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药理学与智慧中医药2018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

合集下载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

几种现代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概述邓哲【摘要】屠呦呦之诺奖再次像我们证明了中医药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宝库,传统的中医药要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走向国际,造福人类。

而现代中医药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

现就近几年中医药中热点方法进行概述,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奠定基础以及期待更好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提出。

【关键字】中医药;研究方法;概述;General situation of several of modern research methods in TCM 【Abstract】Tuyouyou, the Nobel prize winner, validates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s a treasury worthy of exploiting. In order to better march fo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benefit mankind, modern scientific technology needs to be applied to TCM. However,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CM is called “encouraging blossoming and contending of all”, and varieties of research methods emerge in endlessly. Now general situation is summarized about the hot methods in TCM in recent years, which aims to lay foundations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nd expect better research methods are put forward.【keyword】TCM; research methods; general situation;中医药是我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医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痛风是类风湿性疾病的一种,可以引起关节疼痛、炎症和结晶形成。

治疗痛风的传统中药方剂已经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的数据积累,网络药理学已成为寻找中药作用靶标和机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痛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网络药理学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析和预测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领域中,网络药理学可以帮助确定药物的靶标、预测分子相互作用和通路富集等,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的分子机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了一系列治疗痛风的中药方剂和单体成分。

例如,柴胡桂枝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已被广泛用于痛风的治疗。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柴胡桂枝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除了中药方剂外,研究人员还关注了中药单体成分的作用机制。

清热解毒中药黄芩是一种具有抗炎和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已被证明对痛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一项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芩素可能通过调节肝X受体和PPAR信号通路来发挥其抗炎作用。

此外,网络药理学还可以帮助预测中药方剂或单体成分的潜在不良反应。

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评估了升麻中的一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提供了痛风患者在使用升麻前可行的风险评估。

总之,网络药理学已成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和寻找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手段。

在中药治疗痛风中的应用研究中,网络药理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与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网络药理学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交叉、前沿学科。

由于其研究思路与中医药学整体观念的高度契合性,网络药理学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整体作用机制、方剂配伍、药效物质基础等研究中,成为近年来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热点。

为了更好的规范网络药理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针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首个网络药理学标准“Network pharmacology evaluation method guidance ‐Draft”,《中草药》杂志编辑部特邀清华大学李梢教授团队,在本刊发表“《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解读一文”,重点解读评价策略的建立思路、相关技术要求和指标的筛选原则及其适用性,倡导广大科研工作者在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参照本文的具体解读意见,全面规范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过程,结合实验与临床进行充分的科学验证,共同促进网络药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良性发展。

中药复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依据药性、药量、配伍等组成的具有特定主治功效的中药处方,蕴含了深刻而复杂的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中药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作用的特点,但由于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缺乏可量化的、客观的数据支撑,要厘清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亦很困难,这也成为中药难以被国际社会接受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计算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的交叉渗透,针对药物系统性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

网络药理学强调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规律,其研究理念与中医药学的整体论思想不谋而合,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中药活性化合物发现、整体作用机制阐释、药物组合和方剂配伍规律解析等方面,为中药复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等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事实上,中医药领域率先提出的“网络靶标”理论已成为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本身也表明中医药研究在方法学上能够跻身、甚至引领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

中药网络药理学.PPT

中药网络药理学.PPT

Symbol NOS2 PTGS1
KCNH2
ESR1 AR
SCN5A PTGS2 RXRA ADRB2 PRSS1
疾病靶点
Gene Symbol IL1B IL1RN GAST CXCL8
S100A8 PGA3 PGC PGA5 CHGA PTGS2
Description Interleukin 1 Beta Interleukin 1 Receptor Antagonist Gastrin 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
MOL001454 MOL001454
berberine berberine
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2 Retinoic acid receptor RXR-alpha
MOL001454 berberine Beta-2 adrenergic receptor MOL001454 berberine Trypsin-1
MOL002668
Worenine
45.83
0.87
MOL008647
Moupinamide
86.71
0.26
药物靶点
MolId
MolName
Target
MOL001454 berberin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ducible
MOL001454 berberine Prostaglandin G/H synthase 1
中药网络药理学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寻找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模式 和方法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网络药理学强调对信号通路的多途径调节,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毒 副作用,从而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成功率,节省药物的研发费用。

网络药理PPT课件

网络药理PPT课件

系统生物学方法
总结词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药物作用机制。
详细描述
系统生物学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多种技术和方 法,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该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和生物学过程,为 新药研发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
详细描述
基因敲除/敲入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敲除 或敲入特定的基因,观察基因缺失或过表达对细胞、组织或个体表型的影响,进 一步揭示药物作用机制和生物学过程。
基因芯片技术
总结词
利用微阵列技术,检测大量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详细描述
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将大量基因的探针集成在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大量基因的表达水 平,分析药物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该技术有助于发现药物作用的靶点和信号通路,为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网络药理的研究意义
深入理解药物作用机制
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
网络药理学能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 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能 够更好地预测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发现潜在药物靶点
通过对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网络的分 析,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为新药 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基于个体的基因组、表型等特征,分析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
精准用药方案制定
根据个体特征及疾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精准用药方案。
药物疗效与风险评估
评估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疗效与风险,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药物选择。
药物重定位与再利用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

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

世界中医药 2021年 2月第 16卷第 4期·527·规范与标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4.001 本指南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 《世界中联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标准制定和 发布工作规范》(SCM 00012009),版权归世界中医 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网络药理学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药物系统 性研究的新兴、交 叉、前 沿 学 科,强 调 从 系 统 层 次 和 生物网络的整体角度出发,解析药物及治疗对象之间 的分子关联规律,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和中药活性化合 物发现、整体作用机制阐释、药物组合和方剂配伍规 律解析等方面,为中药复杂体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为临床合理用药、新药研发等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网络药理学的影响力和 应用日益广泛,网络药理学在理论分析、算法发展和 实际应用等方面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整 合临床、实验的海量数据,结合科学验证,揭示药物 对疾病的调控机制,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然而,目前网络药理学研究存在质量良莠不齐、数据 缺乏规范、科 学 检 验 不 足 等 问 题,亟 须 建 立 严 谨 规 范、科学统一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评价标准,以保障该 新兴学科的健康发展。

本文件以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 “网络靶标” 为基础,建立网络药理学评价的规范性标准,推动基 于“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的研发模式成为更严谨、更 科学、更普适的新一代药物研究范式,推动网络药理 学更规范地开展计算、实验、临床应用,促进该学科 快速、健康与有序发展。

由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目 前研究水平与条件的局限性,其评价方法尚有诸多 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本文件将结合网络药理学研 究以及学科发展,不断修订和完善。

1 范围本文件规 定 了 网 络 药 理 学 研 究 过 程 中 数 据 收集、网络分析,以及实验验证的原则、流程和评价指 标等内容。

网络药理学

网络药理学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网络药理学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网络药理学在现代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20141462 14硕士7班【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科学概念,分析网络药理学的特点,以及中药的作用特征,阐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及优越性,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并对其在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明分析,最后对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研究相结合推动中药发展作出了展望。

关键字: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应用现状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用药经验及50年的现代研究基础,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

中药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实用价值。

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这种复杂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药和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从整体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1]。

这些大大限制了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近 10 年来,随着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理论的发展,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2-3]。

网络药理学应运而生。

1.网络药理学的科学理念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理论,对生物系统的网络分析,选取特定信号节点进行多靶点药物分子设计的新学科[4]。

网络药理学认为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体系,疾病是由多个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基因、蛋白引起的基本生理和病理现象[5]。

网络药理学融合了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的思想,将生物学网络与药物作用网络整合,分析药物在网络中与节点或网络模块的关系,由传统寻找单一靶点转向综合网络分析[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网络药理学以网络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构建生物网络模型,研究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本文旨在综述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分析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包括中药药效物质的发现、中药作用机制的解析以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

还将探讨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中药研究者和从业人员提供网络药理学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参考,促进中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二、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致力于整合生物网络、多组学数据以及计算生物学方法,以更全面、系统地理解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中药研究领域,网络药理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策略,为深入探索中药的复杂作用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在于,它认为药物与生物系统的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过程,而非单一的线性关系。

这一网络由多个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

中药作为一种多成分、多靶点的复杂体系,其药效往往是通过与生物网络中的多个节点(即靶点)进行交互,从而发挥其整体疗效。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通过高通量技术(如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等)获取生物网络中的多组学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出与药物作用相关的关键节点和通路;通过实验验证这些预测结果,从而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物质基础。

在中药研究中,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鉴定,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网络,预测药物的可能作用靶点;二是中药作用机制的解析,通过分析药物对生物网络的影响,揭示中药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三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机制;四是中药新药的研发和优化,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预测和分析,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蔡 鑫1,唐 芳2,马武开2,兰维娅2,蒋 总1,樊 梅1,金泽旭1 【摘 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药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预测类风湿关节炎疾病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将获得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黄芪桂枝五物汤中药活性成分74种,作用于217个靶点,类风湿关节炎疾病靶点4329个,从而获得药物和疾病的共同靶点146个。

GO分析涉及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脂筏、膜微区、核受体活性,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等方面。

KEGG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及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等。

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及多途径的方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黄芪桂枝五物汤;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作用机制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21.02.008On the Mechanism of Huangqi Guizhi Wuwu Tang(黄芪桂枝五物汤)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CAI Xin,TANG Fang,MA Wu-kai,LAN Wei-ya,JIANG Zong,FAN Mei,JIN Ze-xu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uangqi Guizhi Wuwu Tang(HGWT,黄芪桂枝五物汤)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Methods:Database TCMSP was used to search and screen the active components and targets of HGWT.GeneCards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targe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nd the active components target networ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constructed.The obtained target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database STRING to construc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and the target genes were enriched by GO and KEGG.Results:A total of 74 active components of HGWT were selected,which acted on 217 targets and 4329 target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thus 146 common targets of drugs and diseases were obtained.GO analysis involved the response to lipopolysaccharide,bacteria derived molecules,lipid rafts,membrane microdomains,nuclear receptor activity and steroid hormone receptor activity.KEGG is mainly enriched in 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tumor necrosis factor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terleukin-17 signaling pathway.Conclusion:HGWT can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multi-component,multi-target and multi-channel. 【Key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Huangqi Guizhi Wuwu Tang(黄芪桂枝五物汤);network pharmaco-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YFC1703904);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治疗风湿病医学平台建设(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07)作者单位: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通信作者:唐芳 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飞山街32号,64550932@qq.com,136****0249logy;signal pathway;mechanism of action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症及关节外病变,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给社会和患者家庭带来严重影响[1]。

网络药理学概论

网络药理学概论

网络药理学概论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的发展,以及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创新的生物信息学工具的研究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于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Action, MOA)的研究,并发展出一系列标志性的、创新的研究范式(paradigm)。

现代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的发展,积累了海量的关于小分子化合物的细胞学筛选结果,其对细胞的作用机制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例如,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Broad研究院完成的Connectivity Map项目,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测量了多种药物作用于人类细胞后引起的基因表达变化图谱,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参考数据库。

利用该数据库可以对各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从而依据与已知药物基因图谱的相似性来预测未知药物的作用机制。

在给定某种疾病状态的基因图谱的情况下,可以在这个参考数据库中查询与输入的图谱(pattern)显著负相关的基因图谱,其对应的药物就是该疾病状态的候选药物(调节剂)。

运用该策略已经获得了一批药物作用机制的新认识,以及筛选得到的新药(或药物的新用途)(Lamb, Crawford et al. 2006)。

近期,美国NIH的发展路线图(Roadmap)中The Molecular Libraries Program 项目的实施,使得PubChem数据库中的药物筛选结果迅速增长。

上述研究范式初步体现了“系统药理学”(systems pharmacology)的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药物作用机制(MOA)是考虑药物结合的单个蛋白质或者基因,以及药物在细胞和体内如何分布和被代谢。

系统药理学则是以全基因组为考察范围,观察药物对全局基因网络(例如以转录因子为主要控制因素的转录调控网络)的作用模式。

因此,“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是一个更为具体、更有操作性的概念。

2007年,Andrew L Hopkins 在Nature Biotechnology撰文明确提出“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2008年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进一步发表了“网络药理学:药物研发中的下一个研究范式”的综述文章。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通用规范专家共识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通用规范专家共识

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通用规范专家共识1. 内容概述随着全球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药新药研发已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

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研究方法,已经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高其研究水平和效果,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套通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

本共识首先介绍了网络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

针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具体应用,如靶点筛选、生物标志物发现、药物作用机制解析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共识还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对药物的需求不断扩大。

中药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由于中药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其研发过程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为了提高中药新药的研发效率和成功率,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网络药理学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的网络模型,模拟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传递过程,从而预测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

目前关于网络药理学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的相关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方法的不统数据来源的多样性等。

制定一套通用规范的专家共识,以规范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研究现状、方法、技术要点等方面的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促进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专家共识旨在为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提供一个通用的规范和指南。

网络药理学的运用药理学论文

网络药理学的运用药理学论文

网络药理学的运用药理学论文中药是复杂化学体系,中药的疗效是中药的化学物质作用于人体,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或生化反应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

一般认为,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低亲和力、低选择性”作用特点,如何用现代语言阐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和关键点。

近年来,网络药理学是通过网络方法来分析药物、靶点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1-2],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单一“基因-疾病-药物”的传统新药研发思想。

目前网络药理学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理论方法的一个研究热点[3-5],并且受到中医药学者的高度关注,积极探索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中药研究。

但是,笔者认为,中药网络药理学必须结合中药本身的特点,加强中药体内ADME过程研究,明确中药的入血成分及其达靶成分,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阐释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而用现代技术诠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特点。

1网络药理学的概况在过去的10多年中,新药研发的失败率不断增高,面临困境[6],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与疾病相关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同时发生的。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西方医药界逐渐认识到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

2007年,AndrewLHopkins提出了网络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领域里新的发展方向[7-8]。

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在生物网络中各生物实体(疾病、表型、基因、靶标、药物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方法,观察药物对生物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使药物的研发更能针对疾病的实际情况,提高研发成功率。

网络药理学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不仅仅需要实验,同样也需要计算方式的支撑。

计算方法能够使网络药理学在复杂生物相互作用网络中获取整体、机制性信息,并能够发现新药靶标以及特效药的组合。

尽管在网络药理学中的计算方法还处于实用建模和理论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经为制药业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和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和作用机制中的应用

第47卷第20期2019年10月广 州 化 工Guangzhou Chemical IndustryVol.47No.20Oct.2019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和作用机制中的应用*袁彩英1,刘本涛1,黄嘉咏1,严振硕1,陈 睿1,2,霍丽妮1(1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摘 要:中药多成分㊁多靶点㊁多途径的复杂性,使得中药在世界药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类数据库的发展与联合应用,网络药理学提供了阐明中医药繁杂体系的新型手段,且该技术在探寻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中被广泛利用㊂本文对网络药理学进行简要描述,在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和作用机制上的应用上进行探索,以期为利用该技术在中药临床的应用和开发上提供依据㊂关键词网络药理学;药效物质;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R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677(2019)20-0020-03*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No.2017GXNSFAA198171,No.2018GXNSFBA18300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NO.KY2016YB830);壮瑶药协同创新中心(桂教科研[2013]20号);广西壮瑶药重点实验室(桂科基字[2014]32号);广西重点学科壮药学(桂教科研[2013]16号);广西一流学科中药学(中药学方向)(桂教科研[2018]12号)㊂第一作者:袁彩英(1994-),女,硕士研究生,从事药物生物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㊂通讯作者:霍丽妮(1982-),女,博士,副教授,从事中药有效成分㊁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㊂Application of Network Pharmacology on Screening and Mechanism of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AN Cai -ying 1,LIU Ben -tao 1,HUANG Jia -yong 1,YAN Zhen -shuo 1,CHEN Rui 1,2,HUO Li -ni 1(1School of Pharmacy,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Nanning 530001;2Facult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Nanning 530222,China)Abstract :The complexity of multi -component,multi -target and multi -pathway limi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in the world in a certain ext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related databases,network pharmacology provides a new tool for modern medical interpretation of TCM.It is widely applied for exploring the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and mechanism in work pharmacology technology was summarized in the studies on the screening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 an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mechanism.A theoretical basi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can be provided and was looked ahead in this field.Key words :network pharmacology;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mechanism中药凝结了数千年来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㊂但因其复杂的药效物质基础,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㊂中药现代化研究,关键在于分析其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1]㊂目前,针对中药药效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但缺乏整体性,常需要联合几种方法进行应用㊂同时,中药多成分㊁多靶点特质使得其分子机制较为繁杂㊂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出中药的核心靶点和药效生物网络,再通过观察中药在不同信号通路的调节效应,揭示其作用机制[2-3]㊂本文就近年来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筛选药效物质和分子机制的应用进行综述㊂1 网络药理学简介网络药理学(Network pharmacology )理论在2007年由Hopkins 初次提出[4],基于系统生物学及药理学范畴,运用可视化软件构建网络图,通过构建药物与基因㊁靶标和疾病等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对构建所得的网络图分析探讨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5-6]㊂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上的研究,是基于多靶点的研究思路进行实现㊂它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方向对中药进行探讨,亦见报道利用已知疗效的药物,逆向探寻病发机制[7-8]㊂生物网络构建㊁网络的可视化和网络分析[9]是网络药理学较常使用的研究方法㊂网络药理学是基于生物数据库的信息,对目标药物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构建出分子生物网络,如 药物-靶点-通路”㊂生物网络因其结构复杂㊁节点数量多㊁节点之间作用密集且强度不一,难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10]㊂网络可视化以及网络分析对于网络药理学而言,不可或缺[11],两者结合,最终实现目的信息的提取㊂该技术研究方法及工具汇第47卷第20期袁彩英,等: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和作用机制中的应用21 总[12-15]见表1㊂此外,随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及相关数据库的发展,网络药理学已成为阐明中医药繁杂体系的新型手段㊂表1 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及工具Table1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tools方法特点工具生物网络构建基于生物网络数据库信息,构建分子网络图药物数据库(TCM㊁TCMID㊁DrugBank等),靶点数据库(DrugBank㊁TTD㊁STITCH㊁HIT㊁EntrezGene等)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String和BioGRID)蛋白质晶体结构(PDB),通路数据库(KEGG)生物学网络可视化对数据进行整合,呈现网络节点相互联系编程语言(Java㊁C语言㊁Perl等)半编程语言(Matlab㊁R语言)界而交互式软件(Cytoscape㊁Uephi㊁Pajek㊁GUESS㊁WIDAS等)网络分析使用网络分析工具剖析构建的网络图谱,从中提取有效信息Cytoscape等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的应用中药药理活性及分子机制研究的关键是阐明药物的药效物质,药效物质的认识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㊁对药物制备工艺及剂型进行创新,从而拟定相应的质量标准㊁改善临床应用疗效的重要根基,同时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环节[16]㊂2.1 单味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的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多为复方用药,但对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并不明确㊂因此,可以先从单一中药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简单㊁快速获得需要信息㊂邬国松等[17]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发现两面针含有的β-谷甾醇㊁香叶木苷和芝麻素等化合物表现出潜在的抗炎活性,推测以上化合物可能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物质基础㊂熊婷等[18]依据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得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6种活性物质主要为黄酮类和蒽醌类化合物㊂Hong等[19]也利用该方法筛选出丹参的肝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显示丹参酮IIA㊁丹参酚酸b㊁丹参素等6种潜在活性成分可能参与丹参酮对急㊁慢性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保护作用㊂2.2 复方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临床医疗的需要,网络药理学除了在中药单方的药效物质筛选中得到实现外,也常被用于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筛选㊂宋勇丽等[20]利用网络药理学,发现复方血栓通通过熊果酸㊁槲皮素㊁山奈酚㊁木犀草素㊁芹菜素等多个化学成分作用于VEGF㊁TLR及MAPK等多个信号通路,表明这些化学成分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活性成分㊂Yang等[21]研究发现,丹栀逍遥散中的一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抗癌作用,如厚朴酸槲皮素㊁麦角甾醇过氧化物㊂因此,Yang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结果发现厚朴酸槲皮素㊁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可以协同作用于癌症㊂Li等[22]采用网络药理学策略从葛根芩连汤中确定潜在的抗糖尿病成分㊂通过预测葛根芩连汤成分的靶向谱及FDA 批准的抗糖尿病药物的靶向谱聚类来推断活性成分,预测结果证实葛根中一种新的抗糖尿病成分4-羟甲基苯妥增加了RIN-5f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同时增强了3T3-L1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抵御作用㊂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应用对于机体而言,药物效应多种多样,它代表了各类药物与机体彼此作用的差异性㊂网络药理学对不同学科的技术㊁方法进行串联,构建出生物信息学与药物互相作用网络,从而探究疾病及药物的作用效应㊂3.1 中药与炎症相关靶蛋白作用机制的应用杨红等[23]为探究治咳川贝枇杷滴丸发挥治疗咳喘的分子机制,网络药理学表明其抗炎的分子机制涉及TGF-β㊁HSP90-α受体等靶点㊂Shu等[24]基于网络药理学对四逆散方治疗慢性肝炎的潜在机制进行预测㊂分析表明,该制剂含80种有效成分和91种靶点蛋白,预测其通路主要涉及介入免疫调节,抗炎和抗病毒活性,乃至调节其脂质代谢,最终经直接和间接方式作用于慢性肝炎㊂3.2 中药与癌症相关靶蛋白作用机制的应用Bi等[25]在对姜黄根茎的活性化合物进行了药物相似度评价后,应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其抗癌活性㊂结果发现姜黄根茎的抗癌活性可能涉及13个活性化合物㊁33个潜在靶点㊁31个信号通路,从而构成一个 多化合物㊁多靶点㊁多途径”的网络㊂Liu等[26]对白花蛇草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进行网络药理学层面分析,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白花蛇草在结直肠癌上的治疗靶点可能有10个,即HRAS㊁PIK3CA㊁KRAS㊁TP53㊁APC㊁BRAF㊁GSK3B㊁CDK2㊁AKT1㊁RAF1㊂基因富集分析提示白花蛇草可能通过调节与癌症,传染病,内分泌系统相关的通路使结直肠癌患者受益㊂Huang等[27]为了阐明茵陈蒿汤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得34种化合物作用的潜在靶点,31条重要的通路和16类与靶点相关的疾病㊂通路富集分析表明,茵陈蒿汤参与了癌症多种通路的调控,可能通过调节细胞死亡㊁抗炎症㊁抗免疫系统㊁抗血管生成㊁能量代谢等发挥抗癌作用㊂3.3 中药与其他疾病相关靶蛋白作用机制的应用李伟霞等[28]通过该技术认识当归-川芎药中入血效应的活性成分,探讨其活性物质和配伍作用的机制,发现主要通路包含神经㊁内分泌㊁免疫和血液系统,数条通路得到作者文献研究和代谢组学的验证㊂Zhang等[29]通过分子对接㊁网络分析和细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常用于医治上呼吸道感染的热毒宁注射液的分子机制,分析得到热毒宁注射液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和直接靶向呼吸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蛋白,间接调控宿主免疫系统,减轻URTIs的疾病症状㊂谈英等[30]基于该技术对柴胡镇痛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探,筛选出13个柴胡镇痛效应的靶点,分析得柴胡通过干扰细胞增殖㊁精氨酸的分解代谢以及血小板活化等过程发挥镇痛效应㊂22 广 州 化 工2019年10月4 结 语计算机技术及各类组学技术㊁信息技术的更新㊁交融与发展,使得中药资源从多方位㊁多层面得到开发和利用㊂网络药理学技术,从大数据中总结规律,更有针对性地对传统药物进行分析,进而减少研究的盲目性㊂对于虚拟筛选得到的药效物质成分及作用机制结果,文中已有研究者通过药理实验进行了验证㊂但是,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结果仍存在局限性,主要原因是网络药理学筛选的药效成分,可能在植物体内或者复方中含量较低,不具代表性;此外,网络药理学技术涉及的软件㊁评价方法还不够成熟,不同数据库分析结果稍有差异,处理起来较为复杂,仍需进一步完善㊂对于网络药理学的应用及发展,它破除了靶点和疾病的单一对应的关系,深层次揭示了多靶点对应疾病的思维,为揭示中药以及其中药复方中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手段㊂此外,其可以从疾病治疗㊁发生机制及新药发现㊁疾病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㊂相信随着各领域技术和数据的多层次整合,处理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今后网络药理学技术在 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的研究上会更加准确㊁便利,从而加快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㊂参考文献[1] 徐彬,陈永刚,吴金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概述[J].医学综述,2014,20(01):126-128.[2] 张王宁,李爱平,李科,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0):761-764.[3] 段丹丹.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芩素抗衰老作用及机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4] Hopkins A work pharmacology[J].Nature biotechnology,2007,29(05):1110-1111.[5] 薛潇春,胡晋红.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05):401-405.[6] 周文霞,程肖蕊,张永祥.网络药理学:认识药物及发现药物的新理念[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26(01):4-9. [7] Hasan S,Bonde B K,Buchan N S,et work analysis has diverseroles in drug discovery[J].Drug Discov Today,2012,17(15-16): 869-874.[8] Zhai L,Ning Z W,Huang T,et al.Cyclocarya paliurus Leaves TeaImproves Dyslipidemia in Diabetic Mice:A Lipidomics-Based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J].Front Pharmacol,2018,9:973. [9] 王韵.茵陈蒿汤网络药理学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7.[10]何艳,于云莉,杨帆.基于复杂网络可视化的癫痫患者大脑状态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09):39-42.[11]Lecca P,R work-oriented approaches to anticancer drugresponse[J].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2017,1513:101. [12]宋阔魁,毕天,展晓日,等.网络药理学指导下的中药有效成分发现策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01):27-31.[13]赵静,方海洋,张卫东.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方法[J].药学进展,2014,38(02):97-103.[14]李玮婕,毛霞,郭秋岩,等.网络药理学研究策略在组合药物研究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8,5(03):3-16. [15]周文霞,王同兴,程肖蕊,等.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网络分析技术[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03):399-409. [16]刘洁,肖红斌.基于色谱技术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54(01):73-81.[17]邬国松,郑丽婷,马庆,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两面针干预炎症靶点预测及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9,50(03):659-668. [18]熊婷,何堃,孙梦盛,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牛膝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J].中草药,2019,50(01):142-149.[19]Ming H,Sha L,Ning W,et al.A Biomed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Prediction of the Active Compounds and Molecular Targ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17,18(03):620-638.[20]宋勇丽,王政霖,邢玮,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血栓通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药理机制研究[J].药学学报,2018,53(09): 1442-1448.[21]Kailin Y,Liuting Z,Jinwen G.Exploring the PharmacologicalMechanism of Danzhi Xiaoyao Powder on ER-Positive Breast Cancer by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J].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8,2018:1-20. [22]Huiying L,Linhua Z,Bo Z,et al.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to Determine Active Compounds and Action Mechanisms of Ge-Gen-Qin-Lian Decoction for Treatment of Type2Diabete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4,2014:1-12.[23]杨红,邢璐,周梦鸽,等.治咳川贝枇杷滴丸挥发性成分治疗气道炎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J].中草药,2012,43(6):1129-1135. [24]Shu Z,He W,Shahen M,et al.Clarifying of the potential mechanismof Sinisan formula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y systems pharmacology method[J].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2018, 100:532-550.[25]Bi Y H,Zhang L H,Chen S J,et al.Antitumor Mechanisms ofCurcumae Rhizoma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ra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8,2018:1-9.[26]Xinkui L,Jiarui W,Dan Z,et al.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to Uncover the Multiple Mechanisms of Hedyotis diffusa Willd.on Colorectal Cancer[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8,2018:1-12.[27]Huang J,Cheung F,Tan H,et al.Identification of the activecompounds and significant pathways of yinchenhao decoction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J].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2017,16(4):4583-4592.[28]李伟霞.当归 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29]Zhang X,Gu J,Cao L,et 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Molecular BioSystems,2014,10(10):2517. [30]谈英,杨晓娟,韩晓妮,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镇痛作用机制初探[J].中国药学杂志,2019,54(02):98-104.。

基于“互联网+教育”探索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学习模式

基于“互联网+教育”探索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学习模式

T互联网+教育Anternet Education基于"互联网+教育”探索中医儿科学吉业药理学学习濾式文丨刘亚敏【摘要】以中医儿科学专业学生学习药理学课程为例,对“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反思,以期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引言:药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中医儿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但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计划课时比较少,而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要求多学习药理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为了解决此问题,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和课堂派在线课堂管理平台进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完成计划学时以外的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来达成中医儿科学专业学生的药理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同时培养同学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课程采用互联网+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药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它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与药学间的桥梁课程。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既要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类药物的作用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又要学会运用它们的能力。

因此,药理学这门课是医学生的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指导医学生临床上正确用药。

在教学过程中,药理学是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等基础医学知识来理解药物的作用,又要结合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课程来理解掌握药物在临床上的正确应用,所以,药理学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学生学起来比较难,因此,学习药理学这门课,首先要对药理学这门课有基本的整体的认识,还要掌握药理学这门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这将需要授课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指导,需要的学时较多,而中医儿科学专业,药理学课程的计划学时较少,同学们在有限的学时内,较难达到全面学习效果。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概述韩森;吕爱平;李健;姜淼【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中最具中医特色的部分,其现代化发展也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关键核心,然而研究方法的不足造成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发展的局限.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系统研究复杂药物生物学效应的技术,在多成分、多靶点药物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可观成果,为从生物分子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来认知中药药性提供了方法学契机和有力工具.本文通过对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初步分析并总结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5)001【总页数】4页(P127-130)【关键词】网络药理学;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作者】韩森;吕爱平;李健;姜淼【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 26104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北京 100029;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1中药药性是对中药功效、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重要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在中药理论体系中具有基础与核心地位,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纲领。

作为中药学的重要学术特征,也是中药区别于其他天然药物的关键,其科学基础的发现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先决条件[1-3]。

然而由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研究已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瓶颈[4-5]。

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系统生物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下一代药物研究模式”网络药理学概念[6]的提出,使得运用系统与网络思维全面分析中药药性成为可能。

本文将对近几年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桃仁—红花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

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桃仁—红花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

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桃仁—红花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骨关节疾病,通常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骨头组织坏死而引起。

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是手术干预或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网络药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桃仁和红花药被认为可能对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一定作用。

桃仁和红花药作为传统中药,在治疗多种疾病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研究表明,桃仁和红花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护作用。

研究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机制,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桃仁和红花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未来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应用这些中药提供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桃仁和红花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分子机制。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桃仁和红花药中所含活性成分对股骨头坏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 探究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揭示其分子机制。

3. 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探讨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4. 提出相关实验设计与方法,为验证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有效性提供可操作性研究方案。

5. 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发展方向。

1.3 研究意义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有限,且效果不尽如人意。

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研究为基础,探索了桃仁和红花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通过对这两种药物的分子结构和药理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抗坏死作用。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一、本文概述:网络药理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为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生物体内的分子网络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揭示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机制。

本文将全面概述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包括其应用的方法、取得的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

本文还将对网络药理学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进行梳理,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网络药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策略,其基本原理在于将生物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由各种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等)及其相互作用构成。

网络药理学强调在整体和系统的层面上理解生物过程和疾病机制,而非传统的单一分子或单一途径的研究方式。

在方法上,网络药理学主要运用网络分析、系统生物学、多组学数据整合等手段。

通过收集大规模的生物学数据,如基因表达谱、蛋白质互作网络、代谢网络等,构建出生物系统的网络模型。

然后,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找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块,这些关键节点和模块往往与特定的生物过程或疾病机制密切相关。

网络药理学还注重多组学数据的整合分析,以揭示不同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关系。

在中医药研究中,网络药理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传统的中医药研究往往侧重于单味药或单一成分的药理作用,而网络药理学则可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研究中药复方或单一成分在生物网络中的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收集和处理大规模的生物学数据,如何构建准确可靠的生物网络模型,如何确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模块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网络药理学原理及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网络药理学原理及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网络药理学原理及在中医药中的作用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数千年实践经验的集结,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发展创新,取优弃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中医药理论及独特的学术体系,在人类防病治病、维护健康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整体观”、“辨证论治”和“个体诊治”即是其精髓所在。

随着单靶点高选择性的化学药物在临床应用上的毒副作用大、对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差等缺点,公众“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社会逐渐形成一股中医药热[1?3]。

但是由于中医独特的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很难被各国医生及患者理解与接受。

中药及其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这种复杂性使得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中药和中药材质量难以控制、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体系,从整体到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都很难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4]。

这些大大限制了我国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但是近10年来,随着现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理论的发展,系统生物学视角的引入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应用[5,6],网络药理学(networkpharmacology)概念应运而生,它是在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疾病?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分析,系统综合地观察药物对疾病网络的干预与影响,揭示多分子药物协同作用于人体的奥秘[7],这与中医学从整体的角度去诊治疾病的理论,中药及其复方的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原理殊途同归,无疑为跨越中西医间的鸿沟架起了桥梁,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指明了方向。

1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生物医学发展至今,各项理论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中医药必须加紧现代化的步伐,与时俱进,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以下几方面阐述现阶段中医药现代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肿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已替代感染性疾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现代经济信息322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刘 丹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摘要:在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制药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依托现代化的先进制药技术研制成功的诸多药物在人们的疾病预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身体的尽快康复。

随着网络药理学的诞生,要求药理研究人员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对于药物研发模式进行研究与改进,逐渐转变常规的研发理念,从多靶点与复杂疾病关系角度,形成一种新型的药物研发模式,以此通过该模式研制的药物治疗更多疾病。

基于此本文以网络药理学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现阶段的研究情况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综合探究,以此为网络药理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助益。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进展;前景;研究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0-0322-01常规的药物治疗疾病时,基本为单一靶点控制与治疗疾病,从功能基因组角度分析药物对应一种疾病的干预情况可知效果一般,而且用于较为复杂疾病的治疗中治疗难度非常大,所以该种传统的药物研发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多种复杂疾病的治疗需要,导致当前新药研制的成功率非常低,不利于制药行业发展以及人们疾病的有效治疗,所以在目前的新药研制中需要研究人员做好复杂疾病的多靶点、基因治疗药物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网络药理学概述该理念由英国药理学家在2007年提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药理学界的热烈探讨,该学者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网络药理学”可以作为新型的药物研究范式。

分析该理念可知其应用的基础为计算机技术、系统生物学、基因冗余度、网络生物学等多种新兴的技术与理念,可以对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借助于网络平衡角度来对患者疾病应用药物治疗的整个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之后对于药物、蛋白、基因以及疾病网络库中的信息,借助于软件分析手段进行筛选、预测,基于网络得出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并发症情况,准确揭示药物与患者机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研制出更有利于多靶点治疗难以治愈的复杂疾病的药物[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药理学与智慧中医药:2018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网络药理学专委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盛大召开
2018年11月9-11日,以“网络药理学与智慧中医药”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中联网络药理学专委会主办、中山大学广东省中药上市后质量与药效再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

大会特邀国内外、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相关多学科领域专家展开学术交流及讨论,吸引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计300余人参会。

开幕式上,刘昌孝院士在给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网络药理学是中药复杂系统作用解析的有效方法,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新理念、新模式”;李济仁国医大师在贺信中强调:“网络药理学和中医药的整体观念相得益彰、相辅互助”。

魏金明社长代表世界中联在致辞中指出,网络药理学使以“一个药物、一个靶标、一种疾病”为主导的传统新药研发理念产生了革命性转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高度评价了网络药理学专委会这三年的工作。

本次会议还吸引了步长集团赵步长董事长到场参会,他对网络药理学用于揭示已有中药的科学内涵、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药新药表达了充分肯定和高度期待。

专委会会长、大会主席、清华大学李梢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会主题体现时代精神,展示科技前沿,希望以网络药理学为突破口,在人
工智能、大数据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道路;还希望专委会有效组织网络药理学队伍,通过多
大会全体合影
魏金明社长开幕式致辞赵步长董事长开幕式致辞
学科的努力和交叉,继续奋进、再攀新高。

他对世界中
联领导及前辈的关心指导、对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参会代
表的支持、以及组织本次会议的苏薇薇教授团队表示由
衷感谢。

开幕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专委会
秘书长许海玉研究员主持。

本届会议设置特邀专家报告、青年论坛报告和企业
圆桌论坛,共28场报告。

在学术报告环节,李梢教授以“网络药理学与智慧
中医药”为题做了主旨报告,重点介绍了网络药理学自主核心技术和网络靶标原创理论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未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的新思路、新进展,生动地诠释了以“网络靶标”为核心的网络药理学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上的关键作用,以及推动形成“智慧+精准”医学模式的美好前景。

特邀嘉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商洪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川研究员、澳大利亚RMIT University 施文远教授、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曹志伟教授分别紧扣网络药理学与智慧中医药主题,以冠心病中医临床基础转化研究、中药注射剂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利用化学-生物学度量方法鉴定临床疗效相关中药质控标志物、中医药组学计算与网络解析等为核心内容进行报告,并与参会者积极互动,现场交流踊跃。

专委会副会长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张卫东教授、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薇薇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陈乃宏教授、南开大学药学院白钢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式兵教授,浙江中医药大学赵筱萍教授分别就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发现、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
究等方面进行介绍,既突出了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取
得的成绩,又强调了对于网络药理学规范化、标准化的迫
切需求。

专委会秘书长许海玉研究员和副秘书长、澳门大
学胡元佳副教授,通过介绍网络药理学在中成药临床重定
位中的应用和中药复杂系统分析方法,使与会者对网络药
理学的应用领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大会还邀请了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
究中心王有政研究员到会,他对网络药理学和人工智能技
术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充满信心。

此外,美国克利夫兰
州立大学徐岩教授、清华大学刘清飞副教授等国内外专家
积极参会,对网络药理学和智慧中医药发展充满期待。

专委会重视青年学者的发展,青年论坛是专委会年
会的规定动作。

11月11日上午,众多致力于从事网络药
理学与中医药交叉研究的青年学者所期待的青年论坛报告
如期而至。

兰州大学戴建业教授、南开大学林建平教授、
沈阳药科大学项荣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陈启龙教授、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李梢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做主旨报告特邀嘉宾商洪才研究员、李川研究员、RMIT Universit y
施文远教授、曹志伟教授在大会做主题报告
滨州医学院李德芳教授、安徽中医药大学段贤
春副教授、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陈双
副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郭非非
博士、清华大学药学院刘晓笙博士、湖北中医
药大学刘丹博士、中山大学李泮霖博士、浙江
大学药学院薛睿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马雪玲
博士、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黄璐璐博
士等15位青年学者报告了各自在网络药理学
领域所做的工作。

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将快
速推动网络药理学的发展。

本次年会还召开了企业圆桌论坛,以推
动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产业界的深入应用,团
结专家学者和企业共同制定、发布并推广中医
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标准。

该论坛由专委会企业
联系工作部负责人、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
究院平台运营与科研部副部长张博副研究员
主持。

本次论坛积极参会的企业包括红日药
业、步长制药、江苏康缘、邯郸制药、天士力、
华信堂、TMR 出版集团、羚锐制药、同仁堂、
广州白云山、九芝堂、安徽济人药业、河南泰
丰、广西梧州制药、晨光生物、北京大品种联
盟等近20家企业,各位企业代表分别针对企
业在上市产品推广和新产品研发两方面对网
络药理学提出了迫切需求,沟通交流了目前企
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困惑和对于新兴科技的高
度重视。

李梢会长出席论坛并与企业代表进行
深入交谈。

本届会议全面探讨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
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模式、前沿进展,共同分
享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的新方法、新经验,努力搭建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成果转化应
用平台。

闭幕式上,李梢会长对专委会的发展提出两点希望:一是制订标准,夯实基础;二是坚持原创,开拓未来。

本届会议促进了中医药在新科技背景下的创新发展,推动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开发领域的深入应用,体现了网络药理学作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点的广阔前景。

在此次年会上,《世界中医药》英
文版还向各位参会代表发布了由李梢会长组织的网络药理学专刊。

副会长张卫东教授、苏薇薇研究员、陈乃宏教授、白钢教授、苏式兵教授、赵筱萍教授、秘书长许海玉研究员和副秘书长胡元佳副教授在大会做主题报告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 2018年11月12
日青年学者代表做报告
企业圆桌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