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趋势下的城市公共设施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城市趋势下的城市公共设施创新

发表时间:2018-09-04T14:43:07.4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作者:赵树立张津[导读] 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为城市服务智能化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动力与创新空间。

山东省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预计2020年中国互联网进入5G时代,即将进入智慧城市发展的高峰期,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创新改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改变城市公共设施固有的“城市家具”范式,创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方法、技术手段与设计理念,实现城市公共设施智能化、人性化、多元化、信息化、个性化定制式的创新发展。鉴于此,本文是对智慧城市趋势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创新;管理创新;

一、智慧城市的概述

数字信息技术的兴起为城市服务智能化提供了无限的创新动力与创新空间,2008年,IBM充分把握“智能化、感知化、互联化”的科技大势,提出“智慧城市”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以智能化、数字化、集约化的方式管理城市运行,让城市里的各个功能结构能够彼此协调运作,从而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与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智慧城市由此萌芽,成为新型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公共设施创新面对的问题

1、设计理念与智慧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大多都围绕“城市家具”的设计范式,注重形态、功能的设计。在智慧城市的背景下,人们在出行、工作、生活、资讯、娱乐等方面很难与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分离开来,信息技术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传统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理念已经与智慧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服务需进一步完善

人性化设计是探究不同群体的行为、思维、习俗、信仰等多种需求,使设计带来便利、安全、舒适、全面的人性化服务。目前城市公共设施人性化服务在功能精细化、便捷化、安全可靠、功能多样化、信息精准化、创新独特化、环境协调化、生产低碳化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城市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城市交通智能疏导与管理设计等。

3、智能化的体验与交互设计水平较低

随着智慧城市的到来,目前城市公共设施的服务智能化水平出现了滞后的现象,但是,人们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在享用城市公共设施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前提下,对城市公共设施的体验与交互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充分思考智能时代的要求,不断增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交互与体验感,使其融入未来城市的智能体系。例如目前国内城市艺术装置设计形式固化,体验乏味,对比智能城市装置艺术交互的、多变的体验相去甚远。

三、城市规划理论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引导

1、引导编制动态的弹性规划

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以往城市传统发展模式不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规划建设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其规划编制也需要从静态规划转向过程渐进式规划,即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要根据城市外部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具体推进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即规划应具有应变能力,兼顾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体现“动态”和“弹性”特征。例如,维也纳在编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时,制定了多层次分步实施的目标体系,包括“行动计划2012—2015”(短期计划)、“路线图2020”(中期计划)和“展望”(2050年目标),注重了远近结合,既具有超前长远的规划理念,又可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及时修正,保证规划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2、引导趋向综合统筹的规划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规划内容已由单一物质形态规划向关注民生、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的综合规划转变。生态能源的可持续性、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等成为城市规划的侧重点,每一个城市规划要素都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因此在智慧城市规划中都必须回应落实,智慧城市的规划越来越趋向综合统筹。

3、引导提供智慧集成的服务

城市由市民、企业、政府、交通、能源、商业等主体构成,彼此广泛联系、影响互促,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不同,需建立相应机制协同各方利益共同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规划必须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引导智慧城市提供智慧集成与集成智慧的服务。智慧城市的组织机制体现在多领域、跨组织交叉与集成。智慧城市采用ISGBP模型协调各种需求(见图1),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目标,通过智能服务(Service)协调政府(Govern-ment)、企业(Business)、公众(Public)、公共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等方面进行良好互动。该模型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服务为核心,提供数据服务、功能服务和模型服务。其中公共基础设施(I)是物,政府(G)、企业(B)和公众(P)是人,四者间存在多种相互关联的关系,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参与和沟通都是通过智慧化服务来协调完成的。同时各种具体的服务之间又相互组合,形成一个立体交叉体系,关系更加复杂,服务层次更高。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多领域、多专业、多主体系统参与的系统,体现智慧的集成与集成的智慧,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智慧城市的最佳效益。

图1、智慧城市ISGBP协同机制模型

四、智慧城市规划的逻辑思考

1、智慧城市规划的深度拓展与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规划是对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深化拓展,在规划类型、内容深度、布局结构特征、技术手法等方面均有突破。智慧城市规划的关键点在于根据城市的人口、经济、地理、交通等海量信息,来科学预测城市生活、生产需求,并对合理的空间布局、便捷的服务设施、快速响应的基础设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城市文化和透明的城市管治等方面内容给予智能的安排,满足城市绿色、环保、低碳、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智慧城市必定规划定位要高,要从规划初始阶段就把智慧嵌入,先构建城市“智慧神经”网络,随后交通、电力、商业、医疗、服务、家居等智慧应用都在这张网内运行。

2、智慧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与优化

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技术水平是息息相关的,智慧城市理念、战略目标与实施策略都将最终反映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传统城市是依托土地为实体载体而发展的,其交通区位至关重要。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城市布局交通区位指向逐步被信息区位指向所取代,以信息技术的网络流线和快速交通流线为支撑,网络化虚拟空间结构成为智慧城市显著的特征。因虚拟趋势的作用改变了城市以往的空间形态,促进城市的跳跃式发展。但笔者认为这种城市功能空间的网络化、分散化只代表一种城市空间结构日益分化的趋势,智慧城市仍然离不开以土地作为物理空间载体的支撑,只是表现为集聚与分散、远程与面对面的协作方式共存,城市发展呈现实体空间与网络虚拟化空间一体化拓展局面。

结束语

在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新一定是科技、网络、数字技术与功能、形式相结合创新,一定是设计、服务与管理的系统创新。在城市信息智能循环反馈系统下,构建城市公共设施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多元化、个性化,构建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集约化,创新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与体验,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便利化、互动化。

参考文献

[1]李正军,张皖宁.智慧城市趋势下的城市公共设施创新[J].包装工程,2018,39(06):207-211.

[2]李贵生,谢远勇,陈家琳,李立春,林开荣.智慧城市趋势下的水务数据采集新要求[J].中国计量,2016(10):37-38+46.

[3]滕静,付琴,吴珊.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J].四川建材,2014,40(02):324-325+3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