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发展史 杜志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军事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中国的第一辆国产坦克是于1959年装备部队的59式坦克。59式坦克仿自苏联的T-54A型坦克,而T-54A型坦克是著名的T-34A的发展。在50-60年代,59式坦克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坦克,在中国的产量巨大,生产了近万辆,成为中国军队的主战坦克。时至今日,59式仍然是中国军队装备量最大的坦克。60-70年代初,苏联和西方国家都装备了战后二代坦克,苏联是T-62型,西方是M60、豹1和奇夫坦等,这些坦克广泛地应用了双向稳定的115毫米滑膛炮或105毫米线膛炮(奇夫坦甚至是120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系统、第一代微光夜视或主动红外夜视和间隙装甲等技术。但中国由于技术的落后和储备不足,只是利用59式的技术生产了适合于水网稻田地带作战的62式轻型坦克,并参考苏联PT-76的技术生产了63式水陆坦克。真正促进中国坦克发展的是1969年的珍宝岛之战。珍宝岛之战证明,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85毫米加农炮和56式火箭筒都无法有效地击穿T-62的正面装甲,这促进了中国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的大发展。国家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坦克武器会战,这次会战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主要的研制成果是69式坦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红箭73式反坦克导弹等。

69式坦克是1969年开始研制,1974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的。严格地说,69式是59式的一种改进型坦克,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了100毫米滑膛炮、功率从520提高到580马力的强化发动机、主动红外夜视、双向稳定器和自动装表式火控系统,而总体结构没有变化。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穿甲的最有发展前途的武器,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滑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赋予了炮弹太大的旋转速度而大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装备了大约1000辆,被称为“一代坦克”。69式的研制提高了中国的坦克研制水平,培养了一批坦克研制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进一步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但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所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的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部队不欢迎。到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线膛炮,并且改进了火控系统,称为69II式。采用英国式的105毫米线膛炮并使用引进英国马可尼公司火控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型被称作69III式或79式,参加了84年的天安门阅兵。69式还有一种竞争世界坦克改装市场装有稳像式火控系统的改型。顺便提一下,105毫米线膛炮是引进的奥地利技术,而不是传说中的以色列技术。同时引进的还有155毫米加榴炮。105毫米线膛炮的穿甲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国内的试验表明,它可以贯穿两辆并排摆放的59式坦克。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利用中国和西方建立的良好关系而可以引进技术和改革开放的时机,中国开始了“二代坦克”的研制,这就是广为人知的80系列坦克。80式坦克使用了6对小直径负重轮和改进的扭杆悬挂、105毫米线膛炮、光点投射式火控、在12150L柴油机基础上使用涡轮增压技术的730马力柴油机,使火力和机动性都有较大提高。80式有80I和80II两种型别,差异是80II使用了瞄准和激光测距合一的炮长瞄准镜并加装了炮塔围栏。80式于88年正式定型装备部队,部队称88式,装备部队的88式可在车体前部披挂复合装甲。80式研制的意义在于使中国第一次全面地研制一种新型坦克,它使中国获得了研制坦克宝贵的系统综合技术,因为一种坦克的研制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各种矛盾要求的折中,如何合理地选用各种新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所有的新技术堆砌在一起并不能造出一辆性能良好的坦克,事实上这是很多坦克新研制国的技术瓶颈,这一点看看印度研制阿琼坦克的历程便知。但无论如何,80式坦克的研制年代使它刚研制成功便成了落后的产品。这时西方和苏联已广泛装备使用了120-125毫米滑膛炮、复合装甲、大马力柴油机或燃气轮机、稳像式火控系统的豹2、M1、T-64、T-72和T-80等坦克,它们使坦克的火力、机动

和防护有了空前的提高,因而研制新一代坦克与其抗衡便成了中国坦克界的重要任务和迫切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所谓的“三代坦克”的研制。然而,此时在中国坦克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一方面,由于多年的改革开放,许多中国的科技人员接触和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坦克技术,且在当时大的背景下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潮流,希望走西方的发展路线(其实,中国已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相当的步伐,如引进105毫米线膛炮和155毫米榴弹炮,研制120毫米滑膛坦克炮,装备在向西方标准靠拢);另外一方面,当时也有一部分科技人员认为,苏式坦克在较落后的部件条件下,在火力和防护方面并不比西方坦克差(当时海湾战争还没有爆发,因而对苏式坦克的防护力评价较高),苏式坦克的体积小、重量轻,因而认为苏式坦克总体设计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希望走苏式路线(此时中国已通过某些途径搞到了T-72坦克的样车,有一种观点认为可直接仿制)。下面来分析一下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相比较的优劣,这样会对中国坦克技术路线的抉择加深理解。这种比较可以按传统的坦克三大性能进行,即火力、机动和防护。[首先比较苏式坦克和西方坦克的火力。我们知道,坦克火力可以包含主要两点,威力和精度。衡量坦克炮威力的最好指标是炮口动能(而不是很多刊物上经常比较的火炮初速),而衡量炮弹终点弹道威力的指标是能量密度,即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在同样的膛压下,火炮口径的增大和炮管长度的增长都可以提高火炮的威力,但考虑到携弹量等问题,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对现实威胁和预计威胁保持足够的威力即可。尤其是炮管长度如果过长,将使运动和射击时炮口章动过大,严重影响射击精度,因此应综合考虑内外弹道,总体优化。苏式125毫米坦克炮由于膛压较低,炮口动能只有接近8MJ,而德国120毫米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约10MJ,苏式坦克炮较高的初速是由于弹丸重量较低而致,由于弹丸重量较低,加之弹丸的长径比较小(分装式弹药和冶金技术的限制),空气阻力大,使苏式火炮的千米速度降较大,单位弹芯截面积上的动能低,因而威力小于德国120毫米坦克炮。而较长的炮管导致炮口章动较大,影响精度。可以说德国120毫米滑膛炮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登峰造极之作,以美国和日本技术之先进,工业之发达,尚需引进其技术。至于精度,受火控影响。坦克火控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观瞄部分和炮控部分,由于苏式坦克的瞄准精度差,炮控速度慢(炮塔旋转速度低。我们知道,炮塔的旋转速度和控制精度是一对矛盾,旋转速度快,则精度控制难。火力反应速度快要求炮塔和火炮高低机的快速动作,而想做到又快又准那就要看水平了。我们说苏式坦克部件落后,此为一例)和精度低,加上前述的炮管较长,导致火炮的射击精度差(另外火力反应速度也较慢)。可以说苏式坦克的火力和西方坦克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再来比较机动能力。由于西方坦克的平均马力高(与T-72相比),所用的液力传动效率高,使西方坦克的战场机动能力高于苏式坦克。而苏式坦克由于重量较轻,战略机动能力高于西方坦克(较易运输,道路和桥梁通过能力好)。最后比较防护。在海湾战争之前,很多人认为苏式坦克的装甲防护与西方坦克是不相上下的,由于苏式坦克的正面投影面积小,中弹概率地,因而苏式坦克的总体防护水平高于西方坦克。但海湾战争改变了上述看法,海湾战争证明,由于现代火控系统的发展,正面投影面积小所减少的中弹概率是很少的(这是简单的统计学常识,例如精度是2米,那么50%的射弹会落在2米圆以外;但如果精度是1米,那么落在2米圆外的射弹不到10%),而苏式坦克的装甲已被证明抵挡不了西方120毫米火炮的射击(实际上1982年贝卡谷地的叙以战争已表明,装在梅卡瓦I型坦克上的105毫米线膛炮也能击穿T-72的正面装甲,但由于战争规模较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海湾战争更证明了苏式坦克的总体设计使其抗打击能力较低,弹药易循爆的弱点,当然这是后话了。实际上,当时中国的坦克设计人员对苏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差、战场机动能力差已有所认识,但对其总体设计持肯定态度,当然也有考虑到中国的工业水平、交通状况的原因,“三代坦克”的技术路线已经被确定,这就是参考T-72的总体布局,改装先进的火控系统(潜猎式稳像火控)和大马力柴油机(1200马力,似乎是德国民用WD396的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