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

地震勘探爆破技术探讨与研究摘要:地震勘探爆破是一种特殊的爆破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爆破,本文介绍了地震勘探的原理,以及地震勘探爆破技术,详细阐述了从选位、钻孔、装药、封孔,到起爆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对地震勘探爆破的安全防范和激发效果进行了很好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地震勘探爆破人工激发爆破器材自由面地震波地震勘探是通过对岩石弹性性质的研究来解决地质结构问题。

通过人工激发所产生的地震波在地壳内的传播,当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界面时可以产生反射、折射等物理现象,利用地震仪在地面将反射及折射的地震波接收并记录下来,经过分析和研究,推算地下不同岩层分界面的埋藏深度等要素,来了解地层的构造形态。

简单地说,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底层中传播情况,查明地下地质结构,达到掌握该地区孕震构造环境的一种方法。

人工激发源是地震勘探的前提工作,激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震仪的接收效果以及后期的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工作,因此人工激发源在地震勘探工作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1 激发点位置的选择地震勘探的首要任务是实地踏勘,就是根据设计在测线上定出人工激发点的位置。

人工激发点一定要选在远离村庄、厂矿、桥梁、水库、重要道路、高压电缆,通讯光缆且地下水丰富的地方。

因为近几年的爆破药量一直在增加,小则一吨,大则三五吨,所以产生的爆破能量很大,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具有破坏性,所以人工激发点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

以前,地震勘探选择人工激发点时偏重于选择土层,而尽可能避开基岩,因为一是土层的激发效果要比基岩好,二是因为土层钻孔容易。

但是随着勘探工作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这几年的勘探工作多集中在山区,在基岩上钻孔爆破的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2 因地制宜,合理布孔地震勘探激发源炮孔应呈三角形(见图1)或方阵形(见图2)布置,如果是土层孔间距要间隔8~9m,如果是岩石孔间距要间隔6~8m,严禁一字型布孔,根据多年的经验,三角形和方阵形布置要比一字形布置效果好,群炮要比单炮的效果好。

勘探地震理论实验报告(3篇)

勘探地震理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勘探地震过程,加深对勘探地震理论的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使用地震勘探仪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二、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面上的反射和折射,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实验中主要模拟了以下原理:1. 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介质性质的影响,产生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

2. 地震波记录原理:通过在地面布置地震检波器,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从而获得地下地质结构的图像。

3. 地震资料处理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预处理、反演、解释等,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三、实验设备1. 地震检波器:用于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

2. 地震信号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地震检波器记录的地震信号。

3. 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用于处理地震资料,包括预处理、反演、解释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地震检波器按照一定的间距布置在实验场地,连接地震信号采集系统,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2. 数据采集:启动地震信号采集系统,触发地震波源,记录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

3. 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滤波、静校正等预处理操作。

4. 反演解释:利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解释,揭示地下地质结构。

5. 结果分析:分析反演解释结果,评估地下地质结构的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采集本次实验采集了地震波在地面的反射和折射数据,经过预处理后,数据质量较好,无明显噪声干扰。

2. 反演解释结果通过对预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反演解释,揭示了地下地质结构,包括地层厚度、断层位置、岩性分布等。

3. 结果分析(1)地层厚度:根据反演解释结果,确定了地下不同地层的厚度,为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2)断层位置:根据地震波在断层处的反射和折射特征,确定了断层的位置和性质。

(3)岩性分布:根据地震波在岩性界面处的反射和折射特征,确定了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近场特征试验研究

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近场特征试验研究

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近场特征试验研究
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的过程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物理过程。

根据波场特征不同,波场可以分为近场和远场。

在近场中,炸药震源激发的地震波的能量和频谱特性变化很大。

经过一段距离的传播,经过大地滤波,逐渐形成特征较为稳定的波,这一阶段可以看作远场。

炸药震源激发条件改变直接影响其产生的地震波近场特征,从而影响远场地震波特征,而远场地震波的品质是影响地震勘探质量的关键。

本文围绕激发条件对形成的地震波的能量和频谱特征的影响规律展开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研究工作得到了几方面的认识和进展:1)通过对空气、水、沙土和粘土等不同的介质耦合条件下炸药震源爆炸产生的近场地震波特性对比研究发现,以水为耦合介质的炸药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品质较好,能量和频率相对提高5%-10%。

2)调节不耦合系数可以改变地震波品质,空气耦合条件下,不耦合系数约为1.33左右时为较好耦合条件,激发的地震波品质较好。

3)采用高精度电子雷管实现了分布式震源的精确延时控制。

延时叠加震源可以实现提高地震波品质和降低地表震动效果。

延迟叠加震源的主频比普通震源要高10%-20%左右,地表震动降低低可达40%。

4)调节炸药震源的药量和长径比也可以改变地震波特征。

长径比大的细长药柱和小药量药柱激发的地震波的频率得到了提高。

本文研究工作深化了震源激发条件对地震波能量和频谱特征的影响的理解,探索了地震波品质的控制方法,为高精度地震勘探理论和地震激发设计等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的对比研究

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的对比研究

科技资讯2015 NO.31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学 术 论 坛242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1 从激发原理上分析采用炸药震源激发,利用炸药在爆炸的瞬间把激发信号传播出去。

炸药震源所产生的地震信号为持续很窄的脉冲信号,信号频谱较宽,激发能量较强,激发时受岩性影响能量不容易控制。

采用可控震源激发,利用可控震源所产生一段较长时间的连续震动信号,信号频率成分有限,激发能量为受控制的非周期信号。

炸药震源的优点:成孔和装药可以提前进行且是瞬间激发,施工效率高。

炸药震源记录的反射信息可以直接使用。

炸药震源施工的缺点:炸药震源对激发点周围岩性破坏性强烈,施工危险系数高。

炸药震源产生的有效信号容易受外界干扰。

可控制源的优点:可控震源所产生的信号可认为是已知的,有利于通过计算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可控震源相关处理对信号有较强的滤波作用,受外界信号干扰较小;可控震源输出能量大小可调且震动能量为持续时间较长连续信号,对激发点岩性破坏较小。

可控震源的缺点:可控震源激发震动时间较长,施工效率较慢。

可控震源得到的地层反射信号不能直接使用,要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处理以后才能转化为近似炸药震源取得的信号。

对比两种震源的激发原理,两种震源的优缺点比较明显。

首先,从施工效率上来看,炸药震源的施工效率要优于可控震源,对于工期比较紧张的不建议使用可控震源激发。

其次,从抗干扰分析来看,可控震源要优于炸药震源,对于电源干扰严重地区、和多①作者简介:杨斌(1984,4—),男,宁夏银川人,本科,职称: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煤田地震勘探。

DOI:10.16661/ki.1672-3791.2015.31.242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的对比研究①杨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宁夏银川 750004)摘 要:在煤田勘探预查和普查阶段主要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

RVSP勘探炸药震源爆炸的数值仿真

RVSP勘探炸药震源爆炸的数值仿真

第5期郑字等:RVSP勘探中炸药震源爆炸的数值仿真473(1)考虑到震源形状为长径比很大的圆柱体(长径比在4以上),主要是炸药周向的油井介质对炸药有能量吸收,而炸药两端外的油井介质对炸药能量吸收很少。

因此假设油井介质(包括水、钢管、混凝土以及岩石和土壤介质)对炸药的能量吸收与炸药长度成正比。

(2)土壤对炸药能量的吸收与震源和地面测试装置的距离有关。

(3)根据D.W.Gurney[51对炸药加速壳体的研究,壳体获得的能量与炸药的半径有关,而与炸药长度关系不大。

类似地,本文中认为油井套管的变形主要与炸药的半径有关。

/////////////"/.,(///≮了/Ij直j-_山图1震源炸药的井下位置图2RVSP勘探工作原理Fig.1PositionofthedynamitesourceintheoilwellFig.2WorkprincipleoftheRVSPsurvey炸药震源的总能量为Q=L。

R。

pcE。

(1)式中:风为炸药的密度,L。

为炸药震源长度.R。

为炸药的半径,Ec为炸药可以释放的质量化学能。

在震源炸药爆炸后,能量传递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可表示为△Q=R。

L。

C。

+H。

C。

(2)式中:R,为油井半径,C,为油井介质对炸药能量的体积吸收量,H。

为震源中心到地面接收装置的距离,C.为土壤对炸药能量的长度吸收量。

则地面接收装置获得的震源传来的能量Q。

=L。

R。

poe。

一R。

L。

C。

一H,C,=L。

(K。

一K。

)一H,c|(3)式中:K。

=R。

p.E。

,K,=R。

C。

分别代表炸药释放能量的能力和石油井壁吸收能量的能力。

对于地面接收装置,只有当震源传递的能量大于一定值才能得到可以被解读的有效数据,即可被辨识的剖面振动数据,如图8(c)所示。

从式(3)可以看出,影响Q。

的主要因素有:炸药材料和炸药质量(决定震源释放能量的能力)、油井对爆炸能量的吸收,以及震源和地面接收装置的距离。

震源到地面接收装置的距离,是由勘探对象(油田)的可能位置决定的,一般为定值。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3年第39卷第12期工业安全与环保D ecem ber2013I ndust r i al Saf et y a nd Envi r onm e nt al Pr ot ect i on37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姚弟1杨艳1胡英2秦前清3(1.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430072;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物探所北京100082;3.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摘要炸药震源是陆上地震勘探的主要激发震源。

震源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勘探质量。

震源的能量、频率、地震子波特点是影响震源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炸药爆破作业是一种危险性较大的作业,为防止炸药爆破事故发生,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

关键词炸药地震勘探能量频率地震子波安全A nal ysi s of t he E f f e ct and Saf e t y of D ynam i t e Sour ce i n Se i s m i c Expl or a t i onY A O D11Y A N GY a hl H U Y i喀Q I N Q i肋qi I谚(1.School of Physi c s and T echnol og y,W uhan U ni ver si t y W uha n430072)A b s t r act D yn am i t e is t he m ai n s o u r c e o n l and se i sm i c expl or a t i on.T he ef fect of t he se i sm i c SO t l I'C e di r ect l y det e r m i ne s t hequal i t y of expl or at i on.T he e ne rgy,f re quency a nd se i sm i c w a vel e t of t he se i sm i c SO H I'O e ar e t he m o s t i m por t ant f act or s f or t he ef fect of se i sm i c souree.I n addi t i on,t he bl as t i ng ope r at i on is a ver y hag/t l do us j ob,SO t he r e m u s t be pr act i cal secur i t y I n魄Sl l r es t o pr ev ent bl ast i ng acci dent.K eyW or ds dynam i t e se i sm i c exp l or at i on ene rgy fr eque nc y w a ve l e t secur i t y0引言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很多,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重力勘探等。

地震勘探常用震源分析

地震勘探常用震源分析
目前,地震勘探范围由原来人口稀少区域逐渐深入 人口密集区域,重视成本效益。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环 境保护,地震勘探时需要根据勘探目的、震源特性、施工 环境和成本效益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震源。
功,从爆炸中心向外依次形成破碎区、裂隙区和震动区 (见图 2),震动区仅引起介质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性波, 也就是地震波。
WEI Lia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Center,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The source-excited seismic wav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process. Considering the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purpose of explorati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benefits, it is important to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source. Since joining the work, the author has been exposed to three sources of shock, name⁃ ly the source of explosives, the vibrator and the source of the airgun.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d on the excitation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s, use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hree sources. Keywords: seismic exploration;explosive source;vibroseis;air gun source

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爆炸地震学如何应用于地质勘探,并重点介绍其在矿产资源勘探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一、爆炸地震学方法简介爆炸地震学是一种利用地下爆炸波的反射、折射与干扰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介质性质的方法。

通过对爆炸地震波传播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可以获得地下物质的分布、岩性、构造等信息。

二、矿产资源勘探中的应用1. 铜矿勘探使用爆炸地震学方法可以帮助确定铜矿的储量和分布。

通过对爆炸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反射和折射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地下岩层的厚度、倾向和岩性,从而预测可能存在铜矿床的位置。

2. 煤炭勘探在煤炭勘探中,爆炸地震学方法可用于确定煤层的分布、厚度和质量。

通过对爆炸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反射特征的研究,可以追踪和定位深埋的煤层,提供煤炭储量估算的依据。

三、油气勘探中的应用1. 油气藏勘探爆炸地震波在地下油气藏中的传播具有特殊的声学特征。

通过分析反射和折射现象,可以判断地下油气层的构造、边界和储量。

爆炸地震学方法在油气勘探中被广泛应用,可以提供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2. 油井定位在油田开发中,爆炸地震学方法可以帮助准确定位油井。

通过记录爆炸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干扰特征,可以确定油井的位置,并为油井的钻探和开拓提供参考。

结论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研究为矿产资源勘探和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对爆炸地震波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信息,进而指导资源勘探工作。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爆炸地震学方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地下资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震勘探震源及其新技术_2023年学习资料

地震勘探震源及其新技术_2023年学习资料

3、激发条件的选择-激发岩性-应选取潮湿的可塑性岩层,如胶泥、粘土、湿砂-等。这样的岩性可使大量的爆炸能量 化为弹性振动能量,使-激发的地震波具有很强的初始振幅。-激发深度一一要选在潜水面以下3~5米处。因为潜水面 一个-强反射面,面激发又离上面的潜水面不远,所以爆炸所激发的-能量大部分被潜水面反射向下传播,从而增强了有 波的能量,-减少了干扰波的能量。-炸药量一一适当增加药量可以提高有效波的振幅,但当炸药量-增多到某一定值时 弹性波的振幅不再随炸药量药量增大而增-大。其原因是炸药量药量增大后,岩石的破坏作用急速增大,-而激发弹性振 的能量并不随之增大,所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振幅也就不会再随炸药量的增加而加大。-组合爆炸一一将炸药包分散包 成小包,按一定方式排列,然-后同时启爆,这种方式称为组合爆炸。生产实践表明,组合爆-炸可以减小爆炸对岩石的 坏作用,使更多的能量转化为弹炮244c8e4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e_--_地震勘探震 及其新技术
2、井中爆炸的物理过程-波前-坡前扩展-堕性形变飞-永久形变区-年我性区-弹性区等效空究-线性区》-图2. 炸的物理过程
井中爆炸的激发条件对激发波振幅和-频率的影响一“震源效应-在致密的介质中,激发产生的激发波形比在疏-松介质 激发产生的波形其频率高而振幅低;-在深井中激发产生的激发波形比在浅井中激发-小药量激发比大药量激发产生的激 波形频率-高而振幅低。
地震勘探震源类型-成型炸药-炸药震源-爆炸索-陆上用-非炸药震源-气动震源-沖击震源-重锤震源-电火花震源 水上用-空气枪震源-可控震源一激发产生连续的扫频信号
3.1.1冲击型震源特点一激发产-生短促的脉冲信号-冲激震源-检被器-图1-神激蔗源反射记录
3.1.2陆上用冲击型震源-一、炸药震源:-1、炸药震源的类型-2、井中爆炸的物理过程-3、激发条件的选择 二、非炸药震源:-1、气动震源-2、重锤震源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技术综合研究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技术综合研究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技术综合研究
本文结合辽河探区勘探现状,从理论研究入手,针对激发参数选取展开讨论。

论述了炸药对地震勘探中激发能量和激发频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选择合适的小药量高能炸药,能够提高炸药做功能力,增强激发能量,有利于激发出较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

指出爆炸产生的空洞形状对地震波强度有影响,在某一方向上的弹性波振动振幅与等效空洞在此方向的曲率半径成正比。

据此理论分析了实际工作中的炸药类型和形状,认为细长药柱和聚能激发均不能形成曲率半径较大的等效空洞,因而达不到增大激发能量的效果。

针对虚反射界面对其激发出的子波所产生的影响,从频率和振幅2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尤其在深层地震勘探中,将激发深度选择在虚反射界面1/4波长处,可获得能量较强的激发子波,有利于提高深层的反射能量,改善地震剖面的整体品质。

通过对目标区块地震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根据地质任务对目的层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的要求,结合系统试验分析确定了最佳井深、单井激发药量,再通过多井组合激发增加激发能量的方法,对全区进行了分区确定激发因素。

此课题研究在实际的野外采集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运用效果,采集资料品质较以前大为改善,完成了地质任务和采集要求的各项指标。

间隔装药在地震勘探爆爆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间隔装药在地震勘探爆爆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间隔装药在地震勘探爆爆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地震勘探爆破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种方法,它依据的是岩石的弹性。

地震勘探采用人工的方法(使用炸药或其他能源)在岩体中激发弹性波(地震波),沿侧线的不同位置用地震勘探仪器检测大地的震动。

把检测数据以数字形式记录在磁带上,通过计算机处理来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最终以地质解释的形式显示其勘探的结果。

一、在激发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增大药量会以牺牲地震波的主频和宽频为代价激发药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爆炸点周围岩性;2)要求的勘探深度;3)爆炸点与最远接收点的距离;4)仪器的灵敏度和勘探精度。

理论与实践结果表明:在距离爆炸点较远的地方,地表某一点地震波的振幅与炸药量和岩层性质有如下关系:A = KQ m式中:A——地震波振幅;K——与岩层性质有关的系数,对于干燥松软的地层K值较小;对于湿润或含水的地层K值较大;m——与炸药量有关的指数,对于小药量m≈1;中等药量m≈1.5;大药量m≈2。

从上述式可知,在地层岩性一定的情况下,爆破激震药量较小时,振幅A与炸药量Q几乎成正比关系;药量增加时,振幅A随着炸药量Q的变化速率就变得越来越慢,如下图所示,当炸药量达到某一数值时,地震波的振幅A几乎不再随着炸药量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Q1称为单井爆破激震的极限药量。

同时如前所述,增大药量还以牺牲地震波的主频和宽频为代价,不利于提高地震反射信号的分辨率。

所以,以增大药量的办法来增加地震波的能量毫无意义。

振幅与炸药量的关系图2.组合井数过多同样不能解决激发质量问题根据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对于范围不大、测线不长的地震勘探,因不同岩性地层而异,单井爆破激震的最佳药量为4-15kg,大致可装1-3节震源药柱。

当由于勘探范围较大、测线较长等因素必须增大震源激发装药量,以进一步有效地增加地震波的振幅时,通常采用组合井激发方式,即用多口炮井作为一炮同时爆炸来激发地震波。

采用组合井激发,在保持每个炮井的炸药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了组合井的总药量和爆炸作用范围的面积,无疑可提高其爆破激震的效果。

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张 智, 刘 财, 邵志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信息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摘 要 炸药由于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及高能量的特点而作为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震源.就炸药本身来说,在地震勘探中药量、井深等参数的选取对激发能量和激发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炸药爆炸理论,从炸药作功角度来加以论述,并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出选取一个最佳的药量和井深激发,既能提高炸药作功能力,又能增强激发能量,从而激发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达到指导野外地震采集和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关键词 地震勘探,炸药量,井深,激发能量,激发频率,炸药作功,高频子波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2903(2003)0420724205Theory and experimentation of the charge sizes inseismic 2sources for seismic explorationZHAN G Zhi , L IU Cai , SHAO Zhi 2gang(College of Geo 2ex plo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 n U 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Chi na )Abstract Dynamite has been main seismic 2sources with having good pulse characteristic and high 2energy for a long time.As far as dynamite itself ,the selection of charge size and well depth has the much effect on excitation energy and frequency in the seismic 2prospecting.For this obje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doing 2work mechanism of dy 2namite explosion by using the theory of dynamite explosion.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fiel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elec 2tion of most appropriate charge high 2energy dynamite and well depth can both improve the dynamite work capability and en 2hance the excitation energy ,therefore beneficial to generating high 2frequency soure wavelet with relatively high energy and to directing field 2seismic gathering and to minimizing economic expenditure.K eyw 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charge size ,well depth ,charge energy ,charge frequency ,dynamite works ,high frequen 2cy wavelet收稿日期 2002207210; 修回日期 2003210210.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30183056)资助.作者简介 张 智,男,1975年生,湖南衡阳人,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Email :zhangzhiri @ )0 引 言在地震勘探中,炸药作为一种常规震源.其药量、井深等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激发以及测量效果,在地震信息采集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及参数,采集主频高、频带宽、信噪比高的地震原始信息,这是提高分辨率的关键,原则上要做到小药量、小道距、小组内距、少组合个数.然而药量的选取不仅要保证目的层反射波有足够的能量,也要保证有较高的分辨率.激发频率既取决于激发井深和激发岩性,同时又与激发药量紧密相关.20年前已经开始的VSP 技术可以看成是井间地震技术(将震源与检波器都置入井中进行地震波观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初期.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井中的激发震源、接收装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没有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到了90年代国内外井间地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就目前国际上的井间地震技术的水平看,井间地震技术从40年前的理论提出到目前的技术现状,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起伏的发展过程.国外该技术目前已达到了硬软件都逐渐成熟的阶段.从技术的发展水平看,国外采用可控震源,5~第18卷 第4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ol.18 No.42003年12月(724~728) PRO GRESS IN GEOPHYSICS December 200380道检波器串,下井深度达6000m,井间地震的井距达1800m.国内在该项技术方面相比滞后.胜利油田采用电火花震源、二个三分量检波器串、下井深度1350m,井间地震的井距最大为470m.国外仪器记录采样间隔0.01ms,而我们目前能达到0.125 ms.在层析成像的软件技术方面,国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财才,发展了较为成熟的层析成像软件系统.而我国仅在几个单位开展了该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软件成果.由于油田开发的需要,近年来井间地震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井下震源及多级接收检波器的研制成功,不但采集处理及解释方法日趋成熟,主要一点是采集成本的下降及效率的提高,使该项技术有了一个广阔发展的前景,目前国外井间地震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主张采用小药量,人们也总是希望能用较小的药量激发出强能量宽频带下的高频地震波,后来经理论研究和实践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合格的,正如李庆忠院士1995年指出“小炸药量是个误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不但不应该用小药量,还应该用比常规生产更大的药量.因为高频比低频的能量弱”[1].实际上炸药爆炸时并不是所有的能量全部转变为有效的机械作功,只是有一部分能量用于产生地震波,绝大部分能量无益损耗:如对周围介质的加热、爆炸时的热损失、爆炸产物中的残留热、对周围介质的破坏及岩石颗粒之间的摩擦等损耗.本文从理论上对药量、井深的选择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对不同的药量和井深实验来表明:选取一个最佳的药量既能提高炸药作功能力,又能增强激发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从而得到主频较高、频带较宽、能量上容易识别、地质特征明显、波形易于追踪对比、便于解释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来达到指导野外采集和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1 炸药爆炸作功原理爆炸作功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内在势能瞬时释放,并借助系统外的介质显示出对外作功.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原有的高压气体或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骤然膨胀.在爆炸点周围介质中发生急剧的压力突破.某种形式的能量先以一定方式转变为原物质或产物的压缩能,随后物质从压缩态开始膨胀对外作功,引起附近介质的变形、破坏、位移和振动.但是炸药爆炸变化必须具备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气态物这三个条件.而其中生成的气态产物多少直接影响炸药爆炸后作功能力的大小,影响激发能量.爆轰特征可用炸药的爆速、威力、猛度等一些重要参数来讨论.对地震勘探最有意义的是作功能力的参数—威力.炸药在爆炸时生成高温、高压等爆炸产物,在膨胀是压缩周围介质,形成冲击波对外作功.炸药爆炸时,对周围物体的各种机械作用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A=A1+A2+A3+……A n=ηE.(1)此公式描述炸药作功机制.公式中:A为炸药的作功能力;A1,A2,A3,……A n为各项爆炸作用所做的功;η为炸药作功效率;E为炸药爆炸总能量.可以看出炸药爆炸时所做的功只是炸药总能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各种形式无益损耗[2—4].另外,不同炸药的作功效率、作功能力也不一样;从理论上讲,爆热比较高的炸药作功大,能产生净能量的地震波.2 激发药量对地震波能量与频率的影响2.1 地震勘探中炸药药量对激发能量的影响根据波动理论的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它与波通过的介质体积ω、波动振幅A 的平方、波的频率f的平方以及介质的密度ρ成正比,即 E∝ρA2f2ω.(2)可以看出,炸药爆炸后,在密度大的介质中激发能量大,能量主要集中在高频成分.但是药量大时,岩石破碎严重.由于岩石颗粒之间的磨擦,对高频能量的强烈吸收及激发产生的环境噪声等影响,使得增大药量后,能量提高不大.利用加大药量来提高激发能量,使得岩石破碎严重,能量消耗比较大,干扰噪音的能量也增强,信噪比降低.选用作功能力大的高能量小药量炸药,爆炸后产生气态物质多,膨胀体积大,作功能力强,岩石破碎程度小,消耗能量要小一些[5—8].图1是激发药量与激发子波振幅关系曲线图.从图1可知,随着药量的增加,地震波的振幅也随之加大,但增加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图中小药量激发时,振幅随药量增加幅度较明显;而随着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子波振幅增加幅度明显趋缓.这是因为药量过大时,激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破碎带内,5274期 张 智,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图1 药量与激发子波振幅关系曲线Fig.1 Relation curve of quantity of explosiveand charge waveletamplitude图2 激发药量与频率关系图Fig.2Relation curve of quantity of explosive and frequency真正向地下传播的能量相对减小.2.2 炸药药量对激发频率的影响在地震勘探中,通常需要的是强能量高频率的反射波,因此,要求炸药爆炸后弹性能量要强,特别是高频能量的损失要小.炸药量与激发频谱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如下的经验公式: (脉冲宽度)ΔT ∝3Q ,(3) (炸药频宽)ΔF ∝13Q .(4)其中Q 为药量.由经验公式和频率与药量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要保护高频成分不受损失,药量应适当减少以保证子波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药量越小对产生高频、拓宽频宽越有利.因此,选用适量高能炸药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在石油勘探中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只有在保证目的层反射波能量的前提下,在保证目的层反射波存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才能研究提高高分辨率问题.综上所述,药量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一是要考虑激发时产生的地震波频率,二是要考虑产生地震波的有效振幅(即能量).3 实验分析为了确定合理的激发药量,在开始野外采集前在相同的激发井深和接收参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激发药量的采集参数实验.在某地区我们分别选取了1kg ×5、6kg 、5kg 和4kg 的激发药量(硝酸甘油)进行了实验.图3是这个探区激发药量实验分频扫描对比图①.从图中图3 药量实验(50/60/120/130)Hz 频率扫描记录对比Fig .3 Map of (50/60/120/130)Hz frequency scan record contrast in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experimentation①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古龙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实验报告.627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18卷图4 不同药量激发记录频谱Fig.4 Frequency spectrum of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chargerecord图5 不同药量激发记录频谱Fig.5 Frequency spectrum of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charge record显示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记录上的反射层主要在0.5s之前及1.0s附近.对比一下这四张记录反射层同相轴的能量、频率以及连续性等品质及干扰背景得出,较大药量的记录明显比小药量的好.在不同药量的记录上,各反射层都存在较丰富的低频信息,大药量深层反射好于小药量,不过对于个别反射层,小药量的要比大药量好一些,由此可知对于不同深度的反射层,相应的激发能量响应不一样,因此4kg 药量激发时T1层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能够较好的兼顾目的层激发能量和有效频宽,为该地区最佳的施工药量.图4、图5是相对于图3中不同炸药量对比的频谱图.从两个图中看出,在中低频段大药量比小药量激发的能量高,表现在曲线上约差10Hz;T1层小药量激发的频带比大药量的频带要宽10Hz到30Hz,而T2层小药量的频带比大药量宽5Hz到10Hz,两者频带宽度减少了.在高频段(T1层大约从60Hz开始,T2层大约从80Hz开始),小药量和大药量的激发能量较接近或高于大药量激发的能量,这说明小药量激发有利于高频信号,并且4~5kg的分频振幅曲线占较高位置.只不过大药量激发低频成分增加更快,高频成分占的比例相对下降,这与从理论上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对于炸药震源来说,选择激发井深也是极其重要的,而炮井最佳深度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地域性,并与采集区的地表结构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作了井深的实验,激发深度选在低速带以下3~5m(激发岩性为硬胶泥).接收条件为:道距20m;检波器型号用SQJ15C240,采用2个检波器组合,组内距为4 m,采样间隔为1ms;仪器前放增益36dB.图6为某地区井深实验分频扫描记录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T1层来说,11m激发时,主要目的层连续性较好、信噪比好于其他井深的记录效果,T2层反射波频率可达60Hz,分辨率较高.实验点的潜水面深度为6m,岩性为灰色硬胶泥,这说明在该地区只要在潜水面以下4m左右的硬胶泥中激发就能获得宽高频的地震资料.4 结 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数据的分析,求取的激发药量和激发井深的定量差异,得出如下认识:(1)针对深层高频信号能量不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大药量提高深层高频信号能量.(2)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环境选取激发药量,该地区应该选取4kg的药量为最佳药量,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3)对于精细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来说,在保证能量的前提下,炸药包距潜水面的深度一般不大于3m,以减少虚反射与有效信号相互叠加而削弱有效信号的能量和使激发频谱高频成分缺失的问题.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激发因素.①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古龙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实验报告.7274期 张 智,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图6 激发井深实验扫描对比图(60~120Hz)Fig.6 Map of60~120Hz frequency scan record contrast in charge well2depth参 考 文 献(References):[1] 惠君明,陈天云.炸药爆炸理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M].地质出版社1986.[4]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5] 刘树田.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药型选择问题研究[J].石油物探1999,38(4):66~73.[6] 凌 云.激发药量与药型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5):584~591.[7] 潘文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最佳药量及耦合条件的选取.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4):443~453.[8] 刘清林,於文辉,陈林,等.大井间距井间地震观测试验[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4):549~556.827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18卷。

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的对比研究

煤田二维地震勘探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的对比研究

2 4 3
对于煤 田勘探中常用 的固态成型炸药 , 对成孔要求较高 , 在松 散干燥的沙漠区域和松散的卵砾 石层成孔 困难 。 另外炸药审批手
续繁 琐且 审批时 间耗 时长 , 需要特殊工 作人 员使用和存贮炸 药。
使用炸 药的危险 系数较 高。 2 . 2可控 震源
4 结语
从两种不同的激发方式对 比, 选择 合适的施工参数 , 相对于炸
2 从设 备 限制和 其 它 因素 分析
2 . 1炸药 震源
炸药震源对应不 同外界因素( 山地 、 沼泽 、 沙漠 、 河滩等各种地 形) 可 以使用不 同钻具 和不 同炸 药, 炸药震 源基本能适应各 种地
形, 适用范 围广泛。
收。 可控震源施工参数 : 采用2 台l ( Z 一 2 8 吨位可控震源组合激发, 震 动台次 : 2 台X l O &, 扫描长度1 0 S , 扫描频率 : 2 0 ~1 0 0 H z , 驱动 电 平: 7 0 %, 扫描 方式 : 升 频 扫描 , 斜坡 : 0 . 3 , 接收 排列 采用 1 4 4 道
学 术 论 坛 风区域和 多机 械振 动 区域建议 使用可控震源 。 最后 , 从破环程度
S C I ( E N C Q E T E C O L O G Y N F O M A T I O N
&H N l R — 墨圆 ■ t 置 置 譬 幽
对比 , 炸药 震源 对应的时 间剖面采用的是初 叠剖 面, 速 度拾取精
6 0 Hz 检 波 器接 收 。
从实际施工效果分析, 选择合适的施工参数 , 可控震源获取的 原始资料 信噪 比不低于炸药震源 , 浅部区域可控震源优于炸药震 源, 可控震 源获 得的时间剖面 反射 波连续性好且能量强。 产生这 种结果的原 因可 能是 当地多风 , 外界干扰较 大造成 的。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问题的几点认识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问题的几点认识

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激发问题的几点认识
赵生斌
【期刊名称】《吐哈油气》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随着吐哈盆地勘探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如何获取深层高品质的地震采集资料是解决深层攻关的关键所在,震源激发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炸药爆炸原理机制、弹性力学理论及相关勘探基本理论的再认识出发,对激发药量与地震子波振幅、频率的关系、细长药柱的应力场特性和频率特性以及地层对地震子波的吸收衰减强度等进行了理论探索。

在此基础之上,得出了地震勘探采集活动中激发条件选取的指导性原则,并就实际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认识和探讨。

【总页数】6页(P156-160,198)
【作者】赵生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物探公司;新疆;哈密;839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姚弟;杨艳;胡英;秦前清
2.弱弹性介质中炸药震源大基距面积组合激发效果分析 [J], 吕公河
3.陆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分析 [J], 李桂林;陶宗普;陈春强;雷勋
毅;杨红梅;贾烈明
4.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药型选择问题研究 [J], 刘树田
5.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J], 张智;刘财;邵志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铝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能量的实验研究

含铝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能量的实验研究

含铝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能量的实验研究陈健;白春华;胡立新;王仲琦;李建平;曾一鑫【期刊名称】《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32)2【摘要】为提高地震波能量,通过改变震源装药组分,选用硝酸铵/TNT/铝粉(ATL)和聚黑/铝粉(JHL)2种含铝炸药及TNT等5种非含铝炸药,在相同地质条件下,采用远场测震和近场测压的方法,对地震波能量的激发效果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单炮记录结果对比发现,在保证不降低信噪比的条件下,含铝炸药产生的地震波品质优于非含铝炸药,且ATL优于JHL;地震波能量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含铝炸药相比,含铝炸药产生的地震波能量在不同时域内均有所提高,且ATL激发的地震波能量最高.炸药土中爆炸的近场压力测试结果表明,ATL炸药爆炸产生的应力波峰值压力比TNT(56.21kPa)提高了约78.76%.分析了炸药土中爆炸能量输出结构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爆炸力学;地震勘探;土中爆炸;含铝炸药;能量输出【作者】陈健;白春华;胡立新;王仲琦;李建平;曾一鑫【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8;TD235.21【相关文献】1.垂向叠加震源冲击波激发地震波的能量分析 [J], 宋玉龙;吕公河;王新红;徐德惠;房师欣2.延时叠加震源激发地震波能量的研究 [J], 李文彬;王晓鸣;赵国志;何勇3.乳化炸药,含铝乳化炸药,水胶炸药水下能量测量 [J], 李茂昌4.含铝炸药震源激发地震波的数值模拟 [J], 曾一鑫;白春华;陈健;王仲琦5.耦合介质对炸药震源爆炸地震波能量和主频影响规律试验研究 [J], 牟杰;王仲琦;于成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总结(3篇)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石油、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地下地层结构、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研究,为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提高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地震勘探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解释方法;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通过对地震波在地下地层中的反射、折射、绕射等现象的研究,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的一种方法。

实验过程中,通过模拟地震波的激发、传播、接收等环节,采集地震数据,进而对地下地层进行解释。

四、实验步骤1. 激发地震波:在实验场地布置激发点,使用炸药或可控震源激发地震波。

2. 接收地震波:在激发点附近布置检波器,接收地震波。

3. 数据采集:将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记录在地震记录仪上。

4.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叠加、滤波等处理。

5. 解释:根据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分析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激发地震波:在实验场地成功激发地震波,激发效果良好。

2. 接收地震波:接收到的地震波信号清晰,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叠加、滤波等处理,提高了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4. 解释:根据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分析出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与实际地质情况基本吻合。

六、实验结论1. 地震勘探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方法,通过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可以有效地推断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结构。

2.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提高了对地震勘探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通过实际操作,熟悉了地震勘探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七、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地震波的能量和频率,以保证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

硬岩地层爆破地震勘探的激发因素分析

硬岩地层爆破地震勘探的激发因素分析

硬岩地层爆破地震勘探的激发因素分析作为石油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爆破地震勘探对石油勘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硬岩地层勘探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爆破勘探法受到地质条件和爆破参数的影响较大,比如爆源位置、爆破的方式、炸药使用量、局部地质条件以及传播介质等都会对爆破效果造成影响。

本文根据ANSYS/LS-DYNA动力有限元软件,对不同装药形状和不同药量等激发因素对振动速度和爆炸应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了解到药量对爆炸效应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增加药量时,振动速度、作用时间以及岩石应力都会有着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超过一定数值时变化幅度会趋于平缓;药量相同时球状装药爆炸的应力较大,作用时间多于柱状装药,当增加药量时,不同装药形状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球狀装药更适用于深层地震勘探。

标签:爆破地震勘探;球状装药;柱状装药引言在石油地震勘探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岩石介质中的地震效应对提高勘探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爆破地震勘探作为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爆破地震效应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1]。

在20世纪初,很多国家开始加强对爆破地震效应的研究,得到了大量关于爆破地震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西南地区存在较多的碳酸盐岩石区域,过去主要采用传统激发方式来对地震波的频率和幅值等数据进行收集,然而,随着勘探要求的不断上升,传统激发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深层勘探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勘探激发方式的研究,掌握最佳的激发因素,为深层地质勘探提供有效基础。

本文主要对2种装药形状,以及不同装药量的爆破振动速度和应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柱状装药分析对于柱状炸药来说,中等威力的粉碎区域半径相当于装药半径的1.6倍至3倍大小,具体要根据地质情况来确定,如果地质为硬岩,那么粉碎区域就大些,地质为软岩,那么粉碎区域就小些,在岩石单元选择中,一般以50cm作为一个间隔来放置炸药。

通过振动的速度、加速以及位移来确定爆炸震动强度,通过质点振动强度来确定地震波的能量。

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震源的分析论文

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震源的分析论文

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震源的分析论文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震源的分析论文炸药震源与非炸药震源一直以来,地球物理勘探的方法有许多,例如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重力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其中地震勘探是最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进行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时,地震信号的激发源分为炸药震源和非炸药震源两种。

1、炸药震源在使用炸药激发时,激发方式一般有井中爆炸、水中爆炸、坑中爆炸和空气中爆炸等几种,下面主要介绍的是常用的井中爆炸方式。

炸药震源是使用炸药爆破的方法来激发地震波,激发地震波的强度和频率主要决定于炸药用量及爆炸地点岩层的物理性质。

当炸药爆炸时迅速发生反应,瞬间形成高压气团并且急速膨胀,形成冲击波。

在炸药爆炸中心附近造成岩体破碎,形成破坏带。

与破坏带相邻的是塑性带,塑性带受到外力作用不能恢复原状,保留了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形变。

破坏带和塑性带产生新的裂隙以及扩展原有裂隙,统称为非弹性形变区。

在非弹性形变区之外,冲击波衰减为弹性波,只引起岩体的弹性形变,外力作用消失后又恢复原状,形成范围较大的弹性形变区。

如图1所示。

炸药在井中爆炸时产生巨大能量,但是大部分都在破坏带消耗于加热、破碎岩石、推动岩石以及岩石与岩石之间的摩擦上了。

所以使用炸药作为激发震源,能力利用率不高。

在地震勘探工作中,使用炸药震源需要考虑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激发药量三个因素。

(1)激发岩性炸药若在松软的岩层中爆炸,频率很低,爆炸能量大部分被松散的岩层所吸收,转化为有效波的能量不大;在坚硬的岩石中爆炸,会产生极高的频率,但是这种高频会很快被岩层吸收掉,而且爆炸能量大部分消耗在破坏坚硬的岩石上,因此得到的地震波能量不强。

而选择在可塑性岩层爆炸,可以使得大量的爆炸能量转化为弹性振动能量,地震波具有显著的振动特性。

(2)激发深度对于反射波来说,炸药激发深度要选在潜水面以下,大约在潜水面以下3m~5m的岩层里。

由于爆炸点距离上面的`潜水面不远,潜水面是一个强反射界面,因此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由于潜水面的强反射作用使得能量向下传播,从而加强有效波的能量。

野外地震勘探中的震源分析

野外地震勘探中的震源分析
关键 词 地 震勘 探 蝣 药爱 源 可拉震源 气抢震潭 信 号质 量
地震勘探从上世纪 二十年代赵 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最 皇要。 段 , -
怎么提高地震信号 的分辨 率,捉 商信噪 比 ,是现在地 震勘拇的重点。 本文总结了现阶段野外地震勘探震 源的儿砷常见 类型 ,分析 各种震 源 的优缺点 ,以及 怎样合理 的应用各种震源提高地震采筻数撕精度 ,
及其 与炸药物理性质 、数量、蒯 围介质 物理住 螗的关 系 ,£前这方面 j 的研究还不够。尽管如此 ,现有 的理论 研亢嗣太嚣啦实验。 究及生产 研 经 验 仍 然 形 成 了 一些 重 要 关 系式 。 根据前苏联学者保列斯 夫的实验 知 .粉痒带的体移 文定彳炸 , {
及炸药蟒速 的选取 。炸西髑 国介顷有两种祸合关系 ,鲫几何耦 合和 m抗耦 龠 J . 糟 台齄指药包与周 介 的接触程度 ,药包与井 壁完 L ̄ k 全接触 H耦 , 完 全屉触叫 耦 台。不塌合或粕合不好会他炸药在 井 中堪作时 ; 中击渡能量受到饭大损失 ,在 岩体中 它激发 的爆炸鹿力 波的强眨也会降 。在实际 跑霞T作中 ,药 包与井 蹙之 阀多少全有… 点空隙 , 在井孛注水或灌满泥浆 ,以改善他们的揣含笑系。
懿 符 比 理 想 曲 粜 .
大体形成粉辟带、破坏带和有砂坏作用 的振动带这三 个区带 ,在震动带 之外屉弹性 震动区 地震勘 掾)x 它 t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另一 卜 影响炸药:扳 好坏比较 天撼的因素是 : r 葑与岩 石的耦台 以
产生 的弹性波感兴趣 ,关心所产 生的 性 波的渡形 、能量 .撅率成分
系 ,钉 如 Fi 驼 公式 .
脉 宽 度 : - 。 .
馕 炸频 宽 : 八f - t ' 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张 智, 刘 财, 邵志刚(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信息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摘 要 炸药由于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及高能量的特点而作为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震源.就炸药本身来说,在地震勘探中药量、井深等参数的选取对激发能量和激发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炸药爆炸理论,从炸药作功角度来加以论述,并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出选取一个最佳的药量和井深激发,既能提高炸药作功能力,又能增强激发能量,从而激发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达到指导野外地震采集和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关键词 地震勘探,炸药量,井深,激发能量,激发频率,炸药作功,高频子波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2903(2003)0420724205Theory and experimentation of the charge sizes inseismic 2sources for seismic explorationZHAN G Zhi , L IU Cai , SHAO Zhi 2gang(College of Geo 2ex plo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 n U 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6,Chi na )Abstract Dynamite has been main seismic 2sources with having good pulse characteristic and high 2energy for a long time.As far as dynamite itself ,the selection of charge size and well depth has the much effect on excitation energy and frequency in the seismic 2prospecting.For this obje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doing 2work mechanism of dy 2namite explosion by using the theory of dynamite explosion.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field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selec 2tion of most appropriate charge high 2energy dynamite and well depth can both improve the dynamite work capability and en 2hance the excitation energy ,therefore beneficial to generating high 2frequency soure wavelet with relatively high energy and to directing field 2seismic gathering and to minimizing economic expenditure.K eyw ords seismic exploration ,charge size ,well depth ,charge energy ,charge frequency ,dynamite works ,high frequen 2cy wavelet收稿日期 2002207210; 修回日期 2003210210.基金项目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30183056)资助.作者简介 张 智,男,1975年生,湖南衡阳人,吉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研究.(Email :zhangzhiri @ )0 引 言在地震勘探中,炸药作为一种常规震源.其药量、井深等参数的选取直接影响激发以及测量效果,在地震信息采集阶段,要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及参数,采集主频高、频带宽、信噪比高的地震原始信息,这是提高分辨率的关键,原则上要做到小药量、小道距、小组内距、少组合个数.然而药量的选取不仅要保证目的层反射波有足够的能量,也要保证有较高的分辨率.激发频率既取决于激发井深和激发岩性,同时又与激发药量紧密相关.20年前已经开始的VSP 技术可以看成是井间地震技术(将震源与检波器都置入井中进行地震波观测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初期.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对井中的激发震源、接收装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没有形成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到了90年代国内外井间地震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就目前国际上的井间地震技术的水平看,井间地震技术从40年前的理论提出到目前的技术现状,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起伏的发展过程.国外该技术目前已达到了硬软件都逐渐成熟的阶段.从技术的发展水平看,国外采用可控震源,5~第18卷 第4期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Vol.18 No.42003年12月(724~728) PRO GRESS IN GEOPHYSICS December 200380道检波器串,下井深度达6000m,井间地震的井距达1800m.国内在该项技术方面相比滞后.胜利油田采用电火花震源、二个三分量检波器串、下井深度1350m,井间地震的井距最大为470m.国外仪器记录采样间隔0.01ms,而我们目前能达到0.125 ms.在层析成像的软件技术方面,国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及财才,发展了较为成熟的层析成像软件系统.而我国仅在几个单位开展了该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软件成果.由于油田开发的需要,近年来井间地震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井下震源及多级接收检波器的研制成功,不但采集处理及解释方法日趋成熟,主要一点是采集成本的下降及效率的提高,使该项技术有了一个广阔发展的前景,目前国外井间地震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主张采用小药量,人们也总是希望能用较小的药量激发出强能量宽频带下的高频地震波,后来经理论研究和实践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合格的,正如李庆忠院士1995年指出“小炸药量是个误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不但不应该用小药量,还应该用比常规生产更大的药量.因为高频比低频的能量弱”[1].实际上炸药爆炸时并不是所有的能量全部转变为有效的机械作功,只是有一部分能量用于产生地震波,绝大部分能量无益损耗:如对周围介质的加热、爆炸时的热损失、爆炸产物中的残留热、对周围介质的破坏及岩石颗粒之间的摩擦等损耗.本文从理论上对药量、井深的选择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对不同的药量和井深实验来表明:选取一个最佳的药量既能提高炸药作功能力,又能增强激发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从而得到主频较高、频带较宽、能量上容易识别、地质特征明显、波形易于追踪对比、便于解释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来达到指导野外采集和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1 炸药爆炸作功原理爆炸作功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发生急剧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内在势能瞬时释放,并借助系统外的介质显示出对外作功.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系统原有的高压气体或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骤然膨胀.在爆炸点周围介质中发生急剧的压力突破.某种形式的能量先以一定方式转变为原物质或产物的压缩能,随后物质从压缩态开始膨胀对外作功,引起附近介质的变形、破坏、位移和振动.但是炸药爆炸变化必须具备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气态物这三个条件.而其中生成的气态产物多少直接影响炸药爆炸后作功能力的大小,影响激发能量.爆轰特征可用炸药的爆速、威力、猛度等一些重要参数来讨论.对地震勘探最有意义的是作功能力的参数—威力.炸药在爆炸时生成高温、高压等爆炸产物,在膨胀是压缩周围介质,形成冲击波对外作功.炸药爆炸时,对周围物体的各种机械作用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A=A1+A2+A3+……A n=ηE.(1)此公式描述炸药作功机制.公式中:A为炸药的作功能力;A1,A2,A3,……A n为各项爆炸作用所做的功;η为炸药作功效率;E为炸药爆炸总能量.可以看出炸药爆炸时所做的功只是炸药总能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能量通过各种形式无益损耗[2—4].另外,不同炸药的作功效率、作功能力也不一样;从理论上讲,爆热比较高的炸药作功大,能产生净能量的地震波.2 激发药量对地震波能量与频率的影响2.1 地震勘探中炸药药量对激发能量的影响根据波动理论的研究,地震波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它与波通过的介质体积ω、波动振幅A 的平方、波的频率f的平方以及介质的密度ρ成正比,即 E∝ρA2f2ω.(2)可以看出,炸药爆炸后,在密度大的介质中激发能量大,能量主要集中在高频成分.但是药量大时,岩石破碎严重.由于岩石颗粒之间的磨擦,对高频能量的强烈吸收及激发产生的环境噪声等影响,使得增大药量后,能量提高不大.利用加大药量来提高激发能量,使得岩石破碎严重,能量消耗比较大,干扰噪音的能量也增强,信噪比降低.选用作功能力大的高能量小药量炸药,爆炸后产生气态物质多,膨胀体积大,作功能力强,岩石破碎程度小,消耗能量要小一些[5—8].图1是激发药量与激发子波振幅关系曲线图.从图1可知,随着药量的增加,地震波的振幅也随之加大,但增加的幅度是不一样的.图中小药量激发时,振幅随药量增加幅度较明显;而随着药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子波振幅增加幅度明显趋缓.这是因为药量过大时,激发的大部分能量消耗在破碎带内,5274期 张 智,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图1 药量与激发子波振幅关系曲线Fig.1 Relation curve of quantity of explosiveand charge waveletamplitude图2 激发药量与频率关系图Fig.2Relation curve of quantity of explosive and frequency真正向地下传播的能量相对减小.2.2 炸药药量对激发频率的影响在地震勘探中,通常需要的是强能量高频率的反射波,因此,要求炸药爆炸后弹性能量要强,特别是高频能量的损失要小.炸药量与激发频谱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如下的经验公式: (脉冲宽度)ΔT ∝3Q ,(3) (炸药频宽)ΔF ∝13Q .(4)其中Q 为药量.由经验公式和频率与药量之间的关系图可以看出,要保护高频成分不受损失,药量应适当减少以保证子波有足够的频带宽度.药量越小对产生高频、拓宽频宽越有利.因此,选用适量高能炸药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在石油勘探中主要目的层埋藏较深,只有在保证目的层反射波能量的前提下,在保证目的层反射波存在高信噪比条件下,才能研究提高高分辨率问题.综上所述,药量的选择应统筹考虑,一是要考虑激发时产生的地震波频率,二是要考虑产生地震波的有效振幅(即能量).3 实验分析为了确定合理的激发药量,在开始野外采集前在相同的激发井深和接收参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激发药量的采集参数实验.在某地区我们分别选取了1kg ×5、6kg 、5kg 和4kg 的激发药量(硝酸甘油)进行了实验.图3是这个探区激发药量实验分频扫描对比图①.从图中图3 药量实验(50/60/120/130)Hz 频率扫描记录对比Fig .3 Map of (50/60/120/130)Hz frequency scan record contrast in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experimentation①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古龙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实验报告.627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18卷图4 不同药量激发记录频谱Fig.4 Frequency spectrum of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chargerecord图5 不同药量激发记录频谱Fig.5 Frequency spectrum of deferent quantity of explosive charge record显示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记录上的反射层主要在0.5s之前及1.0s附近.对比一下这四张记录反射层同相轴的能量、频率以及连续性等品质及干扰背景得出,较大药量的记录明显比小药量的好.在不同药量的记录上,各反射层都存在较丰富的低频信息,大药量深层反射好于小药量,不过对于个别反射层,小药量的要比大药量好一些,由此可知对于不同深度的反射层,相应的激发能量响应不一样,因此4kg 药量激发时T1层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能够较好的兼顾目的层激发能量和有效频宽,为该地区最佳的施工药量.图4、图5是相对于图3中不同炸药量对比的频谱图.从两个图中看出,在中低频段大药量比小药量激发的能量高,表现在曲线上约差10Hz;T1层小药量激发的频带比大药量的频带要宽10Hz到30Hz,而T2层小药量的频带比大药量宽5Hz到10Hz,两者频带宽度减少了.在高频段(T1层大约从60Hz开始,T2层大约从80Hz开始),小药量和大药量的激发能量较接近或高于大药量激发的能量,这说明小药量激发有利于高频信号,并且4~5kg的分频振幅曲线占较高位置.只不过大药量激发低频成分增加更快,高频成分占的比例相对下降,这与从理论上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对于炸药震源来说,选择激发井深也是极其重要的,而炮井最佳深度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地域性,并与采集区的地表结构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作了井深的实验,激发深度选在低速带以下3~5m(激发岩性为硬胶泥).接收条件为:道距20m;检波器型号用SQJ15C240,采用2个检波器组合,组内距为4 m,采样间隔为1ms;仪器前放增益36dB.图6为某地区井深实验分频扫描记录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T1层来说,11m激发时,主要目的层连续性较好、信噪比好于其他井深的记录效果,T2层反射波频率可达60Hz,分辨率较高.实验点的潜水面深度为6m,岩性为灰色硬胶泥,这说明在该地区只要在潜水面以下4m左右的硬胶泥中激发就能获得宽高频的地震资料.4 结 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实验数据的分析,求取的激发药量和激发井深的定量差异,得出如下认识:(1)针对深层高频信号能量不强的特点,可以通过增大药量提高深层高频信号能量.(2)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环境选取激发药量,该地区应该选取4kg的药量为最佳药量,有利于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3)对于精细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来说,在保证能量的前提下,炸药包距潜水面的深度一般不大于3m,以减少虚反射与有效信号相互叠加而削弱有效信号的能量和使激发频谱高频成分缺失的问题.在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激发因素.①大庆石油管理局.环古龙地区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实验报告.7274期 张 智,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图6 激发井深实验扫描对比图(60~120Hz)Fig.6 Map of60~120Hz frequency scan record contrast in charge well2depth参 考 文 献(References):[1] 惠君明,陈天云.炸药爆炸理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3] 何樵登.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M].地质出版社1986.[4] 俞寿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5] 刘树田.地震勘探中炸药震源药型选择问题研究[J].石油物探1999,38(4):66~73.[6] 凌 云.激发药量与药型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5):584~591.[7] 潘文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最佳药量及耦合条件的选取.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35(4):443~453.[8] 刘清林,於文辉,陈林,等.大井间距井间地震观测试验[J].地球物理学报,1999,42(4):549~556.827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 18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