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推进通识课程改革,深化“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有序地推进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改革目标

(一)能力目标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能力为根本”的改革思路,通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实验教材、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成绩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越来越高的新要求。

(二)素质目标

在完成计算机等级知识水平模块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个性差异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若干课程模块,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质量目标

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并与全国、安徽省的计算机等级考级考试相适应。

三、改革内容

(一)课程设置

1.总体思路:减少理论课学时比例,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课程模块:

(1)全校的一级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划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8学时、实验24学时。

(2)全校的二级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划分为三大类:

外国语、人文等学院的各专业,开设《高级OFFICE应用》,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其余专业可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计划学时均为6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理论)40学时,机房(实验)24学时。具体开设什么课程由各学院自己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

1. 为实施分级教学,学校对本科新生(专升本以及中外合作国际班除外)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对通过水平测试的学生予以免修;未通过水平测试的学生则必须修读计算机公共基础一级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均在实验室进行,全部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借助于MOOC系统和在线课程(或者:视频公开课)等渠道辅助自学课程内容,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

3. 二级系列课程的实验部分以专题形式开展,每一个专题实验结束后,即可产生相应的成绩。

4. 本科新生入学后,所有非计算机类的学生(专升本以及中外合作国际班除外)须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由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协助教务处组织实施。对于第1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班,在入学以后的2周内完成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对于第2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班,在第3学期的教学任务下达之前完成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测试内容依据《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大纲》确定,测试难度参照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的试卷。

1. 计算机一级课程成绩的认定

根据测试成绩对新生进行分流教学。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上(含60分)的学生,可以免修相应的计算机公共基础一级课程,以测试成绩作为课程成绩,并获得相应学分,实行“以考代修”。

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必须参加相应的计算机公共基础一级课程的正常教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安徽省大学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一级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安徽省计算机一级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 .

2.计算机二级课程成绩的认定

计算机二级课程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安徽省计算机二级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 .

四、保障措施

(一)全面修订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

1.计算机一级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新技术方面的知识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内容的丰富度,包括:新增OFFICE 高级操作等,增加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新增计算机网络基础方面的内容版块,增设《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等“语种”。选用与之相对应的最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和《程序设计》以及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作为教材。

2.计算机二级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包括:引入工程案例来组织“程序设计方面”的实验教学;增加了综合系统程序设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一个系统进行完整的功能需求分析、算法设计、代码开发、程序测试和文档管理等环节,来实现学生真正掌握程序设计方法的目标。

(二)搭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慕课或微课学习平台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网上学习”和“与教师面对面或通过教师网上辅导、答疑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和共同研究的气氛和基础设施,突出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师生之间的在线和离线双重交互。同时,针对新技术、新知识开设1-2节讨论课,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建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网络辅助教学的效率。

(三)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知识点、练习和小测等)进行记录和考核,纳入平时成绩。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作业、实验和网络教学等,以平时成绩的方式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结果,以课程考试成绩的方式体现出终结性评价结果。根据具

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平时成绩和课程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出课程总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四)加强课程资源的维护、管理

对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到的多媒体教室、基础实验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合理配置使用,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保障教学资源的正常使用;教务处会同信息与网络工程学院负责“计算机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审定、教学指导、教学组织协调等工作。

(五)不断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体系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的领导,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定期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采取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的模式,对教学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和讨论,提出解决措施。

不断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队伍和实验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的计算机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充实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现有师资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水平,促进教学改革健康发展。

附件:计算机通识课程模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