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9a5c28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7.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0e9c91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d9.png)
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一、概述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军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而深厚的军事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既包括了军事思想、战争艺术、军事组织,也融入了伦理道德观念、军事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从古代军事思想、战争策略、武器装备以及军队组织等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二、军事思想与军事道德观念1. 战争观念在古代中国,战争被视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孙子兵法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军事著作之一,提出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战争观念。
这一思想强调了胜利的重要性,主张先具备取胜的条件后再决定是否进攻。
2. 军事道德观念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中融入了严谨的军事道德观念,注重士兵的忠诚、勇敢和纪律。
《孙子兵法》中提到,“治众如伐木,诌众如堵漏”,强调了对军队的管理和纪律的重视。
另外,古代中国尚武精神也是军事道德观念的一部分,将练武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三、战争策略与战术1. 兵种分立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注重兵种的分立与协同作战。
兵种的分立使得各部队在不同的地形和战术环境下能够展现最佳的作战效果。
例如,骑兵以机动性强、冲击力大为特点,而步兵则具备持久作战的能力。
2. 战争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注重灵活变通的战争策略。
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以谋士之才获得了战争胜利,他提出的“空城计”、“火烧连营”等策略在古代战争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古代中国注重合纵连横的联盟战略,借助外援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1. 兵器制造古代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早期的兵器主要以铜器为主,包括铜剑、铜戈等。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器的制造逐渐兴起,兵器也得以改进和完善,如刀剑、戟及弓箭等。
火药的发明和运用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一大突破,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
2. 军事工程古代中国注重军事工程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在战争中建造和修复军事设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999701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5.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历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可以说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分析。
1.从战争形态分析军事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战争形态主要有战国时的“百战之地”、秦汉时的“东征西讨”、唐宋时的“防御为主”、元明清时的“边塞防御”等。
在不同的战争形态下,军事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为争夺霸权,长期战争一直在持续着。
这时期军事思想强调“奇正相生”,即在保持正规军形式不变的同时,要灵活运用奇谋和特殊战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孙子兵法》的问卷战和草木皆兵的思想,就是显著的代表。
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诞生了,也因此,武装力量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时期的军事思想强调对外扩张,遵循“开拓疆土,奖励功勋”的原则。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孟子》中的“兵不厌诈”。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时期,此时期的军事思想转向了“防御为主”,逐渐形成了“以经略文治、主攻文攻”的思想。
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人们认识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稳定安全的前提,重视用文化、教育、经济手段来构建防御体系。
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武经总要》。
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边疆防卫战争持续不断,此时的军事思想强调边塞防御。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武儒绘说》。
相比之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萌芽和发展的起点均始于战争形态的“百战之地”,而在其他的时期中,军事思想亦不断进行着发展和演变,以支撑着不同时期中的战争形态。
2.从兵法书籍分析军事思想的演变在中国古代,军事兵器、军事思想和文化紧密相连,主要体现在古代兵法书籍中。
兵法书籍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以及制定作战策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e69b54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67.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战争观.将帅修养治军.战略战术、战争其他保障理论等。
1.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1)战争的起因。
《吴子兵法》认为“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引起战争的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争夺霸主地位。
二是争夺土地、财产和人口。
三是积恨深怨。
四是国家发生了内乱。
五是国家发生了饥荒。
《吴子兵法》虽然未能揭示战争的本质,但对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战争起因的归纳、论述是非常精辟的。
(2)战争的性质。
《吴子兵法》指出“一日义兵,二日强兵,三日刚兵,四曰暴兵,五日逆兵。
”唧禁暴除乱,拯救危难的军队叫义兵:仗势兵强,征伐列国的军队叫强兵;因君王震怒而出师的军队叫刚兵:悖理贪利的军队叫暴兵不顾国乱民疲,兴师动众而出的军队叫逆兵。
虽然没有明显的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但已经明确指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的界线。
(3)战争的作用。
《尉缭子》指出:“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即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思想,指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意思是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进攻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2.战争与政治、经济主观指导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
《司马法》指出“以义治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争,不出于中人。
”即采用合于正义的措施治理国家,是正常的方法,如用正常的方法达不到目的就采取特殊的手段,特殊手段是用战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是以和平方式表达出来的。
《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尉缭子》指出:“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
”他们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战争与经济。
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资消耗为代价的。
《孙子兵法》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2c8020e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c.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古代军事文化的内涵与影响
![古代军事文化的内涵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75b5e26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8.png)
古代军事文化的内涵与影响古代军事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军事思想、军事制度、兵器装备、战术战略等多方面内容。
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国军事文化的内涵,也影响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变。
一、军事思想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著作中。
这些著作强调了“以战养战”、“知己知彼”、“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战争中的重要策略。
同时,其也强调了士兵的纪律性及指挥官的能力,对战争的胜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古代的兵书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中国军事思想。
《六韬》、《三略》、《武侯新书》等兵书中都有各种策略和军事思想,这些思想对古代军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也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军队主要由士兵和将领组成。
在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招兵制度和提升制度。
根据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官兵分明,将士齐心。
军队管理严格,各级领导都有相应的责任。
军队管理严格,各级领导都有相应的责任。
对于士兵的服从和纪律性要求也很高。
同时,古代中国的军事制度也注重了对士兵的训练和考核。
这样的制度使得中国古代军队战斗力非常强大。
三、兵器装备中国古代的兵器装备也是中国军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战争中,兵器装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代,中国的兵器装备主要包括弓箭、戟、枪、剑、盾牌、投石器等。
这些兵器都在古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时,中国古代的兵器制作技术也非常发达,这些兵器制造出来后,不仅在中国境内使用,还在外国的战事中使用,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军事文化的实力。
四、战术战略中国古代的战术战略也是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战争主要以“攻守”为主要战术。
秦朝的长城就是攻守战争的重要例子。
中国古代的战术战略以攻为主,在进攻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德服人”和“攻心为上”,借助士兵和军官的智慧,最终完成了一系列历史性的胜利。
除了攻守战争,中国古代的战略中也有许多以困敌之计或以鸣锣进军等非正常战术。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ed38b1655270722192ef7dd.png)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晋
水
河
五鹿
上军 下军
卫
濮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水
漕
楚丘
济
曹
水 睢
陶丘
水
宋
商丘
12
楚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略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d48cc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5.png)
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在古代中国,战争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作为一个庞大的国家,战争是必须的,而战争的胜利也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因素之一。
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战争和军事思想的传统。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战争军事思想和战争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战争思想先秦时期,孔子提出了"非以战争止战争"的观点。
这意味着,战争应该是一种最后的手段,而且不应该轻易使用。
为了避免战争,孔子主张通过仁慈、礼仪和教育来影响人们。
但是,孔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并不一致。
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然而,在若干年后,荀子提出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进行战争的观点。
因此,先秦时期的战争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在汉朝,战争思想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
班固在他的《汉书》中写道,"千古一帝,不可忘本。
养亲民以待外之日,备无民以防内之患。
"这个观点表明,他相信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要靠战争,也要靠内部的管理和经济发展。
因此,汉朝采取了很多经济和文化政策,以加强国家的实力。
二、古代中国的战争制度早在夏朝,中国就开始了战争。
在夏商周时期,军队组织和战争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比如,在周朝,军队的组织方式已经较为严谨。
在战争中,军队由将军指挥,战斗用的军器都要事先准备好,然后按照队列的顺序一步步前进。
同时,也有许多战斗技巧和战争策略被创造出来。
到了春秋时期,战争制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春秋时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状态,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国家要维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为此,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整顿军队,增强战斗力。
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装备。
战争时军队通常是根据阶级地位分为不同的兵种。
各个兵种都有专属的的装备和任务。
比如,步兵通常是负责贴近敌军,用长矛或战斧攻击敌人。
而骑兵则是用马术优势追击敌人和进行突然攻击。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733f36a769dc5022aaea00d9.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f90dd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b.png)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116459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6.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创新,对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特点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端,这一时期涌现了众多军事思想家,被称为“兵家”。
兵家主要通过兵书、兵法等著作,系统地总结和阐述战争的规律和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孙子兵法》由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系统阐述了军事战略、战术、用兵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理念,强调了灵活变通的军事战术和战略适应性。
《吴子兵法》是吴国军事思想家伍子胥所著,与《孙子兵法》相比更加注重战争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设兵奇”、“乘势制胜”的思想。
二、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创了集权的中央集团军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组织管理的基础。
在军事理论方面,李斯的《谏佐书》和司马迁的《史记》等著作,对秦汉时期的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谏佐书》主要强调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提出了“重军威,劝军令,行军法”的原则,强调了军事纪律和军队严整性的重要性。
《史记》中的军事篇章主要记录了秦汉时期的战争历史,对后世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三国至唐代的兵法发展三国至唐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兵法著作丰富多样,形成了以“阴谋策略”为特点的兵法思想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孙权兵书》、《司马法》、《韩非子》等著作为代表,加强了战略谋划和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孙权兵书》主要论述了战场上的阴谋策略和诱敌深入的战法,强调了舍小利、重大义的原则。
《司马法》着重强调抓住敌人的弱点,以进击为主的军事战略。
《韩非子》则更加注重军事组织和管理,并提出了“内聚”和“外攘”的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d0795ae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4d.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数千年历史演化的长河中,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民族融合、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心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互相交织、彼此矛盾运动,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军事文化资源。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https://img.taocdn.com/s3/m/d10aff61cc1755270622085c.png)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a6add7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9.png)
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以战争为主题的时期,数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国土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军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思想。
一、战争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古代中国社会以农耕为主导,与动荡的战争相比,农耕生产显得更加稳定和持久。
然而,战争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战争不仅是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手段,也是政权的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方式。
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1. 文武之道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非常重视将武力和文化结合起来,古代中国的统治者注重培养士人,他们在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军事训练。
因此,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中,强调文武之道的并重。
统治者相信,只有通过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的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将领和士兵,提高作战的能力和效果。
2. 灵活应变的策略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非常重视智慧和策略。
古代将领们善于分析战场的形势,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他们在战争中注重灵活应变,特别是在兵力相对不足时,采取奇袭、伏击等灵活的战术。
这种灵活应变的战略思维为中国古代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1. 防御性国防思想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注重防御,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认为,守成比进取更为重要,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战略防御和保守。
古代中国的要塞筑建、城墙加固等都是为了强化边疆的防御能力。
2. 强调集体主义与忠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强调集体主义和忠诚。
在古代中国的军队中,重视官兵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忠诚度。
士兵们要服从上级的指挥,保持队伍的统一和纪律性。
这种军事思想使得古代中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具备了较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四、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对于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传承。
中国的兵器制造、战争艺术和军事科技等方面都能看到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子。
同时,中国古代的战争与军事思想也对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世界军事思想的宝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ee029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2.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法、战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战争观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上。
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古代军事家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先发制人”,即在敌人未做好准备之前,主动出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兵法思想。
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器装备、军队训练等方面的理论。
古代军事家们在兵法思想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在治国和用兵的过程中,要遵循正义和奇谋的原则。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战争技术。
在战争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了兵器装备、战争工程、战争术等内容。
古代军事家们在战争技术上提出了“兵贵神速”、“兵贵利器”等原则,强调了速度和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争术和战术原则,如“声东击西”、“虚实相生”等。
四、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战国末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再到秦汉时期的《六韬》、《三略》,这些兵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天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史军事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军事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27ea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e.png)
中国古代史军事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军事思想1. 兵家和法家兵家和法家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两大思想流派。
兵家强调战争的技术性和计算性,主张以兵为主,重视军事训练和战争技术。
代表人物有孙子、孙膑、吴起等。
法家则强调法制和政治手段,强调以法为主,主张用法治军。
代表人物有韩非、李斯等。
2. “兵法”与“兵书”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兵法和兵书,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犁兵法》、《吴孙子兵法》等。
这些兵法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军事战争的原则、策略和战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太平道和北伐之术太平道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种军事思想,主张以不战为主,强调将领的智慧和谋略。
北伐之术则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军事思想,主张以慎重、稳健的态度进行战争,强调策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
4. 军事思想的演变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兵家法家争议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兵法兴起,再到宋明清时期的太平道和北伐之术,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古代军事制度1. 分封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权采用了分封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由诸侯负责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和组织军队,以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军事制度。
2. 兵制与户口秦始皇时期开始实行的兵制以及户口制度,将士兵纳入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建立了全国一统的军事制度。
同时,还通过实行“武职分离”、“军民分离”等措施,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统一性。
3. 边防军制中国古代在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边防军制,通过将边境地区置于军政一体的边防州郡,组建边防军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和管理。
4. 八旗制度明清时期,满族建立了八旗制度,将全国人口纳入八旗的编制之中,形成了统一的兵役制度,增强了国家的军事统一性和稳定性。
5. 选举制度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采用了选拔和选拔的制度,通过举士选材用兵和选拔名将等方式,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三、古代军事科技1. 兵器和防具中国古代的军事科技在兵器和防具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如兵器的改进和使用,如戈、矛、戟、剑、弓箭、弩等,以及铠甲、盔甲等防护装备的改良和运用。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
![复旦大学军事理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一)](https://img.taocdn.com/s3/m/c11fa31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04.png)
2、家庭条件:
(1)田桓采用税赋制变井田奴 役制,“大斗借出,小斗收进,大 秤分出,小秤收入”办法,民众归 附,建立封建制。
(2)田书(齐国大夫)攻 莒有功,帝王封地赐姓(田改 孙),公元前485年,杀奴隶 主齐尚公,夺取齐国政权,建 立封建制度。
3、个人勤奋:
(陈) (齐) 内乱奔齐
孙武家谱:
(七)《李卫公问对》(唐: 李靖)
与唐太宗李世民问对论兵, 上中下三卷 。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三、杰出的大军事家——孙武 (一)历史契机,军旅世家
1、社会条件:
齐(姜尚的封地)管仲任相 多年,军事政治遗产丰富,正处 社会大变革时期,由奴隶制向封 建制过度,齐国领先。
1、关于战争性质和战争胜 负因素的理论
“义战,不义之战”;“五事七 计”
2、关于战争谋略和战法的理论 “谋攻为上”、“不战而胜”、 “出奇制胜”;“协同作 战”、“战略防御”、“重 兵戌边”
3、关于治军的理论 “严军制”、“将帅修
养”、“文治武理” 4、关于战争保障的理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因粮于敌”
基本特点: (1)军事理论研究体系化
兵书数量多、门类全,共 1815种,占中国古代兵书的70%。
(2)开办武学,设立武举, 发展军事教育。
(3)积极防御,远程奔袭, 积极进攻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发 展:
守中有攻,积极防பைடு நூலகம்思想 (岳家军大破金兵);
声东击西、长途奔袭思想 (元:成吉思汗);
收民心,广积力,积极进攻 思想(明:朱元璋、李自成)。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 能: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二 是镇压奴隶反抗;三是抵御外 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应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4e498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7.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应用中国历史上,军事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不仅涵盖了战争策略、统帅运用和部队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包括了军队精神、军人道德和军事教育等方面。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现代意义及应用为主题,分别从战争策略、统帅运用和部队组织管理、军队精神、军人道德和军事教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争策略古代中国的军事思想中,关于战争策略的理论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在古代,军事指挥官需要精通兵法、懂得占地利之具、了解威虏之形,掌握士兵的心理变化,并能够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
其中,孙子兵法是最著名的兵书之一,被广泛地运用于实战中。
孙子兵法强调了用兵的四个基本原则:全局观念、灵活反应、鼓励士气、节制胜利,对于现代战争的指导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现代战争中,战争策略的作用更加重要,既需要军队有强大的实力和技术应用,又需要在综合素质和运用智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通过研究古代战争策略,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现代战争指导提供宝贵的启示。
二、统帅运用和部队组织管理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统帅运用和部队组织管理也有着独特的理论,这对现代军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军事指挥官需要懂得如何针对敌军特点制定军事计划,在部署中考虑到各种因素,以达到最佳效果。
韩非子和孙膑等古代军事家对于高效的军事组织管理有着深刻的研究,他们认为在组织管理中应该注重员工培训、鼓励成长,以及严格执行制度等,这些理念在现代军队管理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军队精神古代中国军事思想中强调了军队精神的作用,这是现代军队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许多古代兵法家都曾遵循“民胜之气,可与同赴,则必胜。
”的思想精神。
军队精神的核心是团结和忠诚,可以使军队在困难和挫败面前坚持并取胜。
在现代战争中,军队精神同样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只有建立健康的军队精神,才能提高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战术素质。
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c072964580216fc700afde0.png)
古代军事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战争区分为“义”和“不义”,战争观念上存 在“反战”和“主战”之争;“兵者,国之大事,死 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对战争与政治、 经济、地理的关系和制胜因素的认识上,指出国家安 危“在德不在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
儒家: “非战”
道家:庄子则否定一切战争。
墨家:非攻 法家:“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兵圣孙武
617
西破强楚 北威齐晋 南服越人
常胜将军---吴起
卫国---母丧不归 鲁国---杀妻求将、小试牛刀 魏国---常胜不败、名声大噪 楚国---变法强国、英雄谢幕
北平陈蔡 南平百越 西伐秦 却三晋
一代战神--陈庆之
“射不穿孔,马非所便”, “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 甚见亲赏。”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4、战俘转化:杀俘一度成为主流。
二、战争理论
1、从最初强调天命的迷信思想发展到重视战 争规律的科学军事理论。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 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 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 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 戮于社。”
惨重。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梁书·陈庆之列传》
军 5 师 5旅 5卒 4两 5伍
12500人 2500人 500人 100人 25人
5人
2、兵役制度:强制征兵与雇佣自愿并存。
民军制
征兵制 府兵制 世兵制
募兵制
礼、刑
3、军队管理:“齐众以律” “恩威并施”
五刑
墨1000 劓1000 刖500 宫300 大辟300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1. 初战涡阳--两万人马不过在一通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击溃败逃; 2. 两年后他带领自己的部属二百,长途奔袭四十里,一夜之内击败了北魏的
先头部队,北魏的大部队全军震恐,行动迟缓,士气大跌。 3. 进军睢阳--七千对七万; 4. 守荥阳--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 5. 防守洛阳的门户北中郎城--七千人的部队把上百万的尔朱荣部队打得死伤
2、战术思想:“礼信仁义” “兵以诈立”。
兵者,诡道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3、战略思想:“攻守兼备” “以防为主”。
三、群书灿烂、群星璀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司马法》 《尉缭子》 《六韬》 《三略》 《李卫公问对》 《孙子》 《吴子》
司马穰苴 尉缭 姜尚 黄石公 佚名 孙武 吴起
主题二 军事思想
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深刻的实践性和高度的指导性
一、军事思想的概念:
强烈的时代性和鲜明的阶级性
二、军事思想的主要特征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明显的继承性和不断的创新性
形态的多样性和一般的共同性
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一、军队建设
1、编制建设:单一的人员组合 多编制的复杂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