其次应当提出的是福建泉州“洛阳桥”。

这是一座石梁桥,修建于南宋皇祐、嘉祐年间(公元1053-1059年),长360丈,有四十七孔。

洛阳江入海处水流湍急,波涛汹涌,建桥当然不易,而且当时福建沿海各河上,除有少数浮桥外,几无一处有石桥,洛阳桥的建成,实是划时代的巨大贡献。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从斗拱的演变看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和城市空间的粗放设计和工业化生产造成千城一面、城乡风貌趋同、特色缺失、文化断层等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和智慧,并在现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传承发扬其魅力成了亟须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脉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关注在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

中国传统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自我完善的结构和形式体,而在结构稳定和形式美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斗拱。

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魅力又最为智慧且深奥的部分。

现有的研究在斗拱的力学和结构性能[1-5]、结构演变[6,7]、美学表达[8]、生态属性[9-11]探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对其发展内在逻辑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科学和艺术的动态视角的分析,以及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对传统建筑的传承研究。

1斗拱的组成及功能斗拱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铺作”,在清代《工程做法则例》中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12]。

关于斗拱的定义,梁思成和刘敦祯两位前辈提出:“在梁檩和立柱之间,为减少剪应力,顾遂有一种过渡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这便是中国建筑数千年所特有的斗拱部分。

”[13]“所谓斗拱,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14]摘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风貌趋同、文化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日益突出,亟须回归本源寻找本质,找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美与智慧背后的生成逻辑,探索传统建筑的传承路径。

斗拱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要素,本文总结回顾其演变历程,并对其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科学性与艺术性,以及发展演变逻辑进行分析,挖掘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总结了在当代科学和艺术语境下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传承的几种方式,为探索立足当代科学与艺术、从人的需求出发的空间营造和传统建筑文化传承路径提供思路借鉴。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

2021年第5期(总第401期)浅谈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侯艳芳1宋方方2郭靖1张艳1(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中铁建安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陕西西安710016)摘要:中国古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客观而忠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发展面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将木材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建筑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体系,在世界建筑的画卷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关键词:古建筑;木结构;榫卯;斗拱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HOU Yan-fang SONG Fang-fang GUO Jing ZHANG YanAbstract: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contain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which objectively and faithful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mankind.Chinese ancient buildings are dominated by wood structures,and the wood technology has been extreme.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a unique and complete system,presenting a unique style in the picture scroll of world architecture.Key Words:ancient building,wooden structure,mortise-tenon,bracket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

广州市内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保护规划、骑楼保

广州市内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保护规划、骑楼保

广州市内文保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及保护区保护规划、骑楼保护规划、近现代优秀建筑、工业遗产名录广州市规划局2010年1月目录一、文物保护单位 (3)1、市级以上法定文物保护单位 (3)1.1 第一到六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 (3)1.2 2008年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3处) (16)1.3 与现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名单(共7处) (22)2、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2)2.1 二〇〇二年九月一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2)2.2 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第一批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名单(二OO五年九月二十日公布) (26)3、番禺、花都、从化、增城原县级或县级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1)二、历史文化保护区 (34)1、广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共16片) (35)2、广州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单(共21片) (36)三、骑楼 (37)四、近现代优秀建筑 (42)五、工业遗产 (43)六、战略规划核心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物保护单位1、市级以上法定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中历史城区11处)、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其中历史城区16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其中历史城区49处);1.1 第一到六批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荔湾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7 陈家祠堂国家级清光绪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革命史迹1988.1第三批国15 广州沙面建筑群国家级清沙面特色建筑1996.11第四批省34 广雅书院旧址省级1889 西湾路1号广雅中学内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36 广东邮务管理局旧址省级1913 沿江西路43号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37 粤海关旧址省级1914 沿江西路29号特色建筑2002.7 第四批省锦纶会馆省级清代下九路西来新街21号古建筑及民居2008.12第五批市7 华林寺罗汉堂市级清下九路华林寺前31号古建筑及民居1963.3第一批市11 沙基惨案纪念碑市级1950 六二三路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23 仁威庙市级明、清泮塘仁威庙前街20号古建筑及民居1983.8第二批市47 黄氏宗祠市级清中山七路320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48 旧当铺市级清末华贵路26号特色建筑1993.8 第四批市50 泰华楼市级清多宝坊27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53 西关大屋建筑市级清末民初沙地一巷36号逢源大街21号逢源大街8号逢源北街13号逢源北街84号逢源北街87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75 西门瓮城遗址市级明代中山七路口古遗址1999.7 第五批市84 南方大厦市级1922 沿江西路49号特色建筑1999.7 第五批市87 中山七路旧当铺市级民国初中山七路22号后座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8(2)旧民居建筑(2)市级清末民初长寿西路鸿昌大街22号宝源路8-34号、5-23号多宝路201-221号*旧民居建筑(1)在海珠分区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135 黄宝坚石屋市级1912 荔湾分区文昌南路敬善里13号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59 五眼井市级清荔湾分区下九路西来初地西来后街古井及其他2002.7第六批越秀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4 广州公社旧址国家级1927 起义路200号之一革命史迹1961.3第一批国5 光孝寺国家级五代—明光孝路109号古建筑及民居1961.3第一批国12 怀圣寺光塔国家级唐、宋光塔路56号古建筑及民居1996.11第四批国13 广州圣心大教堂国家级1888 一德路旧部前56号特色建筑1996.11第四批国16 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国家级秦西汉西汉中山四路316号中山四路316号解放北路867号古遗址1996.11第四批国17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国家级1931东风中路295号越秀山特色建筑2001.6第五批六榕寺花塔国家级宋六榕路87号古建筑及民居省2 “三 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省级1911 越华路小东营5号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7 清真先贤古墓省级唐解放北路901号古墓葬1962第一批省10 中山纪念碑省级1931 越秀公园内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16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省级明惠福西路西斋巷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17 镇海楼省级明越秀公园内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2 广州古城墙省级明越秀公园内古遗址1989.6第三批省24 药洲遗址省级南汉教育路80号古遗址1989.6 第三批省38 广东财政厅旧址省级1915 北京路376号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39 中央银行旧址省级1924 沿江中路193号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大佛寺大殿省级清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古建筑及民居2008.12第五批市6 广州解放纪念像市级1959 海珠广场中心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9 绍武群臣冢市级清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古墓葬1963.3第一批市10 王兴将军墓市级清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古墓葬1963.3第一批市14 (2)邓仲元墓(含仲元图书馆)市级1929图书馆在越秀公园镇海路*墓在东山分区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9 海员亭市级1932 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20 越王井市级秦、汉连新路171号古井及其他1983.8 第二批市29 光复纪念亭市级1928解放北路越秀公园内革命史迹1989.12第三批市31 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级1949府前路市政府大楼楼台基革命史迹1989.12第三批市34 三元宫市级清应元路11号古建筑及民居1989.12第三批市42 濠畔街清真寺市级清天成路濠畔街387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43 城隍庙市级清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46 庐江书院(何家祠)市级清西湖路流水井29号之一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54 永安堂市级现代沿江西路149号特色建筑1993.8 第四批市56 爱群酒店市级1937 沿江西路113号特色建筑1993.8 第四批市66 东亚酒店市级现代长堤326号特色建筑1993.8第四批市86 越秀山水塔市级1931 越秀公园内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90 四方炮台遗址市级1653 越秀公园内革命史迹1999.7第五批市98 五羊石像市级1959 越秀公园内特色建筑1999.7 第五批市99 汉水闸与城墙市级汉越秀分区惠福西路光明广场古遗址2002.7第六批市106 回教坟场市级清解放北路兰圃西侧古墓葬2002.7 第六批市123 豫章书院和潮州会馆市级清沿江路市第九中学内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39(1)拜庭许大夫家庙(含许应嵘墓)市级近代家庙在越秀分区高第街许地*墓在天河分区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44 叶剑英商议讨逆旧址市级1922西湖路小马站15号(曾家祠)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49 “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市级1935 沿江西路107号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东山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2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国家级1911 先烈中路79号革命史迹1961.3第一批国3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国家级1926 中山四路42号革命史迹1961.3第一批国9 国民党“一大”旧址(包括革命广场)国家级1924 文明路215号革命史迹1988.1第三批国11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国家级1925 越秀南路89号革命史迹1988.1第三批省3 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旧址省级1924 文明路194-200号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4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省级1927(建于1957)中山三路92号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5 广东贡院明远楼与省级文明路特色建筑1962第一批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省9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省级1925 东园横路3号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11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省级1923 东山恤孤院路3号革命史迹1979.12第二批省12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省级1925中山三路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革命史迹1979.12第二批省13 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东区委员会旧址省级1926 万福路190号革命史迹1979.12第二批省14 白云楼鲁迅故居省级1927 白云路2号革命史迹1979.12第二批省35 广东咨议局旧址省级1909陵园西路2号大院之二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越南青年政治训练班旧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省级1925文明路246、248号三楼革命史迹2008.12第五批市2 庚戌新军烈士墓市级1910 先烈中路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3 史坚如墓市级1913 先烈中路79号革命史迹1963.3 第一批市4 四烈士墓市级1911 中山二路烈士陵园内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12 万木草堂市级1891 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3 冯如墓市级1921 先烈中路79号黄花岗公园内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4(1)邓仲元墓(含仲元图书馆)市级1924墓在先烈中路79号黄花冈公园内*图书馆在越秀分区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5 华侨五烈士墓市级1924先烈中路29动物园旁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6 杨仙逸墓市级1924 先烈中路79号黄花公园内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7 邓荫南墓及兴中会坟场市级1926 先烈南路25号革命史迹1983.8第二批市18 张民达墓市级1926 先烈中路动物园旁革命史迹1983.8 第二批市36 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旧址市级1924 沿江中路239号革命史迹1989.12第三批市55 陈济棠会馆市级现代梅花村3号特色建筑1993.8第四批市57 旧民居建筑区春园简园葵园明园市级现代新河浦路22、24、26、28号恤孤院路24号恤孤院路9号之三培正路12、14号特色建筑1993.8第四批市61 广东造币厂旧址市级清黄华路4号省党校内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70 血泪洒黄花碑市级1946 黄华路中约外街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72 抗战时期日军细菌试验遗址市级中山二路58号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74 文德楼市级1925 文德东路文德里1号、3号、2号革命史迹1999.7第五批市80 中山医学院校本部市级民国初年中山二路中山医科大学内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1 执信中学文物建筑市级近代执信南路执信中学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2 美洲华侨纪念堂市级1929 东山培正中学内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3 东山浸信会旧址市级1909 东山寺贝通津9号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5 隅园市级1930 寺贝通津42号特色建筑1999.7 第五批市127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市级民国越秀北路石刻2002.7第六批市137 范鸿泰墓市级1924 黄花岗公园内革命史迹2002.7 第六批市141 颐养园旧址市级民国东山分区二沙岛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42 广州市消防局旧址市级民国文明路49号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47 市立中山图书馆旧址市级1933 文德北路71号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海珠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14 广州大元帅旧址国家级1917 纺织路东沙街18号革命史迹1996.11第四批省18 琶洲塔省级明新港东路琶洲村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6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省级现代纺织路东沙街24号革命史迹1989.6第三批省30 纶生白公祠含“乐善好施”牌坊省级清广州市新滘镇龙潭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四批省40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含岭南大学建筑群(马丁堂、格兰堂)、岭南大学附小建筑群、马岗顶洋教授建筑、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孙中山铜像、七进士牌坊省级1924 新港西路中山大学特色建筑2002.7第四批省(1)邓氏宗祠(包括邓世昌衣冠冢)省级清祠在海珠分区龙涎里直街2号*墓在天河分区古建筑及民居2008.12第五批市8 纯阳观市级清海珠分区漱珠岗五凤村古建筑及民居1963.3第一批市22 十香园市级清江南大道中隔山怀德大街3号古建筑及民居1983.8第二批市24 古海岸遗址市级五、六千年海珠分区七星岗古遗址1983.8第二批市33 赤岗塔市级明海珠分区赤岗古建筑及民居1989.12第三批市41 海幢寺大雄宝殿塔殿市级清南华中路188号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45 卫氏大宗祠市级清海珠分区沥滘镇大浦头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51 云桂桥市级清前进路146号晓港公园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88(1)旧民居建筑(1)市级清末明初南华西路*旧民居建筑(2)在荔湾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89 李福林庄园中心区住宅建筑市级1921海珠分区新滘镇广州园艺农工商联合公司特色建筑1999.7第五批市117 南溟黎公祠市级清海珠分区新滘镇伦头乡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32 波楼市级1910海珠分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波楼3号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38 广州市界碑市级1930海珠分区新滘镇小洲村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56 杨孚井市级东汉海珠分区新港西下渡路东约大街古井及其他2002.7第六批市158 黄埔古港遗址和黄埔村早期建筑市级明至清海珠分区黄埔材古遗址2002.7第六批天河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省41 十九路军凇沪抗日将士坟场省级1933 水荫路113号革命史迹2002.7第四批省云从龙墓省级元天河分区沙河镇五仙桥云家山古墓葬2008.12第五批省刘氏家庙省级1900 沙河大洲地12号革命史迹2008.12 第五批市1 朱执信墓市级1921 先烈东路127号执信南路152号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25 陈恭尹墓市级清天河分区龙眼洞祥云岭古墓葬1983.8第二批市27(2)邓氏宗祠(包括邓世昌衣冠冢)市级清天河分区公园*祠在海珠分区革命史迹1989.12第三批市32 冼星海墓市级1985 麓湖公园内革命史迹1989.12 第三批市67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市级现代燕塘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69 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市级1944 广园东路沙河段1号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71 沙基惨案烈士墓市级1925 银河公园内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94 旧金山华侨千人墓市级1887 横枝岗古墓葬1999.7第五批市100 朱澄墓市级元天河分区龙眼洞华南植物园内古墓葬2002.7第六批市139(2)拜庭许大夫家庙(含许应嵘墓)市级近代墓在天河分区龙洞村*家庙在越秀分区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48 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市级1935-1952天河分区石牌五山路、东莞庄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50 胡汉民墓市级1936 天河分区龙眼洞阴平岭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55 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市级1958天河分区棠下达善大街27号、49号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芳村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省通福桥省级明芳村分区石围塘五眼桥古建筑及民居2008.12第五批市52 毓灵桥市级清芳村分区冲口杏花大街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63 车歪炮台市级清广州造船厂区东南面革命史迹1993.8 第四批市124 聚龙村民居市级清芳村分区冲口街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30 惠爱颠医院旧址市级1898芳村分区明心路36号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34 明心书院市级1912芳村分区花地街明心路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市136 真光书院市级1917 芳村分区白鹤洞岗顶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白云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1 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国家级1841 广园西路抗英大街革命史迹1961.3第一批省1 升平社学旧址(包括义勇祠)省级1841 白云分区石井镇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31 石井桥省级清白云分区石井镇革命史迹2002.7 第四批省玉喦书院(包括萝峰寺)省级清白云分区萝岗镇古建筑及民居2008.12第五批省卢廉若墓省级1927 白云山双溪寺后古墓葬2008.12 第五批市5 广东人民抗英斗争烈士纪念碑市级1950 广花一路35号革命史迹1963.3第一批市26 梁佩兰墓市级清白云分区柯子岭古墓葬1983.8 第二批市38 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市级明白云分区石井镇沙贝村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58 姑嫂坟市级南宋云台花园内古墓葬1993.8 第四批市59 柯子岭六榕寺和尚墓塔群市级明清白云分区柯子岭和顺岗古墓葬1993.8第四批市60 简文会状元之墓市级明清白云分区太合镇白云山乡岭;盘福路98号古墓葬1993.8第四批市62 戴鸿慈墓市级1910 白云山索道出口处古墓葬1993.8 第四批市96 许氏黄太淑人墓市级1845白云山同合镇长红村凤凰山古墓葬1999.7第五批市97 刘永福“虎”字摩崖石刻市级1898 白云山能仁寺石刻1999.7第五批市101 凤鸣古冢市级宋白云分区新市镇红路水库东侧古墓葬2002.7第六批市103 华林寺祖师墓群市级明至清白云分区白云山二龙谷古墓葬2002.7第六批市107(2)宋防御使钟公祠市级明至清两墓分别在太平镇飞鹅岭和广州白云山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2 曾氏大宗祠市级明白云分区钟落潭龙岗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3 卢氏大宗祠市级明至清白云分区神山镇中八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4 圣裔宗祠市级清白云分区萝岗镇暹岗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5 周氏大宗祠市级清白云分区龙归镇南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28 联升社学旧址市级1838白云分区太合镇上北街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29 东平公社旧址市级1843位于同合镇沙梨园,现为东平村沙园六巷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33 揽翠山房市级清白云分区新市镇萧岗村北门大街15号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46 古应芬墓市级1931白云分区同合镇云东小区东侧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57 岭南第一泉市级明白云分区飞鹅岭下政民路77号古井及其他2002.7第六批黄埔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10 黄埔军校旧址(包括东征烈士墓)国家级1924 黄埔长洲岛革命史迹1988.1第三批省6 南海神庙(包括浴日亭)省级明、清(始建于隋)黄埔庙头村古建筑及民居1962第一批省33 外国人公墓省级近代长洲镇深井村竹岗古墓葬2002.7 第四批市30 万人坑市级1938 黄埔牛山革命史迹1989.12 第三批市64 鱼珠炮台市级清黄埔港前站293号革命史迹1993.8 第四批市65 乌涌清官兵合葬墓市级清黄埔红山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78 横沙民居建筑群市级清代黄埔横沙村横沙大街罗氏宗祠一带古建筑及民居1999.7第五批市79 长洲炮台市级清代黄埔长洲岛革命史迹1999.7 第五批市92 柯拜船坞遗址市级1845 长洲黄埔造船厂革命史迹1999.7 第五批市104 巴斯教徒墓地市级清黄埔分区长洲镇古墓葬2002.7第六批市105 庄有恭状元墓市级清黄埔分区大沙镇飞鹅岭古墓葬2002.7第六批市140 长洲黄埔军校史迹(黄埔公园、济深公园的教思亭和花架、北伐纪念碑等与黄埔军校有关的旧址、遗迹)市级近代黄埔分区长洲镇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番禺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6 虎门炮台(番禺部分)国家级1841番禺上下横档岛大角山革命史迹1982.2第二批国18 余荫山房国家级近代番禺分区南村镇北大街特色建筑2001.6第五批国19 莲花山古采石场国家级西汉至清番禺分区莲花山旅游区山顶北古遗址2001.6第五批省19 莲花塔省级明、清番禺分区莲花山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0 莲花城省级明、清番禺分区莲花山旅游区山顶北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3 留耕堂省级清番禺分区沙湾镇北村承坊里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5 屈大均墓(包括八泉亭、屈氏宗祠)省级明番禺分区新造化龙古墓葬1989.6第三批市35 黎氏宗祠市级清番禺分区南村镇板桥上街古建筑及民居1989.12第三批市37 愉园市级清番禺分区南村镇南村北街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68 植地庄抗日战役纪念碑市级1944番禺分区南村镇里仁洞村革命史迹1993.8第四批市91 番禺沙头东汉墓群市级东汉番禺分区沙角镇古墓葬1999.7第五批市110 陈氏宗祠市级明番禺分区石楼镇一村西街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1 孔尚书祠与阙里南宗祠市级明番禺分区石基镇大龙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8 鳌山古建筑市级清番禺分区沙湾镇三善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19 屈氏大宗祠市级清番禺分区化龙镇莘汀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51 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市级1938番禺分区沙湾镇涌边村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52 群园建筑市级1941 番禺分区市桥镇海傍路特色建筑2002.7第六批花都分区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国8 洪秀全故居国家级1814花都分区新华镇大抪村革命史迹1988.1第三批省8 冯云山故居遗址省级1814花都分区新华镇大抪村革命史迹1962第一批省32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省级清花都分区新华镇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四批市109 谭氏宗祠市级明花都分区炭步镇文岗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20 高溪村民居市级清花都分区花东镇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22 进士第市级清花都分区赤坭镇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31 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市级1909花都分区新华镇三华村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45 花县第一界农会旧址市级1924花都分区花东镇九湖村王氏大宗祠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从化市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广裕祠国家级明-清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古建筑及民居省28 五岳殿省级明-清从化市神岗镇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四批市44 从化学宫大成殿市级清从化市街口镇从化市中学内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107(1)宋防御使钟公祠市级明至清祠在从化市太平镇屈洞村*墓在白云分区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08 邓氏祠堂市级明从化市神岗镇邓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53 陆军第六十二军一五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市级1942 从化市良口镇牛背脊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市154 陆军六十三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市级1946从化市良口镇石榴花山革命史迹2002.7第六批增城市序号名称级别年代地点类别公布时间省21 万寿寺大殿省级明增城市荔城镇前进路21号市工人文化宫内古建筑及民居1989.6第三批省27 湛若水墓省级明增城市永和镇陂头村天蚕山麓古墓葬2002.7第四批市39 雁塔市级明增城市雁塔新区古建筑及民居1993.8第四批市77 湛怀德祠市级明末增城新塘古建筑及民居1999.7第五批市93 霍韬墓市级1540 增城永和镇九和乡龙山古墓葬1999.7第五批市116 崔太师祠市级清增城市中新镇坑背崔屋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21 熊氏祠堂市级清增城市派潭镇腊田布村古建筑及民居2002.7第六批市125 飞泉洞摩崖市级北宋增城市荔城镇五星村周山石刻2002.7第六批市126 百花林摩崖市级南宋咸淳年间增城市荔城镇百花林罗浪村石刻2002.7第六批市143 宁远楼市级民国增城市新塘镇瓜岭村特色建筑2002.7 第六批1.2 2008年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3处)古遗址(共计8处)顺序号名称时代地点备注1 狮象遗址代至商时期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东南2 大通烟雨井遗址北宋荔湾区花地街芳村大道中344-360号恒荔湾畔内3沙边窖遗址宋番禺区南村镇沙边村包括沙边村东的大岗、子子窖岗、陈岗、底岗等遗址。

空斗墙结构现场检测及计算分析

空斗墙结构现场检测及计算分析

空斗墙结构现场检测及计算分析高瑾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2摘 要 空斗墙是早期砖石结构中较传统的结构形式,在老旧房屋检测中常有遇到,但由于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较差,现行规范中已明确取消了该类结构,故现行相关规范中均无法找出空斗墙的检测评定依据,计算软件中也无空斗墙结构体系。

本文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了空斗墙结构的现场检测要点,并通过对历代砌体设计规范的研读,提出了对空斗墙结构采用普通黏土实心砖墙模拟,通过修改材料容重、修正墙体受压承载力,得出符合空斗墙实际情况的计算结果;最后介绍了空斗墙结构的抗震性评定方法,为空斗墙结构的老旧房屋现场检测与安全性评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空斗墙;现场检测;计算模拟;修正系数;抗震性能Field Inspection and Calculation Analysis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Gao JinShanghai Municipal Housing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62, ChinaAbstract Cavity wall is a traditional structure form in early masonry structure, which is often encountered in the inspection of old buildings. However, due to its poor integrity and seismic capacity, this kind of structure has been explicitly canceled in the current norms, so the detection and evaluation basis of cavity wall cannot be found in the current relevant norms, and there is no structural system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 in the calculation software. Through long-term engineering practice experienc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points of field inspection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 and through the study of masonry design norms in the past, it proposes to use common clay solid brick wall simulation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 through modifying the material bulk density and modifying the wall compression capacity, it obtain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 Finally, the seismic resist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cavity wall structure is introduced.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inspection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old buildings with cavity wall structure.Key words cavity wall structure; field inspection; calculation simulation; correction factor; seismic capacity引言砌体结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1949年10月以后,我国砌体结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二、墙体
檐墙
廊心墙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三、门窗
元代格子门的形制大为丰富,格子门格心图案有方胜、 万字、龟背、艾叶、菱花、满天星、聚六星等,或单用或 双用,组合形式也复杂多变。
明代官式建筑的大门多用版门,其门环、 门钉的形式和数量反映等级差异。只有皇宫门 钉可用9路、5路之数,门环均用鎏金;一般 房屋只能用近于黑色铁制的门钉和门环。皇宫 可涂朱漆,一般人只能涂黑漆。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七、建筑彩画
清式和玺彩画
清式金线大点金彩画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七、建筑彩画
清代苏式金线包袱彩画
清式宋锦苏画
中外室内设计史
中外室内设计史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一、地面
元代宫廷建筑装饰与装修追求奢华的效果,元宫殿内 使用花石铺地后,再于其上铺设一层或多层细毛皮褥。
清代官式建筑室内地面大部分以砖墁(铺饰)地,可 分为方砖和小砖两种。按其等级又可分为金砖墁地、细墁 地面、淌白地面及糙墁地面,分别代表着砖料加工磨制的 粗细程度及施工方法。金砖墁地规格最高,多用于宫殿的 主要殿堂,所用方砖多由苏州陆慕出产,地面基层改用白 灰砂浆。
明代彩画的施用范围扩大,彩画的名称、种类、图 案、纹样、题材、设色等都逐步规范化和等级化。明代 彩画主要分为两大类:云龙包袱彩画和旋子彩画。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七、建筑彩画

元式五彩装彩画
元式碾玉装彩画
元、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设计 七、建筑彩画
明式烟琢墨石碾玉彩画由元代彩画演变发展而成,较元代 彩画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法式规矩。色调以青绿为主,除各大线 及花心、菱角底沥粉贴金外,枋心内可绘制锦纹或片金龙纹。

穿越时空的建筑——干阑式建筑

穿越时空的建筑——干阑式建筑

穿越时空的建筑——干阑式建筑作者:倪韬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21期倪韬(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干阑式建筑是我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特别适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干阑式建筑环境历史哲学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035-01建筑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其内涵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支配下形成的。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亦差异较大,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是历史必然。

客家民居,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我国五大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奇葩,适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的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式建筑,从远古时代传承至今天,展现顽强的生命力。

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1 干阑式建筑干阑式建筑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构建形式。

非常适用于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这类民居一般规模不大,三至五间居多,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其优越性尤为突出。

居住于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

2 干阑式建筑起源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1973年在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

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发现了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阑式建筑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约前5000~前3300)的住房特点。

探秘之旅:700年官窑琉璃厂

探秘之旅:700年官窑琉璃厂

探秘之旅:700年官窑琉璃厂作者:吴惟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3年第05期工艺超群的琉璃建筑物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观赏性,使人耳目一新。

空前的此举竟使古老的京都一改千年旧貌,清代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多彩的琉璃世界。

登上天安门城楼,放眼向北中轴线鸟瞰,宏伟的故宫尽收眼底,金黄色的琉璃宫殿建筑群中的浓墨重彩,让一顶顶巨大的“皇冠”金碧辉煌。

提起中国古代建筑,马上会想到大屋顶。

而讲起大屋顶,就自然会想到琉璃瓦。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为此断言:“琉璃瓦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

林徽因更是动情地说:“本来轮廓已极美的屋宇,再加以琉璃瓦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无瑕可指”。

如此经典的建筑,宛如一座座大型工艺品,在它面前,无论是国人还是异国人,都会大饱眼福。

琉璃——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建筑的美丽符号,其秘籍何在?何为琉璃面对北京市琉璃制品厂里品种俱全的琉璃制品,设计师赵长安称:琉璃,古时亦作流离、瑁璃、颇黎、陆离、青玉、青玉石等。

古之琉璃曾泛指某种人造(甚至天然的)透明状的宝石、料器(玻璃器)以及琉璃釉结晶饰物等,用于装饰建筑以后,才逐渐成为一种专用名词,指表面带有铅玻璃釉色的建筑饰面材料及一些工艺相同,但未用于建筑的器物。

琉璃实际上泛指用于建筑装饰的带釉粗陶。

铅釉制品早在商周时期即已出现。

琉璃一词在汉代已广为百姓所用。

琉璃用于建筑的有实物阶段始于北魏,元代曾广泛使用。

明、清宫式建筑所用的琉璃与一般带釉粗陶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明、清宫式琉璃的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铅为主,是一种含铅的玻璃基釉料,具有明亮透底的特点,应视为传统琉璃之正宗。

琉璃厂的琉璃就是此种琉璃,传承700年不变。

琉璃制品的发展北京琉璃制品厂王双来厂长说,古时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对前一个朝代的毁灭,包括象征皇权标志的宫廷建筑也不能幸免。

在弃旧更新中,明、清两朝将宫廷建筑推向了辉煌。

从历史上讲,元朝一把火烧了金中都,重建元大都需要大量的琉璃瓦。

沧州朗吟楼简介

沧州朗吟楼简介

沧州朗吟楼简介
(实用版)
目录
1.沧州朗吟楼概述
2.沧州朗吟楼的历史
3.沧州朗吟楼的建筑特点
4.沧州朗吟楼的文化意义
5.沧州朗吟楼的现状与未来
正文
【沧州朗吟楼概述】
沧州朗吟楼位于我国河北省沧州市,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

朗吟楼被誉为“河北三楼”之一,是沧州地区的文化地标和旅游胜地。

【沧州朗吟楼的历史】
朗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最初是当地的一座书院。

在历史长河中,朗吟楼几经变迁,但始终保持着传播文化、教育的功能。

在民国时期,朗吟楼曾改为中学,培养了众多人才。

【沧州朗吟楼的建筑特点】
朗吟楼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整体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楼内建筑分为正厅、东西厢房和后院,其中正厅是讲学和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朗吟楼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木雕精美,砖雕栩栩如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沧州朗吟楼的文化意义】
朗吟楼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沧州地区文化的象征。

这里曾是文人
墨客的聚集地,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

朗吟楼还承载着沧州地区的教育传统,对研究当地教育史具有重要价值。

【沧州朗吟楼的现状与未来】
如今,朗吟楼已成为沧州市的一座博物馆,展示着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这里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成为市民和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超然楼赋第十八段赏析【明代】孙绪骈体文

超然楼赋第十八段赏析【明代】孙绪骈体文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以此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 最为天下贵也。” 明 王守仁 《答陆原静书》:“岂良知復超然於 体用之外乎?”
• 《韩诗外传》卷九:“夫凤凰之初起也,翾翾十步,藩篱之雀,喔 吚而笑之。及其升少阳,一詘一信,展羽云间,藩篱之雀超然自知 不及远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尊号》:“ 贞元 初,主上超 然觉悟,乃下詔去其徽号,直称皇帝,合於古矣。”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孙绪(1474-1547年),河间府故城人,字诚甫,号沙溪。弘治十二 年(1499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因被中伤而革职,嘉靖初起太仆 卿。著有《沙溪集》二十三卷,包括文八卷,赋一卷,杂著一卷, 《无用闲谈》六卷,诗七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无用闲谈》 “多深切著明之语,论文论诗,亦各有确见”。
• 孙绪归里后自号陂东居士,筑“剪韭轩”杜门著书,闲时寄情诗酒, 其《沙溪集》即是其晚年之作。此外,他还热心公益,独立捐资修 葺县学宫,亲自参与润色《故城县志》,收养教化贫民弃儿,深受 当地百姓拥戴。孙绪才华横溢,文学造诣极深,诗、赋、散文均堪 称大家,在世时已获“瀛州才子”美誉,曾著有《易经奇语》、 《大学中庸放言》2卷、《无用闲谈》12卷等。其诗歌作品于豪气 纵横中姿媚跃出,有独特风格。
龎德公之賓主,莫識今我,頓忘於故。吾懷抱肯傷於宿, 昔黄堂白屋,混於大觀,樂境畏途,本同一致。
……………………………………………………… ………………………………………………………
据《历城县志》记载,元代学士李泂在泉城济南的大明湖水面亭后建超然楼。此后,明清两代许 多名家在此留下诗作。但原楼久已不存。江北第一楼——超然楼,位于济南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大 明湖畔。是一座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名楼,始建于元代。超然楼建筑面积5673平方米,坐落在宽大 的汉白玉基上,顶覆铜瓦,楼高51.7米,上下共分七层,气势非常宏伟,号称"江北第一楼"。超然 楼里“宝贝”众多。有高达8米的“江北第一木雕”,也有传承近百年的“万马奔腾”,也有极其 珍贵的古老拓片。

一扇门窗打开一个时代

一扇门窗打开一个时代

一扇门窗打开一个时代眼是心灵之窗,而窗则是建筑之眼、也是历史之眼。

古老的窗,可被视为记忆的雕塑与文化的符号。

每个时代的窗都有鲜明的特点:唐代为“直棂窗+障水板”;北宋为“直棂窗+障水版、槛墙”;南宋为可拆卸的格子门窗;元代则是固定式门窗,斜棂、格子门窗均有,格子门窗下面是障水板及槛墙;明清时期的门窗为斜棂,门下半部是障水板,窗下半部是槛墙。

目前存世的中国古窗数量不多,最远也仅能追溯至唐代,可谓弥足珍贵。

今天世界上存世最古老的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广仁王庙、天台庵四座古建筑,而五代至元代存世也比较稀少。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看到古代门窗的原貌,但还是可以通过古代绘画领略其风采。

而通过对古画中各个朝代门窗的建筑结构、时代风格、绘画技法进行分析,可以鉴定一些书画作品真伪。

唐代国力强盛,表现在建筑方面也很明显。

唐代的建筑体量大,布局严整,气势恢宏。

直棂窗在唐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在窗框内用竖向木条左右横向排列成行,以便在这些密集的木条上糊贴纸张。

直棂窗在唐代多座佛塔和壁画上也能看到,可见这是当时流行的式样。

唐代是窗饰艺术的发展期,出现了“直棂窗+障水板”,窗棂纹样则多为网纹、锁纹及球纹等。

但那时候的棂窗还不能开启,为固定状态,很多功能和造型都是受限制的。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窗户多数是不能开启的单扇直棂窗(图1)。

当时的绘画较为粗犷,设色浅淡,呈现了疏体的风格。

北宋时期出现了格扇、直棂窗+障水板、槛墙、阑槛钩窗、落地长窗及隔扇窗等多种类型的窗户。

其中格扇在当时也被称为“格子门”,其特征为上部为格眼、中间为腰华板、下部为障水板,自上而下全部为方格眼,用于台基边缘。

北宋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记载的闪电窗、水纹窗等都是固定不能开启的。

这时期流行实用性较强的窗,阑槛钩窗能开能合,做工讲究,形式美观,逐渐流行起来。

此时期房屋的门窗有板门、落地长窗以及格子门等,栏杆较明清式样则更纤细,结构简单,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

风采依旧光岳楼

风采依旧光岳楼

风采依旧光岳楼作者:刁艳杰来源:《走向世界》2020年第01期光岳楼,屹立在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的中央,因“近鲁有光于岱岳”而得名。

600多年间,这座古楼仿若一位老者,历经朝代更迭,仍然风采依旧。

这座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鲁班造楼由东门踏入光岳楼,在一楼门内背面有一处神龛,龛内有一座鲁班神像,民间常有鲁班造楼之说。

传说在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东昌卫守指挥使陈镛为了抵抗元朝残余部队的侵袭,重修了聊城的城墙与护城河。

在工程完工后,砖石木料还剩余不少,陈镛便命工匠用剩余砖木在城中央修一座钟鼓楼以“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

但工匠们却犯了难——没有人知道这座用于军事的钟鼓楼该怎样修建。

这时东昌府来了一位白发老道,他左手拿着一把没柄的斧头,右手托着一座小楼的模型,这个小楼模型的高是九寸九。

一位老木匠看到后请求老道留下了小楼模型,然后他们照此模型扩大了100倍开始造楼。

工程进行得很顺利,楼盖好了,却遇到了一个新问题,楼上的木头总是活动,现加楔子既来不及也不易楔了。

这时,老道又来了,他一声不吭地砍了一大堆木楔子,然后用手一指,楔子全都飞上卯里,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高楼马上稳固了。

老道又围楼转了三圈,木匠们也跟着转,转着转着就看出了门道。

此楼还有点向西北倾斜,但见老道最后在西北角把他的锈斧头塞进楼基条石下,人們眯眼一瞧,楼身还真正过来了,木匠们知道遇到了神仙,赶忙跪地叩拜,等他们抬起头来,已不见老道身影,人们知道老道是神人,鲁班显圣了。

陈镛闻听此事,也是又惊又喜。

他登上极顶观望,果然是举目无障,十分壮观,于是下令木匠们在大厅内增建鲁班阁,塑鲁班像。

如今登光岳楼,龛内栩栩如生的鲁班雕像,龛上面悬着的“巧夺天工”匾,再加上龛前不间断的香火,都为光岳楼增添了几分神韵。

赣州八境台

赣州八境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八境台(石楼):八境台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是赣州古城的象征。

今台高三层,仿古建筑,全台高28.5米,总面积574平方米。

台依城墙而筑,原为木结构,几次毁于火。

1983年仿宋式重建。

飞檐斗拱,画梁朱柱,雄伟壮丽。

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

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

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

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

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

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

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

历代文人题咏甚多。

登临台上赣州八景一览无余,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

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三山五岭八境台,十个铜钱买得来”,形象概括了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赣州古城风貌。

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

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

2019.11科学技术创新-121-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胡朝焜’肖官衍2丁雅芬I王嵌'(1、黄山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安徽黄山2450412、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徽州传统民居不仅是一块璀璨的丰碑,同样也是一朵绚丽的瑰宝,而且在徽州区域古老文化中,它的营造技艺更是传承下来的掌上明珠。

如今这些经历过历史风雨磨难的建筑物仍然可以展现在现代人们面前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这些传统的营造技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徽州工匠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继承与发展,我们才可以体验到徽州工匠们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而墙体——建筑的重要组成构件,则构成了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体系的重要部分,当地的工匠同时也把握和担任着徽州传统民居的墙体营造工艺。

通过对本课题的论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徽州传统民居墙体营造技艺之马头墙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也为我们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对马头墙的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马头墙;徽派建筑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390(2019)11-0121-021概述在国内,最早研究徽州传统民居的是刘敦桢教授。

曾在20世纪40年代初,大部分的中国地区便已经被知名的刘敦桢教授勘察过了,而将古建筑民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进行研究的这一说法就是在调查了不同地区的大多数批古建筑民居后而提出的。

另外在1952年,歙县明代民居就是刘敦桢教授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考察的时候发现的,从此徽州传统民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使得徽州文化更加异彩纷呈。

又在第二年,刘敦桢教授初步考察了一些徽州现存的古建筑民居,并宣布了《皖南歙县发现古建筑的初步调查》这一调查报告。

1954年,调查小组成员由付高杰、张仲一、杜修均等人组成,分别进入歙县、休宁、绩溪、屯溪等地,调研了当地的建筑形式、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紧接着出版了《徽州明代住宅》这本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