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岳区名胜古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岱岳区名胜古迹
岱岳区位于山东省中部,巍巍泰山脚下,悠悠汶水之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既孕育了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大汶口文明,又诞生了享誉世界的泰山石敢当,波澜壮阔的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山东抗日的第一枪,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为现代文明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

岱岳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的美誉,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遍布全区。

目前,全区共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2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市级15项、区级37项。

大汶口遗址
位于大汶口镇南,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

1959年发现。

后经过三次发掘,共揭露面积75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期墓葬190座,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出土了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

墓葬以男、女分别单葬为主,也有成年男女合葬。

男女均有拔牙和以猪下颌骨随葬的习俗。

1982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
齐长城项目位于下港乡木营村,景区总面积720亩,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是泰山周边最封闭、原始状态保存最完整的休闲地。


区紧邻卧龙峪、九龙大峡谷、五峰山、灵岩寺、桃花园等景区景点。

大汶口古石桥
位于大汶口镇南。

桥北起大汶口西南门,南至宁阳县茶棚村,始建于明隆庆间,清雍正八年(1730)毁于大水,后由著名工匠姜桂松捐资重修,世称“姜公桥”。

石桥桥面宽度2.5米,其纵横相接处,均用铁制锤形扒据相钳接。

每孔桥的长度为3.3米。

桥墩用大石块下接河床石底垒砌。

此桥依水势和地形分南北两区。

至河床中心的一段岩石隆起处,修桥时仅将岩石铲平,铺上平整的石块,俗称“哑巴桥子”。

总计架桥65孔,桥面总长度221.8米,加上“哑巴桥子”及两端石铺引桥,总长400余米。

此桥建成后,先后于1773年和1939年、2004年进行了三次大的整修,恢复旧貌,是泰山附近现存规模较大的石桥。

山西会馆
位于大汶口镇西南门里路西。

整体坐西朝东,分南北两元,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院。

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该馆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山西商人出资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用作山西同乡聚会待客之所,而定名为“山西会馆”。

总面积2283平方米,戏楼坐南朝北,分前后台。

关帝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庙门后有过厅、钟鼓楼、东西两厢房、关帝大殿。

正中为会馆大殿,东西建有两配殿,分别供奉财神、火神。

建筑极其宏敞规整。

会馆民国时期改建为学校,解放后改建为盐业公司。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整个会馆已经复修完毕,并对外开放。

云亭山
原名亭亭山,位于大汶口镇北北大吴村附近。

山为泰山十二支
脉之一,《泰山纪胜》称此处“背负五岭,襟带汶流,岱阳胜地”。

相传黄帝曾禅于此山,宋真宗封山神为广禅侯,立有御制碑。

旧时山上立有广禅侯祠,殿宇壮观。

每年二月皆有庙会,称云亭山会。

抗战时期,云亭山庙悉被日军所毁。

建国后于山南建烈士陵园,安葬解放战争时大汶口战役中解放军死难将士。

云亭土丘四周散落大量陶片、瓦块,多呈汉代特征。

近年在土丘平台南沿发现一陶鬲足及陶豆残柄,为商周遗物。

汶河古渡
古渡渡口位于大汶口镇东。

旧时每当夏秋之间,水势浩大,渡头舟楫往来,景色如画。

“汶河古渡”遂列为泰山八大景之一。

《重修泰安县志》中描述:“岱麓横舟独眺,徂阳亭禅、阳关诸故址,隐约映带,令人有临流怀古之思焉。

”尔后汶水架桥,舟楫皆废,汶河古渡遂成历史陈迹。

黄巢墓
位于下港乡八亩地村。

墓封土高6.8米,南北长30米,东西宽16米。

传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葬所。

史载黄巢于唐中和六年(884)六月在泰山狼虎谷(今莱芜市境)兵败自杀,宋代《新定九域志》记兖州泰山有“黄巢墓”,据考即为此墓。

墓附近有黄巢观村,即因墓而得名。

现为泰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
位于道朗镇北。

据《重修泰安县志》载:“白马寺:在三绾山前西片,明弘治间敕建,颇有岩壑之胜。

”传说寺后有巨石状若白马,故以名寺。

寺旧有大殿三间及东西厢房,奉弥勒等佛。

现寺已废,遗址犹存清及民国碑记多方及黄楝、菩提等众多古树。

现为区
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正在由泰安新兴园房地产公司开发建设。

夏张驿道
位于夏张镇境内。

夏张驿道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宋真宗封禅泰山,由岱岳区西境至奉符城(今泰安市区),曾经今夏张一带。

清代驿路经由夏张,学者高安默《王氏店路工碑记》称其道“南引金陵,北达燕京,往来行旅络绎不绝”。

清代于此臵驿,据乾隆《泰安府志》载:“夏张驿:县西四十里,乾隆十七年增设。

”其驿故址在今夏张三官阁以北,旧有馆舍、马号等建筑,规制弘阔,为岱西名驿。

清末名臣曾国藩由东平来泰山即曾两宿夏张驿。

夏张驿历经百年,至清末盛极而衰。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廷“裁驿改邮”,驿站、驿道遂成为历史陈迹。

而今只有三官阁下印满车辙的石板路基,犹见证着这一古道的兴衰往史。

奉高城遗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封禅泰山至此,臵以奉祀泰山。

治所在今山东泰安东。

臵有工官。

历汉、魏、晋均为泰山郡治所。

北齐废入岱山县。

隋初改岱山为奉高,治所在今泰安东南,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又改名岱山,位于岱岳区范镇故县村。

古城现已绝迹。

祝山
位于祝阳之北八里许。

《泰山道里记》记此山:“小卢山东八里为祝山,单椒圆麓。

”山势环拱,状若圆锥形,海拔312米。

山南麓有石大夫庙。

庙毁于近代,今惟存《石大夫庙叙》碑,碑文对“石大夫”的庙祀由来与信仰传布作了记述。

东侧有朝阳寺古址,有民
国八年(1919)碑。

上为寨墙遗迹,高约3米,绕山约500米,系清末民初为防御土匪所建。

山顶有石庙,正中有甘露玉菩萨泥塑像,庙门前有康熙二十二年(1683)及道光三年(1823)《重修甘露堂碑记》。

祝阳烈士陵园
位于祝阳镇陈良村。

陵园建于1946年7月,1978年又进行了扩修。

园内共有抗日阵亡烈士墓348座。

园门前有石坊一座,上有中共泰山地委书记林乎加和专员赵笃生的题词,两侧各臵配碑一座,泰安县县长亓伟撰文,记述烈士事迹及陵园创建始末。

无梁殿
位于夏张镇梨园村。

相传创建于元代,明隆庆四年(1570)道姑杨道玉重修。

因主殿无梁,仅八柱顶地而立,故名无梁殿。

整个院落东西长41.5米,南北宽33米,占地1369平方米,有主殿、配殿、戏台等建筑,奉祀斗母星君、泰山奶奶等神。

原殿于“文革”中遭受破坏,2004年重修,尽复旧日风貌。

二起楼古村落
二起楼村位于道朗镇,由二起楼、刘家庄、肖家岭3个自然村组成。

关于二起楼村名的来历,一说村内有一古石楼,为二层(起),故村名二起楼。

古石楼是二起楼村的村标。

石楼为二层,全部采用石头干插垒成,没用一丝木料,也不用其他粘合剂,防雨采用石板递进出拱式,虽有透天缝隙,但能防雨不漏。

顶部有八座突出的石垛,石垛中有瞭望孔,顶部中央有一石质男性阳具,底围长90厘米,中围长75厘米,高80厘米。

二起楼村是群山之中的石头城,在群山环保中藏着的石头部落,石头房、石头墙、石头大门、石质水
流子、石铺巷路,石碾、石磨、石质地下水窖等到处可见。

石介墓
位于徂徕镇桥沟村南石家林中。

为北宋泰山学者石介墓葬。

原墓林占地20余亩,古柏千株。

前有明万历年间御史宋焘所立《宋太子中允徂徕石先生神道碑》,后为石介墓。

墓前立明吴希孔书《宋故太子中允石介之墓碑》,碑侧嵌苏轼《遥寄守道先生文》及刘概《哭守道先生诗》二诗碣,墓林中还有石介撰《石氏先茔墓表碑》。

墓林在“文革”中平毁,碑碣散佚。

1990年,发现苏轼、刘概碑刻。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村古石桥
位于满庄镇西萧家林村内河道之上,桥为南北方向。

据传创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修萧大亨墓运输石料而建。

整座桥只有一个拱桥形过水洞,构筑宏伟。

桥南北长17米,桥面宽4.2米。

桥栏镌刻有唐宋诗词名篇多首。

桥南洞侧植一槐树,相传为建桥时所植,名护桥古槐。

望儿城遗址
位于徂徕镇茅茨村东北。

遗址高出地面约3米,平面呈椭圆形,直径约300米,面积7万平方米,当地称望儿城。

地面采集遗物有鬲、罐、豆的残片及足部。

另有石斧1件,已残,断面呈椭圆形。

陶器多为商周遗物。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沟遗址
位于徂徕镇桥沟村南,汶河东畔。

面积4万平方米,距地表1米为文化层,厚30厘米至50厘米,内含大量灰褐陶片。

能看出器形的有夹砂灰陶子母口器盖,灰褐陶鬼脸鼎足,夹砂灰陶罐,为龙
山文化并含有岳石文化的遗址。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庙
位于下港乡下里庄东首。

即今保家庄小学所在地,始建年代无考。

庙占地约四亩,为两进两出格局。

山门楼为垂珠联龙式样,一对石狮蹲于山门外两侧。

山门东南角是文昌阁,西南角是钟楼。

山门后为四帅殿,祀张、赵、马、黄四大天师。

正殿祀玉皇神像,左右侍神四尊。

大殿与四帅殿之间,东西廊房各三间。

东廊房,亦称三官庙;西廊房,又叫真武庙,今尚存残碑一方。

鱼池古街
位于道朗镇鱼池村。

古街长约三里,据古街西头所立“创臵道路”碑载:街道创修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

由于此街是旧时泰安通往肥城的必经之路,故历史上曾繁盛一时。

沿街庙宇、学堂、店铺、牌坊、宅第鳞次栉比,室宇轩朗,道路开阔。

1939年八路军伏击日军的鱼池战争便发生于此。

今古街虽有变替,但旧时规格大体保存,庙宇、碑石也基本完好,可从中追想明清时期的景象。

龙居寺
又名龙驹寺,位于道朗镇合顺村西南山坡上。

《岱览》中记载:“(三绾山下)有龙驹寺,明时重建,寺前古木参天。

有泉曰甘露,东流入泮。

”寺倚三绾山而建,坐西面东,原有正殿、廊房多间。

寺内旧有古银杏树,树身内又生八麻子树,为著名的“树生树”奇观。

今寺、数俱毁,遗址尚存明清重修碑记多方。

寺外溪涧上有摩崖一方,题曰“云溪”。

总司庙
位于祝阳村东。

创建无考,民国二十二年(1933)复修。

庙坐北
向南,庙门前台阶十三层,阶上平台中五碑并列,平台东是文昌阁,西是钟鼓楼。

大殿三间,高约6米,装饰精致,内塑总司大帝一尊。

后殿为三官殿,内绘后羿射日壁画。

庙正南有大戏楼一座。

共占地10市亩。

每年十月初四起庙会,解放后废止。

1953年在此创建铁木业社,庙宇逐渐拆除改建,现残碑断垣、部分围墙尚存。

灵阳宫遗址
位于房村镇北滕村西。

遗址面积6000平方米。

宫创建无考,金季兵革,倾毁殆尽。

至元二十六年(1289)全真道士袁道彝主持此观,重建宫宇,先后建成三清等殿,总计百十余楹。

明清渐废,址基被埋于沙土中。

现存元至元二年(1336)《重修灵阳宫碑》及石柱、石臼、龟趺等遗物。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泉庵
位于满庄镇西北金牛山山腰。

庵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时有僧悟见于此构佛宇三楹,名云泉。

此后清雍正、道光、光绪时数次重修,规模渐宏。

今庙宇已圮,但山门、盘道、云泉俱存,庵址还保留有明万历户部主事陈宁《创建云泉庵记》等碑石多方。

三皇庙
位于夏张镇鸡鸣返村东宝金山双龙峪。

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庙依宝金山而建,建筑由山上、山下两部分组成。

庙南、北分别有蜿蜒曲折的山峪溪水由东向西,环院流过,至西门外相汇,两山峪形若游龙,故名“双龙峪”。

庙正殿三间供三皇神像,东殿为泰山行宫,供泰山奶奶、眼王奶奶和癍疹奶奶。

行宫北首为菩萨殿,供有观音菩萨。

由此向北沿石阶曲径而上,为主庙玉皇庙,大殿三间,
供有玉皇大帝。

六逸峰
六逸峰位于徂徕山西北部,是徂徕山独具风格的主景区之一,山势峻拔伟岸,自然风光优美,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的青睐。

金代学者党怀英在此写下了《竹溪集》,一时广为传颂,并得到了元好问的赞赏。

六逸峰景区还是著名的徂徕山抗日根据地的策源地,1938年1月1日建立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由此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白云观
位于夏张镇律家庄村北。

观后背五龙山,现尚存大殿三间,建观时间不详。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5)及嘉庆十三年(1808)重修,立有碑记。

后因年久失修,2005年夏张镇各界人士捐款重修,古观焕然一新。

金牛山赤犊寨
位于夏张镇驻地东北。

山上有金牛洞一处深不可测,金牛洞旁有饮马池一座,长1.5米,宽0.5米,池内清水见底,旱时池内水满池,涝时池内水不溢。

《县志》称东汉初期更始元年(公元23年),郅君章聚兵于此,创建此寨,面积约60亩,寨墙现基本完好,寨内崖岩陡壁,足容数千人,北下校场顶平广数亩,供练兵之用。

是泰山古代重要军事遗址。

青龙山青龙寨
位于夏张镇鸡鸣返村东。

与宝金山相连,山中有两条深壑,溪水清澈透底,常年流水不断,形似两巨龙口中喷水,名曰“双龙峪”(又称柿子峪)。

双壑溪水流入山下青龙湖中。

山顶有清朝咸丰年
间古寨。

名叫青龙寨。

至今古寨墙蜿蜒起伏,犹如巨龙盘踞在高山之上。

为当地村民防御太平军、捻军所建,是泰山附近军事要塞。

仪宾府
位于夏张镇玄家楼村。

为明末仪宾玄大任府第遗址,明代亲郡王的女婿称仪宾,玄大任为德王府之婿故其居称仪宾府。

其府院落原为长方形,南北长100多米,东西长150多米,南面有三门,地面全部由每块重达千斤的条石铺成。

正中为正阳门,上有牌匾,“文革”间被毁。

至今院西还保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府墙,地下、墙面还存有大量碑刻和精美石雕,其府第研究明朝皇室的婚姻制度的实物资料。

三官阁
位于夏张镇下南村。

为古夏张镇的南阁门。

始建年代无考,重修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

阁分两层,上层为阁楼,下层券门下为通道,通体用青石砌成,做工精细。

夏张镇为古代驿路所经,清乾隆年间于此设夏张驿,商旅繁盛,三官阁下青石板路面,车辙迹深达十几厘米,便是古驿道兴盛的历史见证。

前营清真寺
位于马庄镇前营村。

始建于元、明,现主体为清代晚期建筑,寺总占地面积为6000 平方米,其中南寺为 2600 平方米,西寺为2580 平方米,女寺为 900平方米。

传说西寺始建于元初,又据寺内原有碑文记载,重修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

两座大寺的建筑风格、构造方式、占地面积以及座落布局基本相同,都是以三层座峨亭阁式的建筑风格构成,其大殿、中殿和卷殿坐殿坐西面东,南峨水房,北峨讲堂,肃立两厢,配房门楼错落有致,紧密严威。


内有柏抱槐树奇观,1994 年,修复西寺后殿面积 144 平方米。

2002年又对该寺进行了维修。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淳于意墓
位于满庄镇中淳于村。

《泰安县志》载:“淳于意墓:在中正区淳于韩姓茔北。

墓方十二步,高八尺。

清光绪间施植柏树七株,颇壮观。

”淳于意(公元前205—公元前140年)西汉临淄人,仕齐,为太仓令。

工医,尤精望诊,针药并用,疗效显著。

是中医病历的创始人,死后葬此。

现墓地面积324平方米。

墓高约4米,四边植树数十株。

现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官村泰山行宫
位于祝阳镇东大官村东南。

俗称娘娘庙,创建无考。

占地三大亩,分北庙、南庙、戏台三组建筑。

北庙门侧各有龙头碑一座,门楼内有鹰虎神两尊,正殿奉碧霞元君塑像,两侧配祀眼光奶奶和送神娘娘。

东西两廊房奉十殿阎罗,壁画为七十二司。

南庙门奉观音菩萨。

,在两庙之西为戏楼,其造型仅次于姚庄戏楼。

建国后,泥塑被毁,庙宇改造,仅存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