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里不是要去想象生活目标,因而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主义和理性的原则问题,它所需要的只是批判的对待现实的资本主义。
马克思在说明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进一步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这里所谓“现有的前提”显然是指资本主义所获得的历史成就和局限说的。
而且,马克思立足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象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
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社会时,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也体现出从历史前提和现实实践出发去理解共产主义的科学态度。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矛盾的基础特别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分析,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份,而形成的一种科学理论体系。
—百多年来,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行了
艰苦卓绝的斗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成为令资产阶级胆颤的“洪流”,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胜利,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科学理论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产生的必然性和实现条件,还第一次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测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可以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大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共产主义社会将建立在极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无比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达到极高水平。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使得物质财富充分涌流出来,整个社会和全体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能够得到最充分的满足。
第二,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制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全部生产资料的主人,并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整个社会只需要用一部分时间就能够生产出社会全体成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使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成为人们全面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到那时,消费品的分配已不需要以劳动为尺度,而可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第三,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包括三大差别在内的重大社会差别将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能够自愿地全心全意为整个人类服务,为社会造福,自觉地维护公共秩序和遵守社会公德。
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每个成员科技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那时人们不仅能够充分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而且还能充分享受自己创造的高度的精神文明成果,从而真正实现需要的普遍满足和社会的完全平等;那时人将会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将得到真正的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那时旧的社会分工和工农、城乡、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必然消失。
第四,国家将“自行消亡”。
到共产主义社会,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将彻底消灭,国家将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他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所代替,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它的自行消亡,并不是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的取消,某些同现代国家管理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还会保留下来。
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这三个特征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意味着生产力极大发展,意味着公有制生产关系的最终确立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但是,在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形态将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
也许有人会说,共产主义好是好,就是实现不了。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需要我们科学认识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
认为,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又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还是在这种思想体系指导下所从事的一种运动。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由低到高逐步向前发展的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同时,我们还要深刻地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有其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前提。
1.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某个集团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人类社会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它必然要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
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其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有其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且还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埋葬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社会力量。
这是因为,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大工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无产阶级经济地位极其低下,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它反对私有制和一切形式的剥削。
生产和斗争实践使无产阶级最富有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能够成为一切被剥削阶级利益的代表。
这些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无产阶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没有淹没他们的优点与特点,他们仍然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3.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有其现实途径
马克思主义在总结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现实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途径。
随着共产主义因素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就逐步具备了。
共产主义最终必然实现,对此,我们应当充满必胜的信心。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二是与“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只有在所有制、分工和精神境界等人类历史发展的一系列局限性被打破以后,才会迎来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达到这种境界,既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又是一段漫长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主义必须代替资本主义,最后必然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长时间地处在相对稳定和发展阶段,个别资本主义国家还能高速度地发展经济,而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失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潮。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人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怀疑。
甚至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到底谁的生命力强的问题。
如何认识并回答这些问题呢?
1.要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必须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当年,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是一般的、基本原理。
至于说这种必然性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国家以什么样的条件和方式体现出来,则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只有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社会基本矛盾暴露得比较充分,无产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
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无产阶级只有在几个发达的国家同时进行才能取得胜利。
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客观事实,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这些结论在当时都是正确的,因为他们都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
这就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向当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可能得出科学的认识。
今天的情况与列宁的时代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又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今天的实际相结合。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并不是说资本主义就马上灭亡,共产主义就马上实现。
只有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个规律的科学含义,增强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其必然灭亡的命运
就现实而言,20 世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拓展了其生存空间。
应该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社会福利有所提高,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我们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科技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光导、核能、航天技术、生物、海洋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技术革命。
这次技术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超过以前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后,资本家获得了高额利润,还可以提高工人的工资。
三是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调整了生产关系。
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
资产阶级政府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担负起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国家调节下的市场机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这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是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对殖民地的剥削方式,推行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带动了资本的国际循环与周转,为西方战后的繁荣带来了机遇。
但是,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表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这一基本矛盾继续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罢了。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经济调节和社会改良措施,只是使矛盾缓和,而没有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使他们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
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高新技术、信息化等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当生产的社会化扩展到世界范围而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时,由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显得越来越不适应。
可以得出结论: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剧,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经济迅速增长最终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更强大的物质基础,科技革命越发展,社会主义的前景就越光明。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50年前,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开始了社会主义运动,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了现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一方面在原苏联、东欧遭受严重挫折,另一方面在中国则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了一条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 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再一次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当然,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
社会主义也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经历数百年,其间经历不知多少次反复,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异常尖锐,但是历史潮流不可抗拒,资本主义最终取代了封建主义。
尽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但它们之间的斗争还是如此激烈,何况社会主义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制度,她在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可以想象会超过任何时期。
再加上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与当年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在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包括中国在实践中也走了一段弯路,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又增加了新的困难。
社会主义在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曲折,但是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这一切说明,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相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又要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一帆风顺。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力量还十分弱小,要在短期内改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现实的。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尚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曲折。
此外,共产主义将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要实现共产主义,不仅需要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长期而充分的准备,而且需要世界上所有民族、国家获得全面的社会进步。
这个历史过程是十分漫长的。
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地预见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只能先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后通过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创造实现共产主义所必备的条件。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因而它们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全部质变的过程,因而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我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文化的落后,我们需要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进入成熟的、完全的或高级的社会主义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那种消灭了一切资本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才有可能再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由初级的、不成熟的或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为高级的、成熟的或发达的社会主义,再进而发展为共产主义,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因此,明确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有利于根据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同状况,明确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二、中国应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轨道中走出自己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进入现代历史的起点很低,新中国建立时“还大约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