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与园林生活
《古代文人的府邸与园林:雅士的境遇与情趣》
![《古代文人的府邸与园林:雅士的境遇与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dc546a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4.png)
古代文人的府邸与园林:雅士的境遇与情趣一、介绍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的背景和意义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常常追求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
他们喜欢在自己的府邸中营造出一个独特而富有诗意的环境,以满足他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古代文人府邸和园林不仅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更是体现了他们品味、修养和世界观的象征。
二、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设计特点1."小住"理念:古代文人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追求静谧并能够融入自然。
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小型而精致的建筑结构。
2.园林布局:古代文人府邸中常设有演唱厅、藏书楼、雅集处等不同功能区域,并利用水池、假山、亭台等元素来打造富有层次感和景深感的园林布局。
3.意境表达: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通过景色、装饰品、摆设等手法,表达诗意和情趣。
常见的意象有脆李花、竹子、水墨画等。
4.人文氛围:园林中常保留着文人雅士的字画和书法作品,以及他们与友人举办的文艺活动的痕迹。
这些都为府邸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氛围。
三、著名的古代文人府邸和园林1.苏州拙政园:由明代词人王献之扩建而成,是中国古代私家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其精巧的设计和精致的布局成为了后世私家园林建筑的典范。
2.杨柳青书画社:位于北京的杨柳青书画社是清代著名学者郑板桥在自家府邸中创办的一处艺术圈子。
这里汇聚了众多才华横溢的书法和绘画大师,成为当时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3.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是古代文人钟嵘和牛希济等多位文学家题咏的地方。
园林内有诗碑、石刻和咏景亭,使整个府邸充满了文学气息。
四、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的影响1.文化传承: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成为了当时艺术、诗词等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他们不仅收藏了大量艺术品和书籍,也促进了友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美学价值:这些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以其雅致的设计和独特的意境,对后世造园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私家园林都借鉴了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的设计理念。
3.品味教育:通过研究古代文人府邸与园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深入探索古代雅士们追求自然美和心灵净化的精神世界。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4c9b7e3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ad.png)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XX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历史渊源
02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现代转型
03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艺术特色
04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文化价值
05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未来展望
06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历史渊源
艺术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和艺术价值
园林中的诗词、绘画元素
诗词:园林中的诗词常常与园林景色相呼应,表达文人的情感和思想。
绘画:园林中的绘画元素通常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这些元素与园林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书法:园林中的书法元素常常以碑刻、匾额等形式出现,为园林增添了文化气息。
03
04
文人园林的创新发展:结合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作品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艺术特色
章节副标题
04
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廊桥水榭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自然景观:山水、花木、石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然美
融合方式: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园林是中国文人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园林的建造和欣赏,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影响
园林建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推动作用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具有启示作用
园林建设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以形媚道——士人园林与古代书画家的精神世界
![以形媚道——士人园林与古代书画家的精神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634a99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d.png)
以形媚道——士人园林与古代书画家的精神世界士人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文人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体现。
园林是园寝、书斋和居家的综合体,在其中文人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意趣和艺术追求。
园林不仅是文人的居处,更是他们精神修养和心境宣泄的场所,是他们思考思维、创作写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园林不仅是自然与人工结合的艺术品,更是文人精神情感的投射和延伸。
在园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的品味和思考。
园林中的景观布局和景物摆设,都是文人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表达。
园林中常见的景物如亭台楼阁、池塘湖泊、假山石径等,都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山水之美的追求和理解。
在园林的设计中,文人借助建筑、植物和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了一种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象,使人在其中沉醉和陶醉。
园林中的布置和构造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园林中常见的石坊石刻、拱门廊檐等建筑元素,都是古代文人精心设计和雕刻的艺术品,表达了他们对于建筑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追求。
在书斋和居家的布置中,文人常会摆放自己所钟爱的书籍和字画,这些书籍和字画不仅是文人的精神财富,更是他们与古代先贤和文化传统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书籍和字画,文人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智慧和艺术情趣,可以接受他们的熏陶和启发。
园林关注的不仅是自然和人文,更是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寄托。
在园林中,文人常会修篁竹、栽花木、种果蔬,通过观赏和照料植物,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磨练自己的意志。
文人常会在园林中书写和绘画,借助文字和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他们通过书法和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寄托自己的心灵和情感。
古代书画家的精神世界与园林的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的共鸣。
古代书画家通常都是文人雅士,他们喜欢独处于书斋和园林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文化的陶冶。
在书斋和园林的环境中,书画家可以专心致志地创作写作,可以将自己的精神情感融入到作品中。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的关系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4b933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9.png)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的关系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滋养,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艺术的体现,也是文人雅士的情感寄托。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造园理念、文人雅士的参与以及园林艺术对于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的紧密联系。
一、历史发展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园林布局和园林艺术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古代帝王的园林到普通人家的庭院,园林艺术都承载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以园林艺术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感悟。
二、造园理念中国的园林艺术强调的是自然的诗意和人文的情感。
在园林的布局中,注重景物的组合、气势的转移,通过疏密有致的植物、水池与雕塑的摆放等手法,营造出一种融合了人文和自然的美感。
文人雅士们对于园林的造诣往往更加深入,他们注重细节,懂得运用文人墨客的独特视角去打造园林,以达到自己对于美的追求。
三、文人雅士的参与文人雅士们对于园林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相继参与到园林的设计和建设之中。
他们借助园林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于人生、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
他们以自己的才情和涵养,赋予园林独特的文学情趣和人文气息,使园林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和内涵。
从古代著名文人杨雄的古诗雅豪园到明代文人苏轼的桃花源,再到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蓬莱范围等,文人雅士们的参与使得园林艺术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园林艺术对于文人雅士精神追求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对于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园林艺术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虚静、雅致、风雅的境界,这与文人雅士们的审美追求完美契合。
文人雅士可以在园林中寻找到灵感和情感的滋养,寄托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美的追求。
园林艺术的自然环境和文人雅士的文化修养相互辉映,共同塑造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雅士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清代文人与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为例
![清代文人与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a290d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2.png)
清代文人与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为例介绍在清代,园林艺术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之一。
而苏州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更是清代文人与园林艺术相互交融的最佳体现。
本文将通过探讨苏州园林及其对清代文人所带来的影响,展示出清代文人与园林艺术之间独特而丰富的关系。
苏州园林概述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苏州园林起源于公元11世纪宋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它们以小巧玲珑、精致繁复得以闻名,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园林的特点苏州园林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结构复杂精致、注重意境表达、注重水景布局和灵动空间组合等等。
它们又可以分为私家园和公共园两类,各具魅力。
清代文人与苏州园林的关系文人雅士对苏州园林的推崇清代文人雅士对苏州园林情有独钟,将其视为修身养性、寻求灵感和写作创作的理想场所。
其中包括了许多著名文人如袁枚、蒋士铨、高杰等,他们纷纷到苏州园林中游览、写作,从而使得苏州园林与文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园林艺术在文人作品中的表现清代文人借助苏州园林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和审美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园林景色、抒发内心情感等手法,创作出众多优秀的词、曲、画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向后世留下了重要艺术遗产,也成为了表达清代文人思想与情感的突出途径。
苏州园林对清代文人带来的影响美学体验上的影响清代文人在苏州园林中寻找艺术灵感,对其中的意境、布局和造景等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汲取美学体验。
这种体验使得文人对自然、人文、艺术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作思路和审美选择。
价值观上的影响苏州园林所追求的“小巧精致”的美学特征与清代文人追求“小家脆性”的价值观相契合,成为他们修身养性、追求内心宁静与精致生活的具象化表达。
苏州园林中秀丽细腻的景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都对清代文人塑造了独特的价值观。
结论清代文人与苏州园林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
苏州园林为清代文人提供了如词曲画等创作方式,并且通过环境氛围、艺术品位和审美风格等方面对他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的关系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240ee7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8.png)
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的关系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合了建筑、园林、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文人墨客更是对园林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传承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园林艺术与文人墨客的关系,并探讨文人墨客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文人墨客的审美观对园林艺术形成独特影响中国文人墨客崇尚自然、追求自由和洒脱的审美情趣深深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创作和表现。
他们追求自然的呈现和情感的宣泄,注重通过园林艺术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景致。
这种审美观念贯穿于整个园林设计过程中,使得园林作品更具有诗意和意境。
其次,文人墨客倾向于将诗词、绘画与园林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诗意的园林。
他们在园林中营造出山水诗画的境界,将文人雅士的情趣和书画艺术体验融入园林环境之中。
这种结合不仅强调了园林的艺术性,也使得文人墨客可以在园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文人墨客的参与促进了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文人墨客喜爱参与园林艺术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他们的参与不仅为园林艺术添加了独特的创造力和人文关怀,也促进了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
首先,文人墨客在园林设计中注重意境的表达。
他们注重园林中的景致布局,追求山水之间的对比和平衡,借助草木、石材等园林元素来呈现自然之美。
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等手法,创造出丰富而有趣的空间体验,使人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宁静与愉悦。
其次,文人墨客的园林作品强调了情感和哲学的表达。
他们通过园林的设计和景观的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哲学和价值观。
例如,清代文人墨客在园林设计中注重“隐逸”和“闲适”的情怀,他们通过园林来反映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营造出让人逍遥自在的园林空间。
三、文人墨客的作品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文人墨客经常以园林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将自己的文学和绘画作品与园林艺术相结合。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园林艺术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人与园林建设的传统与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d901f7f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91.png)
文学表现
通过楹联、匾额、题咏等文学手段,赋予园林以 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03
现代园林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园林元素的现代运用
01 山水意境的营造
借鉴传统园林的山水画意境,运用现代造园手法 ,创造出现代感的山水园林。
02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传承传统园林中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理念,在 现代园林中运用新型材料和结构技术,打造出具 有现代感的建筑景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某些历史时期的 文人园林建设情况了解不够深入,未 来可以进一步挖掘相关史料和文献。
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研 究范围和深度,对更多城市的文人园
林建设进行案例分析。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如何更好 地融入文人园林理念,还需要进一步 探讨和实践。
未来可以关注文人园林在生态保护、 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多元价 值,推动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园林空间布局的比较
现代园林
01
空间布局更加开放和简洁
03 。
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
02 性。
强调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和
04 协调。
园林造景手法的比较
中国文人园林
追求自然野趣,模仿自然 山水。
善于运用叠石、理水、植 物配置等造景元素。
园林造景手法的比较
• 注重细节处理,如楹联、匾额、碑刻等文化元素的点缀。
02 03
布局与构图
文人园林的布局灵活多变,注重空间层次和景深,这种布局方式对现代 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现代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 动态感。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
文人园林中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种融合方式对 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启示,促进了建筑与景观的更加和谐统一。
文人园林——士人的园林审美心态
![文人园林——士人的园林审美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73f3fa40fad6195f312ba667.png)
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南宗文 人山水画之祖,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创作 了“诗中有画”的山水诗和“画中有诗”的山水画, 更重要的是他将诗情与画意融人了园林的意境之中, 创作出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使之成 为诗画兼融的文人园。
LOGO
LOGO
这座园林里,有“绿筱密复深”(裴迪《斤竹岭》)、
夷,有“跳波自相溅”(王维《栾家濑》)的白鹭,有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的文杏馆,更有那“独
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
照”(王维《竹里馆》)的高士雅人。整个园林意境清
新自然,纯净雅洁,优美宜人,是充满诗情画趣的文
人山水园的典范。
LOGO
LOGO
结束
LOGO
关于重情这一点: 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再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 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 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 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LOGO
2.以佛对园林
佛教在印度流传时期,便提倡在山林中坐禅,传说中 的释迦摩尼就是在荒林中的一棵菩提说下,静坐冥思了 七天七夜才觉悟成佛的。佛教传入东土后,开始与玄学 渐趋融通,佛教的中国化也由此开始。到了东晋南朝时 期,佛教般若学和涅槃学先后对士人特别是南方士人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佛学在与玄学的融通过程中,山水的 地位在佛学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些著名的高僧如 支遁(支道林)、慧远、道生、等都对山水与佛教的关 系进行过阐述。
自然的人化——析传统文人园林中的泛人文体验
![自然的人化——析传统文人园林中的泛人文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b89086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e3.png)
自然的人化——析传统文人园林中的泛人文体验吕红医【摘要】中国造园的历史十分久远,早期园林的雏形兼有生产和娱乐的功能,随着园林的发展,园林逐渐形成了生活与娱乐相结合的形式.而文人园林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新领域.概括而言,可以将文人园林中体现的士文化阶层的对于自然的审美观分为三种类型:比德山水,写意山水,文人园林兼顾世俗生活与自然情趣及精神诉求的多重属性,是其造园艺术的人文背景,也是领会和解读其多元而丰富的景观体系的基础.【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10【总页数】2页(P173-174)【关键词】文人园林;比德山水;寄情山水;写意山水;人文体验【作者】吕红医【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可持续发展研究所,4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1 概述中国造园的历史十分久远。
最早关于园林的记载,始见于殷、周之际的“囿”和《诗经》所咏的“园”,… … 那时园囿是栽种果蔬、捕猎禽兽有关生活的生产单位。
①可见其早期园林的雏形兼有生产和娱乐的功能。
此后,至秦、汉,出现了规模较大的供王公贵族狩猎游乐的自然山林,即最初的的皇家园林,“苑”,即是早先所称的“囿”,如秦上林苑、汉建章宫甘泉苑,即宫中有苑,苑中有宫的形式,范围也很大。
至此,园林兼有了生活、行政以及娱乐的多重功能。
这种形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而中国的私家园林始于汉代,初时为王侯将相仿效帝王至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隐逸之风盛行,士大夫阶层逐渐成为营造私家园林的主角。
由此,私家园林逐渐转变成具有更多人文意义的文人园林,除了保留其生活兼休闲娱乐功能之外,逐渐发展出了多重具有象征、比拟意义的多义性空间元素。
可以说,文人园林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新领域,并且由北方走向南方,尤其在江南地区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图1)。
文人园林的风格至明清达到鼎盛,并进一步影响了皇家园林的营造风格。
《古代文人与园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
![《古代文人与园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https://img.taocdn.com/s3/m/7485c949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d.png)
古代文人与园林:自然与艺术的交融引言园林是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和审美观念。
古代文人在园林中追求自然与艺术的完美交融,通过景观、建筑和诗词等方式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与园林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创作和思考的特点。
古代文人对园林的热爱古代文人士大夫视园林为心灵栖息之地,他们喜欢亲自设计和经营自己的私家花园,并享受其中。
这些花园通常有假山、水池、亭台楼榭等元素,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构思。
古代文人借助园林来表达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园林中的意境与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被认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修身养性的途径。
许多古代诗人将其所见所感转化为诗词,以表达对自然美和园林所产生的情感。
这些诗词既赞美了园林的美丽,又反映了文人在其中沉思和领悟的心境。
文人与园林设计古代文人士大夫善于设计和把握园林的布局和景观元素,他们注重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
他们追求规矩中带有变化、博大中有典雅的设计,以展现自己对艺术和美学的理解。
通过塑造独特且富有意境的景观,文人将自己的审美态度融入到园林设计中。
园林与思考园林被视为一个可以安静思考和追寻内心世界的场所,在此处文人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园林中花木草虫,水岸云霞构成一幅幅自然画境,激发了文人创作思想的灵感。
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园林中产生并饱受其启发。
结语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园林怀有深厚的情感与热爱,他们通过园林的设计与品味展示了自己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
园林成为他们艺术创作和思考的场所,同时诞生了许多传世佳作。
古代文人与园林之间的交融,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完美结合。
(字数:314)。
南宋时期的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
![南宋时期的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061d5851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b.png)
南宋时期的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迎来了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密不可分,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画卷。
本文将介绍南宋时期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的关系,揭示其独特之处和影响。
一、江南文化的繁荣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文人墨客。
江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种环境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创作条件。
同时,南宋政权推崇儒学,文化教育得到重视,这也为文人的涌现提供了土壤。
在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化活动频繁,学术交流兴盛,文人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切磋,推动了江南文化的繁荣。
二、园林艺术的兴盛南宋时期的江南地区以其丰富多样的园林艺术而闻名。
园林在江南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是文人放松心情、寄托情感的场所。
南宋时期的园林具有许多特点,如精致的造园技巧、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浓厚的文人氛围。
这些园林艺术成为文人墨客们寄托情怀、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三、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的交融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园林艺术,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园林的设计者、建造者甚至是园林的主人。
文人们借助园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园林的布局和构造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念。
园林成为他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也是他们展示个性、表达独特艺术观念的舞台。
四、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的影响南宋时期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的交融不仅丰富了园林的内涵和外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们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园林,这些园林作品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景仰。
其次,文人墨客们通过园林艺术的创作和传承,培养了一大批园林设计与建造的人才,为江南园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后,江南文人墨客的诗词与园林艺术相得益彰,相互滋养,成就了一批经典之作,这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源泉。
总结南宋时期的江南文化文人墨客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彼此影响与促进。
文人墨客们在园林艺术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与理念,并通过作品将其永久地留存在后世。
扬州个园:古典园林的精华与文人雅士的聚居地
![扬州个园:古典园林的精华与文人雅士的聚居地](https://img.taocdn.com/s3/m/6abfcbc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d1.png)
扬州个园:古典园林的精华与文人雅士的聚居地扬州个园是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文人雅士的聚居地。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个园被誉为中国南方园林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精致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个园的历史起源、建筑布局和文化特色等方面展开,探索扬州个园为何成为古典园林的精华之地。
个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由明朝官员金陆在其宅基上兴建而成。
后来,个园经过数次扩建和改造,成为一个占地约2.7万平方米的大型私家园林。
园内布局精巧,以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景观为主,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理念和技巧。
个园的建筑布局以水为中心,以山水、建筑、植物和人工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画卷。
整个园林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各具特色。
前园以开放、宽敞为主,水池清澈,绿树成荫,是个园的主要景点之一。
中园是个园的核心部分,精心设计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千姿百态。
后园则是个园最宁静的地方,有着一片宽广的草坪和一座精巧的小山。
在个园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亭台楼阁。
亭台楼阁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园独特魅力的来源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园中心的“寄云轩”,这是个园的主体建筑,也是园内大小亭台楼阁的所在地。
寄云轩是个园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细致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人雅士的目光。
除了建筑布局,扬州个园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在个园内,每个角落都充满了文人雅士的足迹和传统文化的香气。
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寻找灵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词和文章。
他们把个园称作“诗境”,并在这里举行各种文艺活动,如吟诗会、书法展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个园的文化氛围,也使其成为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的聚居地。
除了文人雅士的聚居,个园还是许多文化传统和活动的载体。
每年的扬州瘦西湖春游节,个园都会成为游客们欣赏花卉和传统艺术表演的热门地点。
在这个园林中,人们可以领略到扬州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粹。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d97877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d.png)
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更是一种对文人心灵的表达和抒发。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常以园林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园林设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人思想。
通过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窥探文人思想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山水意境”反映了文人的禅意境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意境”是园林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并不是简单的山水风景,而是通过布置山石、植树种花等手法,再配以流水、假山等元素来呈现出一种富有诗意的境界。
古代文人常常在这样的山水园林中游赏、吟诗作画,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他们借助园林中巧妙的布局和景物来凝聚心灵,使人心静如水,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园林设计中的“山水意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更蕴含着文人在其中寻找心灵安宁、表达情感之美的深刻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假山”和“流水”代表了文人对自然的塑造和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假山”是指通过人工布置的山石,模拟自然山水的景观,其目的是营造出一种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
而“流水”则是通过人工开辟水道,引水流淌,使园林中流水潺潺,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的氛围。
这种对自然的创造和塑造实际上反映了文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取向。
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假山”和“流水”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文人的巧思和艺术手法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内涵。
这种创造性的表现方式,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亭台楼阁”代表了文人的审美情怀和对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是一种供人休息、赏景、会友的建筑物,在园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手法多种多样,有的雅致恬静,有的雄伟壮丽,有的则是仿古建筑,每一座亭台楼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宋朝文人雅士生活方式
![宋朝文人雅士生活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387abe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1.png)
宋朝文人雅士生活方式
宋朝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是非常独特的。
他们不仅注重文化艺术的修养,而且十分注重生活品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活方式: 1. 诗词歌赋和文学艺术
宋朝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为主要娱乐方式。
他们会聚在一起,吟诵诗词、吟唱歌曲、创作文学作品,讨论文学艺术的精髓。
2. 茶道和文化品鉴
文人雅士特别喜欢品尝茶叶,并且注重茶道仪式。
他们会在自己的茶室里,用茶具品尝各种名茶,并且品鉴书画等文化艺术品。
3. 诸如园林、饮食、服装等的生活品质
文人雅士注重生活品质。
他们喜欢花园式的庭院和周边的景观,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美丽的环境。
他们还注重饮食,在饮食上讲究食材的营养和口味的调配,注重环境和席间礼仪。
此外,他们还注重服饰,喜欢穿着华丽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品位。
4. 长寿和健康
文人雅士注重健康和长寿。
他们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游泳等,同时也注重饮食营养和生活起居规律。
总之,宋朝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十分优雅和高尚,他们注重艺术和文化的修养,同时也注重生活品质和长寿健康。
- 1 -。
文人与园林
![文人与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d375d37931b765ce05081461.png)
Wen ren yu yuanlin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
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
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
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
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
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
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
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
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2cb53a4e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d.png)
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在古代的中国文化中,文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艺术的追求者和品味的引领者。
他们追求高雅的生活方式,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展现自己的才情,更在生活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品味和风采。
以下将从居住环境、着装品味以及闲暇娱乐几个方面来探讨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
一、居住环境古代文人注重居住环境的宜人与雅致。
他们爱好清雅的庭院环境,喜欢选择坐落于山水之间、风景宜人的地方。
居所的建筑风格以简约、自然为主,注重与自然融为一体。
一片小院可以容纳文人的书房、听雨楼、花园等多个空间,让他们可以尽情沉浸于写作和艺术欣赏之中。
居住环境不仅仅是一个居所,更是一个灵感的源泉,让文人可以更加专注于创作和追求艺术。
二、着装品味古代文人对于着装品味也有着独特的追求。
他们喜欢以简约而不失华丽的服装来展示自己的风采。
常见的服装包括长袍、襟宽袖阔、宽松透气,既能保持身体的舒适,又能彰显出文人内涵和高雅品味。
此外,细致的色彩搭配也是文人着装的一大亮点。
文人们通常选择深浅相宜的颜色,给人以淡雅的感觉。
他们认为,一身得体的着装不仅能展示自己的品位,更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亲近自然、追求内在美的思想。
三、闲暇娱乐文人闲暇时的娱乐方式同样彰显出雅致的气质。
他们喜欢与朋友相聚,在品茶、赏花、吟诗作对的同时,交流着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在古代的雅士世界里,吟游诗词、弈棋下棋、观赏绘画、品味音乐都成为文人们共同的娱乐方式。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放松身心,还可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修养。
总而言之,古代文人追求雅致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他们对艺术和人文的热爱与追求。
无论是居住环境的选择、着装品味的展示,还是闲暇娱乐的方式,他们都以高尚的品味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态度来诠释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种雅致的生活观念也一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文人经久不衰的风采与精神气质永留人们心灵深处。
江苏的苏州园林与文人雅士
![江苏的苏州园林与文人雅士](https://img.taocdn.com/s3/m/63cb8dda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c1.png)
江苏的苏州园林与文人雅士江苏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其中,苏州园林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之一,而文人雅士则是苏州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江苏的苏州园林与文人雅士之间的关系。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花园”。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浓郁的文化内涵而享有盛誉。
这些园林常常由私人财主建造,旨在营造一个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并展示财主的品味和地位。
苏州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通过巧妙地运用水池、假山、廊桥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这些园林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其更加富有情趣和艺术价值。
然而,苏州园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精美的景观和建筑,还在于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
文人雅士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崇尚自然、追求艺术,对园林的热爱与创作成就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风格。
许多文人雅士将苏州园林作为他们修身养性、写作创作的场所。
他们在园林中寻找灵感,品味自然之美,借助园林的环境和氛围,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绘画和文章。
苏州园林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家园,也为园林增添了一份文化的厚重。
苏州园林与文人雅士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文人雅士的审美趣味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以自然景观的模拟为基础,强调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与文人雅士追求自然、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追求相契合。
文人雅士在园林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灵气和美感,从而得到了灵感和启发,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其次,苏州园林为文人雅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场所。
在园林中,文人雅士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思想、分享创作成果。
他们可以在园林的亭台楼阁中品茶赏花,吟诗作画,共同欣赏园林的美景。
这种社交活动不仅促进了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净化心灵的场所。
最后,苏州园林还通过文人雅士的创作将园林的美传承下来。
文人雅士与园林生活
![文人雅士与园林生活](https://img.taocdn.com/s3/m/10393975f242336c1eb95e12.png)
文人与园林园林是典型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产物,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自古以来,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欣赏山水自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山水风景陶冶了文人的情操,山水诗文也占据文坛半壁江山,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文人的风尚。
对文人而言,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痴迷的“园林”爱好者,在中国古代文士园林史上,备受关注,地位极高。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有提到园林之处,如《寻春题诸家园林》本身就是以园林为题,而《北亭卧》、《秋池独泛》、《春日闲居二首》、《酬吴七见寄》等,也都或写园中景物,或记园中生活,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白居易则叙述了在自家园林中的乐趣,“仰视山,俯听泉,旁睨竹数云石”,“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对造园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情怀丰富,意境深远。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也。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庐山草堂的大概。
白居易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人“独立性思想”和“隐逸情结”融入其中,“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
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即自比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而白居易所提倡的“壶中天地”的园林营造方式,更是备受后世推崇,成为以后士人园林建造的纲领和原则,直到明清时代将“壶中天地”推到极致,即所谓“芥子纳须弥”。
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园林“辋川别业”在当时也颇有名气,这是他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
王维在“辋川别业”隐居三十余年,此间,他或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或吟啸于竹馆茅舍之畔,或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
时至今天,昔日的辋川别业早已不见踪迹,但王维在那里写下的《辋川集》却依然流传于世,其中为人耳熟能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咏的就是辋川别业中的“鹿柴(寨)”和“竹里馆”两景。
[园林工程管理]士大夫生活与苏州古典园林
![[园林工程管理]士大夫生活与苏州古典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e77a4bbc783e0912a3162a29.png)
(园林工程)士大夫生活与苏州古典园林士大夫生活和苏州古典园林——以网师园为例魏向东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网师园文化特征的研究分析,指出苏州古典园林不仅拥有杰出的造园艺术和精深的文化内涵,更是封建士大夫的文化生活空间。
士大夫的文化价值取向,确定了园林的文化主题和空间形态,且赋予苏州古典园林以鲜活的生命力。
关键词:士大夫生活苏州古典园林作者:魏向东,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于读博士,苏州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
任何壹种文化事象,均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苏州古典园林,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因而于上个世纪末被推举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园林的探讨,多集中于造园艺术或园林的本身,而对创造园林这壹文化事象且于其中通过特定的生活方式使园林文化涵蕴不断丰满的居者,以及居者和园林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则研究不够。
笔者以为,正是因为园林的居者将其文化理想、价值观念等形而上的观念体系,和具体的建筑艺术和园林空间渗透结合,以其文化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活方式,规定了园林的文化主题和空间形态,方使园林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成为特定的文化载体和人化空间。
这是园林文化中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
本文选取苏州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最早出口到国外,且以夜花园而于海外旅游者中享有盛誉的网师园为例,来探讨士大夫生活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文化互动现象,以期窥斑及豹之效。
壹、士大夫的文化理想是园林主题拟定的基本依据网师园位居苏州古城东南隅壹深巷之内,占地9亩,属于苏州古典园林中小而精巧的壹类。
虽然其面积不大,但造园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十分深入,全园布局紧凑,主题清晰,于叠山理水之中显示出高深的文化修养,从而给人以十分典雅蕴藉的文化享受。
于传统文化中,“渔樵耕读”被美化为壹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渔翁是“隐逸”的象征,网师园即“渔父钓叟之园”。
网师园的隐逸主题,历数百年而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与园林
园林是典型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产物,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自古以来,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欣赏山水自然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山水风景陶冶了文人的情操,山水诗文也占据文坛半壁江山,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文人的风尚。
对文人而言,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如营造“第二自然”——园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一位痴迷的“园林”爱好者,在中国古代文士园林史上,备受关注,地位极高。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有提到园林之处,如《寻春题诸家园林》本身就是以园林为题,而《北亭卧》、《秋池独泛》、《春日闲居二首》、《酬吴七见寄》等,也都或写园中景物,或记园中生活,在他的《庐山草堂记》中,白居易则叙述了在自家园林中的乐趣,“仰视山,俯听泉,旁睨竹数云石”,“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颇有几分乐不思蜀的味道。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工作,对造园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情怀丰富,意境深远。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薨,纳阳日,虞祁寒也。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庐山草堂的大概。
白居易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人“独立性思想”和“隐逸情结”融入其中,“陶云爱吾庐,吾亦爱吾屋。
屋中有琴书,聊以慰幽独”,即自比陶渊明的隐逸情怀。
而白居易所提倡的“壶中天地”的园林营造方式,更是备受后世推崇,成为以后士人园林建造的纲领和原则,直到明清时代将“壶中天地”推到极致,即所谓“芥子纳须弥”。
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园林“辋川别业”在当时也颇有名气,这是他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营建的。
王维在“辋川别业”隐居三十余年,此间,他或陶醉于山壑林泉之间,或吟啸于竹馆茅舍之畔,或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山范水”、“练赋敲诗”。
时至今天,昔日的辋川别业早已不见踪迹,但王维在那里写下的《辋川集》却依然流传于世,其中为人耳熟能详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咏的就是辋川别业中的“鹿柴(寨)”和“竹里馆”两
景。
国人好为子孙置产业,至此方知产业与诗书,何者更能千古流传也。
《辋川别业》黄宾虹
或许因为文人营造园林的风气始盛于唐朝,不仅白居易王维如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热衷于修建园林。
柳宗元在长安时,就在西郊有“数顷田、数果数百株,多先人手自封植”(《寄许京兆孟客书》),名为柳园。
其父柳镇曾迎附近的酆乐乡农民郭橐驼为柳园种果树。
郭橐驼的果树结果又早又大又多,柳宗元从他那里学得了一手非凡的园林种植技术,深悟要种好树木,就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还因而亲为郭橐驼立传。
柳宗元对自家的这座园林有很深的感情,以至在因“八司马事件”被贬永州后仍念念不忘,诗句如:“问春从此去,几日到亲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零陵春望》),“九扈鸣已晚,楚乡农事春。
悠悠故池水,空待灌园人”(《春怀故园》)等,都是怀念故园之作。
被贬永州时,柳宗元仍不忘修建园林,他先是对寄居的龙兴寺进行了一番改造,在房的西墙上开了道门,户外还造了一个廊轩,取名为“西轩”(《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后来又为龙兴寺修建了一座东丘园林(《永州龙兴寺东丘记》),在两者被“天火所迫”烧毁后,他又在法华寺西边修建了一座西亭园林(《永州八记》)。
柳子厚爱园之深,不仅在于他的屡次修建,据韩愈《柳州罗地庙碑民》记载,在后期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曾带领柳州人民修建整条街道,在道旁栽种树木花草,堪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第一人。
提到园林,就不能不说以园林著称的苏州。
而苏州著名的园林沧浪亭,就是北宋诗人苏舜卿的故居。
苏舜卿“时搒小舟,幅巾以往”,在此清幽宁静的山水氛围中他感到“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并留下了千古名篇《沧浪亭记》,而苏舜卿所留下的惟一一首词,题目也为《水调歌头.沧浪亭》。
时人范仲淹、欧阳修都对苏舜卿欣赏有加,欧阳修评价他说“子美笔力豪依,以超迈横绝为奇”。
在苏舜卿买下沧浪亭时,欧阳修还曾应邀作过一首《沧浪亭》诗,其中戏谑道: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
沧浪亭
明代“吴门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并擅,他曾与苏州名园、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园主王献臣过从甚密。
王献臣常邀文宴饮、赏游,文征明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
便应园主王献臣之请,作了《拙政园记》,画了《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并各赋其诗,还亲自栽下紫藤一株,成为苏州一绝。
今日拙政园匾额”远香堂“相传为文征明所书,拙政园香洲的玉兰堂,相传为当年文征明作画之所在。
而文征明手书于西山“雪香云蔚”亭的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更是把拙政园的山林野趣描述的淋漓尽致。
拙政园
除了建造园林,用诗文描述园林之外,文人对园林设计也各有自己的见解,对园林建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园冶》,就是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的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而文震亭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也都有论及园林规划、叠山、理水、置石、建筑、植物配置的部分,是文人造园专著的代表,是文人园林的理论总结。
然而,建造园林这种风雅的事情,毕竟只有少数做官的文人才能参与,对大部分贫寒的读书人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
苏子美可以一掷千金,用四万钱买下沧浪亭,而杜子美却只能在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萧瑟地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