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

合集下载

简述彝族人际交往观

简述彝族人际交往观

(二)交往倾向出现差异
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互通有无、融洽相处。
在以往,彝族人一般愿意和“本民族”的人交往,
但是,彝族人民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思想绝不是 不论是主观的交往意愿还是实际的交往行为,彝族
21 世纪才出现,《梅葛》中体现“一母同胞”思想的 人首先的交往对象都是“本民族”成员,他们更愿
一种是对父母的孝敬与敬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 中有一定威望的女性不同意战争,就可以带领其他
恩,需要对父母轻声细语,要给父母让上座,逢年 女性进行阻止。这是因为彝族世代相传“猎人不能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 2020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彝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CX2020SP60)。 138 Tourism Overview
外族交往的前提,也为彝族友好交往提供了可能性。 然……”。同时《玛穆特伊 · 待亲篇》中的“莫离家
彝族先民由于身处高山,面对的是险恶的地理环境, 族去,保护靠家族,离开家族了,手指离掌去……”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发展就必须与其他民族互 体现了彝族人向往团结、渴求家族和睦的观念。
通有无。《梅葛 · 造物》中记载 :彝族先民打猎需要
命得以延续的条件和生命本身的意义。
为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时有更多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在“共在”及“一母同胞”等思想上,彝族人 从这里不难看出,随着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随
民积极与外族交往,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思想,包容其 着民族不断迁移,“散杂区”会越来越多,在散杂区
他民族风俗习惯,并且还能保持本民族的民族特色。 成长的彝族人,会有较高的“他民族认同”。李海峰
另一方面,“大我”则彰显了彝族人民在与外族
麻索,于是就去找会种麻剥麻的傈僳族;想要造蚕丝, 交往时秉持的豪迈气概和道德态度,这种“大我”气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节日,并且这些都与他们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

在参与彝族文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也对彝族群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彝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观念。

在彝族社会中,家庭是基本单位,是生活的核心。

彝族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尊重长辈,注重孝道。

他们有着严格的家族规矩和家族祭祀活动。

在参观中,我参与了一场彝族家庭的传统祭祀仪式,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重要性。

家庭和社区的观念也凸显了彝族人的友善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他们习惯于与邻居和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和资源,建立了紧密的社区关系。

其次,彝族社会注重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彝族人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在参与彝族人的农耕活动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一些节日和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祝福。

在我看来,这种价值观是非常宝贵的,也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和发扬。

此外,彝族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掌握了许多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

在参与彝族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时,我了解到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制作的彝族服饰、器具和工艺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民族特色。

同时,彝族人还拥有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观彝族人的传统医疗机构和与医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彝族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体验。

最后,彝族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彝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不足,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面临困境。

同时,一些商业化和旅游化的活动也使得彝族文化受到了商业利益和娱乐化的冲击。

“人靠礼,桶靠箍”思想

“人靠礼,桶靠箍”思想

“人靠礼,桶靠箍”思想三、“人靠礼,桶靠箍”思想彝族自古就是一个重礼仪、尚道德的民族,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规范,认为伦理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彝族伦理道德观念贯穿于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调节家支成员之间、家支与家庭之间以及不同家支成员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并对彝族人的言谈举止起到引导、示范和矫正的作用。

彝族有尔比尔吉称“人靠礼,桶靠箍”,“礼”即是指伦理道德规范。

该谚语要求彝族社会成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典章规范,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1.道德是划分人兽的标尺彝族先民认为伦理道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之为人的决定性因素。

《查姆》里将人类的进化历程划分为三段:独眼睛时代(拉爹)、直眼睛时代(拉拖)和横眼睛时代(拉文)。

“拉爹”是人类的第一代祖先,他们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脑门的中间。

“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像野兽一样过光阴”,而且“独眼睛这代人,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儿子不养爹妈,爹妈不管儿孙。

饿了就互相撕吃,吵嘴又打架,时时起纠纷”①。

由于“拉爹”这代人不懂得伦理道德激怒了天神,天神决定降灾祸把他们毁灭,只留下有道德的人继续繁衍子孙。

于是有了第二代直眼睛的人“拉拖”,他们仍然不懂得道理,经常吵嘴打架,“一不管亲友,二不管爹妈。

爹死了拴着脖子丢在山里,妈死了拴着脚杆抛进沟洼。

”天神于是发洪水毁灭了第二代人,唯独阿普笃慕兄妹躲在葫芦里躲过了这场灾难,并在天神的安排下结为夫妻,繁衍出第三代横眼睛的人“拉文”.“拉文”不仅掌握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而且懂得了很多道理:重视教育、懂得尊卑次序、孝敬父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并遵循各种婚丧嫁娶礼仪。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倡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智慧贯穿于我们祖先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至今。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石。

这一理念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是共同的整体。

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应该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

这一思想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节气、保护生态环境等。

如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人们根据农历和气象条件来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二、生态文明的追求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

中国自古就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如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有着许多关于山水自然之美的诗词和画作。

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拟人化的态度。

这种以自然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自然,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道德伦理的引导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伦理的引导,教导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儒家思想中,提倡“仁者爱人,爱人则爱物”,这种爱物也包括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儒家思想还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人应该保持平衡,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以免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这些道德准则指引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其成为人们行为准则中的重要部分。

四、传统节日与自然的联系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然息息相关,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与自然进行了深度的互动。

例如春节,人们欢庆新春的到来,同时也庆祝春天的到来,表达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端午节时,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旨在纪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和健康。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都是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也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五、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高树群(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家庭、社会、民族关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

彝族道德要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彝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特别是要发扬广大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中的和谐伦理价值理念。

关键词:人伦思想;和谐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21-05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 aditional Human Relationships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s value of Setting up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GAO Shu-qun(School of Marxis m ,Qujing Normal Univers ity ,Yu nnan Q ujing 655011)Abstract :The traditio nal tho ught of human relationship of Yi N atio nality is rich in content as a s ocial ideology ,referring to the family ,social ,ethnic relation s ,and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 n.T his paper discuss e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uman relationship of Yi N ation ality and it's value o f setting u p socialist harmonio us s ociety .Firs tly ,it is an importan t carrier of the Harmon y ethical values of Yi Nationality .S econ dly ,it Contains the main content.Thirdly ,it's valuabl e in s etting up s ocialis t harmonio us society.Key w ord s :Tho ug h t of human relationship;harmo nious s ociety value中国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西南省区,是祖国大西南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之一。

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

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

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 的集 中体现 ,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是 历史遗产 。这里仅就贵州明代彝族杰 出女政治家奢 香
有关史料 , 对其摄政生 涯 中的和谐 思想 , 从安 全和 谐 、 和谐发展 、 和谐文化等方面试进行分析 。

“ 邀功请 赏 ” 阴谋 诡 计越 发 难 以实 现 , 的 由此 产 生忌 妒, 居然采 取 了“ 辱 香 激 诸 罗怒 , 其 反 而 后 加诸 欲 侯 兵” 以达到 鱼 肉水西 彝族 人 民的毒 辣办 法 , 乃 激香 , “
No. 6 De:2 0 ( 01 .
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
口 洛 嘎慕 谷
( 州民族 学 院 贵 州 民族科 学研 究院 , 州 贵 阳 5 02 ) 贵 贵 505
摘 要 : 溯 中 国 的传 统 文化 , 中 不乏 和 谐 思 想 的 理 念 。 可 以说 , 统 文 化 中的 和 谐 思 想 , 传 统 文 化 核 心 精 神 的 集 中 追 其 传 是
的归附评价为 “ 胜得十万雄兵 ” 。
洪武初年 , 霭翠率 土归 附献 马 , 纳赋税 于 明, 缴 袭
贵州宣慰使时 , 明廷镇守贵州 的都督 马烨 , 在役使官 兵
2 1 第 6期 00年 ( 第 14期 ) 总 2
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l f u huU i ri r a oa t s( hh oh n oi cec ) o ra o i o nv syf t nli P i ̄ p yadSc l ine G z e t o N i ie s aS
体现 料 , 是 对其在政 治生涯 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奢香 ; 安全 和谐 ; 和谐发展 ;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 :9 3 C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64 2 1 )6— 0 7— 3 10 64(0 0 0 0 3 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及其对构
建和谐世界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指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种和谐的理解,认为万物皆有相互联系,彼此之间存在着和谐的关系。

和合思想认为,人类要追求的是内外和谐,即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

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和合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导人们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在当今社会,和合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类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摒弃贪婪、极端主义等不和谐的思想,而是要学会尊重自然、团结协作、爱护他人,从而达到内外和谐。

和合思想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提醒我们,要想构建和谐世界,就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之上。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团结协作、爱护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内外和谐,构建和谐世界。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一种珍贵的思想财富,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和合思想,并将其作为我们追求内外和谐的指南。

古代彝族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彝族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古代彝族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

它因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州独特的彝族文化和观念。

迄今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如今我们逐渐从古代彝族文化中探寻出了哲学理论思想的迹痕,对我们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彝族文化的哲学思想显得至关重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声声不息的发展动力。

彝族文化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文化支脉,它在最初形成的背景条件下,诞生了属于本民族的一套“符号—语言”表意系统,也是优于其他民族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通过对古代彝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分析彝族文化和习俗中的解释意义,更加助于我们探讨古代彝族文化中哲学内涵。

同时,也体现了对本民文化的肯定和尊重。

一、彝族文化中的二元哲学说众所周知,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出现已有千年历史。

最初在原始社会时期,彝族祖先开始信仰万物,认为万物有灵,祭祀自然神灵,逐渐形成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

至彝族古代社会,经过从“野蛮”向“文明”过渡,人们传统观念遭遇冲击,出现了人神相争的神话传说。

随着历史的变迁,彝族社会在进入古代文明后,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产生了人文宗教,出现了君权神授的统治格局,在人间形成了君臣师统治集团。

这种现象的产生反映了社会经济行业神和伦理道德神的对立,同时,也导致了人间世界和神灵世界的信仰差别。

据中国彝族文献资料记载,古代彝族文化中便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二元论哲学观念。

在几千年的古代文化积淀中,在天地人同存的宇宙中,既承认物质本原,又相信神灵本原,神灵本原又是以物为依托。

因而,形成了古代彝族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关系特殊表现形式。

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使中国古代彝族人对世界的认识陷入了矛盾之中,他们既认为世界是由精气物质及精气物质运动的生成物质构成,也承认它是由一种超精气的物质力量主宰人类生存世界。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是指彝族的文化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习俗。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它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包括:
尊重祖先和传统: 彝族人民尊重祖先,崇尚传统。

他们认为祖先是来保护人类的,所以要尊敬祖先。

家庭至上: 彝族人民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要维护在第一位。

爱好和平: 彝族人民热爱和平,不喜欢冲突和纠纷。

诚信: 彝族人民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

慷慨: 彝族人民慷慨大方,喜欢招待客人,并会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物手助之力。

勤劳: 彝族人民勤劳自强,认为勤劳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很相似,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论彝族《劝善经》中的传统道德观念

论彝族《劝善经》中的传统道德观念

《劝善经》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阐述,表达了彝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核
心思想。

1. 尊重生命
《劝善经》中提倡"生命平等",认为所有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这种尊重生命的观念反映了彝族的传统道德,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保护自然环境和动植物的生命。

2. 互助合作
《劝善经》中强调"助人为乐",提倡互助合作,反对自私自利。

这种互助合作的道德观念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彝族社会的团结和协作精神。

3. 尊重长辈
彝族文化中注重尊重长辈和传统文化,这一观念也体现在《劝善经》中。

经文中强调"孝敬长辈",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

4. 尊重道德
彝族传统道德中,尊重道德和规范行为是重要的价值观。

《劝善经》中也强调了这一点,鼓励人们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品行良好的人。

5. 追求和平
彝族传统文化中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是重要的观念之一。

《劝善经》中也体现了这一点,强调"和平共处,拒绝战争",反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倡导和平与合作。

总的来说,彝族《劝善经》中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重视生命、尊重长辈、互助合作、尊重道德和追求和平等,这些观念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彝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观点DISCUSSION爨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文/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胡毅坚图/刘扬武弥勒县巡检司镇陶瓦村的彝族祭龙树彝族是祖国西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在彝族传 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神 灵和谐共荣的思想理念。

一、人与自然万物共源发展的和谐思想彝族民间信仰认为,在宇宙世界里,人并不是唯 一的生灵,人也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 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

世间所有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子民,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万物因 和谐而存在,因和谐而生长。

“天父姆古鲁,地母姆 阿娜,两者对相配,乾与坤并临……”《西南葬志.天±也进化论》阐述宇宙万物在“清与浊”“形与影”“乾 与坤”“阴与阳”的对应关系中,依存和转化。

《梅葛》认为万物在相配相生中和谐存在:“天地曰月、山水 石土、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以及人类都相配……男女 因相配,人间才成对”,世间才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阿细的先基》认为万物以类分雄雌,或公或母,或 雌或雄,或阴或阳,皆因雌雄相配,和谐共存而生长。

《祭 龙经》说:“远古的时候,天是子曰生,±也是丑曰生,人是寅曰生。

……大地的四方,阳光所照处,月辉所 映处,都有人居住,住满十二川,处处有村寨,…… 天空无乌云,大地阳光灿,世间的人类,六畜多兴旺,粮食更丰登,生活多幸福。

”人间处处显现万物和谐 共生景象。

这种理想和认识,是彝人对自然万物的朴 素认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理想关系的畅想。

彝族谤语说“成紫能斯紫,哈揩能斯伙”,意为 要想种田先植树,有树才会有水,有水才好种田;有 山有草好放牧,有林有树好建房,有山有树好狩猎,要想开荒先育林,有林才有好地种。

追求人居环境“依 展万展”(山秀水清)是彝民建立家园和选择理想居 住地的基本标准,也是彝族人千百年来认识自然、追 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直观概括。

二、 人与超自然神灵和谐发展理念彝族认为天、地、曰、月、星、雷、雨、风、云、虹、山、石、水、火、树木以及飞禽走兽等皆有灵魂,且灵魂不灭,或居有定所,或游走于世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影响贯穿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这座庞大的文化宝库里,和谐思想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它承载着中国人对世界和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诸多文化领域。

在中国哲学中的“中庸之道”就是和谐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庸之道旨在追求一种平衡、稳健、温和的态度,提倡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中庸之道提倡“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偏不倚地生活在世间,做到“中正和融”。

另外,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代表。

儒家强调仁爱之道,提倡孝悌忠信,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和谐。

在儒家思想中,和谐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追求天下大同、天下大和的理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人文主义与国家治理相结合的传统。

同时,道家思想也对和谐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天任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所倡导的“虚心谨慎”、“顺其自然”等观念,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提倡人们要学会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内圣外王,达到心意自然、行事合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谐思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文学艺术方面,和谐思想体现在作品中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建筑艺术中,和谐思想则表现为对空间与物理的完美统一;在传统医学中,和谐思想则强调人体内外的平衡与协调。

可以说,和谐思想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金线,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哲学,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思想教导我们学会平衡、妥协、共存,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信在和谐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彝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主张与精神家园

彝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主张与精神家园

彝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主张与精神家园彝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约有800万人口。

作为中国的重要民族之一,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彝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人们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主张和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

传统文化主张彝族传统文化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仪式和礼节彝族人在重视仪式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礼节,这一点体现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比如,在彝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十分独特的仪式和礼节。

新娘会在婚礼前,穿上彝族传统的婚纱,由女长者率领,参加“行街礼”、“拜土地神”、“入门”等诸多环节,寓意着要去拜神,感恩大地,而这些所有的仪式和礼节都十分庄重、隆重。

二、注重家族和血缘彝族人传承着对宗族、家族的重视,崇尚人伦关系,注重亲情和血缘。

这一点在彝族人对于祭祖、祭先民的仪式和信仰上尤为显著。

通过祭祖和宗祠,彝族人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同时,祭祖也是彝族人对于传承和弘扬先民文化的承诺和回报。

三、崇尚自然和生态彝族人在自然和生态方面的管理和保护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理念,比如“摆花坝”、“砍竹林”等等。

这些传统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出彝族人对自然和生态的敬畏和崇尚,同时也是他们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总结。

精神家园的追求除了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是彝族人所持有的价值。

彝族人追求的精神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根问祖对于彝族人来说,寻根问祖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寻根问祖,彝族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本,弘扬自己的文化精髓,让大家对于彝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文化传承彝族人的文化传承任务非常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然而彝族人想要保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宝藏,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许多彝族人选择从自己做起,先从自己家庭、家族入手,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彝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之一。

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举行,彝族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认识彝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情感纽带。

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也是彝族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它影响着彝族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开展。

一、四川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1.凉山彝族先民宇宙的起源中,人与大自然合一的思想四川彝族先民认为,上有九重天,地有十三层;天上有天宫,地上彝家寨。

认为,宇宙就是天地,天地由混沌演变水而来。

如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中记载: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有天没有星;下面没有地,有地不生草;中间无云过,四周未形成,地面不刮风。

似云不是云,散也散不去;既非黑洞洞,又非亮堂亮;上下阴森森,四方昏沉沉。

天地为清楚,洪水未消退。

正当这时候,一天反着变,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

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

[1]这里描绘的世界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宇宙是一个混沌的宇宙,处于上没有天,下没有地,中间没有云,上下阴森森,四方昏沉沉,天地未清楚的状态。

这个时期,一天正着变,一天反着变,混沌演变水,水变天地。

在天地未清楚前,诞生了四仙子:儒惹古达生于东,署惹尔达生于西,司惹低尼生于北,阿俄署市生于南。

恩体古兹家,住在宇宙的上方。

为了开天辟地,恩体谷兹请来仙子,司惹低尼啊,开了九个铜铁矿,交给阿尔师傅。

阿尔师傅啊,膝盖当砧磴,口腔当风箱,拳头当铁锤,手指做火钳,制成四把铜铁叉,交给四仙子。

[2]四仙子把天撬上去,把地掀下来,在四方开了四个眼。

结果,风从东方吹进来,从西方吹出去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水从北方流进来,从南方流出去。

接着,司惹低尼啊,请来阿尔教师傅,将那四个铜铁球,制成九把铜铁帚,交给了九个仙姑娘,拿去扫天地。

把天扫上去,天成蓝莹莹;把地扫下来,地成红艳艳。

[3]紧接着,四根成天住,撑在地四方。

四根拉天绳,扣在地四方。

四个压地石,压在地四方。

又接着,司惹低尼开天,司惹约祖平地,司惹约祖为了平整地,请来阿尔教师傅,铸造了九把铜铁斧头,交给九个仙小伙,伴随司惹约祖去平整地,一处打成山,做牧羊的地方;一处打成坝,做放牛的地方;一处打成田,做栽秧的地方;一处打成坡,做种荞的地方;一处打成哑口,做打仗的地方;一处打成深沟,做流水的地方;一处打成山凹,做安家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的和(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摘要)

传统文化中的和(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摘要)

传统文化中的和(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摘要)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传统文化中的和,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摘要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和”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意义?2、为什么说“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3、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的和包含哪些内容4、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5、传统文化化中“和”的意思?“和”字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意义?答:“和”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用现在的话就是“和谐”的意思。

《国语·郑语》记述了史伯关于“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

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

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也和世界普遍认同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拓展资料:和,中国汉字,音hé。

作为连词,意思是“与”,也可作动词,表示应和或搅和。

也表示连通。

作为形容词,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

例如: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在列举时和通常加在最后一个列举项前面。

“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为什么说“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知乎网友的回答必须旗帜鲜明的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和”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道”也是。

“仁”不是,“仁"只是伦理概念,而且也没有获得广泛认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河南安阳殷墟文化中,甲骨文的出现,和就出现了,后来到经文、篆文,和就更多了,事实上这个字可能出现的更早,和,相应也。

——《说文》;和,谐也。

——《广雅》;不刚不柔曰和。

——《谥法》;同寅协恭和衷哉。

——《书·皋陶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阐述了和的人文理念,达到了有效统治天下的目的,最早应该从管子曰:学之以道则名和;老子曰:知和曰长,知长曰明;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曰:知和者天下之大道也。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渊源悠久。

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民众认识自然、理解大自然力量及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精神
财富。

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一直以来,中国各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们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强调“君子以善为本”、“仁放以
天下”。

他们认为“仁、义、礼、智、信”是根本的社会价值观念,与自
然和谐密切相关。

此外,传统文化中,还强调“大地归正”,提倡“大地
本质维”,弘扬“仁义在天”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以“光明、真实、完美、永恒”为理想,倡导以“节约、爱护、归咎”态度来面对自然,与自然环境相处和谐。

更为务实的,也是我们今天使用的,是许多经典的自然保护思想。


如《论语》中的“植彼阳谷,而来其安”、《增广贤文·地理》中的“百
果受庶,尽属于时”、《译四书正义》中的“善政在慎,利生在细”,以
及生物学家赵元任的“养育土地,赐恩于民”,都是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思想。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环境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哲学观念到务实细节,从抽象理论到具体措施,都敦促人们充分认识自然的博大和不易,构筑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持续维持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和谐。

论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生态保护观及现实价值

论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生态保护观及现实价值

① [ 收稿 日期]0 9一o O 2o 9一 l H乍 者简介] 何燕霞(9 6一), 白族 , 南洱源人 。 17 女, 云 大理学院马克思主 义学院讲师 ,
等就 是保护 自然 的具 体 体现 , 且 彝族 对所 保 护 而 的对 象 , 相应 的行 为规 范 , 有 如对 崇拜 的神 山 、 森 林 、 源等严禁 砍伐 、 水 破坏 、 染 , 污 禁止 在水源地 洗 衣服、 大小便 、 大声喧哗等 。同时 , 族人 民认 为 , 彝 动植物、 非生物等神灵对彝族人民的生产 、 生活做 出了贡献 , 彝族人 民的保 护神 , 是 和彝族人 民之 间 有 深厚 的感 情 , 不能破 坏 、 杀 他们 , 屠 而要 保 护它
的观 念
】保护 自然 的观念 。彝族 人 民认识 到 自然 为 、 人类 的生产 生 活提供 了物质 资源 , 是人 类生存 、 发 展 的基础 和条件 , 且 自然 是 神圣庄严 的 , 有至 而 具 高无上的地位 , 所以要保护 自 。如彝族认为山、 然 水、 动植物等是 自 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是彝族 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和资源 , 因而要对其保 护, 上文说 到 的神 山崇拜 、 水源 崇拜 和动植 物崇拜
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生态保护观
彝族 以 自己独 特 的生 产 、 活方 式 繁衍生 息 , 生 在利 用 、 开发 自然 中 , 人 与 自然 共 生 互利 、 谐 在 和 相处 的 良性 互动 中 , 逐渐形 成 了一系列 对 自然 、 环 境、 森林 的无 限崇敬 爱 护 以及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相生, 有利 于可持 续发展 的生态 保护 观 。 ( ) 一 敬畏 自然 , 仁爱 万物 的观念 彝族 人 民认 为 自然 万 物 是有 灵 魂 的 , 自然 的 力量是 神圣而 庄严 的 , 主宰人 类全部 的生 产生活 , 人 们 必须 敬畏 它 、 尊敬 它 , 因此 , 们 在 长期 实 践 他 中产 生 了敬 畏 自然 、 爱 万物 的观念 。如他 们 将 仁 自然界 和 自然 物神化 , 产生 了对天 、 、 、 、 、 地 水 山 树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时间:2010-05-04 08:43来源:未知作者:东人达点击:次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

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关键词】彝族;文化;社会;和谐;思想主持人:蓝勇主持人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和藏族的遗传距离都更靠近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应该说这两个民族在认知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

东人达《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文指出彝族的和谐思想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这种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种思想融入社会中就是彝族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要求在彝族内部,也要求在各民族之间。

应该看到,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汉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十分重大参考价值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早期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往往是生产力不高的背景下以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为背景的,所以,当各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怎样将这种生态意识保护下来,转变成为我们的现代生态意识就是值得研究的。

王庆《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计量统计分析来对藏族认如风格作研究,研究的角度十分新颖,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鉴的。

关于藏族的“场独立”与“场依存”的结论不管怎样,但我感觉探索这种认知风格现象与藏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角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当然如果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将藏族的认知风格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认知风格比较,同时考虑到历史上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时间维度,研究就更有意义了。

融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于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融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于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融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于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

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高度体现和浓缩,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人民對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各种矛盾关系作出评判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标签: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彝族传统文化优秀思想节庆文化是以火把节、过年等节日为载体,通过彝族节日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来实现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的文化现象。

特别是对传承文化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彝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也是彝族与其他民族相结合地一种不可缺少的渠道。

最美好的礼仪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条件。

德教文化是指道德和教育的相结合,是彝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彝族学子所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

而德教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主要的,从这里可以得出彝族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发展的主源。

二、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下,我国各个地区不断加强当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彝族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促进彝族青少年思想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一)彝族传统文化中严格遵守集体约束的观念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在彝族生活中都喜欢集体活动,不提倡个人独断专行,在彝族文化中集体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依靠。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多样性,也传承和发扬了彝族传统文化,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更加和谐。

另一方面提高了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二)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大团结的认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地方性民族团结,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地方性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
【内容提要】
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

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关键词】彝族;文化;社会;和谐;思想主持人:蓝勇
主持人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和藏族的遗传距离都更靠近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应该说这两个民族在认知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

东人达《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文指出彝族的和谐思想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这种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种思想融入社会中就是彝族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要求在彝族内部,也要求在各民族之间。

应该看到,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汉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十分重大参考价值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早期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往往是生产力不高的背景下以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为背景的,所以,当各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怎样将这种生态意识保护下来,转变成为我们的现代生态意识就是值得研究的。

王庆《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计量统计分析来对藏族认如风格作研究,研究的角度十分新颖,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鉴的。

关于藏族的“场独立”与“场依存”的结论不管怎样,但我感觉探索这种认知风格现象与藏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角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当然如果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将藏族的认知风格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认知风格比较,同时考虑到历史上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时间维度,研究就更有意义了。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民族彝、哈尼、傈僳、拉祜、纳西、基诺都在西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包含有和谐因素,表现出崇敬祖先、集体主义、生态保护、勤劳、勇敢、正直、团结、互助、好客的品格与传统,但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

如在以祖先为核心的崇拜中,不同民族所注重的,彝族为六祖与祖灵,哈尼族为神树“伏玛尼”,傈僳族为鬼神台一的精灵“尼”,拉祜族为天神“厄萨巴”,纳西族为东巴教,基诺族的行使主体为巫师“布蜡包”、“莫丕”。

本文以西南彝族为研究对象。

彝族历史悠久,很早就创制了老彝文,有上万部彝文古籍传世。

从彝族先民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衍生出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于彝族的传说、崇拜、祭祀、习俗、礼制、规范、节日等活动中,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天地人合一是彝族和谐思想的根源
彝文经典古籍《西南彝志》的彝语音译是《哎哺啥额》。

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即清浊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一对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哎哺。

在哎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万物。

这是彝族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观点。

哎哺最初代表影形、天地、阴阳,后来又成为早期氏族名称。

哎哺的连续运动与变化,促使天地、万物产生。

《西南彝志·封锁的天象》云:“上古天未产,哎哺未生时,清浊气先产生。

”“上古天未产生,地未产生时,先有苍天哎,先有大地哺,哎聚牢成天,成为天的根;哺聚牢成地,成为地的蒂。

”“阳上升,阴下降,线样缠绕,雨样绵延,它俩又结合,产生有命会动的。

”《西南彝志·论天地形态》认为,哎哺在运动中产生了“五对根”:先是“天根”、“地根”,“日根”、“月根”;后是“男根”、“女根”,“权根”、“令根”,以及“福根”、“禄根”等。

可见作为彝族社会史观核心概念根的实质,首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基本物质哎哺,其次还包含把握物质生产的历史的人。

而彝文文献《天地人生论》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强调天地人合一思想:“清气往上升,牵起了天盖,上空的天体,这样形成的。

”“浊气往下降,
凝成了地底,广厚的地底,这样形成的。

”“人气以运行,人体乃形成,有生命灵魂,有血又有气,这样有了人。


四川凉山彝文古诗《勒俄特依·十二雪子》,表达出天地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时候,天庭祖灵掉下来,掉在恩杰杰列山,变成烈火在燃烧。

”“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人类起源燃,为了祖先诞生烧。

”在烟与火燃烧的运动形式中,降下三场红雪,并演变成“雪族子孙十二种。

”其中无血的六种是草、宽叶树、针叶树、水筋革、铁灯草、藤蔓,有血的六种是蛙类、蛇类、鹰类、熊、猴类、人类。

朴素的天地人合一哲学思想,以物质的运动为起源和基础,同时又将人类视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为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一)自然崇拜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彝族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占有很大比重,“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作具有生命、意志以及巨大威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

人们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月有月神,诸如山、川、风、雨、雷、电,都有神。

”各地崇拜具体对象不尽相同,如贵州彝族大体为: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岩神、茅草、树、竹等。

最具代表性的有:“树崇拜。

彝族崇拜的树主要有肤烟木、百倍子树、寨旁的千年古树等。

肤烟木在彝俗里被认为是有‘灵’的植物,在彝族原始宗教所有法事里都使用它,或代表‘法杖’、‘法刀’,其木屑在祭祀中代表‘金银’。

彝族灵房内装‘灵桶’的木槽,也必须用其制作,这些古树,彝语称‘米省’,意为天神树,人们认为‘米省’管村寨人畜。


人们视被崇拜的树为土地神化身。

黔西北流传着祭祀土地神的多种彝文典籍《省舍多》,“省舍”义为古树,“多”义为投掷,“省舍多”即“向古树投放祭品”。

“这棵被选择作为神树的树,连同它所在的林子,一般居于村寨边的某一处,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神秘和令人生畏的,跟村寨后面的祖祠林一样,禁止在那里取材用或拾柴禾,就连一草一木也不准去动。

”祭土地神即神树的活动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目的是祈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平安,“因地上所出者都属于地神父母,所以要土地神把冰雹、旱涝、虫鼠、火等自然灾害收去,把瘟疫病症收去,把战争仇杀、窃贼强盗、官司、是非口舌收去,把不祥之兆,把邪魔鬼怪统统收去并管好,处置好,以保一方平安,保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保无病无恙,保人丁兴旺,保财产平安,除邪除鬼,保人的身体健康”。

云南路南县蒲草村、老挖村、豆黑村、土瓜黑村的彝族群众,流传着祭祀“密支”、“神林”的经书《普兹楠兹》。

“密支”林即“神林”,就是“社”的意思,这种活动就是“社祭”。

《普兹楠兹》的“社祭”特点是:“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密支神;祭祀的地点为密支林;祭祀的日期为鼠月鼠日;祭祀的目的是驱瘟疫、报神功,祈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由头人和毕摩主持,全村集体举行,祭后全村会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