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3-我的课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基本特点: (1)明确提出了军事三职能: 一是维护本阶级统治; 二是镇压奴隶反抗; 三是抵御外族入侵和对外扩张。
• 战争是维护奴隶制国家统治体制的工具。
A、维护阶级统治。方伯制和分封制,为调整组织内部的矛盾, 对诸侯实施征伐是奴隶主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特权。凡“失命 乱常、背德逆天”者,天子则“遍告诸侯,彰明有罪”,然后 征集其他诸侯的军队,会同天子的军队征伐有罪之国。
• 一、概述 (一)、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概念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发展的四个历 史时期及概况(代表人物、兵法著作和基本 特点)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武经七书”简介
(一)、基本概念 • 军事思想:关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理性认 识。 •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从奴隶社会至封 建社会(公元前21世纪至1840年)的军事 理论。
“甲辰,帝其令雨?” “戍何弗雉王众(要不要派王师去戍守何地)”
• (3)“礼”、“刑”治军。礼—上下有序,刑—治众规范 约束统治阶级内部成员行为规范的叫礼,约束平民和 奴隶行为规范的叫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向军队渗透。
“礼”作为道德尺度,确立军队中的尊卑观念,上 下有序,规范军队内部关系; “刑”来整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刑法条目具体,见于卜 辞的有刖刑、炮烙之刑和脯醢之刑等。 周代的刑罚条目更加完备,仅《尚书· 吕刑》记载的就 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每一刑下细分条目。
• (2)、战略思想有比较系统的发展 a、谋略结合、战争与政治结合。
•
明确了战略方针,提出了周密的战略计划,内容包括战略形势判断,主要战略方向 的选定和战略手段的运用等,如“跨有荆益”的战略基地建设思想,联孙抗曹的外 交盟战思想,以及等待时机成熟从宛洛、秦川两个战略方向进攻的进军部署等等。
军事理论 古代军事思想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述 二、《孙子兵法》简介
二、《孙子兵法》简介
(一)《孙子兵法》的作者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 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 民)人,出生于公元前五 百年前后的世袭贵族家庭。
陈妫满 …… 陈他 —— 陈完—()—()—()—— 田无宇 (厉公) (田)
(三)《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少
否
反对
结论:中国必胜,不能速胜,故持久战。
1990年8月2日
入 侵科威特
联合国紧急会议
玩 火
1991年 1月17日至2月28日
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孙子兵法》的影响
军事家称之为“兵学圣典” 哲学家颂之为“人生的哲学” 医学家赞之为“治病之法尽之矣” 文学家评之为“不朽不灭的大艺术品” 政治家视之为“政治秘诀”、“外交教科书” 商人和管理学家视之为市场竞争的必读教材
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 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乔治
全民旨兵 —— 瑞士
面积:41300平方公里 人口:625万人 兵力: 常规军 3500人
瑞 48小时可动员50万人 士
600年无战争
湖北
宜昌
三峡大坝 枝城
荆州
湖南
二、《孙子兵法》简介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 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 每战必殆。
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

1.我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1.先发制人2.速战速决3.力争主动4.集中兵力5.出其不意6.奇正互变7.兵贵其和8.先戒为宝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1.将帅修养2.以治为胜3.教戒为先2.《孙子兵法》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一、揭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二、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
三、提出了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原则。
四、反映了战争问题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
3.简述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封建社会制度已是强弩之末,又面临西方国家的威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以新的视角,探讨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道路。
林则徐、魏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
他们自觉地收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了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沿海、陆地歼灭敌人的方针。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代表奕忻、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整顿军队,创练新军,筹办海防,兴办学堂,选派出国留学人员。
同时,随着西式武器陆续装备军队,出现了步骑、步炮协同作战,海军独立作战、陆海协同作战等战术的变革。
战斗中的阵形由密集向疏散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形成了。
19世纪50年代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在武器装备建军和作战指导思想以及战略战术等方面,超过了以往历代农民起义军的水平。
另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湘军、淮军等领导人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等人也积累了一套建军理论和作战原则,对以往的军事思想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悠久而丰富,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国家安全和战胜敌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这些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军事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始于孙子兵法的战争哲学孙子兵法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
孙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观点,如“胜之千里外,诸葛亮之心也”、“兵不厌诈”等。
这些观点既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强调了计谋和智慧的重要性。
孙子兵法的核心理念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在战争中要充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优势的战略和战术。
二、兵家六韬的用兵之道兵家六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文献。
它由六篇著作组成,包括《奇计篇》、《九变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和《军争篇》。
这些篇章囊括了用兵之道的各个方面,如间谍战术、军事变化、虚实之学等。
兵家六韬注重战略和战术的灵活运用,提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它对后来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孙膑兵书的理论总结孙膑兵书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奠基之作。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通过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组织、军事训练和指挥战斗的理论。
他强调了军事组织和纪律的重要性,提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观点。
孙膑兵书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三十六计的智慧战略三十六计是一本汇集了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文献。
它将各种战略技巧和智慧总结成三十六条,包括“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
三十六计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迂回性,主张在战争中运用策略和智慧取得胜利。
三十六计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除了以上几位军事理论家,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派也对军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提出了“非攻”的思想,强调和平解决争端;荀子强调道德和教化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韩非子提倡中央集权和军队组织的改革。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PPT课件

9
卫
黄河
郑
楚
宋
泓 水
10
军事思想代表作
《军政》《军志》现 已失传.估计为编制条 令一类的书。
11
(二)成熟阶段
春 1、时间: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秋 2、战争特点:一是从战争形态上看,争霸战争
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用兵的数量增多,
战 战争的时间延长;二是从军事技术看,铁兵器 国 制造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筑城开始兴起,攻
守用的器械增多,如云梯等。
渐
3、军事思想:一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战争观;
成 二是总结出了一些指导战争的原则;三是军事
熟 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同时或交替使用, 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军事著作。
15
军事思想代表作
《黄石公三略》 《李卫公问对》等
16
(四)自成体系阶段
自 1、时间:大约从公元960年至1840年,我国经历 了宋、元、明、清(前期)四个朝代,这是封建
成 社会的后期,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的 体 重要时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
系 冷、热兵器时代。
宋 3、军事思想:一是武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18
三、基本内容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二)“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战争指导原 则(三)“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五)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六)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方式 (七)选贤任能的用将之道
(一)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它告诫人们要以仁爱为根本,去看待战争。 仁,就是对人亲善,仁爱。通常是在非战争条 件下的、多从人之常情出发的、伦理性的爱或 同情心,如宽、信、忠、孝、义、礼等多种美 德。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晋 楚 城 濮 之 战 作 战 经 过 示 意 图
晋
水
河
五鹿
上军 下军
卫
濮
城濮 有莘
中军
敛孟
水
漕
楚丘
济
曹
水 睢
陶丘
水
宋
商丘
12
楚
春 秋 战 国 渐 成 熟
军事思想代表作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 》《吴子》《孙膑兵法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司马法》《六韬》《尉缭子》 》《六韬》《尉缭子
31
济南 莱芜
临沂
徐州
32
(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
略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而屈人之兵, 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因此,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 必以全争于天下, 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 就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国君,对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 待战争问题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 警惕) 警惕)
24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
不是对国家有利, 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就不要采取军事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不处 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随便用兵,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在危急紧迫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开战)。
13
发 展 时 逢 秦 五 代
(三)丰富和发展阶段
1、时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我国经 历了秦、汉、晋、隋、唐五个朝代,是封建社会 发展的上升阶段。 2、战争特点: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 兵器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 现了新的军种——舟师水军。 3、军事思想:一是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诸 葛亮的《隆中对》成为当时战略决策的一代楷模; 二是出现了许多总结军事斗争经验的兵书。其中 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公问 对》等,都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 《吴子》概括出五种原因:争名、争利、 积恶、内乱、因饥。 • 《经法》概括为三条:“有为利者,有为 义者,有行忿者”。
• 2、在战争指导方面,提出决定战争胜负是 由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士气等诸因素 的综合作用,《孙子》把它们概括为道、 天、地、将、法“五事”。 • 《孙子》强调“庙算胜”,“先胜而后求 战”。《管子》强调“争强之国,必先争 谋、争形、争权”,
• 3、在治军上,强调以法治代替礼治。 • 《吴子》明确提出“兵不在众,以治为胜” • 《孙子》把“法”纳入治军的基本要素
•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秦五 代) • 从公元前3世纪初至公元10世纪中叶,是中 国封建社会的上升发展时期。 • 1、以长治久安为目标的国防思想。 • 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安”,“文武并 兴,农战兼务”。 • “守则固,战则强”
• 1、在战争观方面,《孙子》“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观点成为 百世的警策。 • 《尉缭子》关于“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 文为里”的论述 • 儒家倡导义战,提出“仁者无敌”,“得道多助” •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 道家认为兵凶战危 • 纵横家主张用战争“并天下,凌万乘,屈敌国, 制海内”
• 2、综合分析战略要素,制定完整战略计划 的思想更明确。 • “远交近攻” • 楚汉战争中肖何向刘邦提出的“就国汉中, 还定三秦,以图天下”的方略, • 东汉邓禹向刘秀提出的“延揽英雄,务悦 民心,主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定 天下之策”
• 3、提出了经营巩固根据地的战略思想。 • 凭借“被山带河”、“四塞之国”的有利 条件 • “进是以胜敌,退是以坚守,故虽有困败 而终济大业”。(《三国志· 荀緒传》)
第二讲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武警昆明指挥学院军理教研室主任 古 佳 副教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名词解释

卡莫氟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许立功;印季良
【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
【年(卷),期】1995(022)011
【摘要】报告了用卡莫氟治疗346例胃肠道胃性肿瘤的前瞻性多中心试验结果。
206例胃癌和140例大肠癌分设单药治疗组、卡莫氟联合化疗组及氟脲嘧啶联合化疗组。
有效率胃癌分别为28.5%,43.3%和25.0%;大肠癌分别为21.6%,22.4%和20.3%。
卡莫氟对血液系统及胃肠道毒性与氟脲嘧啶相似,但有热感、尿频、头晕、手麻和口麻等少见的神经系统毒副反庆。
【总页数】4页(P787-790)
【作者】许立功;印季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5
【相关文献】
1.健脾补肾方加减联合华蟾素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向先玉;周荣耀
2.卡培他滨联合铂剂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房修椢;张可帅
3.卡莫氟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蒋帮琴;倪芝兰
4.天灵片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1例临床疗效观察 [J], 罗勤奕;杨绍忠
5.静脉滴注5-FU合并口服卡莫氟和单用卡莫氟对大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随机试验[J], 黎力;迟俊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资料
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数千年历史演化的长河中,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民族融合、科技水平以及文化心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互相交织、彼此矛盾运动,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军事文化资源。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总称,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对于战争、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法、战术等方面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刻的理论内涵,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战争观念。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战争观念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的认识和看法上。
古代军事家们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必须慎重对待。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古代军事家们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战争的发生。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先发制人”,即在敌人未做好准备之前,主动出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兵法思想。
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了军事组织、军事指挥、兵器装备、军队训练等方面的理论。
古代军事家们在兵法思想上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即在治国和用兵的过程中,要遵循正义和奇谋的原则。
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观点,强调了对敌人和自己的了解,以及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战争技术。
在战争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包括了兵器装备、战争工程、战争术等内容。
古代军事家们在战争技术上提出了“兵贵神速”、“兵贵利器”等原则,强调了速度和武器装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总结了大量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战争术和战术原则,如“声东击西”、“虚实相生”等。
四、军事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到战国末期的《孙膑兵法》、《吴起兵法》,再到秦汉时期的《六韬》、《三略》,这些兵书不仅总结了当时的战争经验,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古代军事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总结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的特点和规律,为今天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

中国古代的治军思想治军思想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上的治军和军队建设是同义的。
历代军事家在军队建设方面都强调依法治军,严格训练,严明赏罚和选贤任能这几个方面。
▲主要内容。
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2、用兵之法,教戒为先3、兵之强弱,系于将帅▲1、明法审令,以治为胜主要讲的是治军要依法治军和严明赏罚。
▲一是要依法治军。
说的是,必须以严明的纪律整饬军队,军队没有纪律就会打败仗。
克劳塞维茨指出,没有纪律的部队比无能的军队更可怕,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威胁。
▲(1)严明法令,身先土卒。
就是将帅本身必须带头执行军纪,全军将士方能共同遵守。
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既按军法斩杀马谡,又因授任无方(用人不当)而深深自责.自贬三职(降低三个职务等级)。
曹操率军出征,战马跃入田中,损坏了老百姓的麦苗,违反了他颁布的“士卒无败麦,犯者死”的禁令.因法不加主(法律不适用于帝王).故割发代首。
古代割发是一种严刑。
▲(2)将帅执法必须彻底。
无论职务高低,必须以共同遵守军法军令为原则,不能因为贵族、亲朋好友,就心慈手软。
将帅遵守法纪的典范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的治军。
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周亚夫不避皇权,要求文帝遵守营中军纪,被历代传颂。
▲二是恩威并施,赏罚严明强调治军要赏罚分明。
军法是严行赏罚的依据。
但只是依法办事,并不能完全达到以治为胜的目的,还要恩威并施。
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如果只强调纪律而忽视奖罚,就会出现“怨法而不畏法”的状况,也就是下级对上级的命令有怨言,没有真正从内心敬畏法律;同样,如果没有纪律作为保证,一味的表扬,就会出现“恃恩而不感恩”的状况。
▲(1)赏贵信,罚贵必就是该赏的坚决赏,该罚的必须罚。
吴起在与秦军作战时,部下一员将领没有得到命令就私自冲入敌阵,虽“获二首而还”,但他违反军令,“吴起立斩之”,使军纪更加严肃。
楚汉相争,最后项羽败北,原因很多,其中项羽赏罚不明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信曾评价项羽,说他做不到赏罚有信。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

治军理论
将帅修养: 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 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 严(明法审令)
治军理论
以治为胜:把严明军纪作为治军的重要原则 吴起指出:“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 止,鼓之不进,虽有自力,何益有用。”
教诫为先:加强军队训练,作为治军的一个重 要方面
《吴子》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 便,故用兵之法,教诫为先。”
者,不能遗孙子。” 孙中山:“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二千多年的
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 国的军事哲学。” 毛泽东称孙武为“中国古代大军事家”
国内外影响
在美国:普遍开展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的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将 其列为将军们主修战略学的第一课,其它著名军事 院校如西点军校、国防指挥参谋学院等均将《孙子 兵法》列为必修课;海湾战争中,美军人手一册 《孙子兵法》,闲暇时就学习。
樊篱,开始“用兵使诈”
发展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秦、两汉、三 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
战争特点: 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进入了以铁兵器为主的时
代;骑兵成为战争力量的主角;出现了新的军种— —舟师水军 兵书:汉初出现的《黄石公三略》和后来的《李卫 公问对》等,是传世的重要著作。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器装备方面: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上 是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到了商代以后逐渐以车 兵为主,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 军事理论文献:《尚书》《易经》《诗经》 专门军事文献(西周):《军志》《军政》
主要内容
①对战争的看法上,强调天命、伸张正义和保民 ②在治军上强调齐众以律 ③在战争指导上,以重礼信仁义为主导思想 ④战争指挥上,前锋和主力、车兵与徒步的配合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讲)综述

《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孙武,字长卿, 后人尊称为孙子或孙武子, 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 东惠民)人,具体生卒年 月,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据推断,约与孔子同时代 人。他的祖先是陈国人, 因政治避难逃到齐国。
孙武一生
奔吴隐居,静观时变; 问对教战,崭露头角; 西破强楚,显名诸侯; 功成名就,飘然归隐。
中国军事思想
主讲:郑小鑫
一、军事思想概念
定义: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
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 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的特征
1、阶级性 3、实践性 5、创造性
2、时代性 4、继承性
中国军事思想划分
中国 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 军事思想
中国现代 军事思想
《九变篇》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
译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 自己做好充分准备,做到严阵以待;不要寄 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具有强大 的实力,使敌人不敢来进攻。
治军理论 1)将帅选用 2)军队管理
将帅选用
①重视将帅的作用、地位
战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研究带局部 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术学研究的任务。
用兵理论
战略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充分准备,未战先胜 以“全”争胜,不战而屈人之兵 强调进攻速胜,反对持久作战 因粮于敌的战略后勤思想
知彼知己,全局筹划
《谋攻篇》中“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 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 每战必殆。”
1、战 争 观 2、治军理论 3、用兵理论
1、重战、慎战、备战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计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 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中日双方情况
国别 经济力 军力 政治组织力 国度 人口 正义性 国际态度
中国 弱 弱 弱 大 多 是 支持 日本 强 强 强 小 少 否 反对
《吴子》 《尉缭子》 《三略》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全书共13篇,6,000余字。 ●《吴子》:作者吴起。全书共6篇: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 ●《六韬》:作者吕望,又名姜子牙,成书在战国时期。全书共6卷60篇,分为: 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三略》:相传其源出于姜尚,经黄石公以授张良,成书于西汉末年。全书分 为上、中、下三卷,共3,800余字。 ●《尉缭子》:作者尉缭,梁惠王时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卷24篇。 ●《司马法》:作者田代,名穰苴,任司马,齐国人,成书在战国中期。全书共5 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 ●《李卫公问对》:即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 法的形式编成。全书分上、中、下卷,共98问答,1万余字。
质量
春秋战国
宋朝
利百代者唯养兵
利百代者唯养兵
质量
春秋战国
普及
宋朝
数量
明清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
1.战争的起源、性质和作用 2.战争与政治 3.战争与经济 4.战争与主观指导 5.将帅修养 6.治军 7.战略战术 8.战争保障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
《武经七书》
《孙子》 《司马法》 《六韬》 《李卫公问对》
二、《孙子兵法》简介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 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备受推崇 3、《孙子兵法》在社会其他领域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的:树⽴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个⾓度。
(《司马法》:“国虽⼤,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的《何博⼠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有所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量建设和使⽤的原则和原理。
⼤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独特⽂化的⽂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的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活,以及独特的民族⽂化⼼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到1840年鸦⽚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少有三个前提条件:⼀是⼀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是⼈类思维能⼒达到⼀定的⽔平;三是⽂字的产⽣。
思想只有以⽂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字之后,⼈类才进⼊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字是商代的甲⾻⽂。
⽬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第二章第二节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演示(最新)

黄
帝
炎
帝
1.黄帝与炎帝为争夺部族首领而进行的战争 ------“坂泉之战” 2、炎帝联合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战争--“逐 鹿之战” 2.禹灭三苗的战争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战 争
战争政策:灭族,毁宗庙,子孙为隶-------符合战 争性质.即侵略 、 掠夺
原始社会末期主要作战武器
骨镖
石镞
春秋铁剑
铁刃铜斧
弓箭
虎符
青铜头盔
皮甲
骑兵时代的确立
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为标志,骑兵作为一个兵种正式出现。
春秋战国百家论兵
孔子:“师出有名。” 《孟子》:“春秋无义战。” 《墨子》:“兼爱、非攻。” 《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 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尉缭子》:“诛暴乱禁不义。” 《吕氏春秋》:“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 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三)、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成熟期 春 战 秋 国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军事思想
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礼乐征伐自诸候出。 齐、楚、秦、晋始大
春秋时期争霸战: 晋楚之间的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 湛阪之战等。 晋齐之间爆发的鞍之战、平阴之战等。 晋秦之间爆发崤之战、彭衙之战等。
1、明代军事方面的基本特征 2、前清军事思想的基本特征
明清(前期)随着火器日益大量的装备军队, 在军队编制和战法上,都引起了一系列显著变 化。戚继光的"鸳鸯阵","三才阵",已具备有近 代的"散兵群"、"散兵行"的雏形。孙承宗"车营 战法"中所提出的"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 等显示出战术思想上注重发挥火力,注重纵深 配置,协同动作等近代战术精神。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守望防卫”、“以德兴兵”、“以智取胜”、“合理安排”、“攻克难关”、“战略攻势”、“军事分析”、“兵法之道”等。
“守望防卫”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核心理念,其中涉及的内容包括防守的进攻、战略的防守、防御的组织、军事的指挥和战术的利用等。
“守望防卫”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保护国家的统治。
“以德兴兵”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所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指的是以治军的心态和德行来统帅军队,以礼义、德行和智慧来管理军队。
这一思想强调,军队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智慧、技巧,也需要军官的道德素质,以及军队之间的正义和团结。
“以智取胜”是指军事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要求军官利用谋略和智慧,运用科学的战术方法,培养军队的领导能力,运用军事科学,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击,取得最大的战略攻势。
“合理安排”是指在军事行动中,要在已有的资源条件下,合理安排军队的有效部署,制定出适当的战术体系,使军队能够有效地实施战略攻势,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攻克难关”是指在战略攻势中,必须正确识别并解决军事上的难题,设计有效的军事战略,以及采取科学的军事技巧,攻克难关,取得战略胜利。
“战略攻势”是指在规定的战略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战略攻势,以及科学的战术,取得有效的战略结果。
“军事分析”是指对战略和战术的分析,以便发现有利的战略机会,并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以及运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有利的战略结果。
“兵法之道”是指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战术,它强调以科学的方法来布置军队,设计有效的战术方法,以及采用有效的战术技术,取得战略胜利。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朝代的军事政策和战略决策,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
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
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
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
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
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
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对于拥有五千年华夏悠久历史的中国而言,自古就涉及到了战斗,涉及到了军事,渐渐形成的军事思想为现代军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从工人化、机械化的战斗到信息化、科学化的战斗,都需要拥有军事思想的指挥。
何为军事思想?军事思想是关于战斗、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熟悉,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阅历总结和理论概括。
不同队级、国家或政治集团所拥有的军事思想可能不同。
同一阶级、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或进展阶段也有区分。
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思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始终绚烂的奇葩。
中国古代战斗之多,军事群星之多,军事典籍之多,堪称为世界之最,其军事思想进展水平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进展与成熟1.夏、商、西周时期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今战斗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从古代兵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来看,夏朝前期石器、木棒是主要的作战工具。
夏朝后期青铜器渐渐演替了那些最古老的作战工具。
可由于身披青铜盔甲、手执青铜武器,步行作战特别困难,所以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斗,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抵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峻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斗实践,人们已初步熟悉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实的唯物主义观念。
此时,人们对于战斗的熟悉处于低级阶段,反映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文献有《尚书》、《军志》、《军政》。
虽然已消亡或存在只言片语,但已高度概括和抽象出了一些关于作战指导的理性原则。
例如: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等。
2.春秋战国时期成熟时期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进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状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很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兵法》。
闻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斗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斗实践和军事理论的讨论,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孙子兵法》提出,军事斗争必需奇妙地运用权谋,即"上兵伐谋',"必以全争于天下',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超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抱负的战斗结局。
它打破了奴隶社会的天命观,以朴实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指出战斗获胜不取决于鬼神,只要能够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战不殆'。
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胜'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作战思想。
《孙子兵法》还指出,战斗胜败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打算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要修明政治,顺应民心。
这些思想,也为《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其他兵书和论及军事的著作所重视。
战国时期,人们对战斗的熟悉又进了一步。
例如,传为军事家吴起所著的《吴子》,就探究了战斗的实质,论及战斗发生的根源,并把战斗分成几种类型,给予定义,提出应付各类战斗的方略。
军事家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更主见抛弃"责仁义,式礼乐'的思想,要求用战斗手段解决社会混乱局面;其作战思想则特殊强调"贵势'和以奇制胜。
这些主见,都是对《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继承和进展。
在海湾战斗和伊拉克战斗中,美军方面称:指挥官给每个美军大兵都发了《孙子兵法》,让他们临阵学习,若有谁不学习就撤他的职,以至于每个人把书就装在他们们鼓鼓的大背囊里面。
因此有一种说法说有一个中国人亲身经受了这两场战斗,那就是孙子,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孙子打赢了这两场战斗。
3.秦汉至五代时期进展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末至公元13世纪,中国经受了秦、汉、晋、隋、唐、宋、元等几个大的王朝的统治和更迭。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先秦的军事思想对军事斗争仍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战斗的进展,军事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提高。
秦始皇的大规模筑长城、修驰(直)道、重兵戍边等军事措施,对后世建设边防的战略思想,有重大影响。
在闻名的楚汉战斗中,张良为刘邦决策,收揽民心,分化对方,争取同盟,孤立项羽,取得了战斗成功。
西汉王朝在对北方匈奴贵族的反击作战中,由名将卫青、霍去病率独立的骑兵集团主动出击,快速机动,远程奔袭,以及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等作战行动,制造性地进展了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略战术。
兵书《六韬》,针对频繁的战斗,提出了疼惜民力、疗养生息的思想,并对作战指挥机构以及步卒、骑兵的协同作战等作了论述。
兵书《三略》,进一步阐述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朴实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并指出最高统治者必需广揽人才,重视民众与士卒的作用。
从汉到隋曾多次发生过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进军的大规模战斗,大都是步、骑兵和水军多路并进的多兵种大集团的协作作战。
其中,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晋灭吴之战,东晋苻秦的淝水之战,以及隋灭陈之战最为闻名。
在这些战斗中,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结合,谋略与决策,以及作战指挥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李卫公问对》一书,联系唐代初期的战斗阅历,对以往兵书进行了探讨,对《孙子兵法》提出的虚实、奇正、攻守等原则及其内在联系,作了比较辩证的论述。
李筌的《太白阴经》认为,战斗的取胜打算于国家政治的优劣、力气的强弱以及谋略的运用。
到了辽、宋、西夏和后来的宋与金、蒙古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统治时期,相互长期处于对立状态,战斗频繁。
这时期,随着生产进展和战斗的需要,消失了火器和简单的装备器材,对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宋王朝,由于政治腐败,军权由皇帝肯定掌握,军队作战力量低下,造成屡战失利。
统治者为了教习文臣武将熟识军事,命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总结古今兵法和本朝方略,并颁布《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官定为武学教材。
这时,许洞的《虎钤经》和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均对皇帝肯定掌握军队指挥权及其危害提出了非议。
南宋名将岳飞提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他率"岳家军'突破皇帝"钦定'的作战旨意,实行步、骑协作的敏捷战法,击败了金军强大的骑兵。
陈规在《守城录》中,记录了军队开头使用火器和改进城防工事进行防备作战的方法,主见"守中有攻',对城市防备战法有所创新。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均以骑兵见长,特殊是后来兴起的蒙古族,建立了兵牧合一的制度,充分发挥其骑兵优势,以高度的机动敏捷制敌,并擅长学习和利用敌方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其军队的装备。
蒙古贵族和后来建立的元王朝战胜南宋时,实行远距离的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实施大集团军队的战略攻击。
以上的实践阅历和兵书内容,进一步进展和丰富了古代的军事思想。
4.宋至鸦片战斗时期体系化时期大约从14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月,约从明朝至清朝后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的境地,不但有连绵不断的大规模农夫起义战斗、民族起义战斗和统治者的平叛战斗等,而且外国也开头入侵中国。
宋至元丰年间的《武经七书》已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火药,指南针开头使用于军事。
火武器登上战斗的舞台。
火药的西传对世界军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致使明朝至清朝前期一方面消失了非常保守的只求守城保寨单纯防守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带有剧烈革新内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少兵书中消失。
明代杰出抗倭将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就是这种革新思想的代表作。
他依据沿海简单的地形条件和倭寇火器装备的特点,对阵法作了重大改革。
他制定了以12人为单位的"鸳鸯阵',把它作为战斗队形的基础。
何良臣的《阵纪》一书,对于军队组训和战法的论述,也具有革新的内容。
孙承宗主编的《车营扣答合编》,反映了在大量火器装备部队后,编制和战法的改革。
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则试图从军事理论、建军作战、兵器制造使用、天象地理、江河海防诸方面,提出实行军事改革的依据,以求振兴明王朝的武备。
清王朝建立以前,后金(清王朝前身)与明军发生萨尔浒之战,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其步骑协同作战的特长,对明军的多路攻击实行各个击破,反映了军事指挥上的新思想。
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渐渐趋于保守落后。
但是,也有不少人针对这种状态,提出了某些革新思想。
例如,惠麓酒民的《百金方》,主见团结民心,实行兵民联防;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提出京城要建立多层次设防的思想;年羹尧的《治平胜算全书》,强调平常对军队严格训练,战时才能取胜等,都有肯定的乐观意义。
战斗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斗指导思想非常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1、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2、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其次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3、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成功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缘由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斗。
战斗一开头,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立刻,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