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ec63fab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1c.png)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建立了辉煌的封建帝国,其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建立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是与明朝残余势力的斗争。
为了统一全国,朝廷采取了强硬的手段,派遣大军进攻明朝残余势力的据点。
这种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清朝得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但同时,清朝也意识到,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无法真正稳定国家疆土,于是开始思考更长远的军事思想。
清朝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之一是康熙帝在位时的“合纵连横”策略。
康熙帝意识到,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势力对抗十分复杂,单凭一支强大的军队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他提出了“合纵连横”,即利用各地的势力来共同对抗外来入侵者。
这种策略通过与小国家进行联盟,有效地抵御了外部势力的侵略,保证了帝国的稳定。
此外,清朝还借鉴了西方的军事思想,提出了自己的“火枪阵”战术。
火枪阵战术强调火力密集和协同作战,通过密集的火力压制敌人,以无人区域创造机会发动攻击。
这种战术在清朝的战争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
清朝的军事思想还注重对敌人战略意图和行动的研究。
在战争中,清军通过收集情报、侦查敌军,并利用地理环境优势,预判敌人的行动,并进行针对性的应对。
这种军事思想使清军得以在战争中占据主动权,战胜了许多强敌。
除了对外战争,清朝还注重对内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抗争的镇压。
清军认为,对待农民起义和民族抗争,既要采取严厉的军事手段,又要注重灵活多变,灭敌不灭众,做好宣传和经济发展的工作,以期平息内乱。
在清朝的统治下,农民起义和民族抗争虽时有发生,但一般都能迅速平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综上所述,清代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清朝通过吸取历史经验、借鉴西方军事思想、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一时期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朝的军事战例与战争史
![清朝的军事战例与战争史](https://img.taocdn.com/s3/m/d3071e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2.png)
清朝的军事战例与战争史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的战争史与军事战例充满了许多有趣和重要的事件,这些战例和战争史对于研究清朝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以及政治和外交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以清朝的军事战例和战争史为主线,探讨清朝军事的演变和变革。
一、抵抗外敌入侵清朝建立之初,面临了许多外敌的入侵和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抗明末李自成和张献忠等起义军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后金领袖努尔哈赤经过多次的征战,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他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蒙古部落统治者,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才能在明朝混乱的局势中立足。
努尔哈赤在统一胡尔哈齐后,开始了一系列对明朝的进攻,其中最有名的战役是攻占沈阳。
努尔哈赤采用了包围和攻城的战术,最终成功突破了明朝军队的防线。
这场战役标志着后金军队成为中国东北的霸主,也奠定了后来清朝的基础。
随后,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接替他的位置,继续了父亲的征战之路。
皇太极在位期间,将后金改称为大清,加强了军事力量的建设。
他开创了“三藩之乱”,并成功击败了明朝的残余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改革军事制度清朝建立后,面临着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重任。
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提高了清朝军队的整体素质。
康熙帝注重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实行兵籍制度,将军队分为八旗,以鼓励兵勇向上的精神风貌。
康熙帝还重视军事教育,设立武备学堂和水师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
同时,他推行了军功爵制,提倡军人军功的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应对内战和外患清朝晚期,面临了多次的内战和外患。
其中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和英法联军入侵。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对清朝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在这场战争中,清朝采取了包围、分割、歼灭的战略,最终成功平定了该起义。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https://img.taocdn.com/s3/m/cb7ac2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4e.png)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其间历经了多次军事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军队组织、改革军事制度、引进西方科技以及推进军事工业的发展。
这一系列改革为清朝军事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影响。
一、强化军队组织为了有效管理和调度军队,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军队组织上的改革。
首先,清朝加强了对地方军队的控制,将各地的藩镇军队统一编制为正规军队。
其次,清朝建立了明确的军队层级体系,规定了将领和士兵的职权和责任,加强了纪律约束。
清朝还采取了征兵制度改革,建立了兵役注册制度,确保兵员的合理调配和军队的持续壮大。
同时,为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清朝加强了对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兴办了军事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军事人才。
二、改革军事制度清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制度的改革,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清朝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理念,将传统的八旗制度转变为正规军队制度,实行军事职业化。
同时,清朝还对制度进行了简化和标准化的改革,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更加高效。
改革军事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实行军队等级制度,建立了将领军职衔制度,并制定了显赫的官阶制度,提高了将领的地位和威信。
这一改革措施为军人的晋升和军队的管理提供了规范和便利。
三、引进西方科技为了提升军事实力,清朝积极引进西方科技。
乾隆年间,清朝开始引进西方兵器和军事技术,如火炮、枪械等,并派遣留学生赴欧洲学习科学和军事知识。
这些引进帮助清朝加强了火器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清朝在短时间内引进了大量西方军事科技,如船舶建造、火药制造、兵器铸造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为清朝的军事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促进了军事现代化的进程。
四、推进军事工业发展清朝积极推进军事工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军队提供了充足的军事装备。
清朝建立了军械局以及军火工厂,推动了兵器和火药的生产,为军队提供了可靠的装备保障。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https://img.taocdn.com/s3/m/2028c47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6.png)
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军事思想的演进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演进。
在此,本文将从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两个方面来探究这个时期的变化和演进。
一、明清时期的军事制度演进1.明代的军事制度明朝初期,由于战争的频繁,士兵的选拔开始引起重视。
明成祖时期,颁布了《皇明选举法》,规定了士兵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从此开始了明代的选兵制度。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将门诸侯”制度,用以监督地方的武装力量。
明朝还颁布了《兵制》,规定了各级军官的职责、军队编制、军粮供应等军事制度。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边防都指挥使”制度,用以统领边防军队。
总的来说,明朝的军事制度相对完备,以选兵制度、官制和边防制度为主要特征。
2.清代的军事制度相对于明朝,清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更大的变化和演进。
清朝初期,由于对南明政权的征服,清朝开始了军队的重组。
清朝开始将汉军和女真军队混编,设立了“镇守使”、“都统”等军队指挥官。
康熙年间,清朝开始推行蒙古四旗制度,将蒙古地区的军队划分为四大旗,每个旗下面有若干分旗,统率蒙古地方的军队。
乾隆时期,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设立了各级将军衙门和军机处等机构。
总的来说,清朝的军事制度主要体现为“镇守使”、“都统”、“四旗”和将军衙门等机构。
二、明清时期的军事思想演进1.明代的军事思想明代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军事书籍之中。
明朝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专家,如吕震、戚继光等。
他们在军事书籍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和战术。
明代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以逸待劳”、“神勇兼备”等思想。
其中,“以逸待劳”认为在战争中,应该充分利用地利和时间差异,以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而“神勇兼备”则是主张军队的快速机动和实战能力。
2.清代的军事思想随着清朝政权的建立,清代的军事思想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清朝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兵要快、胜负在一朝”等思想上。
清代的军事思想与国防政策
![清代的军事思想与国防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f1c0142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0.png)
清代的军事思想与国防政策在清代,军事思想与国防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清朝建立到嘉庆年间,其军事思想主要是以马背骑兵为主,战争形式以刁钻奇诡的游击战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兵器的更新换代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朝的军事思想逐渐转变,国防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代初期的军事思想主要是以马兵为主,这种骑兵战术具备机动性强、进退自如、作战灵活等特点。
由于当时中国的国力较弱,无法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清朝主要采用的是强调疾行奇袭、游击打击、消耗对方战斗力的战术。
在清代初的军事思想中,还主张对敌方实行防御过渡到进攻,所谓"守中有攻"的战术。
这种战术在当时适应了防守形势的需要,但也同时表现出了清朝军事思想的狭隘性和不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枪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清朝开始强调器械重兵,打破了对马兵的过分依赖,也为清朝军事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在康熙年间,有朝廷大臣高士奇提出:“器械重兵,上之平戎,下之治民”,意思是兵器的装备程度越高,战争的胜利就越容易、也就越能够保障国家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宁。
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兵器技术发展的高峰之一,也被认为是清朝军事思想从马兵向器械重军的转变的标志。
康熙朝时,清朝的国防政策基本上是“外守内治”,以抵御外敌的入侵为主,内部的治理和建设为辅。
这时期的军队更倾向于使用火器,如火炮、火枪、手炮等。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武器,如地雷、火箭等。
这些武器的出现,一方面为清朝军队提供了更强大的火力支援,另一方面也使得军队的防御面更大了一些,有助于应对敌人的进攻。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清朝在战争中的不断败北,军事思想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成立了兴办船政并责令江南制造厂仿制洋式火药武器。
洋式火药武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国武器技术的一个新阶段,是清朝军事思想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乾隆朝的国防政策也随之调整,将内外并重推向高峰,对外乘势发展军事应对,同时加强内部治理,进一步稳固国家的根基。
清朝的军队改革维持边疆稳定的努力
![清朝的军队改革维持边疆稳定的努力](https://img.taocdn.com/s3/m/6a6c56a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7f.png)
清朝的军队改革维持边疆稳定的努力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军队改革在维持边疆稳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清朝的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清朝的军队不断发展壮大,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和边疆稳定。
本文将从清朝军队的组织调整、武器装备的更新以及军事思想的改变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朝军队改革的努力。
一、军队组织调整清朝初期,满洲八旗成为清朝的核心军事力量,八旗分为正白、正黄、正红、正蓝、镶白、镶黄、镶红、镶蓝八个旗,分布在东北、山东等地。
在八旗体制下,军队组织严密,并且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然而,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军事技术的日益发展,清朝军队逐渐落后,无法满足对边疆稳定的需求。
为了弥补军队的短板,清朝开始进行军队组织的调整和改革。
首先,他们加强了对八旗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
其次,清朝还设置了许多驻防边疆的军事机构,如边防军、边防营等,以强化边境地区的防御能力。
这些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清朝边疆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武器装备更新清朝军队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武器装备的更新。
在清朝初期,军队主要使用弓箭、刀剑等传统武器,对现代化武器的需求不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形势的演变,清朝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对现代武器的匮乏成为其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清朝开始引进和制造现代化武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他们学习了西方列强的武器制造技术,并建立了军事工厂来生产先进的火器和军事装备。
同时,清朝还聘请了一些外国军事专家,提供军事训练和技术指导。
通过这些努力,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其在边疆维护和战争中取得了更多的胜利。
三、军事思想的改变清朝军队改革的成功还得益于军事思想的改变。
清朝初期,军事思想相对保守,重视传统的战术和战争技巧,忽视了现代化战争的特点。
这种思想束缚了军队的发展,并使之难以适应战争的变革和敌人的威胁。
清代中国军事思想与战争演变
![清代中国军事思想与战争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e467a95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4.png)
清代中国军事思想与战争演变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
它的建立完全是一个由外族所建立的朝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
清代,军事在国家发展和变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清朝历史上,军事愈发体现出了其独特性。
本文将从清代中国军事思想和战争演变两个角度去探讨清代的军事,试图对清代军事现象进行一些解读。
一、清代中国军事思想1、征服思想在清代初期,由于建立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国内的不稳定情况,清朝对外采取了扩张政策和征服思想。
第一次清朝皇帝顺治,就大规模对明朝进行战争。
这场战争征服了明朝一部分国土,标志了清朝的建立。
后来,在顺治的儿子康熙时期,清朝进行了数次对西藏的战争,最终使得西藏成为了清朝的一个自治区。
不难看出,征服思想在清朝初期是主导军事思想的,也是清朝建立的根本。
2、抵御思想在清代中期,清军遭遇了一系列的骚乱和内忧外患。
当地的各方势力都反对清朝的存在。
这时候,清朝开始主张抵御思想。
雍正时期,他开始改革军队组织,整顿战争思想,主张通过军事机构的改革和加强军队的编制能力来防御国家的安全。
同时也加大了警察的执法力度来维护社会稳定。
3、保守思想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了保守思想。
这一时期,清朝的军队已经成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实力派。
因此,保守思想便应运而生。
清朝自此开始强化城墙、加大堡垒守卫,进一步加强边境的防御能力。
不过这种保守思想也导致了军事技术发展的停滞和落后。
二、清代的战争演变清朝从建立到灭亡发生了很多战争,这些战争的性质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呈现出了以下的特点。
1、侵略战争清朝在建立和巩固国家地位时,采用过侵略战争。
明朝灭亡时,清军直接征服了中国的东北。
随后,清朝进行过多次对外征战。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清朝进行了对海神岛的战争,开始参与国际事务。
清朝对外侵略的这一段历史,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扩张政策和征服思想。
2、边疆战争清朝时期,边疆问题一直很严重。
边境上的军队和当地的民众常常发生冲突。
清朝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清时期军事思想与军事改革
![明清时期军事思想与军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dd0eb63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8.png)
明清时期军事思想与军事改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思想和军事改革迅猛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开始从封建时代的直观经验和战争技艺积累,逐渐转向以经验为基础的理性思考,军事改革也逐步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一、军事思想的演变明代以前,中国的军事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战争被看作是维护天命和国家利益的手段,尽管战争背后有着血腥和残酷,但儒家思想主张的中庸之道仍然将战争视为克制自然和人性的工具。
封建王朝更加注重的是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对于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军事思想的创新相对较少。
然而,在明代后期,由于外患和军事压力的增加,中国的军事思想开始面临挑战。
这一时期,明朝国内外腐败严重,军事力量薄弱,民族压力不断加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传统的军事思想,并将目光转向西方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
二、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中期,一些中国官员开始翻译和研究各种西方军事著作,将其中的战术和战略思想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他们主张战争应该依靠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传统的兵法和幸运。
随着西方军事理论的引入,明清时期中国的军事思想开始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方法。
例如,明代官员吴三桂在翻译西方军事著作时,提出了“实务”和“辩证”的思想,主张拿起实物并实地训练,同时注重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辩证思考。
这些观点为军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逐渐影响了后来的改革者。
三、军事改革的推进与成就明清时期的军事改革是推动中国军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明代末年,中国开始面临着明军和外敌的冲击,军事改革的呼声愈发迫切。
明朝末年的杨将军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军事改革的人之一,他主张以战争为出发点,改革军队组织、装备和战术,以提高战斗力和防御能力。
清朝建立后,康熙帝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使得中国的军队逐渐增强了对外的战斗力。
康熙帝注重士兵的补给和后勤,加强军备建设,同时改革并扩大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建立了以旗人为主体的八旗军制。
清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形态
![清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53ca4d0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6.png)
清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形态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整个统治期间内,军事制度和战争形态也经历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从清朝军事制度变革与战争形态转变这两大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清朝的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有着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八旗制度的建立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军事制度,是清朝军队的基础。
根据这一制度,清军分为三大纲部,即镶黄旗、镶白旗和镶红旗,共计满洲、蒙古、汉三大民族。
每个纲部下设大小旗,形成了八个旗。
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为清朝初建的政府提供了基本保障,而且还通过八旗军队和民间民团的发展,奠定了清朝早期的长久稳定。
此外,八旗制度还规定,每个旗下都有自己的兵器库,可以囤积足够自卫所需的军火,这样就使得想要反叛的人员难以获得充足的武器。
2. 考试选拔制度清朝通过设立隆武、乾隆等进士考试,来选拔创新型干部执掌大纲部,这一制度给了少数民族一个晋升的机会,使青年人们对于勤学苦练更有动力。
3. 加强武器制造技术清朝末年,随着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武器制造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开始借鉴西方的科技技术,吸收了西方的文化,使得武器制造技术得以更加发达,也提高了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清朝的战争形态清朝的战争形态经历了从马战、步兵战到火炮战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1. 马战清朝早期,军队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主要是以骑兵为主。
清军骑兵精良,加上轻便攻击和易于机动等特点,常常用于游击战和速击战。
在赤坂之战、乾隆三十年何和局部防御战等战斗中,清军士兵以骑兵为主,通过出其不意、快速机动、多方向攻击等方式取得了胜利。
2. 步兵战清朝晚期,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步兵逐渐成为战场主力。
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抗美援朝等战争中,清军步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步兵需长时间行军,因此在夏季行动时,军方为了减轻部队负担,会采用水路运兵,如在辛亥革命前夕,军方在上海设立了一支水师,封锁了海上交通,使得革命的兴起遭受了一定的阻力。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尝试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尝试](https://img.taocdn.com/s3/m/08f2af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e.png)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尝试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相对于其他历史时期而言,清朝面临的现代化挑战更加紧迫。
为了应对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力图实现现代化尝试。
本文将从军事改革的背景、军事制度改革、军事技术引进和思想观念变革等方面,对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尝试进行探讨。
一、军事改革的背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内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外部方面,列强的侵略逐渐威胁到中国的疆土安全,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内部方面,由于封建统治体制的腐败和压迫,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积聚,并逐渐形成了对清朝统治的反抗。
二、军事制度改革清朝进行的军事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制度上。
传统的“八旗”制度是清朝统治者控制军队的重要手段,但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这一制度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衰落。
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清朝开始实行新式军队编制,引进西方军事制度。
1862年,清朝开始组建“淮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照现代军事制度组建的正规军队。
此外,清朝还成立了陆军、海军等现代化兵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兵买马、军队编制和军队管理等方面的改革。
三、军事技术引进除了改革军事制度,清朝还引进了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
19世纪中叶以后,列强的武器技术逐渐超过了中国,清朝迫切需要引进现代武器来提升自身的战斗力。
例如,清朝从欧洲购进了大量的火炮、步枪和战舰等,同时还派遣大批官员和军事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
四、思想观念变革除了军事实力的改革,清朝还进行了思想观念的变革,试图在精神层面上推动现代化进程。
19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在这一运动的推动下,清朝开始推崇“实业兴邦”的思想,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
同时,在军事领域,清朝也开始兴办军事学堂和炮兵学校等机构,培养军事人才,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
然而,尽管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尝试,但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军事变革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军事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c5f3c9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3c.png)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与军事变革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和军事变革,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兵器的进步和战争的频繁发生促使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军事战略和战术。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传世最早的著名兵书,它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兵法和军事思想,被誉为中国军事文化的精华之作。
《孙子兵法》强调了军事指挥的重要性,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战争的技巧和策略。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迈向成熟的时期。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创立了“道器兼备、用武不税”的军事制度,开创了远征战争的先河。
汉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注重组织和培训,将兵员组织成“千人成队、百人称马、十人称伍”的编制,注重军事纪律和作战技巧的训练,并加强军队与民众的联系。
汉代的军事思想为后来的军事制度和战略指导提供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改革军制和军事组织,建立了成熟的“三军六师”编制制度。
同时,唐代还借鉴了西方的骑兵战术,大力发展骑兵精锐,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唐代的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中世纪军事思想和战争方式的基础。
明清时期是中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的巅峰时期。
明代军事思想的代表作品是《武备志》,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明代军备和军事制度,强调了军事组织和训练的重要性。
而清代,尤其是康乾盛世,军事思想和军事变革达到了一个高峰。
乾隆皇帝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优化了军事组织和编制,提高了军队的科技装备和作战能力。
在西方的影响下,清朝还加强了海军的发展,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力量,使中国成为东亚海上霸主。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演进和军事变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5bdb11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5.png)
清朝的军事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经历了漫长的300多年统治时期。
这个时期,清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和改革。
其中,军事改革是清朝实现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清朝的军事改革开始,探讨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一、清朝的军事改革历程清朝在统一中国后,一直采用了以满洲八旗为主体的军事组织体制。
然而,满洲八旗的组织形式和战斗方式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外敌的挑战,清朝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
首先,清朝大力推崇尚武的思想,加强了对军队的重视。
康熙帝时期,清朝实行“将备兼论”制度,增设了许多将领和军备,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
乾隆帝时期,清朝又进一步强化了军队的管理和指挥体系,设立了将军、副将军、佥都统、参将等军事职位,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军衔晋升制度。
其次,清朝开始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和战术。
乾隆帝时期,英国传教士雅各布·欧文在中国开办了航海学堂,并通过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国学生,其中不乏军事方面的人才。
这些人才为清朝军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帮助,推动了清朝军事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清朝还进行了军事组织的改革。
乾隆帝时期,清朝废除了兵农合一制度,将军队中的兵员和农民分开管理,以提高军队的专业化程度。
此外,清朝还创立了禁卫军、绿营军等新的军事组织,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军事防御。
二、军事改革对清朝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清朝的军事改革对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军事改革提升了清朝的国防能力。
清朝通过军事改革,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管理,引进了西方的军事科技和战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使清朝在面对外敌的侵略时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击。
其次,军事改革推动了清朝的现代化进程。
军事改革使清朝逐渐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为清朝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军事改革中培养的军事人才也为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最后,军事改革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baf13d531a37f111f0855b82.png)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转变历程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牵引着前进的。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在孙中山决心以武装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后,他的军事思想在不断失败和艰辛的探索中,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逐步走向成熟。
一、1894年-1908年,联络会党阶段孙中山眼见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激发了图强御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因为曾在檀香山和香港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孙中山主张效法西方、改造中国,于是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实施改革。
然而上书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
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踏上了武装革命的征途。
孙中山的暴力革命思想具体来说就是用暴力手段反对满族贵族压迫,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因为这种暴力革命思想带有强烈的反满民族意识,所以面对强大敌人深感势单力薄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实践中自然要依靠具有反清传统的会党。
孙中山在武装革命初期主要依靠会党还有两个原因。
一是在长期的反清斗争中,南方会党已经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孙中山可以依靠的现成的武装力量只有会党。
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所发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会党始终是一支重要力量。
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就是由天地会领导的。
孙中山力图借助这支具有反清传统,现成的武装力量开展斗争,并通过他们同“下层社会”建立联系,发展革命势力,是很现实的。
二是孙中山早期结识的同学和同志有很多都是会党中人。
1886年,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求学时结识了郑士良,引为知己。
郑士良是三合会成员且“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接纳多江湖之士,同学中无有类之者”,孙中山之后联络会党起事,得到郑士良很多帮助。
清朝的军事改革
![清朝的军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32a5768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a.png)
清朝的军事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跨越了近300年。
在其统治期间,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特别是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其军事力量逐渐显现出弱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清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以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维护国家的安全。
一、改革背景与动因清朝军队在其初期还能够凭借蒙古骑兵的威力,与西方列强抗衡。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清朝的军事力量逐渐落后,并在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中遭受重大挫折。
这促使清朝开始意识到必须进行军事改革,以应对不断增强的外部压力。
二、军队组织结构的改革清朝军事改革的第一步是对军队组织结构的改革。
早期的清朝军队主要由满洲八旗组成,八旗之间并不协调,无法有机配合。
为了提升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清朝开始通过设立正军、厢军等新军种来改革组织结构。
此举有利于整合各军种的力量,并提高指挥和控制效率。
同时,清朝还开始注重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通过改革兵营制度,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清朝还借鉴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教育模式,建立了军事学院,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的军事将领和军官。
三、武器装备的改革为了与西方列强的先进武器相抗衡,清朝开始进行武器装备的改革。
在军事改革的过程中,清朝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火器技术,并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火器制造工厂。
这使得清朝军队不再依赖弓箭和刀剑等传统武器,而可以使用更为先进的火器。
此外,清朝还注重改善军队的防护装备,尤其是强化兵员的盔甲。
引进了西方的防护装备技术,并在军队中逐渐普及使用。
这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增强了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战斗力。
四、军事思想的改革军事改革不仅仅是装备和组织上的变革,还涉及到军事思想的改革。
清朝积极吸收西方列强的军事思想,并加以研究和运用。
清朝军队注重培养将兵的战术意识和战斗能力,通过对外籍军事顾问的聘请和军事演习的开展,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此外,清朝还加强了对地方武装的控制,以确保军队的统一性和纪律性。
同时,清朝还通过改革兵役制度,增加了士兵的数量,扩大了军队的规模。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2ef0e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8.png)
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对于该时期的军事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清朝的军事制度建立在满洲贵族的统治基础之上,具有一定的特色。
同时,清朝采用了一系列的战争策略来应对内外的挑战。
本文将为您介绍清朝的军事制度与战争策略,以及它们对当时局势的影响。
一、军事制度清朝的军事制度主要由满洲护国军、绿营和蒙古八旗组成。
满洲护国军是清朝统治国家的核心力量,由满洲贵族组成,具有相对高的地位。
绿营则是由汉族组成的军队,主要负责保卫边疆和维护社会稳定。
蒙古八旗则是清朝的主要骑兵力量,以骑射为主要作战方式。
在军事组织上,满洲护国军按照旗制分为八旗,每旗下设有千户和百户。
千户统领百户,百户下属士兵。
这种组织形式既体现了清朝封建等级制度,也方便了军队的统一指挥。
绿营则分为正规军和镇边军两大类。
正规军主要承担正面战争任务,镇边军则负责守卫边疆。
蒙古八旗则分为左、右、前、后、中、辅和册、镇八个旗,每旗以一个王公作为统领。
除了这些军队,清朝还设有武备学院和武库。
武备学院是培训官兵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一批批的军事指挥人才。
武库则负责武器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军队装备的充足。
二、战争策略清朝在面对内外威胁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战争策略。
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利用外族士兵参与战争。
清朝对外族士兵实行特殊的待遇和选拔制度,使得外族士兵忠诚度较高。
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并为其扩展疆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避实就虚”和“游击战争”等战略。
在面对实力强大的敌人时,清朝会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通过巧妙的转移和包围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而在更加困难的情况下,清朝则采取游击战争的方式,利用地理环境和掩护来对抗敌人,以专业的骑射技巧和战术灵活性在战场上击败对手。
此外,清朝还注重外交手段来解决战争问题,借助外族势力来对抗强敌。
通过巧妙的外交策略,清朝成功地形成外交同盟,使得实力强大的敌人不敢轻易进攻。
清朝的军事制度从绿营到现代军队
![清朝的军事制度从绿营到现代军队](https://img.taocdn.com/s3/m/a26973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7.png)
清朝的军事制度从绿营到现代军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军事制度经历了从绿营到现代军队的转变。
这一演变是清朝面对外族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从清朝军事制度的起源、绿营的组织与功能、联兵制度的推行以及现代军队的创建等方面进行论述。
清朝的军事制度起源于满洲部队。
满洲早期是一支游牧部族,以狩猎和战争为生。
如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满洲人出现了兵员和军事组织的问题。
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通过整合各个部落,建立了起初的军事制度。
这个制度主要是以骑兵为主体,分为禁军和正旗。
禁军由精锐勇士组成,负责护卫努尔哈赤。
而正旗则是满洲各部的主力部队,由各部族长担任统领。
随着努尔哈赫的儿子皇太极的统治,满洲军事制度逐渐演化为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的核心是绿营。
绿营是一种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的民兵部队,是清朝维护国家稳定的主要力量。
绿营按照地区划分,分为镇守、护理、步兵绿营等。
其中镇守绿营是保卫边境的重要力量,护理绿营则负责维持治安。
绿营兵员的选拔主要依靠孝顺和忠诚这两个标准,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士兵们对清朝统治的忠诚度。
绿营的组织结构严密,行动纪律严格,在清朝统治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营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军队的招募主要依靠财政,导致绿营在装备和训练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其次,地方割据势力在一些绿营中滋生,导致了士兵们对清朝的效忠度下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清朝开始推行联兵制度。
联兵制度是指清朝开始招募汉军,并和绿营进行编制和训练的一种制度。
通过与绿营的混编,汉军逐渐在清朝军队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举措一方面解决了装备和训练问题,另一方面增强了士兵们对清朝的忠诚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清朝在军事制度上也随之改革。
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清朝开始意识到绿营制度的局限性,于是推行新式军队的创建。
新式军队主要以北洋军为代表,以步兵和炮兵为主力,同时加强了海军的发展。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1175eb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4.png)
清代的战争策略与军事思想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清朝建立后,中国各民族逐渐统一,但在清朝统治下,也多次面临战争威胁。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创新。
清代的战争策略主要体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清朝面临了多个民族的统治问题,因此,清朝采取了一系列灵活的、包容的政策来巩固国内统治。
它以汉文化为主导,并采取汉族与蒙古、西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互通有无的政策,以实现统一和稳定。
同时,清朝也对内地进行了文化统一,将汉族的文化和传统向各地区推广。
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将各个民族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从而确保国家的边境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对外方面,清代的战争策略更加多元化。
在与外敌的战争中,清朝主要采取了防御和反击的策略。
明朝灭亡后,清朝在国境线上修筑了高大坚固的长城,以阻止入侵;其次,清朝采取了以堡垒为主的防御体系,修筑了一系列具有高度防守性的城堡和防线。
这些措施大大增强了清朝的国防能力,有效地抵御住了多次外敌的入侵。
此外,清代军事思想的创新也给中国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清朝的军事思想相对于以往的朝代有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注重技术的创新,还注重方针的改进和战略的灵活性。
清代的军事思想不单纯是一种传统模式的延续,而是基于对敌人的认知和研究之上的创新思维。
其中,乾隆时期是清代军事思想迅速发展的时期。
乾隆皇帝不仅深入了解国家的军事情况,还积极参与军事活动。
乾隆皇帝在历次战争中赢得了胜利,这一方面要归功于他的英明军事决策,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清代军事思想的创新。
乾隆时期的军事思想重视综合作战能力的培养,注重军队整体实力的提高,充分发挥各个兵种的特长,实现军事力量的充分合理利用。
除了在战争策略上的创新,清代的军事思想还涉及到军事组织和军事文化的发展。
清朝设立了精细的军事机构,使得军队具备了高效率和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清朝还注重军事学习和军事训练的发展,提倡军事教育,并建立了许多军事学院和学术机构,为士兵和将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
清朝战斗体系的演变趋势
![清朝战斗体系的演变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e6ecc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6d.png)
清朝战斗体系的演变趋势
清朝战斗体系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期阶段(1644-1683年):清朝建立初期,以满洲八旗为主力军,在与明朝和南明的战斗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作战方式。
满洲八旗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军事和行政单位,它们以骑兵为主,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突击为特点,凭借其优越的战斗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2. 中期阶段(1683-1783年):随着清朝不断扩张和稳定统治地位,军队组织逐渐规范化。
满洲八旗逐渐被分为正白旗、镶黄旗、镶蓝旗等不同等级的旗,而且开始组建汉军绿营,形成了满汉融合的战斗体系。
清朝的军事制度逐渐完善,建立起了固定编制的军队,形成了以旗民为基础的边防体系。
军队分为正规军和地方军两个层次,而且开始有了明确的军事职官制度。
3. 后期阶段(1783-1911年):清朝后期,由于内外压力的增加,战斗体系出现了一定的滞后。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动荡,使清朝军队的组织和装备水平逐渐落后于时代。
清朝尝试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组织方式,建立了洋务运动和新军制度,试图改革现有的战斗体系。
然而,这些努力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情况下,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总体来说,清朝战斗体系的演变趋势是从初期的满洲八旗主导到满汉融合,再到后期的西化改革的尝试。
虽然在建立初期和中期阶段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实现了
统治稳定,但在后期阶段由于外来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困扰,战斗体系面临了相对落后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晚期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学号:09313242 姓名:吴威摘要:满清王朝依靠武力消灭了明朝,建立起了全国统一政权,开始了其长达268年的统治历史。
清前期在军事思想方面的贡献十分微小,而在清朝统治后期,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涌现出众多将帅之才,清朝的军事思想也从传统向近代发生着转变。
关键词:清朝晚期近代军事思想转变兵书清朝统一全国以后,在军事上并没有积极进取,而是陶醉于已经取得的胜利。
特别是满清以游牧部落起家,一直坚持“骑射乃满洲之根本”的思想,对军事学术及军事技术的发展漠不关心。
清朝晚期,统治集团腐朽不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可谓是内忧外患。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军事思想在一次又一次地对外和对内战争中不断发展起来,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转变。
一、清前期军事思想概述一般认为,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在我国,军事思想是“关于军事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而发展,对武装斗争起指导作用。
”1清前期军事思想是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清代各阶级、民族、政治集团、军事家、兵学家关于国防、治军和作战指导等问题的理性认识。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入关以后,满清统治集团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其政治、军事制度仍保留了本民族的特点。
明清之际,由于战争的需要,火器尚能够受到重视,但由于清朝注重骑兵的作用,以弓马骑射为根本,又长期处于升平的状态,对火器的发展不够重视,从清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前夕,军事上基本没有什么重大发展,作战方式、组织体制和军事思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其武器装备甚至比明末清初时的水平还要低劣。
到鸦片战争前夕,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用兵之学“只是一种浮夸、陈腐与毫无意义的平凡的公式的杂拌,对于军人的教育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就是在那些最著名的、为中国人像对于一切古籍那样迷信的崇敬的军事艺术著作里,也找不到更好的东西。
在这些备受称颂的著述里,作为理论与实际的军事科学,我们看到的不外是空洞的格言、卖艺人的大吹大擂和无稽的牵强附会。
”2此时,中国的军事思想已经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
从清前期的军事著作来看,虽然清王朝对兵书较为重视(乾隆主持编纂《四库全书》时,把兵书类的地位提高到第二位,列在儒家之后),但由于清王朝在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特别是对明代兵书的查禁很严,从而使得清代前期的兵书在思想内容上创新不多,不少军事著作仅仅停留在对以前兵书的辑录上,“述而不作”,这也是清代前期在军事思想方面发展缓慢的一个显著标志。
这一类兵书有《乾坤大略》、《治平胜算全书》《读史方舆纪要》、《兵迹》、《将略要论》等,而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揭暄、朱之瑜、颜元、玄烨、汪绂等人。
清前期军事思想继承并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其思想保守,虽倡导尚武精神,但过分强调“骑射”,对军事技术的发展重视不够,妨碍了军队建设和军事思想的发展,导致了其后期在军事上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晚清军事思想的变化发展晚清专指清道光以后到辛亥革命爆发前这一历史时期( 1820年—1911年)。
在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内,中华民族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等众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事记。
中国在这近百年的时间内完成了从传统军事思想向近代军事思想的变迁,就其发展速度而言,远胜于以往上千年所走过的发展历程。
但是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往往是在被外敌击败或受到内乱影响以后,迫于形势而改弦更张,破除一些旧的东西,蹒跚地向前迈出一步。
其中,施渡桥、张一文在论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时认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和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反映了中国近代军事领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剧,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越来越大的挑战,发生了此消彼长或相互融合的历史性演变,导致了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3另外,姜国柱在其著作《中国军事思想通史》中认为,“清朝晚期的军事思想主要是围绕太平天国革命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展开的,同时伴以抵抗外国侵略者,从而展现了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风貌。
”4在这里,我想从鸦片战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洋务运动时期、甲午战后、清末民初五个时间段来论述清朝晚期其军事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逐步形成的。
鸦片战争后,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连绵不断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战争,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
面对现实境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优势和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落后,承认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落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战略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中国军事技术;以守为战、以纵为擒的积极防御思想;以及‘器良、技熟、胆壮、心齐’的建军思想”5,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端,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发展的方向。
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军事思想是近代农民阶级军事思想的代表,是中国数千年农民战争思想的集大成者。
通过十几年反清军事战争的实践,太平军创造的“审时度力”,“正奇抄伏之术”6等战略战术原则,在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精彩的一笔。
在太平军的沉重打击下, 腐朽的清朝正规武装八旗、绿营兵不堪一击, 清朝统治者不得不谕令各省兴办团练“助剿”,最终由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建立的湘军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
曾国藩、胡林翼等湘军编统帅在募兵选将、部队编制、军事训练和作战战术等领域冲破清朝成法另起炉灶,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独具特色的建军和作战理论原则,客观上为晚清军事思想的变革开通了道路,更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由传统兵学向资产阶级军事学说方向转变时期。
从西方引进的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与传统军事思想之间开始撞击和融合,军事思想发展的明显特点是过渡性。
它有力地促进了晚清军事思想的发展,在国防政策、战略战术等各个层面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派本着“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7的方针,着手整顿军队;70年代的海防大讨论,开始改变了以往“重陆轻海”的传统,使其设防思想由岸防为主发展到海陆并举,以建设海军为主。
由于受到清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的思想的束缚,建军思想仍囿于一度行之有效的湘军旧制,军队的管理教育,仍以封建纲常与宗法思想为基本内容,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虽然东方智慧的谋略思想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中国传统的兵学体系由于整体上已不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其解体的趋向不可避免。
四、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也宣告洋务运动及其所主张的军事思想的失败。
军事上失利的教训使人们真正认识到清朝军队建设的全面落后,清政府决定全面的改革军制,主张效法西方,“变革军制”、“修明武备”,编练新军。
此后,在全国广设军事学堂,翻译西方和日本的军事学术著作,并在促进中西军事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其中以蔡锷、蒋方震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留日学生,开始抛弃古代兵学中的陈旧思想,全面引进西方近代军事学说。
这时期一些西方军事理论名著被陆续介绍给国人,如“海权论”创始人马汉的著作、西方军事理论权威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当时译名《大战学理》)。
同时他们开始考虑如何不带偏见地汲取中外军事理论的精华,根据中国的国情加以融会贯通。
清朝统治者在军制、装备、训练、战法和军事教育、部队管理等方面全面地按照西方模式进行的改革使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时期。
五、清末民初掌握兵权的袁世凯与张之洞都参与了清末军制改革,是这一时期不可忽略的人物。
以袁世凯在北洋编练的新建陆军和张之洞在南洋创建的自强军为其代表,近代军事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有了一个大的突破,无论是新建陆军还是自强军,都重视武器装备的更新,使清军在武器装备上逐步实现由冷兵器为主到火器为主的转变。
并依照西法改革了军队的营制饷章、军官的任用和晋升制度、募兵制度、教育训练制度,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等编制体制。
另外在辛亥革命前,历史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到了前台,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孙中山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军队,提出了“建立革命军”的设想以及中国军队必须与“国民相结合”,使之成为“国民之武力”的建军思想。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把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推向高峰的标志。
结束语清末中国社会迅速的向近代化转变,而其军事思想亦体现着近代化转变的特点。
表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发展迅速,道路独特。
清朝晚期军事思想的发展大体保持着超前于本国军队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并推动着军队装备的近代化过程。
二是军事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军事思想,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三是缺乏系统的理论著作,使中国近代军事思想无法最终孕育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其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靠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和内在因素的推动下去模仿西方、学习西方,并在历次战争中前行的。
因此,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独具特色。
注释:1 杨庆旺、哈铧:《中国军事知识辞典》,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2鸦片战争史料编辑组、鸦片战争史料:第4 辑[M],中华书局1983版,第23页。
3张一文、刘庆、皮明勇:《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概览》,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4姜国柱:《中国军事思想通史·清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9页。
5施渡桥:《军事历史》,论林则徐、魏源的军事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1999版。
6何敏:《近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轨迹》,《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第7页。
7梁启超:《李鸿章传》第31章,(三、自强与剿捻—引进“制器之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