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神女_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

林 涓 张伟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地貌环境、气候条件及楚地风俗三个方面分析了巫山神女故事出现的必然性,尝试着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引进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

关键词 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 巫山神女

“高唐神女”作为中国的美神与西方的维纳斯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比较研究,使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但就“高唐神女”的原型而言,他比前人并没有新的实质性创获。在《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一书的第375页,他认为:“宋玉所讲的怀王梦神女之事有没有可信性,根据故事的内容就可知答案只有是否定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神话传说吧。”而第378页则记录了他发自内心的一段真实感受:

为了切身体会高唐奇景,我曾带着十分向往的心情游三峡观巫山,谁知所获视觉印象与《高唐赋》所描绘的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或许这其中有二千多年的风雨沧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异方面的原因,但是,

无论如何,也见不到一点“猛兽惊跳”、“虎豹奔走”之类的影子,更不用说能够发出“清浊相和”、“回肠荡气”之音声的树木了。对照之下,始知《高唐》、《神女》二赋之作,本来并非写景,而是在“造景”,即制造足以诱人进入超现实冥想的幻境。

笔者认为,叶先生的这些见解是成问题的。这段较长的引文中存在一个漏洞:叶先生既然已经意识到不排除“二千多年的风雨沧桑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异”的可能,但却在未对这一可能作任何论证的情况下得出了一个“无论如何”的结论,这显然不足以令人置信。况且,在前一段引文中他仅仅“根据故事的内容”就判断“宋玉所讲的怀(按当为

“先”)王梦神女之事”没有“可信性”,未免也失之过于简单。

在笔者看来,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事件本身“有没有可信性”,而是在于如何去理解其中的“可信性”。为讨论的方便,兹先将《高唐赋》序中的有关内容引述如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 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

山之阳,高丘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①这里面有几点值得注意:一、前人曾论证“高唐”、“云梦”都与“高 ”之祀有关,但神女所居之地却不在“云梦”的范围之内②,为什么神女所居之地位于巫山③,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二、神女的化身为“朝云暮雨”,为什么不是“暮云朝雨”或别的什么自然现象如风、霜、雷、电之类?三、神灵的性别为女性,为什么她享有充分的情感自由?

关于这些问题,第三点自来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犹有剩义。第二点曾有不少人注意到“云”、“雨”,但都没有注意到何以为“朝云暮雨”,尤其没有人注意到其与“巫山”之间的联系。而第一点迄今尚无人论及,以往的研究者在提及“巫山”时都是作为

1

2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①

②③巫山在巫峡,峡因山名,自来甚为昭彰。闻一多先生支持钱穆先生的观点,认为高唐在霍丘县西北六十里,并注云:“《水经注》谓此即《高唐赋》中之巫山,历来无异说。”按《水经注》中未见此文,姑不予辩驳。“云梦”的地域范围异说颇多,以谭其骧先生所言最为可从。其结论是:东起大别山麓、西迄鄂西山地,北自大洪山区、南至平原湖沼。见《云梦与云梦泽》,载《长水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六臣注文选》卷一九,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一种无意识而一语带过。笔者认为,这几点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它们是独特的地理环境的产物。其中,既有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感应,又有一定的风俗背景。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 奇峰耸立:巫峡独特的地貌环境

在巫山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地的地面结构。这也是该地的自然景观中最直观的部分。由于地处亚热带,岩溶丘陵的地貌类型使得峡中奇峰林立,为人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天然依凭。

巫峡的自然地理环境,很早便引起了人类的注意。《水经・江水注》所引的盛弘之《荆州记》那段著名的“自三峡七百里中”的文字,久已脍炙人口。那段文字虽然只是对该地自然环境的白描,但那种“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自然环境,人类将其与想象中的精神世界建立关联实在是很难避免的事。人称巫峡中“烟峦万状,怪石百变,

有一峰独立者,有两峰相对拱揖者,有三四峰攒簇倚负者”①,很自然地便为地物添加

了一些拟人的成分;而曾经盛传的巫山得名是源于其“形如巫字”,琵琶峰的得名是因

为其“形似琵琶”②,都可以反映出自然地物触动人类思维之一般。

我们可以注意到巫山神女峰的存在。神女峰是巫山十二峰中的一峰,俗称美人峰。十二峰名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神女峰即望霞峰。其所以名“神女”,是因为峰形纤丽奇峭,而且峰顶有一石柱,高约614米③,远远望去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美人”之名亦因此而来。“巫山十二峰”的说法形成较晚,到唐代才出现。其名称罗列于载籍,更是到了南宋的《方舆胜览》。十二峰所指古今有所不同,本来都在北岸,现在已变为南北两岸各有六座;这一变迁可

能发生于清末光绪年间④。其中,神女峰名也由“朝云”而变为“望霞”⑤。

抛开十二峰缺乏个性特征的地名勿论,对于作为自然地物的神女峰,古今的指认并无不同。最早对此留下观感的是放翁陆游。他在《入蜀记》中写道:

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这一观感在后世博得了广泛的认同。类似的话语在清人的游记中大量出现。有的是就放翁的感觉予以发挥、映证,如王士云:

十二峰,舟人指似得其六七,缥缈秀拔,令人有骖鸾驾鹤之想。中有三峰连缀,其一修纤如人,扬袂而立,俗称美人峰,即放翁所谓神女峰最为纤丽,宜为仙

真所托者也。

⑥22文学遗产・二○○四年第二期

②③④⑤⑥《蜀道驿程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林涓《神女峰名的历史变迁》,载《上海地名》2000年第1期。

蓝勇《三峡历史地理考证三则》,原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收入所著《古代交通生态研究与实地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劳征编著《三峡旅游指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此点在历代游记中记载甚多,如方象瑛《使蜀日记》,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洪良品《巴船纪程》,《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