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探析

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探析

一、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 并将多数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在中学生中,这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 在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往往会模仿大多数同学的行为和态度。
二、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
1、安全感需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往往缺 乏自信和安全感。因此,他们会倾向于模仿大多数同学的行为,以获得一种安全 感。
除了上述心理机制外,从众行为还受到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个人对 群体意识的认同程度、自我概念与群体规范的匹配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 为。此外,个人的心理状态、情绪状态等也会影响其从众行为的程度。例如,当 一个人感到焦虑、不安或者缺乏自信时,他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采取从众行为。
综上所述,从众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复杂的,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面临的压力、自我保护机制以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 认识到从众行为的利弊,合理利用其优点的同时避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 如,在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避免盲目跟从他人;也应该积极 寻求与他人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四、如何应对从众心理
1、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中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 考能力。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并勇于表 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2、增强自信心:中学生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自信 心是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重要支撑力。只有拥有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坚持 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避免过度依赖从众心理。
三、从众心理的利弊
1、优点:从众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通过模仿 大多数同学的行为和态度,中学生可以更快地融入集体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环 境。此外,从众心理还可以帮助中学生避免特立独行所带来的孤立和异化感。

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

从众心理及原因分析作者:崔慧慧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1期摘要:从众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真实存在的压力或想象的压力)下,表现出来的与单独一个人行动时不同的,与群体的大多数保持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等行为被看作是从众的最好写照。

“顺从”、“接纳”、“服从”等都是从众的表现形式。

个体、群体和情境被普遍认为是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

关键词:从众;群体压力;行为;心理一、从众的概念和实验研究(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是指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表现出的与群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

从众不仅仅是与他人一样的行动;而是只个人受他人行动的影响。

从众不同于单独一个人时的行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大多数把从众行为界定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换句话说,“从众是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盲目的“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被看成是从众的昀好写照”。

“顺从”、“接纳”、“服从”等都是从众的表现形式。

西方文化(个体主义文化)不赞赏屈从于同伴的压力,比如在北美和欧洲,人们通常会给从众贴上“服从”“屈从”“从众”等消极的标签。

在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集体主义文化)通常赋予从众“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精神”等积极的含义。

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忍耐、自我控制、成熟的象征(Markus & Kitayama,1994)。

(二)从众实验研究20世纪 30年代以后,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在实验室对从众现象进行研究,其中,昀著名的研究分别是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1.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所做的“自动移动光效果研究”,证实了在实验室情境下社会规范的形成。

实验的第一天,在黑暗的房间内,每次进入一个被试,报告光点移动的距离。

第二天,参加过第一天的实验的三个人同时进入黑暗的房间报告光点移动的距离……接下来的第三天、第四天不断重复这样的实验。

从众心理的调查报告

从众心理的调查报告

从众心理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目录目录 ????????????????????????????1抛砖引玉????????????????????????????2活动计划表???????????????????????????2开题报告表 ??????????????????????????? 2大观从众——《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结题报告》 ????????????????????????? 3实践出真知?????????????????????????7 画龙点睛 ??????????????????????????10众说纷纭 ??????????????????????????10煮酒论英雄??????????????????????????13问卷调查 ???????????????????????????15心理测试问答 ????????????????????????????16导师评价 ???????????????????????????16关于青少年从众心理群英荟萃课题组组长:陈攀洁课题组成员:谢淑芬王丽颖王茵宋骅黄佳垒指导老师:王欢欢抛砖引玉在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中,同学们研究领域实在是五花八门:手机、校服、针灸等等,我们也不甘落后,我们绞尽脑汁地想研究一门新颖的课题,我们的组员提出了研究“从众心理”的建议,几经讨论后,我们一致通过此案,要研究“从众心理”——在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又是一门科学性的领域。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虽说是普遍现象,但大家了解其表面,特别是青少年,只识浅浅皮毛,如果不加以提醒及有效纠正,那么这种心理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要研究门课题。

很快,我们交了开题报告,便开始着手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组全体成员先是开了一次会,分配好各自的工作任务,讨论决定好活动时间、地点及内容,之后,我们逛书店、上网、问卷调查,甚至是走入商场街道亲自做实验。

从众心理相关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多数人影响,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方式。

这一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于个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讨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本实验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实验场景,观察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2. 探究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的影响;3. 分析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危害。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0名,年龄在18-22岁之间;2. 实验工具:自制问卷、实验场景模拟;3. 实验过程:(1)将10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人;(2)向每组发放自制问卷,要求被试者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学号,并匿名作答;(3)向每组被试者展示一个模拟实验场景:一个房间里有一盏灯,被试者需判断这盏灯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实验中,每组被试者将轮流进入房间观察灯光,并判断其是否正常;(4)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会给予被试者以下提示:多数人认为灯是正常工作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被试者需在听到提示后立即回答;(5)记录被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包括同意多数人观点的比例和独立思考的比例;(6)实验结束后,向被试者说明实验目的和意义,并回收问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群体压力下,约70%的被试者表现出从众行为,即同意多数人观点;2. 30%的被试者保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3. 从性别角度看,女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男生;4. 从年级角度看,低年级学生从众行为比例高于高年级学生。

五、讨论与结论1.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这可能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关;2. 群体压力对个体决策具有显著影响。

在群体中,个体容易受到多数人观点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行为;3. 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两面性。

社会从众实验报告

社会从众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它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次社会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从众现象在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和表现。

2. 分析影响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3. 探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选取了我国某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2. 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随机分组。

每组学生10人,共分为10组。

每组学生在准备阶段需完成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其从众心理倾向。

(2)实施阶段:将每组学生带到实验现场,即一个封闭的教室。

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引导,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观察其从众行为。

(3)总结阶段: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 实验工具(1)问卷调查:用于了解学生的从众心理倾向。

(2)实验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从众行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从众现象的普遍性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从众行为。

例如,在回答问题、选择答案、完成任务等方面,他们都倾向于与大多数同学保持一致。

2. 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1)群体规模:实验结果显示,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现象越明显。

当群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时,个体更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群体一致性:实验结果显示,群体成员意见越一致,个体从众的可能性越大。

当群体成员意见分歧较大时,个体从众的可能性降低。

(3)个体性格:实验结果显示,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更容易从众。

相反,性格外向、独立的学生从众的可能性较小。

3. 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众心理使得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守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阿希从众实验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
消极的影响则表现为:过度的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性的压抑,阻碍独立思考 的能力。同时,盲目的从众也可能导致失去自我,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引发 群体行为的不理性,如盲目投资、过度消费等。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面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1、培养自信心: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这样可 以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依赖。
因为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而选择相似的职业规划。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 同龄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们去适应群体,以获得认可和安全感。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2、缺乏自信: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缺乏自信,因此他们更倾向于 依赖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在大学校园里,从众心理的现象多种多样。例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选择 随大流,即使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也会因为担心与他人不同而选择沉默。有些 学生则是在生活消费上追求名牌,盲目从众,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有一些学 生在择业方面,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2、提高批判性思维:教育大学生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接受他人的 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做出决策。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3、增强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 解自己的行为动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
四、如何应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

从众心理调查报告从众心理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探讨从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主要是来自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域背景的人群。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调查结果显示,从众心理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倾向于从众行为。

这些情境包括购物、时尚潮流、社交活动等。

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表明,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认同感的需求是根深蒂固的。

二、从众心理的原因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原因,我们在调查中设置了一些相关问题。

结果显示,人们从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社会认同:人们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以获得归属感和满足心理需求。

2. 不确定性回避: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境时,人们倾向于从众,因为他们相信他人的选择更可靠,能够减少风险和错误。

3. 群体压力:人们可能因为害怕被孤立或排斥,而选择从众行为,以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或矛盾。

三、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下降,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出现盲从和错误的判断。

在社会层面上,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社会的同质化和缺乏多样性。

当大多数人都追随同样的潮流和观点时,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可能受到限制。

此外,从众心理还可能导致社会出现群体性的错误决策,因为大多数人都倾向于从众,而不愿意质疑和思考。

四、应对从众心理的方法面对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1. 增强自我意识:通过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从而减少对他人意见的依赖。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社会心理学研究-从众心理

抑制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 决策时过于依赖群体观点,从而 抑制了个体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
考能力。
缺乏判性思考
当个体倾向于跟随群体意见时,他 们可能缺乏批判性思考,不会对信 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抑制独特观点
从众心理可能导致群体中缺乏独特 和新颖的观点,因为个体往往不愿 意提出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
群体影响
广告商可以利用群体影响,通过口碑营 销、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让消费者觉 得大多数人都喜欢某个产品或服务,从 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公共舆论引导
媒体报道
通过媒体报道,政府或组织可以 引导公众舆论,使人们相信大多 数人支持某观点或政策。例如, 强调民意调查结果或群体意见。
社会运动
利用从众心理,发起社会运动或 倡导特定价值观。例如,通过大 规模集会或游行,让人们觉得大
解释
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 心理现象,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 生活中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特性
群体压力
个体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 来自于他人的评价、看法或行为。
行为一致性
个体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避免被视为与 众不同或不合群。
自我保护
个体为了避免被孤立或受到排斥,倾向于选 择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
04
从众心理的现实应用
广告营销
1
广告策略
利用从众心理,广告商可以通过强调大 多数人都选择某产品或服务来吸引消费 者。例如,使用“销量领先”、“超过 90%的人选择我们”等广告语。
2
品牌形象
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商可以影响消 费者的选择。例如,通过广告展示某品 牌被广泛接受和喜爱,从而促使消费者 选择该品牌。

宁夏中职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

宁夏中职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

宁夏中职学生从众心理现状分析作者:陈冲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6期摘要:目前中职在校学生基本是经历中考失败打击的学生生,在校学习期间盲目从众的心理比较严重,文章通过对宁夏中职学校的200名中职生的从众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中职生盲目从众心理成因,从多个角度提出应对的策略,以期引导中职教师对当前中职生的盲目从众心理状况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中职学生从众心理调查研究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2(c)-0000-001概述本研究采用周步成教授主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试》[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作为测试工具,随机抽取宁夏农业学校、宁夏交通学校、宁夏机电学校2010级的中职班级6个,样本数为216名,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1.7%,其中男生92名,女生106名,男女生比例1:1.15,年龄比为:15岁:16岁:17岁=23:124:51。

可以看到,本次调查的男女生没有严重的失衡,62.3%的学生为16岁,入学的学生基本上为当年的初中毕业生。

2宁夏中职学生从众的心理特点1、宁夏的中职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普遍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宁夏的中职学生从众心理具有普遍性。

调查中,95%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生活的自主性、独立性比较弱,在生活、学习上依靠别人想法比较强烈。

中职学生处在少年期结束、青年期开始的阶段,一方面渴望着自己成长,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独立性相对较差现实,生活的阅历和对事物价值观判断能力比较欠缺,在人际关系上和对环境的适应上常常出现焦虑和困惑,甚至不知所措.另外,在访谈中,一个班的学生把衣服带回家去由父母洗的比比皆是,问及原因时有67%的学生认为大家都这样,自己也可以这样。

【参考文档】从众心理研究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参考文档】从众心理研究报告-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从众心理研究报告篇一: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社会心理学从众实验报告一从众心理的意义: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又俗称“随大流”。

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

二从众心理的利与弊:从众心理带给人们的好处是具有保护作用。

在一个集体里,往往会在作出某种决定之前,通常会以不同方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往往是多数人的意见相同,这个时候就要以从众心理行事,赞同多数人的意见,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大家才觉得你是好人,是个懂味的人,才会受到大家欢迎,才不致遭到大家反对排挤,才不致受伤害。

否则,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公敌,就会受到冷落,受到排挤,受到伤害,不招人待见。

从众行事也会坏事,会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是灭顶之灾。

从众会让人盲目,盲从,缺乏理性,因而会做出十分错误的事情,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三研究从众心理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众现象比比皆是。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小实验,来了解对方的从众心理,其实在我们看来,了解其从众心理也是了解其本人一些特点的过程。

从众心理有利有弊,研究从众心理也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学会更好的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四实验方案、施行步骤以及结果:1 实验方案我们的从众实验模仿了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我们选取了3幅图片,在不同的地点被试者,让被试者与我们事先安排好的假被试一起完成该试验,假被试会经过思考,全部选择错误的答案,最后让真被试者选择。

记录实验结果。

2 实验步骤1.2.3. 试验时间:201X年5月18日星期日。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及行为分析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学生的从众行为,认为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根据其内心和表面反应的一致性进行类型划分,大学生从众行为在学习、择业、入党、消费和恋爱等方面表现的最为典型。

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是促成大学生产生从众行为的两类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从众行为具有双重作用。

大学生从众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策略进行管理。

一.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不论是认知还是情感,不论是意向还是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群体和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很强烈,有可能较微弱.?作为个体,面对外界的诸种影响,可能自觉地接受,也可能不知不觉地接受,甚至是出于无奈而被迫地接受,结果,使个体行为与群体习惯相一致,或使群体中少数人的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相一致,这些都是从众行为.?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一般来说,从众心理带有被迫性,它是一种在外来压力的情况下而做出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并非出于个人的自觉自愿。

? ??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从众行为产生是四种需求或愿望的体现:(1)与大家保持一致以实现团体目标;(2)为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好感;(3)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现状;(4)不愿意感受与众不同的压力。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 二.大学生从众行为表现?????? 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有着很强的独立性,但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不少的大学生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恋爱从众有人把大学四年中恋爱人数的轨迹分为低平期、高潮期和缓降期三个阶段。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

比如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东京核辐射,大家都去抢盐巴,超市都抢光了,这种现象其实从心理学角度讲是典型的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概念,自己搜一下,相关的社会现象也非常多,小孩子选学校,高考选专业,买东西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路上遇见乞丐,大家都不给钱你也不会给钱,大家都给钱你也会给钱。

有三个人同时抬头看天,你肯定会跟着看天。

公交车上有一个空位,但是空位周围站了一群人,你可能也不会选择做在这个空位上。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现状分析摘要: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从众行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利有弊,不可一概而论。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共同的语言、价值观和较为一致的行为方式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执行和社会文化的延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若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地盲从,则可能给社会或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从众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众行为具有正负效应,人们遇事应该理性思考尽可能地减少盲目从众行为。

关键词:从众行为心理研究分析引言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

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本文拟对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行为的利弊进行分析。

1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消费行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决策不仅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从众心理的左右。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心理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尤为明显。

一、从众心理的表现形式1、消费行为的一致性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某一款新的电子产品、服装品牌或者化妆品流行起来时,很多大学生会纷纷购买,即使这些产品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这种消费行为的一致性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

2、追求品牌和时尚大学生往往会关注时尚潮流和品牌信息,当某个品牌或某种时尚风格在同学中受到广泛认可和追捧时,他们为了融入群体,获得认同,也会倾向于选择这些品牌和时尚风格的产品。

3、消费场所的选择在选择消费场所时,大学生也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比如,当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去某个商场、餐厅或娱乐场所消费时,其他同学也会跟着去,认为这些地方是“热门”和“可靠”的选择。

二、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1、群体压力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环境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密切,交流频繁。

在这样的环境中,个体往往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如果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不一致,可能会被视为“异类”,从而遭到排斥或批评。

2、信息不对称在消费决策过程中,大学生可能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了解不充分,而群体中其他人的选择和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参考。

因此,他们会倾向于跟随群体的选择,以降低决策风险。

3、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训练,面对众多的消费选择,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出决策,于是选择跟随他人的脚步。

4、社交需求大学生渴望融入群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通过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消费行为,他们可以增强与同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情感联系,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消费决策的积极影响1、降低决策风险当大学生对某种产品或服务不了解时,参考群体中其他人的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决策失误的风险。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

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调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群体中,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个体性格、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差异性,以期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从众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接着,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了不同大学生在从众心理强度、从众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性。

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了影响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差异性的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的理解,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各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其消费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预示着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

近年来,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在消费行为中的影响逐渐显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众心理,又称羊群效应,是指个体在缺乏足够信息或面临不确定性时,倾向于模仿他人行为的心理现象。

在消费行为中,从众心理表现为消费者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大众认可的品牌、产品或服务。

这种心理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因为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对外部环境和他人评价的敏感度较高。

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消费从众心理进行了大量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了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从众心理研究实验报告

从众心理研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对个体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稳定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本实验设计了一项基于社会心理学原理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2. 探究影响从众心理的主要因素。

3. 分析从众心理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将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参与者将被要求在群体压力下作出决策,而对照组则在没有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作出决策。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决策卡片(每组卡片包含一个简单的问题和两个选项,一个为“多数人选择的选项”,另一个为“少数人选择的选项”)、实验说明、计时器等。

3. 实验步骤(1)招募参与者:随机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要求年龄在18-25岁之间,性别不限。

(2)分组:将30名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3)实验操作:a. 实验组:向实验组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并告知他们将在群体压力下作出决策。

随后,实验者向实验组参与者展示决策卡片,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作出选择。

b. 对照组:向对照组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并告知他们将在没有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作出决策。

随后,实验者向对照组参与者展示决策卡片,并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作出选择。

(4)数据收集: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选择结果,并统计两种情况下选择“多数人选择的选项”的人数比例。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组中,选择“多数人选择的选项”的比例为80%,而在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40%。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更倾向于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观点。

2. 结果分析(1)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倾向于选择与多数人一致的观点,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对高中生从众心理的研究

对高中生从众心理的研究

对高中生从众心理的研究高中生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他们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众心理是一种非常容易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因素。

众心理是指在某个群体中,个体会因为看到别人的行为或意见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在高中生中,众心理的存在会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现象,本文将对高中生从众心理进行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和对策。

一、众心理的影响因素1. 社交需求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社交需求非常强烈。

他们渴望被群体接受和认可,因此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当一个同学做出某种行为或表达某种观点时,其他同学往往会因为渴望被认可而模仿或者赞同。

2. 自我认同高中生正处于自我认同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3. 权威影响在学校里,老师和家长经常是高中生重要的权威。

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当老师或家长对某种观点或行为持肯定态度时,学生往往会从众而为。

二、众心理的表现形式1. 穿着打扮在高中生群体中,许多同学会追随流行的穿着打扮风格,以求得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

当一个同学尝试新的穿着打扮时,往往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模仿,形成一股潮流。

2. 学习成绩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往往是高中生之间竞争和从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一个同学取得好成绩时,其他同学往往会受到激励,努力追赶或者超越他,以求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3. 价值观念高中生对于社会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往往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当一个同学表达某种观点时,其他同学往往会因为从众而采纳或者改变自己的观点。

三、对高中生众心理的应对策略1. 培养自信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只有自信的高中生才能够在群体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不轻易被人影响和左右。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帮助高中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理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不盲目从众。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响 的 利 与 弊 。 20 0 7年 1 O月 至 l 2月 , 由 于 课 题 研 究 的 需 要 ,我们 在 大 学 生 中 进 行 了 问 卷 调 查 ,共 发 放 问 卷 7 0份 , 0 回收 有 效 问 卷 6 0份 。 调查 的 主 要 问 题 是 大 学 生 群 体 问 题 , 7 其 中多 项 问 题 涉 及 到 的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和 从 众 行 为 ,由 此 ,
冲 突 ,很 多 大 学 生会 自觉或 不 自觉地 考虑 其他 人 的 意 见 或 群 体 的要 求 ,选 择 从 众 的 行 为 。大 学 生 的 从 众 主
要 表 现 在 恋 爱 、就 业 、违 纪行 为及 消 费 等 方 面 。 对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与 行 为 的 研 究 ,有 助 于 我 们 从 独 特 的视 角认 识 大 学 生群 体 的心 理 状 况 、 了 解他 们 身 心 发展 的 规 律 、促 进 高校 的 稳 定 和 发 展 。 [ 键 词 ] 大 学 生 从 众心 理 从 众 行 为 关 [ 图分 类 号 ]G6 5 [ 献标 识 码 ]A 中 4 文 [ 章 编 号 ] 10 - 5 4 2 0 )0 —0 2 0 文 0 5 8 3(0 9 4 13 3 [ 者 简 介 ] 张敏 , 刘 雪峰 ,郑 福 胜 , 吉林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林 长 春 作 吉 10 1 ) 3 0 2
高 教 研 究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oDERN EDUCAT1 0N SCI ENCE
2 09年 第 4期 0
大 学 生 从 众 心 理 与 行 为 的 研 究 与 分 析
张 敏 刘 雪峰 郑福 胜
[ 摘 要 ] 群 体 环 境 和 群 体 氛 围 对 大 学 生会 产 生 各 种 心 理 压 力 , 为 了求 得 心 理 上 的 平 衡 ,减 少 内心 的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的论文范文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的论文范文

关于从众心理研究的论文范文一、从众的概念“从众”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个体想象中的群体的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的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

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情境特征情境特征作为影响个人遵从群体压力程度的一个因素,为心理学家所确认。

当然,情境本身包含着许多变量。

1、刺激的性质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刺激是模棱两可的,还是十分确定的。

提供的信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还是完全陌生的。

一种模棱两可的刺激能增加个体从众的可能性。

道理非常清楚,人们发生从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他人处得到帮助,或得到有用的信息,他虽然得到了某些信息,但非常含糊不清,无法确定。

因此,他总觉得别人比他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也就很容易发生了从众行为。

相反的情景、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他面前的刺激本身就十分确定,虽然他有可能在众人的反对下,最终改变自己的看法。

但这种经过内心激烈争斗后发生的行为显然比那种不假思索发生的行为可能性要小得多。

虽然我们还没有证据说明熟悉的刺激不易导致从众,而陌生的刺激较易导致从众。

但我们不难想象,人们面对他们熟悉的刺激要他判断,他会信心十足,自然就不易听从众人的看法。

相反,面对一个自己完全不在行的刺激,他就会显得缺乏自信心,而容易发生从众。

另外,越是难以理解的信息,个体越是不敢确定,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他的从众倾向也就越大。

2、对权威的崇拜。

对于权威的崇拜,人们就有可能更易发生从众行为。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要人,他们提供的某些信息,更容易使人相信,他们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也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赞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作者:————————————————————————————————日期:
2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16-社会心理学
论文题目:从众心理研究的现状分析
学生姓名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年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对现实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简要论述了从众心理的涵义,推动因素以及表现;并进而论述了解释集体性从众行为的几种理论(基本条件说,模仿说,感染说,匿名说)。

提出了该研究应该结合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进行综合考虑的意见。

最后,在简要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设。

【关键词】:从众心理涵义理论解释评述群体行为
1导言
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逻辑,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深刻的表现。

单从表现上来说,所谓的“从众”是指在面临选择时,把别人的选择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进而跟随他人的选择。

但若从更深层次分析从众心理的生成机制,产生作用的大小,以及对社会形态的塑造作用,则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日常社会心理的学科,理所应当对“从众”心理做出细致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选择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使得某些人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

而从众心理是一种解除选择烦恼的方式,因为跟随大众可以降低单独选择的风险。

所以,对从众心理的研究,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理论归纳的驱动。

2从众心理的涵义
从众心理,用社会学上的角度来阐释,是一种群体行为,是一个群体中各成员相互依赖以获得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在一个选择趋同的群体中,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从众的心理。

简单的说,从众就是把自己的选择和大多数人的选择结合在一起,以获得某种心理的安慰与满足。

单从字面意思上解释从众还是不够的,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还应包括它的驱动内因和表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从众心理的产生了呢?1)个体在面临群体大多数的选择时,会对自己的选择失去信心,从而转而采取集体的选择。

中国历来是一个群属意识强烈的国家,个体对融入群体的意识十分在意。

2)个体的选择在面对群体大多数的选择时显得单薄,抵抗风险的能力差;而群体的力量大,可以分担风险。

3)不作出与群体一致的选择,就可能被被边缘化,被孤立。

大致上,内在的驱动力可以分为这些。

此外,从众心理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如:生活从众,表现在日常的消费用品中追随自己的偶像或群体,而忽视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学习从众,表现为“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而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兴趣和意愿;道德从众,即看到别人的不道德行为后不加谴责,反而以此为由,说服自己采取相同的行为;
政治从众,表现为个体在政治活动如选举,入党中追随他人的意愿,而不表达自己真实的动机。

3研究综述
从众心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在社会心理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和实际的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是深层次的社会描述,所以,越明显的社会现象就越能够得到心理学的青睐。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从众心理可以作为一种群体行为,因此两者的研究可以相互对照,从众心理的研究溯源也可以追溯到群体行为。

对照从众心理与群体行为,国内外学者就其原因做过不少研究,形成了很多理论和观点。

通过理论对比,本人认为“环境-心理”的分析模式实属他们理论视角上的共同特征,而且群体行为中“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可以表现为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还是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勒朋的感染理论等。

a)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他注重从从众心理这种群体行动的条件出发,探讨研究
不同条件对从众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群体从众行为包括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普遍情绪的产生、诱发因素、行为动员、社会控制能力。

1.环境条件:它是集体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等。

2.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前途渺茫等社会因素对人们产生的心理压力。

这些压力促使人们自发地集体努力去解决问题。

3.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

要出现集合行为,人们还必须对他们的处境形成某种共同感受,对某些问题产生共同的看法,出现相似的普遍情绪。

4.诱发因素:环境条件和结构性压力本身并不足以引发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的出现往往还需要一个“导火线”。

也就是我们说的诱发因素,诱发因素的作用在于肯定人们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助长普遍性的社会情绪。

5.行为动员:这是在以上条件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传递信息和压力感,唤起大众情绪的行为。

这种状态可以使原先的旁观者,受到感染,参与其中,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为的倾向。

6.社会控制能力:集体行为是否产生还要取决于社会控制的成败;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运用社会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约束的过程。

如果这些规范要素软弱无力,或措施不当,集合行为就难以避免。

b)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以及勒朋的感染理论。

这两种理论的观察视角有别于上一种基
本条件的理论。

原因在于,基本条件理论侧重对行为者的外在环境进行分析,而模范理论和感染理论则是重点从行为主体的内在心理进行有效分析。

所以,在研究的划分中,有学者总结为“环境—心理”的分析概括模式。

1.模仿理论认为:人们在遭遇重大的危机状况,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时,往往把人性的本能都体现了出来。

如害怕,哭泣,叫喊,模仿,逃脱等本能的反应。

而这些反应都是来源内心世界的恐慌和无助。

于是,人们会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产生了集体性的从众行为。

2.感染理论认为:人类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他人经历的感染,从内心上予以同情和支持,最后把自己引入与之相同的境地,做出相同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就开始凸显了。

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个体会被一种暂时的冲动所控制。

c) 匿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集合行为中个体之所以做出他平时很少出现甚至根本
没有做过的从众行为,是因为,他处在匿名状态之中。

别人不知道他是谁,干什么的,他也不必担心承担破坏规范的后果。

因此,产生滥用行为的心理,使人的群体遵从性降低,从而降低了人的社会约束力。

如见到一群人抢劫盗窃而不受惩罚,自己也加入其中。

4评述
上述的四种心理学研究理论,都是基于对群体性的从众行为而展开研究的,不过是处于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了不同的特点。

但从总体来说,对从众心理的研究,既要着眼于行为体的外部环境,也要密切关注其内心的思考行为模式。

因此,若对上述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合,那么,对群体行为和从众心理的分析就更加全面和透彻了。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注重的是行为分析的外在环境,而模仿说和感染说以及匿名说注重的是行为分析的内在心理。

所以,研究界似乎更缺乏一种内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体系。

当然,这不是诋毁前人的研究成果,相反,是对前人理论研究的肯定,以便后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研究此命题。

除此之外,在一些细节性的研究基础方面,本人认为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解释从众心理。

因为当时的研究学者们所吸取的材料只是当时环境的反应,而对现代社会发生的一些新情况则难以概括。

这也是后人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动力。

例如:1)攀比的心理(暂称之为“攀比说”)。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突显自己的地位与外表,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不示弱”的盲目攀比。

从衣着、消费、装饰到旅游度假、休闲,样样都要向高消费者看起,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支付能力,落得一屁股债的下场。

2)降低风险的心理(暂称之为“风险说”)。

在现代社会中,投资和风险,成本和收益成为人们日常的话题,并体现在各种行为中。

比如,一个人单独作出一个决策或者选择,那么承担风险的能力无疑是弱小的;但若一群人集体做出选择或者追随他人的选择,那么就可以均担风险,降低成本。

以此,促成从众行为和心理。

简言之,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人着实应该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陶德强1 王宏2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群体行为之从众心理作用与危害摭谈》,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新理论版,2009 年2 月总第25 卷。

2.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载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01 第13卷第1期。

3.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载自《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4期。

4.李颖:《青少年从众心理的杜会学分析》,载自《教育评论》,2004年第一期。

5.吴亮,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载自《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X)2年第2期第2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