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典型经验: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典型经验: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特色小镇建设如何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特色小镇发展了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就是小镇+“一村一品”。当时的小镇是为农村、农民服务的;很快就有了2.0版本,就是小镇+企业集群,以浙江为主体,所以浙江省几乎大多数的小镇都有一个产业集群,而这些企业集群都可以放到全球的产业链中去,也导致了浙江经济后来居上。

那么3.0版,就是小镇+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休闲这一类的产业大幅度的蓬勃发展,包括养老服务等;4.0版,就是小镇+新经济体。小镇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主要手段。所以说这样一来,这30年来,特色小镇在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四个版本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皮特教授就提出了特色小镇的问题,他在他的名著:《国家竞争力》一书里面写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竞争力常常不取决于宏观的数据,而决定于地理上不起眼的马赛克,就是小镇。4.0版的特色小镇是当前的

一个新奇事物,它的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特点的形成,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城市组成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要件。

所以它的新奇体现为三种范式:将原来没有特色的小镇改造成新奇的特色小镇;在没有的功能区、空城里面植入特色小镇,改变他原有的不足;将特色不足的小镇,升级改造成为有新奇产业、新奇特色的小镇。

所以我们讲到特色小镇,讲的是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特色的广度,就是说你有多少个特色?第二个是特色的唯一性,就是特色的深度。一个产业或者空间的特色,到底是本地区唯一的?还是全球唯一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重要的体现。

浙江省所有的小镇都不是规划出来的。它是涌现出来的,但是它也有一些能够确定的东西,就是它必定存在差异,必定是创新的,必定是绿色的,必定是能够被组成和能互补的。小镇是人住的,必须体现以人为本,所以虽然不确定的因素很多,但这几方面是非常清晰的。

在4.0版的小镇里,产业和空间的活力源于其个体的自适应性所形成的自组织性,就相当于企业孵化器。所以建设1000个企业、1000个小镇,要用企业的力量

自上而下涌动,要让政府管理小镇,防止一哄而上;政府要激励而不是取代,政府应该是简政而不能大包大揽,政府应该是为小镇护航,而不是包办取代;政府对小城镇评估,而不能“刮一阵风”。

根据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分辨出来什么是好的小镇,什么是差的小镇?所以说,特色小镇的首要特点,就是自组织性。好的小镇,他是由下而上产生出来的。比方说横店,它是因一个村支部书记(编者注: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时任浙江东阳县横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梦想发展起来的,这位村支书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他把我们历史上消失了的圆明园、秦皇宫复制了出来,到现在为止,他复制出来的50栋建筑组成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小镇(编者注:2016年10月14日,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横店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每年能够吸引1000多万游客;同时有将近60%的古装戏从这里产生出来的,这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差的小镇,就是政府代替,由上而下的。我告诉大家,一般的城市搞一个基金小镇就足够了,不然完全浪费了。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建设特色小镇 的心得体会

建设特色小镇的心得体会 ;; 2015年浙江省率先提出特色小镇概念,自此特色小镇建设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涌现出来。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这意味着建设特色小镇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 特色小镇建设应该结合城镇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功能平台。但是目前很多特色小镇盲目模仿跟随发达地区的建设脚步,为短期成效未制定好发展规划就快速造城,最终大量土地被浪费和闲置;或者过于强调环境、文化或旅游等,忽视了产业集聚,变成了单纯消费集聚的度假小镇;又或者将原有产业简单包装,就戴上特色小镇“帽子”,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被市场淘汰。;;特色小镇需要找到“特色”。特色小镇核心在于“特色”二字,城市的识别性和文化特色,是决定城市发展质量和品牌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解决当前“千镇一面”困局的关键点。每个成功的特色小镇,都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个性,能给外来人带来新鲜体验,具有自己独特的标签,例如保存江南徽派建筑、具有浓厚古徽州气韵的江西婺源,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丽江古城,以及主打民俗京味、留存大量明清建筑的古口北镇。因此,建设特色小镇一定要抓住小镇当地文化、建设、民俗等具有独特风格的关键点并将其放大,建设有文化特色、有文化依托、以文化发展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的城镇,文化特色是城镇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特色小镇需要时间“培育”。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但真正形成有独特魅力和持续影响力的例证还不多。因为物质建设容易打造,但文化养成却需要培育。着眼于打造特色小镇,就显得过于急躁,容易陷入各种困境中。不少地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时,急于求成,希望用三五年时间就能打造特色小镇,结果就是小镇建设脱离原有城市规划,变成“摊大饼”的粗放式建设,或者是大量圈地建设,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甚至最后变成房地产建设。这些打造案例不仅劳民伤财,更会破坏原就微弱的城市文化特色,得不偿失。因此,特色小镇建设一定要有长期规划和阶段目标,通过解析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同时城镇纳入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进行大局考量,真真正正地做到选准定位、扎实建设,不图快、不唯名、不凑数。;;虽然特色小镇建设现在有诸多问题,但毫无疑问地是,特色小城镇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决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在建设热潮中冷静思考如何趋利避害,以特色小城镇为突破口,打通城乡脉络,缩小城乡差距,挖掘人文情怀,共同构筑一幅迷人诗意的画卷。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及政策

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七大要求 及政策 一、《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7.1) 发布部门: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 政策点评:该《通知》属于一般性、纲领性文件。 政策要点: 建设目标:2020年1000个。 原则:“突出特色、市场主导、深化改革”。 领域:“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 培育要求:“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责任主体:县级政府,(镇政府负责实施工作)。 资金支持:发改委支持特色小镇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给予奖励。 二、《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8.3) 发布部门:住建部村镇建设司 政策点评:该《通知》主要阐述特色小镇推荐流程及选拔标准 政策要点:

推荐数量:根据经济规模、建制镇数量、近年来小城镇建设工作及升级支持政策确定。 推荐材料(4样):1.基本信息表 2.工作情况报告及PPT(还可以提供视频材料) 3.总体规划4.政策支持文件。 推荐程序:省(区、市)组织专家评估、考核-报住建部村镇建设司-住建部村镇建设司、财政部农业司复核+现场抽查。 候选要求:近5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重大生态破坏、重大群体性社会事件、历史文化遗存破坏现象。 三、《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10.8) 发布部门:发改委 政策点评:该《意见》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 政策要点: 总体要求: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 分类施政:大城市周边重点镇:加强与城市发展的功能配套与统筹规划,发展成卫星城;远离中心城市的中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带动周边农村。 人才+劳动力吸引:鼓励外出农民回乡,强化校企合作,依托职业院校等建设培训基地培养人才。 商业环境:鼓励“双创”,吸引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以构建创新生态圈,深化商事仲裁、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原则,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等。 具体: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推进市域铁路发展,建设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公共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小镇案例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如何进行农味突出的特色小城镇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小城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民收入提高带来机遇,二是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带来机遇,三是高铁、公路、桥梁、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带来机遇,四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带来机遇。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特色小镇要求申报创建指南doc资料

特色小镇要求、创建指南、申报流程和详细申报材料 一、特色小镇基本要求 定义:特色小镇"非镇非区",是创新发展平台。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它没有行政建制;特色小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区",它不是单纯的"大工厂",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面积:3-5平方公里(4500-7500亩),目前政策对7500亩上限没有强加限制核心建设用地:1平方公里(1500亩) 总投资额:3年30亿元到50亿元 运行:各方参与者联合成立"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作为统筹特色小镇的重要机构。 产业方向:发展国家政策扶持的七大产业和十大历史经典产业 二、特色小镇创建指南 1、服务政府 特色小镇是一个社会共生有机体,离不开开明、服务型政府的支持,政府引导不越位,这是成功的母体。 2、核心特色 特色小镇产业定位要"一镇一业"、"一镇一特",突出"特而强"。 "特",是指每个特色小镇都要锁定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产业,以及历史经典产业中一个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

的特色产业来建设。即便是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强",是指要每个小镇要紧扣产业升级趋势,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行业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以及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到小镇来创业创新,培育行业"单打冠军"。 3、产业驱动 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要"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融合,是特色小镇区别于工业园区和景区的显著特征。 聚,就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要聚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 合,就是四大功能都要紧贴产业定位融合发展。尤其是旅游、文化和社区功能,要从产业发展中衍生、从产业内涵中挖掘。 4、创新机制 特色小镇运作机制要"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活",就是建设机制活。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实施动态调整制;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摒弃政府大包大揽。 "新",就是制度供给新。扶持政策有奖有罚,运用期权激励制和追惩制双管齐下的办法,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给予建设用地和财政收入奖励,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用地奖励指标;对于国家的改革试点、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试点,允许特色小镇优先上报、优先实施、先行突破。 5、和谐社区 特色小镇是一个新型城乡经济和消费发展的纽带,在这里要大力发展社区组织

心得体会: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品牌文化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如何搞好特色小镇的品牌文化建设(最新) 我国特色小镇的文化品牌建设应从产业、文化、环境、服务四个方面对其“品牌基因”进行整体分析、规划设计与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关注文化品牌基因,深入挖掘出特色小镇真正的“特色文化”,重点分析如何基于其“特色文化”建设和塑造特色小镇品牌。近两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尤受关注。品牌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突破特色小镇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瓶颈,有效促进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特色小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特色小镇的品牌建设问题较为突出,特色小镇品牌的经营主体不明,政府和市场分工不甚明确;特色品牌建设乏力,特色小镇品牌建设中的经营性失误负面影响过大,导致品牌经营风险大大提高;城镇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城镇品 牌建设路径相似,同质化程度较高,无法形成真正有特色的城镇品牌;过于注重城

镇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城镇文化内涵和品牌建设,导致城镇品牌建设空心化; 等 一、如何盘活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挖掘本地特色的文化要素、文化符号及其精神价值,创新其表达方式和传播形态,有利于小镇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对外传播传统文化资源包含历史遗址、传统建筑、民风民俗、传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资产。盘活传统文化资源需要在开发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既要保留或复原传统文化资源的基本形态,又要发掘其中可以与现代的、时尚的或与国际接轨的因子,做到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结合小镇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形态,上述三方面的结合既可以分区布局,又可以交叉布局。乌镇戏剧节正是将传统与现代、特色与时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既盘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又促进了新型特色小镇文化的发展。 二、如何打造文化活动平台?

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关于建设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科技元素、文化内涵、生态特色、旅游业态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呈现产业发展“特而精”、功能集成“聚而合”、建设形态“小而美”、运作机制“活而新”的鲜明特征。为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特色小镇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孕育出的新事物,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和实践。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破解资源瓶颈、聚集高端要素、促进创新创业,能够增加有效投资,带动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建设特色小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特色小镇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承接、推进改革的平台。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创业者的创新热情和潜力,也能推动政府转变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开发建设格局。 (三)建设特色小镇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特色小镇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特色产业再造,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力军。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既能增加有效供给,又能创造新的需求;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四)建设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是联接城乡的重要节点和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加快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推动产业之间、产城之间、城乡之间融合发展,有利于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区功能定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速农民就地城镇化进程,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形成独具魅力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样板。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注重特色打造,注重有效投资,注重示范引领,注重改革创新,加速要素集合、产业聚合、产城人文融合,努力把特色小镇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有力支撑。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培育建设100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 (二)建设要求。 1.坚持规划引领。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的“镇”,也不是产业园区、景区的“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周边、景区周边、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适宜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地域。选址应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相对独立于城市和乡镇建成区中心,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以连片开发建设为宜。特色小镇规划要突出特色打造,彰显产业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形成“一镇一风格”;突出功能集成,推进“多规合一”,体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突出节约集约,合理界定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docx

特色小镇建设调查报告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组建了特色小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主管城建的副镇长和城建办人员任工作员,全程负责和指导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小城镇建设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作为全省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使用。2015年,建设成容纳400户入住的实行封闭式管理的4万平方米城镇化试点小区,节约建设用地38万平方米;完成了小区配套建设工作,投资15万元建设城镇化小区灯光篮球场,投入资金5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站;15万元安装路灯60盏;投入资金270万元建设了上下水系统;投资935万元完成城镇化小区集中供热项目;投入资金300万元修建垃圾处理场。镇区内硬化路面14公里,绿化、美化铺满盖严,投资服务设施完善,有公共服务大厅、客运站、邮政、银行等服务设施。 二、小城镇建设培育情况 我们秉承可持续发展,构建宜居宜业人文环境的理念,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规划镇村布局。 (一)打造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1 、产业特色 一是精准农业、高效农业、创意体验农业、生态休闲农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特色农产品、渔产品、山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农林渔类产品生态绿色品牌。依托黑龙江湖润湾田农业有限公司建设集实验控制中心、智能温室、阳光节能温室、阳光大棚、菌类栽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生产基地,形成“农+游+娱+养+食+购”六位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产业链。 二是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发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境内蜂蜜山、兴凯湖、21公里黄金湖岸线、莲花泡等自然旅游景观,同时与周围多处人工、文化、历史、自然旅游景观相连的区位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游”、“农家游”;通过对镇域内蜂蜜山景区、

特色小镇建设商业计划书

2017年12月

随着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过渡,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传统旅游形式与现代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城镇旅游焕发新的活力,这类旅游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开发潜力。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基本背景 (一)项目范围 项目区域南与湿地保护区隔水相望,东距XX市中心20公里,北至 G205高速公路出口15公里,可建设用地:约19.1平方公里。 (二)研究内容 按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要求,本项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背景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依据;项目建设条件分析;旅游市场现状及预测分析;项目建设的内容和规模;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建设进度安排;项目组织运作;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项目的生态效益分析及评价。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与意义 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的建设是生态环境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需要,是旅游景区发展到的必然趋势。小镇的建设直接带动当地人文氛围的活

跃,带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旅游外部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旅游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是能进一步提升XX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为壮大XX市域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支撑,XX旅游特色小镇项目以人居、养生文化为主题,湿地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将后现代主义与自然主义从风格上融合,是以商务、度假、居住及景点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地产项目,在旅游由长线旅游向中短线以及郊外旅游的趋势下,本项目能为XX市城郊的重要休闲度假基地。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新型城镇更快转向特色与专业城镇和现代化城镇意义重大,该项目的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旅游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突出以旅游带动主导产业的优势产业,强化房产、休闲、渔业、旅游等各行业在产业链中的连带关系,从而强力带动村镇的城市化进程。 三是能迅速集聚人气,实现城镇的中心化和整体土地价值的升值,将景区开发深化为区域发展的策划思路对于处在城乡结合部的旅游区也具 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既有乡村的自然环境,又有城市的生活便利,如果借区域旅游开发进行新镇完善功能的建设,利用城市扩张的大环境,迅速打通产业链,打造有特色的旅游新镇。 三、研究工作依据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XXX 研究中心 2018

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是当前我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和多种产业的融合性及我国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产业主体多元性和发展形态多样性。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存在着内涵混乱、融合层次低和产业体系概念化、庸俗化、同质化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的功能,也发挥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当前,各类文化创意特色小镇异彩纷呈,并表现出了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在核心产业支撑、发展层级、发展路径等方面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的支撑产业既可以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可以对接多种转型升级产业,还可以对接各类历史经典产业和文化旅游业。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具有较强的行业黏合性和渗透性,具有打造多种文化创意特色小镇的潜力。《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城乡设计、旅游发展、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从而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基于此,对照国家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我们就可以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系列的特色小镇。比如,

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家居打造出创意科技小镇、创意材料小镇、创意家居小镇等; 围绕数字内容产业打造动漫小镇、影视小镇、传媒小镇等;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体验小镇; 围绕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文化旅游小镇; 围绕特色农业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业打造创意农业小镇; 围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休闲小镇; 围绕各类相对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艺术资源打造各类文创小镇和艺术小镇。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打造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资源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为文化创意类特色小镇提供了难得的优质文化素材和产业资源。比如可以基于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且聚集的历史文化名城打造历史古都型、传统风貌型、风景名胜型、地域特色型等历史文化特色小镇。 围绕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各类神话传说小镇、戏曲小镇、美食小镇、中医康养小镇及各类具有较强观赏性、艺术性或生活性的手工艺品小镇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打造出相应的特色小镇,只有那些地理位置较好、资源独特、市场前景较好的文化遗产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论镇海老城区的优化与升级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015年,浙江省首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标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新载体。这种新理念的实际应用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带着这一创新理念,我对镇海老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镇海老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东部,甬江出海口,东临东海,自后梁吴越王(公元909年)建城,迄今已逾一千多年,镇海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到的人文情怀,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海天雄镇”、“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但是自去年起,原位于镇海老城区的各行政部门陆续搬迁至骆驼新城,不再作为区级政府所在地的镇海老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紧张与繁忙。 原本应该依据如此优良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凭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镇海老城,以提升文化品质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在如今则变成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意识的淡漠,商业经济发展退步,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镇海老城的发展。随着行政部门的迁出,镇海老城只能依靠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像一辆耗尽燃料的汽车,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苟延残喘罢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诞生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主导优势来为镇海老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我们为何不能对其加以利用呢?如何切实提升镇海老城人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理解,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与知名度?如何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明确文化内涵和旅游结合来为老城发展助推?我们又该如何改造镇海老城的现有设施,建设起对于文化特色发展有利的配套设施?

浙江省10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总结

浙江省10个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总结 江南药镇 2015年6月,浙江省第一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以中药材历史经典产业 为主导的“磐安江南药镇”名列其中。 江南药镇位于磐安县新渥镇境内,距离磐安县城不到10公里。自古以来磐安便是浙江省中 药材之乡,尤其盛产以“白术、元胡、玄参、白芍、玉竹”为代表的磐五味,被誉为“天然 的中药材资源宝库”。 中国药材城“磐安浙八味市场”是长三角地区唯一的大型药材特产批发地。磐安以此为基础,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发展契机,打造融“秀丽山水、人文景观、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康体 养生”于一体的江南药镇。 近期建设用地面积393公顷,其中主要建设区用地面积132公顷。 江南药镇定位为“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通过培育中医药健康产业、旅游服务业和养生养老产业三大新兴产业,融产业、旅游、社区、人文功能于一体,建设成 为以中草药文化为主、集高端中药产业、旅游度假养生、区域联动发展的特色小镇;塑造一 个尊重和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精致特色小镇。 江南药镇总投资51.5亿元,主要用于非盈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其中非盈 利性基础及服务设施投入约11.5亿元,主要用于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中医药养生园、特色 文化街区和中药产业园建设。 分为三大功能区: 一是结合浙八味市场,通过药文化园、养生博览馆、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 生园的建设打造江南药镇的核心区,作为药镇对外服务的主体部分;二是主题展示区,包括中医药主题公园、百草园,以中药材的种植和展示功能为主;三是以中医药产业园建设为代 表的产业区。 磐安县“江南药镇”被列为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对象,由县委书记牵头专门成立了小镇建设 指挥部。截至2015年底,已开发建设面积112公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住宅 和商业综合体项目)10.05亿元,吸引120家企业、990家个体工商户、2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 江南药镇初见成效,中药材特色产业服务业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五亿元,百草园、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院、康体养生园等项目也已经在规划建设中,逐步将药镇的功能从简单的种植、生产、销售延伸至旅游服务、医疗保健、养生研发等多个领域。 江南药镇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个以中药材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全县加快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为全县中药材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建设特色小镇可走文化带动进展之路

建设特色小镇可走文化带动发展之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近日,笔者对武强县周窝村的文化产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深刻感悟到文化力量越来越成为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和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窝村面积1.5平方公里,共256户,959人。自2011年始,武强县按照“尊重历史积淀,注重中西融合,突出音乐文化特色”的原则,开启了周窝新农村建设。今年以来,武强县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作为基本民生工程全面启动,周窝村又领先一步,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周窝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5000元,新民居建设已经完成60栋别墅和100余户住宅楼房,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该村的旧居住区还保留着原有风貌,只是增添了各种音乐元素的装饰和改造,村民都深深地喜爱音乐,村里天天有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因此,该村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周窝音乐小镇”。如今的周窝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带动了乐器制作销售、餐饮酒店服务等相关产业日益兴旺,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周窝村在发展文化产

业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我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走文化发展带动之路 周窝文化产业发展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取得的成就,得益于该县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制约瓶颈,勇于改革创新发展模式,走文化发展带动之路。 坚持高站位谋划。武强坚持以更高视野谋划周窝的发展,确定了“五纵、六横、六区”的发展框架,目标是把周窝打造为“外土内洋、中西合璧”,高雅与通俗、传统与现代、工业化生产与手工作坊、东方与西方文化、音乐创作与享受等并存共进,集音乐创意体验、休闲旅游、展览展演、活动举办、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音乐名镇。 坚持不折腾、不懈怠。该县始终坚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和良好的乐器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建设周窝音乐小镇,不折腾、不懈怠,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周窝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周窝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只要解放思想,创新驱动,摆脱对固有模式的依赖,就能打破“唯资源”论,探索出依托文化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出路。也验证了,只要坚持好思路、好做法不动摇,

建设特色小镇理论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特色小镇带来的效应逐渐增强,强劲的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国性特色小镇建设风暴。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出现在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特色小镇。例如,有“云技术”、“PE”、智慧科技等高端产业类的科技金融类小镇;有温泉、禅休、养生等传统产业类的文化旅游类小镇,也有其他如“黄瓜”、“窩瓜”、“木雕”等地方特产类的文化经济小镇……可谓如雨后春笋,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态。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建设,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有些小镇只是刚起步就已显颓势。何以如此?其主要原因有五,一是盲目模仿;二是定位偏差;三是政绩行为;四是规划失误;五是既不知理论之意涵,更不知小镇建设之意义。特色小镇的形成是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的,是一种社会现代化和后现代社会为背景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也是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普及率”的一种结晶。在不同地区应该选择不同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方式。中国人口纵多,需要走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多元并举的发展道路。但是,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合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因地置宜、走分类指导、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发展的道路。 本文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阐述特色小镇的概念、涵和外延,总结模式的特色小镇建设的特点、工作创新和启示,分析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思路、策略选择和文化支撑。 关键词:特色小镇;核心思路;策略选择;文化支撑 目录 1

1 1 2 2 5 5 6 6 6 7 8 9 9 10 11 11 13 13 14 14 16 16 18 21 23 24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终极版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提升文化品质建设文化特色小镇 ——论镇海老城区的优化与升级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2015年,浙江省首创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新理念,围绕特定产业,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发展新兴主导产业的新标杆、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平台和展示独特地方文化的新载体。这种新理念的实际应用效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它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将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带着这一创新理念,我对镇海老城区进行了进一步的了解,镇海老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位于浙江省东部,甬江出海口,东临东海,自后梁吴越王(公元909年)建城,迄今已逾一千多年,镇海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到的人文情怀,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海天雄镇”、“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人文梓荫”之称。 但是自去年起,原位于镇海老城区的各行政部门陆续搬迁至骆驼新城,不再作为区级政府所在地的镇海老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紧张与繁忙。 原本应该依据如此优良的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凭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镇海老城,以提升文化品质为首要目标的建设思路,在如今则变成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意识的淡漠,商业经济发展退步,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文化品位,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镇海老城的发展。随

着行政部门的迁出,镇海老城只能依靠传统的商业和服务业,像一辆耗尽燃料的汽车,在社会发展的大道上苟延残喘罢了。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诞生一个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主导优势来为镇海老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我们拥有独特的人文情怀与特色文化,我们为何不能对其加以利用呢?如何切实提升镇海老城人民对于当地特色文化的理解,加大特色文化的宣传与知名度?如何借助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明确文化内涵和旅游结合来为老城发展助推?我们又该如何改造镇海老城的现有设施,建设起对于文化特色发展有利的配套设施? 我认为,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领,镇海老城的发展与产业的增长,也必然依赖着具有文化特色的内核。因此,合理利用这个拥有几百年文化积淀和众多历史遗迹的小镇,成为了我思考的问题,能否将镇海打造成一个文化特色小镇呢?我们又该如何提升镇海的文化品质,将镇海老城建设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特色小镇呢?我做出了以下研究。 一、建设目标 大处规划,小处建设,充分利用镇海老城区的悠久历史和众多海防遗迹,以及原先具有的城市公园、内城河沿岸景观带、沿江景观带。改良旧的一套与行政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多配突出文化特色小镇的鲜明特点的配套“装备”。而且,我们还需要兼顾群众基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将镇海老城区建设成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以文教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商业发展的新结构小镇,全方面激发文化的力量。

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指南

特色小镇发展规划指南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三章编制内容. 第四章成果要求. 第五章审议程序. 第六章规划实施. 附件:《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与审批流程. 附件:《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中山市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规范我市《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我市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我市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高新、高端、高质、高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 有观点认为,特色小镇在经济发展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商业化,特色小镇注定走不远,一定要提升到文化和历史层面,让小镇更有传承感。 产业发展是产业集聚型特色小镇的命门所在,但是任何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无论是产业类特色小镇,还是旅游类特色小镇,亦或是历史文化类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建设,要充分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告别传统工业园的文化沙漠现象。” 新乡绅群体未必都是本乡本土人士,但一定要是了解本土文化、能够在本土居住下来的文化精英。这种本土文化可以是朝气蓬勃的互联网文化,可以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文化,还可以是融合异域的复合文化,但最终都需要落到文化根基上来,落到这种文化根基是否可以传承上来。 放眼当前的古镇古村,知名内外的重要原因便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品牌,如平遥古城以古代票号金融文化为特色,乌镇在经历江南水乡文化后又衍变出互联网文化,西递则以广泛分布的徽派建筑艺术而入选世界遗产,浙江龙泉青瓷小镇则集中保存了龙泉青瓷的历史手工技艺,不一而足。

文化传承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从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看,历史文化型在127个特色小镇中占据18%,仅次于旅游发展型特色小镇。 一个真正的特色小镇除了以发展一个或多个特色产业为根基,更不能缺少文化的灵魂,这种灵魂可以通过深挖当地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产等,与地方特色和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这与当代我国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不谋而合。 中华上下五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很多地方并未注重保护、合理开发,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深入挖掘中国文化,有利于保护我们的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实操指南x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实操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概念定义: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特色产业, 集聚高端要素,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第二条编制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和《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本导则。 第三条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一)产业特色鲜明。根据城市发展定位,聚焦支撑未来发展的优势传统产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选择一个所在镇(区)最具基础优势、最具成长空间的细分产业作为特色小镇主攻方向,促进产业做精、 做特、做强,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统筹协调周边镇(区)发展,鼓励跨镇(区)协同发展及整合资源共建特色小镇。 (二)规划布局合理。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多规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区块环境禀赋和存量资源,升级改造区块内锌铁棚区、传统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空间。规划面积要适当控制,要设立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推动核心建设区紧凑布局、高效利用。其中,规划须选址在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社区服务完善的区域,

促进产业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融合发展。核心建设区或起步区须选择与“三规”相符合、规划建设条件优越、产权清晰的区域,便于发展建设。规划须坚持“宜创、宜业、宜居、宜游”理念,落实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海绵城市、公交示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域旅游示范城市等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以及公共产品供给。 (三)功能融合完备。规划须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对优质工作生活环境的需求,突出产业、景观、文化、生态等特色。规划须加强非遗等传统文化和岭南地域文化保护传承,活化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和名村,保护山水人文,增强绿色休憩空间。 (四)创新创业活跃。规划须立足咼新、咼端、咼质、咼效,推动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规划须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效载体。汇聚创新人才、 风投资本、众创空间、孵化器等高端要素,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五)投资机制创新。规划须倡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坚持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谋划一批新的建设项目,且1年内启动项目建设,3至5年内建成。 第四条规划衔接: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与所在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规”进行衔接。 所在镇(区)为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2ORR-2O20》。 所在镇(区)为非中心城区范围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规划》须纳入所在镇(区)总体规划。 第二章组织机制 第五条组织领导: 建立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相关分管副市长担任副召集人,相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第六条专家领衔与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