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说课稿终极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季羡林的《怀念母亲》。

在我的课堂上,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也不是。

我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下共同进行问题探索,文本研习而达成的一个热闹开放的课堂。

那么,首先来看我们这篇文章。

一、【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季羡林先生用回忆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他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他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与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读懂此文,我把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第一,在知识与能力上,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第二,在过程方法上:希望学生能通过抓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第三,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希望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后能够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对两个母亲怀念的思想感情的。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确定为教学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以阅读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

同时利用情境的创设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的理解和感悟。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我所用的教学课时为2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下面我重点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质疑课题,激发兴趣
首先是我们的课堂导入。

爱因斯坦说: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而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主旨,我请同学从质疑课题入手。

板书课题,齐读并质疑。

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他的母亲是谁?是谁怀念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同时我将出示季羡林的生平和主要经历,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接下来,就是我的课堂整体环节。

第一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书本是最好的老师,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我请学生翻开书本,自读课文,同时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通过查字典等方式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

在学生自读结束以后,我将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学习课文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然后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板书,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就是精读课文,感受主题。

(三)精读课文,感受主题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学情境。

我将在多媒体上出示:
问题一: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两位母亲都很怀念?
问题二:生身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问题三:祖国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请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作答。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合作讨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重点。

回顾以上环节,我力图在探究阅读的过程里,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景,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以读为本,这正是运用了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出示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学生先齐读歌词,然后跟着音乐唱。

本环节通过动情的朗读和放声的歌唱,为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以此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而我的作业布置是一篇小作文。

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课下写一写。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只有在课外不断地进行读写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而学生们交上来的这篇作文,也等于是我整个课堂教学的反馈,做一个形成性评价来评析学生进行学习之后,是否真正地有所感悟和理解。

以上就是我的整个说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