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全套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莫霍面和古滕堡面将地球内部 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内圈的主要特征 1.地壳:上地壳叫硅铝层,下地壳叫硅镁层。
2.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为地幔。
有一低速带可能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自古滕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为地核。
外核是液态物质、过渡层、内核是固体。
播放
暂停
停止
二、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1.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 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影响,使其结构、构 造和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一种新 的岩石的过程。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都与变质作用有关并赋存于变质中,如 铁矿、磷矿、石墨矿、滑石矿等。
2.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2)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
(3)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
本章重点:
1.地球的物理性质。 2.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的 形式及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宇宙和地球
(一)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空间包罗万象,大至地球,太 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分子,原 子,基本的粒子,举凡一切客观存在, 皆包含于宇宙之中,它们处在不断的运 动和变化之中。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洋中脊之间的平坦地带。有深海丘陵、深
海平原、海山。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
(三)岩浆作用
岩浆是饱含挥发组分,过热水及蒸
汽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形成、活动直 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喷出作用 (1)喷出作用的概念 分为猛烈式和宁静式喷发。火山喷 发的形式可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及熔透式 三种类型。 (2)火山喷发的物质
火山气体、熔岩、火山碎屑。
2.侵入作用
(四)变质作用
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
3.卫星:月球表面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完 全没有大气,其中所含的主要元素有: O、Si、 Al、Ca、Mg、Ti、Na、K、 Mn、C、N等。 4.小行星 5.陨星:按其成分可分为石陨石、铁陨石、 石铁陨石三大类。 6.彗星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银河系
银河系的主要成员是恒星。太阳在 银河系中是一颗中等恒星。恒星的大小, 质量,密度,发光强度,表面温度等有 着很大的差异。
(三)太阳系
1.太阳: 太阳大气中有73种元素,其中以氢、 氦为最多,其余60多种元素不足0.1%。太
阳的物质不可能凝固,而是一个炽热的气球
由近到远,
(一)地球内部温度及其变化
1.外热层 2.常温层 3.内热层
(二)地表热流和地热异常
七、放射性
主要集中在地壳,特别是酸性火成 岩中。
自然界中放射性较强的元素有铀、 钍和镭等。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 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 为地质作用。其中,能源主要来自地球 本身的称内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 地球以外的称外力地质作用。
深海底部。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地球内部密度总趋势是随深
度增加而增大。
二、压力: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随深度
而增大。
三、重力:它是由地心引力和地球
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四、古地磁
古地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五、地电
地球具有电性,局部的地电异常反 映出可能存在的矿体或地质构造。
六、地热
岩石圈中的各种挥发性气体和水,
来自岩浆分异和地下热水。
3.变质作用的类型 (1)区域变质作用
广大区域内地下深处的岩石遭受构造 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侵入时的高温和 大量挥发性物 质以重结晶及交代作用的方式使围岩发生 变质的过程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气成热液变质作用
4.高原: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 为平坦的广阔地区。 5.盆地:盆地是指四周为高原或山地,中 央为低平的平原或丘陵地区。 6.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 称为洼地。
(二)海底的表面形态
1.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
之间的连接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和大陆基。
2.海岭:海底山脉称为海岭,洋脊为海底
(2) 临震阶段
(3) 发震阶段
( 4) 余震阶段
3.地震的地理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大洋中脊地震带 (4)大陆裂谷系地震带
我国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欧亚和环
太平洋两地震带的交汇区。东南沿海及 台湾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 北地震带、南北向地震带、西藏——滇 西地震带。
地球北极凸出约10m,南极凹进 约30m,中纬度在北半球凹进,在南 半球凸出。用平均海平面做大地水准面 起算高程。
三、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陆地的表面形态 1.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m,相对高程 在200m以上的地区。
2.丘陵:丘陵是指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
高低不平的,底矮浑圆的小山丘地形。
3.平原:平原是指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或 略有起伏的地区。
一、内力地质作用
(一)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
壳组成物质变形变位的机械运移过程称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可分为升降运动和
水平运动。
(二)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内积聚 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起的大地震颤。陷 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 1.地震的有关术语: 震源和震中、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2.地震地质作用 ( 1) 孕震阶段
(一)地球外圈的划分: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
(二)地球外圈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散逸层。
2.水圈:海洋、冰川、永久积雪、河流 、 湖泊、沼泽、地下水、土壤水及大气水。
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3.生物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在 大气圈10km高空,地壳3km深处,以及
(二)地球内圈的主要特征 1.地壳:上地壳叫硅铝层,下地壳叫硅镁层。
2.地幔: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的构造层为地幔。
有一低速带可能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自古滕堡面以下至地心部分为地核。
外核是液态物质、过渡层、内核是固体。
播放
暂停
停止
二、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由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与围岩发生
交代,使原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都
发生变化的一种变质作用。
(4)动力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是岩石在构造应力作
用下发生破裂变形及一定程度重结晶的
1.变质作用的概念
变质作用是指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 物理和化学条件的影响,使其结构、构 造和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一种新 的岩石的过程。大量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都与变质作用有关并赋存于变质中,如 铁矿、磷矿、石墨矿、滑石矿等。
2.变质作用的因素
(1)温度
(2)压力:静压力、定向压力。
(3)化学性质活泼的流体
本章重点:
1.地球的物理性质。 2.内力地质作用及外力地质作用的 形式及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宇宙和地球
(一)宇宙中的天体 宇宙空间包罗万象,大至地球,太 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小至分子,原 子,基本的粒子,举凡一切客观存在, 皆包含于宇宙之中,它们处在不断的运 动和变化之中。
线状隆起地带,中央部位常有一条巨大
的裂谷。
3.海沟:海沟紧靠大陆海岸山脉组成海沟山 弧系;若海沟靠近大陆一侧为海时,组成
海沟——岛弧系。
4.深海盆地(大洋盆地):介于大陆边缘及
洋中脊之间的平坦地带。有深海丘陵、深
海平原、海山。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一)地球内圈的划分
(三)岩浆作用
岩浆是饱含挥发组分,过热水及蒸
汽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形成、活动直 至冷凝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喷出作用 (1)喷出作用的概念 分为猛烈式和宁静式喷发。火山喷 发的形式可分为中心式、裂隙式及熔透式 三种类型。 (2)火山喷发的物质
火山气体、熔岩、火山碎屑。
2.侵入作用
(四)变质作用
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
3.卫星:月球表面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完 全没有大气,其中所含的主要元素有: O、Si、 Al、Ca、Mg、Ti、Na、K、 Mn、C、N等。 4.小行星 5.陨星:按其成分可分为石陨石、铁陨石、 石铁陨石三大类。 6.彗星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银河系
银河系的主要成员是恒星。太阳在 银河系中是一颗中等恒星。恒星的大小, 质量,密度,发光强度,表面温度等有 着很大的差异。
(三)太阳系
1.太阳: 太阳大气中有73种元素,其中以氢、 氦为最多,其余60多种元素不足0.1%。太
阳的物质不可能凝固,而是一个炽热的气球
由近到远,
(一)地球内部温度及其变化
1.外热层 2.常温层 3.内热层
(二)地表热流和地热异常
七、放射性
主要集中在地壳,特别是酸性火成 岩中。
自然界中放射性较强的元素有铀、 钍和镭等。
第四节 地质作用概述
由自然动力促使地球物质组成、内 部构造和外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称 为地质作用。其中,能源主要来自地球 本身的称内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 地球以外的称外力地质作用。
深海底部。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地球内部密度总趋势是随深
度增加而增大。
二、压力: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随深度
而增大。
三、重力:它是由地心引力和地球
自转而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四、古地磁
古地磁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磁场。
五、地电
地球具有电性,局部的地电异常反 映出可能存在的矿体或地质构造。
六、地热
岩石圈中的各种挥发性气体和水,
来自岩浆分异和地下热水。
3.变质作用的类型 (1)区域变质作用
广大区域内地下深处的岩石遭受构造 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发生的一种变质作用. (2)接触变质作用
岩浆侵入时的高温和 大量挥发性物 质以重结晶及交代作用的方式使围岩发生 变质的过程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气成热液变质作用
4.高原:海拔高程在600m以上,表面较 为平坦的广阔地区。 5.盆地:盆地是指四周为高原或山地,中 央为低平的平原或丘陵地区。 6.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地区 称为洼地。
(二)海底的表面形态
1.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
之间的连接地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和大陆基。
2.海岭:海底山脉称为海岭,洋脊为海底
(2) 临震阶段
(3) 发震阶段
( 4) 余震阶段
3.地震的地理分布 (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3)大洋中脊地震带 (4)大陆裂谷系地震带
我国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欧亚和环
太平洋两地震带的交汇区。东南沿海及 台湾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 北地震带、南北向地震带、西藏——滇 西地震带。
地球北极凸出约10m,南极凹进 约30m,中纬度在北半球凹进,在南 半球凸出。用平均海平面做大地水准面 起算高程。
三、地球的表面特征
(一)陆地的表面形态 1.山地:海拔高程大于500m,相对高程 在200m以上的地区。
2.丘陵:丘陵是指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
高低不平的,底矮浑圆的小山丘地形。
3.平原:平原是指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或 略有起伏的地区。
一、内力地质作用
(一)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地
壳组成物质变形变位的机械运移过程称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可分为升降运动和
水平运动。
(二)地震作用:地震是岩石圈内积聚 的能量骤然释放而引起的大地震颤。陷 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三大类。 1.地震的有关术语: 震源和震中、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2.地震地质作用 ( 1) 孕震阶段
(一)地球外圈的划分:大气圈,水圈和生
物圈。
(二)地球外圈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热层和散逸层。
2.水圈:海洋、冰川、永久积雪、河流 、 湖泊、沼泽、地下水、土壤水及大气水。
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3.生物圈: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在 大气圈10km高空,地壳3km深处,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