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一一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

3•周围性感觉支配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

㈡刺激性症状:

1.感觉过敏

2.感觉过度

3.感觉异常

4.疼痛

四.感觉障碍类型

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 n-Sequard Syn drome ):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

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随意运动系统

一.解剖生理(随意运动神经通路)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①运动中枢②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③ 下运动神

经元

二.临床表现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随意)收缩的能力。

1.肌力分级(6级计分法)

0度完全瘫痪;

I度仅有肌肉有轻微收缩,而无肢体运动;

n度只能平移运动;

川度能作抬高运动,不能对抗外力;

"度能抵抗阻力运动;v度正常肌力。

2•瘫痪的性质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肌张力增高减低

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有无

肌萎缩无明显

3•瘫痪的形式

⑴单瘫、⑵偏瘫、⑶交叉瘫、⑷截瘫、⑸四肢瘫。

三•瘫痪的定位诊断(瘫痪的类型)

㈠•中枢性瘫痪

1.皮质型:

⑴刺激性:对侧肢体乍克逊癫痫发作。

⑵破坏性: (“单瘫”)

2.内囊型:(“二偏”):对侧肢体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

3.脑干型(“交叉瘫”):同侧颅神经瘫,及对侧身体中枢性瘫。

⑴中脑:Weber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⑵桥脑:Millard-Gubler 综合征(同侧展、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4.脊髓型:

无颅神经损害,损害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

⑴高颈段(C1-4 :四肢中枢性瘫

⑵颈膨大(C5-T1):上肢周围性瘫,下肢中枢性瘫

⑶胸段(T2-12):下肢中枢性瘫

⑷腰膨大(L1-S2):下肢周围性瘫

▲脊髓半切征(Brown-Sequard 综合征)

同侧肢瘫及深感觉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㈡•周围性瘫痪

5.前角型:节段性弛缓性瘫,无伴感觉障碍,可伴肌束或肌纤维颤动。

6.前根型:节段性弛缓性瘫,常伴根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7•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弛缓性瘫伴感觉障碍。

锥体外系统

㈠.解剖生理

1.旧纹状体病变

病变部位:黑质、苍白球。

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铅管样、或齿轮样),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

2.新纹状体病变

病变部位:尾状核、壳核。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不自主运动)。

小脑系统

㈠.解剖生理

㈡.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是:共济失调,平衡障碍,肌张力减低。

1.小脑中线(蚓部)损害:头、躯干、双下肢共济失调;醉汉步态;言语障碍。

2.小脑半球损害: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上肢较下肢重,

精细动作最重; 眼球震颤;肌回跳现象阳性。

反射

反射弧5个组成部分:

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元

③连络神经元

⑤效应器

㈠深反射(腱反射、肌牵张反射):

1.肱二头肌反射(颈5-6)

2.肱三头肌反射(颈6-7)

3.桡骨膜反射(颈5-8)

4.膝反射(腰2-4)

5.踝(跟腱)反射(骶1-2)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①周围性瘫痪,②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

③神经性休克,④深昏迷、深睡、深麻醉、或大量镇静,

④某些健康人(另外: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检查部位者,可转移注意力克服)

•深反射增强:

锥体束损害(因为深反射正常情况下受锥体束的抑制。常伴反射区扩大)

某些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的疾病:(神经症、甲亢、手足搐搦症、破伤风等)

㈡浅反射:(皮肤、粘膜、角膜反射)

1.腹壁反射(上:胸7-8 )、(中:胸9-10 )、(下:胸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