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脉络
隋唐时期主流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
李世民的重民和纳谏思想 韩愈“道统论”
宋元时代的改革思潮与儒家政治思想的 新发展
改革思潮:王安石变法 理学思潮:宋初三先生、北宋五子 功利学派 元
明清政治思想的裂变与反思思潮
强化集权派:朱元璋、张居正 心学派:王守仁的“致良知”与“破心中贼” 泰州学派 明末清初三大政治思想家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脉络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兴(重点) 先秦时代政治思想的萌生与勃兴(重点)
殷商王权专制政治观念 西周周公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儒法墨道(中国古代政治思 想大发展时期)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秦:李斯,法家思想极端化;《督责术》 西汉:贾谊的重民思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1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人性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这时就需要由圣及礼法教化。
2局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
3、性三品:以韩愈、董仲舒为代表。
他们提出人性有上、中、下之别的观点,上等的“圣人之性”天生就是善的,不需要教育,下等的“斗笠之性”,是经过教育也难以转化为善的,这两种都是少数,都不可以名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名性,中民是大多数,需要教育。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认为君王承天命,教育人民养成善德。
他从人性论上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是一种唯心主义人性论,为统治阶级的严刑酷罚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程朱理学的重要观点."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理学家把封建秩序说成是不可侵犯的"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他们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存天理,灭人欲: 1, 朱熹认为:"善"的就是天理"恶"的就是人欲,天理和人欲之间不是天理战胜人欲就是人欲战胜天理. 2, 在宇宙论上讲理本气末,在人性论上严格区别"性"与"心".认为世界实际二重化,一重是洁净精微的"理"世界,一重是善恶混杂的"心世界" "气世界"."心世界"其既可能与理性相符合导向善,也可能背离理性导向恶.每个人(人心)都是"理" 与"气"(人欲)结合的产物,都有向善向恶的可能. 3, 理欲之辩不仅限于对道德善恶的论述,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政治哲学, 现实中"天理"就是宗法等级社会的纲常名教, 而"人欲"就是违反纲常名教的私欲.5、格物致知:1, 指的是心与物之间的物质活动,所谓的格物是通过接触形而下的事物去感悟, 体认心中固有的形而上的天理,强调格物须日积月累积累既多,胸中则会自然贯通. 2, 格物就主体作用与对象而言,致知就是认识过程中引起的结果而言,二者实际为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6、致良知: 1, 2, 王阳明提出良知乃心和理的融合,是先天道德本体. 因此主体只能从自身出发扩充自己本有的先天道德本原,良知的至极意:致即拓展良知,将良知扩充推广到日常生活中间去. 3, 4, 还有实行之意:强调将良知落实到日常的道德实践中去,表现在现实之中. 致即行,其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自我的道德实践.7、知行合一:和良知联系阐发1,王阳明:" 知"是对自身"性理"的自我认识,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价值论的范畴.行也不是什么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是自我的道德实践. 2,知行是本体,是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真"知"在逻辑上蕴涵了必然会"行",知与行是相互蕴涵,相互关联,相互规定,彼此之间不可分割的. 3,"至良知"逻辑展开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在其本体"良知"中是合一的.在符合良知的前提下,"知"就是"行"" 行"也就是"知".即良知把"行"统一与"知".【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 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 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 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 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 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萧公权(1897——1981):美国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所著《中国政
治思想史》一书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初于194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今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文化书院版?)本书稿成于三十年代末、 四十年代初作者漂泊西南时期,全书凡五编二十五章,上起先秦,下至孙文。对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作了系统的分析。惟孙氏章有目无文,作者自云原稿佚落,而 其门人汪荣祖则说:“公权先生视三民主义为中国政治思想之成熟,显有时代因 素,因其撰稿成书之日,仍属国民党训政时期,以孙文学说与三民主义为不可侵 犯之‘圣教’。谄(chan)之,心有不甘;评之,恐遭时忌,是以虽原有孙中山 一章,终于不予收录,既奉阙疑之旨,复得讳而不隐(林——此乃何等之传 统?!)之效。”
吕振羽(1900——1980):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于1937年6月
由上海黎明书局出版。这部书针对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将历史分为三段 的提法(即商为神权时代,西周—春秋为贵族统治时代,战国—清为王权时代), 将中国政治思想史分为两段,一段是关于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二段是关于 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吕开拓了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 的新领域。
人不能有效地行动,他就不可能积极地思考。”
中国政治思想史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第8篇: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儒家1. 百家争鸣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主张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这种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政治思想: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为“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伦理观:性本善。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政治思想:主张施政以“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同时也要重视“法治”。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伦理观:性本恶,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 汉朝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
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 宋朝和明朝宋朝和明朝,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发展为理学。
(1)宋朝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发扬了程颐和程颢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核心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当时杨朱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孟子对这两种思想持反驳态度,其认为杨氏是无视君主,墨翟是无视长幼之序,认为无视等级制度的是禽兽不如的,儒家主张人伦道德、贵贱、尊卑、长幼有序。
孟子认为人伦中以“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这体现了孟子亲亲君君,孝的思想。
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这段话表达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一般的常道,一种是特殊的道。
常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所以常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原。
而非常道是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所以有名,且万物都有其道。
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
”这句话是唐太宗在总结隋唐历史时,针对帝王杜绝言路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认为人要看清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想看清自己就必须依靠忠臣,这句话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建言献策,以此说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能像隋文帝杜绝言路,因此要求谏纳谏,广开言路。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认为做为君王,必须重视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己的肉来喂肚子,肚子虽然饱,而身体却死亡了。
由此看出唐太宗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其清醒地认识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于人心的向背,为君者,定以民为国之根本。
体现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将儒家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
”葛洪通过这句话解释了儒道的难易问题,他认为道儒是本末关系,道为源、儒为流,两者并不矛盾。
儒家主张出世,看起来容易但很难做好。
道家主张无为,消极避世,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容易。
6、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认为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于阴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
名词解释:1.商鞅: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2.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政府进行改革。
措施主要是:折叠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折叠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4.天谴说:董仲舒的“天谴论”是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的。
《春秋繁露》中提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天谴论”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天灾就是自然灾害,是宇宙自然运行中自身规律所为,人类是无法抗拒的。
当时提出这个“天谴论”也只是为了限制帝皇甚至是平民的思想活动,从限制帝皇这角度来说,“天谴论”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思想,起码让帝皇们有所顾忌,从而不做出严重损害人们利益的事情;但从限制平民这一角度来说,则具有十分明显的封建色彩,限制平民百姓需要听从统治阶级的发号施令,使这些平民的奴性更加严重,更加服从封建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
韩愈的政治思想
身世: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政治主张:排斥佛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道统学说对于宋代政治思想影响颇深,被宋人奉为入学正统。
一、 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1、 前朝排佛的主张:裁抑佛教以维护正统的儒学礼教;毁寺院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李斯的政治思想
一、 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
秦统一中国后,当时社会存在两种政治体制:分封制与郡县制。
A. 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制,理由如下:分封制度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事不师古不能长久;分封子弟以为枝辅。
B. 李斯进行尖锐反驳:理论上,李斯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每个时代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分封制是三代旧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事实上,分封同姓子弟不足以恃为屏藩;制度上,李斯认为对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郡县制远较分封制优越。
五、 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在经济方面,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其主导思想是效法古代井田制的做法,限制豪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都能生活在一样的生活水平上。其主观愿望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私有制条件下,个体农民贫富分化的历史趋向。其结果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展变化的速度。
二、 “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
李斯是个专制主义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一切于君主专制不利的思想、言论都该取缔。其文化专制思想的理由:诸生学古而非今,不利于统治,容易惑乱百姓;李斯认为禁私学是“别黑白而定一尊”的需要;李斯认为私学的存在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禁绝私学的具体措施(焚书坑儒),主张用严峻的刑罚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与哲学家
中国政治思想的未来发展
继承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 政治思想的精华
国际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政治 思想的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创新思维:结合现代社会需求, 创新政治思想
培养人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 现代政治思想的人才
06
中国哲学家的智慧与启示
章节副标题
中国哲学家的智慧总结
孔子:仁爱、礼义、 忠诚、诚信
中国历史上的政 治思想与哲学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03
中国古代哲学家及其思想
04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与哲学家
05
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与影响
06
中国哲学家的智慧与启示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章节副标题
儒家政治思想
创始人:孔子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 教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
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政治思想
创始人:老子 核心思想: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政治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影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对后世政治哲学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主 张“性恶 论”,注 重道德教 育,强调 “礼法”
墨子:主 张“兼爱 非攻”, 注重社会 公平,强 调“尚贤”
韩非子: 主张“法 家思想”, 注重法治, 强调“法 治”
中国哲学家的管理智慧与领导力
老子: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尊重自
然规律
孔子:仁爱、礼义、 忠诚、诚信,强调 道德修养和伦理规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中国政治思想史
2 . 为政以德 3 . 政者正也 4 . 要从“正名”开始进行礼治
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孔子
(二)举贤才 (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四)愚民政策
孔子
五、人生哲学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已忍让和 内省修身,这主要是基于他对仁与礼的理 解按照孔子的观点,如果每个人在社会生 活上都能够不计个人得失,让字当头,现 实生活中的矛盾便都能迎刃而解了。
自西周以来,天的权威就受到怀疑而有所动摇。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 混乱,人的作用、力量和价值得以凸现。于是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 向人,从春秋晚期到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人性的讨论。人性说为儒、道、 法家等流派建构政治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比较简
单。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二、仁礼学说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起来的王权至上观念
在君主与国家的关系上,人们已经萌发了君主是国家 最高统治者,国家是君主的私有物的观念。《尚 书· 盘庚》三篇载盘庚向百姓、贵族训话时自称”予 一人”,在实际上,是一种把君主置于民众之上的观 念。在解释君主权力的至上性时,盘庚把君主权力的 来源一方面归之于天,另一方面归之先公先王。由于 君主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君主的意志。 商代王权至上的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 果,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 重要的影响。
孟子
二、仁政学说 (一)以性善论作为仁政的基础
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掌上”。
(二)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
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 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
中国政治思想史
-Content Chapter_1Chapter_1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思想形成期:先秦时期。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
思想发展期:秦汉隋唐时期。
汉初黄老学说盛行。
董仲舒,以儒为主,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作《春秋繁露》,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
与宋明时期的社会特点相适应,以张载、二程、朱熹、王阳明为代表(宋明理学);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出现了王安石、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宋代功利政治思想。
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时期。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对君主专制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转型期:中国近代社会。
西学东渐,出现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思想变革期: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思想形成期:先秦商周★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1、天命不常(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适应天命,巩固周王朝政治统治的问题)。
2、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实际上是虚于天命,重在人事,表明周公的天命观在本质上是人文而不是神学的)。
3、敬天保民(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保民,怀保小民就成了核心内容。
一方面要求周王朝的各级统治者要牢记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要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要慎用刑罚。
谨慎地治理国家以免失去天命的佑助。
另一方面是告诫被征服了的殷商遗民敬从天命,服从周王朝的统治。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A答案
1、孔子的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是浑然一体的,可称之为伦理政治。
第一.伦理原则。孔子把人际关系主要概括为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四个方面。夫妇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用过许多概念,如仁、义、忠、恕、孝、信、智、勇、温、良、恭、俭、让、慎、直等等,要之,可以礼、仁为纲。
第二.无为政治的内容和实现无为的手段。《老子》的无为决不是纯因自然或消极的观望,而是一种政策,用于实际叫做“为无为”。在《老子》看来,当时人们都是沿着“有为”的道路行事,这些正是产生祸乱的根源。“为无为”首先要把这一切祸源铲除。为了把人们从有为的道路上拉到无为的道路上来,《老子》想了许多主意,要之有二,一是劝统治者减少活动,二是使民失去有为的条件。对统治者,《老子》要求他们减少政事活动,总的原则是“三去”,即轻刑罚、慎用兵、尚节俭。
5、《老子》的政治指导思想,可称之为“无为政治”。
第一,“无为”的提出,既有哲学根据,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从哲学上讲,《老子》认为“无”是万物的本源和本性,“有”生于“无”。因此,应守住“无”,而反对“有”。“无”表现于人事便是无为。《老子》指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伪、恶、丑现象。一般人只限于鄙弃这些伪、恶、丑,《老子》却要揪出造成伪、恶、丑的罪魁祸首。在老子看来,罪魁祸首正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欲望,即有为。
所以说它不正确,是因为它混淆了政治关系与道德关系。政治与道德是不同范围的两回事。政治关系决不是道德关系,它首先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利害关系。解决其间的矛盾不是靠道德的说教与规劝,而是靠权力、暴力。把道德与政治混为一谈,就掩盖了政治的本质。
从认识上来看,过分强调道德便堵塞了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认识。
4、在势、法,术方面,韩非无疑是集大成者。他明确地宣布,势、法、术三者都是帝王手中的工具,三者缺一不可。韩非除把三者结为一体外,在内容上也多有发挥,与法家先辈相比,势、法,术均有新的特点。第一、势治以及自然之势与人为之势。在势、法、术三者当中,韩非更注重势。他把势分为“自然之势”与“所得而设之势”,即人为之势。第二.法治与以法防奸。“法者,事最适者也”.‘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之用,也即“治事”。治事的中心是尊公废私。为了使所有的人都能遵法、守法,以法律为准则,法要详细具体。韩非认为,臣的作用和使命是贯彻法令。韩非主张依法治国,针对贤人政治,他提出:“上法而不上贤。”第三、术治与驭臣之术。术有君主驭臣之术,也有臣弄君之术。韩非是君主的讴歌者,他所讲的术都是维护君主专制的驭臣之术。由于韩非把君臣关系视为虎狼与买卖关系,所以除了讲考课监察之外,更多的是讲阴谋诡计。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先秦:法治思想:荀子强调“隆礼重法”,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
商鞅:法是治国的根本;法之作用在于“定分”、能“胜民”能“富国强兵”;实行“法”治的原则在于依法行事、明令禁止;刑无等级,其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天下得治的根本保证;要明法以利民;要轻罪重罚,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刑于将过”,在于出现犯罪苗头之前便以法律制止之。
韩非:在法的定义、特征上予以说明:法设之于官府,必须是成文法,而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习惯法;法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法的重要性在于: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要统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2、两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来自春秋公羊学的解释,王正月谓之大一统:董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所有事物皆要在一的原则下绝对统一起来,不得两起;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思想是“古今之通谊”、“天地之常经”,具体表现在:1)政治领域,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绝对效忠君主;2)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专制主义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
3、魏晋: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1)任何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皆要以“自然”为本;2)任自然的基本点是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之间的和谐。
于统治者而言,要节欲,实行无为、无欲;于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
4、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制的看法:1)君主要践行“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a)坚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君民关系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君主及国家制度是应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需要产生;黄所处时期君主与天下人的关系颠倒为“天下为客,君为主”;恢复立君的初衷,明确为君的职分,即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
b)“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c)区分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即法为天下万民立,而非为一姓立;行天下之法则治,行一家之法则乱;d)“以万民忧乐”治乱观作为评价天下治乱兴衰的标准;2)“行天下之法”以匡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1.简述一下周公对传统天命观的修正。
第一,周公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
第二,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
他认为,君主是由天定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德行。
第三,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他适应西周初年政治的需要,对传统的天命进行了重大修正。
否定了天命不可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简述一下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
周公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就是他的保民和慎罚的指导思想。
第一,关于保民。
他从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要实现周朝的长治久安,就必须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最重要的要做到“保民”。
(5’)第二,关于慎罚。
他鉴于前车之鉴,力主慎刑罚。
在观念上,他把“慎罚”视为德的一项基本内容。
在刑罚与德的关系上,他认为德是根本,刑罚是辅助。
4.简述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的政治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又在性善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将之用于政治,提出了仁政思想。
第一,孟子以性善说作为仁政的基础,认为将不忍人之心运用到治国、治民中就是仁政。
仁政主要有四项:其一是制民以恒产;其二是赋税徭役有定制;三是,轻刑罚;四是保护工商业。
第二,他认为能否行仁政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5.简述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
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6.简述何晏、王弼的玄学政治思想要点何晏、王弼玄学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1、无为而治。
何晏、王弼都是‘贵无’论者。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
’《晋书·王衍传》,从这种以无为本的观点出发,他们主张无为而治。
何晏认为,天地以自然为本,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道者无也,所以圣人应当无为。
王弼指出;‘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政可举,闷闷然,卒至于大治’《老子注》。
这是先秦《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复述,但其哲学根据更为完备。
2、名教本于自然。
这里的‘自然’即‘无’,即‘道’,或人之自然本性;名教泛指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
何晏、王弼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比作母与子、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认为名教本于自然,要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但又指出;‘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老子注》,实际上比较重视名教的存在和功用。
玄学家何晏、王弼的论证,总的来说,是要调和儒与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封建统治思想寻找依据。
3、以寡治众。
何晏、王弼从一和多、寡和众的哲学思辨中,为专制皇权寻找理论依据。
王弼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也,众之所宗也’。
又说;‘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周易略例·明彖》。
认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是符合自然之理的。
以君御民,就是执一统众之道。
这里清楚地表明了玄学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立场。
7.如何理解理学思潮及其政治意义?理学是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潮。
理学思想是说,在天地万物之外有个理在。
这个在逻辑上优先于天地万物的理,是天地万物生化的根源与各种存在物之所以如是存在的最终依据。
它也就是说,在没有天地万物之前,就有理。
有理来产生天地万物,有理才有天地万物。
理学家尤其是朱熹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先在于人类社会的天理规则形成的,是具有至高权威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具体到政治领域,所谓理尤其是人类社会的天理规则,就是一整套的封建道德原则及其诸多行为规则。
理学思潮的政治思想,即是把对君主制度的建构,放在封建道德原则及其诸多行为规则这一前提条件之下,认为人类社会、君主制度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则建立起来的。
理学思潮的政治意义很明确,就是维护君主政治。
它从性命角度论证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和君主权力和君主政治制度的合理性。
在理学家看来,君主是天底下最高贵神圣的。
君主在禀气过程中得天理最全最正,因此拥有权力,做天下的主宰,其存在是合理的。
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当理学成为政治指导思想时,“存天理灭人欲”就成为统治者用来约束禁锢人的精神的枷锁。
8.简述孔子的“有道”:孔子的政治理想可概括为“有道”。
“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
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所有的人都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处其位,各称其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不要使礼之“分”,走向破裂与对立,要在“分”中注以“和”与“仁”。
结合您所读、所思,评述一下老庄无为政治思想及其社会批判意义老庄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二个层次:一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二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一、为无为而无不为(一)老子的无为政治主张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
他们说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
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
(二)庄子的无为思想第一,庄子主张遵循道的自然和谐的本性来看待社会政治。
政治上要能够无为,这才是对事物规律的遵从。
第二、他要求君主无欲,提出无欲而天下足。
第三、他认为圣人、智慧都是祸害,主张绝圣弃知。
认为没有了圣人和仁义礼法,人们就能过自然的生活,天下就太平了。
二、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一)老子的政治批评思想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
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
(二)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庄子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
他对社会政治进行了批判,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对政治的批判。
君主都是自私自利的。
其二、对心计、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没有这些,就没有尔虞我诈、阴谋诡计。
其三,对名利欲望的批判。
其四,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的批判。
在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上,庄子无疑是激进的,他不仅鄙薄政治、权力、帝王、财富、名利,就是对人的知识、智慧和仁义等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也全面予以否定。
结合您所读、所思,评述一下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政治哲学,核心问题是对道的认识;二是政治主张,包括无为政治、政治理想治国的认识等;三是社会政治批判思想。
一、老子对道的论说第一,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第二,道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第三,道构成天地万物:“朴散则为器”。
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第一,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率先提出了“为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
第二,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的基本政治主张。
他们说无为,就是统治阶级通过某种“无为”的方式达到治理。
具体内容有二,其一,君主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地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其二,使民无为,就是使民不想为、不能为、不敢为。
第三,老子基于无为政治的逻辑,设想出“小国寡民”的理想国。
总的看来,老子无为政治思想的关键,就是要统治者遵循道,按照道的法则办事情。
三,关于社会政治的批判性问题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相反,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
他把当权的统治者称为强盗头子,体现了道家在政治认识上的深刻和批评的激烈。
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说”老子的政治理想国。
老子主张,人们的生活要消灭一切技术,消灭一切文化,把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人更多地变成生物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对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进行了激烈批判,深刻揭穿了神圣礼义下的卑鄙行为,反对文明和技术进步。
简述法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特点。
代表人物:申不害、商鞅、韩非子。
主要理论特点:第一,主张运用国家强制权力治理国家,建立统治秩序。
第二,极力主张君主政权,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主要力量基础。
第三,以耕、战政策作为富国强兵的主要途径。
评析汉末至南北朝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一)汉末法家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一时期,一些政治家以刑名法术为调整社会的主要手段,形成了名法思潮。
以曹操为主对名法家的政治观念和政策措施加以论述。
1、在刑礼关系上,突出强调法的地位和作用。
曹操以刑名法术为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其主要观点如下:第一,以刑法为治理乱世的首要原则。
第二,严选执法之人。
第三,法令严苛。
2、循名责实,注重选拔,重用有实际才干的人。
第一,他对贤才作用和用贤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第二,认为贤才应该主动求取;第三,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标准,以实际才能用人。
(二)玄学家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
玄学既推重〈老子〉、〈庄子〉、〈周易〉,称之为“三玄”,又注重对抽象“玄理”的阐发,因而得名“玄学”。
玄学政治观的中心论题是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玄学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1、何晏和王弼何晏认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寓以万物,又是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
王弼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末、为用,重本但不轻末。
名教出于自然。
2、嵇康和阮籍他们在政治上都主张超越名教而任自然,以静治民,去礼法,使人们过自然的生活。
3、裴頠他提出了崇有论。
用崇有论论证了政治、等级的必要性。
4、郭象他调和了崇有、贵无,论证了自然、名教合一、内圣外王合一,代表了玄学理论的高峰。
评价:玄学抛弃了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经学中的繁琐论证,转而在本体论的层次上,通过对有无、本末等的思辨推理,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它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创新,政治上适应了门阀政治的需要,是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此时,儒学讨论的政治问题是:1、论证王朝更迭与王权的合理性;2、君权至上、君臣主从;3、礼制与教化;4、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5、法治(四)鲍敬言的无君论以及后世无君思想的发展1、鲍敬言的无君论他认为君不是从来就有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个没有君主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