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功过程
在这个行程中,进、排气门仍旧关闭。当 活塞接近上止点时,工质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能。 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 动,通过连杆使曲轴旋转并输出机械能,除了 用以维持发动机本身继续运转外的惯性能量外, 其余的能量用于对外做功。在右图上用曲线zb 表示。做功行程比压缩过程更复杂,除有热交 换和漏气损失外还有补燃。因此,做功行程也 是一个多变过程。
三种基本循环的比较
T 4’ 4 4’’ 5’’ 5’ 5
压缩比及加热量分别相同时比较
3
2 1
压缩比ε相同 加热量 Q1相同 初态1相同
tv tm tp
a b’ b b’’ s 等容加热循环热效率最高,而等压加热循环 的均最低。欲提高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应增 加混合加热循环的等容部分。
排气过程
当做功行程接近终了时,开始排起行 程,排气门开启,靠废气的压力进行自由 排气,活塞到达下止点后再向上止点运动 时,继续将废气强制排到大气中。活塞到 达上止点附近时,排气行程结束,如右图 曲线br。
实际循环各过程的特点
进气过程: 进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范围为: 汽油机 0.080~0.092(MPa) 340~380(K) 柴油机 0.080~0.095(MPa) 300~340(K) 压缩过程: 压缩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范围为: 汽油机 0.8~2.0(MPa) 600~750(K) 柴油机 3.0~5.0(MPa) 750~1000(K) 燃烧过程: 由于柴油机因压缩比高,燃烧的最高爆发压力Pmax很高,但 因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相对于汽油机大,所以柴油机的最高燃 烧温度值Tmax反而比汽油机低。 燃烧的最高爆发压力Pmax及最高温度Tmax的范围为: 汽油机 3.0~8.0(MPa) 2200~2800(K) 柴油机 4.5~9.0(MPa) 1800~2200(K)
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
Fi F1 F2 Fi F1 F2
指示功是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 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的大 小可以由p—V图中闭合曲线所占有的 面积求得。
汽、柴油机负荷变化(不同加热量)时的对比
柴油机:由于喷雾压燃后边喷油边燃烧,当负荷下降时,喷油时间 缩短,但初期相当于等容燃烧的部分变化不大。这相当于λ基本不 0 变而 减小,则ηt提高。 汽油机:点火后传播燃烧且无论负荷大小,火焰传播距离不变。当 负荷下降时,燃烧速度降低,燃烧时间加长。这相当于λ下降而 上0 升,则ηt降低。
第一节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
发动机的理论循环: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一 些次要影响因素,并对其中变化复杂、难于进行细致分析的物理、化学过程 〔如可燃混合气的准备与燃烧过程等〕进行简化处理,得到便于进行定量分 析的循环,称发动机的理想循环。 其简化条件如下: 1 假定工质为定比热容的理想气体; 2 不计吸气和排气过程(工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 统中作封闭循环;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比较
1、实际工质的影响
2、换气损失
3、燃烧损失
4、传热损失
实际工质影响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 值,而实际气体比热容是随温度的升 高而上升,且燃烧后生产CO2、H2O 等多原子气体,这些气体的比热容又 大于空气,使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 由于实际循环还存在泄漏,使工质数 量减少,这意味着同样的加热量,在 实际循环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温度的升 高要比理论循环的低得多,其结果是 循环热效率低,循环所做的功减少, 如右图中Wk所示。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所包括内容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 指标及运转性能指标等。 衡量一台发动机的质量主要是对以上性能指标进行评定,但在评 定时不仅要考虑性能指标,还要把可靠性、耐久性、结构工艺、生产 实际条件以及使用特点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评定,并把各种性能有机结 合起来。 本章主要阐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及运转性能指标,并通过 对它们的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因素及提高性能的一般规律。
在定容加热循环中,随着循环加 热量Q1的增加,λ值成正比加大。若保 持ε不变,则工质的膨胀比也不会变化, 这样,循环放热量Q2亦相应增加,而 Q2/Q1不变, ŋt亦不变。
4)预膨胀比ρ 在等压加热循环中,若ε保持不变,随着加热量Q1增加ρ值加大。 由定压加热循环热效率公式可知, ŋt下降。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循环总加热量Q1和ε保持不变,若ρ值增 大,意味着等压加热部分增大,同样ŋt下降。
2.循环平均压力pt pt(kPa)是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所做的循环功,用以评定发动 机的循环做功能力。 W pt Vs 式中 W——循环所作的功(J) Vs——气缸工作容积(L)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a ptm [( 1) ( 1)]t 1 1
膨胀过程: 由于柴油机膨胀比大,转化为有用功的热量多,热效率高, 所以膨胀终点的温度和压力均比汽油机小。 膨胀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范围为: 汽油机 0.3~0.6(MPa) 1200~1500(K) 柴油机 0.25~0.5(MPa) 800~1200(K) 排气过程: 排气温度是作为检查发动机工作状况的一个参数。因为排气 温度低,说明燃料燃烧后,转变为有用功的热量多,工作过程进 行得好。 排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范围为: 汽油机 0.105~0.125(MPa) 900~1100(K) 柴油机 0.103~0.108(MPa) 700~900(K)
2) 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热力循环方式下的经济性和动力性。
3) 确定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压力为代 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
三种基本理论循环
发动机有三种基本理论循环,即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 混合加热循环。发动机的循环常用示功图来说明。
发动机理论循环的三种形式:a)混合加热循环、b)等容加热循环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发动机的实际循环 1、进气过程 2、压缩过程 3、燃烧过程 4、膨胀过程 5、排气过程
例如:汽油机5600转/分, 那么一个行程历时 多少秒?
进气行程
进气过程中,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 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运动,在气缸内形成 真空,新鲜工质被吸入气缸。由于进气系统 的阻力,进气终了时气缸内压力小于大气压 力,约为0.075~0.09MPa。因为流进气缸内 的工质受到气缸壁、活塞顶等高温机件及上 一次循环残余废气的余热,所以进气终了温 度也升高到370~400K。在右图中进气行程 用曲线ra表示。
tm 1
式中
1
1
1 ( 1) ( 1)
——发动机的压缩比, =Va/Vc=(Vs+Vc)/Vc=1+Vs/Vc,其中, Va为气缸总容积,Vc为气缸压缩容积,Vs为气缸工作容积; ——预膨胀比, =Vz/Vc ——压力升高比, =pz/pc ——等熵指数
通过以上分析表面。在实际循环诸多损失中,工质 影响造成的损失是人们无法改变的。其余各项损失中以 气缸壁传热损失和燃烧损失所占比重为大。
第三节 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
发动机的指示性能指标是指以工质对活塞做功为计算基 础的指标,简称指示指标。 指示指标表征工质在汽缸内部经历的循环的完善程度, 以工质在汽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评价由燃烧到热功转换 工作循环进行的质量。是从示功图测量计算得出的。
3 压缩、膨胀过程简化为绝热等熵过程;
4 把燃烧过程看作是外界对工质的加热过程,从而简化为等容加热过程或 等压加热过程;
5 排气中的实际放热过程简化为等容放热过程; 6 忽略过程损失,把循环的每一过程都假定为可逆过程,即假设循环过程 为可逆循环。
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 1) 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从而判断实际发动机经济性和工 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
2)压缩比ε对三种理论循环的影响
汽油机压缩比范围为7~10,柴油机压缩比范围为 14~22。
3)压力升高比λ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当循环总加热量Q1和ε不变时,λ增大,则 ρ减小。如下图中z—b变到z’—b’,相应的Q2减少,ŋt提高。
但是λ、ε增加会造成最高温度Tz和最高压力Pz的急剧上升,因 而受到材料耐热性和强度的限制。
定容加热循环( =1)热效率为:
tv 1
1
1
定压加热循环( =1)热效率为:
1 tp 1 1 ( 1)
1
从热效率的计算式中可以发现,影响热效率的因素有:
ŋt=f( k、 ε、 λ 、ρ) 1)绝热指数k的影响 从下图可知,随着绝热指数k值的增加,ŋ t增加。K值取决于工质的性质, 双原子气体k=1.4,多原子气体k=1.33。
压缩行程
为使吸入气缸内的工质能迅速燃烧, 以产生较大压力,使发动机做功,必须在 做功行程之前将工质压缩,此即为压缩行 程。在这个行程中,进、排气门均关闭, 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在右图中压 缩行程用曲线ac表示。压缩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多变过程,其间有热交换和漏气损 失。
燃烧过程
这个过程,活塞位于上止点前后,进、排气门均关 闭。燃烧过程的作用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使 工质的温度和压力升高。燃烧越靠近上止点,放出热量 越多,热效率越高。 汽油机的燃烧过程接近定容加热过程,原因是汽油 机的可燃混合气是在火花塞点火之前已基本形成,火花 塞在上止点前点火,火焰迅速传播到整个燃烧室,工质 的温度、压力迅速上升。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接近混合加热循环,喷油器在上 止点前喷油,燃油微粒迅速与空气混合,并借助于空气 的热量而自燃。开始时,燃烧速度很快,工质温度、压 力剧增,接近定容加热过程;后来,一面喷油,一面燃 烧,燃烧速度逐渐缓慢,又因活塞下移,气缸容积加大, 压力升高不大,而温度继续上升,燃烧接近定压加热。 注意: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燃烧都不是瞬时 完成的!
换气损失 燃烧废气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吸 入是使循环重复进行所必不可少的, 由此而消耗的功称为换气损失。由于 进、排气系统中的流动阻力而产生的 损失右图中Wr所示。换气过程中因排 气门在下止点前必要的提前开启而产 生的损失,称为提前排气损失,如右 图中面积W
燃烧损失 1)实际循环中燃烧非瞬时完成,所 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之前,并且燃烧 还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 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如右图中WZ 2)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由于缺 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 热,即 2CO2+热量 2CO+O2 2H2O+热量 2H2+O2 使循环的最高温度下降,由此产生燃烧 损失。
百度文库
传热损失 理论循环假定气缸壁和工质之间无热 交换。但实际循环中,气缸壁(包括气缸 套、气缸盖、活塞、活塞环、气门、喷油 器等)和工质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热交换, 使压缩、膨胀线均脱离理论循环的绝热压 缩、膨胀线,由此造成损失如右图中Wb 所示。 根据实际统计,通过气缸壁各部分向 外散发的热量损失所引起的发动机功率和 热效率下降约占理论混合循环发出的功率 和热效率的10%。
c)等压加热循环。
柴油机混合加热理想循环和定压加热理想循环
理论循环是用循环热效率和循环平均压力来衡量和评定的。 1.循环热效率 t t 是工质所做循环功W(J)与循环加热量Q1(J)之比,用以评定循环 的经济性。
t
Q W Q1 Q2 1 2 Q1 Q1 Q1
式中 Q2——循环放热量(J) 根据工程热力学公式,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为:
式中 pa——进气终了压力(kPa) 对定容加热循环( =1),其循环平均压力 pa ptV ( 1)t 1 1 对定压加热循环( =1),其循环平均压力
pa ptp ( 1)t 1 1
可见,pt是随压缩始点压力、压缩比、压力升高比、预膨 胀比、等熵指数和热效率的增加而增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