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312-2009)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标准(WS312-2009)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标准(WS312-2009)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标准(WS312-2009)标准概述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标准(WS312-2009)是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的,适用于各类医疗机构,包括
医院、诊所、护理机构等。

标准内容包括感染控制管理、医疗废物
管理、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要求
1.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
工作流程,确保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实施。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确保医疗废物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3. 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
器械的安全可靠,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4.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卫生水平,减少感染传播的风险。

5.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感染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6. 医疗机构应加强员工的感染防控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结论
医疗机构感染防控标准(WS312-2009)是保障医疗机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依据。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该标准的要求,加强感染防控工作,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同时,医疗机构应不断加强感染防控管理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字数:200)。

医院感染防控规范(WS312-2009)

医院感染防控规范(WS312-2009)

医院感染防控规范(WS312-2009)
概述
该规范旨在标准化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以确保医疗环境的安
全和患者的健康。

以下是该规范的主要要点:
1. 医疗环境管理
- 要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卫生,确保无菌操作。

- 采取适当的清洁消毒措施,包括定期清洁检查和设备维护。

- 对污染和有害物质进行合理储存和处理。

2. 医护人员卫生
- 医护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包括洗手、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和
做好防护措施。

- 培训医护人员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患者管理
- 严格遵守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隔离和治疗流程。

- 定期监测和检查患者的感染情况。

- 提供适当的患者教育,以增加他们对感染防控的意识和合作。

4. 医疗废弃物管理
- 对医疗废弃物实施严格的分类、封存和处理措施,以防止感染传播。

- 减少和处理医疗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

5. 感染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 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并定期评估和监测医院感染的情况。

-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防范。

以上是《医院感染防控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为确保医院环境的卫生和患者的健康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医院和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这些规范,并不断加强感染防控的工作。

(完整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

(完整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1-2009ICS 11 .020c05ws医院隔离技术规范Technique standard for isolation in hospitals2009-04-01 发布2009-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T 311-2009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附录C 、附录D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 、附录F 和附录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301 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

WS/T 31 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置及预防控制.ppt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置及预防控制.ppt

[串点成面·握全局]
一、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 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 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 了物质条件。
中枢、心血管、血液、生殖系统、皮肤软 组织、骨及关节、手术部位等
相关概念
(三)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导致病原体传
播所引起的感染。 (四)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或依照甲类传 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或新发病原体 的医院感染。
相关概念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
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1)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 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消极影响: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
监测与报告
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发生三级暴发疫 情,医院感染管理科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 传真等方式向韶关市卫生局和韶关市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监测与报告
(三)医院感染中的传染病报告 1、传染病的报告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 2、报告程序: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4-19-8-1 有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开展监测工作并记录。

4-19-8-1 有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开展监测工作并记录。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创建资料目录
【项目】:4-19-8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根据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发病率和(或)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改进诊疗流程;将医院感染情况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比较;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

【基本要求】:4-19-8-1 有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开展监测工作并记录。

【C】:
1、有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 s/T 31 2—2009)开展监测工作,并记录。

2、有监测信息收集与反馈渠道,保证信息质量,保存原始记录文件。

【B】:符合“C”,并
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定期(至少每季度)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讨论,有会议记录或简报,定期(至少每季度)发布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对医院感染风险、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提出预警和改进诊疗流程等建议。

【A】:符合“B”,并
1、医院感染监测指标真实、准确、完整,能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持续改进案例。

【资料目录】:。

医院环境感染防止指南(WS312-2009)

医院环境感染防止指南(WS312-2009)

医院环境感染防止指南(WS312-2009)医院环境感染防止指南(WS312-2009)一、前言医院环境感染防止指南(WS312-2009)是为了控制和减少医院环境中的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旨在提供科学、实用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医院环境感染风险评估1. 评估内容:对医院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原体的来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2. 评估方法:采用现场调查、监测数据、文献调研等方法进行综合评估。

3.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感染风险的高低,为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三、医院环境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 卫生与消毒:a. 保持医院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b. 对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物品等,根据其用途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消毒方法。

c. 医疗机构应配备有效的消毒剂和消毒设备。

2. 手卫生:a.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

b. 提倡使用洗手设施,医疗机构应配备充足的洗手液和干手设备。

c. 在不具备洗手设施的情况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3. 医疗废物管理:a.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置。

b. 医疗机构应设立医疗废物暂存点,并定期进行消毒。

c. 医务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通风换气:a. 医疗机构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确保通风换气设施正常运行。

b. 病室、治疗室等区域,应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感染风险。

c.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空气净化设备,提高空气质量。

5. 个人防护:a.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处理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

b. 提倡使用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c. 使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培训与教育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与教育。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Standard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312-20092009-04-01发布 2009-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节选)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3 术语和定义3.1 医院感染监测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 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 全院综合性监测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 目标性监测target surveillance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3.6 抗菌药物使用率usage rate of antibiotic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概述本文档旨在介绍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

该准则是为了保证医疗机构能够有效监控和预防医院感染而制定的。

准则的实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院感染的防控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监控内容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医院感染的定义和分类:准则中对医院感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按照不同的感染部位和病原体进行了分类,以便于监控和统计。

2. 监控指标和方法:准则规定了医院感染的监控指标和方法,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的监测等。

通过定期收集和统计这些指标,医疗机构可以评估感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 数据收集和报告:准则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控数据的收集和报告要求。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系统,并定期向相关部门报告监控数据,以便于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4. 感染监测和调查:准则提出了感染监测和调查的要求和流程。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和调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并对感染原因进行调查,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准则的意义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的实施对医疗机构具有重要意义:1. 提高患者安全:通过监控和预防医院感染,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

2. 优化资源利用:准则的实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3. 增加医疗机构信誉:通过严格遵守准则要求,医疗机构可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患者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和好评。

4. 为医疗质量评估提供依据:医院感染的监控数据可以作为医疗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帮助医疗机构改进工作,提高医疗质量。

结论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是医疗机构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方面的重要指导文件。

准则的实施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准则要求进行监控和预防工作,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_313-2009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_313-2009

2019/10/10
20
6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6.3 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 行卫生手消毒:
a)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 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b)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 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019/10/10
21
6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6.4 医务人员洗手方法,见附录A。 6.5 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方法: a)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b)严格按照附录A医务人员洗手方法A.3揉搓
27
8 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8.1 监测要求 医疗机构应每季度对手术室、产房、导管室、
层流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 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母婴室、 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 口腔科等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 效果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 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 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和指缝。
A.3 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 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
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
A.3.1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见图A.1。 A.3.2 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2。 A.3.3 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见图A.3。 A.3.4 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4。 A.3.5 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5。 A.3.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见图A.6。
19
6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
6.2 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6.1的原则选择洗 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 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 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共13项,首当其冲的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

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那么国家规范对于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的监测有哪些要求?发病率如何计算?监测方法都有哪些?根据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指标,评审专家关注点又在哪里?1、什么是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调查?其意义是什么?发病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监测,能够反映医院感染总体发病情况,也是反映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主要计算指标是发病率,计算公式如下:2、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指标计算中有哪些注意事项?①计算全院医院感染发病(例次)率时:分子:确定时段全院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住院的患者人数,即同期出院人数加上期末在院人数之和。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统计全院住院人数时计为N。

②计算某病区发病(例次)率时:分子:确定时段监测目标病区住院患者中同期新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人数。

分母:确定时段曾在监测目标病区住院的患者人数。

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曾N次入院,均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N;统计时段内同一位住院患者在1次住院期间曾N次入住监测目标病区,统计病区住院人数时计为1。

③分子纳入群体: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在医疗机构内获得感染而出院后发病的住院患者。

④分子排除群体: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并在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患者(如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水痘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检测到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感染症状的患者、由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因子(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引发炎症的患者等。

⑤分母纳入群体:住院患者。

⑥分母排除群体:没有实际住院就退院的“住院患者”、产科中跟随母亲的新生儿。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标准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行业标准WS/T312-2009,中华人民共与国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实施)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与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她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就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期限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就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卫生部200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3 术语与定义3.1 医院感染监测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与反馈给有关部门与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就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全院综合性监测 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WS312-2009医疗环境感染防控规范

WS312-2009医疗环境感染防控规范

WS312-2009医疗环境感染防控规範WS312-2009医疗环境感染防控规范1. 简介本文档旨在规范医疗环境感染的防控措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遵循本规范的要求,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环境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2. 感染防控措施2.1 感染源控制- 对病患进行分类,根据感染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 对感染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消毒、灭菌等。

2.2 医疗器械与设备管理- 对医疗器械和设备进行严格的消毒、清洁和维护。

- 定期检查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功能和安全性。

2.3 医务人员感染防护-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感染防控培训,并遵循个人防护措施。

-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

2.4 环境清洁与消毒- 对医疗环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 注重重点部位和高风险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

2.5 废弃物管理- 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确保安全无害。

- 严禁将医疗废弃物随意丢弃或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3. 监测与评估3.1 感染监测-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医疗环境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 及时发现感染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3.2 质量评估- 进行医疗环境感染防控的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 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提升医疗环境感染防控工作的水平。

4. 培训与教育4.1 培训计划- 制定医疗环境感染防控的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

- 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4.2 教育宣传- 加强医疗环境感染防控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知识水平。

- 在医疗机构内部和外部开展相关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对医疗环境感染防控的认知。

5. 相关法律法规5.1 医疗机构法律法规- 遵守相关医疗机构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医疗环境感染防控工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5.2 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遵循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加强对医疗环境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5.3 感染性疾病报告管理法律法规- 遵守感染性疾病报告管理法律法规,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环境感染事件。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311-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11-2009ICS 11 .020c05ws医院隔离技术规范Technique standard for isolation in hospitals2009-04-01 发布2009-12-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WS/T 311-2009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 、附录B、附录C 、附录D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E 、附录F 和附录G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301 医院、山东省立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李六亿、邵丽丽、刘玉村、巩玉秀、王力红、吴安华、胡必杰、魏华、李卫光、贾会学、张桂花、曹红谊。

WS/T 31 1-200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医院隔离的管理要求、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

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9082 区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感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场所。

3.2 传播途径modes of lransmission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者的途径。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

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的概述和指导。

该准则是为了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有效监控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而制定的。

目标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的目标主要包括:1. 提供统一的监控标准,以确保医院感染的及时发现和控制。

2. 促进医院感染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为感染病例的管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3. 优化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4.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主要内容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医院感染监测:规定了医院感染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

2. 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感染预防和控制的基本原则、措施和方法。

3. 医院感染数据管理:规定了医院感染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的要求。

4. 医护人员培训:提供了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实施要求为了有效实施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医疗机构需要:1. 建立感染控制委员会或团队,负责监督和推动准则的实施。

2. 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并进行定期的感染监测和数据分析。

3. 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4. 定期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效果,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总结WS312-2009医院感染监控准则是医疗机构进行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遵循准则的要求,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监控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同时,准则的实施还需要医疗机构的不断努力和持续改进。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规范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规范
医务人员。
监测内容(最小数据量要求)
基本情况: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年龄、 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疾病诊断、 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其他)、切口类型 (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污染切口)。
医院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与原发疾病的 关系(无影响、加重病情、直接死亡、间接死亡)、医院 感染危险因素(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放射治疗、 抗肿瘤化不治疗、免疫抑制剂)及相关性、医院感染培养 标本名称、送检日期、病原体名称、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设施要求 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 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 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
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
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
术语和定义
抗菌药物使用率 usage rate of antibiotic
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 dose of antibiotic use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 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
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 剂量。
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 信息。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 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 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WST310—2009

WST310—2009

10:09:08
压力蒸汽灭菌所需时间
灭菌时间(min) 物品种类 硬物(裸露) 硬物(包裹) 织物包 121℃下排气 132℃预真空
(102.9kPa ) (205.8kPa )
132℃脉动真空 (205.8kPa ) 4 4 4
15 20 30
4 4 4
压力蒸汽灭菌全程所需时间
121℃下排气: 数小时 132℃预真空: 约25min 132℃脉动真空:29~36min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132℃)所需最短时间*
物品种类 不带孔物品 带孔物品 不带孔+带孔物品 灭菌时间(min)
下排气
3 10 10
预真空
3 4 4
正压排气法
3 3 3
*:灭菌物品裸露
•宜使用卡式盒或专用灭菌容器盛放裸露物品。 •可不包括干燥程序;运输时避免污染; •4h内使用,不能储存
干热灭菌方法
器械表面及关节、齿牙处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 和锈斑 功能状况
– 不合格者重新处理
• 带电源:绝缘性能检查
器械保养
– 润滑剂使用
可否使用石蜡油?脂溶性?水溶性?医用的?
10:09:08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包装
• 器械与敷料分室包装 • 包装体积和重量 – 器械≯ 7kg,敷料≯ 5kg – 下排汽≯ 30cmX30cmX25cm 脉动真空≯ 30cmX30cmX50cm • 闭合式包装与密封包装 • 硬质容器:安全闭锁装置 • 包装标识:
建筑布局
– 照度 工作面/功能 普通检查 精细检查 最低照度 (lux) 500 1000 平均照度 (lux) 750 1500 最高照度 (lux) 1000 2000

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WS312-2009)

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WS312-2009)

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WS312-2009)
概述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疗机构对感染的管理和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本规范的要点:
1. 感染管理责任
- 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感染管理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执行感染管理政策和措施。

- 感染管理部门或委员会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2. 感染监测和报告
-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

- 感染发生后,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控制措施。

3. 感染预防与控制
- 医疗机构应制定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并确保全体医务人员严格遵守。

- 感染预防和控制方案应包括手卫生、器械消毒、环境清洁等方面的措施。

4. 医疗废物管理
-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储存。

5. 感染事件调查与处理
- 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事件调查和处理机制,对感染事件进行及时调查和处理。

- 感染事件调查应包括感染原因分析、责任追究和防范措施改进等方面。

6. 教育和宣传
-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感染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

-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和访客宣传感染管理相关知识。

以上是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WS312-2009)的主要内容,医疗机构应根据本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感染管理工作,以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

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规定(WS312-2009)

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规定(WS312-2009)

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规定(WS312-2009)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院感染的检测与管理,以下是相关要点:
感染检测
1. 医院应建立感染检测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实施感染监测、采集标本和进行实验室检测等。

2. 医院感染检测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医院感染检测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确保及时发现和诊断感染情况。

4. 医院感染检测结果应及时记录、统计和报告,以便进行感染管理和防控工作。

感染管理
1. 医院应建立感染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感染防控策略、感染预防、感染控制和感染治疗等。

2. 医院感染管理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感染的有效控制和治疗。

3. 医院感染管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改善医疗设施和设备的卫生状况、加强患者感染预防和控制等。

4. 医院感染管理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审查,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确保感染管理的持续有效性。

其他要求
1.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管理档案,包括感染报告、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感染治疗和康复情况等。

2. 医院应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推进感染管理工作。

3. 医院应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概括,具体细节和要求请参阅《医院感染检测与管理规定(WS312-2009)》原文。

---
> 注意:本回答为模型生成,具体要求和细节请参阅原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院感染监测的管理与要求、监测方法及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保证。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和妇幼保健院。

有住院床位的其他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期限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生部2006年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2006年
3 术语和定义
3.1 医院感染监测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2 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 nosocomial infection incidence per patient-day
是一种累计暴露时间内的发病密度,指单位住院时间内住院患者新发医院感染的频率,单位住院时间通常用1000个患者住院日表示。

3.3全院综合性监测 hospital-wide surveillance
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

3.4目标性监测 target surveillance
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3.5 抗菌药物 antimicrobial agents
具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等,部分也可以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

通常不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结核药物和局部使用抗菌药物等。

3.6 抗菌药物使用率 usage rate of antibiotic
出院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率。

3.7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 dose of antibiotic use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每日使用量。

3.8 规定日剂量频数(DDD频数) number of Defined Daily Dose
为某一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除以该药的规定日剂量。

4 监测的管理与要求
4.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4.2 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

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4.3 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

报告表见附录A。

4.3.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4.3.2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3.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4 医院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

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4.5 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示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

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

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4.6 人员与设施
4.6.1 人员要求医院应按每200张~250张实际使用病床,配备1名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专职人员接受监测与感染控制知识、技能的培训并熟练掌握。

4.6.2 设施要求医院应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医院感染监测设施运转正常。

5 监测
5.1 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根据监测范围,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5.1.1 全院综合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B进行。

5.1.2 目标性监测
5.1.2.1 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C进行。

5.1.2.2 成人及儿童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D进行。

5.1.2.3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E进行。

5.1.2.4 细菌耐药性监测,具体监测方法按照附录F进行。

5.2 医院感染调查方法
5.2.1 患病率调查,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病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G进行。

5.2.2 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帮助了解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具体调查方法按照附录H进行。

5.3 监测信息的收集
5.3.1 宜主动收集资料。

5.3.2 患者感染信息的包括查房、病例讨论、查阅医疗与护理记录、实验室与影像学报告和其他部门的信息。

5.3.3 病原学信息的收集包括临床微生物学、病毒学、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

5.3.4 收集和登记患者基本资料、医院感染信息、相关危险因素、病原体及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