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生命科学导论 生态与环境》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生命科学导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生长。
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
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
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
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
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
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
“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
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
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
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生态学期末总结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2、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的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结构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生态系统功能的响应,寻求(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的生态学对策,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3、环境问题: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环境的类型(1)按环境的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2)按环境的性质:自然、人工(3)按环境范围:大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物体内组织或细胞间的环境)大气候: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经纬度、距海洋远近等因素决定。
小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土壤类型等影响,与大气候差别极大。
3、生物与外部环境的基本关系:生态作用、生态适应、生态反作用(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也称影响),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生物分布发生变化。
生态因子的作用与因子的质、因子的量、因子的持续时间有关(2)生态适应:生物对其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
分为基因型适应、表现型适应(3)生态反作用: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对环境的改造作用—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二、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如温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
2、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3、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考试 复习提纲(精华版)汇总

生命科学导论第一章绪论1、【填空题】生命的本质特征①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②生长、发育和繁殖生物经历了从小到大过程,表现细胞数量增加③遗传、变异与适应④应激性和适应性3、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方面?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疾病、生态平衡遭到破坏4、【简答题】生物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①前生物学时期②描述生物学阶段③实验生物学阶段④创造生物学阶段生命科学导论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1、组成生命元素分为几大类?①基本元素②微量元素③偶然存在的元素:3、【填空题】生态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4、糖的分类单糖、寡糖、多糖组成。
5、【判断题】磷脂类结构和作用?•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有极性的头部和两条疏水的尾部7、简述蛋白质的结构层次①一级结构:②二级结构:肽链的主链在空间的走向α-螺旋β-折叠β-转角③三级结构:④四级结构:9、【填空题】核酸的分类和构成的基本单位?构成的基本单位为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含G.A.C.T四种碱基和脱氧核糖•核糖核酸,RNA含G.A.C.U四种碱基和核糖12 、【判断改错题】几种重要维生素缺乏症?VA:夜盲症;VB:脚气病VC:坏血病VD:佝偻病生命科学导论第三章细胞与克隆技术1、【判断改错题】细胞的发现者有哪些?•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软木切片死的细胞壁,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细胞。
•1674年,荷兰布商列文.胡克用高倍显微镜看到了血细胞、池塘微生物、和哺乳动物精子,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活细胞。
3细胞分类?①原核细胞②真核细胞6、细胞结构包括哪些?•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7、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胞间连丝8 、细胞器的种类及功能?线粒体(功能:能量转换,细胞复制,生存)“人体的动力工厂”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修饰、新生多肽的折叠与组装。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生态主题考点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生态主题考点作为各类考试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态主题考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考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生态主题考点概述生态主题考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组成(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2.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类型及保护(3)生物入侵与生态平衡的关系3. 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1)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2)生态破坏的类型及原因(3)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政策4.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目标(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策略(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与挑战三、生态主题考点具体内容1. 生态系统基本原理(1)生态系统的定义及组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2)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园林、城市等。
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多样性、自调节等特点;人工生态系统则具有脆弱性、易受干扰、可调控等特点。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平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保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
2. 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受到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环境生物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转化方式,影响因素及举例?答:迁移是位置变换,转化是性质的改变。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生物迁移的动力:生物的生理代谢。
转化方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影响因素:a内部因素 b外部因素举例:①大气中的碳氧化合物(HC)和氮氧化合物(NOx)等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O3、PAN及其他类似的氧化性物质(二次污染物)。
②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类型,氧气充足(湖面),分解产物为H2O、CO2、NO3-、SO2(2-)等;而(水底)缺氧分解为NH3、H2S和CH4,造成水质恶化。
2.污染物的吸收。
结合吸收,消化部分,主要动物的吸收,吸收消化部位,几种方式,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污染物性质,环境条件。
动物吸收方式:①呼吸系统吸收:呼吸道→肺→血液②消化系统吸收:(影响因素:pH,溶解性消化作用强度)主要部位:胃和小肠③皮肤吸收:通过角质、皮质、汗腺。
影响因素:皮质完整与否,不同部位的皮肤;接触面积、时间、温度;污染物本身理化性质。
3..污染物的转化。
相Ⅰ,相Ⅱ反应(举例)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相关酶系统的催化下代谢变化的过程外源化合物(相Ⅰ,产生活性基因)→一级代谢物(有害作用)(排出体外)(相Ⅱ)→二级代谢物→排出体外相Ⅰ反应:改变外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成活性基因,或进一步使其暴露,产生一级代谢产物。
①氧化反应⑴微粒体的氧化(在微粒体内氧化):脂肪族烃基氧化;芳香族烃基氧化;胺氨,环氧化;硫氧化;磷氧化。
⑵非微粒体氧化:二胺的氧化;醇醛的氧化。
②还原反应⑴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
⑵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的还原;氮氧化物的还原。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⑤水俣事件:甲基汞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第三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
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0-4%以下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总结资料.doc

P12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五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铁: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氟:关系牙齿健康;碘:甲状腺素的成分,碘多了会得甲状腺肿瘤;锌和镒:一些酶的辅助因子P14根据氨基酸侧链化学性质不同,氨基酸分为疏水性氨基酸,带电的氨基酸,极性氨基酸P17①甜度从高到低蔗糖一个果糖一个葡萄糖麦芽糖两个葡萄糖乳糖一个葡萄糖一个半乳糖②多糠种类2J0个单糖连在一起是寡糠,20多个的交多糠。
比如淀粉,糠原一肝糠原肌糖原,都是葡萄糖组成的。
多糖常常是能量储备比如淀粉和糖原。
纤维素,支持骨架,也是多糖。
昆虫和蟹虾甲壳中的甲壳素也是葡萄糖组成的多糖。
P19脂的分类1•油和脂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均属于中性脂肪,(动物)牛油熔点高,在常温下呈固体状, 俗称脂,反映出牛油的甘油三酯分子中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低。
(植物)豆油熔点低,在常温下呈液体状,俗称油,反映出豆油的甘油三酯分子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高。
人体营养必需脂肪酸他们必须由食物提供-> 植物油2.甘油磷脂和鞘脂一个极性的头两个非极性的尾巴,在水环境中容易形成脂双层结构,加上镶嵌其中的各种蛋白质,成为生物膜主要成分。
3 .帖类和类固醇(1)贴类(有草字头)植物中许多贴类化合物具有特殊气味,是特种植物油的主要成分,例如柠檬香素,薄荷醇,樟脑,核叶醇等,作为药物香料,防蛀剂。
天然橡胶也是贴类,蜡也是,长链脂肪酸加上一元醇脱水而成,在皮肤表面植物表面昆虫表面。
(2)类固醇P24①那些被称为高级结构?蛋白质二、三、四级结构统称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②高级结构的作用?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赋予蛋白质分子特定的外观形状,亦体现出内部基团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关系着蛋白质生物活性和生理功能。
例如呈椭圆形还是拳击手套形,哪个部位出现一条浅沟或者深沟等。
许多重要的生命过程,例如精卵结合,信号传递,抗原•抗体反应等。
都是以蛋白质•蛋白质分子之间、蛋白质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和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分子之间的相互识别与作用,取决于由蛋白质分子高级结构所决定的分子构象和形状。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要点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计划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3.肉食动物与其食物间的协同进化4.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5.协同适应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者同一种群不同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又可分为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层次。
2.物种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种类。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生境的多样新、生物群落的多样新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维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第二节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第三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对植物的生长及形态结构的建成有重要作用。
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从而影响植物体积的增大和重量的增加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组织和器官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补偿层:在透光带的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处,就是所谓的光合作用补偿层。
总结初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点

总结初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点初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而生态环境则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作为初中生物学的一部分,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知识点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从细胞结构到生物多样性,从物种适应到生态平衡。
下面我们将对初中生物生物科学与生态环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细胞与组织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细胞可以形成组织,如动植物的细胞可以组成组织器官,例如植物的根、茎和叶、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等。
2. 生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可以根据其特征和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生物的分类系统分为五个大类:动物界、植物界、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古细菌界。
生物的进化是指物种适应环境的过程,进化通过自然选择、突变和遗传等机制驱动。
3. 遗传与基因遗传是指生物将性状传递给后代的过程,它通过基因来实现。
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它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可以决定一个生物的性状,如眼睛颜色和血型等。
遗传的规律有望合性、显性和隐性等。
4. 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物质的循环是指在生物圈中物质由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过程,如水的循环和碳的循环等。
能量的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一个组织到另一个组织的过程,主要通过食物链来实现。
5. 生物的生长与发育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的身体大小和形态的增加,发育是指生物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
生长和发育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水分和温度等。
6. 物种适应与生态平衡物种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中发展出适应性特征以生存和繁殖的过程。
环境的因素包括温度、光照和食物等。
生态平衡是指各个物种之间和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状态。
7.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考试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保考试知识点总结一、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1. 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征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总和,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水域、陆地和生物圈,具有空间范围、时间变异性等特征。
2.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自然生态系统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几大圈组成,其中生物圈由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组成。
3.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和生态位,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对稳定关系。
4. 生态系统的开发与保护生态系统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生态系统,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二、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体系中物种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境的多样性。
人类生活和生存所需要的食物、药品、原料等都来自于自然生物资源,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而划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的特定区域。
根据保护目标和区划类型的差别,一般可分为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风景名胜保护区、自然风景苑等。
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地域特点、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采取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
三、生态文明的建设1. 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生态文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协调不平衡,社会进步中实现可持续,文明进程中实现和谐,人际关系中实现宽容和开放,管理能力中实现民主和法治,制度创新中实现共生共荣的一种文明形态。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新发展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总结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总结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本学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我大学生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构和功能,对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本学期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总结与回顾。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遗传学、进化、生态学等。
我们首先学习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命的定义、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
这部分内容为我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我对生物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接着,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至关重要。
我们学习了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等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并深入研究了细胞的代谢过程和细胞分裂等重要的生命活动。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对于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细胞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理解。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程中也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我们学习了DNA 的结构和特性,并了解了基因的概念和基因的遗传规律。
遗传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个体的遗传特征,还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我对于基因和遗传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进化是生物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我们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也进行了重点学习。
我们学习了进化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通过学习进化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种的起源和多样性,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能力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本学期课程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学习生态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变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生命科学导论的过程中,我也参与了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
通过实验,我亲自操作并观察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了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和变化。
中科大《生命科学导论——生态与环境》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生物学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生命是单一起源(共相同源):1、DNA是遗传物质;2、DNA复制使用模板和碱基配对机制;3、将DNA转录成RNA使用有同源催化机制的RNA聚合酶;4、使用三联体密码子把RNA翻译成蛋白;5、使用rRNA、tRNA和核糖体蛋白的混合物来翻译蛋白质;6、ATP作为细胞内能量储存和合成DNA、RNA的能量来源;7、细胞质被包在膜内,营养和废物可以通过;8、生命起源于海洋,并是热起源。
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元素演化——化学演化——生命演化元素演化:是星球演化的组成部分化学演化:无机物——有机物。
生命演化(从生物大分子演化期到细胞)的4个步骤:(1)生物大分子和催化作用形成;(2)有机物聚合成多聚体,整合为多分子体系颗粒(原球体,奥巴林假说);(3)多聚体代谢与遗传体系的形成;(4)细胞膜出现——原核细胞,进入生物演化。
“内共生假说”生物细胞间的内共生现象是存在的。
好氧细菌与线粒体,蓝细菌与叶绿体在大小、膜的组成及膜蛋白的运转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繁殖时,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方式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的二分裂基本相同。
线粒体与叶绿体内部含有环状DNA,这一点也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相同。
线粒体与叶绿体核酸序列的分析结果也为内共生假说提供了支持。
病毒类型: DNA病毒,RNA病毒,朊病毒。
共性:是非细胞专性寄生,无ATP代谢系统;与细胞共用遗传密码。
达尔文学说的内容1.遗传变异普遍存在,物种渐变。
2.繁殖过剩,生存斗争个体之间,种群之间。
3.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化石的重要性第一,作为证据,它为进化论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第二,当发现过渡态物种的化石,它必定会出现所预测的地层位置;第三,任何进化的改变,必然是基于旧特征塑造出的新特征。
第二章:人类的起源盲肠&阑尾食草动物的盲肠比较大,盲肠主要功能消化纤维素;阑尾可能是免疫系统部分;并为有益菌提供庇护所。
环境生态学期末总结

环境生态学期末总结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Haeckel, 1866)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E.P.Odum (1963)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Odum (1997)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中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基本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蕾切尔·卡逊研究美国杀虫剂引发的危害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人类与环境关系传统的行为和观念的理性反思为什么学环境生态学?生态学干嘛用的?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的识别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8)生态效应预测生物种(物种).... 概念一:形态相似的个体的集合强调形态相似与能够繁殖延续(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概念二:能实际地或潜在地彼此杂交的种群的集合强调能够杂交繁殖协同进化概念: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生物的进化由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形成了生物与环境间的协同发展生物多样性概念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层次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物种多样性:常用物种丰富度来表示,即一定面积内种的总数目;生态系统多样性:生境的多样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和环境复杂性的体现,景观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在宏观尺度的空间配置形式。
生命科学导论(知识点归纳)

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生命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既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又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蛋白质和核酸;生命运动的本质特征是不断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生命是物质的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的特殊实在形式。
生命的特征:细胞、原生质、新陈代谢、调节、生长、繁殖、应激性生物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述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实验生物学阶段(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创造生物学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17世纪中叶——牛顿经典力学;18世纪中叶——(蒸汽机)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电气革命;20世纪初——量子论、相对论、核物理(20世纪上半叶,现代物理学黄金半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三次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解放手脚;20世纪——信息革命——解放大脑;21世纪——生物技术革命——创造生命维纳——控制论;贝塔朗菲——系统论;申农——信息论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
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生物气体燃料:天然沼气;发酵沼气沼气发酵的优点:白色能源;增加肥效;消除病害;处理污泥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必适宜的温度、湿度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
细胞学说的三点内容:1.所有生物都是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2.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3. 新细胞是从原有细胞(分裂)而来。
原核生物的特征:1.遗传物质仅一个环状DNA 2.无核膜 3.无细胞器,无细胞骨架 4.以无丝分裂或出芽繁殖例子:支原体、细菌、蓝藻、螺旋藻真核生物三大系统:膜系统、细胞核系统、骨架系统内质网:蛋白质合成、脂类合成、蛋白质的修饰、新生多肽的折叠与组装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加工与修饰(糖基化等)、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和脂的运输、蛋白质的分泌等溶酶体:(酸性水解酶)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为新细胞的产生创造条件。
生态学-个体生态-生物与环境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个体生态-生物与环境期末考点整理●环境●定义●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具有主体针对性,离开主体就无所谓环境。
环境科学中主体是人,生命科学中主体是生物●分类●按环境的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按环境的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关系的因素,也称生物的生存条件●分类●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是否与密度有关●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是否稳定●稳定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地心引力●地磁●太阳辐射常数●变动因子●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春化,昆虫幼虫●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互补性部分可以补偿。
如软体动物用Sr补偿Ca的不足●限定性●李比希的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只能用于稳态条件(e.g.阶段性)●考虑因子相关(互补性)●布莱克曼的限制因子定律●定义●当一个过程的速率被若干个不同的独立因子所影响时,这个过程的具体速率受其最低量的因子所限制。
●生物的生存繁殖依赖多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或少数几种因子是极限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素被称为限制因子●应用●有利于评价主要因子●有利于选用人工措施●谢尔福德的耐受性法则●定义●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线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其中包括最是生存区●生态最适与生理最适●生态最适合生理最适的偏差多为多因子交互影响的反应●生物的自然分布常常不在生理最适范围内,而在不太适宜的位置,这往往是其他生态因子或种间竞争迫使其生态最适偏离了生理最适●不同因子的耐受性之间的关系●同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中华鳌广温((2-37°C),狭盐 (<0.5%)●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不同●蓝蟹卵与幼体要求水体盐度在2.3%以上,成体可生活在0-3.4%的淡水与海水●不同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耐受性不同●显而易见有喜热也有喜寒生物●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它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整体竞争能力会减弱●温度不适宜时,对湿度的耐受范围也会变化,反之亦然●生态因子与物种分布不能完全解释生物分布,但能知道为什么不能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生物学定义: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
生命是单一起源(共相同源):1、DNA是遗传物质;2、DNA复制使用模板和碱基配对机制;3、将DNA转录成RNA使用有同源催化机制的RNA聚合酶;4、使用三联体密码子把RNA翻译成蛋白;5、使用rRNA、tRNA和核糖体蛋白的混合物来翻译蛋白质;6、ATP作为细胞内能量储存和合成DNA、RNA的能量来源;7、细胞质被包在膜内,营养和废物可以通过;8、生命起源于海洋,并是热起源。
生命起源的三个阶段:元素演化——化学演化——生命演化元素演化:是星球演化的组成部分化学演化:无机物——有机物。
生命演化(从生物大分子演化期到细胞)的4个步骤:(1)生物大分子和催化作用形成;(2)有机物聚合成多聚体,整合为多分子体系颗粒(原球体,奥巴林假说);(3)多聚体代谢与遗传体系的形成;(4)细胞膜出现——原核细胞,进入生物演化。
“内共生假说”生物细胞间的内共生现象是存在的。
好氧细菌与线粒体,蓝细菌与叶绿体在大小、膜的组成及膜蛋白的运转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繁殖时,线粒体和叶绿体分裂方式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的二分裂基本相同。
线粒体与叶绿体内部含有环状DNA,这一点也与好氧细菌和蓝细菌相同。
线粒体与叶绿体核酸序列的分析结果也为内共生假说提供了支持。
病毒类型: DNA病毒,RNA病毒,朊病毒。
共性:是非细胞专性寄生,无ATP代谢系统;与细胞共用遗传密码。
达尔文学说的内容1.遗传变异普遍存在,物种渐变。
2.繁殖过剩,生存斗争个体之间,种群之间。
3.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化石的重要性第一,作为证据,它为进化论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第二,当发现过渡态物种的化石,它必定会出现所预测的地层位置;第三,任何进化的改变,必然是基于旧特征塑造出的新特征。
第二章:人类的起源盲肠&阑尾食草动物的盲肠比较大,盲肠主要功能消化纤维素;阑尾可能是免疫系统部分;并为有益菌提供庇护所。
人类进化中的缺陷眼睛结构不合理;吃东西容易被噎住,打嗝的习惯;颈部太长,并藏着太多神经系统;睾丸进化到体外,易患疝气;脑细胞缺氧就死,不再生;受盆骨限制,女人分娩太痛苦;椎间盘易突出,脚部减震功能差;人类的4个亚种:高加索人(白);格罗尼人(黑);蒙古人(黄);澳大利亚人(棕)。
第三章:植物多样性二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
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系统中植物的定义: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并以孢子繁殖的自养生物,及以种子繁殖的生物。
植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境多样性、习性多样性、营养方式多样、繁殖方式多样性。
植物的营养方式--寄生和腐生是高级性状真菌的类群鞭毛菌纲(水霉)、接合菌纲(根霉)、子囊菌纲(酵母菌,青霉,曲霉)、担子菌纲(蘑菇,木耳,茯苓,灵芝)、半知菌类(牛皮癣,脚癣,稻瘟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迁地保护、就地保护、种质基因离体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除了突变、重组、基因水平迁移、隔离、杂交和人工选育外,一方面,生物对环境的积极适应,并且影响着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对生物产生选择压力和定向塑造作用,最终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动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地球上一定地域和时间范围内所有动物、植物、菌类等一切生命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多样化程度。
包括3个方面: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一群能够自然地成功交配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与其他类似的群体间出现了生殖隔离。
物种形成主要途径:突变、隔离、自然选择、杂交。
自然选择的进化作用趋同适应----不同的生物生活在相似环境中,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结构。
趋异适应——相同或相近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
自然选择必须要求种群具备3个条件:(1)具备遗传差异性(遗传多样性);(2)差异具备遗传基础(差异源于基因型变化);(3)差异影响后代繁殖的有效性。
遗传漂变:基因(型)频率随着时间的随机改变。
如血型或眼睛颜色或 DNA突变(中性突变)等。
自然选择与遗传漂变区别:自然选择淘汰有害的等位基因,提高有益基因的频度;而遗传漂变完全是随机过程,不能创造适应性。
动物对环境的辐射适应:动物为了扩大分布区,增加种群数量,提高后代存活率,最大限度利用各种资源,向多个方向进化。
陆地动物的辐射适应:1、比较各大洲之间的动物,在地面、地下、空中,都有与之对应种类;2、比较同一块大陆,各类动物为了资源利用,相互错开生态位,向不同习性发展;3、比较同一类动物,为了食物资源,相互错开食物谱。
昆虫纲为什么能够进化为动物界最大的类群?1、世代短,环境作用频率高,容易发生突变;2、具变态,营养生长与繁殖分离,生境利用最大化;3、个体小,减少食物竞争,提高环境容纳量;4、食性广,口器多样,占据更多生态位;5、繁殖率高,成活率高,种群数量大;6、性别分化多样,可群居社会分工,具孤雌生殖现象;7、可飞行,拓展生存空间,便于交配;8、具发达附肢与外骨骼,及保护色,适应环境能力极强;9、习性多样,水陆广布,生活史极其复杂;10、具超冷和滞育现象,可抵抗恶劣低温环。
膜翅目昆虫的社会性生活蜜蜂、蚂蚁、蜜蜂、黄蜂及白蚁都是群居的社会性昆虫。
由利他行为结合的群体。
由单倍体和二倍体组成的性别决定系统。
依靠激素维持群体。
人类引起物种灭绝的机制小种群容易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和随机灭绝;栖息地减少、片断化和环境污染;对易灭绝物种缺乏了解;外来物种的入侵;过度利用。
第五章:生命能量环境生命能量的本质:化学能。
能量的传递、转化的形式为ATP;生命获得能量途径:光合磷酸化,氧化磷酸化,无氧呼吸,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所以环境温度直接影响生命能量的代谢速率;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一特定生命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等。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的3要素:大小(数量)、质量、性能。
环境的类型根据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根据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根据因子作用:物质环境、能量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趋同适应——亲缘较远的不同物种适应相同或相似环境,形成了相似的形态外貌(生活型,常绿植物、落叶植物)。
趋异适应——亲缘相近或相同的物种长期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外貌或生理上出现差异(生态型,水稻的趋异适应)。
根据植物开花的光周期反应,可把植物分为3种类型短日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条件下开花的植物,如水稻,菊花。
长日植物:日照长度长于临界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的植物,如小麦,波菜。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时间影响长日植物与短日植物的确定,取决于对临界日长的正负反应。
光是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
植物开花还同时受到诱导周期数的影响:诱导周期数就是光周期敏感植物开花诱导所需的光周期数(天数)。
光质对开花诱导也有影响:红光是诱导长日植物开花和抑制短日植物开花最有效的光质,同时,红光效应可以被远红光(红外光)所逆转。
被诱导的叶片中形成了刺激开花的物质(成花素)。
光对动物的信号作用根据恒温动物的繁殖分为:长日照动物——在春夏交配繁殖,鸟、兽短日照动物——在秋交配繁殖,山羊、鹿无光周期反应——家鼠、猪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长日照昆虫——玉米螟、棉铃虫、瓢虫短日照昆虫——家蚕、小麦吸浆虫中间型昆虫——桃小食心虫无光周期反应——苹果舞毒蛾、丁香天蛾光能在生产中的应用农业上彩色薄膜、人工温室(山东利用温室种香蕉)、立体温室、养鸡场照明、养鸭场雏鸭24小时照明、花卉生产……动物体温类型的划分根据血液温度高低:温血动物/冷血动物根据血液温度变化:常(恒)温动物/变温动物据血液温度(能量)来源:内温动物/外温动物动物对极端温度的主动适应动物休眠——冬眠;夏眠。
冬眠——处在休眠(代谢率最低,体温最低1 ℃)状态过冬(有冻死的)。
夏眠——处在昏睡(维持基础代谢,体温接近正常)状态渡过高温或缺水夏天。
恒温动物的休眠——真冬眠和假冬眠。
真冬眠——代谢降低,体温高于环境1-2℃,当到0 ℃时,褐色脂肪团颤动产热会激醒动物,以免冻死。
(黄鼠,蝙蝠)假冬眠——深睡,体温变化不大,体温略低(熊,臭鼬)生物学零度:各种生物都有一个代谢活动的最低温度。
低于该温度生物受到伤害。
香蕉18℃积温:在生物某发育阶段或生活史,逐天的温度累计值。
(1)活动积温——大于0℃的积温。
(2)有效积温——大于生物学零度的积温。
K = N (T-C)积温定律:每种生物某发育阶段或生活史,需要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固定值)。
根据 K1= K2得到 N1(T1- C) = N2(T2- C)春化作用二年生植物在营养生长时期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刺激后,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我国小麦产区从南到北,品种依次为春性、弱冬性、冬性、强冬性。
变温有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开花、植物种子萌发、块根和块茎的生长、提高产品的品质物候——生物长期适应原产地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Hopkins定律:在北美洲温带地区,自南向北1度,自东向西5度,自山下向上400英尺,同种植物的物候阶段在春季推迟4天;在秋季提前4天。
Mashoum家族的发现:祖孙5代人,在连续192年对房前7棵乔木进行观察,结果(1)物候有周期,约12年。
(2)物候的迟与早,与1-5月的降水有关系。
引种的原则与经验原则:气候相似性原则。
经验: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容易引种成功。
短日作物:(秋季收割,玉米)南北温差大南种北引——生育期延长——引早熟品种;北种南引——生育期缩短——引晚熟品种。
长日作物:(春季收割,小麦)南北温差小南种北引——生育期缩短——引晚熟品种;北种南引——生育期延长——引早熟品种。
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向低引——生育期缩短——引晚熟品种;低向高引——生育期延长——引早熟品种。
生物对温度适应的3个定律Bergman 定律:同种恒温动物的身体,在寒冷地区个体大,在温暖地区个体小。
如:野猪,老虎……Alen定律:同种恒温动物的突出部分,在寒冷地区小,在温暖地区大。
如:北极狐、赤狐、非洲大耳狐Jordan定律:水生同种脊椎动物,在寒冷水域个体大,在温暖地区个体小。
第六章:生命的物质环境水的变化规律汽态水来自地面和水面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
其表示方法有4种:①水汽压(e):指大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力,称水汽压,是大气压的一部分,用mmHg或mb表示。
因为大气中水汽的含量与温度有关系,所以,水气压会随大气的温度变化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