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湖南省共有贫困县(含市、区,下同)31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省级贫困县21个;贫困地区土地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8%;普查时总人口144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90%。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本文依据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资料,对贫困地区的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一探析。
一、贫困地区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高
全省贫困地区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率为12.33‰,死亡率为7.24‰,自然增长率为5.09‰。这一人口增长速度,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出生率高达22.46‰,自然增长率高达14.74‰,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依然偏高。与全省同期相比较,出生率高出0.8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0.43个千分点。在31个贫困县中,出生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24个,其中有9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5.4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9个,其中有10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4.8个千分点。
2.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全省贫困地区普查时拥有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43.0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1.74%,低于全省平均93.84%的水平。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较,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者增加了1016人,高中和中专文化者增加了2436人,初
中文化者增加了13300人,只有小学文化者减少了1024人。但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对水平依然较低。在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贫困地区的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小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而贫困地区文盲人口达91.85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8.30%,虽比1990年下降了13.06个百分点,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65个百分点。茶陵、桑植、麻阳、新晃、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等12个县的文盲率还超过10%,最高的保靖县达到15%。特别是女性人口的文盲率甚高,平均达到12.92%,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等5县还超过了20%。
表1 贫困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与全省的比较
单位:人
3.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
2000年,贫困地区城镇人口为22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64%。这一比重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8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1个百分点。从城镇人口结构看,贫困地区的市人口为48.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2%;镇人口为178.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32%。不计4个市、区,27个贫困县的城镇化水平为11.15%,并且还有桂东(9.53%)、平江(8.27%)、汝城(7.66%)等3个县的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下。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是非农产业不甚发达的一种反映。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贫困地区非农业户口人数为177.33万人,占总
1
人口的比例为12.26%,较全省平均水平低7.34个百分点,特别是有7个县的非农业户口比例还在10%以下,最低的隆回县仅7.49%。
4.人口密度较低
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公里,与1990年人口普查时持平,远低于全省人口密度(304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低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人口容量大,因为人口容量是以一定的生存环境为基础的。从生态环境角度看,贫困地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山地面积所占比重大。据省扶贫开发办统计,贫困地区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1.4%,而全省这一比重只有51.2%。据人口生态学原理,每一单位的山地面积所负载的人口量较坡地、平地为小。二是人均耕地面积不多。2000年,贫困地区每一农村劳动力所拥有耕地面积为2.01亩,还略低于全省2.08亩的平均水平。加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其他地区缓慢,贫困地区实际上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
5.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
贫困县(市、区)大多地处我省边陲,属山区或半山区,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湖南全省现有16个民族县(市、区),除靖州苗族侗族县外,其余的均属贫困县。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湖南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658万人,其中居住在贫困地区的达509.28万人,占到了77.40%。尤其是湖南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集中于贫困地区的比例甚高。如在贫困地区居住的土家族达253.11万人,占全省95.89%;苗族151.13万人,占全省78.25%;侗族53.28万人,占全省63.27%;瑶族34.24万人,占全省48.59%;白族12.24万人,占全省97.45%。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甚大,既使迅速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更富政治意义,又给从严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平添了几分难度。
二、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人口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现状与发展,与社会、经济、
2
文化各个方面有紧密的联系。人口问题是贫困地区致贫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脱贫致富进程。概括地说,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对人口控制起着消极的影响。据统计,2000年贫困地区计划内生育率为94.64%,较全省低0.97个百分点,特别是湘西自治州,计划内生育率仅90.83%;多孩率为0.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其中有15个县超过1%,最高的新化县还达到了2.20%。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相对滞后,其深层原因在于:第一,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而不是劳动力智力。多生子女以增加劳动力,尤其是男劳动力,是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贫困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多子多福有着更为深厚的土壤。第二,在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育子女的经济负价值(包括生育、抚养、培养、成家、机会成本等费用)远低于经济正价值,“多生一个孩,多加一双筷,不用多加菜”的观念在贫困地区更为浓厚。第三,在人均纯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也导致生育控制的经济手段部分失灵,有钱超生的罚不怕,无钱超生的不怕罚。
反过来,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这种作用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降低了人均拥有的社会财富水平;二是直接增加了人口投资,间接降低了人均社会财富水平。导致贫困的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相对生产要素显得过多,人口增长较快。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口因素吞噬了部分奋斗的成果。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目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突出表现在: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表2所示,2000年,贫困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150.22元,相当于全省的55.86%;人均财政收入133.39元,相当于全省的49.44%;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2459.68元,相当于全省的25.94%;人均粮食产量388公斤,相当于全省的88.38%;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