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合集下载

扶贫开发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扶贫开发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扶贫开发现状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扶贫开发也成为了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贫困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难度更大。

云南省作为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其扶贫开发现状值得深入探讨,同时也需要寻找有效的对策。

一、云南省扶贫开发现状1.贫困人口众多云南省作为中国五大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资源禀赋。

但是,云南省也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众多。

据统计,云南省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较高,其中非绝对贫困人口约占贫困人口的一半。

2.资源利用不足云南省地形复杂,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利用不足。

为了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支持又常常无法到位,导致资源利用不足。

3.教育和医疗水平较低云南省的教育和医疗水平较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设施,常常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和病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进而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解决云南省贫困问题的对策1.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在扶贫开发领域,政策引导非常重要。

云南省应加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同时适当调整贫困地区的税收政策,降低其财政负担。

2.优化资源配置云南省优化资源配置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各地资源,发挥地方优势,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脱贫。

3.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教育和医疗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云南省应积极推动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设施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4.实施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的主要思路。

云南省应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扶贫政策,确保扶贫措施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实施,同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避免浪费和失误。

总之,解决云南省贫困问题需要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当前我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加以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脱贫攻坚的现状。

自2015年以来,我国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对所有贫困地区进行全覆盖式的精准扶贫。

通过建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实现了对每一个贫困户的动态监测和服务,精准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生产、生活、医疗、教育等问题。

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以下。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减贫能力的国家之一。

然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贫困程度差异较大,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依然面临贫困人口较多、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一些贫困户已经脱贫,但很难实现持续增收水平。

另一方面,尽管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51万人,但仍有少数地方的扶贫工作假冒伪劣,懈怠甚至假脱贫现象较为普遍。

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入。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贫困现象,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通过规范扶贫工作实现真脱贫,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监管,对虚假脱贫现象及时处罚,建立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以维护扶贫工作的公正性。

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提高贫困地区贫困母猪立体养殖技术和产业规划水平,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

此外,我们还需要实行多部门联合扶贫,进一步整合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扶贫工作进程。

同时,需要加强贫困人口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扩大贫困户经济增收渠道,促进贫困群众自我发展。

总的来说,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和全国人民对扶贫工作的重视,这些问题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挑战

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挑战

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挑战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和边缘化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痛点,也是发达国家的共同难题。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这些挑战的思路和方法。

一、经济挑战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经济困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撑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产业结构不合理: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缺乏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现代产业。

这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不稳定,对外界经济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

2.人才流动困难:通过劳动力转移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常见模式,但这种模式在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实现常常面临困难。

因为这些地区的人才通常受到本地市场较小、诱惑不足、住房等条件不利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大量优秀人才前往,进而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低下,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吸引力,进而制约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社会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以不同的方式面临着一系列社会挑战,使其发展步伐受到了限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较少,人口整体教育水平不高。

这一因素在现代经济中尤其显著,因为现代经济对进步的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但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人才和学历水平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

2.医疗保障体系薄弱:由于投资不足和国民经济薄弱,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通常简单、不完善。

这种情况制约了医疗保健的普及和发展,也限制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选择,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严重的慢性病和终末期病人的重病治疗。

贫困问题对社会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贫困问题对社会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贫困问题对社会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贫困不仅对个人和家庭带来困境,也对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关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探讨贫困问题的影响。

首先,贫困问题严重损害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在贫困的环境下,人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基本需求的不足,这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贫困地区的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使得社会关系紧张。

此外,贫困也加大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人们的不满情绪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因此,贫困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困扰,更是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威胁。

其次,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诸多阻碍。

贫困地区的居民普遍缺乏教育和技能,无法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去。

这导致劳动力供应减少,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拖累了整个地区的经济进步。

此外,贫困地区缺乏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得资金和资源无法有效运用,限制了经济的增长潜力。

另外,贫困也影响消费能力,使市场需求减少。

这进一步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恶化。

然而,贫困问题对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无法解决。

首先应当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技能水平,以提高其参与劳动力市场的能力。

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资源,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此外,社会应当关注贫困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贫困人口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状况。

总之,贫困问题对社会关系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贫困环境下,社会关系易受到负面影响,矛盾和不稳定现象增加。

经济方面,贫困削弱了人力资源和消费能力,使经济发展受阻。

然而,通过重视教育、提供职业培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以及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贫困问题是可以得到一定缓解和解决的。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

山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现状与措施研究一、贫困地区现状分析山区贫困地区是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也是攻坚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32个县级市、17350个行政村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

目前,贫困地区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低山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生产模式过时,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既不能吸引大量城镇人口,也不能使农民受益。

很多地区农户的土地比较贫瘠,产量低,收入不高,导致这些地区的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资源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2. 教育、医疗水平差贫困地区的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很多地区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条件落后,尤其是农村区域的教育资源差距还比较大。

医疗卫生水平也比较落后,中西医结合的情况较少,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疫情和传染病的发生率高,导致医疗负担不断增大。

3. 人口素质较低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整体上比较低,缺乏科学文化和医学知识,少有运动爱好,甚至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深度内在因素也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目前扶贫措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扶贫工作的关注力度,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强贫困地区的帮扶工作。

1. 精准扶贫精准扶贫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通过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采用精准扶贫的方法,使帮助对象更加明确,把中央政府等相关资源优先用于扶持首批贫困人口,从而协调各方力量增强脱贫攻坚的效力。

2. 特色产业发展扶贫开发的核心是产业发展。

在山区贫困地区,政府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和优质肥料,改进作物品种,增加农民种植农作物的收益。

同时,政府也大力支持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当地的资源禀赋开展新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扩大当地地区的产业基础,并通过创新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3. 土地改革对于农民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在将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将详细介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探讨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帮助和自我扶贫的重要性,还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性。

最后在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扶贫政策、社会帮助、自我扶贫、教育、培训、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等。

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法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利和资源。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生活质量极低,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和蔓延。

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建议

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建议

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现状难题及对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深度贫困县是指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都比较低。

中国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一直将深度贫困县作为重点对象,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事关全局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环节。

在当前形势下,深度贫困县脱贫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贫困人口分散、致贫原因复杂、产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滞后、教育卫生水平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脱贫工作的进展。

为了有效应对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现实难题,需要从政策落实、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和健康扶贫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面推动深度贫困县的脱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以上内容为200字】1.2 问题意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深度贫困县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和支持的群体。

这些地区的贫困状况严重,脱贫任务艰巨。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深度贫困县的脱贫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导致经济发展受限;二是教育和健康水平低下,人力资本较弱;三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使得深度贫困县的脱贫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尤为紧迫。

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深度贫困县面临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可能推迟政府实现全面减贫目标的时间表。

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扭转当前困境,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役。

【2000字】2. 正文2.1 深度贫困县脱贫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对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多个深度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探讨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贫困问题的现状贫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深。

据统计,全球仍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食不果腹、无房可住、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困境。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二、贫困问题的原因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足等。

其中,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很难发展起稳定的产业和经济。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原因,很难与外界进行有效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过多会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次,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低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贫困问题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扶贫格局。

2024年贫困地区扶贫计划

2024年贫困地区扶贫计划

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可持 续发展
通过实施扶贫计划,减少社会 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02
2024年扶贫目标
总体目标
实现贫困地区全面脱贫
确保到2024年底,贫困地区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
评估总结阶段
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 改进建议,预计耗时3个月。
监测评估与风险管理
建立监测机制
01
通过定期报告、现场检查等方式,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
测。
开展评估工作
02
在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效果进行评估,确保项目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
03
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影
通过扶贫措施,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具体指标
贫困人口减少
到2024年底,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基础设施改善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 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水
平。
居民收入增长
确保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与 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社会资源整合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市场、社会 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包括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 参与扶贫捐赠和志愿服务;推广“互联网+社会扶贫”模 式,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
05
扶贫计划实施与管理
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扶贫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扶贫计划、审批项目、监督实施、评估 效果等。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解决策略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解决策略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解决策略贫困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对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贫困问题的策略。

一、贫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1 资源浪费和经济低效率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贫困人口无法充分利用资源,导致许多资源被浪费。

同时,由于缺乏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生产力低下,经济效率低下。

1.2 市场需求不足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导致市场需求不足,制约了商品和服务的销售。

这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1.3 教育与技能匮乏贫困地区普遍面临着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而贫困人口由于接受教育机会的限制,技能水平普遍较低,从而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二、解决贫困问题的策略2.1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政府应制定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水电、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水平,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2 教育投入的增加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覆盖率和质量。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助学金等方式,确保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扶贫政策的完善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扶贫政策,通过产业扶贫、社保政策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和保障社会安全。

同时,要注重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2.4 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优化,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政府可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和实习计划,帮助贫困人口获得技能,并促进他们就业和创业。

2.5 政策协调与融合发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贫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经济状况,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首先,贫困问题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发展。

贫困人口的存在意味着大量人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贫困家庭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健康保障,他们的子女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就导致了人力资源在贫困地区的严重浪费。

而人力资源的浪费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因为现代经济高度依赖技术革新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持,经济的创新和竞争力都将受到限制。

其次,贫困问题阻碍了市场活动的发展。

贫困人口通常无法参与到经济市场中,无法享受到市场和财富的机会。

这会导致市场活动的规模缩小,经济的活力丧失。

贫困问题还会给市场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贫困人口往往面临生活的不确定性,无法有效规划和管理家庭经济,这可能导致市场波动加大,经济不稳定性增加。

因此,减少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市场机会的平等性,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贫困问题会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贫困地区的居民往往缺乏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得不依赖自然资源来满足生活需求。

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资金投入,他们往往无视环境保护,过度开采和污染资源。

这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破坏,也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地区。

而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生态环境将限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贫困问题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贫困人口常常处于社会经济的边缘地位,他们面临着较高的失业率、不公平的待遇和社会排斥。

这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也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

而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支撑。

没有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将失去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发展,阻碍了市场活动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2024年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

2024年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

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 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地区居民 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资金、 技术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 大投入力度。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问题
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 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贫困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贫困地区产业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营销渠道
2024年进一步减少 贫困人口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贫困人口现状 02 扶贫政策与措施 03 扶贫成效与挑战 04 2024年扶贫工作计划
05 国际扶贫经验与启示
贫困人口现状
第一章
贫困人口数量
2024年贫困人口 约为XX亿人
健康扶贫措施
实施健康扶贫 工程,提高贫 困人口医疗保
障水平。
建立贫困人口 健康卡,提供 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
实施大病集中 救治,减轻贫 困人口医疗负
担。
加强基层医疗 卫生服务体系 建设,提高基 层医疗卫生服
务能力。
扶贫成效与挑战
第三章
扶贫成效分析
贫困人口减少: 2024年贫困人口 数量较往年有明 显下降。
2024年扶贫工作计划
第四章
扶贫工作目标
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
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扶贫工作计划安排
确定扶贫对象:根据贫困程度、贫困原因 等因素,确定需要扶贫的对象,建立扶贫 档案。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力争到2020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让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一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仍然举步维艰,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将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前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

当前,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如西藏、新疆、云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等因素所致。

脱贫攻坚的任务在这些地区显得尤为艰巨。

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

是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中央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但是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导致资金和资源浪费,使得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生活用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是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

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导致了贫困地区的居民教育和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这也成为制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因素。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策略来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

要加强对政策的落实力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力度,确保政策可以真正惠及到贫困地区的群众。

要加强对政策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尤其是加强对交通、通讯和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要增加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

要加大对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

除了政府的政策和投入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

首先是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力度。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经济体制转型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相对依赖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这些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同时,市场规模小、技术不先进、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能力。

3.农民素质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能力。

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5.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农村地区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洪涝、旱灾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给农民的生活和产业带来重大损失。

1.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

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收入。

5.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全面深化,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执行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整体脱贫。

贫困地区2024年的贫困地区发展战略与扶贫模式

贫困地区2024年的贫困地区发展战略与扶贫模式
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
推动城乡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 乡协调发展。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广节约型技术
在贫困地区推广资源节约型技术和管 理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
益。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贫困地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资源
浪费和环境污染。
完善资源市场体系
贫困地区往往缺乏工业基础,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限制了当 地经济发展。
服务业发展滞后
贫困地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多 样化需求。
教育资源匮乏
学校数量不足
贫困地区学校数量相对较少,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上学 难的问题。
教育质量不高
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育质 量不高。
建立健全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
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05 贫困地区可持续 发展路径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教育投入
提高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确保贫困家庭 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培养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广农业科技
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就业创业
鼓励贫困地区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拓宽收入来源 。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01
02
03
推动区域协作
加强贫困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 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拓展外部市场
引导贫困地区企业积极开拓外部市场 ,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
力。
加强国际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与国 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

贫困与经济发展

贫困与经济发展

贫困与经济发展贫困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经济发展被认为是有效解决贫困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贫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经济发展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一、贫困的现状与原因目前,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

贫困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水平的不足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贫困人口无法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求职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失业问题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经济发展不足,就业机会不足,导致大量劳动力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从而构成贫困的人口。

再次,贫困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

在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贫困人口面临疾病、养老等风险时面临更大的困境。

最后,贫困也与环境问题紧密相连。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因素会限制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陷入贫困循环。

二、经济发展对贫困问题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贫困问题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经济发展对贫困问题的几个主要影响方面:首先,经济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有效降低失业率。

当经济增长时,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帮助减少贫困人口。

其次,经济发展可以改善教育水平。

随着经济的增长,政府可以投资更多资源到教育领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和竞争力。

再次,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政府可以更好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养老等保障。

最后,经济发展可以推动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可以减少贫困人口受到环境问题的影响。

三、促进贫困与经济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贫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并推动教育公平,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次,政府要加大扶贫政策的力度,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就业培训,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国家之一。

贫困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专家访谈,我们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情况1.地理环境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多山少水,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发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2.贫困人口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他们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医疗资源,这导致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差等问题。

三、农业发展1.农业生产情况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2.农业扶贫政策为了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农业扶贫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扶持、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技术和收入水平。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存在问题,部分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育发展1.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

2.教育扶贫政策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助学金等。

然而,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五、医疗卫生发展1.医疗资源匮乏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生和医疗设施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健康水平低下和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问题。

2.医疗扶贫政策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扶贫政策,如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等。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对策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贫困地区往往面临着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等。

要实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这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公路、铁路,改善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使贫困地区能够更好地与外界市场连接。

同时,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流通效率,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加大对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

其次,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

例如,一些山区可以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等;一些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地区,可以发展文化产业、手工艺品制作等。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如农产品加工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

教育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贫困地区往往教育资源匮乏,人口素质较低,这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科技创新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贫困地区应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政府可以组织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和企业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严重,需要有效对策。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分析。

在背景介绍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引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现状,指出贫困人口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随后提出了三项对策:精准扶贫政策、发展产业扶贫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有效降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在展望了未来如何更好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同时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全面剖析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背景介绍、问题意识、现状、主要原因、精准扶贫政策、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其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突出。

据统计,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他们面临着生活水平低下、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困难。

贫困问题不仅影响了贫困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发展产业扶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对策,积极帮助贫困农户摆脱困境。

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困难,仍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农村贫困问题,加大扶贫力度,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扶贫,才能让农村贫困人口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为建设一个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问题意识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贫困人口普遍缺乏基本生活条件,教育医疗资源不足,就业机会有限,生活质量低下。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浅谈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以及问题解决策略1. 引言1.1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直接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脱贫攻坚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贫困地区的贫困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必须通过脱贫攻坚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共同富裕。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

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切实把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十分严峻,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贫困地区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许多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乏力,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其次是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差距较大。

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老工业基地等地区发展滞后,脱贫任务繁重。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力资源贫乏,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贫困地区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农村留守老人、儿童问题严重,民生困难突出。

面对这些现状,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湖南省共有贫困县(含市、区,下同)31个,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0个,省级贫困县21个;贫困地区土地面积达7.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8%;普查时总人口144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90%。

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就必须高度重视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本文依据湖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有关资料,对贫困地区的人口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一探析。

一、贫困地区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1.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较高全省贫困地区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出生率为12.33‰,死亡率为7.24‰,自然增长率为5.09‰。

这一人口增长速度,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出生率高达22.46‰,自然增长率高达14.74‰,有了显著的降低,但依然偏高。

与全省同期相比较,出生率高出0.8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0.43个千分点。

在31个贫困县中,出生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24个,其中有9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5.4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9个,其中有10个县高出2个千分点以上,最高者永顺县还高出4.8个千分点。

2.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全省贫困地区普查时拥有各种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43.0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91.74%,低于全省平均93.84%的水平。

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相比较,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每十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者增加了1016人,高中和中专文化者增加了2436人,初中文化者增加了13300人,只有小学文化者减少了1024人。

但贫困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相对水平依然较低。

在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贫困地区的大专及以上、高中和中专、初中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小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见表1)。

而贫困地区文盲人口达91.85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8.30%,虽比1990年下降了13.06个百分点,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65个百分点。

茶陵、桑植、麻阳、新晃、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等12个县的文盲率还超过10%,最高的保靖县达到15%。

特别是女性人口的文盲率甚高,平均达到12.92%,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等5县还超过了20%。

表1 贫困地区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与全省的比较单位:人3.人口城镇化水平偏低2000年,贫困地区城镇人口为226.5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64%。

这一比重较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8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11个百分点。

从城镇人口结构看,贫困地区的市人口为48.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32%;镇人口为178.4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32%。

不计4个市、区,27个贫困县的城镇化水平为11.15%,并且还有桂东(9.53%)、平江(8.27%)、汝城(7.66%)等3个县的城镇化水平在10%以下。

贫困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是非农产业不甚发达的一种反映。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贫困地区非农业户口人数为177.33万人,占总1人口的比例为12.26%,较全省平均水平低7.34个百分点,特别是有7个县的非农业户口比例还在10%以下,最低的隆回县仅7.49%。

4.人口密度较低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密度为182人/平方公里,与1990年人口普查时持平,远低于全省人口密度(304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低并不意味着贫困地区的人口容量大,因为人口容量是以一定的生存环境为基础的。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贫困地区的特点表现在:一是山地面积所占比重大。

据省扶贫开发办统计,贫困地区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71.4%,而全省这一比重只有51.2%。

据人口生态学原理,每一单位的山地面积所负载的人口量较坡地、平地为小。

二是人均耕地面积不多。

2000年,贫困地区每一农村劳动力所拥有耕地面积为2.01亩,还略低于全省2.08亩的平均水平。

加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较其他地区缓慢,贫困地区实际上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状况。

5.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贫困县(市、区)大多地处我省边陲,属山区或半山区,也是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

湖南全省现有16个民族县(市、区),除靖州苗族侗族县外,其余的均属贫困县。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湖南全省有少数民族人口658万人,其中居住在贫困地区的达509.28万人,占到了77.40%。

尤其是湖南几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集中于贫困地区的比例甚高。

如在贫困地区居住的土家族达253.11万人,占全省95.89%;苗族151.13万人,占全省78.25%;侗族53.28万人,占全省63.27%;瑶族34.24万人,占全省48.59%;白族12.24万人,占全省97.45%。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甚大,既使迅速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更富政治意义,又给从严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平添了几分难度。

二、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人口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现状与发展,与社会、经济、2文化各个方面有紧密的联系。

人口问题是贫困地区致贫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口因素从多方面制约着脱贫致富进程。

概括地说,贫困地区人口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对人口控制起着消极的影响。

据统计,2000年贫困地区计划内生育率为94.64%,较全省低0.97个百分点,特别是湘西自治州,计划内生育率仅90.83%;多孩率为0.8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1个百分点,其中有15个县超过1%,最高的新化县还达到了2.20%。

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相对滞后,其深层原因在于:第一,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下,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数量,而不是劳动力智力。

多生子女以增加劳动力,尤其是男劳动力,是家庭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

贫困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多子多福有着更为深厚的土壤。

第二,在人均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生育子女的经济负价值(包括生育、抚养、培养、成家、机会成本等费用)远低于经济正价值,“多生一个孩,多加一双筷,不用多加菜”的观念在贫困地区更为浓厚。

第三,在人均纯收入较低的情况下,也导致生育控制的经济手段部分失灵,有钱超生的罚不怕,无钱超生的不怕罚。

反过来,人口的过快增长,又制约着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作用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降低了人均拥有的社会财富水平;二是直接增加了人口投资,间接降低了人均社会财富水平。

导致贫困的原因虽然是多重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相对生产要素显得过多,人口增长较快。

扶贫攻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人口因素吞噬了部分奋斗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贫困地区面貌虽然有所改观,但目前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突出表现在: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如表2所示,2000年,贫困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150.22元,相当于全省的55.86%;人均财政收入133.39元,相当于全省的49.44%;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2459.68元,相当于全省的25.94%;人均粮食产量388公斤,相当于全省的88.38%;农3民人平纯收入1522.75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9.31%。

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的水平更低。

⑵经济生产条件甚差。

2000年,贫困地区的机耕面积为334.29万亩,只占区域耕地面积的13.76%(全省平均为43.88%);有效灌溉面积为820.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7.38%(全省平均为68.27%);拥有农业机械动力为420.23万千瓦,每亩耕地平均占有0.29千瓦(全省平均为0.40千瓦)。

相当明显,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走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

表2 贫困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与全省的比较资料来源:据《湖南统计年鉴(2001)》整理。

2.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人口素质较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

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地区,最好的梦想变为现实也不过“温饱”而已。

低素质人口多,必然影响到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以致经济效益差,劳动生产率低。

可以说,低素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比人口数量过多的制约作用更大。

这一点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业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与全省相比较,2000年贫困地区每公顷耕地面积产出的粮食低982公斤,棉花低35公斤;每一农村劳动力产出的猪牛羊肉产量低35公斤,提供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低934.94元。

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较低,是教育事业发展滞4后的“沉淀”或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滞后。

虽然我们缺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系统资料,但从表3所列出的数据中也可略见一斑。

2000年,贫困地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22.90%,而各级学校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比重除小学数超过外,其余均低。

表3 贫困地区各级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占全省比重资料来源:据《湖南统计年鉴(2001)》整理。

3.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口结构存在着严重问题。

一般而论,人口产业结构单一,人口职业结构为体力主导型,人口技术结构层次低,人口城乡结构失衡,人口地域结构畸型,人口文化结构落后,人口社会结构缺乏活力,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年轻型,这种人口结构作用的结果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既减缓社会财富的增量,又刺激人们多生多育,降低人均拥有社会财富的水平。

从湖南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多方面的,除前文业已提及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文化结构方面的问题外,还存在着以下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⑴人口产业结构模式落后。

在业人口在第一产业分布过多,第二、三产业分布过少,是贫5困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一个突出表征。

2000年,贫困地区农村从业人员达710.22万人,占区域从业人员的87.31%;在农村从业人员中,农林牧副渔劳动力又占到了77.52%。

这种传统落后的人口产业结构模式,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相应地又对贫困地区的生存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

⑵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贫困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如表4所示。

表面上看,无论是用老少人口比还是用老年人口系数来衡量,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

但考虑到外出打工人口未计入总人口的缘故,实际上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应呈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的类型。

即使如此,贫困地区0-14岁人口所占比重还高于全省,表明在未来人口增长上还有很强的惯性。

表4 贫困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与全省的比较单位:万人、%4.人口低流迁率对脱贫致富的深层影响由于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对外信息不灵,加之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也造成了贫困地区人口的另一个特征,即人们安土重迁,封闭性较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