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 文 化 概 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 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发现茶的历史约有八千年,利用茶的历史约五千年。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
云南西双版纳巴达的野生大茶树
云南哀牢山野生大茶树
茶 + 精神 = 茶文化
中国人把茶看作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 “茶者,南方之佳木” “从来佳茗似佳人”
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804)
陆羽:名疾,字鸿渐,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 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 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 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 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 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人类历史上 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圣。
世界第一部茶书 ——《茶经》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 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 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
焙茶棚等; 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 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
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唐《宫乐图》
煮茶法
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 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 或者煮去茶沫。
陆羽评价:“斯沟渠间弃水儿” 现代的打油茶、擂茶为原始煮茶遗风
小结:唐代是我国饮茶历史的鼎盛时期
陆羽写出《茶经》,创制二十四器,将饮茶 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 环节,把饮茶的方法程式化,并辅以美学思 想,将饮茶过程置于优美的意境中,将饮茶 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 以茶散郁气 • 以茶驱睡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驱病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尝滋味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行道 • 以茶可雅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中国用茶的源流
三个相承启的阶段
药用 食用 饮用
一、药用
饮茶之始:“食饮同宗”,“煮作羹饮” 神农氏(炎帝):“得荼而解毒” 《神农本草》
“烹荼尽具”、“武阳买茶”
秦汉之后,巴蜀茶风沿长江流域向外传播 巴蜀茶风向北方传播(西汉特贡) 东晋南北朝,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
海发展起来 唐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
和技术中心
中国茶饮的发展阶段
唐前茶饮:药用 唐代茶饮:烹茶(长兴紫笋茶;陆羽《茶经》) 宋代茶饮:点茶 明代茶饮:泡饮 清代茶饮:泡饮(已和现代接近;六大茶类齐全)
唐人饮茶已注重品饮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饮茶方式:煎茶、庵茶、煮茶
煎茶法
陆羽《茶经》力倡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 饼茶加工成茶末。工序:炙、碾、罗 水的选择:水质要求清、活、轻;水味要求甘冽(即清冷),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讲究火候与汤候
宋代点茶全过程的艺术再现
双人演示仿宋点茶 - 焚香净 心
少数民族重视茶的药用功能
谚语:“宁可三日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
现代科技证明,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500多种
二、食用
茶叶做菜肴 茶饼
基诺族以茶为菜
茶作羹饮(茶与葱、姜、橘子等佐料烹煮)
擂茶、姜盐豆子茶
三、饮用
西周初年,茶事在巴蜀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秦汉至西晋,巴蜀茶事达到繁盛
卷下: 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 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
史;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 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
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 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 某些用具; 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第二节 饮茶方法的演变
唐代烹茶 宋代点茶 明清泡茶 当代饮茶
一、唐代烹茶
设立贡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机构) 文人雅士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吟茶
诗、做茶画、著茶书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原因
生产经验丰富,生产面积扩大,品质提高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广泛,生活水平提高 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坐禅、修炼时提神) 陆羽大力提倡:第一部茶书——《茶经》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 目。”
陆羽《茶经》全面论述茶的功效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 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 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
古代医学家也提及茶的功效
名医李时珍;清代汪汲庵、清代黄宫绣
文人对茶药用价值的评价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
唐代饮茶开启了品茶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 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二、宋代点茶
福建建安:龙团凤饼(龙凤茶)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茶饮“飞入寻常百姓家” 点茶法比煎茶法更讲究 风行斗茶 今已失传的泡茶游戏——分茶(茶百戏)
点茶
以茶粉作原料,再用沸水点冲 程序: 灸茶 — 碾罗 — 候汤 预热饮具 茶粉调成清状 — 添加沸水 — 边添边用茶匙击拂 茶汤(乳白色)、汤花(凝壁不动)
火候:木炭最好,“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汤候:陆羽“三沸之汤”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水煎过头或不及者都不宜冲茶。 茶汤的精华是沫饽 斟茶 热饮
庵茶(夹生茶)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 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冲泡浸 泡后饮用
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兴,一种“生活艺术” 由茶引起许多风流佳话,由茶带出茶馆文化、茶壶
文化、茶联文化等, 茶文化内涵博大包容
人、环境、心境,带来不同的感受,会赋予茶不同 的内涵。
唐代诗僧皎然“一饮涤昏味,再饮清我神,三饮便 得道……”
唐代刘贞亮概括茶的“十德”,把饮茶作为养生之 术、修身之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 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发现茶的历史约有八千年,利用茶的历史约五千年。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树龄为2700年。
云南西双版纳巴达的野生大茶树
云南哀牢山野生大茶树
茶 + 精神 = 茶文化
中国人把茶看作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 “茶者,南方之佳木” “从来佳茗似佳人”
陆羽与《茶经》
陆羽(733-804)
陆羽:名疾,字鸿渐,自号桑宁翁,又号竟陵子, 湖北竟陵人(今湖北天门)。
幼年托身佛寺,自幼好学用功,学问渊博,诗文亦 佳,且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为太子太学、 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为避安史之乱,陆羽隐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 间在亲自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悉心研 究了前人和当时茶叶的生产经验,完成人类历史上 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因此被尊为茶圣。
世界第一部茶书 ——《茶经》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卷上: 一之源 。讲茶的起源、形状、功用、名称、品质; 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如采茶篮、蒸茶灶、
焙茶棚等; 三之造。论述茶的种类和采制方法。
卷中: 四之器。叙述煮茶 、饮茶的器皿,即24种饮茶用
具,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
唐《宫乐图》
煮茶法
把葱、姜、枣、橘皮、薄荷等物与茶放在一 起充分煮沸,或者使汤更加沸腾以求汤滑, 或者煮去茶沫。
陆羽评价:“斯沟渠间弃水儿” 现代的打油茶、擂茶为原始煮茶遗风
小结:唐代是我国饮茶历史的鼎盛时期
陆羽写出《茶经》,创制二十四器,将饮茶 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 环节,把饮茶的方法程式化,并辅以美学思 想,将饮茶过程置于优美的意境中,将饮茶 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 以茶散郁气 • 以茶驱睡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驱病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尝滋味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行道 • 以茶可雅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中国用茶的源流
三个相承启的阶段
药用 食用 饮用
一、药用
饮茶之始:“食饮同宗”,“煮作羹饮” 神农氏(炎帝):“得荼而解毒” 《神农本草》
“烹荼尽具”、“武阳买茶”
秦汉之后,巴蜀茶风沿长江流域向外传播 巴蜀茶风向北方传播(西汉特贡) 东晋南北朝,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
海发展起来 唐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
和技术中心
中国茶饮的发展阶段
唐前茶饮:药用 唐代茶饮:烹茶(长兴紫笋茶;陆羽《茶经》) 宋代茶饮:点茶 明代茶饮:泡饮 清代茶饮:泡饮(已和现代接近;六大茶类齐全)
唐人饮茶已注重品饮
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饮茶方式:煎茶、庵茶、煮茶
煎茶法
陆羽《茶经》力倡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 饼茶加工成茶末。工序:炙、碾、罗 水的选择:水质要求清、活、轻;水味要求甘冽(即清冷),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讲究火候与汤候
宋代点茶全过程的艺术再现
双人演示仿宋点茶 - 焚香净 心
少数民族重视茶的药用功能
谚语:“宁可三日不吃粮,不可一日不喝茶”
现代科技证明,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500多种
二、食用
茶叶做菜肴 茶饼
基诺族以茶为菜
茶作羹饮(茶与葱、姜、橘子等佐料烹煮)
擂茶、姜盐豆子茶
三、饮用
西周初年,茶事在巴蜀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秦汉至西晋,巴蜀茶事达到繁盛
卷下: 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 六之饮。讲饮茶的风俗,即陈述唐代以前的饮茶历
史;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 八之出。将唐代全国茶区的分布归纳为山南(荆州
之南)、浙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西、 岭南等八区,并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分析采茶、制茶用具可依当时环境,省略 某些用具; 十之图。教人用绢素写茶经,陈诸座隅,目击而存。
第二节 饮茶方法的演变
唐代烹茶 宋代点茶 明清泡茶 当代饮茶
一、唐代烹茶
设立贡焙(专门采造宫廷用茶的机构) 文人雅士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吟茶
诗、做茶画、著茶书 唐代饮茶风气的形成原因
生产经验丰富,生产面积扩大,品质提高 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广泛,生活水平提高 宗教的发展:佛教、道教(坐禅、修炼时提神) 陆羽大力提倡:第一部茶书——《茶经》
“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 目。”
陆羽《茶经》全面论述茶的功效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 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 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
古代医学家也提及茶的功效
名医李时珍;清代汪汲庵、清代黄宫绣
文人对茶药用价值的评价
唐代刘贞亮饮茶“十德”
唐代饮茶开启了品茶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 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二、宋代点茶
福建建安:龙团凤饼(龙凤茶)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 茶饮“飞入寻常百姓家” 点茶法比煎茶法更讲究 风行斗茶 今已失传的泡茶游戏——分茶(茶百戏)
点茶
以茶粉作原料,再用沸水点冲 程序: 灸茶 — 碾罗 — 候汤 预热饮具 茶粉调成清状 — 添加沸水 — 边添边用茶匙击拂 茶汤(乳白色)、汤花(凝壁不动)
火候:木炭最好,“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汤候:陆羽“三沸之汤”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 腾波鼓浪为三沸。”水煎过头或不及者都不宜冲茶。 茶汤的精华是沫饽 斟茶 热饮
庵茶(夹生茶)
将茶叶先碾碎,再煎熬、烤干、舂捣,然后 放在瓶子或细口瓦器之中,灌上沸水冲泡浸 泡后饮用
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兴,一种“生活艺术” 由茶引起许多风流佳话,由茶带出茶馆文化、茶壶
文化、茶联文化等, 茶文化内涵博大包容
人、环境、心境,带来不同的感受,会赋予茶不同 的内涵。
唐代诗僧皎然“一饮涤昏味,再饮清我神,三饮便 得道……”
唐代刘贞亮概括茶的“十德”,把饮茶作为养生之 术、修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