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知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初稿3
土茯苓的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对策
摘要: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关键字:土茯苓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市场需求
英文摘要:
前言:土茯苓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原名禹余粮。陶弘景在注“石部”禹余粮时指出:“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1]。”历代本草书籍如《图经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规定土茯苓(Tufuling Rhizom glabrae)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2]。土茯苓味甘,归胃、肝经。中医理论认为土茯苓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梅毒、筋骨挛痛、肾炎水肿、淋浊、带下、湿热疮毒、痈肿、瘰疬等[ 3]。广东地区因地处湿热,当地居民常在煲汤中加入土茯苓,以清热祛湿,市面上也有以乌龟和土茯苓为主要原料的龟苓膏出售,清热养阴。现代人喜欢醇酒厚味、膏粱美食,致痰浊湿热内蕴,利用土茯苓清热祛湿,泄浊解毒治疗效果良好。此外,近年来临床研究和药理试验表明,土茯苓在用于抗癌、抗动脉硬化和治疗冠心病等方面效果良好[4]。
土茯苓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主要以野生采收为主,全年均可采收。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 5]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6]。土茯苓在临床上做为药材广泛使用,在生活和生产中亦做为食品或食品原料,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常作为入汤羹的药材。近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将土茯苓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
土茯苓的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长期的过度采集,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格一路攀升,导致“越挖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挖”的恶性循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全国仍未进行人工栽培。导致土茯苓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严重。除此之外,土茯苓的开发利用还处于粗放的阶段,局限在鲜土茯苓、土茯苓饮片、土茯苓汤料及一些临床上的应用等。开发土茯苓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本论文通过研究土茯苓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土茯苓资源的生长分布,对其蕴藏量及市场需求量进行评价;对土茯苓资源的种植情况及已开发的产品进行搜集和分析,包括其规模和品种;研究土茯苓怎样野生变家种即人工种植,包括育种,选良种,建立GAP基地,最终形成产业化。为土茯苓的可持续利用及深度开发提供可行措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保护土茯苓的种质资源及生态环境。让土茯苓更好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1.土茯苓资源的分布
1.1区域分布
土茯苓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江南各省区均有生长[5] , 主产于广东高要、郁南、罗定、阳山, 湖南邵阳、郴县, 湖北孝感, 浙江青田、丽水, 安徽芜湖、六安等处[6] , 尽管土茯苓药材分布广泛,但何地能形成商品及商品集散地, 与当地的采药、用药史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1.2.1土茯苓的生长环境
土茯苓的生长习性历代本草及现代中药专著均有记载。据《本乘雅半偈》记载, 土茯苓生楚、闽、浙山箐, 及海畔山谷中。《本草纲目》载, 土茯苓, 楚、蜀山箐中甚多。《滇南本草》载, 生于较湿的山谷阴处、土坡灌丛中、林缘或疏林下。《本草易读》载, 土茯苓生海畔山谷, 楚蜀亦有之。近代《中药大辞典》载, 土茯苓生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中药志》载, 土茯苓生于山坡树林下, 山谷阴处较常见。《全国中草药汇编》载,土茯苓生于山坡林下, 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李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 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区实地考察, 土茯苓的生长环境与历代文献记载一致, 土茯苓主要生长在林下,其茎藤攀附林木枝叶而生长, 特征明显, 极易发现。但由于我国面积大, 经纬线长, 各地气候条件、海拔、植被等不尽一致, 各地的生长环境略有差别。同时这些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各地的蕴藏量及产量。下面就气候、植被有特色的几个地区作以简要介绍。见表一。
表一土茯苓的部分产区
1.2土茯苓资源的引种驯化1.
2.1资源调查
土茯苓多为野生状态,针对土茯苓的资源调查研究,国内报道的较少。李玉莲等(2002)[7]通过对云、贵、川、两广, 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区实地考察,发现野生资源匮乏,破坏严重,必须进行人工栽培、野生抚育以满足市场需求。
1.2.2引种栽培
植物资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开发利用植物资源的同时,其破坏程度也愈加严重,对野生植物引种进行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2.土茯苓的生药学研究
2.1本草考证
土茯苓首载于《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明代以前即有本品,不过那时还没有土茯苓之名,只是多作“充粮”而已,至明时,土茯苓因治杨梅疮有特效而受到医家们的极力推崇。[8]
土茯苓供药用历史悠久,我国历代本草对此均有一记载,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称:本品最早见于公元五世纪。土茯苓最早记载的名称是禹余粮。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一书中,陶氏胃:“南中平泽有藤,叶如获莫,根作块有节,似菠莫而色赤,形如薯损,名禹余粮。”[9]
从陈藏器[10]《本草拾遗》起就有各种称谓,如土第薛、刺猪菩、山猪粪、仙遗粮、冷饭团等,甚至还曾经与禹余粮同名异物。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古来已有的土茯苓,经李时珍作一番考证:“观陶氏此说,即今是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11],李时珍还认为陈藏器的所说的草本禹余粮、刺猪答也是土茯苓。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