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机制化的趋势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国际格局
二十国集团机制化的趋势及影响
*
张海冰
内容提要 金融危机推动二十国集团(G 20)上升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并开启了G 20机制化进程。从本质上看,G 20地位和影响力的上升是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后金融危机时代G 20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取代G 8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面临主导权、动力、合法性、决策效率、议题设置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中国而言,G 20是机遇,更是挑战。
关键词 二十国集团(G 20) 全球经济治理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F 11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64[2010]09 100223 0106
* 本文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杨洁勉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体系改组与规范重建!!!中国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对策研究 (08&Z D 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G 20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韩国、印度尼西亚、印度、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欧盟和布雷顿森林机构。成员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90%,贸易量占全球80%。
# 俄罗斯1997年成为G 7的正式成员,G 7由此扩容为G 8。但是,由于俄经济不发达,所以在G 7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俄罗斯还不是与会成员。
2009年世界经济最显著的成就是全球经济治理改
革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二十国集团(G 20)匹兹堡峰会确立G 20作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标志着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由∃量变%走向∃质变%。
一、金融危机推动G20由边缘走向中心
二十国集团的诞生和发展与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风险的控制必须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因此,有必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1999年,由欧盟、布雷顿森林机构和来自19个国家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G 20宣告成立∀。G 20创立之初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框架内非正式对话机制,意在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经济议题进行讨论,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自成立以来,G 20主要以非正式的部长级会议形式运行,不设常设秘书处,主席采取轮换制。G 20每年举行一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一至两次副部级会议,并且每年的部长级例会一般与G 7财长会议#相衔接,通常在每年年末举行。因此,这个时期的G 20实质上是附属于G 8的一个南北对话平台。相比于G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和世界银行(WB )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G 20部长会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小得多,也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迅速波及全球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G 20的命运也随之出现转折。在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倡议并获得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下,2008年11月15日G 20峰会首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后,2009年4月和9月G 20领导人第二次和第三次峰会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匹兹堡举行。一年之内,G 20领导人三次聚首,呼吁合作、寻求共识,在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携手应对经济衰退、谋划世界经济长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G 20领导人第三次峰会确立了其作为全球经济合作首要平台的地位。2010年6月26~27日,G 20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此次峰会是G 20从危机应对的临时性机制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合作首要平台的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1月还将在韩国首尔举行第五次峰会,2011年将在法国举行峰会,今后有望每年举行一次,G 20机制化进程由此开启。
G20机制化是国际体系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预示着77国集团所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开始。其中,最直接的一个特征是G20机制的成立打破了长期以来由G8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控世界经济事务的不平等格局,实质性地推动了以I M F和W B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G20匹兹堡峰会确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5%,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这些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措施表明,G20已经从附属于G8的机制跃升为对全球经济事务起到实质影响的最高机制。
二、G20机制化是世界经济格局
调整的必然结果
历史经验表明,在危机时期建立国际机制的机遇和可能性大大增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关于国际货币协调的探讨,并最终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0世纪70~80年代的石油危机,催生了国际能源署的建立。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推动G20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但是,危机只是催化剂,实质上,世界经济格局调整才是促成G20成功跃升的根源和前提。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新兴国家实力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美国的霸权地位开始松动;其他主要大国推进多极化的意愿增强;发展减贫等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趋势日益加强。但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层面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制度层面却基本维持了二战结束以来的格局:主要是以G8为实质核心,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主导,以美元霸权为特征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从具体的全球经济治理机构来看,在贸易领域主要是以世界贸易组织(W TO)为中心,以各种区域性贸易制度安排为辅的全球贸易治理机制;在金融领域主要是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M F)为中心,以金融稳定论坛(FSF)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等为主要监管机制的制度安排;在发展领域主要是以世界银行(WB)为中心机制,以亚洲开发银行(ADB)等地区性发展银行为载体的全球发展机制安排。上述与全球经济治理相关的机制性安排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或者占绝对优势,占全球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群体话语权严重缺失,这一治理格局从其诞生起就面临合法性的质疑。
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是促使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根本因素,也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刚性因素,并导致主要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经济实力对比出现明显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速度在近十年间表现得最为突出:1999~2008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平均GDP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6%与6.5%,而该数据在1989~1998年间分别为
2.7%与
3.8%∀。根据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 I
G I)的预测,2025年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GDP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20%,其中巴西、南非、俄罗斯和墨西哥四国的占比保持在4%左右,而中国和印度将提高到14%。205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将各占50%#。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经济要素流动和经济存量的历史格局,发达国家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为了应对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寄希望于充分利用目前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纳入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轨道和制度框架中,这样既可以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方式和速度,从而达到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优势地位这一根本目的。为了避免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四国%(BRI CS)另起炉灶,2005年英国主办G8峰会首次邀请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以及南非参与讨论,此次峰会后历届G8峰会也开始邀请该5国与会,G8+5的机制逐步确立。但是,G8+5机制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发达国家做主,发展中国家听命的旧格局。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迫使西方传统经济力量将既有的G20机制升格,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已经无法单方面控制和应对危机造成的混乱局面。正如奥巴马总统在匹兹堡峰会后对G20的评价所言,∃当今世界各国有许多共同利益,为确保世界和平与繁荣,需要进入一个接触与合作的新时代。G20峰会正是体现了这种共识,有利于增进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由此可见,∃G20峰会仓促登场并匆忙机制化,直接导因是
∀
#
∋
I M F.W orld Econo m i c O utl ook,2007;I M F.Wo rl d Econo m ic Out l ook,2008.
M a nm ohan A gar wa.l T he BR I CS AM Co untri e s and Chang i ng W orl d Ec ono m i c Po w er:Scena ri o s to2050.CI G I,Wo r k i ng P aper N o.39,Oc t ober 2008:22-26.
奥巴马称二十国集团成员采取的措施挽救了全球经济,新华网,2009年9月26日,http://ne ws.x i nhua ne.t co m/wo rl d/2009-09/26/con t ent_12113584.h t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