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鼠德佩罗》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鼠德佩罗》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浪漫鼠德佩罗
《浪漫鼠德佩罗》读后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六(1)张钰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这就话我们都明白,最近,我就看了一本能让我进步的书《浪漫鼠德佩罗》。
这本书是英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写的。
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鼠,他叫德佩罗·缔林。
他有一双大耳朵,从小体弱多病很不容易才长大。
于是他跟着哥哥姐姐整日在图书馆啃书,久而久之,他学会了认字、学会了阅读,他最喜欢读那些“英雄救美”的故事。
由于一次意外,他认识了一个叫“豌豆”的公主,且爱上了她,而美丽的公主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小老鼠。
后来,因为女仆的嫉妒,和在坏耗子的唆使下,可怜的公主被他们绑进了地牢里。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德佩罗立马挺身而出,单枪匹马地救回了公主,使她脱离了危险。
小小老鼠不但上演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英雄救美”的浪漫剧。
而且证明了:只要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德佩罗可以让我们知道“爱”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让大人们懂得,“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书,并不是个少儿不宜的。
德佩罗单凭一根缝衣针就能救出豌豆公主,这说明,爱是伟大的,爱是光明的,爱是美好的,爱是充满着魔力的。
最后我希望,人人都有一颗真挚的、充满爱的光明的心。
指导老师:张海燕
第二篇:浪漫鼠德佩罗读后感
浪漫鼠德佩罗读后感
德佩罗·蒂林是一只小老鼠,他从小体弱多病,好不容易才长大。
德佩罗作为一只老鼠,算是一个“鼠才”,勇敢是他最大的优点,爱冒险,爱音乐——这些在人类世界很正常,但在老鼠世界很不正常,并且,他不怕猫,不怕人类,是只特殊的老鼠。
特殊的他,还有一对大大的耳朵,小小的身躯,身高是正常老鼠的一半,对于整个鼠群来说,他很微不足道
他很喜欢城堡的图书馆,跟哥哥姐姐们在图书馆里吃书度日,阳光像流水般从高高的彩色玻璃窗倾泻进来,形成一块块黄色的斑光,在这里他学会了认字,而且热衷阅读,尤其喜欢那些英雄救美的故事。
他非常爱听国王的音乐,诚心诚意地倾听着,音乐使德佩罗的心灵变得开阔了,轻快了。
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位叫作豌豆的公主,公主也喜欢上了这只可爱的小老鼠。
因为女仆米格的嫉妒和坏耗子罗斯库洛的憎恨,可怜的公主被坏耗子跟恶女仆关起来了,被他们胁持进了黑暗的地牢。
这时德佩罗挺身而出,冲破重重困难,单枪匹马营救公主脱离了危险。
还从此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小德佩罗上演了一出不可思议的英雄救美的浪漫剧。
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德佩罗是一只有主见有梦想有爱心的
老鼠,我非常喜欢它。
我希望也能和它一样,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梦想的人。
同时,我也被德佩罗的勇敢、自信和坚强给震撼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只要有爱,一切皆有可能;懂得了一切世间真理——爱、友谊、宽容、勇气、救赎和坚毅的道理。
我的爸爸妈妈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爱,我也给了他们许许多多的爱,那是真实的爱,刚才我说的那个故事德佩罗也给了公主许多的爱,这也是真实的爱。
我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什么叫“爱”。
这个故事了也包含了勇敢的道理,我独自想了想,德佩罗是个弱小多病的老鼠,他还能救一个人,地牢里像迷宫,无边无际,还没有光明,这就是他的勇敢,他的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
我今后也要向德佩罗好好学习,遇到困难不低头、不害怕,充满信心地向困难挑战,做一个勇敢的人。
德佩罗他的善良、勇敢、坚强也充分的鼓舞了我,就像我学拉丁舞时,一开始时练功怕吃苦,也学得不好,想中途放弃。
不过最后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坚持了下来。
这更让我明白了德佩罗坚持不懈的精神,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就是成功。
是呀!只要勇敢,只要心中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爱是伟大的,充满光明的、无私的,更是有无限力量的。
在我们身边,应该多一份这样的爱,因为只有爱,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健康、美丽、和谐。
503罗希玥
第三篇:《浪漫鼠得佩罗》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获得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书《浪漫鼠得佩罗》。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得佩罗的老鼠。
它从小体弱多病,和哥哥姐姐们生活在一起,它喜欢读《英雄救美》的故事。
有一天,它喜欢上了一个名叫“豌豆”的公主,公主也喜欢上了它。
因为女仆讨厌耗子,可怜的公主被他们骗到了一个黑暗的地牢,得佩罗单独一个人救出了公主,使公主脱离了危险,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只要有爱,一切皆有可能。
因为爱是伟大的,是光明的,是充满力量的。
在我们生活中也同样……
前段时间我国玉树地区遭受了大地震,好多人都被压在厚重的水泥或者钢筋板砖瓦下面,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
可是好多人还是活了下来!因为他们心中有爱,他们为了要见到自己的亲人,他们要活下去。
这就是一种爱的力量,是爱支撑着他们,给他们一种要活下去的信念。
所以,“爱”,这个字大家都会说,它既简单又复杂。
朋友之间的爱,亲人之间的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
“爱”吧!
第四篇:《浪漫主义的根源》读书笔记
伯林的浪漫主义研究
【摘要】以赛亚·伯林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浪漫主义的根源》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伯林对浪漫主义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中。
伯林并不打算为浪漫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而通过采取回溯浪漫主义的历史,解读其代表人物的观点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他所理解的浪漫主义。
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研究对文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字】伯林,浪漫主义,思想运动
berlin’s research about romanticism
abstract:isaiah berlin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british philosopher and historian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roots of romanticism is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it is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berlin’s research about romanticism. berlin is not intended to define what is
the exact meaning of romanticism,he demonstrates what it is that he thinks romanticism to be by take an approach to look back upon the history of romanticism and unscramble the opinion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s. berlin’s research about romanticis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words:berlin, romanticism,moves of thought
《浪漫主义的根源》并非是以赛亚·伯林为浪漫主义所著的书,而是后辈根据他在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演讲收集整理而成。
尽管是一本依赖于脱稿演讲的集子,伯林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依然不减其大师风采。
伯林学识渊博,旁征博引,忆古诉今,本书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全书由六章构成:寻找一个定义、对启蒙运动的首次攻击、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拘谨的浪漫主义者、奔放的浪漫主义、持久的影响。
一
伯林首先表示自己不愿陷入界定浪漫主义的困境中,只想向众人传达
他所理解的浪漫主义。
在《编者序》中提及伯林的一段笔记,“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所以伯林采取的是一种迂回委婉的研究方法,“不仅是思想史,就连其他有关意识、观念、行为、道德政治、美学方面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主导模式的历史。
”“为了确定一种文明,为了阐明该文明的种属,为了理解人存身其间思考、感受、行动的世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地分离出这种文化所遵从的主导模式。
”伯林认为浪漫主义也是一种主导模式。
伯林的论题是“浪漫主义运动是一场如此巨大而激进的变革,浪漫主义之后,一切都
不同了。
”伯林认为浪漫主义的兴起之处既不在英国,也不在法国,而在德国;而且伯林所谈论的浪漫主义不是一种随处可见的永恒的精神状态,而是特定历史阶段发生的事件即十八世纪后期发生的革命。
浪漫主义是继启蒙运动之后兴起的,打破了启蒙运动所创造的安静和谐的社会局面。
两者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伯林认为两者之间无任何关系可言,甚至可谓是背道而驰,启蒙运动强调的是集体的普遍的,浪
漫主义追求的是个体的特殊的。
在1760年到1830年之间,欧洲意识领域中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人们普遍的开始接受信仰的状态是最重要的这一道德态度即情感的纯洁、完整、投入、奉献。
伏尔泰关于默罕默德的戏剧、人们对悲剧的不同态度都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
司汤达、歌德、尼采、海涅、施莱格尔等杰出的作者都对浪漫主义下过定义,但这些叙述中毫无共同点。
不仅对浪漫主义的界定混乱无章,各家对浪漫主义的特点的说法也是繁杂不一。
浪漫主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
伯林不认同洛夫乔伊和博厄斯认为无法谈清浪漫主义真义的看法,伯林相信“浪漫主义运动的确存在,它的确有个中心概念,它的确引起了思想革命。
”伯林也不赞同瓦雷里和库奇勋爵的失败主义,伯林再次强调浪漫主义运动是迄今为止西方意识最重大的变革,最重要的思想运动,他坚持利用历史的方法解释清楚他心中的浪漫主义的根本含义。
二
西方传统的三个支柱性命题:一是所有的真命题都能得到解答,无法
解答的问题不能称之为一个问题;二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三是所有答案必须是兼容性的。
启蒙运动队这一传统做出了修改,认为传统不是获得答案的方法,正确运用理性是发现答案的唯一方法。
启蒙运动也是一种主导模式,它的一般模式是生活或自然。
理性首先在物理和化学领域获得成功,继而发展到政治、伦理、美学等更加复杂的领域。
启蒙运动虽然对于具体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例如人性、灵魂,但是形成了一个共识:美德最终在于知识;只有理解自我,掌握方法,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所有的美德是相互兼容的。
在启蒙运动内部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声音,孟德斯鸠强调地域、土壤、气候、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这些提供人们生活所需和成长环境的因素对与人的欲求和选择具有重要的制约甚至决定的重要意义。
孟德斯鸠还认为世上并不存在永恒的东西,必须要灵活应对。
休谟的观点更值得注意,休谟对启蒙运动的两个命题存在怀疑:首先是,我们能否直接感知到因果关系,他认为因果关系不是一种固定的范式,一者并不一定会产生另一者,两者无依赖制约的关系。
休谟的第二个命题的怀
疑更为重要,人无法用逻辑推导出自己如何知道有一个外在客观世界。
他认为外在的客观世界已经作为一个信念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信念不存在推导性。
孟德斯鸠和休谟并没有对启蒙运动产生大的影响,真正对启蒙运动造成攻击的是德国人。
德国的虔敬运动可说是真正的浪漫主义之源。
虔敬运动强调自我精神,反对集体活动。
这是面对通往自我完善路程中的外在困难束手无策时逃向自我这一小块精神之地的自我沉溺。
伯林把这种受伤的民族情感和可怕的民族屈辱的产物说成是酸葡萄心理的宏大表述,“引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心生活方式,大量感人、有趣但是相当个人化和情绪的文学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仇恨”。
对启蒙运动给予了最沉重的打击的是约翰·格奥尔格·哈曼。
哈曼影响了很多作家,例如赫尔德、歌德、克尔凯郭尔。
哈曼认同休谟对启蒙运动的怀疑,信仰是认识宇宙的途径,是一切行为的前提。
法国人善于运用科学的一般性概念来处理问题,但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特殊情况产生的特殊问题。
唯有特殊才有意味。
如果运用科学来解决所
有问题,将会严重扼杀人们的创造性和活力。
科学如果被引进到人类社会中,将会产生官僚主义。
哈曼认为神思、奇想和热情是艺术的必需品。
,艺术应是自由的。
三
伯林继续阐述哈曼的思想观念,还提及了莱布尼茨、沃尔夫、拉瓦特尔等人,是为了说明十八世纪反科学、兴人欲的社会氛围。
哈曼的基本观点是:上帝不是几何学家,不是数学家,而是诗人。
神话承载了生命和世界的神秘性。
威廉·布莱克追求重获对精神因素的控制。
狄德罗宣扬两种人格。
卢梭推崇理性主义。
伯林尽管如此烘托哈曼,但在他看来,真正的浪漫主义之父只是赫尔德和康德。
赫尔德的三个观点对浪漫主义存在重要意义:一是表白主义的观点,二是归属的观点,三是真正的理想之间的不兼容性。
赫尔德认为表白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表白时个体自身具有的特性。
艺术作品也是一种表白。
狄德罗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只与它自身的性质有关,但赫尔德却认为艺术作品还与艺术家的生平、精神状态、写
作动机以及(好范文网:)整体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赫尔德把词语看做表白的重要工具,地域差别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的不同,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与作品关系紧密。
为了了解某种艺术作品,首先得清楚地知道艺术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
归属感建立在了解一个陌生的环境是了解那里的人的基础的观念上的。
这个观点与世界主义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赫尔德认为每个人都体现了他所成长的环境的特征,他的民族的特性。
每种文化都会拥有它自己的重心。
一种文化不应该被另一种文化消灭,每种文化都应保持其最原始的模样,没有一种理想能够得到世界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认可与接受。
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显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所以对于“什么是生活的完美理想形式”这一问题无法得到一个最终的答案,因为真理性的答案是不能同时成立的,是不可兼容的。
每个地域的人类只能按着自己民族的特性追求完美的生活形式,世界上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类群体的生活模式,也不存在永恒的真理、永恒的哲
学。
伯林认为赫尔德反对大同,反对凝固不变,人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看到、了解、经历的世界里。
四
伯林继续在第三讲中未完成的对另外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之父的介绍,同时对浪漫主义进行了拓展,为我们阐述了哲学家康德、席勒和艺术家费希特的理念。
康德反对浪漫主义,崇尚科学。
伯林之所以推崇康德是浪漫主义之父是因为他的道德哲学。
自由是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中心观念存在。
康德认为自由是人不可剥夺的天赋的权利,是区分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的标准,人可以不受限制,完全凭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必须接受相应的规则与准则。
康德反对剥削、欺侮和非人化,反对任何一种人支配人的形式,只有每个人才能为自己做出选择,“人是目的本身”,价值是人愿意为之努力、为之而死的东西,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
康德反对与任何一种自由与道德都不相容的决定论,特别是机械决定论。
人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也有选择是否生病的权利。
人
不需要慷慨与同情,那是一种恶,那是对人的道德和尊严的侮辱。
康德的自然观同样得到伯林的推崇。
在康德之前,人们将自然看做是人最终回归的家园,是人们逃避一切、自我安慰的方法,人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康德则将自然看作是人的敌人,或者是一种材料。
自然压抑了人的天性,抑制了人对自由的欲求。
康德认为人可以通过完全掌握自由,从而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康德完全推崇人的意志的自由,所以他反对任何限制自由意志的方式,反对专制统治,反对权威,唯一值得拥有的毫无限制的自由。
席勒是康德的追随者之一。
席勒坚持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够压倒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他提倡精神性的自由,用“独立”代替“自由”。
人的遭遇不是悲剧,人对境遇的反抗才是悲剧。
人们观看戏剧接受教育,戏剧就具有了某种保护的作用,戏剧是依赖人性而存在的,是为了展示人性特征的行为方式。
席勒学说的核心是“自然是一个本质性的、反
复无常的、或许有因果联系的、或许是偶然为之的实体,而人,具有
道德,能够辨别欲望与意志、责任与利益、正当与错误,能够采取相应的行动,即便因此触犯自然。
”席勒的理念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区别在于人能够用意志自由的选择。
席勒认为人类要经过三个阶段:蒙昧状态、不蒙昧状态、理性阶段。
在蒙昧状态下,人受自然的控制,没有自己的理想。
不蒙昧状态虽比蒙昧状态有所进步,人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但仍然受到自然规则的严格控制。
理性阶段是席勒梦寐以求的黄金时代,而实现的手段是艺术,只有艺术才能解放束缚。
在席勒看来艺术是一种游戏的形式,只有当人类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时才能“调和自然的必然性和严苛的戒律”。
后来的浪漫主义者接受席勒的观点,开始向奔放的方向转变。
费希特是康德的另一个追随者。
费希特说“只要提到自由二字,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来,而一旦说到必然性这个词,我的心就开始痛苦地痉挛”,他极其痛恨“自然的永恒法则及其严格的必然性”。
费希特认为生命源于行动,知识只是认识世界和服务于生活的工具。
自由的滥用会导致暴力,能够制止暴力的不是知识而是道德。
费希特认为人是一系列的行动集合体,不是行动者。
人是一个空间三维体,受到自然的严格限制,能将人解放出来到达完全自由的是精神。
这种精神不是个体的精神,而是共有的精神。
他将个体置于个体之上,进而将民族置于民族之上,民族可以为了本族的发展而攻击他国,这就产生了费希特的国家理论,这使得费希特成为狂热的民族主义者。
五
伯林认同奔放的浪漫主义者施莱格尔的看法:费希特的知识学、法国大革命以及歌德的著名小说《威廉·迈斯特》分别从美学、道德和政治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
费希特提出“自我”,认为自我不是在认识中产生的,而是外力强行进入的结果。
他最根本的观点是“我愿故我在”。
“自我”在冲突与矛盾中产生“非我”,与自我分离,自我的行动非常重要,这可能与政治相联系。
伯林提到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费希特宣扬的并不是沙文主义,而是爱国主义,是为了唤醒德意志的民族精神。
“它主要的思想在于区分生者与死者,区分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与那些直抒胸臆的人,区分附
庸和真品,区分附庸与栋梁。
”
谢林坚持一种神秘主义的活力论。
费希特把自然看做是一种材料,谢林则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是一种精神性的自我展开,世界来源于自然的无意志。
艺术家通过内向的自我挖掘,自我开发,产生创作的火花,完成艺术品的创作,而真正艺术品是尚不具备完整意识的生命,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品是成功的、鲜活的。
费希特的意志理论和谢林的无意识理论结合产生了浪漫主义的核心——象征主义。
简单地说,有两种象征类型:一种是传统的符号,另一种是精神性的象征。
传统符号的象征意义具有规定性、固定性。
普适性。
精神性的象征符号则指向那些无法表达出来的内蕴,就如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物质的帮助。
伯林用“深度”来解释这种不可言说的虚无感。
“深度”是不可穷尽的、具有“不可化约性”,永远无法得到它的全部价值。
这种思想导致了两种现象:一种是思乡情结,另一种是妄想狂。
思乡情结表现为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无限的尽头,永远在追着无限的脚步,
永远都怀着对无限的“向往”。
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基本意象,“努力是行动,行动是运动,运动永不终结——它是永恒的运动”。
妄想狂既存在于浪漫主义乐观主义中,也存在于悲观主义中。
乐观主义认为只要向前进,人类的未来就是美好的。
而悲观主义则认为人类无法战胜世界背后的无意识。
妄想狂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寻找历史的各种阴谋即历史阴谋论等。
具有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因素是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有着崇高的理想,理性、和平、和谐、普遍的自由平等、解放以及博爱,那么法国大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人们认为是因为人们看不见人类社会的大部分不为人类感知的部分,“人性”、“无意识的黑暗力量”、
“生产力”、“理念”类似于这一类的东西。
这一观念派生众多的神义论:马克思主义神义论、黑格尔神义论等。
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是第三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浪漫主义者对其推崇备至的原因在于:第一,它描述了一个自由不羁的意志通过自由而成为天才的过程;第二,它表现出的从诗歌到散文,从迷
醉到科学描述的敏捷的转换,这是艺术作品创作应遵循的理念。
即使歌德对浪漫主义并不看好。
伯林提及“浪漫主义反讽”的概念,伯林说“在施莱格尔看来,反讽是反抗死亡,反抗僵化、反抗任何形式的一成不变、反抗生命之流冻结的唯一武器。
”伯林在最后提出构成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自由无羁的意志及其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另一个是“试图破除事物具有稳定结构这一观念”。
六
在最后一讲中,伯林提出自己对于浪漫主义的核心的见解。
伯林虽然重提在第二讲中提及的西方的古老传统,但是并未重新解释那三个命题,而是从“知识即美德”这一古老命题入手。
人们对哪种知识才能称得上是美德各持己见,但是“他们都承认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知识”。
这个观点的实质在于人们得遵守美德,美德是事实,事实是科学,科学是知识。
浪漫主义则持着与之相反的主张:一是“不屈的意志”,二是“认为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结构”,这与上一讲的末尾前后遥相呼应。
浪漫主义反对理智与计划,反对标准、规则或公式。
伯林认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