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规划的_多规合一_与协调机制_朱江

城市空间规划的_多规合一_与协调机制_朱江
城市空间规划的_多规合一_与协调机制_朱江

城市空间规划的“多规合一”与协调机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4.013

文 \ 朱 江 \ Zhu Jiang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一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尹向东 \ Yin Xiangdong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一所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摘要:快速城镇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空间管理的精确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空间的分部门管理可以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要求。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基于“多规合一”内涵和工作特点的分析,结合广州、厦门、宁夏等“三规合一”和“多规合一”工作实践,探索形成了包括空间协调工作组织、空间协调技术以及空间协调运行在内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开辟了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的新思路。

Integrating All Sides and Coordinating Mechanism of City Space

Planning

关键词:“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空间协调工作组织;空间协调技术;空间协调运行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巨系统,城市治理涉及方面众多,城市空间的分部门管理可以使管理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符合社会化分工的要求。正如我国古代的套色印刷术,通过红、黄、蓝三色的不同分工和控制,可以表达比单色印刷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是,套色印刷的关键,是三色之间良好的分工和配合,否则会造成印刷品的失真或者混乱。

[1]

同理,专业精细的空间管理分工,

同样需要对每一个分工部门进行准确的职能划分,防止部门之间职责的重复、缺失,否则会造成部门管理职责之间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给空间管理带来混乱。目前,我国涉及城市空间管理的部门包括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林业、水利、交通等,快速城镇

化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城市空间管理的精确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部门间有序的分工协作成为提高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多规合一”工作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消除部门规划矛盾,统筹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多规合一”工作,工作中部门之间、部门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是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本篇即是结合各地的工作实践,探索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的空间规划协调机制。

二、“多规合一”内涵与工作特点

(一)“多规合一”的起源与内涵

“多规”的差异具有其本源原因。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无论是从规划内涵、规划法理基础、规划理念,还是从规划体系、技术内容和规划期限,以及规划审批、实施方式和监督检查手段,“三规”均存在差异(图1)。这种本源差异导致了“多规”的空间布局差异在我国普遍存在,如厦门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差异图斑12万块,面积305平方公里,

[2]

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规划及园区

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差异图斑14.7万块,2?600多平方公里。

[3]

(二)当前“多规合一”工作特点

2014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在全国范围推动开展28个市县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明确提出主要任务之一是构建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

[4]

基于对空间规

划内涵、法理基础和规划技术体系等本源差异研究,作为地方层面开展的实践工作,也探索如何结合规划“合一”工作探索建立协调机制,如广州市“三规合一”充分考虑了既有空间规划的法律地位,以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为基础,将“三规合一”定位为一种协调工作。也就是说,广

州市“三规合一”不是新编一个规划,而是在规划差异比

图1 “三规”本源差异

Spatial Exploration

对基础上的协调和衔接工作。

大量的地方实践参照了广州模式,在现阶段将“多规合一”作为一种工作协调机制,主要原因是在没有新的法律政策授权许可下,当前法律框架下的“多规合一”只能是基于城乡空间的规划协调和衔接工作。虽然市县“多规合一”国家试点分别提出要开展市县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综合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顶层设计考虑,但其法律地位、技术标准、行政管理等仍面临障碍而无法推行实施。基于此,现阶段以广州、厦门等城市,以及宁夏、云南、安徽、广西等省级部署推进的以地方探索为主的“多

规合一”,是以“一张图”控制线为总体目标,重点探索建立空间规划的协调解决机制。

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最为突出的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差异,解决建设用地布局差异是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的重要问题;同时,按照《土地管理法》与《城乡规划法》,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的一致也是法律要求的,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手段建设项目的实施也需要落实到建设用地上,解决建设用地布局一致性天然成为了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核心内容的判断,广州市还确定了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生态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作为协调解决矛盾的手段和内容。所以广州市“三上三下”的协调工作路径,第一阶段是发现矛盾,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围绕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协调解决矛盾。这一协调机制的设计,一是充分结合了现有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面向解决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阶段,大量“多规合一”实践工作表明,通过以面向管理的空间协调工作组织、面向综合的空间协调技术以及面向协同的空间协调运行,已初步构建形成较完善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

三、“多规合一”空间协调工作组织

(一)纵向工作组织

“多规合一”工作纵向涉及省市县,横向涉及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多部门,协调内容涵盖全域城乡空间,包括建设空间与非建设工作,地块和图斑数量巨大,建立强有力的规划协调工作组织对顺利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协调工作机构一般包括专门议事协调机构、临时议事协调机构和部门联合办公等多种方式。从各地的“多规合一”实践来看,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工作专责小组的三层次多层级的协调组织机构,下一行政层级应参照上层级设定相应的组织结构,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图2)。

(二)横向工作分工

受部门利益的影响,不同规划部门从各自的角度争夺空间管控的主导权,很多地方行政长官经历了这样的变化:90年代规划局局长重要,2000年后国土局局长重要,现在发改委主任重要。目前,各个规划部门争坐龙头的现象依旧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求其他规划均要以该规划为依据进行编制;城市规划充分利用其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势,进一步在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定位、资源保护等方面扩大其话语权,强化其在城乡建设方面的龙头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将重点放在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强调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土部门通过严把土地“闸门”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位凸显。[5]规划部门的“龙头”之争是规划与规划之间出现矛盾的根本原因,争做“龙头”必定在规划主导内容上强调“以我为本”,导致各类规划自成体系,规划与规划之间的衔接存在困难。

为解决出于部门利益的龙头之争,需要在“多规合一”工作过程中明晰行政部门空间管控领域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发改定目标、国土定指标、规划定坐标、环保定底线、各部门依职能开展工作”的工作分工合作机制,以此协调各部门在“多规合一”工作中的定位、职责和任务,保障各部门工作开展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充分体现相互补位的“多规合一”工作特征(图3)。

四、“多规合一”空间协调技术

各项规划数据使用的数据格式不一、坐标体系不同、规划用地内涵有差异,使得规划之间的比对存在困难,开展“多规合一”工作的前提是整理各项规划的基础数据并进行标准对接,使规划与规划之间建立对话的统一平台。目前“多规”,特别是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保护利用规划都有比较完善的规划编制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在纵向上控制了部门规划编制的一致性,保障了部门规划上下的衔接关系。但是,规划部门之间缺乏横向的衔接标准和技

术规范,进行“多规合一”工作需要在技术图2 “多规合一”协调机构

Spatial Exploration

层面搭建横向衔接关系,形成支撑“多规合一”的空间协调技术。“多规合一”实践表明,用地分类标准衔接、空间坐标体系转换、控制线体系设置以及信息联动平台建设是空间协调技术的几个方面。

(一)用地分类标准衔接

结合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用地分类和土地利用规划分类的异同点,对现行城乡规划使用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 B50137-2011)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用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 D/T?1024-2010)的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标准进行对接,明确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内涵,将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中的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城乡规划建设用地,将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中的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定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城乡规划的非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农用地及其他土地对照,实现两者详细分类的一一对应,为规划之间的对照分析搭建土地利用分类衔接平台,确保土地分类标准的衔接(表1)。

(二)空间坐标体系转换

我国常用的空间坐标系包括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W G S-84坐标系、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等。此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活动,地方测绘部门又专门形成地方独立坐标系。如广州市常见的坐标系统主要是西安80坐标系和广州城建坐标系。

“多规合一”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规划、发改、国土、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规划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审批数据等。其中,城乡规划成果与规划审批数据一般采用地方城建坐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与国土审批数据采用西安80坐标,发改委及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因基础不同采用坐标不一。“多规合一”基础数据坐标的不统一,导致各类规划数据、行政审批数据之间难以进行精确的对照比较。因此,面向地方城市建设管理,“多规合一”工作应建立西安80坐标系、北京54坐标系与地方城建坐标系的转换参数,搭建坐标转换平台,实现多个坐标系的实时转换。同时,还应根据国家坐标系管理的相关要求,逐步建立面向国家大地2000坐标系的“多规合一”成果体系。

(三)控制线体系设置

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突出运用底线思维,抓住城市空间管理中建设与保护的核心问题,建立了由生态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和产业区块控制线构成的控制线体系。在广州市基础上,厦门市“多规合一”创新设置了结构控制线和用地控制线,将生态控制线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设置为结构控制线,以两者区分区域是否进行空间开发。宁夏“多规合一”工作结合地方发展特点增加设立了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交通、水利、电力、长输管线),榆林市“多规合一”工作则结合地方实际管控需要,设立了城镇开发边界、产业开发边界、采矿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管控内容。

结合大量的“多规合一”工作实践,通过控制线衔接不同规划的用地分类表达,形成引导发展、控制发展、强化保护等不同类型的管制区域,并确保相同管制区的用地内涵一致。根据国家的新形势、新政策、新变化,衔接现行法律规定,结合地方实践探索成效,城市开发边界、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线、产业开发边界等应成为“多规合一”工作研究划定的控制线内容。

(四)信息联动平台建设

完善“多规合一”工作协调机制,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形成“多规合一”的信息联动平台。建设“多规合一”信息管理平台,其目标是建立“多规”信息管理汇通机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支持“多规合一”过程中的差异分析处理,消除规划矛盾,推动“多规”信息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动各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远期将涵盖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土地资源、环境保护、交通水利

等涉及空间的信息要素叠加,建成统一的信息联动平台,

便于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环保、水利、交通等部门

审批过程中及时沟通和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实现

“多规合一”、城市高效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图3 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多规合一”工作职责划分

Spatial Exploration

五、“多规合一”空间协调运行

(一)建立联动修改机制,推动法定规划落实在不改变现行机制体制环境下,建立法定规划的联动修改机制,按照“多规合一”成果推动法定规划修改是实现“多规合一”工作成效,统一城市空间发展和用地布局、达成法定规划用地边界衔接一致和动态协调的关键环节。在完成“多规合一”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生态保护边界等用地边界合一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合一”控制线方案与现行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业规划等进行叠加分析,分别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林业规划等与“多规合一”的差异情况,提出法定规划的修改建议并敦促联动修改,通过法定规划的落实,实现“多规合一”工作成果的法定化。

(二)建立动态维护机制,促进“多规合一”长效运行

构建“多规合一”动态维护机制是保障“多规合一”成果长效运行、维护法定规划间动态一致的必然要求。“多规合一”工作是在理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管理职能基础上,基于城乡空间布局的衔接与协调工作。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免出现具体建设项目用地与“多规合一”成果不一致的地方,明确“多规合一”成果如何修改就尤其必要,在不改变现有机构机制前提下,重点通过规定控制线修改条件、修改程序等实现针对“多规合一”成果的动态维护。此外,修改维护后的“多规合一”控制线方案应动态牵引法定规划的修改,确定法定规划与“多规合一”成果的动态衔接一致,以确保城市建设管理的行政统一性,为城市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六、结语

国家推进开展的市县“多规合一”工作试点,提出“多规合一”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形成“一个城市一本规划”、推进完成一张蓝图以及构建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创新空间规划体系等。从目前的试点完成效果以及各地探索实践的成效看,“多规合一”工作已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包括协调组织、协调技术以及协调运行要求等。在现有空间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下,通过“多规合一”工作建立的空间协调机制已基本能搭建起“多规”协调的桥梁,实现“多规”之间的衔接互通。在未来创新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要求下,当前推进的空间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2]潘安,吴超,朱江.规模、边界与秩序:“三规合一”的

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厦门市城市规划研究

院.厦门市“三规合一”工作技术报告[R].2014.

[3][4][5]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宁夏

回族自治区“多规合一”工作技术报告[R].2015.

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

通知[E B/O L].(2014-08-26)[2016-05-30].h t t p://w w w.s d p c.g o v.c n/z c f b/z c f b t z/201412/t20141205_651312.html.

蔡云楠.新时期城市四种主要规划

协调统筹的思考与探索[J ].规划师,2009,25(1):22-25.

■责任编辑:许 丹

表1 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分类衔接表

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2015年6月修订)

附件: 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 配建标准实施细则 (2015年6月修订) 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杭州市规划局(杭州市测绘与地理信息局) 杭州市公安局 二O一五年六月 - 1 -

前言 2009年,杭州市在市建设、规划与公安等部门的共同推进下,出台了针对当时发展要求的杭州市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地块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 伴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机动车停车位的建设速度远落后于机动车增长速度,导致机动车停车位缺口不断拉大,停车结构不尽合理,停车供需矛盾日益严峻。 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修编项目组对杭州市停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参考国内同类城市相关规定和规范,结合杭州市停车发展趋势,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开展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的修编工作。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一般规定、配建指标。 本次修编的主要内容是: 1、在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的基础框架上,根据近几年来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规划、建设、审批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结合其它同类规范相关内容,对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建筑分类进行优化调整。本次修编未调整建筑物大类的划分方法, - 2 -

只对部分建筑物小类进行调整,使得建筑分类更加科学合理。 2、在对杭州市停车供需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同类城市的停车配建指标,总体提高2009年《实施细则(试行)》的配建指标值,使其达到较高的配建水平。 3、本次修编加入公共停车位建设内容。根据调查,杭州市区停车结构严重失衡,路外公共停车位的数量严重偏少,本次修编规定土地行政划拨类的建筑工程应增配公共停车位,可以有效地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可操作性也较好。 - 3 -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版完整版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 术规定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2010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杭州市域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技术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确定的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等特定区域,在编制详细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确定专门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第四条各项建设项目,应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未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本规定执行。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农民建房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后报市政府。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所附表(2—2)—《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 围表》执行。 《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 出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

杭州市城乡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标准(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本“指导标准”依据2004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颁布的《城市规划设计计费指导意见》,结合杭州具体情况制定。 第二条杭州市规划局下达直接委托的规划编制任务可按此标准执行;招投标委托的规划设计任务,应标单位可参考本标准合理报价。 第三条执行本“指导标准”的规划设计单位所提交的成果,必须符合国家、浙江省及杭州市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关深度及质量要求。 第四条本“指导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由杭州市规划局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修改完善。 第五条本“指导标准”由杭州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二、总体规划 第六条市、县(市)域总体规划按0.7万元/万人标准计费。 注:(1)市域总体规划不含城市总体规划,市域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分开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含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总体规划不再单独编制。 (2)人口规模以规划期末总人口为准。 1、单独编制规划纲要的,按总设计费的40%计费。 2、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3、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4、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第七条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1、本计费不含单独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先期做过概念规划评估的,按计费标准的80%计费。 2、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如需进行相关专题研究,应单独计费,计费标准为:25万元/每个。 3、单独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按总体规划设计费的30%计费。 4、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工作量划分比例为:现状调研阶段30%,方案阶段40%,成果制作阶段30%。 5、两年内修编,按计费标准的50%计费;两至五年内的修编,按80%计费;五年以上的修编按100%计费。 6、总体规划调研和考察费用由双方商定。原则上委托单位组织的,费用由委托单位承担;规划设计单位自行组织的,费用由规划设计单位自行解决。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精心整理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行。 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

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由 表(3—2)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

2.因邻近土地为已实施或已经通过规划审批的河道、道路、绿化等工程,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进行翻建的项目。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十条新建房屋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因素合理确定。 第一节低、多层建筑之间的间距 第十二条住宅与北侧非住宅建筑的间距,不应小于住宅高度的0.7倍且不应小于13m,有一幢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10m。 第十三条住宅两侧的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其间距不小于9m,遮挡建筑为低层时最小值可放宽至6m。若对住宅主朝向产生较大视线干扰时,间距不应小于与住宅垂直布置的建筑高

特色小镇湖南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案例分析

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坐落于长沙县果园镇西北部,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是以浔龙河1.4万余亩原生山河资源(包括近8000亩山地,2000余亩水域,以及4800余亩建设用地)为基础,结合全球最前沿的小镇规划与本土人文风情而打造的世界级田园综合体,旨在为湖南呈现一个既生态环保又原味浓情的理想小镇。 项目依托生态农业基础,充分结合政府PPP模式,围绕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宜居城镇来营造乐农、慢游、宜居的生活之境,形成了以景观农业+旅游产业+生态居住为产业核心,以颐养产业、第二居所、亲子产业、文创产业、农业产业为辐射产业的整体布局规划。

建设成就: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公布190个宜居示范小镇和575个宜居示范村庄中,湖南长沙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被纳入第四批宜居示范村庄之列,成为湖南农村“公共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功案例。 案例意义:浔龙河生态城镇模式,是棕榈股份“穷山恶水如何变成青山绿水,青山绿水又如何成为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和监管、企业市场运作、基层组织保障、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通过村民集中居住促进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环境集中保护和资本集中下乡,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有机融合,形成新型农村社区,既实现了当地村民就地城镇化,又打通了城市居民下乡的通道;通过土地集中流转,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山水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现代休闲旅游和小城镇商居开发建设的一、二、三产业,促进村民就地就业,进而形成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局面。 项目基础条件 1 地理区位 项目位于长沙县果园镇双河村,区位优势明显,接近长沙市三环,处在长沙县“一心三片”中经济核心区东北部,距长沙县城10分钟车程,距市区25分钟车程,距黄花国际机场25分钟车程。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大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是结合目前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大庆未来更长远阶段的发展形成清晰、准确、切合实际的判断,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和实施建议,从而推进大庆市城市建设走向特色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一、大庆转型的新理念 通过对大庆近二十年来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进行分析总结,规划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的不足是当前大庆接续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与发达地区和竞争城市相比,大庆在经济发展环境培育方面的相对滞后,大大降低了接续产业的竞争力,延缓了城市发展转型的进程。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提出,未来大庆的发展转型之路不应当仅局限于以新兴接续产业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动力的延续,更应当注重以人力、资本和市场为主要特征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进而推动接续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点方向 在经济发展环境的培育中,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针对当前接续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可能,大庆未来提升自身经济发展环境,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应当抓住四个方面: 第一、优先强化市场腹地的联系与扩张。提高中心城市的流通能力,降低接续产业的物流成本,加强对腹地资源的吸附和加工能力。 第二、主动优化第二产业布局的空间效率。根据土地价值、环境影响和投入产出三大评估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充足、环境安全、接近市场、规模集群的地区布局新增产业,提高接续产业的空间竞争力。 第三、积极推动城市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和集中式发展。全面提升商业服务功能,有重点的发展石油生产服务功能;通过城市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市服务水平和能级的提升,降低接续产业的交易成本。 第四、循序渐进的提升城市创新环境。在石油科技领域率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平台;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真正形成大庆长久的竞争优势。 三、空间发展的四大战略 战略一:产业疏解 逐步更新高新区核心地区内的低水平传统工业,控制宏伟、兴化两个园区的石化产能规模;在经开区、龙凤光明地区、大同林源地区和红岗大广高速出口地区等交通、环境和土地资源的综合优势地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减少产业布局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新兴产业运行效率。 战略二:双城整合 尽管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城市用地正在向庆南、庆北两翼展开,但城市人口仍然应当是基于滨洲铁路沿线地区的紧凑式发展,以有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提高城市的规模效率和效益。未来西城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西跨越让通铁路,发展富强以西地区;而东城的主导发展方向近期应当通过高新区用地调整,增加土地供给,远期酌情推动安达的空间一体化。 战略三:中心集聚 规划提出以世纪大道为依托,建设一个服务功能综合、土地价值凸显、资本效益凝聚,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市域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技术规定。 第三条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和历史地段、钱江新城核心区、地铁上盖物业、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它特定区域,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必要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四条临时建设工程按有关规定执行。 农村住房建设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规划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五条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进行分类。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三《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附录三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块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基础设施的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三规定范围的建设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 第七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 表( 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三规合一 总

1“三规合一”的初步分析了解 1.1“三规合一” 1.1.1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以国民经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为对象,体现了国家或地方方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方面所作的全面规划、部署和安排,提出政府在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 关于国民经济计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从法定地位上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上位规划,但是两者在内容上实际上是互补的,因此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依据的关系。前者的国家规划色彩更强,后者在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中的地位正逐步提高。但是前者近年来酝酿的改革中一个最主要的方向是向空间领域倾斜,这对于城市规划而言毫无疑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使得两者的主要矛盾之处不仅限于城区内短期(5年)的规划安排,而且拓展到区域层次的规划问题。 关于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在地域覆盖上,城市规划包含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但在城市规划区内,后者承认前者的特殊的法定地位;在调节的内容上,城市规划包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法定地位上,城市规划略高于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规划明显逊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者否定了前者的特殊地位。总体讲,法律规定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关系,正逐渐演变或被诠释为“服从”关系或“依据”关系。 1.2 三大规划存在不足与矛盾 虽然城乡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大规划职能明确,但由于三大规划独立编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导致长期以来三大战略规划存在内容不一致、相互衔接差等缺陷,不能有效起到空间统筹、优化开发和耕地保护的作用。 建设部主管的城市规划最具有技术和管理实力,但建设部属于专业管理部门,城市规划在综合作用的发挥上受到较大制约。国家发改委具有综合协调发展职能,但其空间规划技术力量与管理基础相对薄弱,行使区域规划职能力不从心,无法解决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的全部问题,不能替代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国土资源部也是一个专业管理部门,空间规划的技术和管理基础相对薄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耕地保护为主要约束条件的单一目标规划体系,难以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各项用地供需之间的综合协调作用。 1.2.3 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对经济社会因素考虑不足 相对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力相对较强,但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均存在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考虑不够的硬伤。 1.3“三规合一”中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 1.3.1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相协调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1 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 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数据库 一、概念内涵 数据库通俗的讲就是存储数据的仓库,那么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在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上存储的相关地理空间数据的总和。我们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就是为了将各类规划数据、图纸、地理信息等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后,合理的、有顺序的存放在相关硬件介质上。就好比在仓库内分门别类的将物品存放。这样的好处是数据库调取内容方便、快捷,并且具有较高的易扩展性和独立性。空间规划数据库是后续建设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核心,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使用需要以空间规划数据库为基础,数据库是信息平台的内容支撑,信息平台的使用要以数据库的调用为前提。因此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是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一项基础性也是一项核心工作,是连接空间规划成果与信息平台的纽带。 二、提出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八项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开展9个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总体要求是编制统一的省级空间规划,为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

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并放在突出位置加紧安排部署并持续推进。 《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六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是要搭建基础数据、目标指标、空间坐标、技术规范统一衔接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建设“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各试点城市要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同步完成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流程 空间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包括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如下图所示。 资料收集数据转换数据编辑数据质检数据入库各种图形、图像、文本数据,规划成果数据。 针对各部门规划数据、各种类型的数据、不同坐标系的数据,进行必要的数据转换工作,统一坐标系统并尽量保持原始数据的信息量。 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的编辑和数据属性表的录入。 针对在数据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属性表字段问题,空间实体的拓扑问题,进行修改和修正。 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把满足多规合一一张图标 准数据库的数据导入数据库。 空间规划数据库建库过程图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管理 (2) 第一节建设用地分类和兼容 (2) 第二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置 (2) 第三节地下空间开发 (3) 第四节建筑容量 (8) 第三章建筑管理 (10) 第一节低、多层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 (10) 第二节高层建筑与周边建筑的建筑间距 (14) 第三节建筑间距的其它规定 (18) 第四节建筑退让 (18) 第五节建筑空间环境 (22) 第六节场地设计标高 (24) 第四章市政工程管理 (25) 第一节市政交通场站工程 (25) 第二节交通线性工程 (28) 第三节市政管线工程 (30) 第五章附则 (32) 附录一本技术规定用词说明 (32) 附录二术语 (32) 附录三计算规则 (34) 一、建筑高度计算 (34) 二、住宅建筑间距计算 (34) 三、建筑密度计算规则 (36) 四、建筑面宽计算 (38)

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杭州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规定要求,并遵循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杭州市城市规划区,市域各县(市)可参照本规定制定技术规定。 农村住房建设和城市居民私房翻建技术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但在风景区、历史风貌保护区、历史地段,和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划定的、为加强城市风貌管理、突出城市特色的重要公共活动中心、交通门户枢纽等地区,可根据实际建设需要和城市设计,在控规中明确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 城市综合体建设应按照杭州市城市综合体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除符合本规定外,还应符合消防、人防、环保、卫生、交通、防汛、文物保护等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

“多规合一”规划的思路方法和技术应用20150424

关于“多规合一”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技术应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蔡克光 2015.04

?关于“三规合一”—多规融合的思路与方法?信息技术的应用(GIS-CAD-GPS)

“多规合一”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城乡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需要”多规合一”进行统筹协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出现城乡建设与经济 发展不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 (2)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 (3)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中央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摆在各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多规合一的综合性规划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相互衔接,实现多规合一。

(二)我国部分省市对多规合一的探索与实践1、广东 ?2008年6月,《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提出?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逐步推进‘三规合一’?。 ?2010年2月,在《关于印发2010年省政府工作 要点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进广州、河源、云浮等地‘三规合一’试点?。 ?2008年河源市启动广东省第一个地级市三规合一规划,2010年云浮也完成了三规合一规划, ?2012年广州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三规合一规划。云浮市 广州市 河源市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知识点

第五节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考试大纲 1.熟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 3.掌握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类型 4.掌握城市空间布局选择的基本方法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三、市域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聚落体系的确定与相应发展策略 2.市域城镇空间规模与建设标准 3.重点城镇的建设规模与用地控制 4.市域交通与基础设施协调布局 5.相邻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 6.规定城市规划区

四、规划区的划定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2.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4.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例题:下列关于规划区的表述,错误的是()。 A.在城市、镇、乡、村的规划过程中,应首先划定规划区 B.规划区划定的主体是当地人民政府 C.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应划入规划区 D.已划入所属城市规划区的镇,在镇总体规划中不再划定规划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划定规划区的目的及其划定原则。划定城乡规划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城乡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深入研究城镇化和城镇空间拓展的历史规律,科学预测城镇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城镇、乡、村统筹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控制区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充分考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城乡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综合确定规划区范围。选项C中只是划定规划区时应考虑的因素,而并不一定要划入规划区。参见教材P132。 五、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杭州市城市规划分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建筑41班 米兰 2140703006 摘要: 杭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杭州市城市建成区从最初的矩形发展到扇形,再发展到目前以钱塘江为轴心的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布局模式,已初步呈现出 现代化大都市的空间格局。其多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规划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关键词:杭州、多中心、城市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

(一)历史沿革及规划发展历史: 杭州城市空间结构从清末至2l世纪经历了多次变革: 清末至2l世纪80年代为团状与指状形态下的单中心集聚结构,城市的主中心主要位 于湖滨和吴山地区,功能以混合为主,城市各类公建都集中于此; 而进入90年代后,城市形态仍以团状为主,但城市中心结构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即在原中心北部建立了新的城市中心一武林区域,同时外围也形成了两大副城——下沙和 滨江,城市向多中心发展,而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上也出现了分化趋势; 到2005年以后,随着跨江战略的深入实施,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指出 杭州市未来的发展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模式,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 目前杭州城市逐步形成了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各个中心功能专业化 发展更为明显。 一、杭州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这是杭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编制,1983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985年到2000年。定义杭州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省会所在地,是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总 体布局按照“保护西湖风景,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 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的原则进行空间布局。 二、杭州市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2000年) 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对杭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主基调。城市性质上,开始通过分层次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较好的解决了发展旅游和发展工业的关系。城市布局上,开始向沿江、跨江多核组团式发展,特别是城市新中心即后来的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奠定了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变的基础。 从1993年开始编制,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新设滨江区。2001年3月,杭州市行 政区划再次调整,设立设立萧山区和余杭区,市区行政范围进一步扩大。 此次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0年到2010年,城市性质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城市布局发展方向调整为以主城为基础,沿跨江、沿江两条轴线,向东、向南发展,严格控制向西发展;布局形态,从现状的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心,跨江、

国内城市现代有轨电车案例汇总

国内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工程案例汇编 二零一八年五月

前序 现代有轨电车是采用电力驱动并在轨道上行驶的轻型轨道 交通车辆,随着以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所带来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土地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及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应运而生,作为城市新兴的一种先进的公交方式,在解决城市核心区换乘、市郊接驳、以及景区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有轨电车已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 城市名片景观线 有轨电车作为“一道浪漫的移动城市”,不仅可以丰富城市旅游内涵,更可提升城市形象,传导城市文化。被世界公认的宜居城市如温哥华、墨尔本、慕尼黑等都将有轨电车作为自己的城市名片。 城市旅游黄金线 有轨电车优质、快捷、高效的运营特点,有利于将高铁车站、机场、景区、行政、商业中心等重要节点连接,形成快捷的接驳交通,提升当地群众及外来游客出行安全快捷的体验感,构建“站城一体”的交通新体系。 城市发展产业线 有轨电车由于其公共交通高度可达性,可以增加沿线人口居住密度,吸引大量客流,带动沿线的房地产业发展和物业增值,使社会投资人按照路网的整体布局做好企业及产业的规划,带动

一批有战略布点和产业转移需求的企业,推动城市产业功能的重新布局,形成新的经济长廊。 城市经济提升线 有轨电车作为地方城市交通,审批相对地铁及轻轨程序简单,申请建地铁(轻轨)的城市须满足地方财政收入100(60)亿元、GDP 1000(600)亿元和城区人口300(150)万,并需经国家发改委审批,方可实施。而有轨电车作为城市交通审批权限一般在地市级,且工程造价仅有地铁的1/5,建设周期仅有地铁的1/2,投资小,见效快。 城市安全生命线 有轨电车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采用低地板车厢,客车内没有台阶,一抬腿就能迈进车厢,尤其方便老人、儿童及有需要人士上下车。同时车内配备紧急开门装置、停车装置及呼叫装置,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城市绿色环保线 现代有轨电车使用超级电容,利用停站时的30秒钟就可把 电车上的电池充满,刹车时产生的80%的动能被回收并转化成电能,能耗仅为公共汽车的1/2,小汽车的1/7,节能效果最好, 是零排放,零污染的绿色公共交通体系。 城市快捷舒适线 有轨电车半独立路权、优先信号,具有相对通行优先权,能在风,雨,雪,雾和冰霜等侵袭情况下保证正常运行,保证运营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图(查看大图) 一、杭州市城市现状(2005年) 二、规划期限与目标 1、规划期限 近期:2001~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展望到2050年左右。 2、规划目标 杭州市发展目标: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全省的整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本轮规划的主要指标如下表:

三、城市规划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图 2007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2007]19号),在批复中明确了杭州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确定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格局,即: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从此杭州市城市的发展由“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一主三副:一“中心城区”三“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 ①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②江南城:由滨江区、萧山城区和江南临江地区组成,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心。沿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公建区和远景城市商务中心,南部为商贸、居住生活区,东、西部为工业区和文教科研区。规划城市人口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2平方千米。 ③临平城:由临平城区、运河镇等组成,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北部为工业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中部为公建区和居住生活区,南部为物流区。规划城市人口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46平方千米。 ④下沙城:由下沙、九堡、乔司组成,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北部为教育科研区,南部、西部为工业区,中部及东部临江地区为居住生活区。规划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4平方千米。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 六大组团的功能主要在于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