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历史及西方军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小结:

第二章军事思想概述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高层次的系统的理性认识。它揭示战争的本质、基本规律并指导战争,阐明军队与国防建设基本理论与原则,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先进的军事思想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本章主要介绍古今中外有关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了解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军事思想的辉煌成就,初步了解西方近代和现代主要军事思想。

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述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这段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与西方古代军事思想相比,起源早,哲理性强,代表了世界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高峰。中国古代兵书是记录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尚存的古代兵书多达2300余部,18567卷。这些兵书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治军”和“用兵”的基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体。

下面分别从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学习。

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起源于夏、商、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至元代,徘徊于明、清时期。

夏、商、西周经历了奴隶社会从确立、发展、鼎盛到衰亡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国家,建立了军队,出现了真正的战争及与其相适应的军事思想。夏商之间的鸣条之战和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已经开始应用军事谋略。但此阶段的军事思想不完善,认识不深刻,军事论著很少且已失传。例如,《易经》中有反映商周之际谋略思想的内容,《尚书》、《诗经》中记载了一些军事理论片断。西周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军事文献《军志》、《军政》,这两部著作已经失传,但后世兵书中可以找到片断的引文,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是封建社会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并日趋统一的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处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频繁

的战争实践和军事学术上的百家争鸣(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出兵家182家),使得军事理论和实践得到不断发展。军队的组织制度初步完善,战略战术原理走向系统,作战兵器也不断改良,许多军事家及兵书著作不断涌现,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子及其所著的《孙子兵法》,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简介: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与孔子同代,生卒年月不详。因齐内乱投奔吴国,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晋见吴王阖闾,献兵书,被吴王阖闾委以将军,经国治军,显名诸侯,助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其军事思想集中反映在所著的《孙子兵法》13篇中。

《孙子兵法》全书13篇,约5900余字,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侧重战略问题,包括: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战术问题,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

第三部分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火攻、用间。

《孙子兵法》列《武经七书》之首,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居于鼻祖地位的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唐朝时期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古今中外众多军事家、政治家、学者推崇备至,有日、法、英、俄、德等多种外文译本,被誉为“兵经”、“世界第一兵书”,在世界军事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孙子也因此被推崇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美国国防大学等西方国家军事院校将《孙子兵法》列为战略学必修课程。可以说,《孙子兵法》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而又重大的影响,后世军事思想无处不存在孙子军事思想的烙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历经秦、汉、晋、隋、唐、宋、元等王朝的频繁更迭,但先秦军事思想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使这一阶段的中国军事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丰富。秦汉时期,统一的历史时代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战争观必然定位于大一统的思想,反映在军队建设方面强调集中统一,国防建设上强调长治久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混乱局面,使得军事思想出现了以追求实用为目的的特点,北方的统一和南北对峙是这个时期军事思想探讨的重点,代表人物曹操、诸葛亮的“弘思远益”的战略思想、两弱抗一强的三角争斗思想和南水北骑的作战思想独具特色。唐代兵书《李卫公问对》,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作战原则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太白阴经》分析了国家政治的优劣、力量的强弱以及军事谋略的应用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宋辽金元时期,南北对抗更加激烈,城寨防守和江河防御的地位日益突出。北宋初期,随着火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军事,出现了冷热兵器并存的局面,军事技术对军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宋神宗年间,又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等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经典教程。

明至前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徘徊时期。明代至清前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不仅有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同时,西方列强也开始入侵中国。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徘徊时期,明代出现了十分保守的只

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特别是到了清朝,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保守思想,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始于雍正,盛于乾隆),军事上更加保守落后,军事思想已经趋于陈旧与保守。

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这里主要介绍孙子的军事思想。孙子的军事思想产生于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他继承了前人的兵学思想,对当时的军事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石,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孙子的军事思想可以主要概括在以下六个方面:

■“安国全军”的慎战观

孙子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直观地认识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提倡“安国全军之道”,“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慎”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孙子告戒“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但“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警”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流亡伦敦时,在读到《孙子兵法·火攻篇》的名言“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时,感慨万千,长叹“如果早读《孙子兵法》20年,也不至于饱尝亡国的惨痛了”。

■因形任势的制胜论

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子正确地阐述了战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辨证关系。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五事”(道、天、地、将、法),也包括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上下同欲、并气积力)。孙子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