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红头 浅谈中医的“简、便、廉、验”
浅谈中医的“简、便、廉、验”谈到中医,很多人会说,中医有简、便、廉、验的特色,之后,就语焉不详了。
说明很多人对中医及其特色的认知,还不够全面与准确。
中医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是在中国特有的身心统一主体性哲学思想指导下,以道统术,综合运用中医理、法、方、药,以确保人类身心康灵的生命艺术。
《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对人类生、老、病、死、苦的自觉关注、关爱,即人文关爱,是传统中医学的根本特质,医易相通的根源即在于此。
在此之上,才彰显出简、便、廉、验诸种特色。
一、“简”。
简有简单、简略、质朴等义,针对中医,则是简省,直指人类身心性命,绝不杂乱,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简单;简是简约,能从人类万般病象中归纳阴阳平衡与身心统一之理,彻底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所以更不是简陋。
二、“便”。
便指方便合宜。
可不要小看了“方便”二字,《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中医的方便,是能围绕人的身心康灵,在人类生活的全体时空与处所,从- 1 -容运用中医的理、法、方、药、术,为人类生命品质的升华,提供种种帮助。
中国先民“逐水草而居”,就是择居处;农耕桑蚕,是为了“适寒温”;食物搭配适度,不过饥不过饱,即是“和饮食”;劳逸结合,居移气,养移体,即是“慎起居”;《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是“调情志”;至于“静以修身,俭以养廉”,则是中医“养神”的上乘功夫了。
此外,我们依据《黄帝内经》经络理论,无论养生、防病、治病还是康复,既可用三棱针放血,又可用毫针刺疗,畏针者可用指针、杵针;还可砭石(刮痧)、按摩、沐浴等等,中医特有的人类经络理论,甚至为人类沟通先天和后天都提供了通道。
我们再看中医给药的方便,就更说明问题了。
一般说到中药,多以为只有汤药,黑糊糊煎出来一大锅,其实还有膏、丹、丸、散等,可谓气象万千。
一是膏剂。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
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
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
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
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从上述实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前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因此,中医养生着重强调人们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注重顺应自然和季节变化。
2.2 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有阴阳两种相对矛盾且统一的力量存在,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运动和休息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3 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和日常活动来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3.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搭配食物,遵循节气饮食,保持适量饮食等。
3.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3.3 心理养生中医养生重视调整心理状态,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
4.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养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尽量寻求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养生的效果。
4.3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
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
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
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
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
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
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中药学习感悟
中药学习感悟篇一:中医学习感想中医学习感想11151990148盛雨琴也许是巧合,也许是缘分,在高考结束后,原本一心想要做个程序猿的我,居然会改变主意报考中医专业。
中医,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医术,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神秘。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强调辨证实施,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相、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我对中医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注重疾病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致力于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内外平衡。
相比之下,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症的具体症状和治疗,使用药物和技术来对症下药。
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中医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核心的方法和理念之一。
中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是基于患者的症状,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寻找疾病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医学更注重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诊断。
虽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诊断更加准确和科学,但在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中医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体质增强。
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中医讲究“上工下农”,提倡日常饮食起居的调节,从根本上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预防医学理念相契合。
尽管现代医学在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但预防依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第四,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是独特的,因此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病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获得最佳疗效。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因素等综合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证实,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对个性化医疗的需求。
最后,中医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方技医家等多种思想和理念。
中医倡导天人合一、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对中医的认识论文
对中医的认识论文竞聘计划书教学方法篇一挑战书课外知识成语标语申请报告的竞聘苏轼课标我讲稿面积教学计划实施方案记叙文了说说规章弟子规心得:社会主义论文注意事项了评语节日屈原答案的寓言收据加油稿管理制度词语。
中医调节身体的方法篇二(一)针灸针灸是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手法,以调整营卫气血;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记得以前在古装电视剧里面看见医生用小小的银针就可以治疗病痛觉得特别的神奇,没想到在课堂上有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机会。
1、针刺:针刺保健,就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首先找准与治疗部位对应的穴位,然后讲针刺入皮肉,慢慢的调节捻动。
根据亲身的体验,针刺入之后有酸麻胀的感觉,而疼痛是轻微的。
如今针刺的运用已经比较广泛了。
例如利用针刺来治疗青春痘以及减肥。
为什么针灸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呢。
因为人体的经络错综复杂,与五脏六腑息息相关,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行的通畅。
而青春痘或者是肥胖多是因为经络不畅,气血行不顺而导致的。
因此都是以疏通经络为基础的。
经络疏通,气血通畅。
从而达到排毒养颜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是第一次体验针刺,从开始的害怕到体会到针刺的真实感觉,并且自己动手实践,针刺入的时候疼痛感十分轻微,然后通过捻动调节的真的时候,因为穴位受到了刺激会感觉酸酸的,麻麻的,还有胀感。
经过第一次在害怕中接受老师扎针之后,好奇心驱使我自己拔针扎针,让我体会到了针刺的奇妙。
2、艾灸:艾灸是一种在人体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三大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中医药的生命基石。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
使中医药学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发展动力即来自于“辨证论治”,它也是古代唯物主义辨证法哲学思想的根本体现。
一、概述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论治——既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则称为辨证。
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又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因此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同时,辨证论治又是治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再现,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法则。
2、对证与症的认识证与症音同而概念不同。
症——即指某种病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嗳气、头晕、恶心、心烦等。
证——即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辨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基本上是从辨证入手,然而加以论治。
举例说明:脾虚泄泻证——是中医内科泄泻中的一个辨证的结果。
它即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病理是虚证,临床表现是泄泻,致病因素是湿邪(因为脾喜燥而恶湿,湿伤脾阳则泄泻)。
从而指出了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
病理病机:病变部位——脾;病理属性——虚;临床表现——泻;致病因素——湿;治疗方法——健脾燥湿。
二、辨证论治的意义为什么要辨证论治?弄清这个问题,须从两个方面论述。
1、正确认识中医的整体观念祖国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劳动人民在自然界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
她不仅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且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周围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为了追求健康与长寿,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的认识。
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注重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2·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调节,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阴阳的相对失衡。
3·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养生的重要基础,气血的充足与流通对于维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理论依据包括五行、阴阳、脏腑等概念。
2·身体活动养生:中医注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太极拳、气功等方式,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睡眠养生:中医养生认为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十分重要,强调保持规律健康的睡眠习惯。
4·情绪调节养生:中医养生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注重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
5·中草药养生:中医草药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使用中草药来辅助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
三、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及应用1·中医药现代化:近年来,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和疗法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现代医学所看重的特性。
2·中医养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
3·中医养生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养生也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通过中医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养生资料和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参考。
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
初学中医特色疗法的几点体会通过一个学期学习接触中医学,我获得了一些中医的常识性知识,对中医的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z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等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特点,不仅具有现代性,而且对构建后现代科学,特别是未来生命科学,具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下面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浅谈中医中药的优势和特色,以及其具体表现。
z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首先表现在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哲学的密切联系上。
中医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致中和”。
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人伦和谐。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又如中医药“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原则的基本依据就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重要思想“忠君”。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阴阳平衡”的联系等等 。
同时,中国古代哲学构成中医理论的基础。
古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源于中国古代的《易经》。
《周易·系辞〉有:“阴阳交合,物之始,阴阳分离,物之终。
合则生,离则死。
”而祖国医学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重阳死,重阴死。
”意义是相同的。
z整体观和辩证观集中体现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具有辨证论的治诊疗特点;以阴阳、五行、气为论理工具。
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和观念是中医所特有的,集中体现着中医的优势和特色。
一、指导思想——整体观念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中医的整体观念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就人体结构而言,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
浅谈对中医经络的认识
经络学是体现人体内存在一种“网状管道现象”的新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细小的分枝为络脉,“经络”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人体通过物质能量(营养物质)与非物质能量物质(气)。
在遍布全身的经脉通道运行,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任何病变,都可以在人体中的“气”找到解答。
人体气脉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古人称它象天符地,“天有咎度。
人之脉穴同其源。
地有山河,人有脉络合其妙,三百六十,无非脉之贯通。
八万四千,尽是肤之穿透”。
人体内具有大大小小,纵横交错,旋转反复的无形通道,通道中所输送的物质流就是气。
内通五脏六腑,外通皮肤毛孔,把全身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于人体场通道的复杂性,人类一直无法用准确的理论来描述人体经络在人体中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对经络存在的现象与说法就不能完全一致。
人是一部具有超精密结构的系统,由几种仪器无法检测到的神秘现象,同时控制着人体的系统运行。
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
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
这些系统出现故障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气是一种能量,它在人体间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行,如气要逆行,就会消耗人体中气的能量,如果两气相触,人体的经穴就会封闭,使人的身体不爽,周身不适,所以气要沿着人体的经络顺行。
“气”完全可以按照人的意思和意愿在经络中运行。
阴阳动变的离合,对地球的气候进行改变,产生了冷热,对人的作用也是一样。
我们就必须靠自身的能量去作用它、了解它。
在人体的经脉中,有很多穴位是生命运转的重要关口。
如果我们掌握了它的机关,它就会随你拨动,随着你的意念给予它的方向,实现我们健康、长寿的意愿。
气疾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另一个面是非物质能,通过毛孔沿着经络达到全身。
一旦物质气进入体内,堵塞非物质气进入体内,就会使人体的元气不足,就会造成人的精神和体力下降。
浅谈我对中医的看法
浅谈我对中医的看法【摘要】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是我国经过世世代代经验的积累,不断发展传承下来的,是数千年来智慧的结晶,但经验并非等于科学,悠久也并非代表科学。
本文就中医是否科学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进行论述。
通过对各种资料文献的查阅以及课堂所学浅谈自己对中医的看法,从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医与现代医学的比较、中医并非科学、中医对现代医学的借鉴、继承与发展中医这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科学;继承与发展一、中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药起源于生活实践远古时代的祖先,为了生存,与自然界和猛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食物,又是生存的保证.他们在与饥饿作斗争的过程帐中,自然会寻找新的食物以充饥,也就可能发现新的食物,或误食某些毒物,引起中毒反应;也可能吃了某些植物、动物之后,使原有的病痛减轻甚至消除。
人们正是经过无数次这样的尝试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逐渐认识了哪些植物、动物对人体有害,哪些植物、动物对人体有益并有意识的加以利用。
食物、食疗、药物的概念就这样产生和认可;随着金属冶炼时代的到来,矿物药也相继被发现。
原始社会.人兽杂处.碰撞搏斗在所难免。
对于外伤,人们用泥土、野草、树叶和树皮等敷裹伤口,这便是外治法的开始,同时也为外治药的发现打下了基础;创伤,也发现了腧穴。
从意外的创伤,将病痛治愈,到有意创伤来治疗疾病,砭石的发现,是祖先使用简单针具的佐证。
针灸术的起始,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首先是掌握了两头打制、挖制和磨制的技术,能够制出种类较多的石器,继而开始有了适合医用的砭石.久而久之发展成为针刺术;原始人在烘火取暖时,发现身体某些病痛得到缓解,进而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以解除某些病痛,形成了原始的热熨法,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许多病痛,从而形成了灸法;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可使多种药物组成复方煎熬成汤剂,增强了药物的治疗功效,逐渐形成了药物配伍理论。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浅谈中医的科学性近年来有许多人对中医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有人写文章批判中医的科学性,有人在网上发起告别中医的征集签名。
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人没有真正弄清中医的科学性,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打着“老中医”、“祖传中医”的虚假口号,利用人们对中医了解不深的漏洞,使用中医行骗,这严重损害了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以致于歪曲了人们对中医的看法。
但给中医贴上伪科学的标签是不合理的,因为中西医的哲学基础是异质性的,而且科学的评价标准理应是非绝对唯一性的。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中医的探索角度和其在治疗疾病中所起到的医学价值。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如今很多人喜欢利用西医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医,当中医很多理论无法用西医学的观念去解释和理解时,他们便对中医产生质疑,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
比如当前流行的观点认为脏腑理论不科学,因为脏腑找不到现实的实体结构作为对应。
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则是按照一个个有形的实体单位来追溯它的功能,但是每一个实体结构单位真的能独立完成它所谓的功能吗,如胃的功能是消化食物,但仅靠胃能消化食物吗,当然不能,它必须依赖内分泌、神经等等其它机制的协助。
由此推而广之,其实人体任何功能的完成都不可能靠某一个独立的形体结构单位来实现,而是依赖一个统一的机制来完成。
而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肝、脾、肺、肾实质上是人体五个大的功能系统,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形体结构单位,是多个形体结构单位相互协作的结果。
勿容置疑,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和科技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事物即使是为同一目的服务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事物,同样把一个事物的衡量标准用于去衡量另一事物也是不合理的。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对中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强调整体观念。
与西医注重疾病的局部治疗不同,中医强调全身的平衡和和谐。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脏、经络、气血等多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只有保持整体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往往注重调节人体的整体状态,而不仅仅是关注疾病的症状。
其次,中医注重预防与调理。
中医强调防病于未病,注重平时的养生、调养和预防。
中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具备自愈能力,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调理等,才能增强体质,阻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出现疾病时,中医也注重通过调整脏腑功能和平衡体内的阴阳五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注重预防与调理的理念,使中医成为一种全面、长效的医学体系。
此外,中医药注重个性化治疗。
中医药不同于西方药物的大量应用,而是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体质、病情等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药理论包括辨证施治等方法,通过诊断病情,确定病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中医药能够更好地符合病人的具体需求,提高治疗的效果。
虽然中医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明显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理论体系复杂,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学识和经验。
其次,由于中药多为天然草药,疗效的验证和标准化比较困难,这也导致了中医药的口碑和信誉问题。
此外,在医学领域中,中医与西医的合作和交流并不充分,这也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对中医的认识是将其视为一门宝贵的医学遗产。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预防与调理、个性化治疗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应用和影响。
然而,中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需求。
通过合理的整合中西医学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
浅谈对中医学内涵的认识发表时间:2012-12-21T15:43:06.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段晓燕[导读] 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
段晓燕(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旗阿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中医学的特质内涵毋庸置疑是中医学生存的根基,更是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所在。
故中西医结合理应准确把握和充分体现中医学这一特质,方可科学地优化医学的内容结构。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并在长期医学临床实践中,融合了中国古代富有特色的天文、历学、农学等知识而逐步形成的。
千百年来,这种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人个极有特色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所谓整体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有2个内涵: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气、血、津、液、精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并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各脏腑组织发挥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脏腑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化不息,相对的动态平衡。
这就好比五脏六腑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协调制约,从而完成机体的各项任务,如消化食物,化生气血,抵御外邪,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等等。
中医学在分析病证的病理机制时也是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映,人体某一局部区域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了解和判断内脏病变,从而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X X大学会计学院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个人论文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年级专业:xxxxxxxxXX大学二〇一六年五月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
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对中医的认识
1 释义作为一个刚刚步入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的新生,我与中医的接触少之又少,对其的了解自然是知之甚微。
若有人问我什么是中医学,我只能理解这样一段释义: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具有科学、系统、独特的理论体系。
2 重要性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数千年沧桑巨变,现在依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乃至世界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 问题用心体会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
中医的理论是超出实证科学范畴的。
所谓实证科学,从字面上讲是注重事实证据的科学,也就是在我们现有的这个空间,用现有的方法去验证分析问题。
现代人不相信古代有更高的科学,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人们从现在“实证”的角度去衡量。
实证的观念无形中限制了研究的方法,反过来,它同时又限制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不能理解中医、信任中医的最主要问题吧。
4 中西医不同之处可以说西医是借助外力从而驱赶病痛,那么中医就是加强自身从而自我愈合。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医在治疗疾病上的差异。
中西医对待疾病的治疗思路是完全不同的。
后者讲求查出病源,对症下药。
而对于前者来说,大多数情况都是在并不了解发病缘由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调节阴阳五行之平衡,辨证施治,从而解决病痛。
5 中西医有机结合同时我认为,中医相对于西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可以在某些方面有机结合,共同施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实例。
一个叔叔得了肾结石,多年来坚持激光碎石,虽说没有什么病痛或是对生命的威胁,但是半年一次的激光碎石不仅耗费大量金钱,而且耽误很多重要工作。
后来因为某些关系认识了一位老中医,拿到了一副排石的中药方,服用两个疗程后见效。
正是因为这位老中医的帮助,他彻底摆脱了肾结石。
从上述实
例可以看出,中医和西医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补的。
我们不能一味的对西医全盘接受,也不能对中医的理论知识一概否定。
我们应该本着辩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中医,取其精华,应用于未来的行医之路。
最后我想说,中医是神秘且神圣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怀揣着崇敬、敬仰的心去学习它,领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