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医气功的认识
气功医学体系。

气功医疗尽管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但它在历史上未能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

一方面,传统气功不是以医疗而是以养生为主要目的,因而古之修炼气功者,对医疗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未能建立起气功医疗的独特的医疗理论体系。

多年来,气功医疗只是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寄居”于中医医疗体系内。

其实,两者是有着巨大差别的。

首先,气功医疗的着眼点在于人体的机能,认为只要气血流通并保持正常,人就不会生病,因而医疗疾病完全从人体的内在功能着手。

一般来说,传统气功虽然也有针对不同疾病施以不同治疗方法者,但不像中医那样注重诊断、注重分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而是强调发挥人的正气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

中医著述中详细记叙的气功治病方法,究其原,是把气功纳入中医体系的结果,是从属于中医的辩证论治的。

如《诸病源候论》、《杂病源流犀烛》记载气功方法都属于此。

真正的气功著述则与此不同了,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中说: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

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

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

但调练元气,求死不得”
如果说这一论点阐述了治病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那么,《元气论》则对气功治病做了简明而又具体的阐述:
“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相克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

又有妙诀,虽云呵呬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

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

若才节气,气满便咽之,谓之冷气,可愈虚热。

临时皆以意度而行之。

”又说:“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这就是说,气功治病重在元气,无需像中医那样搞辨证论治。

对此,《丹亭真人传道密集》中讲得更加具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

且此气之在人,鼓舞动作,悲欢痛痒,莫不由之。

于是亏此气则病,滞此气则病。

惟周流一身,则康宁福祚也。

吾为子言之,知生此身者不过气,则病此身者亦不过气而已,欲治其病,先治其气,今医家以草根树皮,攻人疾苦,不过假此后天之气以调剂之、滋补之而已。

且草根树皮,其辛甘咸苦酸之五味,不过寒凉温热平之五气,乃天地之偏气也,且能却疾,况人之气通于天地,得气之全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正的气功治病,完全是从人的元气着眼的。

因而使它与中医学、西医学有了根本的区别。

可惜气功医学尚未能被世人所承认,使中华古文化的一颗明珠仍被掩埋于地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传统气功中,虽然也有外气治病的记载,如《嵩山太无先生炁经》就有“布气”的记载,但更多的以及更加强调的是练功治病,鉴于练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生活尚无保障的旧社会里,气功医疗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可以想见的。

中医博大精深,起源很早,蕴含极深,几乎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而气功也是历史悠久,据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记载: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尧时期,中国中原地区曾洪水泛滥成灾。

《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

即用有“宣导”作用的“舞”来治疗“筋骨瑟缩不达”之疾。

《黄帝内经》记载:中央者,地平以湿,地所有生万物也众,民杂食而不劳,其病多萎厥寒热,治宜导引按跷。

故导引按跷者,从中央出也。

也说明气功发源于中原的黄河流域。

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成为“导引按跷”。

气功在民间流传的状态,形成了医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众多的流派。

道家气功讲求性命双修,佛家气功讲求明心见性,武术气功则注重强化肌肉,发劲等技击应用,医家气功则强调保健、延年。

《导引图》堪称最早的气功图谱,其中绘有44幅图像,是古代人们用气功防治疾病的写照。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恬淡虚无”等,也是修炼气功的不二法门。

东汉末年的两位著名中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对气功也有很重要的论述与实践活动。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谈到,导引吐纳能流畅气血、通利九窍,有防治疾病的作用:“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呐,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华佗发明创造出“五禽之戏”,对他的徒弟广陵吴普说:“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同时代的大概还有“八段锦”,与“五禽戏”共为动功功法的鼻祖,对后世的动功功法影响很大。

周天指绕天球大圆一周也是指一定时间的循环或者是满天的含义。

大小周天运动,是气功借“周天”这一古代天文术语,来说明内气在人体的运行情况。

其中,内气沿任督二脉循行者为小周天,沿十二经脉依次流注循行则为大周天。

可见,周天学说,实际上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体察和运用。

中医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健身术,一种传统的医疗保健运动方法。

中医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

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

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

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中医气功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

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

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1、预防保健:《黄帝内经》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这表明练气功具有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明,练气功具有明显的消除心身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等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

长期的心理紧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导致功能性甚至器质性病变。

因此,善于在紧张的节奏中学会适时地松弛,对健身和防病都是非常必要的。

气功锻炼恰好能有效地起到这个作用。

实践证明,长期练功的人不容易疲劳,平时总感到精力充沛,很少患感冒等病。

2、陶冶性情:中国传统气功强调练功要修心养性,即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等。

这既是练功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也是通过气功锻炼能逐渐得到的直接效益。

实践告诉我们,人们在气功入静状态下,会体验到非常愉快和舒适,不仅有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心情也非常舒畅,整个心身都沉浸在一种超脱的意境中。

长期坚持气功锻炼,就能起到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培养意志、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的作用。

练功还可使人感到做事得心应手,效率增加,而且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开发智能:气功实践可以开发人的智能,这一点在古代气功典籍中有很多明确的论述。

随着气功研究的深入,逐步证实了气功的这一作用。

通过气功锻炼,能使大脑的疲劳较快地消除,使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感知觉敏锐,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从而能提高智能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气功有可能成为提高人类智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4、延年益寿:中医认为人到老年,阴精虚衰,真元渐亏,身体各种机能都逐步减退。

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老先衰。

实践证明气功能够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衰老,防治老年智能减退,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此外,气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书法、绘画、歌舞、竞技、体育、演奏乐器、杂技训练等多种领域,可以帮助从事这些活动的人增强心理稳定性,消除紧张心理,调动生理潜力,提高其所从事活动的效率。

中医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称基本规范。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

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
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

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气功治病强身是根据传统中医治病原理发展而来的,气功的锻炼对象是人体的内部机能。

它以防治疾病的指导原则为依据,着重以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来防治疾病,即通过气功锻炼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气功可以治疗以下几方面疾病。

1、神经系统疾病。

气功锻炼是在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当入静时,大脑皮层的功能表现为抑制过程增强,但这种抑制不是睡眠或药物睡眠时的抑制,它是一种主动性的自我锻炼。

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大脑皮层由于过度兴奋所引起的机能紊乱得以纠正。

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症,多是由于神经或情绪紧张所致,气功对这些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胃肠功能性疾病。

人在练气功时唾液分泌增多,吸气时横膈肌下降,呼吸时横膈肌上升,横膈肌活动的增强,改变着腹腔的内压,对胃肠来说等于受到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和腹腔内血液循环。

因此,练气功对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腹泻和便秘,都有一定的疗效。

3、心血管系统疾病。

人在练习气功的时候,常常会出现皮肤局部红润、全身发热等现象,这是因为入静后,血管扩张、心率减慢、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试验证明,练气功能使血压降低的幅度是单纯休息时的一倍。

所以,中老年人练习气功可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4、调整生理功能。

练习气功可使交感神经中枢的反应性降低,呼吸中枢的活动和气体代谢率也下降,生理功能通过气功锻炼达到自我控制,使身体消耗作用减弱,贮能作用相对增强,有利于身体各部位功能的调整及损耗的恢复。

随着气功的进一步发展,气功与中医各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针灸中的“意气行针法”、“无极针灸”,推拿中的“自我按摩”,无一不是与气功紧密结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