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

合集下载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e
c
(Km
'eym
K
p
Kc
)r
设在t=0时,输入r(t)=R(阶跃),假定ym的动态响应比e的自适应调
整过程快得多,则当时间充分长以后,ym取稳态值KmR,yp取稳态
值Kc(0)KpR,此时输出的广义误差e满足:
a2e a1e e -KmKp' R2e
a2e a1e e KmKp' R2e 0
r(t) Kc
自适应机构
KpQ(s) P(s)
e -
y
图 1 增益可调的参考模型自适应 控制系统
即e(t)所满足的微分方程为:P(D)e (Km KcK p )Q(D)r
微分算子:D


d dt
,
D2


d2 dt 2
.
.
.
.
两边对Kc求导:
P(D) e Kc
K pQ(D)r
ym

– 对实际控制系统来说,带有微分因素的控制规律对系统的环 境变化或扰动较敏感,容易引起系统的不稳定,而且实现纯 微分环节也较困难.
– 因此,该自适应规律在具体实现上有一定困难.
– 为此,可在选择P矩阵时使P满足PB=μCT =[μ 0 … 0]T,
– μ>0此时就有
K c

er,

K p
i0
i0
下面基于李氏稳定性理论,设计比例调节器的增益Kc的自适应 规律.
• 首先定义如下广义误差 e=ym-y • 因此,误差e的传递函数为
E(s) r(s)

(Km
-
Kc Kp )
N (s) D(s)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遗传算法优化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遗传算法优化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遗传算法优化比较自适应控制与遗传算法是现代控制理论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两者都具备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具有良好控制性能的能力。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于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对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遗传算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是一种经典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参考模型与实际系统模型之间的误差来调整控制器参数,从而实现对系统的自适应调节。

MRAC的特点在于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通过引入自适应机制,控制器可以根据系统的动态特性自主调节参数,适应不同的工况和扰动情况。

相较于固定参数控制器,MRAC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二、遗传算法优化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是一种模仿自然界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模拟自然的选择、交叉和变异等过程,在解空间中寻找最佳解。

GA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多个潜在解之间搜索最优解。

通过适应度函数的评价和种群的进化操作,GA能够在复杂多变的问题中找到全局最优解。

对于控制问题,GA可以用于优化控制器参数,以达到系统最优控制性能。

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遗传算法的比较在实际应用中,MRAC和GA都可以用于系统控制的优化。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

1. 适用性比较MRAC适用于动态系统的控制,特别是在系统模型不确定或不完全已知的情况下。

MRAC通过参考模型的误差来实现自适应调节,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适应能力较强。

GA作为一种优化方法,适用于多参数问题的全局优化。

它不依赖于系统模型,主要通过迭代计算和评价来搜索最优解。

GA的广泛适用性使得它可以用于求解各种不确定性或非线性问题。

2. 稳定性比较MRAC通过不断调整控制器参数来实现控制目标,因此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会引入过大的改变,导致系统失稳的风险。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建大资料精品PPT课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建大资料精品PPT课件

p( s )
p( s )
其中: p(s) sn a1sn-1 an-1s an
q(s) b1sn-1 b2sn-2 bn
– Km为常数,根据系统希望的动态响应事先确定 – p(s)、q(s)已知
R
—kpm(—qs()—s)
ym +e
Kc
Kp
-pq-((-ss-))- -
yp
适应律
R
- 麻省理工学院于1958年提出的,因此也叫MIT方法 - 最早提出、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 - 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可用模拟元件实现 - 实质是一个可调增益的系统
一. 单个参数的MIT方法
第三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2 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
工作背景
设参考模型为 Kmq( s) ,对象模型为 K p(t)q(s)
一般来说,自适应控制系统在反馈控制的 基本回路上加上自适应机构构成。具有三 方面的功能:
(1)在线辨识。 (2)决策控制。 (3)在线修正。
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 (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2)自校正自适应控制系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
(2.3)
Kc
p( D)
欲消去 q(D) / p(D),
ym Km q( D)
R
p( D)
即:
q( D) p( D)
ym R K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代入(2.3)式,
e Kc
-
Kp Km
ym
(2.4)
e
Kp
Kc - Km ym
Kc
-
B2e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综述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综述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综述一、前言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特性而不依赖于准确模型的控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综述,包括其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等方面。

二、基本原理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是一种基于系统动态特性的控制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系统动态特性的估计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具体来说,该方法通过引入一个自适应机构来估计系统的未知参数和状态,并利用这些估计值来设计控制器。

这样就可以在不需要准确模型的情况下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三、分类根据不同的自适应机构和控制策略,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 直接自适应控制(Direct Adaptive Control,DAC):该方法直接通过估计系统未知参数来设计控制器,并且只需要测量系统输出信号。

2. 间接自适应控制(Indirect Adaptive Control,IAC):该方法通过估计系统状态和未知参数来设计状态反馈或输出反馈控制器,并且需要测量系统状态和输出信号。

3.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该方法通过引入一个参考模型来设计控制器,并且通过估计系统未知参数来调整参考模型的参数。

4. 无模型预测控制(Model-Free Predictive Control,MFPC):该方法通过引入一个预测模型来设计控制器,并且通过估计系统状态和未知参数来调整预测模型的参数。

四、应用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机器人控制: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机器人姿态控制、路径跟踪和力矩控制等方面。

2. 航空航天: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用于飞行器姿态和位置控制、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

3. 工业过程: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用于温度、压力、流量等工业过程的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滑模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滑模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滑模控制比较在控制系统的应用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和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简称SMC)都是常见的控制策略。

本文将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通过将系统模型与参考模型进行比较来实现自适应调节的控制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系统模型和参考模型之间的误差进行参数调整,使得系统的输出尽可能接近参考模型的输出。

MRAC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适应系统模型的变化和扰动,使得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

同时,MRAC可以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进行参数调整,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

此外,MRAC还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跟踪控制和鲁棒性增强。

然而,MRAC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MRAC对模型准确性的要求较高,如果系统模型与实际系统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导致控制效果较差。

其次,MRAC的参数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对系统的快速响应性能可能会有所影响。

此外,MRAC的设计较为复杂,需要对系统进行较为详细的建模和分析。

二、滑模控制(SMC)滑模控制是一种基于滑模面的控制策略,通过控制系统的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来实现系统控制。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设置合适的滑模面,使得系统的输出稳定在滑模面上,并具有较快的响应性能。

SMC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实现系统的快速响应和较强的鲁棒性。

相比传统的PID控制等方法,滑模控制对系统模型的要求较低,对参数的变化和扰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此外,滑模控制还可以应用于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控制。

然而,滑模控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滑模控制的实现比较复杂,需要设计合适的滑模面和控制律。

其次,滑模控制容易产生高频振荡,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有一定影响。

此外,滑模控制对系统的初值要求较高,需要经过较多的试验和调试。

三、比较和应用场景相比较而言,MRAC更适合在系统模型较为准确的情况下进行控制。

DCS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

DCS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

DCS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在DCS系统中的应用DCS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式控制系统)是一种将计算机技术与自动化控制相结合的先进控制系统。

它通过采集和处理大量的现场数据,实现对工业过程的监控与控制。

为了提高DCS系统的控制性能,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被广泛应用于DCS系统中。

一、自适应控制算法自适应控制算法是一种根据系统实时状态和变化情况来调整控制策略的算法。

在DCS系统中,自适应控制算法能够根据工艺过程的特性和目标性能要求,动态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实现控制过程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MRAC算法通过将系统的参考模型与控制器的输出进行比较,来实现对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该算法可以自动地对变化的系统进行适应,提高系统的跟踪能力和鲁棒性。

2. 递归自适应控制算法(Recursive Adaptive Control,RAC)RAC算法在每个采样周期内,通过递归算法对控制器参数进行在线调整。

该算法能够实时地对系统参数进行估计,并根据估计结果进行控制参数的更新,以应对不确定性和变化性。

二、优化算法优化算法在DCS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能源消耗的降低。

通过对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实现DCS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节能降耗。

1.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寻找最优解的优化算法。

在DCS系统中,可以利用遗传算法来搜索最优的控制策略和参数,以实现系统的性能优化。

2.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PSO算法是一种模拟鸟群觅食行为的优化算法。

在DCS系统中,可以利用PSO算法来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和参数,以实现系统的性能优化和能源消耗的降低。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型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型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型控制比较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和模型控制(Model-based Control)都是现代控制理论中常用的方法。

它们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这两种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主要用于模型未知或参数变化的系统。

该方法基于一个参考模型,通过在线更新控制器参数以追踪参考模型的输出,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根据实际系统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

然后通过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利用模型参数估计器对系统的不确定性进行补偿,实现对系统输出的精确追踪。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优点在于其适应性强,能够处理模型未知或参数变化的系统。

它具有很好的鲁棒性,能够适应系统的不确定性,同时可以实现对参考模型的精确追踪。

然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系统模型的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准确的模型参数估计。

二、模型控制模型控制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控制方法,通过对系统的建模和分析,设计出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控制方法主要有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

在模型控制中,首先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优化。

然后根据系统的特性,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参数。

最后,将控制器与系统进行耦合,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模型控制的优点在于其理论基础牢固,控制效果较好。

它能够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设计和分析,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

然而,模型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对系统模型的要求较高,而且对系统参数变化不敏感。

三、比较与分析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型控制都是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相比而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能够处理模型未知或参数变化的系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鲁棒自适应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鲁棒自适应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鲁棒自适应控制比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常见的控制策略,旨在使系统能够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以适应不确定性和变化的环境。

在自适应控制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和鲁棒自适应控制(Robust Adaptive Control,简称RAC)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自适应控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基于模型参考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它通过引入一个模型参考器,将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对控制参数进行在线调整。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使用与被控对象相似的模型来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跟踪性能。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实现对系统模型误差的自适应校正,具有较好的系统鲁棒性和跟踪精度。

该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已经在一些实际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然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模型的要求较高、对系统参数的连续性和可观测性要求较严格等。

二、鲁棒自适应控制鲁棒自适应控制是一种能够处理系统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它通过设计鲁棒控制器来使系统具有鲁棒性,同时引入自适应机制对控制参数进行在线调整。

鲁棒自适应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合适的鲁棒控制器,使系统能够在存在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稳定性和性能。

鲁棒自适应控制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在存在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情况下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相比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鲁棒自适应控制对系统模型的要求相对较低,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然而,鲁棒自适应控制也存在一些挑战,比如对控制器设计的要求较高、控制参数调整的收敛性等。

三、比较分析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鲁棒自适应控制作为两种常见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各有优势和劣势。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在鲁棒性和跟踪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用于对系统模型较为精确的情况。

机械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

机械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

机械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机械控制系统中,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机械控制系统中,以提高系统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本文将探讨机械控制系统的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以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一、传统控制系统的局限性在传统的机械控制系统中,参数常常是经过静态调整确定的,无法适应系统参数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干扰。

这导致了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常常无法满足要求。

因此,引入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成为改善传统控制系统不足的关键方法。

二、自适应参数调整的原理自适应参数调整的原理基于系统识别和参数更新。

通过对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来估计参数。

根据参数的估计值,可以实时地调整系统参数,以使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参数波动。

三、自适应参数调整的方法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一种常用的自适应参数调整方法。

它通过与一个参考模型进行对比,根据误差来调整参数。

当系统的输出偏离参考模型时,控制器就会根据误差来更新参数,使系统输出逼近参考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使控制系统具备较好的跟踪性能和适应能力。

2.最小二乘自适应控制(Least Squares Adaptive Control,LSAC)最小二乘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了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原理,通过最小化系统输出与参考模型之间的误差平方和,来估计参数并进行参数调整。

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适应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Neural Network Adaptive Control,NNAC)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方法利用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和自适应学习能力,可以在未知或难以建模的系统中进行参数调整。

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实现系统参数的自适应调整。

第八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

第八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

第九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简称MRAC介绍另一类比较成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已有较完整的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应用成果(驾驶仪、航天、电传动、核反应堆等等)。

§9 —1MRAC 的基本概念系统包含一个参考模型,模型动态表征了对系统动态性能的理想要求,MRAC 力求使被控系统的动态响应与模型的响应相一致。

与STR 不同之处是MRAC 没有明显的辨识部分,而是通过与参考模型的比较,察觉被控对象特性的变化,具有跟踪迅速的突出优点。

设参考模型的方程为式(9-1-1)式(9-1-2)被控系统的方程为式(9-1-3) 式(9-1-4)两者动态响应的比较结果称为广义误差,定义输出广义误差为e = y m – y s 式(9-1-5);X A X Br y CX m m m m m∙=+= X A B r y CX S S S S S∙=+=状态广义误差为ε = X m – X s 式(9-1-6)。

自适应控制的目标是使得某个与广义误差有关的自适应控制性能指标J 达到最小。

J 可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单输出系统的式(9-1-7)或多输出系统的式(9-1-8)MRAC 的设计方法目的是得出自适应控制率,即沟通广义误差与被控系统可调参数间关系的算式。

有两类设计方法:一类是“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目标是使得性能指标J 达到最优化;另一类是使得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确保稳定工作,称之为“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9 —2 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一、利用梯度法的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这里要用到非线性规划最优化算法中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J e d t=⎰20()ττJ ee d Tt=⎰()()τττ梯度法(Gradient Method )。

1.梯度法考虑一元函数f(x),当: ∂ f (x)/ ∂x = 0 ,且∂ f 2 (x) / ∂x 2 > 0 时f(x) 存在极小值。

自适应滑模控制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比较

自适应滑模控制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比较

自适应滑模控制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比较自适应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对复杂系统进行自主建模、参数在线估计和控制策略调整。

其中,自适应滑模控制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是两种常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本文将就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适用领域。

一、自适应滑模控制自适应滑模控制(Adaptive Sliding Mode Control,ASMC)是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的改进和扩展。

SMC通过引入滑模面将系统状态限制在此面上,从而使系统鲁棒性较强。

然而,SMC 在实际应用中易受到系统参数变化和外界扰动的影响,导致滑模面的滑动速度过大或过小,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

ASMC通过自适应机制对滑模控制进行改进。

其核心思想是在线估计系统的未知参数,并将估计结果应用于滑模控制律中,使控制器能够自主调整以适应系统参数的变化。

具体来说,ASMC引入自适应法则对系统参数进行估计,并将估计值作为滑动面的参数,实现参数自适应调整。

这样,ASMC具备了适应性较强的控制能力,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参数辨识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

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是一种将模型参考和自适应控制相结合的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建立系统的参考模型,并通过自适应机制实现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使系统的输出与参考模型的输出误差最小化。

通过在线调整控制器的参数,MRAC能够适应系统参数的变化,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自主调节。

在MRAC中,参考模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适当的参考模型,可以使系统输出保持在期望的轨迹上,并利用误差进行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

与ASMC相比,MRAC更加关注系统的闭环性能,能够实现更高的跟踪精度和鲁棒性。

三、比较与分析自适应滑模控制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都是自适应控制的重要方法,但在应用场景和性能表现上存在一些差异。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导论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导论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导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是一种基于参考模型的自适应控制方法,可以用来设计控制系统以实现期望的输出响应。

本文将对MRAC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设计流程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控制方法。

一、基本原理MRAC的基本原理是将参考模型的输出作为期望输出,通过自适应参数调整系统控制器的参数,以使系统输出尽可能地接近于参考模型输出。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MRAC),它通过反馈控制,将参考模型的输出信号与实际输出信号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误差信号进行调整。

具体地,MRAC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如下:y(t)=Gθ(t)u(t)其中,y(t)表示系统输出信号,G表示系统的传递函数,u(t)表示系统输入信号,θ(t)表示控制器参数向量。

MRAC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适应参数调整θ(t),以使y(t)趋近于参考模型的输出信号y_d(t),具体地,可以定义误差信号e(t)=y(t)-y_d(t),然后通过控制器进行误差调整,最终实现期望的控制目标。

二、适用范围MRAC是一种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系统建模不确定、环境变化频繁或者系统受到随机扰动等情况下的控制工程以及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例如,MRAC可以在无人机控制、机器人控制、飞行器控制、电力电子控制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MRAC还可以与其他控制方法相结合,形成混合控制系统,例如将MRAC与PID控制器相结合,可以形成增强式PID控制器,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

三、设计流程MRAC的设计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参考模型。

根据实际控制目标,选择合适的参考模型,评估其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例如,选择二阶步跃响应模型以控制系统的过渡响应时间。

2.建立系统模型。

模型参考自适应器的设计

模型参考自适应器的设计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基本概念,做出了模型参考自适应的系统结构图,然后介绍了设计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的三种常用的方法。

结合遗传算法的学习,给出了基于遗传算法设计自适应PID控制器,在论文中,随着交叉互换率与突变率随基因的适应度值而变化,因而增强了算法的性能。

最后结合MATLAB的学习,举出了一个例子,做出了仿真。

从仿真的结果来看,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降低了超调量,使系统更加稳定,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字:遗传算法自适应控制器仿真1.前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MRAC)是从模型跟踪问题或模型参考控制(model reference control,MRC)问题引申出来的。

在MRC中,只要设计者非常了解被控对象(其模型已获知)和它应当满足的性能要求,即可提出一个被称为“参考模型”的模型,用以描述希望的闭环系统的输入输出性能。

MRC的设计任务是寻求一种反馈控制率,使被控对象闭环系统的性能与参考模型的性能完全相同。

但在对象参数未知的情况下,MRC是不可行的。

处理这种情况的一种途径是,采用确定性等价方法,即用参数估计值代替控制率中的未知参数,从而得到了MRAC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结构由图1可知,MRAC 系统有两个环路组成:内环和外环。

内环与常规反馈系统类似,由被控对象和可调控制器组成,称为可调系统;外环是调整可调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回路,其中的参考模型与可调系统并联。

由于加在可调系统的参考输入信号同时也加到了参考模型的输入端,所以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可用来规定希望的性能指标。

因此,MRAC 的基本工作原理为:根据被控对象结构和具体控制性能要求,设计参考模型,使其输出m y 表达对参考输入r 的期望响应;然后在每个控制周期内,将参考模型输出m y 与被控对象输出y 直接相减,得到广义误差信号y y e m - ,自适应机构根据一定的准则,利用广义误差信号来修改可调控制器参数,即产生一个自适应控制率,使e 趋于零,也就是使对象实际输出向参考模型输出靠近,最终达到完全一致。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调整策略
针对不同的被控对象和工况,需要设计相应的调整策略,以快速响应系统变化并保持控制性能。这需 要对被控系统的特性和动态行为有深入了解。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在复杂系统中的应用拓展
复杂系统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适用于具有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通过设计合适的 自适应律和控制器,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有效控制。
2
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滑模控制可以用于设 计自适应控制器,使得被控系统的状态跟踪误差 收敛到零。
3
滑模控制具有鲁棒性强、对系统参数变化不敏感 等优点,因此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具有广泛 的应用前景。
基于模糊逻辑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模糊逻辑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和模糊信息的智能控制方法,通过将模糊集合和模糊推理规则应用于控 制系统,可以实现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系统稳定性
系统稳定性是确保控制过程平稳、可靠的关键因素。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中,需要权衡控制精度和系统稳定在线优化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需要在线优化控制参数,以适应系统状态的变化和外部扰动。优化算法的选择和 应用对于提高控制性能和系统适应性至关重要。
化工过程控制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用于实现反应过程的优化 和稳定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系统
在智能制造领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用于自动化流水线和智能机 器人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
机器人领域的应用
移动机器人导航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用于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避障,提高机 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能力。
应用领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航空航天、机器人、电力系统和化工过程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智能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日益广阔。

控制系统中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控制系统中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控制系统中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在现代控制领域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控制策略。

它通过将控制系统建模为一个参考模型和一个可调参数的控制器,从而实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调节和优化。

本文将介绍控制系统中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原理、应用以及一些典型的实例。

一、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原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参考模型来描述控制系统应有的动态特性,然后利用自适应算法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实际输出与参考模型的输出误差最小化。

具体步骤如下:1. 建立参考模型:首先,需要根据系统的要求和性能指标,建立一个理想的参考模型。

该模型应能描述系统的期望响应和稳定性。

2. 设计控制器:基于参考模型,设计一个可调参数的控制器。

一般来说,控制器通常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类型。

线性控制器常用的有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和模型预测控制器(MPC),而非线性控制器则可以采用自抗扰控制(Disturbance Observer,DOB)控制器等。

3. 参数调整: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是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关键步骤。

通过监测实际输出并与参考模型输出进行比较,可以计算出误差,并利用自适应算法不断调整控制器参数,使误差最小化。

常用的自适应算法有最小二乘法、梯度下降法和Lyapunov方法等。

二、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的应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机器人控制和飞行器控制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1. 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对于保障供电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可以在不确定的负荷和传输线路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实时调节控制器参数,使得系统的动态响应稳定在期望的范围内。

2. 工业过程控制:在化工和制造业等工业过程中,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可以实现对过程的精确控制。

通过建立合适的参考模型,并对控制器参数进行自适应调整,可以调节工艺系统的输出,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比较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比较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简称MRAC)和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是现代控制理论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解决控制系统中的非线性问题,但是它们采用了不同的控制策略和设计原理。

本文将从控制策略、设计原理和应用领域等方面对MRAC和模糊控制进行比较。

一、控制策略比较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MRAC是一种基于模型参考的控制策略,它通过将实际控制对象与参考模型进行对比,从而实现对控制对象的自适应调节。

MRAC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在线辨识控制对象的动态特性,并自动生成合适的控制律来实现闭环控制。

具体而言,MRAC包括模型参数辨识、模型参考控制律设计和自适应律设计等步骤。

2.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推理的控制策略,它通过建立模糊规则库和模糊推理机制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调节。

模糊控制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输入和输出的模糊化处理,采用模糊规则进行推理,最后通过解模糊化得到控制信号。

模糊控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在处理复杂非线性系统时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二、设计原理比较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MRAC的设计原理是以参考模型为目标,通过调整自适应律来使实际控制对象的输出与参考模型的输出达到一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MRAC需要在线辨识控制对象,并根据辨识结果生成合适的自适应律。

通过不断优化自适应律的参数,MRAC可以使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

2. 模糊控制模糊控制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建立模糊规则库和模糊推理机制来实现对控制对象的调节。

模糊控制将实际控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映射为隶属度函数,并通过一系列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最后通过解模糊化得到系统的控制信号。

模糊控制通过对模糊规则库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可以实现对非线性系统的精确控制。

三、应用领域比较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MRAC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控制、航空航天、机器人等领域均有出色表现。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建大)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建大)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建大)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控制系统设计时,不断地测量受控对象的状态,性能或者参数,从而认识或掌握系统当前的运行状况,并将系统当前的性能指标与期望的指标进行比较,从而根据比较结果作出决策,来改变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根据自适应的规律来改变控制作用,以保证系统运行在某种意义下最优或次优。

一般来说,自适应控制系统在反馈控制的基本回路上加上自适应机构构成。

具有三方面的功能:(1)在线辨识。

(2)决策控制。

(3)在线修正。

自适应控制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2)自校正自适应控制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MRAC§1 简介一类重要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一组成Ym参考模型e R+ _调节器+ 可调系统被控对象Yp 适应机构1. 可调系统― 可变调节器+ 被控对象2. 参考模型(代表系统希望的输出响应)3. 比较器― 广义误差信号4. 自适应机构― 自适应律Ym 参考模型e R + _调节器+ 可调系统被控对象Yp 适应机构二工作原理自适应控制(模型跟随)- 参考模型输出Ym(k)是可调系统的参考轨迹- 希望对象的动态输出跟踪参考模型的输出- 适应机构比较两者之差,确定自适应规律- 改变调节器参数(参数自适应型),或产生一辅助输入信号(信号综合型)第三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1 简介Ym 参考模型e _ R + 调节器被控对象可调系统+ _ Yp适应机构自适应辨识R被控过程ym + e可调系统_ yp- 把对象放在参考模型的位置- 适应机构根据e 改变可调系统的参数适应机构- 当e趋近于零时,可调系统模型收敛于被控对象的模型Ym 参考模型e _ R + 调节器被控对象可调系统第三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1 简介+ _ Yp适应机构二工作原理分类C 并联型C 串联型C 串并联型技术难点― 设计自适应机构,确定自适应律C 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 C 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C 利用波波夫超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2 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一单个参数的MIT方法第三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简介(以调节器的增益Kc作为可调参数的MIT方法) 麻省理工学院于1958年提出的,因此也叫MIT方法最早提出、最早应用的一种方法--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可用模拟元件实现实质是一个可调增益的系统一. 单个参数的MIT方法工作背景第三章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2 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K p ( t )q( s ) K m q( s ) 设参考模型为,对象模型为p( s ) p( s )其中:p( s ) s n a1 s n-1 an-1 s an q( s ) b1 s n-1 b2 s n- 2 bnC Km为常数,根据系统希望的动态响应事先确定C p(s)、q(s)已知R Kc kmq(s) ――― p(s) Kp q(s) ----p(s) 适应律ym + yp eR Kckmq(s) ――― p(s) Kp q(s) ----p(s) 适应律ym + yp e- 被控对象受扰,Kp(t)产生漂移,改变系统的动态性能- Kp(t)的变化是不可测的,其动态漂移将反映在过程输出Yp 上- 为了克服Kp 的漂移而产生的影响,增加了一个可调增益Kc 的调节器,补偿Kp漂移而产生的影响。

智能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方案

智能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方案

智能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方案第一章概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2)1.3 研究意义 (3)第二章自适应控制理论基础 (3)2.1 自适应控制概述 (3)2.2 自适应控制原理 (3)2.3 自适应控制方法 (4)第三章智能交通信号灯系统架构 (4)3.1 系统组成 (4)3.2 系统功能 (5)3.3 系统工作原理 (5)第四章数据采集与处理 (6)4.1 数据采集方法 (6)4.2 数据预处理 (6)4.3 数据分析 (6)第五章交通流模型建立 (7)5.1 交通流概述 (7)5.2 交通流模型选取 (7)5.3 交通流模型参数估计 (7)第六章自适应控制算法设计 (8)6.1 算法概述 (8)6.2 算法设计原则 (8)6.3 算法实现 (8)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8)6.3.2 交通流量预测 (9)6.3.3 控制策略 (9)6.3.4 控制策略实施与反馈 (9)第七章系统功能评估 (9)7.1 评价指标选取 (9)7.2 评估方法 (10)7.3 实验结果分析 (10)第八章智能交通信号灯自适应控制应用案例 (10)8.1 案例一 (10)8.1.1 项目背景 (10)8.1.2 系统设计 (11)8.1.3 应用效果 (11)8.2 案例二 (11)8.2.1 项目背景 (11)8.2.2 系统设计 (11)8.2.3 应用效果 (11)8.3 案例三 (11)8.3.1 项目背景 (12)8.3.2 系统设计 (12)8.3.3 应用效果 (12)第九章系统实施与部署 (12)9.1 系统实施步骤 (12)9.1.1 需求分析 (12)9.1.2 系统设计 (12)9.1.3 设备选型与采购 (12)9.1.4 系统开发与集成 (12)9.1.5 系统测试与调试 (13)9.1.6 系统部署与培训 (13)9.2 部署策略 (13)9.2.1 分阶段部署 (13)9.2.2 区域优先级 (13)9.2.3 数据共享与协同 (13)9.3 注意事项 (13)9.3.1 数据准确性 (13)9.3.2 系统安全性 (13)9.3.3 用户参与 (13)9.3.4 持续优化 (14)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4)10.1 研究总结 (14)10.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4)10.3 未来发展趋势 (15)第一章概述1.1 研究背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简称MRAC介绍另一类比较成功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已有较完整的设计理论和丰富的应用成果(驾驶仪、航天、电传动、核反应堆等等)。

§9 —1MRAC 的基本概念系统包含一个参考模型,模型动态表征了对系统动态性能的理想要求,MRAC 力求使被控系统的动态响应与模型的响应相一致。

与STR 不同之处是MRAC 没有明显的辨识部分,而是通过与参考模型的比较,察觉被控对象特性的变化,具有跟踪迅速的突出优点。

设参考模型的方程为式(9-1-1)式(9-1-2)被控系统的方程为式(9-1-3) 式(9-1-4)两者动态响应的比较结果称为广义误差,定义输出广义误差为e = y m – y s 式(9-1-5);X A X Br y CX m m m m m∙=+= X A B r y CX S S S S S∙=+=状态广义误差为ε = X m – X s 式(9-1-6)。

自适应控制的目标是使得某个与广义误差有关的自适应控制性能指标J 达到最小。

J 可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单输出系统的式(9-1-7)或多输出系统的式(9-1-8)MRAC 的设计方法目的是得出自适应控制率,即沟通广义误差与被控系统可调参数间关系的算式。

有两类设计方法:一类是“局部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目标是使得性能指标J 达到最优化;另一类是使得自适应控制系统能够确保稳定工作,称之为“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

§9 —2 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一、利用梯度法的局部参数最优化的设计方法这里要用到非线性规划最优化算法中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J e d t=⎰20()ττJ ee d Tt=⎰()()τττ梯度法(Gradient Method )。

1.梯度法考虑一元函数f(x),当: ∂ f (x)/ ∂x = 0 ,且∂ f 2 (x) / ∂x 2 > 0 时f(x) 存在极小值。

问题是怎样调整x 使得f (x) 能达到极小值 ?x 有两个调整方向:当∂ f (x)/ ∂x > 0时应减小x ;当∂ f (x)/ ∂x < 0时应增加x 。

两者合并表示为:式(9-2-1)λ 为步长系数(λ > 0 )。

把函数f(x) 在x 方向的偏导数称为梯度。

上式含义为:按照梯度的负方向调整自变量x 。

该结论可推广到多元函数求极值的情况。

2.具有一个时变参数——可调增益的MRAC 设计(MIT 方案)195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

∆x f x x=-λ∂∂()参考模型传函为式中:q(s) = b 1s n-1+…+ b n ; p(s) = s n +a 1s n-1+…+ a n 广义误差为e = y m – y s性能指标为: 式(9-1-7)。

系统的可调增益为K c ,目标是设计出 随着e 而调整K c 的规律,以使J 达到最小。

J 对K c 的梯度为⎰∂∂=∂∂tt cc od K ee K J τ2由梯度法有:⎰∂∂-∂∂-=∆tt cc cd K ee K J K 02τλλ将上式两边对t 求导数,得到cc K eeK ∂∂-=∆∙λ2 式(9-2-2)广义误差对输入信号的传函为:自适应回路开环情况下系统传函为引入微分算子:D = d/dt 、 D 2 = d 2 / dt 2 …,由上式得到微分方程: P(D) ⋅e (t) = ( K m - K c ⋅K s ) q(D) ⋅ r ( t ) 两端对K c 求偏导数rD q K K e D P s c)()(-=∂∂ 得到)()(D P D q r K K e s c -=∂∂ 式(9-2-3)由模型的微分方程:p (D) y m (t) = K m q(D) r(t) 得到代入式(9-2-3),得出:m mS C y K K K e-=∂∂ 代入式(9-2-2),得出 W S e s r s y s y s r s K K K q s p s m s m C S ()()()()()()()()()==-=-q D P D y rK mm()()=mC Bey K =∆∙式(9-2-4)其中:B = 2 λ K s / K m , 当K s 与K m 同号时B 为正值常系数,即自适应回路的积分时间常数。

实现的方案如下图,自适应回路由乘法器与积分器组成。

该方案能够使得J 为最小,但是不能确保自适应回路是稳定的。

需要通过调整B 的大小,使得系统稳定且自适应跟踪速度也比较快。

MIT 方案应用举例:二阶电传动调速系统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马润津等“可控硅电传动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自动化学报1979。

第4期实验结构图§9 —3基于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稳定性理论的MRAC设计方法1. 关于李雅普诺夫( Liaupunov) 稳定性的第二方法是关于动态系统(无论线性或者非线性)稳定性分析的理论,特点是不需要求微分方程的解,而是直接根据某个特定的函数(李雅普诺夫函数)对时间的变化率来判断其稳定性,因此又称直接法。

它特别适用于非线性、线性时变或多变量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a) 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性对于以状态方程描述的动态系统,如果存在一个对时间连续可微的纯量函数V(X,t ),满足以下条件:(1)V(X,t ) 正定;(2)V 沿方程式(9-3-1)解的轨迹对时间的一阶偏导数V 存在,且为负半定(或负定),则称V(X,t ) 为李雅普诺夫函数,且系统式(8-3-1)对于状态空间的坐标原点X=0 为李雅普诺夫意义下的稳定(或渐进稳定)的。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几何意义可以理解为:V(X)表示状态空间原点到状态X的距离的量度,如果其原点到瞬时状态X(t)间的距离随着t的增长而不断减小则系统稳定,V(t) 对时间的一阶偏导数相当于X(t)接近原点的速度。

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一个振动着的力学系统,如果振动的蓄能不断衰减,则随着时间增长系统将稳定于平衡状态,而李雅普诺夫函数实质上可视为一个虚拟的能量函数。

b)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分析线性定长系统的稳定性 线性定长系统式(9-3-2)可取一个正定的纯量函数式(9-3-3)其中P 为正定的实对称矩阵。

V 沿式(9-3-2)的轨线的一阶导数为:其中Q 与P 满足线性代数方程(称李雅普诺夫方程)式(9-3-4)如果Q 是正定矩阵,则V(X)的一阶导数是负定的,V(X) 是李雅普诺夫函数,系统式(9-3-2)对于平衡状态X=0 是渐进稳定的。

2.应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设计可调增益的MRAC参考模型状态方程式(9-3-5)其中:系统状态方程式(9-3-6)定义广义误差令 E = K m - K s , 由式(9-3-5)和式(9-3-6)得出广义状态误差方程式(9-3-7)其中 B = [ 0, E ]T为了保证MRAC 系统稳定,要找到一个李雅普诺夫函数V(ε) 。

试取纯量函数V(ε) = εT P ε + λ E 2 式(9-3-8) 其中P 为正定实对称阵,显然V(ε) 也是正定的。

求V(ε) 沿式(9-3-7)的轨线对t 求导数∙∙∙++=E E P P dt dV TTλεεεε2/ 将式(9-3-7)代入上式,有dV/dt = [εT A + B T r ] P ε + εT P [ A ε + B r ] +2 λ E E = εT A T P ε + εT P A ε + B T r P ε + εT P B r + 2 λ E E= εT (A T P + P A ) ε + 2 εT P B r + 2 λ E E 式(9-3-9)为保证dV/dt 负定,须使二次型 εT (A T P + P A ) ε 负定,且后两项之和为零。

由于A 为稳定矩阵,方阵(A T P + P A ) 肯定是负定的。

由式(9-3-9)的后两项之和为零的条件,得出:式(9-3-10) 由于所以由E = K m - K s ( t ) , 得到自适应控制律: 其中: C 0 = P 12 / λ , C 1 = P 2 / λ , 或写成:按照上式实施控制,能够保证V(ε) 是正定而dV/dt 是负定的,即V(ε) 是李雅普诺夫函数,自适应系统对于ε = 0 的平衡状态是大范围渐进稳定的,也就是当t →∞时ε→ 0 。

系统结构如下图:3.应用举例:直流电传动自适应控制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结构图,设σ= t1+ t2,可简化为开环总增益 K S = K 1 K 2 / C e ⋅τi 为时变且可调 参考模型状态方程为式(9-3-12)被控系统状态方程为式(9-3-13)可见 A S 和B S 中仅 a 12 = K S / σ 一个元素是时变的。

为了设计出比较简单的自适应线路,选择正半定的Q 阵由李雅普诺夫方程式(9-3-4)解出:⎥⎥⎦⎤⎢⎢⎣⎡221001σ由于σ > 0,所以P阵是正定的,将P代入A S的第a ij元素的自适应调整律得到比例——积分型的自适应律而a12 = K s (t) / σ,则有其中的X S2虽然不能从系统中直接测量,但是可由以下关系式很容易重构,得出X S2的估计量。

下图示出了可控硅电传动MRAC实验系统的简化原理图:实验结果如下图,被控系统开环增益K0=3.4K m ,加入自适应控制后,能够自动调整K S使得系统的动态响应与参考模型的一致。

§9 —4基于超稳定理论的MRAC设计方法超稳定理论最初由波波夫在研究非线性系统绝对稳定性时提出的,该理论对研究非线性时变反馈的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很有用途,特别是ndau等将超稳定理论用于MRAC系统的设计,取得良好效果。

本节仅就其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果作一些简要介绍。

一、关于超稳定性理论的基本概念1. 直观概念先从简单的直观概念出发,体会稳定性的含义。

讨论一个由线性定常的正向通道和非线性时变的反馈通道组成的单输入——单输出闭环系统(见下图)。

如果该闭环系统能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a) 线性定常的正向通道动态性能等价于一个无源网络;b) 非线性反馈通道为正向通道提供的总能量(系统储能)是有限的,则该系统一定是稳定的。

由网络理论,以上的条件a) 等价于传递函数Z(s)=y(s)/u(s) 是正实函数;条件b) 可以用以下积分不等式来表示:其中:T > 0 ,δ为某一有限值的常数。

2.关于正实和严格正实函数函数的正实性概念是从网络分析中引申来的,数学的正实函数概念上与物理的无源网络相关。

无源网络能量的非负性,其传递函数是正实的。

Z(s)是正实函数的定义是:(1)s为实数时Z(s) 也为实数;(2)Z(s) 无右半开平面的极点;(3)对于任意实的ω,(-∞<ω<∞)有Re[ Z(jω)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