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与民营经济的发展
金成晓李军睿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民营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趋突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该地区的民营经济。作者借鉴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认为走产业集聚的道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提升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东北地区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作者对东北民营经济进入产业的选择提出了相应的见解,为整体规划东北产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民营经济产业集聚产业布局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适时地提出了振兴东北战略,这无疑为东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我们认识到要想发展经济,使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必须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民营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总体经济增长贡献日趋突出,在沿海一些地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解决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以及为国家提供税收等方面,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没有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市场机制将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市场的有效的资源配置也无法实现。因此,在大力振兴东北之际,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市场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更广泛进入,摆脱东北以往的产业结构单一化,使国有、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协调发展。
但是,民营经济该进入哪些产业,如何进入?政府该采取哪些相应的产业和地区政策进行扶持和引导?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民营经济不能盲目的引进,我们要考虑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布局和规划,国有经济的退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比例和协调关系。只有正确的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增强东北经济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减少个人投资的盲目性造成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民营经济自身实力的有限性引起的竞争力的不足。
二、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产业集聚(群)现象已存在于全球众多地区,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例如,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业群、纽约玛第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加利福尼亚的娱乐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在德国有索林根的刀具业群、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业群、普福尔茨海姆的珠宝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纽伦堡的制笔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业群、雷姆沙伊德的工具制造业群、巴登-符腾堡的机械业群。在法国,有巴黎森迪尔区的网络业群、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业群等。在意大利,众多设计和生产轻工业品的创新性产业群遍布全国,尤其是分布在其东部和东北部的很多小城镇。研究发现,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
巴基斯坦、南非、肯尼亚、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大量类似的产业集聚群现象,例如在印度,有旁遮普邦的路德海阿那的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群、泰米尔纳德邦的提若普尔的棉织衣物制造业群、古吉拉特邦的苏拉特的钻石加工业群、卡纳达卡邦的班加罗尔的电子软件业群、北方邦的阿格拉的鞋业群等。
产业集聚现象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而是复杂的经济社会现象,具有社会经济的累积特性。中外经济学家和地理学者都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表现出极大兴趣,并从不同角度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了研究。
首先是马歇尔(Marshall)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集聚即空间外部性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第一,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共享的市场;第三,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受益。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创新理论的观点,马歇尔的产业集聚体现了产业集聚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累积因果关系、地方化联系和学习效应的重要性。
20世纪30~6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70~80年代,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 ,1983;1988)。根据Scott (1988,1992)的观点,在西方经济中新产业区(集聚区)形成的主要动力,是增加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变化对资本主义福特制生产方式的挑战。Kaldor(1970)将集聚定义为生产活动中递增规模收益…它们不仅是大规模生产的节约,而且是产生于生产自身增长的累积优势──技能和技巧的发展,思想和经验的交流,生产工序的分化和生产活动的专业化。Arthur(1988)认为,当假设递增收益、历史的累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锁定”时,产业活动可能的结果是地方化集聚。这是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第二次高潮。
20世纪80~90年代,Lundvall(1992)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Krugman(1991,1995)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按照他的观点,产业集聚可能是由当地历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起,重要的是继起的累积因果关系。Porter(1990,1994)提出著名的地区竞争力的“钻石”模型,特别强调产业集聚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Smith和Florida(1994)认为,集聚指的是正外部性、与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及相联系的生产机构的共定位。这标志着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第三次高潮的出现。
我国唐杰等学者(1989)在《城市经济分析》中首次对城市工业集聚经济效果进行研究,把对集聚经济效果的影响因素分解为内部集聚经济(ISE),布局集聚经济(LOC)和城市集聚经济(UBE)。冯云廷(2001)提出,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集聚性,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
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产业集聚
....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下,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和灵活的专业化不断增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动态的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区域型经济共生体。
产业集聚对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