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五霸(一)天下无主
2011-08-12 18:19:35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 475 (这是一个离我们久远的年代,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用两个宇来概括,‘乱世”。
但这个‘乱世”又是一个“变世”,在这个时期,旧有的秩序被打破,历史的重心在转移。
这是一个天下大乱的时期,这也是产生了所谓乱世之主的时期,而春秋时期的乱世之主,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这每一个名字,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霸主,而在这几个霸主的兴衰跌宕中,就走完了春秋时期200年左右的历史。
那么,通过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的事件,我们能看到怎样的一幅春秋画卷呢?
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悠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春秋五霸》,敬请关注《夭下无主》。
).
春秋五霸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讲五霸呢?你要间我个人,我的理解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整个中民族文化在形成、在定型的时期。
它是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往前推,我们找自己的根源,找找找,找到的一个根源的时期。
当然,它不是所有的根源都从春秋起,我不是这个意思,它前面还有夏商周,但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春秋五霸包括春秋与五霸两个内容,春秋是时间与历史概念。
孔子做《春秋》,写了二百四十几年历史,这段历史就被称为春秋。
后是战国,再后是秦汉,前是夏商周,周分西周与东周,而春秋是东周的一部分。
这是乱世,就有乱世之主,就是春秋五霸。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此外还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说起来有七霸。
我们习惯上还是叫五霸。
五霸与春秋相始终。
春秋是乱,乱在四方面:—是王室内部的乱,有故事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说周幽王有夫人叫褒姒,不爱笑,就用点烽火来召诸侯,引得褒姒笑,数次引她笑,后来诸侯不信了,不来了。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不真实的。
用烽火传达消息到西汉才有,之前没有这样的设施。
真实情况是王室内部一种继位的混乱。
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宠爱褒姒,于是想立其子为君主,这样就得罪了王后,于是王后的娘家这个强的国家申,因为幽王废嫡,把周幽王灭了。
之后,西周崩溃,到后来,周王室在陕西呆不下去了,就迁到了洛阳。
这叫成周,也叫东周。
历史进入新阶段。
也就是五霸时期。
(这时,这时的乱还在哪些方面呢?)
第二是诸侯家庭伦理的乱。
有郑国的故事。
郑国郑武公太太叫武姜,娘家姓姜,武姜是她死后才有的名字,两个儿子,老大是郑庄公,庄公寤生,逆着生,难产,所以惊了姜氏,另有一种解释是小孩子生下来就睁着眼睛,吓着了她。
于是恨他,取名字为寤生。
这个故事记载得平静,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老贵族的没落,这是人性的没落,是人性力量的丧失。
难产有的是,因为难产就恨孩子,这种母亲让我们看到提母亲养尊处优,一点亏都不能吃,心胸狭隘,这是生活造就的性格。
西周始,他们这些人就不能吃亏,哪怕是亲生骨肉都是如此。
这个时代要完蛋就是从这里开始。
这个故事后来,她爱--j L子,表现是屡次向丈夫废老大,好在武公明白,不能做。
这是乱国法的。
嫡长子继承是稳定人心的做法。
武公不答应,后来庄公在父亲去世后接了班,接班后,老太太应该收心了吧?不,她给小儿子要险要之地,这种心思庄公当然知道,冷冷地拒绝,封在京,叫共叔段为京城太叔。
老二了京这儿,也不本分,都城盖得大,开始招兵买马,发展势力,开始蚕食郑国土地。
庄公看见了,有些大臣也汇报了,这影响等级,庄公说没办法。
史学家评论时说,处心积虑,让你发展,什么时候明火执仗,再灭你。
这个老太太武姜到最后,共叔段觉得打得过国家时,母子串通偷袭郑国,她来开门,这尽在庄公掌握中,真来攻打时,庄公“可矣”,背后的台词丰富,母子间的积怨都在这两个字中。
结果,共叔段不知道自己斤两,开始攻击,庄公早有准备,他溃不成军,武姜被郑庄公打到郑一个小城中,并软禁,不及黄泉,无相见矣。
不过后来,有人圆局,挖洞,母子俩在这儿团圆了。
《左传》记他们和好如初,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是大哥,克是妨人,用得有分寸,段,是共叔段,不叫弟弟是因为他不像弟弟,这是春秋笔法。
所以,春秋笔法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兄不兄弟不弟。
(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三是列国关系的乱。
郑国与卫国间,西周崩溃时,大量诸侯向东逃跑,郑国也迁到了东方,这在西
周本有老的封建,加塞了,这与本地的诸侯一定发生矛盾。
短的引子是,卫国接收了一个流亡者,是郑庄公二弟的儿子,卫国找机会跟郑国干一仗。
借给他报仇讨伐郑国。
郑庄公能力不差,是小霸。
于是就打了回来,结了仇了。
后来卫国出了乱子,杀了君主,当了卫国的国君,打外仗,打郑。
这次战争卫国觉得不是对手,就联合宋陈蔡,甚至鲁,东方诸侯结党,互相打了起来,诸侯间乱了。
四是诸侯与王室关系的乱。
王室本在西周今陕西甘肃一带,后来一半土地没有了。
穷了。
诸侯求钱求东西了。
诸侯能正眼瞧吗?东周洛阳,北是晋国,王室得依靠晋与郑,晋正内乱,管不了王室的事,王室只得依靠郑国。
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周让他们两代做卿士,执掌大权。
他们被请来王室料理国政。
郑国人因此荣耀。
甚至写过诗: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说黑色的衣服,指卿士的衣服,坏了,我取回来,做好了再给你拿回去,指老的卿士死了,郑庄公又做上了卿士,这时,周王想分散这个权力了,分给虢公。
这时,郑庄公派人马去温去割麦。
报复。
这之后新一代王上台,出现交换人质的事件,想换人,这个心思没变。
郑庄公伤王的心,后来把这个权力全部交给了虢公,郑国从此不上朝了,不再朝见周天子。
这本是有规矩的。
尽管周天子虎落平原,但是诸侯面子上还是勉强维持,这个小王也气盛,得收拾,就联合魏陈蔡来打郑国。
郑庄公就打了一仗。
郑国采用鱼丽之阵,用几十辆车摆阵,后有大量战车。
古代打仗,要约好时间地点,打鼓,摆阵,郑国用新阵法,给顶头上司用上了。
陈和蔡有内乱,来参加战斗的部队心不齐,郑国就先打他们。
一打,陈蔡就跑了,把周王部队冲得落花流水。
一箭把周王射中,射王中肩。
相当于儿子当众打了父亲嘴巴,对世道人心影响极大。
周王部队就垮了。
没了王法了。
君不君臣不臣了。
这是历史危亡关头,华夏文明,夏商周累积,燕山南,这些国家发展出的文明高于周边地区,这种文明因为乱,面临生死的考验。
内部乱,就产生重大历史机会,给边地异族制造了机会,新历史就开始了。
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
来自北方的人如潮水向中原挺进,这时,内乱,就没有统一力量,人心涣散,中国文化面临生死危机。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孔子读到这一段历史,涉及到齐桓公管仲等,孔子给齐桓公定义为,假如那时,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我们就披发左衽了。
这时,霸主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就是齐桓公,背景就是天下内乱。
我们也看到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
兄弟们会联手来抵御,捍卫中原文明的,第一个人就是齐桓公。
春秋五霸(二)桓公继位
2011-08-13 17:56:48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 294 (进入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已经无力控制局势,这时候天下大乱,文化危亡,历史在呼唤英雄。
而齐桓公是首先站出来建立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英雄。
那么,齐国究竟发生了什么?齐桓公又是怎样当上齐国国君的呢?)
齐国公子小白、鲍叔牙回国夺权。
为什么呢?齐襄公被人杀死了,公孙无知上了台,不久也被人杀了,齐国政权真空。
能够有资格获得这个权力的,还有公子纠。
论实力纠背后是强大的鲁国。
君主是鲁庄公,也在积极在为鲁的外甥纠回国做准备。
小白只能是争取时间了。
齐襄公被杀,得从头说起,齐僖公有诸儿、小白、公子纠三个儿子。
齐僖公死了,诸儿上台,就是齐襄公,在位十一年,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评价是“无常”,好发脾气,这是为政者大忌的。
得罪了许多人,结果到了十一年,带一群人狩猎,遇到野猪,齐襄公一看,射箭,边上一人说,这是彭生。
彭生他认得,齐襄公翻下车来,摔坏了脚,大家送他回宫。
彭生是齐襄公的大臣,这是白日见鬼,还是因为彭生死得冤,这是疑心生鬼。
齐襄公有妹妹文姜,嫁到鲁国,生了儿子,儿子做了君主,正是鲁庄公,文姜与齐襄公有暧昧关系,嫁到鲁国后,应该好好过日子吧?结果,鲁桓公要来访间,带了夫人回娘家,有人劝他,不要带。
鲁桓公就带了她去,兄妹二人好久没见,旧情复燃,又出事了,鲁桓公知道了这件事,生气了。
鲁桓公知道内幕后,这个事被齐襄公知道了,干脆
派彭生杀害他。
彭生是大力士,他负责接待。
在鲁桓公上车时,使劲,鲁桓公折了肋条,死了。
鲁国不干
了。
齐襄公只好杀替罪羊,彭生替罪了,才有后来狩猎时,变野猪出来的事,把齐襄公吓得半死。
这事引来齐襄公的杀身之祸。
齐襄公无常,对大臣不讲信用,十一年,派两大臣一一管至父、连称去守边,约定吃瓜时去,下次吃瓜时再换你们回来。
结果时间到了,却没派人来换,他们就请求。
齐襄公不理睬,就得罪了他们,二人要报仇,还有野心家,齐襄公亲叔叔的儿子,这就是公孙无知,想作乱。
三人一块凑,连称有叔妹妹不得志,不满。
这些人迅速地联合。
她负责通风报信。
齐襄公回来,自Ⅻ在床上,发现脚痛,发现没鞋,让身边的人去找,这人叫费。
找不到鞋,就打他。
费受伤,得,找吧。
一出门,外边管至父、连称等人听说赶来了,他们逮住了费,费说,别绑我,脱衣给他们看鞭痕。
他fl]十N信了费。
你们围着,我进去,把齐襄公灭了就完了。
这些人一听,就答应了。
结果没想到的是费把齐襄公藏起来了,出来跟他们搏斗,这人怪忠义的。
这是他的人格。
叛臣们杀了装扮成齐襄公的人,发现这不是齐襄公,就四下里找。
发现了脚,是齐襄公,杀死了。
之后,公孙无知上了台,也是不积德的人,也被人杀了,就出现了小白、鲍叔牙回国的事。
与此同时,鲁也不闲着,出现了公子争权的事。
鲁庄公看到的是鲁国的机会,只要把外甥公子纠扶上位,两国关系不会差了,鲁庄公看到是大利,想把事情做得体面些,把齐的大夫们召集起来,盟会,到夏天时,辅佐着纠去齐国继位,一进齐国国境,发现有部队阻挡他们,得知齐小白、鲍叔回去了。
也得到贵族之家的支持,上了台。
鲁庄公想不到这样的结果,就回来了。
组织人马在秋天时在乾时这儿打仗,征讨,鲁不占天时地利,战争中,鲁国败了。
败了,连鲁庄公的车都没了。
只有一个小胜利,是管仲,还有召忽,管仲打仗卖力,给了齐桓公一箭,结果射到了腰带上。
这是射带中钩。
小白吓得灵魂出了窍,战争败后,公子纠他们回去了。
齐桓公就上了台。
齐桓公继位后就找鲍叔做国相,没想到他坚决不干,还推荐了管仲。
齐桓公想这是仇人呀,怎么能选他呢?鲍叔说了五条理由:“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抱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一是政治家对民众宽和,我做不到;二是治国不使大权旁落,我做不到;三是让百姓铁心跟着走,我做不到;四是统一民心,我做不到;五是战阵鼓动战士勇敢,我做不到。
五点一说,齐桓公就答应了。
这事,有意思。
齐桓公表现是,“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这人不小心眼,不斤斤计较。
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缘,得人心,而小白这点上做得好,大事也不糊涂,能结交有志向与能力的人。
就有人才在身边。
当初,齐襄公继位了,本没有小白的事,在莒里应该遭到不少困顿,这却是必要的。
在莒里的白眼让他感到了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学会了用人。
现在对管仲,原谅他的一箭之仇,未来信任管仲,是让后人羡慕的。
这事让我们看到的是齐桓公这个老贵族的大大咧咧与大志,能做大事。
居然接受了鲍叔的推荐。
历史有美谈叫管鲍之交,鲍叔原本可能为相时,推荐管仲,有文献说过,有人在孔子面前称赞管仲,孔子却说我更赞赏鲍叔。
他能举贤,是伟大的。
能维护有用的人,可见鲍叔的心胸。
史载管仲说到自己一生时,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
义释管仲,这事离不开鲍叔。
既然齐桓公同意,可是管仲在鲁国呀,鲍叔说明要去要,去了鲁国。
找到鲁庄公,木已成舟了,鲁庄公也能认清形势。
就跟鲁庄公说,公子纠是你的外甥,但是两个仇人得要回去,一是管仲一是召忽,尤其是管仲射了我们君王一箭,让君王自己杀死他才行。
鲁国也答应。
准备放回去,并且杀了公子纠。
这时,召忽不干了,也死了。
管仲没有。
这事后来有许多议论。
像孔子的学生也讨论过。
管仲不死,却要回国辅佐敌人,这像话吗?孔子说这人能见其大。
平时鲍叔、管仲、召忽闲聊时,鲍叔辅佐了小白,召忽说是生是纠的人死是纠的鬼。
而管仲不愿意为他殉命,他觉得生死是为了这个国家的。
春秋时期这个动荡年代本是伦理分裂的时代。
我们能看到政治变化时,有些人做了忠臣,为之死,有些人却逃了,没交出命。
以图将来,力图做更大的事。
管仲进到齐国,开始了管仲相齐的历史,开启了齐桓公争霸的历史。
乱世,并不缺少人才,德不孤必有邻。
关键时能不能钓出人才来。
举贤才的气度也是重要的。
我们说人的历史,什么是人的历史?很伟大的一个功业,你仔细分析仔细分析,分析到最后,是人格。
是见识,是气度,是心胸。
假如没有鲍叔那么宽阔的心胸,鲍叔之德,后来说什么,说是鲍叔这个人,他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富贵,后来他的子孙享有富贵,阴德。
实际上这种话也是在赞美,有这样德行的人,应该有好报,他的子孙应该有好报。
所以说没有鲍叔管仲就完了,烂了,烂了就烂了,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齐桓
公的霸业也许成,也许不成,也许当然了,历史有其必然性,可是必然性,它必然最后作用到这些人格,由这些人格完成这些事业。
齐桓公没有管仲,管仲不出来,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出来,而另外一个人出来,也必须要遇到,像类似的这种帮忙的人才有他的机会,这个是必然的。
春秋五霸(三)管仲相齐
2011-08-13 18:04:31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 262
(齐桓公的霸业,离不开一个人,管仲。
但他们的第一次见面,管仲就射了齐桓公一箭,他们的第二次见面,是齐桓公不计前嫌想重用管仲,但齐桓公有疑虑,管仲也有担心,那么,这会带来怎样的君臣碰撞呢?管仲又能提出什么样的冶国良方呢?当管仲来到齐桓公身边,管仲是怎样辅佐齐桓心,奠定了齐国强盛的基础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梭,为悠讲述《春秋五霸》之《管仲相齐》。
)
这段故事发生在鲁庄公九年冬,前685年,地点在齐国郊外,齐桓公在等鲍叔牙。
鲍叔牙去鲁国请管仲了。
鲁国君臣们把管仲还给了鲍叔牙。
管仲也纳闷,回去就意味着完了。
不得杀头?但是为什么又动用了鲍叔来呢?以后,他看出了奥妙,离开了鲁国就松绑了,管仲猜出了几分。
回齐境内,事更多了,洗澡,涂香,管仲明白了,齐君要用自己了,是生。
等的齐桓公心里也难免嘀咕,管仲到底是不是个人才?在等的时候,齐桓公想考一考管仲的分量,管仲也在激动呢,新君主是什么人呢?
(那么,二人见面时,故事会从哪里展开呢?)
齐桓公准备了几个间题,两人心思相同,见面。
进城,君臣遇合的故事开始了。
进城,宫廷里,齐桓公让座,就开始提间题了,现在齐情形不好,襄公之乱你也知道,襄公在位喜欢建高台,好奢华,好打猎,在齐国美女的地位比贤人高,倡优被召进宫,逗乐,地位比将士们地位都高,所以齐国乱了,那么这样的现实怎么办呢?管仲回答了,齐的事要治好,君主得先立志,要当霸主。
齐桓公一惊,让我当霸王之君。
什么意思呀?管仲,把弦提高了,齐桓公一听,他反着设了题,当有为君王,不容易呀。
他骨子里并没有这样想过。
齐也是大国,他第一反应是摇头,做好齐的事就好了。
管仲站起来,说君主给我一条命,我感谢,但是,我想有作为,现在让我做平常事,不敢干,然后往外走。
这一出出乎意料,当场人们都张着嘴。
齐桓公留住他。
这是历史上闪耀的时刻,管仲一激,把齐桓公的英雄气概激出来了。
齐桓公赞同了,这实际激活了齐桓公,后代评价时,推重管仲,没有管仲的激励,就没有齐桓公的英雄气概。
齐桓公年纪轻,有英雄气,虎虎生风,是好事也是坏事。
他急于求成。
他是一国之君。
管仲尝尽艰苦,对历史现实有深刻的观察,作为有志的人,他形成了深谋远虑的通盘打算,如何让齐桓公接受,并上升为国家行为,要有很冬事情。
(齐国力并不强,管仲有什么冶国的想法?在齐国能得到实施吗?)
看历史记载,管仲的改革包括,一是打造齐国万众一心的精神;二是打造适合国家的军事精神,这是通盘打算的。
齐桓公却有想法,齐桓公间怎么办,第一步就是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作为国家,民众要有分工,士农工商,齐国现实是士不像士农不像农,表现是四民杂处,士这个贵族的低级阶层,专门负责打仗,农是负责种地的,工是手工业者,商是商人,管仲看到的是这四种人杂处,不利于专业发展,得整顿,这是定民之居。
成民之事,只要改变了杂处,后代就门里出身,无师自通。
把民众重新固定,这是改革的先行一步。
但是,曲折性来了,齐桓公觉得实施了,下一步关注的是该打谁了?而管仲强调的是强国。
齐桓公像大男孩,管仲拦不住齐桓公,在第二年打了长勺之战,这是曹刿论战的那次。
曹刿把齐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如果站在齐角度来看,怎么这么大败?这就暴露了齐桓公不认识自己国家的间题。
战场上,本是大国的齐在战争中大败。
这场战争暴露了齐的间题,齐桓公却并不清醒,继续打。
(齐桓公明白了管仲的良苦用心,回到现实,支持管仲的富国强兵的改革,那么管仲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
管仲的第二步,叁其乡伍其鄙,就是寄军令于内政。
西周是封建制,采取的是化整为零的方法,让亲戚们去全国各地建立军事据点。
文化发展,人口就多,有不少本地人,得找一处建国,国是城内人拿着干戈,以国统野,野中人多是土著,是被征服者,叁其乡是把直属的人分成三部分,齐桓公自领一乡,
另两个大夫各领导一乡,五其鄙是把野外的人分五属,用各个大夫去领导去统治,每家出一兵。
一乡可以组织两千人部队。
齐桓公就有一万人部队。
加上大夫的,齐部队就会有三万人,让精锐的子弟们参加战争。
古代只有贵族才能参战,管仲是打造齐的军事精神。
能打出军事精神的国家不多。
反之就弱。
像北宋刺青,像九纹龙,这是坏习气,结果北宋当个习惯,败坏了国家的军事精神。
管仲却能打造健全的国家军事精神。
他是关于国家精神的一个打造者。
齐桓公执政的四五年后,灭一些小国,屈了鲁与宋。
(管仲的改革在齐掀起了波澜,管仲遇到各种困难与阻力,怎么克服呢?)
政治智慧的第—个就是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贬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善于权衡轻重,知道哪轻哪重,有些事件。
实际上,在管仲的诸多变法,实施这些措施,实施中,齐桓公总是一个很着急的人,刚刚实行政策马上就间,这下可以称霸了吧?那个政策实施下去以后,这个也可以称霸了吧?有了这个可以了吧?就像孩子做饭的时候,等不得米饭焖熟,老掀锅。
所以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管仲的稳练和齐桓公的急切形成了一个对比,这里边实际上就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或者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驯服一个什么,一个政治上的动物,“生匹马”。
马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不知道左右拐弯,得驯,得慢慢地驯化它。
管仲为政因势利导,…自势而为。
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时,曹刿要杀齐桓公,曹刿说,你们齐国,欺负鲁国,你们侵略我们太多了,齐桓公答应还土地,曹刿回到位子上,齐桓公恼怒,想反悔,而管仲就要他还一部分。
管仲一转化就成了福。
政治智慧第二面是他深通政治家宰相叶肚里能撑船.得有宽阔的胸襟.管仲老了,一天齐桓公间谁来接你的班呀?鲍叔可以吗?这次管仲说不行。
齐桓公纳闷了。
管仲回答说,鲍叔是好人,不合于做宰相,是非太分明。
道德不是政治。
执政,作为官员,要跟诸多人打交道。
人的品质不一样,有好人就有坏人,但是中间人既不好也不坏,这种人太多,怎么办?作为百姓不喜欢没间题,但是作为政治家不交往不行。
小人智慧比君子强。
赖人行成为敌人。
第三政治智慧是管仲能赏罚分明.罚了骈邑还不得埋怨,这后来被人称道。
这样把国家安顿了。
其他诸侯都称道。
齐的威望上升了。
考验出现了。
北狄像潮水一样,由山西河北,往华北平原冲击,是中国文化危机之秋。
文化没了叫亡天下,这些蛮夷人进了中原,攻城略地,这是中原文化的危急存亡之秋。
齐国如何表现的呢?.
春秋五霸(四)存刑救卫
2011-08-16 18:24:42 来源:百家讲坛资源网上传者:huyong 点击: 199 (管仲辅佐齐桓公,经过了2 0多年的改革整顿,对内,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有民心,都是蒸蒸日上。
对外,齐国展示威信,使诸侯都凝聚在齐国的麾下。
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支北狄的游牧人群入侵中原,他们攻城掠地,抢掠烧杀。
这对齐桓公的霸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齐国能不能遏止北狄的进攻?它能保护中原诸侯的安全吗?);
齐桓公25年,邢国派来了使者,说邢国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北狄的攻击,请救。
齐桓公震惊。
当然了,北狄骚扰中原各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里边有一种现象,还带有某种历史规则的一种现象。
什么现象呢?就是当一个文明在一些地方诞生以后,比如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诞生以后,它就像一团篝火点燃了以后,它必然要吸引远方的,那些文化相对落后的这种人群,他的注意、他的羡慕,这种羡慕就会导致这些周边人群向它靠近。
而这种靠近没有好靠近的,都是战争、掠夺、防范。
当这种文明的人群,力量强大的时候,他能够防范得住;当这个文明的人群,当他衰落的时候,比如他政治出了间题,像中国的西周,崩溃了,它的防范能力减弱了,这个时候,这就是给了周边人群的一个重大机会。
实际上,对中原文明的这种生活的人群而言,这是一个灾难。
可是,如果广泛地看间题,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融合,历史在同步地进步。
所以这是一条带有规则性质的一种东西,一种现象。
在西周崩溃后,面临的是西有西戎、北有北狄、南有南蛮、东有东夷,“四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是中原文明的存亡关头。
像北狄常出没,对中原带来骚扰。
以前没这样严重过,齐桓公震惊也犹豫,打过戎,帮鲁收拾过内政,国内缺乏修整。
邢国离齐国有千里之遥,向大臣们征求意见,管仲态度明确,“戎狄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