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警察“教科书式执法”因规范获赞许》写作指导及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①2018年网络上热传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视频中执法人员无论是执法程序还是现场指令等都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式的规范性,被网民称为“教科书式执法”。“教科书式”成了2018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意为“规范的”“典范的”等,形容某事做得非常标准、规范。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创造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请展开想象,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范文:警察“教科书式执法”因规范获赞许
对违停的无牌车辆执法时,当事男子做出对峙姿态;口头传唤,男子不配合;连续三次警告,男子声称没有驾驶证;使用警用催泪瓦斯,家属阻挠并骂“神经病一样的”;武力升级,提示无关人员避开,对男子用警棍制服并强制带离;面对周围人拍视频,提示“你拍可以,但是你不能断章取义”……这几天,上海警方“教科书式执法”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而被称为“教科书式执法第二集”的贵州省毕节市警方检查酒驾时的一段执法视频,也进入公众视野。
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2016年,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围绕刑事、治安、交警等现场执法时遇到的具体问题,统一视频演示执法的规范与标准。上海、贵州的执法虽被冠以“教科书式执法”,却并非孤例,而是目前执法常态。
规范执法进入公众视野,得到普遍认可,由此透露出一些信息,无论对执法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启示意义。
对执法者来说,最大启示意义在于,必须严格执法,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有理”,指执法者实体和程序上的任何行为、决定,都要“师出有名”,于法有据。两起“教科书式执法”,从最初警告到最终武力制服,警方在每一环节所做的,都能找到法律上的依据,执法对象和公众无可指摘。“有节”也好理解,就是执法手段应有所节制,能用缓和方式解决,就不要采取激烈方式。先警告;无效,用催泪瓦斯;还无效,动用警械,暴力色彩逐步升级,反映了警方执法的节制。如果一上来就动用警械,执法恐怕很难被认为正当、合理。
我想重点说说“有利”。执法语境下,其含义是指执法应实现于社会有利的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效果,执法必严不可或缺。毋庸讳言,前些年,一些暴力执法事件引发负面舆情,个别执法机构、人员为规避舆情,存在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情况。遇到被执法对象抗法等情况,不能严格依法处置,社会效果是不利的。在规范执法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执法者用足用好执法手段,包括强制手段,是执法必严的要求,在实现法治效果的同时,也会得到公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设想:如果警方采取的手段超出法律规定范畴,如果不经警告上来就武力解决,如果因为被执法对象抗拒执法有所“松动”,执法还能像现在这样,收获无数点赞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教科书式执法”之所以成功,恰在于它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实现了最好的法律效果。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审题:审读材料,事件“教科书式执法”,关键词:标准的、规范的。文本倾向是肯定这一做法。学生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肯定其规则性、标准性。
素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1.近日,江苏海安交警在检查中发现一辆车辆脱保,拟依法扣留。违法行为人对交警不满,并拿出手机拍摄。警官陶其冬冷静解释相关法律法规,不惧违法行为人的叫嚷威胁,坚决执法。网民点赞说,陶警官就是“李云龙”
2.罚款和扣分作为一种治理手段,不能过度利用甚至滥用。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既要有“问题意识”,看到交通违规行为的安全隐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过程意识”,明白社会文明的塑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时间和过程。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对交通违规行为的规训与惩罚才会张弛有度、刚柔并进。
3. 2018年1月11日,在石芽岭公园路口,一辆12次违法未处理的车辆在被交警拦停检查时,紧闭车门拒不配合。深圳交警在对其劝解并告知检查的目的以及妨碍执法的严重性。经多次警告无效后,采取破窗强制措施,并因阻碍执法行为被依法拘留10日。2018年5月6日,在布吉一小区停车场出入口,一男子因违停挡路,不服从交警指挥,并辱骂交警,被采取强制措施制服,并因阻碍执法行为被依法拘留10日。
结构层次:总分总
教科书式执法正确的原因:从执法者的角度:以法律为准绳,规范标准
从社会影响角度:法治社会,法律是为百姓服务,而不是武器。
举例论证:执法过度,舆论导向,对比论证
立意:点赞教科书式执法
依法该出手时就出手
范文:警察“教科书式执法”因规范获赞许
对违停的无牌车辆执法时,当事男子做出对峙姿态;口头传唤,男子不配合;连续三次警告,男子声称没有驾驶证;使用警用催泪瓦斯,家属阻挠并骂“神经病一样的”;武力升级,提示无关人员避开,对男子用
警棍制服并强制带离;面对周围人拍视频,提示“你拍可以,但是你不能断章取义”……这几天,上海警方“教科书式执法”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而被称为“教科书式执法第二集”的贵州省毕节市警方检查酒驾时的一段执法视频,也进入公众视野。
近年来,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效。2016年,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围绕刑事、治安、交警等现场执法时遇到的具体问题,统一视频演示执法的规范与标准。上海、贵州的执法虽被冠以“教科书式执法”,却并非孤例,而是目前执法常态。
规范执法进入公众视野,得到普遍认可,由此透露出一些信息,无论对执法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具有启示意义。
对执法者来说,最大启示意义在于,必须严格执法,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有理”,指执法者实体和程序上的任何行为、决定,都要“师出有名”,于法有据。两起“教科书式执法”,从最初警告到最终武力制服,警方在每一环节所做的,都能找到法律上的依据,执法对象和公众无可指摘。“有节”也好理解,就是执法手段应有所节制,能用缓和方式解决,就不要采取激烈方式。先警告;无效,用催泪瓦斯;还无效,动用警械,暴力色彩逐步升级,反映了警方执法的节制。如果一上来就动用警械,执法恐怕很难被认为正当、合理。
我想重点说说“有利”。执法语境下,其含义是指执法应实现于社会有利的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效果,执法必严不可或缺。毋庸讳言,前些年,一些暴力执法事件引发负面舆情,个别执法机构、人员为规避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