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券市场历史及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的十年 — 2008-2010 信用市场大发展
中期票据横空出世(2008.4),彻底撼动原有的信用债券审批体系,信用 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轨道。 2009年空前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促发了城投类债券群体的大量出现,城 投债与房地产债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低评级信用市场。 2008年四季度信用债暴跌行情,自90年代末以来第一次出现的系统性信 用风险。 交易所依靠城投债的发行上市,以及基金公司、券商自营代客业务的快速 发展,重新在债券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与10年前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估值逐渐成为市场认可的估值体系,以外汇中 心—ICAP合资公司为主的几家中介公司逐渐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报价媒 介,但商业评级公司的评级并未建立起市场公信力。
特征及问题 — 市场割裂与监管割裂
两个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此外还有一个柜台市场 交易所内部还要分为撮合平台和固定收益平台 多个监管者,人民银行监管银行间市场及短融中期票据(通过交易商协 会)、证监会监管交易所及公司债、发改委监管企业债 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在不同类型主体业务范围上都有各自 的发言权
尉文渊下野,管金生入狱,万国证券被规模小于之的申银证券兼并。
故纸堆 — 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
“327”国债期货事件后,交易所国债交易大幅萎缩。 为促进国债流通,支持发行,1995年8月,国家正式停止一切场外债券市 场,证券交易所变成了中国惟一合法的债券市场。 1996-1997年上半年股市牛市中,大量银行资金通过交易所回购进入股市。 1997年6月人民银行发文通知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 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进 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启动。 交易所是场内市场,银行间是场外市场。符合学院派们的“理想”。
特征及问题 — 小众的市场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鲜有散户参与 全社会金融理财的观念是股票 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不多,即便是资产庞大的机构人员也不可能设置过多, 使得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大 机构规模层级差距过大,四大银行和两大保险基本垄断了债券市场2/3的 投资总量,进一步增加其小众的特性 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外界关注的很少,例如证券报只会有一版专版,还 经常和外汇混在一起
特征及问题 — 评级未公信化
国内几家评级公司规模小,基础相对较弱,过度受制于委托评级方 国内数据严重匮乏,难以建立很有效的违约概率计算模型 大量发行人评级为AAA,评级结果如同虚设。通常最差评级仅低至AA, 各券种评级差距不明显 2009年-2010年众多企业评级上调,而2008年几乎未见到企业评级下调, 使得市场机构普遍质疑评级有效性
行情回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2-2003.6,震荡;2003.7-2004.12,大熊市;2005.1-2005.11,大牛市; 2005.12-2007.3,牛皮市;2007.4-2008.6,熊市;2008.7-2008.12,大牛市; 2009.1-2009.12,熊市;2010.1-2010.8,牛市。
1988年4月21日,上海开放国库券买卖,杨百万赶到西康路101号,以开 盘价104元买入2万元年利率15%的3年期国库券,当天下午112元平仓 杨百万在合肥、上海之间不断往返,从最初2万元起家,2个月赚到10万, 后足迹遍布全国,身家百万,90年代初成为上海股票市场第一代大鳄 1988年,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批示:“杨百万搞得比证券公司还好,查 一查我们制度上有什么漏洞”。时任国务委员、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表示: “杨百万这样的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特征及问题 — 衍生品基础不足
理论基础已经足够,人员储备也足够,但受限于制度,使得中国衍生品基 础先天不足 利率互换,利率互换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冲加息降息风险。国外,3M Libor与Fed rate运行趋势一致,但国内的货币市场利率与一年定存、1年 央票利率联动性不强,使得IRS的浮动端成为无本之源 利率期货期权,期货至今没有恢复,期权也无从谈起,事实上,技术上已 经成熟,但监管层顾虑太多 信用违约互换,信用债发行主体基本都是国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信用差 别,国外由于发债主体大多是私营企业/上市公司,所以能够体现出来明 显的行业和企业差别。
中经开为首的多头与万国证券、辽国发为首的空头争斗演化为规模庞大的 对赌。327价格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亏损增加4亿元。
1995年2月23日16时22分13秒,万国证券抛出1056万手合约(折合名义 本金2112亿元),万国账面由浮亏60亿变为浮盈42亿。 当夜,上交所宣布自该笔交易起的交易全部无效。 1995年5月17日,国债期货停办。
故纸堆 — 3∙27国债期货事件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327”是国债 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5年6月30日到期的3年期国库券“923”,发行 总量240亿元,票息9.5%。 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仅2.5%,并且没有价格、成交量异常变动处理机制。 1994年高通胀,财政部追加保值贴补率,固定利率国债变为浮动利率。
特征及问题 — 利率未市场化
国内存在多个基准利率。 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影响1年期债券利率 贷款利率影响债券发行利率上限 超额准备金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 1年和3年央票利率也一定程度上承担基准利率作用 各基准利率变动特别是存贷款利率变动不由央行决定,央行可能只有提议 权和日常监控权 债券利率事实上有玻璃地板和天花板,总体而言,债券收益率长期变动一 直比较稳定,对利率衍生品的需求并不迫切
短期融资券一鸣惊人(2005),揭开中国信用市场快速发展的序幕。
新的十年 — 2006-2007 平稳发展
2006年出现牛皮市,2007年则呈现持续下跌的熊市。债券市场经历200305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轨迹转入暂时平和期。 五大国有银行、国开、邮储、人寿、平保等构成的银行间市场买方第一方 阵逐渐成形,银行间市场作为债券市场主体的地位全面确立。 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债券市场主营销售交易的卖方金字塔结构逐渐成形。 商业银行纷纷成立投行部门,并垄断短融和日后的中票承销发行。 为配合2005年启动的汇改,人民银行重点在人民币外汇市场进行创新和建 设,人民币远期、掉期等市场快速发展。 Shibor诞生(2006.10),但缺乏有效的拆借市场。
一起探讨中国债券市场
2010年9月
目录
一、故纸堆
◆国库券及杨百万 ◆3· 27国债事件 ◆银行间市场成立
二、新的十年
◆2000-2002 积蓄力量 ◆2003-2005 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 ◆2006-2007 平稳发展 ◆2008-2010 信用市场大发展
三、行情回顾
四、中国债券市场特征及问题
◆利率未市场化 ◆评级未公信化 ◆衍生品基础不足 ◆市场割裂与监管割裂 ◆小众的债券市场
海通证券、申银万国等一批大中型券商活跃在债券市场,是市场中举足轻 重的力量。四大银行等大型机构尚未深度参与债券市场。
南京商行异军突起,在银行间市场取得和四大行平起平坐的地位。
新的十年 — 2003-2005 银行间市场快速发展
四大银行等巨型机构相继投入资源,逐步深度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国 性商业银行逐渐成为银行间市场以及整个债券市场的主导力量。南京商行 等早期弄潮儿逐渐失去巨大的影响力。 2003年的债券市场暴跌,以及2003-04年证券行业的大衰退,使得上交所 失去主要债券市场的地位,债券一级和二级定价权全部转至银行间市场。 人民银行开始推动创新,但收效不大。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熊猫债券 等相继推出,但基本无人相应(2005)。 商业银行金融债(2005)和次级债(2004)出现,成为债券市场重要品 种。
新的十年 — 2000-2002 积蓄力量
1998-2000年,保险公司、农信社、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等陆 续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市场基本的制度规则相继发布,如《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 主协议》(2000.7),净价交易(2001.3),双边报价(2001.7)等。 交易所市场仍具有相当影响力和活跃度,二级市场定价权在上海交易所。
故纸堆 — 国库券及杨百万
1981年起恢复国库券发行,48亿元,购买国 库券被认为是爱国表现 直至1988年国库券才试点允许流通转让 1991年,时任国债司副司长的高坚推动了国 债承销团制度的建立 国债第一次招标发行的传奇,红塔山烟盒, 1995年,上海锦江饭店 1996年1月,国债开始电子化招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